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31章:4.“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靠武力杀人征服不了天下。
《道德经》第31章:4.“夫乐杀⼈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靠武⼒杀⼈征服
不了天下。
道德经第31章解读
张武忠初稿2017.8.22
【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居则贵左,⽤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
器,⾮君⼦之器,不得已⽽⽤之。
恬淡为上,胜⽽不美,⽽美之者,是乐杀⼈。
夫乐杀⼈者,
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以丧礼处之。
杀⼈之众,以悲哀泣
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31.4“恬淡为上,胜⽽不美,⽽美之者,是乐杀⼈。
夫乐杀⼈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是说对
战争的态度,靠武⼒杀⼈征服不了天下。
⽼⼦反对穷兵黩武,⾸先要淡然处之,取得了胜利不能⾃鸣得意,也不值得颂扬和赞美,
把战争当成⼀种美妙的事物,喜欢上战争,故称“恬淡为上,胜⽽不美”。
如果喜欢战争的腥风⾎⾬,那就是喜欢上了杀⼈,故称“⽽美之者,是乐杀⼈”。
不能到最后
⾃⼰也变成更强暴的⼈。
纵观古今中外,这种⼈⽐⽐皆是,以杀⼈为乐,离开了战争就⽆所事
事,⽐如⼆战时美国的巴顿将军等。
上升到国家治理的层⾯,以杀⼈为乐者只能征服天下⼈的⾝,⽽收服不了天下⼈的⼼,就
像后世的秦始皇,还有当今世界的美国霸权,故称“夫乐杀⼈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及翻译第一章道名有无众妙之门帛书经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ào)。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64个字】经文今译: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被言说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名是可以被表达的,但可以被表达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是创生万物的起始,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根源。
无欲时能观察体会到道及万物的隐微之妙即原理,有欲时会探索道及万物的应用及边际。
两者同出于一物,名称虽不同但说的都是同一事物,一体及两面的相互关系非常深奥,是认识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二章无为不言弗居弗去帛书经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本章94个字】经文今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丑恶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不善的存在。
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变成的,长是由短对照的,高是由下增长的,音是由声应和的,先是由后跟随而显的,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是永恒存在的。
所以圣人以无为自然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来教化百姓。
万物开始生长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万物有为时也没有感觉到依赖于他;万物成功时,他也不居功。
正是因为他一直在无为自然而作,并且不言有功,万物反而离不开他。
第三章弗为而已无不治矣帛书经文: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xiàn)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
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本章67个字】经文今译:不推崇权力和财富,则能使民众不争名夺利;不把稀奇难得的财货视为宝贝,则能使民众淳朴而不起盗心;不宣传展现可欲的东西,则能使民众心智不被妄欲迷惑而作乱。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三十一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音版】夫(fū)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物(wù)或(huò)恶(è)之(zhī),故(gù)有(yǒu)道(dào)者(zhě)不(bù)处(chǔ)。
君(jūn)子(zǐ)居(jū)则(zé)贵(guì)左(zuǒ),用(yòng)兵(bīng)则(zé)贵(guì)右(yòu)。
兵(bīng)者(zhě)不(bù)祥(xiáng)之(zhī)器(qì),非(fēi)君(jūn)子(zǐ)之(zhī)器(qì),不(bù)得(dé)已(yǐ)而(ér)用(yòng)之(zhī),恬(tián)淡(dàn)为(wéi)上(shàng)。
胜(shèng)而(ér)不(bù)美(měi),而(ér)美(měi)之(zhī)者(zhě),是(shì)乐(lè)杀(shā)人(rén)。
夫(fū)乐(lè)杀(shā)人(rén)者(zhě),则(zé)不(bù)可(kě)得(dé)志(zhì)于(yú)天(tiān)下(xià)矣(yǐ)。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分享第三十一贵左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大家好!今天与大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之心得。
本章的大意是:精兵利器是不祥之器,万物都厌恶他,所以有道的人是不会将其当成精兵利器来用的。
一个有道的君子平常以左为尊位,但打仗的时候却会以右为尊位。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除非是迫不得已时才会使用它。
君子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无为为准则,即使取得胜利也不会为之得意洋洋,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而将打仗杀人当成快乐的人,是不会真正得到天下的。
吉庆的事情以左为尊位,而凶殇的事情以右为尊位,打仗的时候,偏将军在左而上将军在右,这是因为用兵打仗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所以要用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所以如果打仗杀人太多,应该以哀伤的态度来对待,即使打了胜仗也应该以丧礼的仪式来处理。
