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doc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通用2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记录一下了。
怎样写读书心得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篇1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
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
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
”(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
或者叫做“修正”。
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
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
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
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
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精选24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篇1孟子曰:“扬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孟子对杨朱的评价,也侧面表达了杨朱的根本思想之一:“轻物重生〞。
那么,我们是否要做到轻物重生呢?在答复下列问题之前,我想我们得讨论一下“物〞与“生〞。
“物〞即为物质。
我们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物质的影子,如:金钱、名利、地位、珍贵的物品等,他们都是物质。
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地位无疑是巨大的: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能否行驶更大的权力,能否满足自我的虚荣心等这些都与物质息息相关。
假设说,物质消失了,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寸步难行。
于是,“物〞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接下来就是“生〞。
“生〞很好理解,那就是我们的生命。
生命的`重要性大家都明白——没了生命,就什么也没有了。
就仿佛是失去水源的鱼,失掉了一切,自然也包括“物〞。
由此可见,“生〞确实比“物〞更重要。
那么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是从何而来了。
只是,我对此仍有点异议。
我认为,还有比“生〞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
《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曰:“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顾患有所不辟也〞,生命是我想要的,但我还有比生命更贵重的东西,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这里孟子所说的比生更贵重的东西,就是指“义〞。
“义〞的解释繁杂多样,每个人的心中都不尽相同,但肯定会有相同的一点——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假使让一位有“义〞的人去为了生命而做一些卑微苟且,违背他们内心的事,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生不如死。
故此,在这种情形中,“义〞更重于生。
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都应该是心中的道德底线。
国家的耻辱,灭亡,使得屈原纵身投入汨罗江,这也是屈原“义〞的表达。
所以,我对于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并不认同。
当“生〞与“物〞出现了碰撞时,“生〞比“物〞更加贵重,那些因钱财的短暂失去,偏激之下自杀了断的人,死的并不值得;而当“生〞与“义〞擦出了火花,那么“义〞要更领先于“生〞,那些因更好的物质生活而背叛了自己的灵魂的人,也不值得!我们应该做到“轻物重生〞,但更应该做到“轻生重义〞!这就是我的观点。
(完整word版)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有感《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 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 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 诚信危机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 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 因此, 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 从而减少信任感。
再者,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 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 难免会心理扭曲, 为谋利益不择手段, 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
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 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 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
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 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
总言之,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
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 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 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
简言之, 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 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只有这样, 人类社会才会真正的成为名副其实的和谐社会. . . . . .实际上,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 所循循教导的是“道”与“德”, 帝王之家讲求的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普通交际中, 也以忠义为先, “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通用1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刚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感受,再说一下我个人的读书观。
我没有看过其他人写的中国哲学史,只是从《陈寅恪讲国学》中了解到,陈寅恪对冯友兰的这本评价非常高,觉得它真正发挥了"了解之同情"的态度,客观而公正地去看待中国历代的哲学观点。
虽然没有对比,但是我也能感受到它态度的客观、公正,对待各家观点不做过多个人的评判,只是用通俗易懂、直白浅显、清晰流畅的语言,将中国历史历代的大哲学家、著名学派(儒、道、墨、法、阴阳、佛、新道家、禅宗、新儒家)及其主要观点娓娓道来。
他不对读者的判断施加任何影响,态度严谨、风格朴实,再加上简洁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没有任何压迫感。
