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
中国过去20多年的货币超发之谜提醒我们,找到准确的通胀之锚至关重要,涉及民生与经济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中国央行声名鹊起,货币政策广受关注。
今年初,国际刊物《央行杂志》(Central Banking Journal)颁发年度央行奖,中国央行第一次获此殊荣。
该刊认为,中国央行在独立性受限和中国金融体系不发达的环境下,在中国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一轮改革中,顶住压力控制货币超发,积极推动金融自由化改革,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专业度。
老实说,中国央行拿到这个奖项并不容易,因为每一家候选机构的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美联储果断采用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帮助美国经济强劲复苏,英格兰银行和欧洲央行均出人意料地推动预期管理,日本央行大胆的量化宽松政策把日本拉出了通货紧缩的泥潭。
该刊的顾问委员会包括很多重量级的经济学家和多国央行行长。
毫无疑问,这个年度奖项是对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肯定。
与这份肯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流行了20多年的中国货币“超发之谜”:到了2013年底,中国广义货币供给(M2)为110.6万亿元;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即M2与GDP之比为1.95。
美国2013年的M2约为65万亿元人民币,M2与GDP的比率是0.65,是中国的三分之一。
M2 与GDP 之比是度量一个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通行指标,无论从货币发行总量还是每单位GDP所对应的货币来看,中国显然存在货币超发之嫌。
货币政策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锚(即货币是否超发的政策基准)和传导机制。
要破解中国货币超发之谜,我们至少需要知道以往货币政策的框架和运行效果。
无论从国家到机构,对自身历史的准确认知和总结是进步的前提。
在过去20多年中,对中国货币政策基本共识的缺乏让人吃惊。
如果学界习惯以“谜”来形容中国的货币政策而无解,如果放任社会对政府通胀控制能力的怀疑和担忧而不加以管理,新的框架和传导机制又如何建立?央行赖以安身立命的独立性又从何谈起?如果中国货币当局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无力感”,再权威的年度大奖也会因此而失色。
对当前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之我见
对当前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之我见摘要:截至2013年9月末,中国的M2总量已经达到107.74万亿元,那么当前中国货币超发了吗?前些年对于货币超发这个问题很多人已经探讨过了,但至今为止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为大家所接受。
本文在总结了一些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从“货币超发”中“货币”的含义,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以及各国之间关于货币超发的可比性等几个方面的对此问题加以探讨,最后得出我们应该用理性的、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货币超发这个问题的结论。
关键字:货币超发 , 衡量标准 , 可比性一、前人观点陈述1、“货币超发”中的“货币”用什么表示?讨论货币超发问题,首先应该搞清楚的就是“什么是货币”?货币有很多种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货币与金融统计学》中是这样定义的:“凡是能够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甚至是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金融工具,无论是金属货币、纸币、存款还是有价证券,都称之为货币”1。
而对于论题中的“货币”而言,有些人,比如说黄涛,认为应该用M2来作为衡量货币是否超发的标准;而另一部分人,以沈晗耀为例,认为可以用M1来作为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并解释了不宜用M2作为货币超发标准的原因。
2、中国货币超发了吗?除了货币的表示标准不统一,对于货币是否超发也是存在分歧的。
以满红智为代表的人认为中国货币并没有超发;而张锐就认为中国货币超发了。
1杜金富主编:《货币与金融统计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三版,第1页.3、用什么来衡量货币超发?关于货币超发的衡量,有些人认为应该用M2减去GDP来加以衡量;但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用M2除以GDP更加准确,比如胡晓鹏;更有甚者认为不应该用M2与GDP的关系作为衡量货币超发的标准,例如李倩。
4、各国之间M2具有可比性吗?很多人在分析货币超发这个问题时经常将中国的M2与美国、英国等其他国家加以对比,来说明中国货币超发的问题,比如说黄涛。
对此,有些人却认为这是不妥的,中外M2的统计口径是不一样的,不能作直接的对比,例如李倩。
中国货币供应量十年扩大450
中国货币供应量十年扩大450% 专家担心引发危机随着9月份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69.64万亿元,引发了业内对于未来货币泛滥的担心。
经济学家们认为,过去十年M2已增长450%,继续的话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人民币大幅贬值、泡沫升腾,甚至严重的金融危机。
据悉,目前我国的M2是GDP的1.8倍,而美国只有0.6倍,日本、韩国不过是1倍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近日在《求是》撰文指出,就中国而言,目前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大都保持着弹性和余地,可以做到松紧有度。
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中国在未来仍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能够从容应对危机。
(证券日报)搜狐编者注: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通俗讲就是发行的钞票。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就是央行发行了过多的钞票,造成通货膨胀。
央行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太高了。
这是近十年来的广义货币供应量:1999年为11.76万亿,2000年为13.24万亿,2001年为15.28万亿,2002年为18.32万亿,2003年为21.92万亿,2004年为25.01万亿,2005年为29.6万亿,2006年为34.55万亿,2007年为40.34万亿,2008年为47.51万亿,2009年达到了惊人的60.62万亿。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货币供应量增加到了原来的3倍。
中国央行为什么要发行这么多人民币呢?是不是政府财政收入太少,所以不得不加印钞票?历史上的许多通货膨胀确实都是这样,但这次不同。
最近几年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状况都不错,但货币依然不断超发,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实行一种类似于“联系汇率”的货币发行制度。
