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报告 物理的挑战
1、 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1、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当今的理论物理学并不缺乏坚深的数学演绎,缺乏的只是理论发展所需要的活力:新视角、新概念、新思想和深刻的洞察力。
新的科学体系的诞生无不是在固有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当时所了解的知识,理想化出一系列基本理论,并在这些基本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来整个体系。
但没有人能保证这些基本理论始终有效。
当我们学习这些科学体系时,对权威的崇拜,对这些科学体系魅力的迷恋,对整个科学体系坍塌的恐惧使得我们的自由意志与既有结论或权威对立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逃避。
而作为科学基本的态度和精神的怀疑与批判,则早已被我们置之于脑后。
逐渐地,我们就把这些基本理论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公理",即使它们已经不合时宜。
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
吴水清先生认为:“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要以实验为根据,以数学位工具,以实用为目标,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开拓和创新。
”李政道教授讲:“地球村人面临第三次物理学革命的挑战。
”【1】宇观世界:指宇宙学和天文学研究的范围。
长度单位使用天文学单位1.496×1011m(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或大尺度单位9.5×1015m(即光年);宏观世界:指现实生活涉及到的经验世界。
长度主单位使用m,大单位用km,小单位用mm;经典物理学就是适用于这一领域的、添加了许多假设和近似的、非常实用的理论;微观世界:指跟非牛顿范式物理学所研究的热、光、电磁现象相关的,辐射能ε从粒子中放出、在空间中传播、或被粒子吸收的整个系统。
长度单位使用纳米10-9m或者埃10-10m。
宏观描述只描述宏观物质体而不追究其内部的微观结构或超微观结构。
微观描述到分子,原子止。
超微观描述则到原子以下范围内。
宇观只是一般意义下的宏观的扩展,本质还是宏观。
所以物质的空间范围应分为:宏观,微观,超微观三大领域。
物理学的挑战
物理学的挑战
李政道;叶铭汉
【期刊名称】《科学(中文版)》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我很高兴在中国科学院50周年纪念之际讲“物理学的挑战”这个题目,我想从三方面来讨论一下。
首先讲一下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然后讲一下20世纪物理学的成就,最后猜测一下21世纪物理学的前景。
【总页数】6页(P3-8)
【作者】李政道;叶铭汉
【作者单位】不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
【相关文献】
1.挑战纳米材料研究的新高峰——访国际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汤子康教授[J], 萧亮
2.物理学应用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J], 沈葹
3.快速中微子挑战物理学家 [J], 冯诗齐
4.21世纪物理学的新挑战--中科院高能所物理学家金山谈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 [J], 韩跃清
5.魏玛时期的技术物理学拉姆绍尔、通用电气公司与现代性的挑战 [J], 米勒;崔家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物理学领域的危机与挑战
物理学领域的危机与挑战联合国将2022年定为“国际物理年”,以纪念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创立和爱因斯坦对20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伟大贡献。
纪念这些科学巨人的伟大贡献,不禁使人想到:是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成就了20世纪的这些伟大发现,现在,物理学正面临新的危机。
笔者自1992年以来研究一种新物理过程,涉及的问题存在于实验室工作和天体物理等多个方面。
在实验室方面有:室温下电解重水可出现“超热”和(d.d)聚变;低电压下氘气辉光放电产生>~10kev-100kev的X射线和γ射线,并且也有(d.d)聚变……这些都超出了现有核物理范围。
具有更大挑战性的是:室温电解轻水(~10V)可产生~kev的X射线,氢气辉光放电可产生远超出放电电压的X射线(1.5kV放电电压,产生~10-20keV的X射线)。
还有一类被实验学者认为是“核嬗变”、“生物嬗变,”的现象:在轻水、重水电解时,出现了元素质量增加1、2、4、8甚至12的现象。
不单一些权威学者惊呼是“病态科学”、“伪科学”,连实验学者自己也感到不可思议。
类似的现象还有更古老的“声空化现象”、“声致发光”和“超声核聚变”以及倍受争议的“奇异水或聚合水”。
在天体物理方面存在着另一个科学难题,即太阳耀斑的放能机制。
自1859年发现太阳耀斑后,太阳耀斑是如何产生的一直是个谜。
到了20世纪后半期,根据各种探测卫星和观测仪器的观测结果,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模型,但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2002年之前,太阳学者认为,这是由于探测精度不够所致。
可是2002年发射的RHESSI探测卫星在3-100kev能段的能量分辨率为lkeV,而理论学家仍然不能解释观测到的12.5kev和~25kev的X射线线发射,甚至对这样的观测结果也抱以怀疑态度。
更使现行理论陷入困境的是,在软X射线为主的耀斑中,9-12kev的X射线发射早于3-6kev的X射线发射,这是对建立在伦琴X射线发射原理和等离子体理论基础上的模型的又一无法克服的挑战。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
度。这把尺可能是世界上惟一的专门用来估算太阳温度的大计算尺。
要知道当时费米正在做的电子和中子的实验,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自己也不
是研究这个的。但为要
让我理解不能盲目接受别人的结论,必须要自己亲自实践得出结论,而且你必须想新的
方法来做到这一点,费
米亲自帮我做了这样一把惟一的大计算尺,们面临哪些大的问题。
我认为21世纪科学上有四个大问题:
为什么三大作用的理论都是对称的,但实验结果却是不对称的,对称与不对称有什
么关系?
