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护理PPT课件
1例心悸病人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1例心悸病人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心悸;中医;护理。
孙某某,男,62岁,患者心慌不宁反复发作5年余,5年来多次作心电图等检查示为“频发室性早搏”,发时多呈“二联律、三联律”,常用慢心律、氨酰心安、心律平等多种西药,效果不佳。
患者仍感心慌胸闷,腹泻之后心慌易作。
面色少华,平素畏寒,大便稀溏,舌质淡稍暗,舌苔薄腻,脉来结代。
辨证施治:患者平素畏寒肢冷,大便不实,腹泻后早搏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等乃属脾阳虚弱,心脉失于濡养所致。
中土阳虚,子病累母,心失所荣,故而心慌心悸阵作、脉来结代。
炙桂枝10g,熟附子10g,党参12g,焦白术10g,炙甘草6g,炮姜5g,葛根12g,丹参12g,熟枣仁30g ,川黄连3g,石菖蒲6g。
一周后患者主诉早搏只发作1次(呈二联律),平时尚为稳定,便溏渐渐好转,但仍觉怕冷喜暧,舌象同前,脉象转细。
效不更方,于前方中加入生龙牡各20g (先煎)。
患者服药后频发早搏控制较为满意,基本已不再发作。
护理措施:1、生活护理:创造一个环境安静、整洁、通风良好,向阳的房间。
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及诱发心悸的因素,如:情绪激动、过饱、过劳、噪音等,争取家属配合避免诱发因素的刺激。
讲解吸烟饮酒对疾病的危害性,使患者主动戒烟戒酒。
2、心理护理:耐心地倾听患者讲诉病史,并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在志为喜,心主血脉,舒缓的情绪有利于心主血脉的功能,保持情绪舒畅,有利于血管神经功能的调节,从而有利于心悸患者的康复。
3、饮食护理:饮食应多食营养丰富,易消化,低盐低脂,补益心脾,益气温阳之品,如:山药、红枣、禽蛋类、海参、羊肉等,并向患者讲解饮食是人体营养,气血生化的源泉,饮食要多样化,不能偏食,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进食要有规律,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心悸发生时间,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等。
5、症状护理:心悸发作时,针刺神门、内关、心俞、胆俞等穴。
体会:患者平素畏寒肢冷,大便不实,腹泻后早搏易作,面色欠华,舌质淡等乃属脾阳虚弱,心脉失于濡养所致。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心悸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心脏协会)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失常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为核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丹参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症状。
它具有活血化瘀、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选择丹参片或丹参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片或15毫升。
2.益心安益心安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安抚神经、平稳心脏搏动。
每天3次,每次2片。
3.延胡索延胡索具有舒张血管、缓解心悸的作用。
可以选择延胡索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生还会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配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
1.心包经针灸心包经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等。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心脏功能、缓解心悸。
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2~3次。
除了上述穴位,针灸的穴位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穴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心脏周围的区域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1.心俞穴使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摩心俞穴,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按摩10分钟。
2.手心按摩用一只手的手心轻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
每天多次,每次1~2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造成不适。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品。
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镁等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心悸的中医护理
⼼悸是指患者⾃觉⼼悸动、⼼慌不宁,甚⾄不能⾃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等病中以⼼悸⼼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的⽓、⾎、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脉瘀阻⽽造成⼼中悸动不安。
(1)先天禀赋不⾜、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过多;或思虑伤脾,⽓⾎⽣化乏源⽽致⼼⽓、⼼⾎不⾜,⼼失所养⽽⼼悸。
(2)年⽼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不涵⽊⽽致肝阳上亢,虚⽕上扰⼼神⽽⼼中悸动。
(3)久病⽓⾎不⾜,延及⼼阳虚弱,⼼阳虚不能温养⼼脉⽽发⼼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阳被抑⽽⼼神不安⼼慌⼼悸。
(5)⼼⽓虚衰,⾎⾏不畅,⽇久成瘀、瘀⾎痹阻⼼脉,导致⼼悸。
2、辩证论治 (1)⼼⾎不⾜证: 证候:⼼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不华,⾆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补⾎,养⼼安神。
主⽅:归脾汤。
(2)阴虚⽕旺证: 证候:⼼悸⼼烦,头晕⽬弦,少寐多梦,⾆燥咽⼲,⼿⾜⼼热,⽿鸣腰酸,⾆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养⼼安神。
主⽅:天王补⼼丹。
(3)⼼阳不⾜证: 证候:⼼中空虚,惕惕⽽动,⾯⾊苍⽩,胸闷⽓短,形寒肢冷,⾆质淡⽩,脉象虚弱或沉细⽆⼒。
治法:温补⼼阳,安神定悸。
主⽅:桂枝⽢草龙⾻牡蛎汤。
(4)⼼⾎瘀阻证: 证候:⼼悸胸闷,或有阵发性⼼胸疼痛,痛如针刺,或⾯唇紫暗,⾆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化瘀,⾏⽓定悸。
⽅药:⾎府逐瘀汤。
3、辩证施护 (1)⼀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声、噪⾳的⼲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
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当病⼈⼼悸发作时常⾃觉⼼慌恐惧,六神⽆主,此时有⼈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稳定情绪。
③⼼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
若属于⼼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绝对卧床。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悸心悸是指因心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致心中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
病位在心。
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各种心脏功能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是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表现,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临证护理1心虚胆怯心悸,善于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1)自汗者,汗出及时擦干,注意防寒保暖。
