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在正常范围内,没有过度的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健康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现有的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影响因素、预防与干预措施。
一、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有10%至20%的儿童和青少年患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焦虑和抑郁障碍。
调查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会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二、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亲子关系紧张以及父母的精神健康问题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也起到重要的影响。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质量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如贫困、歧视和暴力等也与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这些因素的存在增加了儿童患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
三、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干预:1.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和亲子关系培养: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对于预防或减轻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合适的学校支持:学校应提供辅导员、心理教育课程等资源,帮助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和应对心理压力。
结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持续关注的社会问题,其现状和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儿童心理健康领域开展的研究不断增加人们对于问题的认识。
通过提供适当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2. Waddell, C., & Shepherd, C. (2002).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 New Public Health Disciplin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7(8), 825-826.。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研究文献综述何黎肖佳宜张晓知冯依帆摘要:当代社会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并存,复杂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学校教育,也使家庭教育面临理想化和现实化的艰难抉择。
更由于各种社会化问题的侵扰,当代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反应现象。
关注该类学生的成长,并在被个体自身认识的前提下,由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指导其调整心理、行为异常态势,确保其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与现状,作出简要评价,并结合实际提出较具可行性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日趋增长,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有关“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以理论指导实践,进行了许多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实践和认识上的偏差,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有许多未能很好解决的、亟待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有成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本文就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主要问题做一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如辽宁省营口市健康小学为突出“心理健康”主题而编制校歌、校徽、校训,此设计制作的过程,体现了全校师生集体的智慧,浸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内涵;为展示学生“心理健康”风貌而建立“心理健康”橱窗,有个人的、班集体的,也有全校整体的健康心理体验,它时刻激励着每个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发展;为创造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而开设健康走廊、微笑走廊,走廊内还摆着一块小板,每周一句“心灵寄语”,都是在学生中收集上来的,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警示录;为打开学生心灵之窗而开设“知心姐姐信箱”、开放“心理咨询室”,打开了学生的心灵之窗。
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学生的集会、校园板报、教室园地等多种阵地,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
儿童健康问题文献综述报告sddxzmmbsxyyj 为充分了解国内外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发现,我们收集了PubMed、Medline/Ovid、EBSCO Megafile Premier、Proquest、Elsevier、JSTOR等外文数据库,中国(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 以及相关的书籍和网站的文献和数据资料。
资料的检索和收集主要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首先从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充分了解儿童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与父母外出务工直接相关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现有人口迁移与儿童健康的研究进展和不足;最后借鉴WHO对健康的定义,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个健康维度分别了解儿童健康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为本研究理论框架、实证模型的构建和研究指标的选取奠定基础。
2.1儿童健康相关理论本研究对儿童健康的定义基于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完好状态,并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57]”, 该定义涵盖了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多个角度的健康内容,因此我们也从多学科视角展开对儿童健康理论的综述。
2.1.1儿童健康生产理论儿童健康生产理论是由Schultz在1984年提出,该理论是建立在健康需求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儿童健康依赖于家庭和社区的投入以及家庭健康投入受个体健康影响的特点提出的。