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夸克)不能单独存在,是看不见的?
为什么全宇宙中90%以上的不是我们看到的物质,而是暗物质,这种暗物质到底为
何物?
现在至少知道有100万个类星体,每个类星体的能量是太阳能量的1015~1016倍,远
粒子构成,即6种夸
克———上、下、奇、粲、顶、底;6种轻子———电子、μ介子、τ介子、电子中微子
、μ中微子、τ中微
子。所有的电作用、磁作用、弱作用、强作用可归纳为三大基本作用:强作用说明核子
是怎样作用,夸克是怎
样连接起来的;另外两个是电弱作用和引力场作用。这些归纳当然都很成功,但是现在
不是陶醉于怎样成功,
的理论———相对论、
量子力学,创造了整个20世纪的物理学。
物理学的这一套思路在20世纪中叶就影响了生物学。克里克是英国的物理学家,他
就想到物理学的这一套
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后来就发现DNA,后来又发展到基因,也是按照简化的规律走的
。
20世纪科学的一个极大的贡献,就是知道了一切我们所知道的物质都是由12种基本
好的导师和一段密切的师生共同研究过程,对培养创新的科技人才,是无法用Inte
李政道 中国不能错过21世纪
李政道、杨振宁中国不能错过21 世纪在1986 年撰写的《破缺的宇称》一文中,李政道对于他和杨振宁的关系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
’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
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
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
他们名扬四海。
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
记忆模糊,生活单调。
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
’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在写了《破缺的宇称》之后,李政道再也没有公开讨论过杨振宁,包括这次在上海交大的公开演讲。
但许多人依然渴望了解他与杨振宁的恩怨。
有个学生这样提问:“杨振宁说,未来20年中国将出现诺贝尔奖得主,您对此怎么看?”李政道沉默了一小会儿,说:“算命我不会。
”不过他还是主动提到了杨振宁的名字,那是在谈到爱因斯坦的时候。
李政道说,1952 年,他和杨振宁合作写了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爱因斯坦读了文章后,很感兴趣,派助手霍夫曼找到了他们俩。
李政道和杨振宁非常兴奋,应邀来到了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办公室。
李政道回忆说,爱因斯坦的英语中有相当重的德国口音,语速很慢,那天,他们3 人就几个物理问题讨论了一个多小时。
“最后,爱因斯坦站起来与我握手,并且说,祝你未来在物理学中获得成功,”李政道说,“我记得他的手大,厚而温暖,对我来讲,这实在是一次最难忘的经历,他的祝福让我深深地感动。
”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对爱因斯坦的崇拜不足为奇,相比之下,他对于杜甫的知遇之感就有些出人意料。
李政道表示,杜甫的两句诗——“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是他的人生信条。
当年他初读到这两句,就十分地感动,觉得杜甫在1000 多年前就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
科学与艺术:一枚硬币的两面”2006-11-16 14:15:43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自1900年6月设立以来,已经整整100多年了。
100年来,有6位华裔科学家先后荣膺了这一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奖项,而第一位走上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大厅诺贝尔奖领奖台的中国人,则是当时只有31岁持中国护照的留美博士李政道。
40多年过去了,1999年11月,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中外著名学者学术报告会上,的李政道作了《物理学的挑战》的演讲。
他首先展示的一张投影片上写着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然后,他慢慢解释道:“世界上除真空以外,什么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科学的目的就是研究一切物质的基本原理,即‘物理’。
中文名词‘物理’,乃物之理也,最初包罗所有的科学,不限于西方名词physics 所指的范围。
”他指出,杜甫的“这一非凡的诗句,道出了一个科学家工作的真正精神。
不可能找出比‘细’和‘推’更恰当的字眼,来刻画对物理的探索。
”“‘细’是细微的观察和实验,‘推’是数学的逻辑演绎和推理。
”——虽然最后一句话引来了场上的一些笑声,但大家都同意他最后的结论:“由此可见,在辉煌的中国文明历史中,艺术和科学一直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李政道23岁时即完成了博士论文和答辩,因“有特殊见解和成就”而名列第一,成为著名的“神童博士”。
30岁时,李政道已是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授。
他同比他年长4岁的杨振宁博士一道提出了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的“李—杨假说”,这假说很快被另一位留美女博士吴健雄的β衰变实验所证实,从而推翻了过去在科学界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当年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李政道作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演讲。
他首先讲述了一段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语空在如来佛手掌上翻跟斗的故事——神猴孙悟空奋力翻了一连串的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是在如来佛的手掌之中。
略论中国超常教育的目标定位
1% 。在已毕业 的前 l 期 5 0名学生中 . 7 %的 4 7 9 有 37 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之一。自产生之 日起 . 教育就 日渐分 化 。 不断丰富 、 善和发展 , 完 但其对受教 育者的关注可谓始终之一。因材施教 、 长善救失 、 挖掘 个体的最大潜能是古今 中外教育者 的不懈追求 =因此 , 在前现 代化社 会的漫 长历史岁月中 .中国和异域都留 下 了一些关于对 “ 天才儿童 ” 进行特殊教育 的案例 , 尽 学生被 录取 为国外 研究生 . 目前 已获得博 士学位 的有 1o 人. 的已学戚 回国 , 的是科学家 、 o余 有 有 企业家 、 金 融家 … ” 。然而 , 中国超常教育的困惑是显而易见的: (1 1 超常教育是否有背教育公平原则?尤其是在教育民 主化 的国际教育 思潮下 , 公众呼吁 人凡享有平等受教育 机会 ;2 超常教育是否违背义务教育 、 () 素质教育原则? (J 3 超常教育 的培养 目标是什么? 难道说 中学 就是把学 生送 到大学少年班 , 而大学就是把 学生培养成硕士 、 博 士, 甚至送出国门吗 ?4 现行的鉴定工具能把真正的超 () 常儿童选拔出来吗?I ) 5 现在 的教师能胜任超常教育的 要求吗?6 现在的课程体系和教 育 、 {) 教学模式能塑造真 正的国家英 才吗?() 7 在教育 的产业化和商业气味 日益 浓重的今天 , 需要 更多人 、 、 财 物支撑 的超常教育怎样 获 得发展的空间 …如此等等 。这些问题有理论上的困 惑, 也有政策上的阻力 , 更有是 实践 上的障碍 目前 , 高 等学 校 的 超 常教 育 出现 不 同 程 度 的 问题 和 偏 差 , 的 少 有 年班停办 , 的身陷困境举 步维艰 。然而 . 有 与高等学 校