简单来说就是有多少美元进入中国,中国央行就发行相应数量的人民币出来。
假如汇率是在1比6.8的话,那当有1美元进入中国,那中国央行就会发行6.8元的人民币。
而这几年美元确实在大量涌入中国,所以更多的人民币也就被源源不断的印刷出来了。
“货币超发”论的误区
“货币超发”论的误区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纷纷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公众对货币金融问题的关注,部分分析人士引入了M2(广义货币)及M2/GDP等学术概念,认为我国货币存在“超发”问题,实际上这种分析存在着诸多误区。
有一种常见的认识是把新增M2等同于“多印钞票”,其实并不准确。
我国M2统计口径主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而所谓央行印的钞票准确来说应该是流通中的现金(M0)。
事实上,从2010年到2012年,我国流通中的现金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6.7%、13.7%、7.7%,增速呈现大幅回落态势。
其中,2011年全年净投放现金6161亿元,同比少投放214亿元;2012年净投放现金3910亿元,同比少投放2251亿元,央行净投放现金连续下降。
M2/GDP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于1973年提出,主要是用来衡量经济货币化的指标。
M2/GDP上升,与一国经济货币化发展阶段、金融体系的变革有很大关系,并不能简单认为M2/GDP上升就是货币超发。
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M2/GDP总体呈上升趋势,1996年后这一比例开始持续超过100%,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不断推进货币化进程有关,经济活动中的生产、生活交易方式逐渐向货币化转变,体现了我国货币化的进程,与货币超发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程度、金融体系结构不同的因素,各国广义货币统计口径不同,用M2/GDP进行简单的国际比较没有意义。
例如,在我国这种以间接融资为主、金融产品不丰富的国家,居民财富大多以存款形式存在,导致M2/GDP的比重普遍高于以直接融资为主、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
此外,货币国际地位高的国家,比如美国,美联储发行的货币很大一部分都流向国际市场,并没有直接表现在M2/GDP这一指标中,但并不能据此认为美联储没有超发货币。
从本质上看,一国货币供给应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相一致。
中国货币是否超发
1、我认为中国货币并没有超发,因为人们通常用“M2/GDP”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中国的M2为116万亿元。
按照汇率换算后,中国的M2是美国的1.5倍、日本的1.7倍,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严重的超发,但因为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货币流通速度不同,信用发达程度不同,不能用别国标准衡量本国的货币供应是否适当。
中国人使用现金较多,信用卡较少,这些不能不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
更重要的是,中国至今还处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之中。
改革前,中国的几乎所有生产要素和经济资源,都是没有价格或者人为压低的。
改革的过程,是市场化和货币化,特别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过程。
从放开消费品价格,到逐步放开要素市场价格,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大为增加,这当然需要增加货币供给。
2、货币超发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超发则会引发通货膨胀,但对国家经济发展,这也是一种刺激经济的手段。
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就是利用包括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温和的货币超发完全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积极增长。
但如果我国货币增发水平持续增高将会对国家实体经济及金融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产生巨大的资产泡沫、不良贷款率升高等等。
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
论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分析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积极现象。
近两年我国出现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了解使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可以有效缓解通胀压力和治理通货膨胀。
首先,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1.货币超发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
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
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
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
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
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
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
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
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央行是否存在货币超发
央行为是否存在货币超发?针对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问题,实质上已经在国内争议了很长的时间。
近日,管理层再度表示,中国货币不存在超发,不应该以西方标准衡量。
同时,管理层认为,货币供应量是个抽象的概念,应该主要看物价、GDP、就业三个数据,货币供应量是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果经济发展相对稳健,物价相对稳定,就不能断言“货币超发”。
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新增8.8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6879亿元。
而2013年M2增长为13.6%,M2余额为110.65万亿。
另外,2013年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7.29万亿,比上年多增1.53万亿。
当前,中国正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以及高经济增长率的“三高”格局。
而以上述公布的数据来看,尽管去年的人民币贷款新增额度高达8.89万亿,但是对于17.29万亿的超高社会融资规模而言,不应该片面地认为去年的货币存在超发的可能性。
再者,按照M2/GDP 的比值计算,若以2012年为例,当期M2余额为97.42万亿,GDP为51.9万亿,两者之比达到1.9:1。
而以2013年为例,M2余额已经飙升至110.65万亿,而GDP按照7.7%的增速计算,即2013年全年GDP数值将近56万亿。