2.1.1.1健康需求理论健康需求理论是由Grossman在1972年提出,该理论在人类健康生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将健康资本看作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力资本,核心理念是:健康是耐用品,每个人都有健康的初始存量,初始存量的质量一部分是先天的、另一部分是后天的,该存量既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折旧,也可以通过投资而得到巩固;在达到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 消费者就必须通过增加投资来补充健康资本存量的不足,因此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随着健康资本折旧率(年龄)的增加而扩大;健康资本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作为投资品,作为消费品,因为人们从患病中得到的是“无效用”(不满意),而康复又可以使人们在健康中增加效用,即幸福感和满足感的提升,所以健康将直接进入效用函数;作为投资品,健康将决定市场或非市场活动的时间,健康资本投资的回报是延长生命时间或增加生命中健康的时间[58_62]。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
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示例文章篇一:《幼儿心理健康文献综述2000总结》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我看了好多好多关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文献之后的一些想法呢。
我看这些文献的时候,就好像在打开一个个装满宝贝的盒子。
幼儿的心理健康呀,那可是超级重要的。
就像盖房子,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就是房子的地基。
要是地基没打好,那这房子怎么能稳稳当当盖起来呢?我在这些文献里看到好多不同的研究。
有研究说,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可大啦。
你想啊,幼儿就像小树苗,家庭就像小树苗生长的土壤。
如果土壤肥沃,那小树苗就会长得又直又壮。
我有个邻居家的小朋友,他爸爸妈妈总是吵架。
那小朋友整天都愁眉苦脸的,就像一朵被暴风雨摧残的小花。
他变得特别胆小,在幼儿园里都不敢跟其他小朋友玩呢。
这就是家庭环境不好影响到他的心理健康了。
再说说幼儿园的环境吧。
幼儿园就像是幼儿的第二个家。
在那里,老师就像妈妈一样。
好的幼儿园环境会让幼儿觉得特别安心。
我记得我弟弟上的那个幼儿园,教室布置得可温馨了,墙上都是小朋友们画的画。
老师们也特别和蔼可亲。
弟弟每天去幼儿园都可高兴了,像一只快乐的小鸟。
这就说明好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呀。
文献里还提到了幼儿的同伴关系。
幼儿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就像一群小蚂蚁在合作搬运东西。
如果一个小朋友老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或者孤立,那他心里肯定不好受。
就像我在公园里看到的一个小朋友,其他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拉手做游戏。
他站在那里,眼睛里都含着泪,可怜巴巴的。
这时候要是没有大人去引导,他的心理健康可能就会出问题啦。
还有就是幼儿的情绪表达。
幼儿们有时候就像一个个小火山,高兴了就笑,不高兴了就哭。
这是很正常的。
可是如果大人总是不让他们表达情绪,就像把小火山的口堵住一样,那可不得了。
我有个小伙伴,他每次想哭的时候,他奶奶就说“男孩子不许哭”。
结果呢,他变得特别压抑,也不怎么爱说话了。
这就是没有让幼儿正确表达情绪带来的后果呀。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的变化,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环境、学习压力、社交关系等方面。
家庭环境中的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父母工作压力大、家庭暴力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压力来自于学业要求过高、家长的期望过高等。
社交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同伴关系不好、被排斥和欺凌等。
解决方案则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供心理支持及咨询、建立良好的同伴互动等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一定的参考。
此外,社会也应该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为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关爱、和谐的社会环境,减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前言:随着现在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我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只有物质上得到满足,而更多也需要精神上的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重中之重,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人格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及时解决。
增进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也是为了了解儿童的特殊需要和问题,并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和指导;而探索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儿童心理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增强其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也可以为社会建设和谐、和睦的社会环境、创造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提供参考意见。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一)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对儿童的第一个启蒙教育。
记得网络上的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却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故很多家庭环境的因素常常给儿童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或监护人长期外出工作而留在原居住地独自生活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照顾,留守儿童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下面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1. 杨婷婷,王军. (2017).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1), 120-123.
该综述回顾了近年来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包括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自卑等方面。
作者提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和原因,并探讨了可能的干预措施。
2. 赵江婷,徐文婷,燕春芳,戈雪梅. (2016).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述评. 现代预防医学, 43(20), 3789-3792.
该述评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三个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
文章强调了社会支持、心理教育和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社区和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
3. 吴晓雅,吴国华,胡玉梅,何杰. (201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研究综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8(12), 956-959.
该综述介绍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尊和适应能力等方面。
作者探讨了社区和学校的干预措施,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4. 林海燕. (2018).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方向, 4,
134-136.