2
开日 , 全国 1 8个省市的 4 0多所中学参 与了中学 超常教 育的协作研究 与此同时 . 超常教育的个 别培养形式也 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 自觉进行着 自 18 95年 以来 , 中 学超常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大批资优生源
探寻自然界的对称性与对称破缺机制(精品)
探寻自然界的对称性与对称破缺机制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对称和对称破缺的例子。
自然界本身就充满了各种对称性,如许多动物的左右对称性、太阳的转动对称性、海星的五重对称性和雪花的六重对称性等。
然而,不同种类的粒子、不同种类的相互作用,乃至人类生存的时空和物质世界以及整个复杂纷纭的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却都是对称性破缺的产物,如生命起源过程中DNA的左右镜像对称破缺等。
杨振宁曾以“20世纪物理学的主旋律:量子化、对称性和相因子”为题做专题报告。
李政道也曾多次强调指出:“21世纪物理学的挑战是:夸克禁闭,对称和对称破缺。
”周光召也曾多次谈到:“对称性和对称破缺是世界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根源。
”事实上.对称性和对称破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称性破缺已成为具有普适性的重大科学问题。
对称性、守恒律和对称破缺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指一个系统的一组不变性。
数学上利用群论来研究对称性。
自然界的许多对称性本身就是物理的,如分子的转动与反射、晶格的平移等。
对称性可以是分离的(即具有有限的数目,如八面体分子的转动),也可以是连续的(即具有无限的数目,如原子或核子的转动),还可以是更一般的和抽象的,如CPT不变性(即粒子一反粒子变换、左右镜像变换和时间反演对称性),以及与规范理论相关的对称性。
对空间性质进行变换所对应的对称性称为空间对称性.对时间性质进行变换所对应的对称性称为时间对称性。
与时间和空间相独立的变换所体现的对称性称为内部对称性。
内部对称性又分为整体对称性和局域对称性。
揭示宇宙世界所具有的各种类型的对称性是物吴岳良: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WuYueliang:Professor,ViceDirector,Institute0f.11leoreticalPhys—ics,CAS,Beqing100080.◆吴岳良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粒子物理学中,对称性决定了相互作用。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是由庞加莱(P0incar6)群结构所决定的描述时间与空间对称性的理论。
挑战演讲稿
挑战演讲稿挑战演讲稿演讲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
在现在社会,需要使用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你知道演讲稿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挑战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挑战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演讲的主题是做最好的自己。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这样。
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唯有做最好的自己,才会让生命闪光。
正因为有了花儿,这世界才变得芬芳;正因为有了鸟儿,天空才学会歌唱;正因为有了风儿,柳枝才学会舞蹈;正因为有了树儿,炎夏里才有了荫凉。
每件事物,在世界上都有着不同的位置,人,也是这样。
也许,你不曾拥有出众的外表,也许,你不曾拥有敏捷的头脑,也许,你不曾拥有惊人的智慧,但是,要记住,你就是你,你在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着。
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你就将是下一个奇迹!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清早,一个园丁走进花园,竟然发现一大片的花草树木都奄奄一息,了无生气。
惊讶之余,他问榕树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榕树说它不想活下去了,因为他无法像松树那样高大雄伟。
松树也沮丧地告诉园丁它想自我了断,因为他不像苹果树那样,能结出可口的果子。
但是一旁的苹果树也在抱怨,说他自己不能像槐树一样,浑身散发着芳香。
最后,园丁来到花园的一角,看到一株不起眼的小花,只见它生机盎然,一身绿意。
你为什么在如此消沉的环境中仍能昂首挺立着园丁好奇地问。
不起眼的小花快乐地回答:我知道自己不过是株小花,但我决定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一朵最好的小花,于是,我也就很快乐啊!是棵茂盛的榕树,就不要去羡慕松树的挺拔,是棵高大的松树,就不要羡慕能结出美味的果实的苹果树,是棵丰收的苹果树,就不要羡慕芬芳的槐树。
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不要过分的羡慕别人,从而漠视自己的存在。
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是一样,不要以为世界不需要你,把自己孤立在一个单独的世界里,而应该把自己也变成世间的一份子,并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这样你便会使世界上因为多了一个你,而变得更加精彩。
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
中国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完美结合李政道教授在百家讲坛物理的挑战的讲课中,讲到了21世纪物理学的四大问题,网上搜索了一下,如下:“这四大问题分别是: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夸克)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类星体发出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如此巨大的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李政道说,对第一个问题有一种理解方法,就是最多的"非对称性"的可能性是跟完全的对称性一样的,亦即"最高的对称性=最多的不对称性可能性";对第二个问题,一般认为主要原因系真空所致,是我们现在的真空把夸克"禁固"起来了。