届时,M2与GDP之比更是接近2:1。
虽说M2余额增速远高于GDP增速,看似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迹象。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M2属于存量数值,而GDP属于流量数值,以此来断言货币存在严重超发的问题,确实缺乏了严谨性。
话虽如此,但笔者认为,国内的货币超发问题始终无法摆脱。
正如上文所述,当前的中国正处于“三高”的发展状况,且面临着经济转型的严峻考验。
近年来,物价飙涨、生活成本加重无疑成为国民最直接的感受。
所以,针对一系列的社会现象,笔者提出了几点质疑。
第一、中国的储蓄率为何高居不下?按照管理层的说法,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较高,间接融资占比比例也较高,由此决定了我国的货币总量相对较高。
的确,高储蓄率当属我国的一大特色。
什么是货币超发
什么是货币超发?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1]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
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货币超发的后果?纸币起源宋朝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从唐代传承而来的开放经济环境,让贸易自由流通。
大量的贸易往来增加了对货币量的需求。
商人携带大量钱币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时增加了遭劫风险。
顺势而为,为了利于交易,商人之间发明了票据,平时通过票据结算。
随着票据发行规模的增大,政府发现这中票据已经干扰到了社会经济市场,随即将票据发行权利收归国有,于是出现了纸币;宋朝发行纸币有2种类型:一种是可以与硬通货直接兑换的纸币,类似商人最初使用的票据,当需要铜钱时,可以随时兑换变现;但由于纸币的超发,大多时候政府储备根本没有可能兑换所有社会中流通的纸币。
这样便带出了第二种类型,不能兑换硬通货的纸币,这种的纸币的发行完全是以政府权威做基础,依靠政府强加的信用在市场中流通。
货币贬值相对与制造铜钱,制造纸币的成本大大降低;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经常的超发货币,这样的现象在宋、元、明都可以看到,且屡次出现,又屡次造成货币危机和社会危机。
统治者超发货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库空虚,而又有大量的财政支出需要(战争、工事),而发行货币能带来最显而易见的效果,就好像天下掉下来的馅饼,能有花不完的钱。
其实,这就是变相的增加税赋,让全天下百姓买单。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权者的贪心,经不住造钱的诱惑。
想想看,是愿苦等一年,等百姓交税,还是转动印钞机,财源滚滚来?纸币只是实体交易货币的一种代表形式,若实体经济未有任何增长,单纯的增加纸币流通量,带来的只有是纸币贬值;践踏纸币最后,让我们看看统治者是如何践踏纸币的信用的。
我国通胀前景分析与预估
18 //《中国国情国力》 2021年第1期|总第336期我国通胀前景分析与预估凌秀丽摘要:货币超发、工业品价格上涨、美元走弱带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等因素引发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对通胀的影响程度后认为,在总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通胀虽有上行压力但整体温和可控。
关键词:货币超发;工业品价格;通胀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ki.zggqgl.2021.01.006近期,市场对通胀前景日渐担忧。
这并非无中生有:一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各国央行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前期投放的“天量”货币后续是否会转化为通胀?二是我国投资增速回升推升工业品价格,后续工业品价格是否会出现大幅攀升?三是美元指数走弱引发的全球大宗商品上涨是否会带来输入型通胀?本文将围绕这些市场关切问题,对我国的通胀前景做出分析和预估。
一、货币超发对通胀影响有限弗里德曼认为,通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但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历史经验看,这一经济学教科书上的经典命题已然失效,因为无论货币政策如何宽松,甚至到了负利率,通货膨胀始终没有起色。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在2008-2014年间实施了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同时将联邦基金利率长期维持在0附近直至2015年末,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从全球金融危机前的0.9万亿美元扩大到危机后的4.5万亿美元,即便在如此宽松的流动性推动下,美国核心PCE物价指数仍然持续低于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
日本和欧元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央行启动“印钞机”,大幅扩表,而通胀中枢不升反降。
货币刺激下的低通胀俨然已成为近年来的全球“新常态”。
为什么发达国家央行货币超发却没有产生经济学意义上的高通胀,却反而深受低通胀困扰呢?作者单位: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宏观与战略研究所主要症结在货币传导机制上。
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有三个环节:第一个是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对政府债权,以及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等渠道启动基础货币创造环节;第二个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信贷投放、同业拆借等完成信用派生环节;第三个是居民、企业和政府通过消费、投资、政府购买等方式将资金投向实体的信用转换环节。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及应对策略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及应对策略
李 明 郑 州 大 学 西亚 斯 国 际 学 院 河 南郑 州 4 5 1 1 5 0
摘要 : 通 货膨 胀的根 源是货 币超 发 , 治理通胀 的政 策应 坚决而稳妥 地货 币政 策 , 增 加生 产。稳 定物 价 、充分就 业、
5 1 . 9 3 万亿, 而作为全球最大 “ 印钞机 ”, 截至2 0 1 2 年年末 , 中国 尽管 我们货 币还 不是 国 际货 币, 可 是我们 的货 币存量其 中 的M2 / G DP 达到 1 . 8 8 0 J 下新高 。而同期美 国的M2 余额 为 1 0 . 0 4 包括 现金加 存款 已经是 世界第一 , 这 么高 的货 币存量 沉淀于 我 万亿美 元 , 截 至2 0 1 2 年3 季度 , G DP 为1 5 . 8 1 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 们银行 体系 , 到 目前为止为什 么还没有 闯祸 , 主要是 百姓 仍然坚 概念 ?等于是 中国一 块钱的货 币供应 , 只撬 动了五毛钱 的G D P; 信我 们金融 体系 , 银行 体系 是稳定 的。所 以并没有 把大量 的资 现 金拿 出来去投 资于各 种投资市 场 , 也没有 拿来 囤积食 品 , 而美 国 , 一美元拉 动最少 1 . 5 美元的GD P。加 之 1 2 月C P I 出现超 金 ,
促 进 经 济 增 长和 平 衡 国 际 收 支 。 关键词 : 货 币超 发 ; M 2 ; 通 货 膨 胀