该研究综述了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有研究,包括心理压力、自尊和亲子关系等方面。
文章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如干预方法和评估工具的改进。
以上是一些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文献综述,有助于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可能的干预措施。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许多研究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本文将综述与儿童心理健康相关的研究,包括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和干预措施。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
研究表明,儿童心理问题可以分为内外化问题。
内化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其他情绪问题,外化问题则包括行为问题和注意力不集中问题。
内化问题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和自杀等负面后果,而外化问题则可能导致侵犯他人权益和社会适应困难等问题。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冲突、家庭暴力和家长教养方式等因素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相关。
学校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和教育资源等都可能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社会因素如贫困、种族歧视和媒体暴力等也被发现与儿童心理问题相关。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预防和干预措施。
早期干预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儿童心理问题的最佳途径之一。
幼儿教育和家长参与被认为对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心理社会支持、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干预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中。
这些干预措施不仅需要针对儿童个体的特点来制定,还需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相关研究往往受到样本容量的限制,使得研究结果难以推广到整个儿童群体。
其次,儿童心理问题的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尚不完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此外,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对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预防和干预儿童心理问题至关重要。
通过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支持。
然而,我们还需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以便为儿童提供更精准的干预和支持。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随后综述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特殊情况和需求。
接着,本文分析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包括教育内容、方法和实施效果。
本文还探讨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如资源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总结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综述和分析,旨在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概述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受地域、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辅导技能有限,难以为学生提供全面而有效的心理辅导。
教育资源匮乏。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相应的教材、教具和场地等支持,但在农村地区,这些资源往往十分有限。
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辅导活动也缺乏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
家长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些家长和学校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种现象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高,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农村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相对封闭,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价值观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和偏见,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敢寻求帮助。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
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直接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社 会性和行为发展,对儿童的学习、生活 和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
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儿童建立积极的 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生活习 惯和社交技能,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人价值。
家庭经济状况
贫困家庭中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 郁等。这可能与贫困家庭中的压力、缺乏教育资源和社会 支持不足有关。
学校因素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学校环境和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心理健 康有积极影响,而不良的师生 关系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学校适 应不良、学习困难等问题。
同伴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也有 重要影响。被同伴接纳和认可 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 念和自尊心,而被同伴排斥或 欺凌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孤独 感、自卑等问题。
评估工具和方法
01 02 03
量表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如儿童行为量表、儿童自评 量表等,对儿童的心理状态、行为问题和情绪困扰进行评 估。这些量表通常由一系列问题组成,由儿童或其家长填 写,用于量化评估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临床访谈
通过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收集关于儿童心 理、情绪和行为方面的信息。临床访谈可以采用结构化或 半结构化的形式,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和问 题所在。
文献综述的范围和重点
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综述范围限定为儿童心理健康领 域的研究,主要关注正常儿童的心理健 康问题,不涉及特殊儿童群体(如残疾 儿童、留守儿童等)。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学习资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的文献综述在新的世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与此同时小学生也日渐产生厌学、孤僻、暴躁、焦虑、轻生等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了现代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课题。
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梳理及概括,以便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引起共同关注, 有效地为他们提供系统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辅导。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现今,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越来越丰富,针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儿童自身身心成长的影响学者认为童年期的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不稳定阶段,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关于这方面,孙玉莲提出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薛喜民、薛雅芬也说到因为小学生生理发育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自我意识与生理迅速发育不平衡,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容易动感情。
同时,他们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生理、心理上的剧烈动荡和变化,使他们产生烦恼和忧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过分溺爱与过分严厉直接导致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对此,夏芙蓉、王小峰认为现在一些家庭生活条件优越, 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 致使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 甚至对批评教育也都满不在乎。
再有家长多把孩子交给老人带。
老人往往过于注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 使得小学生的生活自理、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发展, 在自主、自立、自强及耐挫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备受关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深入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技能和心理健康态度的教育,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有效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和挑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当前,中小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业压力、家庭关系、同伴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压力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调查显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等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困扰,亟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1.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适技能、心理问题预防和处理策略等方面。