后面两个问题属天体物理学范畴,也有待于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索。
;(2)基本粒子的夸克为什么均不可观测;”李政道教授讲的夸克不可观测,单独不能存在,真空把夸克夸克"禁固"起来了,丁肇中教授讲是真空屏蔽夸克,都是一个意思,李政道教授还讲到要激发真空,讲到真空有涨落,把对于真空这种物质的研究提了出来。
李政道教授讲的真空有涨落运动,和中国古代文化就很好的结合起来了,可以说“真空”就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太极”,宇宙基本粒子夸克被真空屏蔽,而物质是由夸克组成的,这就说明物质生于真空,这就验证中国古代“有无相生”的思想,佛家所谓:“非有非空,真空妙有”,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道之为物,惟恍唯忽”,乐育堂语录中讲到:“至虚中含有至实,至无中含有至有”,都是指的真空这种信息类物质的客观存在。
现代科学仅仅认识到了真空有涨落,要激发真空,但怎么利用真空这种物质,还谈不上,但是,我们中国文化早就开始研究并利用真空这种信息类物质了。
我的格物拳就是利用真空这种信息类物质来完善、改造自己.【本文来自】:求是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bbs/thread-45982-1-1.html。
李政道和杨振宁观后感
李政道和杨振宁观后感你要是了解了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位大神的故事啊,那可就像打开了一扇超级酷炫的科学大门。
先说这两位的合作吧,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联手闯荡科学的江湖。
他们在物理学的领域那可是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你看啊,在那之前,大家都觉得宇称是守恒的,就好像是大家都默认世界是按照一种特别对称、平衡的规则在运行呢。
结果这两位就像突然发现了这个对称世界里隐藏的一道裂缝,然后顺着这道裂缝一探究竟,得出了宇称不守恒这么个颠覆性的结论。
这就好比在大家都觉得地球是平的时候,他们突然站出来说:“地球其实是个球,而且还不是个完美对称的球!”他们的这种突破常规的勇气就特别让人佩服。
一般人要是在那种大家都认定了某个科学观念的大环境下,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但他们俩不,就像两只勇敢的独角兽,顶着压力就往前冲。
而且你想啊,他们研究的东西那么高深,可不是咱们普通人随便能琢磨明白的。
就感觉他们像是在一个超级复杂的迷宫里,周围都是迷雾重重的科学谜团,但是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坚持,硬是找到了出口,还顺便改写了物理学的一部分地图。
不过呢,他们的故事也有点像那种充满了起起落落的人生大戏。
两个人一开始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共同登上科学的高峰。
但后来又有一些分歧之类的事儿,就像是两个并肩作战的兄弟因为一些想法的不同而分道扬镳。
这让人不禁感叹啊,即使是这么伟大的科学家,在人际关系和理念的磨合上也会有波折。
从他们身上,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坚持梦想的东西。
他们为了探索宇宙的奥秘,估计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
可能吃饭睡觉的时候脑袋里都在转那些物理公式。
咱们平常人可能想着今天吃啥、玩啥就很满足了,人家想的可是怎么解释那些微观世界里的奇妙现象,怎么把那些隐藏在粒子背后的规律给揪出来。
这种对科学纯粹的热爱和执着,就像是一团燃烧得特别旺的火焰,感觉能把整个科学的黑暗角落都照亮。
总的来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就像是两颗在科学星空中特别闪亮的星星。
现代物理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
5 、现代物理学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美籍华人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把“一些物理现象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暗物质问题、暗能量问题”、"类星体的发能远远超过核能,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 15倍"、“夸克禁闭”称为是21世纪科技界所面临的四大难题。
无论是现存理论间或理论与事实间的微妙冲突都会引导代表人类的思维拓展科学发现的新疆界。
近10多年来,关于非平衡统计物理学的研究前景也十分诱人,非平衡相变、耗散结构、协同学等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地。
这几年,人们注意到,远离平衡的系统可能经过突变进入混沌(c haos)状态,而且混沌态可能并不比时空有序的状态更“无序”,混沌态和耗散结构还可能交替出现。
现在,人们大体上已了解到,混沌是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在一定的意义上讲,混沌状态比无理数要多得多,而且混沌序(内在随机性)比自然界存在的有理序(周期性)、无理序(准周期性)更“高级”,即使在通常认为由决定论统治的牛顿力学中,也普遍地存在着内在随机性,完全确定论的描述在牛顿力学中倒是少如风毛麟角。
但是,混沌决不是简单的无序,而更像是不具备周期性和其他明显对称特征的有序态。
在理想情况下,混沌状态具有无穷的内部结构,只要有足够精密的观察手段,就可以在混沌态之间发现周期和准周期运动,以及在更小的尺度上重复出现的混沌运动。
正因为如此,我国学者才从古汉语中引用“混沌”一词(气似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来描述这种奇特的现象。
混沌转变和非平衡相变都是经过突变而不是渐变实现的,这说明混沌状态的出现也与对称破缺有关。
现在重整化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混沌转变的研究,已有一批反映通向混沌道路的数学模型,而且新的实验报道也在不断涌现。
这个成为80年代重要研究课题的进展,也许不仅会导致数理科学中基本观念的又一次革新,而且可能导致对偶然性和必然性、确定论和概率论等哲学范畴以及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更深刻的认识。
当年对宇称不守恒的质疑
当年对宇称不守恒的质疑
对宇称不守恒的质疑源于物理学中的一次重要实验。
在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了宇称守恒不成立的假说,并且在后来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
这一发现对理解基本物理学的对称性和宇称守恒的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物理定律在镜像对称变换下是守恒的,即在镜像空间中物理过程具有对称性。
然而,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假说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可能性,即某些物理过程在镜像对称变换下不再保持不变。
这一假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质疑,因为它挑战了当时物理学界对宇称守恒的普遍认知。