考 察一 国的 印钞 额 , 国际上 一般 采用 M2 指标来 度量 。M2 品市场 , 那 会更加反作用于通涨 , 甚至使 通涨加码。 是指 “ 广义货 币” , 是货 币供 应量 的重要 指标 之一 , 国际上M2 中国在 经济货 币化提 高的过程 中埋下 了不少 隐患 。具体 表 的计算公 式是 “ 流通 中的现金+支票存款 + 储 蓄存款+政府债 现形 式有 经 济领域 泡沫 资产 存在 、运营 效率 低及 落后产 能 过 券” 。M2 不 仅反 映现实 的购 买力 ( 现金 + 支 票存 款) , 还 反映潜 多 、贫 富差 距越来越大 、房价与物价调控 陷入两难 、经济体 制 结构改革阵痛等 。 在 的购买力( 储蓄存款 + 政府债券) 。 2 0 0 8 —2 0 1 2 年M2 , 全球 货币供应量余额 已超过人 民币3 6 6 万 2 0 0 8 年 以来 , 为应对 全球金融危机 , 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 张 亿 元 。其 中 , 超过 1 0 0 万亿 元人 民币即2 7 %左 右 , 是 在 金 融 危 机 的方式维系 了繁荣 。但 同时也埋下 了货 币快 速贬值 的隐患 。当 爆 发的2 0 0 8 年后5 年时 间里新增的货 币供 应量 。期 间 , 每年 全球 危机意 识成 为群体性 反应 的时候 , 货 币 的真 实购买力 就会 突然 新 增的货 币量 逐渐扩大 , 2 0 1 2 年这一值达 到最高峰 , 合计人 民币 呈 现 出 来 。 2 6 . 2 5 万亿元 。全球货 币的泛滥 , 已到 了十分严 重的地步 。而在 2 0 0 5 年 ̄2 0 0 7 年1 0 月 中国股市大涨 , 然后又从6 l 【 】 ( 】 点跌 到 这 股货 币超发洪 流中, 中国也已成 长为流动性 “ 巨人” 。 1 6 0 0 点, 这 或许 跟货币超发 到一 定程 度 , 而市场无力 吸纳大量 的 从存量上 看 , 中国货 币量 已领先 全球 。根据 中国央行 数据 , 货 币脱不 了干 系。当股市无法 吸 纳 时 , 楼市 自然成为 另一个吸 截至2 0 1 2 年末 , 中国M2 余额 达到人 民币9 7 . 4 2 万亿元 , 居世 界第 纳大量 货 币的 “ 海 绵” 。房价快 速上涨 , 调 控也 紧随而至 。但 接近全球 货 币供应总量 的四分之一 , 是美 国的1 . 5 倍, 比整个 国家一边调控 , 一边 却加大货 币投放 , 难 以真正抑制房价 。
中国vS美国:谁是真正的货币大国
中国vS美国:谁是真正的货币大国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3年第7期自2009年以来,中国货币超发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不休的话题。
截止至2012年底,中国广义货币M2达到了97.4万亿元,而美国仅为10.4万亿美元(约合65.4万亿人民币元,按当时汇率折算,下同),一时间众多媒体及社会舆论对此高度关注,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货币发行大国;并以此来批评央行,认为央行应对此及其引发的通胀承担主要责任。
我们发现,当前人们在讨论货币问题以及在中美货币比较中往往陷入一些误区。
广义货币M2能衡量货币发行量吗?第一个误区是用M2简单推断货币发行量。
货币发行量是指一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总量,由基础货币的多少来衡量;货币流通量是指一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总量,由狭义货币M1及广义货币M2的多少来衡量。
其中,M1主要包括社会流通现金和活期存款,是使用中的货币;M2包含M1及各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是储蓄货币。
因此,广义货币M2并不能代表一国的货币发行量,中国M2规模巨大且已超过美国只能说明其货币流通量,而非货币发行量大,判断中国货币是否超发并对中美两国货币发行量进行比较关键要看其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等,由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及银行体系准备金组成,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包括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上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商业银行自愿持有的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代表一国的货币发行量,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同时又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图1表示中美两国2000-2012年的基础货币状况。
由图1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基础货币均呈递增趋势,中国的基础货币从2000年的3.6万亿元上涨到2012年的25.2万亿元,而美国则从4.8万亿元上涨到16.8万亿元,这说明在过去的13年里,两国的货币发行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中国的增长速度更快;2005年中国的基础货币数量达到了6.43万亿元,超过了美国(美国为6.35万亿元),并在此后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说明相对美国,中国早在2005年便已是货币发行大国。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
中国新增货币发行量全球最多?中国被指全球最大印钞机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2013年01月28日18:56张楠2009年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应量先后超过日本、美国、欧元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数读财经(之六):中国货币超发严重经济货币化领先全球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 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引⾔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具之⼀。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中介⽬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平是⼀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和居民的⼿持现⾦之和,即流通中现⾦,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同⽐增长情况如图2所⽰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者相差不⼤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励和扩⼤消费,同时实⾏低存款准备⾦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快捷、顺畅地⽀持经济发展。
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次使⽤“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作⽤。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增长情况单位:亿元⼈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民银⾏调查统计司⽹页/doc/1c91d5360b1c59eef9c7b414.html/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我国货币超发
我国货币超发严重吗?