通过课堂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至关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3.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是实践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结语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生中的实践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亲子关系等。
以下是一篇关于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因素的文献综述。
一、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稳定性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家庭内部的冲突、父母离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的心理问题。
一项研究发现,经济困难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因为这种环境可能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和压力,进而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幼儿心理健康的另一重要因素。
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师生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学习环境的积极评价和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正面影响。
此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项研究发现,幼儿被尊重和获得教师支持的程度与其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性。
三、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周围人们对幼儿提供的情感支持、实际支持和信息支持。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在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幼儿中,具有积极社会支持系统的幼儿展示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和更低的心理压力。
四、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与幼儿之间亲密、支持和温暖的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研究发现,与父母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连接能够促进幼儿的心理和社会发展,并且减少行为问题的出现。
综上所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和亲子关系等因素都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需要关注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教育支持和社会支持,以及建立亲密、支持和温暖的亲子关系。
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综述与应用分析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综述与应用分析一、引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益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当今社会背景下,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文献综述与应用分析,探讨和总结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幼儿心理健康的基础,更是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心理健康都是其整体健康的基础。
幼儿园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在这一阶段,幼儿的个性、思考方式、情感和社交能力都在成长和形成中。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现状分析目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应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教育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教育师。
然而,在实际落实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存在教育资源不足、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另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也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影响。
综合来看,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政策支持、专业培训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参考文献综述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该指导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内容入手,提出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解读和解释。
其中强调了以德育为核心,以情感教育为基础,以游戏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理念。
2.《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该论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探讨。
通过梳理心理学理论和幼儿教育实践,探索了现阶段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与父母同住,独自或与其他亲属生活在农村的儿童。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
这一群体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处于缺乏安全感和情感支持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还可以为制定相应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本文拟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心理保护与干预措施,以期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时间留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友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拉大,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探讨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增强心理健康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常常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和关注,容易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会造成长期的心理创伤。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有助于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保护和干预措施,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家乡由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照料的儿童。
这一群体在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1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一、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对于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现状,研究者们在调查中发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学习能力较差、人际交往困难、个性发展缺陷、情绪状态消极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
[ 1]面对各方压力和冲击,他们中不少人开始出现消沉、颓废、沮丧、偏激、困惑、任性、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并且没有途径及时排解,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但也有学者指出,农村中小学生在经济、教育、文化发展的影响下,心理上有求知欲强、善于交际、兴趣广泛、社会适应能力强、吃苦耐劳等优点,而问题则是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抗挫折能力差。
上面的两种观点和结论是由于两者对于影响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等外界因素的作用评价不同而产生的结论上的不一致。
根据众多调查问卷及通过科学的量表分析发现,前者的观点更接近事实,且后者所提出的自我意识方面存在矛盾与抗挫折能力差与其自身之前观点存在相悖之处。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留守学生作为农村中小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其特有的心理问题,如性格缺陷与行为偏差、人生观与价值观偏移,包括自卑、性格内向、怨恨父母、逆反心理强、情绪消极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 2]究其主要原因,留守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来自父母的养育和关爱。
实际上,这不仅是农村教育中的问题,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领域去思考和解决,还需要国家、社会、政府通力合作去改善。
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研究者们认为是来自社会、个体、家庭和学校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各种传闻信息、考试成绩、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学习负担等。
二、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反思及成因分析关于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者们的观点基本一致,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结构、家长的观念及教养方式是学生心理的直接影响因素。
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综述与分析
