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补体与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解析
补体系统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解析免疫系统是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保障,它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其中补体系统在免疫功能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补体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酶级联反应系统,它由多种蛋白质组成,能够通过一系列反应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和清除。
本文将解析补体系统在免疫功能调节中的作用。
首先,补体系统在感染病原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机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入侵时,免疫系统会迅速启动防御机制。
免疫细胞识别并结合病原体,激活补体系统。
激活的补体分子会引发一系列级联反应,如C3、C5等补体分子的裂解,生成活化的补体分子。
这些活化的补体分子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免疫反应,如增强吞噬作用、促进消炎反应、直接杀伤病原体等。
其次,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炎症是免疫反应的一种形式,它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防御反应。
激活的补体分子在炎症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补体系统可以通过激活炎症细胞,如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诱导它们释放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另一方面,激活的补体分子也可以直接与炎症介质相互作用,增强炎症反应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此外,补体系统还在清除机体产生的自身抗原中发挥作用。
免疫系统通常可以识别和清除机体内部异常细胞,以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但有时候,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生错误,攻击和破坏正常组织和细胞。
这时,补体系统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激活的补体分子可以结合自身抗原,形成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然后将其清除。
这一过程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补体系统还参与了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激活的补体分子可以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进而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同时,补体系统也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分泌,影响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从而调节整个免疫系统的功能。
总结起来,补体系统在免疫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医学免疫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解 简答)
名词解释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11、单克隆抗体: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均一的特异性抗体。
12、MHC: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是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染色体上存在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产物能够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也可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13、免疫耐受: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的现象。
或者:免疫系统在某种抗原刺激下,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14、抗体亲和力成熟现象: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象。
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15、PRR:模式识别受体。
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
《现代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免疫学》课程简介课程内容:现代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规律、免疫应答产物及有关疾病的免疫学发病机理、免疫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新兴生命学科。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初步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对常见的免疫现象、免疫机理和特异性防治机制做出正确的解释,加深对免疫与人类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关系的理解,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2学时。
Brief IntroductionCourse Description:A developed rapidly life subject to investigate:——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immune system——the mechanisms of immune responses——the immunological pathogenesis,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human diseases. It's an elementary course of Biotechological Program.By taking this class, students should be able to apply the basic theories and technology to make the correct explainations to the immune phenomena, immune mechanisms, and the prevention theories of the modern immunology. They should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modern immunology..This course will be tought in 32hours.《现代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1.1现代免疫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L2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方法1.3现代免疫学的及开展简史前景教学难点:免疫学的研究方法。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1。
抗原与抗体: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
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
T 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
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
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
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
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Ⅱ。
补体和细胞因子
径及其特点。
熟悉补体系统的命名、补体的生物功能。
了解补体活化的调控及与疾病的关系。
第4章 细胞因子
Chapter 4 Cytokines
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机体多种细
胞接受刺激后所分泌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挥免疫调节、 刺激造血等生物学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干扰素(interferon,IFN)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
二、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 理化特性:多为小分子(8~80kD)多肽
2.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this component is not stable.