➢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大部分国家为刺激经济复苏而推行了宽松货币政策, 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尤其是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更是大开印钞机,造 成市场流动性极度泛滥,而这些国家持续大规模的量化宽松举措也越来越多 地受到市场人士及经济学家的诟病。只是,相对于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 中国是否也已经出现了货币严重超发的问题呢?
货币超发的影响
➢ 国家经济发展 ➢ 保持适度的货币超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遭遇到08年罕
见的金融危机的时候,国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包括积极性的财政政策及 宽松的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在经济学理论中,我们也可以了 解到,温和的货币超发完全可以有效的推动经济的积极增长。 • 什么是温和的货币超发? • 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 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这点,通过纵向的对比很 多的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找到答案,如日本、韩国在经济高速增长 阶段新增货币年均增速分别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 年),明显高于中国21.59%(1991-至今)的水平。但不同的是,日本 韩国的货币快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只有大概20年左右,而我们国家的 货币供应量已经快速增长了20年,未来经济的增长还需保持高速10年已上。 也就是说,温和的货币超发是指在的相对不长的时间内,通过货币超发, 促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
货币超发
刘 陈逸伦
货币超发的定义
• 货币超发是指货币发行增长速度超过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 即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维持经济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 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 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 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
中国是“全球最大印钞机”
中国是“全球最大印钞机”维护币值稳定是一切稳定的基础,货币超发开始的时候给每个人像‘灌了蜜糖似的’,但通胀本质是一剂涂有糖衣的甜蜜毒药,它扭曲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
”全国两会期间,央行发布了一组货币供应量数据,其中,2月底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5.2%,余额达到99.86万亿元,2012年末,这一数据是97.42万亿元。
昨日,央行负责人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将采取措施加强流动性管理,要对通胀保持高度警惕,这是货币供应量达到历史峰值的同时,货币当局明确表示加强调控的意图。
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中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速平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1/4,是美国的1.5倍。
尤其是M2与GDP的比例高达188%,创下历史新高,而同期美国M2与GDP的比例为63%。
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然货币严重超发,一些外媒也把“全球最大印钞机”的高帽送给了中国的货币当局。
中国是否存在货币超发,流通中的货币量数据可以提供一种参考,但关键还是看物价是否稳定,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是否相适应。
有论者以为,中国还处于货币化早期的进程当中,与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统计口径有差异,以往很多非市场交易的金融服务类产品开始进入市场,自然需要更多的货币。
用央行行长周小川的话说,过去中国所统计的实体经济只涵盖物质部门,不包括服务业,所以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及经济快速发展,货币供应量很快就超过当时统计口径的“实体经济”的需要,表现为超经济发行,即所谓“货币超发”。
但实际上,货币供应不仅要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还需满足服务业及金融市场的需要。
另一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经济大规模融入全球化进程,8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进出口占到一半以上。
而人民币进入升值通道后,等于向世界发出“向中国搬钱”的集结号。
于是,顺差累积的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储,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来分享升值的境外货币投机商”百川归海”。
我国M2首超百万亿居世界第一 2020年或超200万亿
我国M2首超百万亿居世界第一2020年或超200万亿摘自:宏观经济华夏时报[微博按现有增速,2020年或超200万亿毫无意外,M2突破百万亿关口如水到渠成。
有趣的是,受经济复苏乏力、主权债务飙升、全球贸易增长低迷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祭出了“量化宽松”大旗。
尽管我国并没有采取主动增发货币的措施,除了在金融危机肆虐时“疯狂”了一下,而M2余额却稳稳地达到了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M2存量和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从1999年的12万亿,到一举跃过百万亿,仅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
火热的货币数据却无法与尚不乐观的实体经济相匹配,这也重新激起了对M2/GDP过高、货币超发的质疑,认为中国货币和信贷体系的过快增长,是造成当下一些经济困境的原因之一。