本章是接续上一章的用兵之道,所以一开始的“夫佳兵者,不祥之器”是紧接“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来说的,既然行的是不道,那精兵利器就是不道的帮凶,当然就是不祥之器。
不过,老子这里的佳兵是在比喻什么呢?从精兵利器的功效来看,它既可抵御外来侵犯者,但更多的却是用来在对抗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我要比他人更强大的欲望。
因此,但凡能助长我们内心对抗的,满足我们内心欲望的,而伤害到我们本心本性的东西都是老子说的佳兵。
比如能让我们有成就感的金钱、物质、地位、名利、美色……,以及八万四千的修行法门等等,拥有这些各式各样的佳兵,我们内心立刻会涌起一种满足感、成就感,为了获得更多的满足感、成就感,我们便不断的追逐它们,以为它们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强大、更高尚……其实我们不知道,若一味地追逐不但不能使我们变得真正的强大和高尚,反而招致本性的损害。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
《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老子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修改版:不标榜贤才异能,使民众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起窃盗;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民众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生活中,有的同学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但是 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能算是聪明吗?怎样 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
1、小明上三年级了,经常欺负班里比他弱 小的同学,甚至欺负女生。他还说自己最厉 害,别人都不敢惹他。 2、小明上自读时说话,值日班长批评他, 他却说:“别人也说话,你怎么不管?”说 完,他还和同学说话。 3、小明是组长,检查大家的作业时,很认 真负责,看到谁书写不认真,就会让他重做, 可是自己的作业却写得马马虎虎。
《道德经》 第三十三章
我会读
知人者智,自知者 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者 久,。死而不亡者寿。
根据注释,小组讨论理解。
知人者智[1],自知者明[2]。胜人者有力[3],自 胜者强[4]。知足者富[5]。强行者有志[6]。不失其所 者久[7]。死而不亡者寿[8]。
对于“死而不亡者寿”这句话,你是 怎样理解的?你知道谁是这样的人吗? 小组里说一说。
自知、自胜、 自足、强行
[1]知人:认识别人。智:智慧、机智。 [2]自知:认识自己。明:聪明、高明。 [3]胜人:战胜别人。力:有力。 [4]自胜:战胜自己。强:坚强。 [5]知足者:知道满足的人。 [6]强行:顽强行事,不懈努力,含有勤行之意。 [7]失:丧失。其所:自己的本性、本真。久:长久 [8] 死而不亡:身体已经死亡,但其精神依然被世人 学习。寿:长寿。
这一章阐述了老子自我修养的 观点,他认为:知人、胜人固然重 要,但知己、自胜更重要;而只有 达到“自知”、“自胜”、“自 足”、“强行”的人,才可能使自 己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超越死亡, 成为真正的长寿。
自知、自胜、自足、强行
同学们,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了解 自己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在各方面更上 一层楼。 我的优点 我的缺点 今后努力方向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及翻译讲解《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1]通常译为"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说的。
但这样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说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
其实"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
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已经用得很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说"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
《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说:"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这里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
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说,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
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
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全81章)《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2【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3【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
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
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4【解释】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珍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感悟及体会《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他对于战争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老子明确指出“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大家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轻易发动战争。