为验证这一假说,人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最著名的是吴健雄的实验。
他通过研究β衰变中的钴-60原子核的辐射衰变,发现了带电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现象,这一实验结果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假说,并为他们赢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宇称不守恒的发现颠覆了当时物理学界的观念,引发了对基本物理定律的重新思考,对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理学家 李政道
研究领域
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 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 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 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 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 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 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 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 动性作出了贡献。
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 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 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 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 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 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 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 子袋模型理论。 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 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 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李政道眼中的吴大猷
李政道表示,虽然他在吴大猷门下只有一年二
个月的时间,但却是他一生中获益最多的时期。 他说,「我从吴师学到的不仅包括人格的涵养, 最重要的是学到对知识的“奉献”(dedication)。 然而对这样一段重要过程,李政道却谈得不多。 因为他认为,‘我与吴师的关系很长,不是一 句可以说得完的,否则也就不重要了’。他承 认,吴大猷是影响他最深远的一位师长。
物理学家 李政道
人物简介
李政道, 江苏苏州人,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 系首届毕业生。曾就读于东吴大学(苏州大学)附中、 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 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 授。 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 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 读二年级,毛遂自荐,找到当时的北京大学物理系教 授吴大猷。 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推荐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 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李政道_8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物理学家名人故事:李政道_800 字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1940年到美国读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大师级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
费米教授每周用半天时间跟李政道讨论问题,他的主要目的是训练,让学生对一切物理问题都能够自己独立思考,找到答案。
费米每次讨论时都问问题,让李政道回答。
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间的温度是多少?李政道答:大概是一千万绝对温度。
费米问:你是怎幺知道的?李政道说:是从文献上看来的。
费米问:你自己有没有算过?李政道答:没有,这个计算比较复杂。
费米告诉李政道:作为一个学者,这样不行,你一定要自己思考和估计,你不能这样接受人家的结论。
李政道问:那怎幺办?这里面有两个公式,看起来倒也不是最复杂,真要算起来,却并不那幺简单。
费米说:你能不能想一个其它的方法来计算?李政道说:想什幺办法呢?没有大计算器。
费米说:我们一块来做一个大的计算器。
费米教授当时正在做着很重要的物理实验,跟做计算器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他放下手中的实验,与李政道—起做了计算器。
不久,全世界惟—的、专门用来做大计算的计算器做好了,李政道用自己的计算器,用新的方法计算出了太阳中间的温度。
李政道博士在一次讲演中专门讲到这个故事。
他说,费米教授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做这样一次计算,他是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科学家,你不能轻易接受别人的结论,你必须自己亲手实验,而且要尝试使用新的方法。
这件事情让李政道博士一生受益无穷。
李政道博士说,自己是幸运的,在学生时代有幸碰上了费米教授。
这件事情使自己得出任何事情都要以身作则的人生结论。
使自己在以后无论学术研究还是做人处世当中,都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想新方法,同时也启发了自己对科学研究、解决问题的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宇观世界宏观世界微观世界
【1】T.D.Lee :《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Science Press,Beijing,1981.
力的类型
发生作用的距离
力的强度(以强力为1)
传递此力的粒子
粒子的引力质量
引力
延伸到非常大的距离
10-38
没有发现
不知道
弱力
约小于10-17cm
10-13
中间玻色子W+、W-和Z0
约90吉电子伏
电磁力
延伸到非常大的距离
10-2
光子
0
强力
约0
注:1吉=10亿
玻尔的对应原理在某种意义上应该看作是一种物理学思想,它表明在原子范围内的微观现象和宏观现象,各自遵循本范围的规律,但微观范围内的规律和宏观范围内的规律间存在对应关系,当把微观范围内的规律延伸到宏观范围时,应与宏观规律一致.