指责的初衷无非是督促矫枉过正,而从一系列的举动来看,中国央行越发慎重,中性的政策到底会是什么尺度?因为,若仅仅按照每年10%的增速,M2余额则到2020年就会超过200万亿。
破百万亿之忧4月11日,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末,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
同样“火热”的还包括: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6 万亿元,同比多增486 亿元。
当月新增社会融资总量2.54 万亿元,同比多增6696亿元。
3月新增存款4.22万亿元,创单月增量最大纪录。
由此可见,M2增速回升,主要受新增人民币贷款和外汇占款增加的推动。
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3月份更是达到103万亿元。
从外汇占款来看,今年1、2月份分别增加6836亿和2954亿元,创出新高。
这对经济增长显然功不可没。
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分析师谢亚轩认为,M2同比增幅较高,而3月企业的活期存款增量也显著增加,M1同比增速再度重回双位数,一方面是满足企业对流动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企业投资意愿继续回暖。
不可忽视,近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绩离不开M2的高增长。
货币超发对民生影响有多大
货币超发对民生影响有多大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超26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从存量看,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占27%左右。
从各国对比看,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从M2与GDP对比比较看,中国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
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倍,特别是美国只有0.635倍。
无论如何这十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货币都存在严重超发的状况。
造成人民币严重超发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导致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投资的经济拉动方式导致货币信贷疯狂投放,这是这几年货币超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贸易顺差巨大,从而外汇占款激增,货币被动发行巨大。
需要指出的是,人民币超发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对本国带来的影响有很大区别。
美元、欧元和日元是世界三大储备货币,特别是美元超发和放水,冲击的是世界各个国家,买单的是全球各国。
对本国有影响,但其影响并不是太大,况且与GDP比较还不存在超发的情况。
而人民币一旦严重超发带来的影响可以说全部由国内百姓买单。
人民币谈不上国际化,人民币几乎全部发行在国内。
这就使得所谓的人民币升值只是对国外货币特别是美元的升值,并不是国内购买力增强,并不是相对于国内商品而升值。
这是人民币这几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原因,这是这几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而在国内购买力越来越弱的原因。
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
中国货币超发的原因中国通货膨胀和泡沫原因之一是货币超发,中国货币发行量68万亿超过美国折成人民币的60万亿。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所需来制定货币发行量,中国经济赠长率10%左右,货币发行增长超过10%,考虑通货膨胀率3%,超过13%算超发,但是现在货币发行量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很多2000年来超过20%,从13万亿到68万亿。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维持经济高增长,定下货币发行量和信贷指标,但是每年有7%超标不能回收,漏到了储蓄股市和其他金融产品及正规金融外,在海外也有几千亿人民币不能回来,不断大放大。
中国货币政策比较多使用存款准备金控制流动性,怕影响企业,少用加息手段。
这两年超发的原因是对金融危机货币宽松政策,信贷有17万亿元。
中国高储蓄率,外汇制度和热钱流入是超高信贷的基础,房地产过热提供了热钱流入动力。
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经济货币化和金融化造成的,例如住房市场开放后,需要大量货币,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很多产品没有货币化;中国债市,主要是金融债有近30万亿,中国股市也需要大量资金,股市市值与GDP差不多。
美国经济很早就货币化。
中国汇率制度,按照贸易顺差得到美元,发行人民币,这部份钱可以通过发行央票收回,也积累了20万亿货币(主要是在银行间市场流动),10月分外汇占款就相当于5000亿美元,其中有很大部份是热钱原因。
美国是浮动汇率,不需要太多储备。
美国现金发放每年100亿美元,中国不得不投放放现金年2万亿元,美国用现金比较少的原因是用支票和信用卡,中国个人支票和信用卡使用很不普遍。
中国经济规模是30万亿人民币,货币周转率是比较低的只有0.6左右,需要50万亿货币M3,美国货币周转率是1.2左右,M3不到12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资金周转率普遍低于美国。
中国储蓄率高,也降低了资金周转速度。
中国企业资金利用率比较低,资金周转率低,需要货币大,周转率比较低的话,需要更多的钱。
中国企业和个人储蓄都非常高,美国人现代储蓄很低。
从A股引发的思考
从A股引发的思考摘要:中国a股经历了23年的变化与发展,不过长期以来投资者的赚钱难却是一件众所周知的事情。
这不仅需要质疑制度带来的问题,但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宏观经济、自身和政策对投资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a股李克强经济学货币超发暴富从众投机关于a股的圈钱、不合理的分红制度等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投资更重要的是趋合大势、把握自我,在看惯了制度所引发的问题后,是否该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自身对投资所带来的限制。
本文从货币超发与a股之间的关联到投资者自身心态的分析,及指出在“克强经济学”下未来a股的投资方向。