任何人读完后,都可以从中选取自己喜欢的、认同的学派,去针对性地找相关著作来研读。
不管作为一位哲学史研究者还是作为书的作者,冯大师的这种风格,都是值得推崇的。
也难怪这本书在哲学史著作里,堪称最经典。
因为书叫《简史》,所以对各家观点和哲学家本人的生平都没有做深入的介绍。
单从入门角度来看,已经能勾起人的兴趣了。
在看书之前,我不知道儒学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不同的重视和新的阐释,也不知道禅宗原来是佛学和道家的结合。
老庄学说宏大但晦涩隐秘,向郭注解却把老庄哲学解释得非常高明而又进步,让我想要深入探究。
道教的产生原来是因为佛教进入中国后,引发了大众对民族宗教缺失的愤怒感。
新儒学和先秦儒学差别非常大,到底哪个更高明众说纷纭。
中国人并不是没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个人独立意识的追求,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但也可能正是因为缺乏才显得可贵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16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1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即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等。
可以看出任意一个伟大的宗教内核必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加持。
现实中对于宗教的贬低化应该是片面地只看到了宗教的迷信层面而未注意到它的教义、礼仪和体制。
因此冯先生描述哲学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系统性,其二是具有反思性的。
人作为思考主体进行思考的时候,经常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限制和影响,特定的生活中,体悟生活和生命便会有特定的方式。
所以在哲学中会有一定的强调、一定的省略,组成了哲学的特点。
而中国的哲学之所以发展至今日,与其中国的背景因素不无关系。
尤其是中华民族的地理、经济背景,冯先生在第二章开篇引用了《论语》(《雍也》第二十一章)里的孔子的一段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冯先生引用此话将中国文明与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做对比,希腊文明属于典型的海洋文明,身处于地中海,扼守连接欧洲和小亚细亚的咽喉。
因此从古希腊从开始至雅典时代,对于商业十分看重,除了有北面的山区,其中有马其顿人、色雷斯人,雅典的城邦面临大海,有着海洋民族的特性。
而中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只有一面靠海,而且从古至今中国人下远洋的次数并不多,例如徐福东渡到日本为秦始皇求丹药,还有作为中国远洋团队上的创举郑和下西洋。
因此东亚的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是土地式文明,而非海洋式文明。
开篇的山和水是不是有可能分别暗指的便是中华文明比做乐山,更为静态,西方的动态的海洋文明比做乐水,更为动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
因此在古代的中国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在中文里,“普天之下”和“四海之内”都是表示“世界”。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篇,供大家赏析。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一、为什么读哲学史?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
了解一个事物需要看他形成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才能更透彻地了解他的现在。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一定与古代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我今年暑假选读了一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二、介绍冯友兰。
冯友兰,世界公认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六十多年前,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大学开讲座,向西方人讲授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文讲稿整理后写成《中国哲学简史》。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简史》不仅一直是世界许多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更成为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可以说是历久弥新。
这本书用二十余万字的篇幅讲述几千年中国哲学史,选材精当,文笔精妙,深入浅出,以有限的篇幅打通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其中充满睿智与哲人洞见,正如冯先生自己所说小景之中,形神自足。
所以说,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的最好选择之一。
现在本书被列入北大学生应读书目,同时还被确定为语文新课标深阅读丛书之一、与《傅雷家书》、《美的历程》并称为学生三书。
三、现在我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读书所得。
(一)哲学的作用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以前我们都学过,他教我们世界观方法论,让人感觉到它正确的无懈可击,很高深,也很枯燥,离我们的距离很远。
再加上现代社会专业知识日益精确化,专家们对越来越少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多,而哲学家对越来越多的东西知道得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哲学还有用吗?关于哲学的功用是什么,冯友兰先生有这样的见解:哲学不报告任何事实,所以不能用具体的、物理的方法解决任何问题。
例如,它既不能使人长生不老,也不能使人致富不穷。
可是它能够给人一种观点,从这种观点可以看出生死相同、得失相等。
从实用的观点看,哲学是无用的。
哲学能给我们一种观点,而观点可能很有用。
用庄子的话说,这是无用之用。
(完整word版)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
读《中国哲学简史》后有感哲学一词,源自于希腊语,意为“热爱智慧”。
人们总会认为哲学是个晦涩难懂的概念,但是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我却真切地体会到了哲学的魅力所在。
在书中,作者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或是游走于各国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儒家、道家的很多学问思想,我们至今仍在沿用。
比如《论语》中的许多道理,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无论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恳态度,“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的处事方法,亦或是初中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几则关于读书的言论,都为我们的人生指引了道路。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受那一时期的影响。
当然,冯先生提到的不只是《论语》,也不只是儒法道三家的理论,他按照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将各个时期的哲学脉络编制成了一张巨大的知识网。