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将在三个方向上继续向前发展(1)在微观方向上深入下去;(2)在宏观方向上拓展开去;(3)深入探索各层次间的联系,进一步发展非线性科学.吴水清先生认为:“在科学研究的路上,我们要以实验为根据,以数学位工具,以实用为目标,以理论为基础,进行开拓和创新.”李政道教授讲:“地球村人面临第三次物理学革命的挑战.”【1】
宇观世界:指宇宙学和天文学研究的范围.长度单位使用天文学单位1.496×1011m(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或大尺度单位9.5×1015m(即光年);宏观世界:指现实生活涉及到的经验世界.长度主单位使用m,大单位用km,小单位用mm;经典物理学就是适用于这一领域的、添加了许多假设和近似的、非常实用的理论;微观世界:指跟非牛顿范式物理学所研究的热、光、电磁现象相关的,辐射能ε从粒子中放出、在空间中传播、或被粒子吸收的整个系统.长度单位使用纳米10-9m或者埃10-10m.宏观描述只描述宏观物质体而不追究其内部的微观结构或超微观结构.微观描述到分子,原子止.超微观描述则到原子以下范围内.宇观只是一般意义下的宏观的扩展,本质还是宏观.所以物质的空间范围应分为:宏观,微观,超微观三大领域.宏观现象、宇观现象和微观现象中都有许多是人们已有的观念和理论所无法解释,这就要求我们修改旧有的观念和理论,甚至创立新的观念和理论.客观世界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老师!我们能够做的是用一个改善的观念和理论去取代旧有的观念和理论,一代接一代地进行下去.这一切不能仅仅靠理论思索,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实践.经得起客观实践检验的观念和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
李政道 物理的挑战
李政道我一生是从事物理的研究,我觉得生命的活力,就是来自“物理的挑战”。
我想跟各位谈一下,20世纪的物理,人才的培养,讲一下中国古代的物理,对称与不对称,然后从过去再展望到将来。
二十世纪的物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两个大的改变。
一个重要的是在19世纪,1887年,美国的两位科学家迈克逊和莫雷,他们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那个实验就是量光的速度,顺着地球走有多快,背着地球走有多快。
简单地想,当然顺着地球走快,背着地球走的速度就慢一些。
他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两者完全一样。
这个实验当时觉得有点稀奇,但又觉得跟我们的生活没什么关系。
在1900年,汤姆,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想出了一个普朗克方程式。
我们知道不论什么东西它都会发光,温度不固定,光的颜色是不完全一样的。
就是温度固定,能量也分布得不一样。
怎么分布呢?这是经典物理不能解决的。
普朗克就大胆地做了个光量子假设,这是1900年。
光的能量是怎么按温度分布的?1905年,爱因斯坦根据迈克逊一莫雷实验产生了狭义相对论;因为有了普朗克方程式的量子假设,到1925年就产生了量子力学。
从那时.狭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了。
而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几乎20世纪绝大部分的科技文明,都是从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来的,都是从研究光和地球转动之间的关系、地球热的发光能力而来的。
没有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就没有这些东西。
19世纪的人很难想象我们现在用的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
但没有这些基础科学,也不会有20世纪这样的科技成果。
同样,我们要了解现在的物理学、现在的21世纪将会发生什么?现在和将来的发展也可能是上个世纪的人类想不出来的。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跟我们没有太大关系的发现,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这样的研究叫基础研究,这样的发展叫科技应用,然后是市场的开发:基础跟开发的关系,举个例子是水跟鱼、鱼跟鱼市场的关系。
没有水,就没有鱼,也就没有鱼的市场。
21世纪:物理科学的四个挑战--李政道教授大型学术报告会侧记
21世纪:物理科学的四个挑战--李政道教授大型学术报告会
侧记
张乃军
【期刊名称】《科技潮》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 21世纪第一个国庆节期间,庄严宏伟的人民大会堂前人头攒动,他们来自祖国各地参加李政道大型学术报告会暨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的代表.
【总页数】1页(P19)
【作者】张乃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金秋宏论——李政道教授大型学术报告会暨中国工业高科技论坛侧记 [J], 党浩
2.21世纪初俄罗斯一体化战略优选:大欧亚或亚太地区——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拉林教授学术报告会综述 [J], 赵欣然
3.东北五大流域文明研究的学术意义与价值——王禹浪教授“中国东北五大流域文明”大连民族大学报告会侧记 [J], 翟少芳;马振祥;鲁京京
4.当前宽带骨干网发展动态学术报告会简介——我校聘请电子科大李乐民院士为西南交大名誉教授侧记 [J], 朱锦
5.全球化——我们时代的挑战奥特弗利德·赫费教授学术报告会在中央党校育园楼举行 [J], 胡雪文(供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政道:尊敬的领导们,尊敬的来宾们,尊敬的同学们,我一生是从事物理,对不起我讲话带很多上海口音,事实上是我到72年才到长江的北面去,所以也许有的话听不清楚,请各位原谅一点。