一、货币超发与a股的联系如果看不懂货币超发和吸纳问题,那么就无法真正明了a股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m2达103.26万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国货币超发严重,不妨将中美两国的m2进行对比:2012年年末中国的m2已经达到97.41万亿元,而同期美国则为10.48万亿美元。
就中美两国经济体规模而言,中国的货币显然是太多了。
但为什么如此多的货币,却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呢?因为股市充当了吸纳超发货币的巨大“海绵”。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明确提出“积极妥善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同期中国货币便步入超发轨道,也就是说股权分置改革实际上消除了a股对超发货币的吸纳阻碍。
大量资金便涌入股市,2005年6月6日,上证涨指数开始从998点起飞,到2007年10月16日创下6124点的历史高位,股市成为吸纳超发货币的重要场所。
由于货币的持续超发,2007年物价飞涨,而中国又缺少像美联储那样明确的货币注销机制,使得通过股市蒸发货币成为选择。
随后a股惨烈下跌,直至2008年10月28日,创下1664点历史阶段低位。
一年来两市的总市值蒸发超过20万亿元,相当于2007年75%的gdp被蒸发掉。
综上所述就不难明白a股看似无厘头其实却十分清晰、明了的走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中国货币超发严重去年新增货币占全球近一半2013年01月29日06:32 来源:环球网2009年以来,中国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印钞机"。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中国占近一半。
21世纪网评估发现,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中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高居全球前列。
5年前的次贷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印钞机一直马达轰鸣。
流动性泛滥的洪水,不知何时会淹没世界。
2013年1月22日,日本央行推出超量化宽松政策,包括无限制资产购买及上调通胀目标至2%。
而美国马不停蹄连推QE(量化宽松政策),欧洲央行有无限制购债计划,新一轮货币战争又如箭在弦。
中国去年新增货币供应占全球近半考察一国的印钞额,国际上一般采用M2指标来度量。
M2是指“广义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M2的计算公式是“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现金+支票存款),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储蓄存款+政府债券)。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来自全球主要央行的2008-2012年M2数据得出,截至2012年末,全球货币供应量余额已超过人民币366万亿元。
其中,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即27%左右,是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后5年时间里新增的货币供应量。
期间,每年全球新增的货币量逐渐扩大,2012年这一值达到最高峰,合计人民币26.25万亿元,足以抵上5个俄罗斯截止2012年末的货币供应量。
全球货币的泛滥,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而在这股货币超发洪流中,中国也已成长为流动性“巨人”。
从存量上看,中国货币量已领先全球。
根据中国央行数据,截至2012年末,中国M2余额达到人民币97.4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接近全球货币供应总量的四分之一,是美国的1.5倍,比整个欧元区的货币供应量(约75.25万亿元人民币)多出不只一个英国全年的供应量(2012年为19.97万亿元人民币)。
回顾2010年,中国的M2余额才刚与欧元区旗鼓相当;2008年,中国的M2余额更是排不上全球前三,落后日本、美国,可见中国货币存量增长之快。
( 137 )从增量上看,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也让美国、日本、欧元区、英国望尘莫及。
根据21世纪网数据部的统计,2008年中国、美国、欧元区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分别折合为人民币7.17万亿元、5.08万亿元、5.70万亿元,基本在一个水平线上浮动。
2009年,美、日、英、欧同时大幅减少新增M2,但中国的新增货币供应量却一下子蹿到13.51万亿元人民币。
随后每年中国M2增量均保持在12万亿左右的水平。
只用了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就激增50万亿元,存量翻番。
( 109 )全球范围来看,在新增的货币供应量上,中国已连续4年贡献约一半。
根据渣打银行2012年的报告,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的2009-2011年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在2011年贡献率更是达到52%。
这样的增长规模和态势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少有的。
2012年,中国继续“巨量印钞”,新增M2达12.26万亿元,在全球新增M2中占比仍高达46.7%。
( 8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全球2012年新增货币量再度创新高,但事实上,多数国家在新增货币供应量上比2011年有所控制。
21世纪网数据部统计,美国2011年新增8713亿美元M2,2012年新增M2下滑12.17%至7653亿美元;日本2011年新增25.3万亿日元M2,2012年新增21.6万亿日元M2,下滑速度达 16.19%,更甚于美国。
2012年全球新增货币供应量之所以高出2011年,主要源于欧元区2012年新增货币供应量扩大2174亿欧元,约1.82万亿元人民币。
欧元区比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急需释放流动性来刺激经济复苏。
作为全球最大的“印钞机”,中国虽然对货币供应量也有所控制,但无论从绝对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都未太放松马力。
( 69 ) 中国M2/GDP创新高:危险信号“M2/GDP”通常被用来度量一国的货币超发程度,一般而言,该比值越大,货币超发越严重。
M2和GDP数据的单位都是当年本地货币,对中国来说即当年人民币的名义值,两者相除的比率则冲销了通胀影响。
随着2012年12月M2余额逼近百万亿大关,全年GDP达到51.93万亿,中国M2与GDP的比例再度创下历史新高1.88倍。
加之12月CPI出现超预期反弹,关于“中国货币严重超发”的质疑之声再次甚嚣尘上。