书中关于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的章节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书中说,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于是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发展商业奠定下了基础。
也因为他们是商人的缘故,他们有较多的机会见识到不同民族的人,于是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不断地汲取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
为了使货物更加畅销,沿海国家不断地改革创新,作为其中之一的英国率先发动了工业革命。
我想,世间万物必有其自然的因果规律。
海洋国家因为沿海,所以发展商业。
因为发展商业,所以发明数学,所以发动工业革命。
这一连串的过程都应该归功与哲学。
同样的,中国人过去是农,思想较为落后,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动工业革命,没有率先进入工业化的现代世界。
中国人也有许多著名的发明创造,四大发明也传入世界各国。
但是更多的中国人归于纯朴自然,很容易满足,因为农的生活方式就是顺乎自然的。
中国人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篇1】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哲学是什么小时候,我完全没接触过,感觉它就像是人们经常谈论的那些很厉害的东西。
现在,我依然不懂哲学是什么,总以为它太难,太深奥了。
几周前,老师让我们读《中国哲学简史》,我想从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我花了三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书。
刚读时,觉得挺乏味的,完全不理解其中的大道理,但当老师推荐我们“啃”读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的奥妙所在:它所说的许多观点和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相吻合的,非常神奇,细细阅读之后,感觉这本书还很有韵味。
这本书道理太多且很有深度,我只来谈谈对最为典型的“儒道互补”思想的粗浅看法。
儒家,是一个主张“仁”“爱人”的学派,主要讲述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更好的融入社会,彰显人的善良本性。
而道家却恰恰相反,它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善恶因果,人们只需除去不应该做的事就可以了,以至“无为“。
儒家提倡“入世”,融入社会,以人为本。
而道家提倡“出世”,清心寡欲,以自然为本。
这两家看起来是对立的,毫不相干的,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拿“出世”和“入世”来说吧,儒家提倡的“入世”,其实就是融入社会之中,把握好人际关系。
儒家自身也已经做到了“入世”,因为儒家行事高调。
汉武帝时期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使儒家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当时的百家之首。
相比儒家,道家就显得低调多了,因为道家属于那种归隐派,它追求的是心灵上的满足感和灵魂的超脱感,“超凡脱俗“似乎已经成为了道家的专属名词。
况且道家崇尚人与自然,心灵的高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一种出世的象征吧。
所谓“儒道互补”,就是做到既出世又入世。
人类一生下来就会融入社会这个集体,在现代这个华灯璀璨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要比人与自然间的相处多得多,所以处理人际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我看来入世虽然肤浅,却实用,出世虽然会获得所谓的最高成就,但那是虚无缥缈的。
但也不是说出世就毫无意义,毕竟人和其他动物一样都会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
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百度百科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网络百科全书,旨在创造一个涵盖所有领域知识,服务所有互联网用户的中文知识性百科全书。
在这里你可以参与词条编辑,分享贡献你的知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三篇】,供大家借鉴与收藏。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中国哲学起于农,祖先们在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中觉醒,寒来暑往,日月盈虚,于是便有了反者道之动,进而完善出了中庸之道。
这个理论贯彻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于是我们格外重视此间原则,在繁盛时不忘谨慎常存,在黑暗时不忘静候光明。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经典1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哲学与政治和教育的关联中国古代的哲学与政治和教育颇有渊源。
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战国时期的墨子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
各家哲学的兴起,也是与私人讲学同时开始的。
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其实不仅仅是哲学,也是教育。
孔子期望自己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所以教给他们各门知识,不过在另一方面,孔子给传统制度和观念的解释,却是他自己推导出来的,如“仁”、“义”、“忠”、“恕”等观点。
而孔子的哲学其实也代表了一种精神的修养。
而墨子却不同,墨子更偏向于政治,他的墨家在战国时期对其他国家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同时他也批驳了儒家的一些观念,他主张的“兼爱”和“非攻”的哲学理念,是一种非功利的理念,也是对当时国家政治的一种理念。
由此看来,哲学与政治、教育还是紧密关联着的。
而这种哲学可以更好地应用在我们的世界中。
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提醒我们要向他人学习。
“不耻下问”也敦促我们不要以向地位或学识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哲学是富于实践精神的大部分的中国哲学都富于实践精神,也就是倾向于入世,但是也有例外。
在最早提出出世这一哲学观点的是老子,他主张无为而治,但是老庄代表的传统道家思想并未成为主流,他们追求真正的身体与灵魂的自由学说,显然没有“成功学”更加受人欢迎。
儒家的主要观念是辅佐君王,入世为官,通过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终成圣。
虽然魏晋南北朝出现了道家复兴,但已经有了很多入世的倾向。
佛家算是出世的,但国内的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同样在国外,哲学家们也提倡实践,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等。
不仅仅在哲学上,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有实践精神,有些事情必须亲自实践,不能光说不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实践,才能有自己的收获。