3. This component is not antigen specific.
第一节
补体概述
补体(complement,C): 补体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与细胞膜 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 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故称为补 体系统。
参与成分
C1~C9
MBL、MASP, C2~C9 C4b2a
C3转化酶
C4b2a
C5转化酶
C4b2a3b
C4b2a3b 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早期
C3bBb3b 非特异性免疫
感染早期
抗感染作用 特免效应阶段
感染中晚期
三、
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1.细胞毒作用(溶菌、溶病毒和溶细胞)
血清总补体活性测定
最新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121。
抗原与抗体:3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4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5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
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6原。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78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
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
B淋9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1011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
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12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
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13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
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14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
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15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
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1617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18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19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
人的血清中也有20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21(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22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23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42。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与细胞2526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
医学免疫学:第5 第6 第19 章 补体、补体检测及细胞因子 (2)
C4bp的抑制作用(C4 Binding Protein)
结合C4b,抑制C4b与C2的结合,防止C3转化酶的组装。 促进I因子对C4b的蛋白水解
四.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在细胞表面激活并形成 MAC,介导溶细胞效应; 激活过程中产生的水解片段,介导各种生物学效应
1. 溶菌、溶解病毒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CH50(U/ml)=1/血清用量*稀释倍数
取10只试管,分别编号,按照下表加入各试剂
试管号 BBS 1:20稀释血清 2%SRBC 2U溶血素
补体溶血活性
1 1.40
0.10
0.5
0.5
200
2 1.35
0.15
0.5
0.5
133
置
3 1.30
0.20
0.5
0.5
100
37℃
4 1.25
0.25
2. 调理作用 C3b、C4b
3. 免疫粘附 C3b
4. 炎症介质作用 过敏毒素 C3a、C5a 趋化因子 C5a
第十九章 补体检测及应用
补体总活性测定
• 补体最主要的活性是溶细胞作用 • 特异性抗体+红细胞→激活补体→溶血 • 在适当的、稳定的反应体系中,溶血反应
对补体的剂量依赖呈一特殊的S形曲线
阳性
阴性
阴性
阳性
二、方法评价
➢优 点
灵敏度高、所测定的抗体水平可达0.05μg/ml , 出现交叉反应的机率较小, 可检测的抗原或抗体范围广泛, 无需特殊设备、结果容易观察、试验条件要求不高
➢现 状
影响的因素多、各种制剂需要繁琐的稀释和滴定等, 现代化、自动化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不断涌现,补体结合试验逐 渐被遗弃 补体结合试验作为一种经典的免疫方法类型,其设计和原理仍对 新型免疫方法的建立有着启迪和指导作用
细胞因子的分类
细胞因子的分类主要有:
1.细胞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s):促进细胞增殖和分化,包括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
2.细胞凋亡相关因子(Apoptosis-related factors):调控细胞
凋亡,包括TNF、Fas 激活因子等。
3.细胞趋化因子(Chemokines):引导和促进细胞在体内的运动和
迁移,包括IL-8、 MCP-1等。
4.细胞间信号传递的调节因子(Regulatory factors):参与细胞
间信号传递的正负调节,包括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等。
5.细胞免疫因子(Cytokines):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和介导,包
括白介素、干扰素等。
6.补体因子(Complement factors):参与免疫反应的调节和介导,
包括C1到C9等。
7.其他因子:如神经因子、内分泌因子等。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1。
抗原与抗体: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
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
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
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
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
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
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
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
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
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
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
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
配体: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
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