这让我们深刻反思战争的本质。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带来的往往是破坏、死亡和痛苦。
无数的家庭破碎,生命消逝,文明被摧毁。
即使战争在某些时候可能被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但它所造成的伤害却是无法弥补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更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避免轻易陷入冲突和战争的漩涡。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老子将君子的日常行为和用兵区分开来,强调战争不是君子所喜好和追求的。
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动用武力。
并且,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应该保持恬淡平和。
这启示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冲突时,首先要尝试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去解决。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当与他人产生矛盾时,不能动不动就想着用激烈的争吵甚至武力来解决,而是要心平气和地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在国家层面,当面临国际争端时,也应优先通过外交途径和谈判来化解分歧,而不是急于诉诸武力。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老子认为,即使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也不应该感到欣喜和自满。
如果把战争的胜利当作是一种美好的事情,那就是以杀人为乐。
而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能在天下实现自己的志向的。
这是对那些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的人的严厉批判。
历史上有许多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他们虽然在短期内通过战争获得了土地和财富,但最终都因为失去了民心而走向灭亡。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三十一章
任法融道长注解《道德经》之第三十一章*导读: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注解: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是优、好的意思。
精锐的军队和快利的兵器,是残伤生灵的凶械,天下人无不厌恶之。
有道德的仁人君子,以道辅国,无为服众,而不主张持佳兵利器强天下。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左,是取坐,左边是向东方。
东方属木,是草木逢春生长的一面。
古人常说:左青龙,是万物吉祥之意。
右,是西方,西方属金,是草木临秋凋零的一方。
古人常说:右白虎,是万物凶杀之意。
以两臂言之,左臂谦让柔和为善其用力柔弱,不如右臂,以喻君子以道处事尚文。
右臂强壮得力为恶,其用力刚健,强于左臂,喻小人处事尚武。
恬淡,是淡然之意。
有道德的仁人君子,坐时贵的是万物呈吉祥而有生气的左边。
用兵则贵的是草木雕零而有杀气的右边。
天下皆知兵不是吉祥之器,在不得已而用之。
不能把用兵这件事看得太重要了。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
有道德的君子,因不得已而用兵。
虽战胜敌人,但因杀人甚惨,故不以战胜为美。
若把战胜当件美事,就是以杀人为乐,以残生为快。
乐于杀人的人,不会深得民心,不能使天下人志愿归服。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上古从朝廷至下民,大凡吉祥善事的行礼仪式均以左边为上,丧礼凶事均以右边为上。
打了胜仗庆祝战绩,这是一件可贺的事,把上将军置之于右,是因为残杀生灵,扰害百姓,损兵折将之故,所以这里是按凶事丧礼的仪式处理的。
老子31-40章拼音注解
道德经《老子》第三十一章fū夫bīnɡ兵z hě者,bù不x iánɡ祥z hī之qì器,wù物h uò或è恶z hī之,ɡù故yǒu 有dào道z hě者bù不c hù处。
jūn君zǐ子jū居zé则ɡuì贵z uǒ左,yònɡ用bīnɡ兵zé则ɡuì贵yòu右。
bīnɡ兵z hě者bù不x iánɡ祥z hī之qì器,fēi非jūn君zǐ子z hī之qì器,bù不dé得yǐ已ér而yònɡ用z hī之,t ián恬dàn淡wéi为s hànɡ上。
s hènɡ胜ér 而bù不měi美,ér而měi美z hī之z hě者,s hì是lè乐s hā杀rén人。
fū夫lè乐s hā杀rén人z hě者,zé则bù不kě可dé得z hì志yú于t iān天x ià下yǐ矣。
jí吉s hì事s hànɡ尚z uǒ左,x iōnɡ凶s hì事s hànɡ尚yòu右。
p iān偏j iānɡ将jūn军jū居z uǒ左,s hànɡ上j iànɡ将jūn军jū居yòu右,yán言yǐ以sānɡ丧lǐ礼c hù处z hī之。
s hā杀rén 人z hī之z hònɡ众,yǐ以bēi悲āi哀qì泣z hī之,z hàn战s hènɡ胜yǐ以sānɡ丧lǐ礼c hù处z hī之。
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善者果而已
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善者果而已还原版《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全文如下:夫天道无亲,亘与善人。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发,果而弗矫,果而弗矝,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固之善,为士者必非弱。
保此道者,不裕尚盈。
以道差人宇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用供有语语,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胻,攘无臂,势无兵。
乃无敌矣。
本章第一行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最后两句,第二、三行和第六行对应王弼本第三十章一部分,第四、第五行对应王弼本第十五章首尾两部分中的各一句,最后三行对应王弼本第六十九章上段。
本章文本第二至第六行以楚简《老子》为底本,其余以王弼本为底本。
本章是还原版《道德经》第二十九章的姊妹篇。
还原版第二十九章阐述了“曲则全,洼则盈”的道家“为人之道”,其精髓就在于变“我要用人”为“人要我用他”,实现从“用人”向“庸人(使人成为附庸)”的蜕变。