中国哲学里有很多无的思想《中国哲学简史》称为“负”的方法。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人们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和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书:《中国哲学简史》,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让我了解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在我为古代中国哲学家智慧的思考而惊叹不已时,它同时又给了我颇多感悟,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潜入意识中,对于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杨朱的隐忍;道家的“道无名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深邃高深,它们点燃了我对哲学的好奇,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反省。
但在这儿我不想单论某一家,或某一学派给我的感想,我的感受很大一部分来自它们的整体,来自它们组合起来的中国哲学。
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儒家并非宗教,孔子只是一个圣人,而非神。
这使我想到了西方的中世纪,使我想到了____,使我想到了被神性化的耶稣。
再深入思考,我发现中国宗教构成模式和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似乎又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即中国本土文化的流逝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
我试图以探本求源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线索,思考解决之道。
基于这一想法,我在这儿甘冒离题的危险将它写出来,也算是我对时局的关注。
中国和西方宗教的起源以及它们构成的不同西方“宗教”一词(Religion)来源于拉丁文,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有不同的意思。
罗马修辞学家拉克汤提乌斯在《神圣制度》中和奥古斯丁在《论灵魂的数量》中将它理解为Religare,意为“结合,合并”指神、人的结合,其动词形式是Religere,原意为:“重复读,反复读”(指重视、小心翼翼地崇拜神灵)。
而中国原先是没有“宗教”一说的,古代中国“教”为教化,教育,学说之意,“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宗”有祖先,宗族,本源,派别之意。
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从一开始对宗教就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通用6篇)【篇一】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一、总体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短小精悍。
全书正文虽然只有短短的379页,却把中国哲学思想五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讲透了。
比如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师,只用十二页,讲了孔子八个方面的内容,孔子与六经、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正名、仁义、忠恕、知命、孔子的心灵修养、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基本把孔子的生平、成就和核心思想讲透了。
再比如第九章,从102页到114页,也仅仅用了十二页,讲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道,无名、自然的不变规律、为人处世、政治理论等六个方面概括了道家的第二个发展阶段:老子。
这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书,可以叫做枕边书,偶尔空闲时、睡前或醒后,都可以翻翻看看,总会有一些感悟和体会。
还有就是这本书的学以致用精神,他并没有仅仅局限在哲学层面上,而是与现实紧密联系。
用冯友兰先生的话来说,“《诗经》有一首诗说,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我把这两句诗概括为‘旧邦新命’,这几个字,中国历史发展的现阶段足以当之。
‘旧邦’指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新命’指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
阐旧邦以辅新命,余平生志事,盖在斯矣。
”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去美国讲学的演讲集,却可以在现在以至未来都会迸发勃勃生机。
这可以给我们以启发,就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当中去,把自己的志向和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冯友兰先生给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
二、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
儒家:孔子:第一位教师。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汉代儒家兴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韩愈,周敦颐。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颢(哥哥),程颐(弟弟)。
儒家两个学派:宇宙心学(陆九渊),理学(朱熹)。
道家: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汉代道家再起:扬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向秀和郭象)。
个人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5篇(最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1我们总是生活在一种怪像的逻辑当中不假思索,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视程度,眼中超过了对于自己母语的学习,中国的学生们从高中开始,结束了填鸭式的语文教育之后,在接下来的大半辈子里天天都在使用着母语表达,但却再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除非主动寻找机会学习。
同样的,外国的月亮也照在哲学上,不论是社交网络还是名人大咖,时下一致向西方的哲学思想求助的风潮,我并非挑动知识的国别边界问题,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会舍近求远,置我们眼前成熟环境下的中国哲学于不顾呢?原因是虽然生长于中国哲学环境当中,但我们自己确实对中国哲学没有系统的认知,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守在什么样的精神财富边上,而不自知。
因此,中国人不学中国哲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得要领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完美解决了中国人,对于中国哲学流派众多,联系甚密,分支变化庞杂,学习和了解起来完全不得要领的问题,全书将两千余年的哲学积淀,清晰的梳理成为我们极易理解的发展脉络。
本书建立在作者对于这些表面上自成一家,实际上有着极深内在联系的中国哲学流派的精研之上。
本书不仅仅担得起一个简史的“简”字,首先要将各个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并留下影响的哲学流派,都一一阐释清楚,这并不难,而事实上我们也不乏这样的著作,因此本书难就难在了这个“简”字之上。
要知道化简为繁容易,化繁为简难,因此在俯瞰的同时,可以做到简而不略,疏而不乱,精辟且易懂的为读者指出该类思想的精髓要旨,并点出其内在的联系区别和相近,这对于我们学习和领悟中国哲学面貌来说尤为重要。
冯友兰先生,长久以来这位河南南阳的老乡,为河南人带来很强的自豪感,我虽久闻大名,但也是至今才鼓起勇气拜读大作。
冯老写作本书,他不但是一位中国哲学史家,其自身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因此这本《中国哲学简史》的高度绝非一般简史可比。