我一生是从事物理的研究,而我觉得生命的活力也就是来自物理的挑战,今天有机会在这和大家讲也使得我想起我的两位启蒙老师,一位是大学一年级在浙大的苏新北教授,另一位是大学二年级在西南联大的武大猷教授,今天的讨论也是我向他们两位致我最高的敬意,1946年我从中国到美国,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院,我研究入门的老师也是我博士论文的导师是费米教授,费米教授跟爱因斯坦教授两位,他们跟20世纪的科学的发展是分开的,我在芝加哥大学得了博士学位以后,就到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那时候教授也在普林斯顿,我很幸运的也得到他的亲自的教导,今年是费米教授诞生的100周年,我想是值得我们来纪念的。
费米教授在1938年12月得诺贝尔奖,那个时候他因为意大利的法西斯政策,所以他得了奖以后,他决定从瑞典就移居美国,就在(那年)12月的时候,在德国奥托·哈恩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中子打到铀里面去,普遍以为中子打到铀(里面),铀变得重了一点,不过他从反映里面得出来,得出来叫钡,钡比铀轻很多,所以他可能不了解,那么他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得诺贝尔奖金的,就是从中子打到铀,很重的,出来他用划分的方法发现有钡,这个时候也就是在费米上船的时候发现,12月底的时候,费米是1月,1939年1月2号到美国的,到美国以后,他得到奥托·哈恩的结果,跟弗里此里茨,跟丽莎、迈特纳的解释,他就做了第一个(实验),三个星期以后是1月23号,做了第一个核裂变的实验,在哥伦比亚大学,七个月以后,爱因斯坦就写了这封信,给罗斯福总统,我念一下,他说,先生,我收到了费米跟吉德拉最近做的工作的子印本,他们的工作使我认为元素铀不久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目前已经发生的某些情况值得我们警觉的,并且如果必要的话,政府方面应该采取迅速的行动,您最忠实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时间是1939年8月2号,这就开始了,开始了曼哈顿工程,就是做核反应堆,后来就是原子弹,三年以后,在1942年12月2日,费米带领的队伍,在芝加哥完成了人类的第一个核反应堆,当时是意大利跟美国是作战的,1941年,这是42年,费米到美国的时候,还没有打仗,美国没有参加世界大战,可是在费米正的1942年做成时,意大利跟美国已经是在敌对的地位,所以费米在美国认为是敌对的外国人,虽然这个是很重要的研究,是他带队的,人家想,当时是很紧张的,为什么呢,因为第一个发现有核裂变的可能是德国做的,奥托·哈恩做的,所以德国当然对这个核裂变的可能性非常重要,在爱因斯坦信上也说了,他说,那是在1939年8月2号,德国已经是停止出售捷克斯洛伐克的铀及所以德国也是在做这个向反应堆,和这方面在做研究,就在1942年年初,海森堡(海森堡其他的事),海森堡是量子力学的创立人,他专门到拜访丹麦去波尔教授,就要探听到底美国做不做,所以费米那个时候是在美国,他是敌对的外国人,不过美国给他另外一个名字,不叫费米,叫farmer,是个农夫,所以他做成了他费米不能自己高度罗斯福总统,是由芝加哥大学叫康普顿教授他也是得诺贝尔奖的,罗斯福总统的总统顾问是科纳·康南特,这个话也是事先准备好的,他是这样说,就是当天,12月2日第一次核反应堆成功以后,康普顿立刻就打了个电话,给康特科纳,康普顿说意大利航海家刚抵达了新世界,科纳就说,本地人的反应如何,康普顿就回答非常友善,其他就没有什么话了,因为他不能,假如他讲话说费米的话,那德国就知道美国在做反应堆跟核武器(实验),他们知道美国能够做成的话,他们能了解,全世界那个时候对这方面最有能力就是费米,假如他知道美国能做成,那他海森堡也会做成,所以这是非常保密的,那为什么说意大利的航海家刚到了新世界呢?意大利航海家就是哥伦布,反映的是到美洲,那么康南特(也说),本地人的反应如何,那么康普顿就说非常友善,那么罗斯福就知道这个反应堆完成了。
所以这是很关键的,假如这个消息是德国知道的话,很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跟现在不一样。
火的发现和应用开始了人类的文化,火的来源是太阳能,太阳能是核能,太阳本身其实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氢核的反应堆,1942年12月2号,费米带领的科学家队伍第一次产生人类可以控制的核能,通过太阳,我觉得这个当然现在的核能到底有多少用处我们不知道,不过它这个重要性,所有到核反应堆以前,我们所有的能量的来源直接的、间接的从太阳出来的,这是第一次人类可以不通过太阳出能量,所以这是有历史性和重要性的,而我们开始没有火,没有火,就没有人类的文化,我相信这个核反应堆对将来人的影响是跟火可以相比的,火有火的危险,火的能量也需要人类控制,同样的,核的能量也需要人类控制,所以,这个点科学的发展跟社会文化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为了纪念费米成功,今年他是在1901年生的,美国出这个纪念邮票,我觉得这是人类,也是20世纪人类文化有一个转变的扭转的一个要点。
爱因斯坦跟费米是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可是20世纪所有的科学的贡献是在他们之外还有很多人,那么这些科学发展怎么出来的?他们的经过怎么样,那么我就开始这次主要要讲的。
李政道:我想跟各位谈一下二十世纪的物理,然后就牵扯到人才的培养,然后就讲一下中国古代的物理,然后从过去再展望将来,这个里边有一个中心问题就是对称跟不对称,那我就慢慢地一步步讲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有两个大的谜,一个重要的是在19世纪,一千八百八十七年,美国的两个实验科学家迈克尔逊跟莫雷,他们做了底下这个实验,他们这个实验就说,我们知道地球在转,太阳光的速度,顺地球走的方向有多快,地球转,背地球转的方向有多快,你简单一想,觉得顺地球转应该快一点,因为还有地球转的速度,背地球走,光应该走的慢一点,他们量出结果,一千八百八十七年速度完全一样,就是地球在转,你顺着这样走,光这样走,跟背(地球走)速度完全一样,不光是这样走,你那样走也一样,就是随便哪个方向都一样,这个事情也许大家觉得有限吸气的,还是说跟我们生活没什么关系。