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Ⅱ.有害物质, 如某些细菌; Ⅲ.免疫物质, 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 Ⅳ.信号物质, 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
第五篇细胞因子
第五章细胞因子第一节细胞因子总论一、细胞因子的大体概念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如骨髓或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合成份泌的能调剂细胞生理功能、介导炎症反映、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又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和名称依照来源,最初Dumonde(1968)将细胞因子分为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两类。
一、淋巴因子(lymphokine,LK)是指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调剂白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或引发炎症反映的生物活性介质。
目前已知,IL—二、3、4、五、六、九、10、1一、1二、13,TNF—β和IFN—γ等均为淋巴因子。
二、单核因子(monoline,MK)是指由单核吞噬细胞产生的能诱导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生、分化、产生免疫效应和引发炎症反映的生物活性介质。
要紧包括IL—一、8,TNF—α和IFN —α等。
依照功能,目前可将细胞因子粗略分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干扰素(interferon,IFN)、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nting-factor,CS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和生长因子(growth-factor,CF)五大类。
三、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只有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效应。
细胞因子受体与其爷膜表面受体一样,均由三个部份即膜外区(细胞因子结合区)、跨膜区(富含疏水性氨革酸区域)和胞质区(信号传导区)组成。
细胞因子受体依照胞外区氨革酸序列的同源性和结构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该家族成员胞膜外部份均具有一个或数个免疫球蛋白(Ig)样的分子构型,每一个Ig样功能区由100个左右的氨革酸组成。
IL—一、六、12受体和M—CSF受体属于这一家族。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引导细胞的免疫反应,并帮助机体去除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
在自身免疫和炎症方面,补体系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补体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补体系统是由多种蛋白质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相互协作,形成一个复杂的“膜攻击复合体”,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打击。
其中,C3、C5等大分子组分是补体系统中的重要成分。
补体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1.炎症反应:当感染体侵入机体后,补体系统会识别、结合并杀灭病原体,同时会分泌大量趋化因子,吸引免疫细胞前来进行局部清除和修复工作。
2.溶解感染体:补体系统中的一些分子能够识别和结合病原体表面的特殊标志物,并将之包裹,形成一个膜攻击复合体,最终导致感染体破裂分解。
3.免疫调节:在体内运作的过程中,补体系统还能够与细胞因子、免疫抑制剂等相互作用,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调整应激反应。
补体系统在自身免疫和炎症中的作用补体系统对自身免疫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免疫方面自身免疫是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误认为是外来抗原而引发的攻击行为。
在自身免疫过程中,补体系统往往发挥着强烈的作用。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例,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SLE患者的补体系统往往处于活跃状态,导致自身组织和器官受到损伤。
同时由于SLE患者身体内抗核抗体的生成和沉积,会激活补体系统进一步加剧自身免疫现象。
2.炎症反应方面炎症反应是机体对外来刺激和损伤的一种生理反应,它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但如果反应过度,会对机体造成损伤。
补体系统在炎症反应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炎症反应中的趋化因子可以引导补体系统中的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到达发炎部位,参与感染体的清除和修复。
同时,炎症反应中的化学物质可以激活补体系统,增加补体成分的分泌和使用,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体内过程的修复。
总结补体系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免疫系统组成部分,它对机体的免疫防御和维护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人们的免疫防御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和维护好自身补体系统的健康,以保障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补体细胞因子
C5b6789
C5b-C6,7,8,9 ← C5
C5a
替代途径特点: 替代途径特点: 途径特点
1. 天然活化,C3b只有与细胞、微生物、 天然活化, 只有与细胞、 只有与细胞 微生物、
其他颗粒表面蛋白分子或多糖分子结合 才能免于淬灭 2. 含有正反馈调节环路 3. 产生 转化酶和 转化酶 产生C3转化酶和 转化酶和C5转化酶 4. P因子稳定转化酶 因子稳定转化酶
IL-1 IL-6 IL-7 SCF IL- 4 单核细胞
纤维母细胞 Mϕ 中性粒细胞
NK 细胞
IL-2 IFN-γ IL-2 TH1 IL-10 IL-13 IL-4 TH2 IL-4 IL- 4 IL-4 IL-5 IL-6 IL-13 IL-10 TGF-β B Tc 内皮细胞 NK1+T IL- 6 嗜酸性粒细胞
C4b2b
C3a C3b
C4b2b3b
活化阶段
3) 膜攻击阶段
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 膜攻击复合物 C5b-C9
2b
C4b2b3b C5a C5 C5b C6 C7 C8 C9 C5b6789
多聚C9形成的膜攻击复合物
补体诱导的细胞膜穿孔损伤
细胞因子发挥作用的三种方式
作用于分泌 细胞自身
发挥作用方式由 三种:自分泌、 三种:自分泌、 旁分泌、 旁分泌、内分 泌
自分泌 autocrine
旁分泌 paracrine
作用于比 邻细胞
血液循环
内分泌 endocrine
远距离作用
3. 生物学作用特点
1. 2. 3. 4.
通过与细胞因子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 微量高效性 非特异性 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拮抗性和网 作用具有多效性、重叠性、协同性、 络性等特点
名词解释及重点简答题
名词解释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份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性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抗原: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佐剂:是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后,能够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物质抗体: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ADCC(抗原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IgG类抗体与肿瘤或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相应抗体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再通过其Fc 段与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增强或触发上述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破坏作用。