(2)多梦易醒者,可遵医嘱针刺神门,内关等或耳针心,肾等穴以镇静安神,改善睡眠。
(3)做好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内伤,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帮助其战胜忧愁恐惧,使其心情开朗,则心悸亦除。
(4)穴位注射足三里。
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1)体虚者易感风寒,应注意防寒,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若病情好转,可适当户外活动。
(3)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患者做起,站立,行走各30分钟无不适症状。
(4)足三里穴位。
3阴虚火旺心悸易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注意腰部保暖,勿负重,起坐动作宜缓慢。
协助生活护理,患者如厕,外出检查需人陪同,防跌仆。
(2)心悸时间长,脉数者,按医嘱用药,做好记录。
(3)烦热出汗者,衣被不宜盖太多,及时更换湿衣(4)穴位注射足三里(5)遵医嘱口服滋阴口服液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1)心悸严重应卧床休息(2)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给予吸氧,配合医生抢救(3)病情缓解期,可适当锻炼身体,如练气功等(4)穴位注射足三里饮食护理1心虚胆怯(1)宜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品如朱砂炖猪心,黑木耳大枣汤等。
可选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油菜,菠菜等2心脾两虚(2)宜食健脾益气生血安神之品如浮小麦小米粥,黄芪红枣龙眼肉煲乌鸡等3阴虚火旺(3)宜食清淡养阴降火而富于营养之品如百合糖水,生地黄粥,西洋参茶等4心阳不振(4)宜益气温阳之品如人参粥,龙眼莲子粥等用药护理(1)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应趁热服,阴虚火旺者宜偏凉服,水气凌心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煎服,或饭后30分钟热服。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1.心悸中医护理方案2.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3.中医护理:失眠的辩证施治4.中医护理的中医护理简介心悸中医护理方案张某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态因素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来诊。
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调护原则: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1、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浑身没劲心慌怎么回事1、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颈椎问题头晕颈部不适,头胀痛,或有上肢麻木、疼痛:往往是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2、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肌肉疲劳还有一种头晕是白领阶层常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电脑,下班时头晕,自觉颈部肌肉酸胀不适,这种情况是由于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颈肌紧张造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颈椎保健体操或针灸按摩治疗,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
心悸护理查房ppt课件
17
7
查体: T:36.5℃、P:76次/分、R;18次/分、BP: 128/80mmHg。神清,精神尚可,面色少华,语言流利, 查体合作。无发热,无耳鸣耳聋,无头痛,无腹痛腹泻, 纳尚可,二便正常。
入院后医嘱予II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给予抗凝、 预防斑块形成、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予脑心通胶囊口服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
病因 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
邪及药石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 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3
病机
心悸的病因虽有上述诸端,然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 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其病位在心,与肝、 脾、肾、肺四脏密切相关。病理变化主要有虚实两方面, 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使心失滋养,而致心悸;实 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而 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实证日久,病邪伤 正,可分别兼见气、血、阴、阳之亏损,而虚证也可因虚 致实,兼见实证表现。
4
心虚胆怯 心血不足 心阳不振 水饮凌心 阴虚火旺 瘀阻心脉 痰火扰心
5
基本资料:患者查圣伦,男性,年龄71岁,原籍 安徽马鞍山,已婚已育。
主诉:反复心慌、胸闷5年,再发1天。 生活情况:出生于安徽马鞍山,久居本地,无疫
水、疫区接触史,有吸烟史,已戒8年,否认性病 及冶游史。 社会因素:家族中无遗传性、传染性疾病,子女身 体健康。
11
预期目标:患者情绪得当稳定 护理措施: I1)鼓励病人及家属表达对本病的感受、分析产生焦虑的原因。 I2)经常巡视病房,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治疗机新进展,为病人
安排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心情愉快。 I3)针对病人家属顾虑,做好耐心解释,保持适当警惕,坚持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
饮食清淡富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适当体育锻炼 久卧者防褥疮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利休息,慎房事
预防调护
•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 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 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 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三、诊断要点
•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心悸的中医护理PPT演示课件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劳欲过度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7
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
1
【概述】
(一) 病名概念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
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
2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 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 或迟,或促,或结代;心悸因惊恐、 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 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 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 较重者为怔忡(呈持续性)。
.