然而,“用人”与“成事”并不是同一个概念,会“用人”不见得就一定能“成事”,而“成事”才是为道的终极目标。
“用对了人”但却“做错了事”,最终仍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用对了人”并且“做对了事”,才能一帆风顺、一路无敌。
本章老子讲的就是“善者果而已”的道家“成事之道”。
“成事”的本质是要“做对了事”,而做对事就是要按道的规律办事。
道好比是音乐,能合上音乐的节拍就能与道共舞。
“做对了事”意味着人与道完全合上了拍,与道跳完了整支舞曲,老子称之为“善者果而已”。
“善者果而已”体现了人道合于天道,展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善者果而已”的背后是老子的本体论。
老子的道不仅生万物,也化万物;万事万物看似自化,实为道化。
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器曼成,是说道不仅是造物主,同时也是超级设计师,为万事万物安排了各自的归宿,一切事物都将按照道的法则演绎,其最终结局就是“果”。
因此,老子的这个“果”有其特殊内涵,是指按道的规律得到的必然结果,是“道之果”。
本章分上下两段。
上段论“成事之道”,可谓“道论”;下段言此道在御人术中的具体表现,可谓“德论”。
道德经第31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31章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就不知惭愧了;家庭与社会出现纷争乖戾,才有孝慈的产生;国家陷于混乱不安之中,才有忠臣的涌现。
这一章所表达的是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强调了道德的基础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同时,它也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道德的缺失、伪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恢复道德的本质来解决。
在道德经第31章中,老子通过描述大道被废弃、仁义被提倡、智慧导致伪诈、六亲不和以及忠臣在国家混乱时出现等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类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这些现象都是人类社会偏离了道德本质的表现,而恢复道德的本质就是恢复人类的天性。
在译文中,作者试图传达出老子对道德的理解和追求,即回归自然本性、消除伪善和纷争、实现家庭和社会和谐的一种理想状态。
这种理想状态被描述为“大道”,它是人类道德的本质和基础。
当人类社会偏离了这个本质时,就需要采取措施来纠正这种偏离,恢复道德的本质。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31章强调了道德的基础应该是人的自然本性,而不是外在的规范和约束。
同时,它也指出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道德缺失、伪善、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恢复道德的本质来解决。
这种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们关注人类天性、尊重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铸剑为犁,尽洗甲兵长不用
道德经学习笔记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铸剑为犁,尽洗甲兵长不用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物或恶(wu)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铦(xian)袭为上,勿美也。
若美之,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丧(从楚简、帛书甲本)事尚右。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则以悲哀位(位:从楚简本)之,战胜则以丧礼居(居:从楚简本)之。
本章楚简本有,但后来本章应当被加了、改了很多,但加的不影响主旨,不过个别字笔者根据楚简或帛书本有改动:而且只有复原到楚本或帛书本方才更好理解,特别是在逻辑理解方面。
在上一章即第30章,老子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要逞强去攻打别人,只要能达到目的就不要用兵,因为打仗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是从侧重于战争的“后果”角度来阐发的。
为什么不要用兵?老子在本章说:因为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并在本章从“礼仪”的角度做比喻来阐发战争不是一件好事。
不过,老子也不是机械地完全反对战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也得打。
在这一章论述完战争后,老子接着在下一章即第32章说不要打仗,要好好地顺应大道来治理国家,万物将自宾!所以,第32章是讲治国境界的,治理国家应当达到一个合乎大道的境界。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本章:这句“夫兵(兵:从文义上看不是指兵器,是指战争、武力)者,不祥之器(器:指战争这事本身)。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不居:远离兵)”楚简中是没有的,笔者以为并非老子所写。
但放在这里也没关系,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也不影响后文理解。
意思是说“战争,是不吉祥的事,万物都很厌恶忌讳它。
所以悟道的人都会远离它”。
其中,物或恶之:第24章中出现过,解释为“谁都是很厌恶的(直译:万物或许都会厌恶)”。
开篇加这句的人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想直接告诉我们战争是人之所恶的事。
接下来,老子直接打比方地启发我们:懂得礼节的人平常都是贵左的,但兵事却贵右,言下之意是,战争确实不是好事儿,他写道:“君子(懂得礼节的人、知书达礼的人)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意思是说“来打个比喻吧,你看知书达礼的人平常起居是以左为贵的,但在用兵打仗的时候却是以右为贵的”。
老子道德经第1---81章原文及译文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
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
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
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