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参考文献综述与分析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幼儿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身心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本文将综述和分析关于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献,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主题。
二、身心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身心发育处于关键阶段,身心健康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根据《幼儿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的规定,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应当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知、技能和行为等方面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而《幼儿教育与保育基本方案》(2017年-2025年)则进一步规定了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相关文献综述1.《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指导与实践》这篇文献从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介绍。
作者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于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2.《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评价研究》这篇文献主要从评价的角度对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进行了研究。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建立,从而为评价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质量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3.《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篇文献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了一些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游戏教育、爱心教育等。
作者认为,通过这些有效的途径,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文献分析通过对上述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发现,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需要全面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对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评价,可以帮助幼儿园更好地开展身心健康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幼儿园身心健康教育,我认为需要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关注每个幼儿的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身心健康教育方案。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摘要
心理健康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近年来,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策
目录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对象
二、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2.2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3 影响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三、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流程
四、研究结果
4.1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概述
4.2 影响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4.2.1 家庭因素
4.2.2 学校因素
4.2.3 社会因素
五、讨论与分析
5.1 小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5.2 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探讨
六、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为工作原因或其他原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则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亲戚或祖父母照顾。
这种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在中国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这类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就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文献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和特点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导致儿童在家乡生活的一种现象。
这类儿童面临着父母长期分离、家庭关爱不足、亲子沟通不畅等问题,其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地工作,留守儿童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料,受教育水平较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贫困等因素也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1. 孤独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较大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来自于对父母的思念,还来自于在家乡中缺乏同龄人、同伴的陪伴。
研究表明,孤独感会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严重的孤独感会导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2. 注意力缺失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贫困和监护人水平的低下,通常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监督,导致注意力缺失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因为注意力缺失问题而影响学业表现的情况较为普遍。
3. 自我认知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面临着缺乏有效的亲子教育和引导,自我认知问题较为突出。
研究表明,这类儿童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认知常常存在偏差,容易出现自卑、自尊心脆弱等问题。
4. 情绪问题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愤怒等。
这种情绪问题一旦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可能会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1. 家庭支持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支持力度,加强爷爷奶奶、亲戚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人的教育水平和关注留守儿童的责任感,以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of relevant research about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XxxXxx xxxxxx单位,城市,邮编摘要随着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建设,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一度被众人提及,国家也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仍有众多的问题儿童,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的;相关人员也作了调查及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理论也指出了诸多原因,目的都是找出原因,制定切实可行解决方法,进而大力宣传推行;总之,希望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理论研究原因解决方法AbstractAs countri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hil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had been mentioned, all countries are vigorously carry ou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 children, then what factors;Has also made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personnel,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related theory also points out a number of reasons, the objective is to find out the reason, formulate feasible solution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implementation;In short, I hope every children have a healthy psychology, there is a better tomorrow.[keywords]: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health;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Factors ;Theory research ;Solutions引言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二者缺一不可。
我国目前正处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社会的变迁、竞争的加剧,增加了人们适应上的困难。
优胜劣汰,心理不健康者比过去更容易被社会所淘汰。
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定时期。
由于我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结构和养育方式的改变,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增多。
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 0 0 0名4-5岁幼儿的心理健康调查:有8 . 8 % 的幼儿有不良习惯, 1 1% 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 5 . 8% 的幼儿焦虑、紧张, 2 0 %的幼儿表现多动、坐立不安, 2 5% 的幼儿偏食, 2 2 % 的孩子性情古怪。