也有券商分析师以“M2总量超过GDP已是全球普遍现象,且M2/GDP 排名靠前的多数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为由,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
从世界银行提供的截至2011年的数据来看,该比例全球平均为126%,中国处于世界第10;从绝对水平看,中国虽处于世界前列,但不是最高。
世界第一的卢森堡,达到489%,比中国高出一倍还不止。
排名前25的经济体,既有“欧猪四国”(葡萄牙(Portugal)、意大利(Italy)、希腊(Greece)、西班牙(Spain)),也有货币政策最稳健的德国,多数都是世界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M2/GDP均低于1,不在前25名。
( 55 )但是否就能因此认为中国不存在严重的货币超发现象?进一步思考,如果在M2/GDP的比值上,进一步剔除人均收入影响,将会出现怎样一个排名?21世纪网数据部按比值法,给出一个计算公式:各国的M2/GDP评估系数=(M2/GDP)÷人均GDP*1000。
其含义是,均衡人均收入差异后的各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
GDP采用世界银行提供的2010年人均GDP数值(2011年数据暂未公布,而2010年的数据并不妨碍观察结果)。
计算得出,在M2/GDP超世界平均水平的25个国家中,中国的评估系数最高,瑞士最低。
将M2/GDP处于较低水平的美国、俄罗斯、巴西、印度4国也考虑进去,则印度的M2/GDP评估系数最高,美国最低。
就各大洲情况来看,亚洲整体的评估系数最高,欧洲次之。
( 44 )由此可见,当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均收入与之越不匹配,就会使得这个系数扩大。
我们将各国的M2/GDP及其评估系数与2012年各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一对数字放在一起,可以评估一个国家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形态,有一定的警示作用。
欧债危机的发生,与欧洲各国大肆印钞、M2/GDP比值过高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
事实上,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是财政赤字压力。
葡萄牙、塞浦路斯、西班牙这几个2012年的欧洲重债国,早在2011年,M2/GDP就已超过200%,同时评估系数也属于欧洲的最高梯队。
如果观察更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货币供应量,我们会发现它们不约而同出现两位数的陡增。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仍未走出低谷。
2013年1月欧媒调查显示,西班牙、希腊和葡萄牙的2013年前景比原先设想更加严峻。
这充分显示出,如果危机发生在一个M2/GDP超过200%的经济体,其危害与修复的时间将是长期的。
进一步与评估系数结合,我们发现,评估系数排名较后的爱尔兰、德国、奥地利、法国、比利时、瑞士虽然M2/GDP比值也高达150%,但人均收入高帮助消化了很大一部分压力,而这些国家也刚好是2012年欧元区的经济亮点。
美国的评估系数最低。
美国虽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很快能够恢复,最近两个月的失业率已降至近4年低位,其中实体经济与M2/GDP指标稳健帮助甚大。
印度虽然2011年M2/GDP只有0.68,但评估系数高达50.75,位居名单第一位。
有经济学家将印度看作“新兴经济体中第一个会崩溃的国家”。
去年以来,印度GDP增长大幅下滑,国内通胀严重,同时面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的困扰。
总的来看,M2/GDP占比过大的国家,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杀伤力更大,只是累积效应的产生威力,需要提高人均收入来帮助消化压力。
而作为全球最大“印钞机”,中国情况如何?过去4年,中国货币供应量激增50万亿元,几乎翻番。
其与GDP之比,也是一路水涨船高。
如果货币总量的扩张节奏跟随实体经济同步变化,即M2与GDP之比大致维持在1.5倍的水平,那么目前75万亿的货币总量就完全足够。
但现在,货币总量已足足高出22万亿。
截至2012年年末,中国的M2/GDP达到1.88创下新高。
而同期美国的M2余额为10.04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3季度,GDP为15.81万亿美元。
这是什么概念?等于是中国一块钱的货币供应,只撬动了五毛钱的GDP;而美国,一美元拉动最少1.5美元的GDP。
中国评估系数为42.25,仅低于印度,或能说明,中国在经济货币化提高的过程中埋下了不少隐患。
具体表现形式有经济领域泡沫资产存在、运营效率低及落后产能过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房价与物价调控陷入两难、经济体制结构改革阵痛等。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货币化速度也过快。
根据世界银行的M2/GDP 数据显示,美国货币化走势曲折向下,巴西、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虽然总体趋势向上,但也不如中国货币化率走势陡峭。
同花顺数据显示,M2/GDP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
此指标也显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放松。
2008年以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是用信贷急剧扩张的方式维系了繁荣。
但同时也埋下了货币快速贬值的隐患。
当危机意识成为群体性反应的时候,货币的真实购买力就会突然呈现出来,犹如一张美丽的画皮在刹那间脱落而露出狰狞的面容,令人猝不及防。
2005年到2007年10月中国股市大涨,然后又从6100点跌到1600点,这或许跟货币超发到一定程度,而市场无力吸纳大量的货币脱不了干系。
当股市无法吸纳时,楼市自然成为另一个吸纳大量货币的“海绵”。
房价快速上涨,调控也紧随而至。
但国家一边调控,一边却加大货币投放,难以真正抑制房价。
央行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新增信贷8.2万亿创出了史上第二峰值。
汹涌的货币总要找到出路口。
2012年中国央行已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即使在CPI下降过程中,央行几次意外地没有采取降息、降准行动。
2012年末, M2同比增长13.8%,低于2012年央行制定的14%目标。
但现实看来,此前流动性泛滥加之超预期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2013年的通胀风险仍在不断提升,这也增加物价调控的难度。
最近,日本推出无限量宽松措施无疑是给全球流动性泛滥火上浇油。
由于全球处于经济低迷期,日本这一举措可能引发各国进行汇率竞争,中国也面临更大的长期通胀压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