13
5、水饮凌心
[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 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 滑。 [治法]:温补心肾,行水逐饮 [方药]:苓桂术甘汤。 [阻
[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 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 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桃仁红花煎。
安静、热牛奶、泡脚,必要时阿普唑仑 3、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药物可引起失眠,如平喘药、利尿剂、 抗心律失常药(普鲁卡因胺)等。
.
18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甲状
腺功能减退、贫血等。
2、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激动、忧伤,平时可欣赏优
雅悦耳的音乐,以陶冶情操。
3、生活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寒温,
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
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
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
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
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
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
痰浊、水饮。
.
6
【诊断】 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 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 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 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 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 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患者感到自己的心脏跳动明显增多或不规则。
心悸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经常性的,有时甚至会伴随其他症状出现,如头晕、胸闷、气短等。
在护理医学中,心悸可以通过中医护理学来进行治疗和管理。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护理的科学。
在中医护理学中,心悸被称为“心悸症”,它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心气不足、心火旺盛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是调整心脏功能,调理心气和平衡心火。
在护理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如果患者的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有力,可能是心火旺盛所致;如果舌苔薄白,脉象弱缓,可能是心气不足。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
对于心火旺盛所致的心悸,中医护理学主要采用泻火降压的方法。
首先,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泻火降压,如炙黄芩、泽泻、当归等。
其次,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对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中医护理学主要采用补气益血的方法。
首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补气益血,如党参、黄芪、当归等。
其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
同时,可以采用温经散寒的物理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除了中药和物理疗法,中医护理学还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况。
心悸多与情绪波动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情绪疏导、心理疏导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悸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学在心悸的治疗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护理学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调整心脏功能,调理心气和平衡心火。
此外,中医护理学还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悸症状。
最终,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学—情志护理PPT课件
这些都表明了医者应当处处体谅患者的心情,以仁慈之心爱护病人,以济世救人做 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人施护 《灵枢 寿夭刚柔》中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 有强有弱,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由于人的体质有强弱之异,性格有刚柔之别, 年龄有长幼之殊,性别有男女之分,因此,对同样的情志刺激,则会有不同的情绪 反应。 正是基于对个体特异性的认识,情志护理特别强调应根据患者的遗传禀赋、 性别年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等不同特点区别对待。从清代徐胎灵的 论述中可见对情志护理不同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个体特点和所患疾病的 类型,因此护理时,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以减轻病人患病后的心理压力,有利 于身体康复。 避免刺激 安静的环境不但能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还能使病人 睡眠充足、饮食增加,有利于恢复健康。
许浚在《东医宝鉴》中对疗心的论述即说明作为护士应设法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 忧虑、烦恼、愤怒等情志因素刺激,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治疗效 果。 情志护理的原则 诚挚体贴 病人的情志状态和行为不同于正常人,常常会产生 各种心理反应,如依赖性增强,猜疑心加重,主观感觉异常,情绪容易激动,不稳 定,焦虑、恐惧等。此时,就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关怀和温暖,设身处地为病人 着想。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大医精诚”篇和清代于病人休息,会使病人出现心悸心慌、坐卧不安、甚至四肢发抖、 全身冷汗等症状。 《素问 生气通天论》、《素问 痹论》和《灵枢》对此均有认识。 如真心痛者常可因突然听到声响而引起心痛发作;心悸者可因骤听高声喊叫或突然开门 而惊恐万分;失眠者稍有声响就难以入眠,所以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养病环境是十分 必要的,护理人员应约束自身的言行,设法消除一切给病人造成恶性刺激的因素。 具 体措施: 在工作中,应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 对于真 心痛、癫痫患者,如果条件许可应安置在单人房间。 可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及时提 醒探视病人的亲朋不要给病人以不必要的刺激,危重病人应尽量谢绝探视。 病历应严 格管理,不能让病人及家属随便翻阅,以免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 轻重病人要分开安 置。一方面便于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另一方面避免给轻病人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
心悸中医护理PPT精选课件
• 结脉的描述,历代医家皆尊《脉经》,而
《脉经》对结脉的论述,乃源于仲景之 《伤寒论》。《伤寒论》云:“脉按之来, 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代”脉