单克隆抗体:由一个克隆B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单一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
补体系统: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靶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多种蛋白质。
CK: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所产生的一种具有高效性,多功能的小分子多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位于脊柱动物某一些染色体上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并激活T细胞,启动和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
HLA复合体:为人的MHC,定位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组成。
其功能是编码HLA抗原,控制免疫细胞间相互识别和调控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APC,泛指具有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和参与免疫调节作用的免疫细胞,分为专职和非专职。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细胞毒性介质和抗体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补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补体及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罗立方;王淑珍【期刊名称】《现代医院》【年(卷),期】2002(002)005【摘要】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补体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特点.方法对64例SIRS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分为病情好转组(A组)和恶化组(B组).于入院当日及第3日,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测定血清补体C3、C4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TNF-a;ELISA法测定IL-1、IL-6及其动态变化,并与30例非SIRS组患儿及30例正常儿童(N组)对照分析.结果SIRS患儿入院时测定的C3、C4、TNF-a、IL-1、IL-6均显著高于非SIRS患儿组及正常儿童组(P<0.01),入院第3日,A组上述参数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而B组患儿TNF-a、IL-1、IL-6持续升高,且以IL-6尤为明显,C2、C4持续下降.结论C3、C4、TNF-a、IL-1、IL-6水平有助于判断SIR 患儿的病情和预后.C3、C4恢复正常,TNF-a、IL-1、IL-6明显下降,提示病情好转.而C3、C4持续降低,IL-1、IL-6及TNF-a持续升高,尤其是IL-6持续升高,是SIRS 患儿病情恶化的指标.【总页数】2页(P5-6)【作者】罗立方;王淑珍【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510010;广东省妇幼保健院,510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相关文献】1.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补体和抗凝血酶Ⅲ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 [J], 蒋贤高;尤荣开;蔡平平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J], 梅雪;李春盛;王烁3.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阶段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变化特点 [J], 方步武;邱奇;崔乃强;吴咸中;秦明放;周振理;孔棣4.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补体及血小板计数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J], 彭淑梅;王淑珍5.急腹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阶段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变化 [J], 刘国辉;许岩;杜晓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分子的功能
免疫分子的功能
免疫分子是指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分子,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免疫球蛋白、T细胞受体等。
它们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识别和中和病原体:免疫分子可以识别并结合病原体表面的抗原,进而中和病原体,阻止其侵入机体或扩散。
2. 促进炎症反应:免疫分子可以刺激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从而消灭病原体和清除死亡细胞。
3. 调节免疫反应:免疫分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的进程和强度,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或失去控制。
4. 维持免疫记忆:免疫分子可以参与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形成,使得机体能够在再次遇到相同病原体时快速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5. 参与自身免疫反应:免疫分子还可以参与自身免疫反应,识别并清除异常的自身抗原,防止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总之,免疫分子在机体免疫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和抵御病原体入侵的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调节作用
IL-1/2/4/5/6/7/12等具有上调免疫功能的作用,IL4/10/13、TGF-β等有下调免疫功能的作用;
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
CSF/IL-3作用于早期造血干细胞,GM、G、M-CSF等作 用于晚期干细胞,EPO作用于红系干细胞等;
参与和调节炎症反应
IL-1/8和TNF等具有趋化作用,间接参与炎症反应, IL-1参与发热反应等
C4b2a is C3 convertase C4b
Classical Pathway Generation of C5-convertase
C4b2a3b is C5 convertase; it leads into the Membrane Attack Pathway
C4b
C3 b
替代途径
(二)种类
白细胞介素(IL)
在白细胞之间发挥作用的因子,已有
23种,IL-1,IL-2,IL-4,IL-12 干扰素(IFN) 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生长因子(GF)等
(三)细胞因子的双重作用
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
TNF有抑制病毒复制作用,还有直接抑瘤和杀瘤作用, IL-2/12等可增强巨噬细胞等的杀瘤效应等。
干扰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1.抗病毒作用
IFN cAMP AVP(抗病毒蛋白)
2.免疫调节作用
IFN-γ
3.抗肿瘤作用
IFN-γ