在书中,我对于冯老提到为什么就连我们中国人自己,读起来中国的这些哲学经典都会感觉不连贯,难理解,这件事记忆深刻。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5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最近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部专著始终是世界各高校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在西方影响很大。
但凡对中国文化感爱好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本书,它是你进入中国文化的捷径和地图。
你不必迷失在浩瀚难懂的典籍中晕头转向就能清晰了解,那些令我们景仰的圣人曾经是怎样思想的,他们的主要理论是什么,后来又是怎样进展或是被利用的。
书名虽是中国哲学史,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史,由于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这些圣人的经典,那是中国人的根子,是中国人的血脉和骨骼,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就起源于那里,中国几千年来就浸淫其中,那里有中国人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大才智。
因此说此书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并不为过。
这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全部有影响的哲人,以及儒、道、佛、禅宗。
甚至利用前两章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大背景,这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及中国现代年轻人尤其有关心。
当然这只是冯友兰的读书笔记,提纲挈领地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人的理解。
读冯友兰先生的书,常常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他的许多观点我深以为然,比方:人不满意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的一种渴望:在这点看事物,也就意味着取消自我。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如今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当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制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终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那么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由于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到达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
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
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需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赐予他这种觉解。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我见识到了中国哲学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智慧长河。
它不像我原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反倒是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独到的见解。
就拿儒家来说吧,以前我对儒家的理解特别肤浅,就觉得是一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孔子强调的“仁”,那可真是意味深长。
“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的经历。
那天车上特别挤,我被挤得东倒西歪。
这时候,旁边一个阿姨看到我站不稳,就主动往旁边挪了挪,给我腾出了一点点空间。
她还笑着跟我说:“小姑娘,站稳咯。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让我心里顿时暖暖的。
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仁”吗?在不经意间,用小小的善举去关心他人,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还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一开始我真的不太懂,啥叫“无为”还能“治”?后来仔细琢磨,才发现这其中的深意。
它不是让我们啥也不干,而是不要刻意去违背自然规律,要顺应事物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日子。
姥姥家有一个小菜园,姥姥从来不会过度地干预菜的生长,不会天天去浇水施肥,把菜苗折腾个没完。
她就按照季节,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其他时候就让菜们自己自由生长。
结果呢,那个小菜园总是能长出又大又新鲜的蔬菜。
这可不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治”嘛,顺应自然,反而能收获美好。
再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这让我想到了新闻里报道的那些国际冲突,要是大家都能秉持着墨家的这种思想,多一些关爱,少一些争斗,世界是不是就能更加和平美好呢?这本书里提到的哲学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诚实、友善,这和儒家的道德观念是相符的;当我们面对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坚持,这又有点像道家的坚韧和顺应;而和朋友们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不正是墨家“兼爱”的体现吗?中国哲学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指引和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经典著作,作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让读者对中国哲学的演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哲学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深远影响。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谈谈我对《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感想。
首先,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作者通过对中国哲学各个时期的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
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汉代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思想的兴盛,再到唐宋八大家的兴起,以及近现代的新儒家、新道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的出现,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以“道”为核心,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强调“仁爱”、“和谐”、“中庸”等价值观念,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体与整体、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精神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清晰的感受。