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 《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 跳的脉象。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 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 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 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 时期的病人。
为痰火扰心。
9
• 古代文献所记的常用脉象约二十多种,如 浮、沉、迟、数、滑、涩、虚、实、儒、 芤、缓、弱、结、代、促、紧、弦、洪、 细、微等等。
心悸症状常见的脉象有:
沉、迟、缓、数、涩、结、代脉
10
• “沉”是指轻按不能觉察、重按才能察清
胁脉象,主要表明病在“里”,阳气衰微, 常见于心脏病患者。在生理病理上,这多 因心搏排血量减低、血压下降、末梢动脉 血减少、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所形成。
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亢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 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2
•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
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 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 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 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 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 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脾主统血,指脾具 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 脉外的功能。
5
二、病因病机
•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
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8
-
19
-
Hale Waihona Puke 7体虚劳倦 七情所伤 感受外邪
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 心虚胆怯,忤犯心神 痹证日久,复感外邪
心神失养 心神动摇 痹阻心脉
心 悸
-
8
三、诊断要点
【诊断依据】
一般症状: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 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 自主。 常见伴有症状: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 头晕等。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 或见晕厥。
✓ 养血、补心食物:赤豆、红枣、动物心脏等, 忌浓茶、辛辣之品。
✓ 住室安静舒适,利于休息。
-
13
3.阴虚火旺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宁,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
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
兼症: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
苔脉: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调护:
汤药温服。
为怔忡。 ➢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
3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律 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
4
二、病因病机
七情内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 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忧思过度,气血亏虚,心失所养,不能藏 神→心神不宁→心悸
阴两虚,瘀阻脉络。
心为君主之官,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特
别注意五脏六腑之间,尤其是与心的生克乘侮等变
化。
-
10
『治疗原则』
虚证
补气、养血、滋阴、温阳
实证
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虚实错杂 兼顾虚实主次,标本缓急
-
11
五、辨证施护☆
1.心虚胆怯(心神不宁)
证候: 主症: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兼症: 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 苔脉: 舌苔薄白,脉或结代。
-
15
5.水饮凌心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常见脉象:可见数、涩、结、代、缓、沉、迟
常见诱发因素: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及劳倦、饮酒、 饱食等。 辅助检查:心电图可有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
-
9
四、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 1、分清虚实
➢ 2、结合辨病辨证
eg .心律失常→快速型多属心虚胆怯;冠心病→气虚血
瘀或痰瘀交阻;风心病→心脉痹阻;病毒性心肌炎→气
饮食清淡,可饮用清凉饮料,如乌梅汁等。
居室安静、清爽,以利休息,节制房事。
-
14
4.心阳不振
证候 主症: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 兼症:面色苍白,形寒肢冷。 苔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迟结代。
治法:温阳益气,安神定悸 调护
中药趁热服。 饮食温热,忌生冷,多食核桃仁等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调护
饮食清淡富营养,忌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适当体育锻炼 久卧者防褥疮 养成定时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居室温暖,空气新鲜,利休息,慎房事
-
17
预防调护
一、调情志 经常保持心情愉快,精神乐观,情绪稳定, 避免精神刺激。 二、节饮食 饮食宜营养丰富而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忌过饥过饱、辛辣炙博、肥甘厚味之品。 三、慎起居 生活规律,注意寒温交错,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剧烈活动及体力劳动;重症卧床休息 。 四、长期治疗 本病病势缠绵,应坚持长期治疗。配合食 补、药膳疗法等,增强抗病力;积极治疗原发病:胸痹、痰 饮、肺胀、喘证、痹病等;及早发现变证、坏病的先兆症 状,结合心电监护,积极准备作好急救治疗。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调护方法: • 酸枣仁、红糖煎水饮→养血安神。 • 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戒烟酒、浓茶。 • 体贴关心病人,加强情志护理。 • 生活起居规律,经常体育锻炼。
-
12
2.心血不足
证候: 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 兼症: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调护方法:
常见于各种原因心脏疾患、甲亢、贫 血、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
-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劳欲过度 ➢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心 悸的中医护理 常规
中医护理培训小组 2017-10
-
1
目的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熟悉心悸病因病机 熟悉心悸辩证要点 掌握心悸的护理
-
2
一、概述
定义
➢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 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一般阵发性发作,常与情志、劳累有关。 ➢ 其证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为深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