在1900年,普朗克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想出来建议一个叫普朗克方程式,这个普朗克讲了回(什么)事情,我们知道随便什么东西,假如热的它要发光的,温度固定,发的光你看一个烧火就是这样,它的光的颜色就不完全一样,就是光的能量有不同波长,它有一个分布,就是温度固定,能量有个分布的列,怎么分布的,这在经典物理是不能解释的。
普朗克就是跳了一下,大胆地有个假设,这个假设呢,出了一个普朗克方程式,是1900年,就是温度多少高的温度,光的能量怎么分布方式,那么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普朗克的方程式都让你觉得是也许觉得很有意思,不过你怎么想也不会觉得我们的所有生活因为这两个道理要完全改变的,1905年爱因斯坦就产生了狭义相对论,因为普朗克这个方程式的量子解释。
到1925年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费米等等就产生了量子力学,这是1925年是相当快的,另外,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就产生了原子结构分子物理,核能、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几乎绝大部分的20世纪科技文明就是从狭义相对论量子力学来的,就是从研究光跟地球转动的关系,就是从热发光能力的分布,觉得你好像没什么关系,这个整个的科技文化,没有狭义相对论,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这些,19世纪的人很难想象我们现在用的激光、半导体、超导体、超计算机,可是20世纪假如没有这几个基础科学,也不会这样的科技的成就,同样的,我们要现在的物理学大谜是什么,现在的这个21世纪的我们现在的世纪,将来发生什么,现在的将来发展,也可能就跟同类的在上一个世纪,20世纪人啊是想不出来的,同样像这些19世纪是想不出来的,这就是今天要跟各位讨论的。
这些东西怎么会来的,为什么这样一来看起来跟我们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会发生这样大的影响,这些你们看,这在19世纪末,这是20世纪初,这个基础在1925年都打定了,这些发展1950年都全有了,到现在我们生活是很难没有这些科技的工具的,这样的研究叫基础研究,这些发展是科技应用发展,然后才得到市场的发展,开发,所以呢,基础跟应用跟开发,它的关系是这样的,举个例子,像水、鱼,跟鱼市场,没有水,不会有鱼的,当然有不会有鱼市场,没有今日的基础科学,就没有明日的应用科学,也没有将来的开发研究,这个规律是不会变的,要掌握住创新,就问怎么创新,怎么来的,所以我们第一届说,为什么怎么样产生这类划时代的基础科学成功,我们不光是要创新,要创新是划时代的,技术科学成果,要把这个划时代变成应用,变成开发,如何能真正创新?这里面就牵扯到人才的培养。
这就是我第二个题目。
李政道:所以我们就看刚才讲了跟费米他们两个是大师,实际上20世纪有一批的人都是有贡献的,那么我们再看看他们在什么年代,什么年纪做了什么事情,1905年,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那个时候他是25岁,1912年波尔他是从量子解释普朗克,变成量子论,那时候27岁,1925到1926年,就是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发展,薛定谔38恩岁,海森堡24岁,费米25岁,泡利25岁,你看爱因斯坦那个时候的南极也就四五十,他也了解这些困难的,可是创造量子力学,量子统计学,是另外一组人。
1927年狄拉克,狄拉克方程式,25岁就完成了,这个跟这些加起来完成了相对论性的量子力学,量子力学完全打好了,然后就是应用去了,另外,还有领域,就是核的地方,核的地方主要是1935,汤川秀树28岁,创立了介子理论,建立核裂基础理论,1942年刚才讲费米41岁,做成第一个核反应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一代的年轻科学家,向量子电动力学挑战,在这个时候,做量子力学的应用,也就四十几岁了,可是这个挑战是更年轻的一辈科学家把它接受下来的,1945年,朝永振一郎39岁,施温格29岁,费曼29岁,完成电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跟60年代,宇宙线跟高能加速器发现很多新的粒子,它们间的作用跟规律是一个心的挑战,因而就产生了又一新一代的青年科学家,我自己1956年29岁,杨振宁33岁,我们就创立了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7吴健雄44岁做了宇称不守恒的实验,紧跟这还有强子是什么做的,那么是盖尔曼35岁,夸克理论在1964年,格拉肖跟温伯格1961年29岁,1967年30岁,完成了统一电磁作用和弱的作用,我们叫electro-weak作用,温伯格是我的助教,1972到1973年,Hofft 26岁,polizer 28岁,建立了量子色动力学,就完成强作用的基础理论,就是强作用的基础理论,电磁作用跟弱作用并在一块,electro-weak这两大作用再加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我们现在所有的对宇宙的基础理论的了解,就是这三个,不光是在物理上,在生物的发展重要的我们看1955年克里克39岁,沃森27岁,发现了DNA的结构,就是说科学成就出于青年,一代新人才,一片新科技,这个规律是不会有例外,一代一代新的挑战,新的一代人出来,新的挑战,新的一代人出来,成功,这些你可以想,相当激烈的,反过来不然,青年新人才是个必要条件,并不是青年就是要出人才,它里面有过程,怎么可以出新科技,里面也有个过程,所以我要研究,不光是研究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很难讲,要了解哪些是应该有的,那么我想归纳一下,就是这些科学成功的几个必要条件,不光是青年,就是说怎么培养人才,怎么认识方向,怎么制造环境,怎么抓紧时间,这些都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