最后,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文关怀,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对当代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心得翻开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我仿佛打开了一本“天书”。
什么佛家的独尊,什么道家的复兴,都是类似孔老夫子的之乎者也,我很难看懂,也不想读懂。
因为我对哲学的兴趣的确说不上高涨,也许更多的应该是漠然或不以为然,因为哲学在我看来就是太玄太妙太空,太不可捉摸,太大而无当。
但是这一次为了完成任务,我必须硬性要求自己把这本书读完。
然而,就是这次的“无奈之举”改变了我对哲学的傲慢与偏见,嘲讽与调侃。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对哲学的理解和态度。
于是我不再漠视它,而是如数珍宝似的品读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并颇有体会。
黑格尔曾把哲学喻为“庙里的神”,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个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
”如果让我来比喻的话,哲学就相当于人的灵魂,人如果没有了思想和灵魂,那么人只能称得上是一具行尸走肉。
此书内容令我顿悟最深的就是“同自己谈话”这部分内容。
很多人的确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缺乏对自己审视、怀疑、反省和忏悔的能力。
所以会经常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社会带来伤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其实是告诉我们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
但是人一旦没有了自知之明,就会变得妄自尊大,最终变成别人取笑的对象。
所以人在学会
与别人交流的同时,也要学会同自己谈话。
也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
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和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的个性。
当你学会了真正地发现自己时,你会在你身上找到许多隐藏很深的连你自己都不曾知道的东西。
所以人有时真有必要把自己解剖开来,变成一个个分裂的个体,然后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这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
正如真理愈辨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
我很感激这本书,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让我已经被繁忙的时代所导致麻木的头脑又一次学会了惊讶;它让我这颗原来只会跳动的心脏变成了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信息时代,仍然需要有一个哲学的头脑。
因为哲学是最具条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整理纷乱的思绪,寻觅萌芽中的未来希望。
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一本书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和价值取向,但我相信:一本好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少它改变了我。
以往的假期我每天都是早晨睡到八九点钟,吃口饭之后便拿起遥控器以电视为伴,直到有些困意,然后按照我的生物钟规律我又开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午睡,醒来后再拿起遥控器••一天
过得还算“充实”。
整个假期几乎都是被这样复制着。
等到临近开学的时候,方有点儿浪费青春的遗憾,但一打听同事,他们也和我大同小异,我也就很自然地不为自己的“虚度年华而悔恨了”。
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也变成了一个“追星族”,变成了许多大哲学家的“粉丝”。
因为他们的渊博,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底蕴,他们的深遂,让我无时无刻不在为之折服,为之感叹。
然而追逐过后我便深深的思索起来: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独到的见解?为什么他们可以揭示人类和自然最深处的奥秘?为什么他们可以抛开世俗站在另一个高度来审视人生?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博览群书”。
因为只有在阅读中我们才能接受思想的熏陶,才能理解哲学概念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就是与哲学家进行思想对话,在思想的交锋中,才能磨砺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的智慧。
所以曾经从不出入书店的我,也开始学会在那里驻足;曾经最吝啬买书的我,也会情不自禁的慷慨解囊;曾经在图书馆里只是走马观花的我,也学会了安静地欣赏。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有神奇的力量,它真的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谈话使人敏捷,写作使人深刻。
”练习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条理的连贯思维和深入分析的习惯。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人们往往改变了许多习惯,有的人养成了好习惯,有
的人学会了坏习惯,有的人则丢到了好习惯。
我以前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喜欢写点儿东西,绝不放过任何的灵感和激情,所以那时我很自豪地被同学称为“才女”。
然而,毕业以后经过了岁月的磨砺,它洗刷了我所有的热情和豪迈,而变得懒惰和平庸。
有时我也会扪心自问,我还是以前的那个我吗?我难道就这样随波逐流一直下去吗?于是,我也想力图改变,但每次都是行动拖决心的后退。
今天,《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不,应该是无数位中外的大哲人唤醒了我的斗智,让我开始去重新寻找过去的影子。
于是,我又开始了尝试写一些东西,一点心得,一种感受,一丝启发,一种疑问••尽管手中的笔已有些陌生,尽管脑中的词汇已有些匮乏,但我庆幸我又开始培养写作的习惯了;我又可以用笔来传递我的思想和感情了;我又拥有一颗鲜活而敏感的心灵了;我又有一双可以发现美和感到惊讶的眼睛了。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没有惊讶的心理状态,你就发现不了新的东西,也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没有变化、没有发展、毫无新意的世界之中。
由此可见,哲学使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
所以说我要感谢这本书,感谢哲学,感谢创造哲学的哲学家们,更应该感谢上级领导的敦促,让我的灵魂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净化。
让哲学成为了我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
让我从哲学里边获得了从事教育工作的思想养料、观点的启迪和思维的力量。
我要把这本书变成我的起跑线,施令的枪
声已经打响,我会目视前方,竭尽全力,一直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