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1 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
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
3 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
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
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是使他们心里谦卑,腹里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德经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一章天之道,其犹①张弓②与③!高者④抑之,下者⑤举之;有余者损⑥之,不足者补⑦之。
天之道,损有余⑧以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⑨,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⑩而不恃,功成而不处⑪,其不欲见贤⑫。
译文自然的法则或许如同把弓放在模具上矫正后安装弓弦的原则啊!偏高的一端就往下压低一些,偏低的一端就往上抬高些;富余的就减损之,不足的就增补之。
自然的原则,减损富余的用来补贴不足的。
某些人的做法却不是这样,剥削不足的用来奉养富余的。
谁能够富余的来奉养天下?唯有道者!所以聖人玄德,帮助百姓做事而不恃功矜能,功成事就了也不居功自傲故步自封,或许不需要故意显摆自己是个贤人。
注释①犹:其犹:或许相似,或许如同,大概如同。
其:大概,或许。
犹:相似,如同。
②张弓:把攻放在模具上校正,在弓上装弦。
《说文》:“张,施弓弦也》。
”弦的两端必须安装在弓两头相等的地方,一头高一头低是不行的。
是不行的。
在《老子》的定义中,弱的本义就是双曲反弯弓复合弓,弱就是并排放着的两张双曲反弯复合管的象形字。
双曲反弯复合弓,其形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弓体绷上弦后,握把后缩,弓臂上下呈对称的弧曲,弓臂的两个末梢反向弯转;二是解弦驰弓时,弓臂大幅度反向向外弯转。
制这种弓,要用干(木材)、角、筋、胶、丝、漆等“六材”。
弓的两头名为“箫”,箫上要装用作固定的“弭”,弭一般用兽角或兽骨做成,也有少量铜制的。
弓体部分名为“渊”或“肩”,握手部分名为“弣”。
在历代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到春秋时期形成了有关弓箭制造的详细记录。
《考工记》“弓人为弓”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也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
”干,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
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据《考工记》,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意木、柞树等,竹为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注释: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
兵者,指兵器。
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
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
阳生而阴杀。
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翻译: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
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
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
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蕴涵着深刻凝练的精神内涵,是古今中外学者们分析、阐释。
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注释:
1、夫兵者:一本作“夫佳兵者”。
兵者,指兵器。
夫,作为发语词。
2、物或恶之:物,指人。
意为人所厌恶、憎恶的东西。
3、贵左: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
阳生而阴杀。
尚左、尚右、居左、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
4、恬淡:安静、沉着。
5、悲哀:一本作哀悲。
6、莅之:到达、到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翻译:
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
用它。
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
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
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
战争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祸,这是人所共知的。
任继愈认为《道德经》“也是反对战争的”。
因为在这一章里,老子说“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这里显然没有主战用兵的意思。
但是,老子同时又说,对于战争“不得已而用之”,这表明老子在咒诅战争的同时,也还是承认了在“不得已”时还是要采用的。
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是普遍的,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动辄数万、数十万的兵力投入战争之中,伤亡极其惨重,而在战争期间受危害最大的,则是普通老百姓。
每逢战争,人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四处逃亡,严重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也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不安,战争的确是带来灾难的东西。
所谓君子迫不得已而使用战争的手段,这是为了除暴救民,舍此别无其它目的,即使如此,用兵者也应当“恬淡为止”,战胜了也不要得意洋洋,自以为是,否则就是喜欢用武杀人。
这句话是对那些喜欢穷兵黩武的人们的警告。
所以,我们认为《道德经》不是兵书,不是研
究战争问题的,尤其不是为用兵者出谋划策的。
老子谈论战争问题,目的在于反对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