补体固有成份 所需离子 C3转化酶 C5转化酶 生物学作用
(四)补体激活反应的反馈调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必需在适度调节的情况
下进行,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学作用。
其调节主要包括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
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等
一、补体系统
(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1.溶菌、杀菌及细胞毒作用 2.免疫粘附及调理作用 3.趋化作用 4.过敏毒素作用 5.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6.补体在特异性免疫应答想达到有效浓度,全身使用时需要的
量较大; 半衰期短,需要短期内重复给药(静注 IL-2的半衰期只有7-10min); CK的多效性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副作用。 其它如前期投入大、制备困难、产量低 等。
(六)干扰素
机体的细胞或组织培养的细胞, 在活的或灭活的病毒或其他干扰素 诱生剂以及某些细胞因子作用下, 由细胞基因组编码而产生的一组低 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称为干扰素。
C3b
b
C5- convertase of the two pathways
C5-convertase of the Classical and lectin Pathways C5-convertase of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C4b
C3b
C3b
C3b
Components of the lytic pathway
第四章 补体与细胞因子
阮文科
内容
补体系统 细胞因子
一、补体系统
(一)补体系统的概念与生物学特点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新鲜血浆中具有酶样 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它具有潜在的 免疫活性,激活后能表现出一系列的免疫生 物学活性,能够协同其它免疫物质直接杀伤 靶细胞和加强细胞免疫功能。
Jules Bordet
C6
C7
C 9
Lytic pathway C5-activation
b C4b C3b
Lytic pathway assembly of the lytic complex
C6 C7 b
Lytic pathway:
insertion of lytic complex into cell membrane
C3b
b
C3 b
C3-activation the amplification loop
C3 b
b
C3b
C3b
C3-activation the amplification loop
C3 b
b
C3b
C3b
C3b
C3-activation the amplification loop
C3b
C3b
C3b
C3b
C3-activation the amplification loop
C3b
C3b
C3b
C3b stabilization and C5 activation C3b finds an activator (protector) membrane
b C3 b
This leads to membrane attack pathway
触发因素: 聚合IgA,IgE,IgG4,眼镜 蛇毒素,脂多糖,葡萄糖,组织 蛋白酶等
Components of the alternative pathway
C3
备解素
Spontaneous C3 activation
Generation of C3 convertase
C3 b
b
C3 b
C3-activation the amplification loop
C6 C7 CC C C C9 9 9 9C 9C C C9 9 9 9 b
补体诱导的RBC膜的破裂
比较项目 激活物
经典和替代途径的主要区别 经典途径 旁路途径 IgM/IgG与抗原形 脂多糖、组织蛋白酶 成的免疫复合物 和凝聚的IgA、 IgE等 C1~C9 Ca++、Mg++ C4b2a C4b2a3b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 的效应阶段起作用 C3、B、D、P因子 和C5~C9 Mg++ C3bBb(P) C3bnBb(P)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在感染早期起作用
Jules Bordet was born in Belgium, on 1870. He was educated in Brussels where he graduated as Doctor of Medicine in 1892. In 1894 he went to Paris to work at the Pasteur Institute until 1901 when he returned to Belgium to found the Pasteur Institute, Brussels. Bordet‘s early studies showed that antimicrobic sera include two active substances, one existing before immunization, known as alexine (补体), and the other a specific antibody created by vaccination: he developed a method of diagnosing microbes by sera. In 1898, he discovered haemolytic sera and show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their action on foreign blood is similar to that by which an antimicrobic serum acts on microbe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was awarded to him in 1919 for his discoveries relating to immunity.
正常病毒的 电镜图
抗体包被的病 毒的电镜图
抗体和补体 包被的病毒 的电镜图
二、细胞因子
(一) 概念 细胞因子(CKs)是一组由多种细胞分泌 的非免疫球蛋白性质的糖蛋白,在微摩尔 (umo1)或毫摩尔(mmol)水平调节细胞的功能, 与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等共同组成了细胞 间的信号分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炎症反 应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淋巴因子(LKs):用来概括激活的淋巴细胞 所产生的除抗体以外的全部活性物质。
(六)干扰素
干扰素的分类及其理化性质 名称 产生细胞 抗病毒速度 快 很快 慢 抗肿瘤性 弱 中 强
IFN-α:B细胞与巨噬细胞 IFN-β:纤维母细胞 IFN-γ:致敏T细胞
(六)干扰素
干扰素的生物学特性
1.高度的生物活性 2.相对的种属特异性 3.微弱的抗原性 4.干扰素诱生剂
(六)干扰素
From Nobel Lectures,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01-1921, Elsevier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1967
生物学特点
1.含量相对稳定 2.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敏感 3.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 4.代谢率高
二、细胞因子
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不同类型的细 胞也可产生一种或几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多效性; 重叠性; 拮抗效应; 协同效应。
CK功能 的多效性、 重叠性、 协同效应 和拮抗效 应作用示 意图
抗原于单 核细胞作 用后导致 TH细胞活 化并产生 细胞因子, 从而在整 个免疫应 答的不同 过程中发 挥相应的 调节作用
(四)细胞因子的实践意义
CK同各种毒素偶联后用于心脏和肾脏移植后的 抗排斥反应; IL-2、IFN-γ和TNF-α可以增强T细胞的活化, 在临床上已有应用; 用IL-2培养的NK或Tc细胞,即LAK细胞已用于 肿瘤的治疗; IL-12或IL-14有可能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 动物实验证实,IL-4的单抗可抑制IgE的产生; 其它已广泛应用的有G、GM-CSF、EPO、EGF、 NGF等。
电 镜 观 察
活 化 C1 的 电 镜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