数据告诉我们, 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累积性。
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或异常,其根源大多在幼儿期。
幼儿期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它年龄儿童相比, 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因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较轻微, 若及时发现, 及时予以矫治, 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培养身心俱健的一代新人, 应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尽的责任[1]。
下面简述一下本次综述的目的,主题,问题,研究领域,趋势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
目的:希望广大群众能真正的认识到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加大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
综述主题:儿童心理健康。
问题:广大群众对我国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到底达到了哪种程度;都有哪些因素造成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社会学。
趋势:值得高兴的是,随着教育的逐步普及,国民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广大群众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重视。
儿童心理健康的涵义(l) 具有正常的智力和一定的创造力。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有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智力水平和相应的正常行为 , 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特点都符合其年龄特征;心理健康的儿童也应具备一定的符合年龄的创造力,表现在好奇心,自信心,独立性等个性特点。
(2) 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适应能力强。
心理健康的儿童能较快、较好的适应变化了的人际关系 , 心理环境。
例如 : 班上换了老师或转到另外的班(或园)去学习、生活 , 能较快的适应新环境。
适应变化了的心理环境是指心理受到刺激后能较快的达到平衡 , 即对刺激做出恰当的、适度的反应。
不是反应过度,也不是反应迟钝。
更不是没有反应。
(3) 具有良好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是活拨开朗 , 对人热情、诚恳、经常保持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4)能和他人保持正常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应当乐于与人嬉戏 ,友好相处,经常与多数儿童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如关心、喜悦、爱护、帮助等)占主导地位,而消极的态度与体验(如厌恶、挑拨、破坏、攻击等)要少一些。
(5) 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是一致的。
心理健康的儿童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的心理活动与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活动大致相同。
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儿童都具有活泼、好动、爱问、好奇心强等特点。
如果哪个儿童经常独坐一隅,默默无言,萎靡不振,对任何事物都役有兴趣 , 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理就可能不大健康。
(6)没有心理疾病。
我们所说得没有心理疾病,是指没有较为明显的心理疾病。
因为人的心理的“最佳功能状态”绝非是“十全十美的状态”。
儿童的心理疾病一般是指孤独症、多动症、过度恐惧、夜惊、口吃等[5]。
主体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重点认识;基于此,我通过查阅书籍,文献了解到诸多影响因素,措施及建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其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中提到童年是成人顺序模式发展与定性的阶段。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 “儿童乃是成人之父。
弗洛伊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 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 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导致不健康的心理。
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曾说:“婴儿期和童年期会使成年人的人格颇具色彩。
”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认为,当儿童在家庭中因环境的影响而在心中产生焦虑时, 就不得不采取一些行为策略来帮助自己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1]。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侵犯行为倾向《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儿童的侵犯行为倾向部分取决于他所生活的文化或文化的鼓励和宽容。
同一文化或亚文化中成员间的个体差异来自儿童的家庭环境。
武断,冷淡,拒绝的父母经常允许儿童表达侵犯性冲动,更可能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
父母的冷淡,拒绝使儿童的情感需要受到挫折,并为儿童树立了一个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榜样。
放任型的父母不约束儿童的攻击行为,实际上使得这种行为合法化,同时没有为儿童提供控制侵犯冲动的机会。
当侵犯行为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时才给予惩罚,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是用反复无常,不一致的方式惩罚侵犯行为,这种行为很难矫正,尤其是父母本人不一致时(Parke & Slady,1983).二是为儿童提供一个榜样,恰恰鼓励了家长试图制止的行为。
儿童知道家长不高兴时自己会挨打,那么,当同伴让他生气时,他也会以同样方式教训同伴[4]。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及影响因素《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从教育角度来考察,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具体来讲:1.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式,可以促进也可以阻抑个体创造潜能的发展。
概括来讲,人们发现,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有:⑴家庭比较民主,父母对孩子不专制;⑵家长对孩子好奇,探求的精神和行动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⑶父母信任孩子的能力,善于引导并为其提供独立锻炼的机会;⑷孩子在家里与父母之间关系平等,无拘束,不怕犯错误,有安全感;⑸父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并以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
而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则为:⑴.父母专制,孩子凡事得经父母同意,养成听话顺从的习惯;⑵.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为孩子考虑的太多,包办代替,剥夺了个体独立锻炼的机会;⑶.对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及探索行为不支持或简单粗暴处理;⑷.家庭缺乏民主自由气氛,孩子缺乏安全感。
2.学校因素:分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有关的创造力训练项目课和活动也能影响创造力的发展。
3.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学家指出,创造性人才在某一历史时期辈出,而在某一历史时期枯竭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密切相关,可见,社会的需要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3]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趋势,李永慧(2003年硕士论文)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其社会行为,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提到:目前, 国际上有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是: 重视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其所处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关系环境的互动, 强调从个体、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入手, 注重采用多种技术结合的综合干预来矫正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
特别注重从多角度入手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1]。
有这样一个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它是由社会和家庭共同造成的,提到留守儿童内心不由的一阵痛楚,感叹社会发展中的弊端,感叹父母的不服责任;范先佐(2005年)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中指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身心都在发生巨大改变,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和引导,无法享受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导致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6]。
陈晓琴(2009)指出:缺乏亲情、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安全感缺失和家庭监管缺位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7][2]。
寇冬泉,谭菊放在《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比较研究》中,结果表明:(1)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存在显著差异, 表现为农村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社会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和学习能力分量表上都显著低于农村非留守儿童; ( 2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社会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上不存在性别差异, 但在学习能力分量表上性别差异显著; (3)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总分及其耐挫能力分量表、个性分量表和学习能力分量表上不存在年级差异, 但在社会能力分量表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