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物理学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人物理学家

丁肇中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祖籍中国山东省日照市,1936年1月27日

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中学时代是在台湾度过的。1956年丁肇

中入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博士学位。

1963-1964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4-1967年在美国哥伦比亚

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

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丁肇中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

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杰出的贡献是在1974年,与里希特各自独立地发现了J/ψ粒子。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

此外,通过高能正负电子对撞的物理实验,丁肇中在1979年夏发现了三喷注现象,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实验依据。他进行的高能下电磁作用与弱作用干涉效应的实验,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1981年起,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小组──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的L3组。在欧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寻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现象。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选拔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动日前在欧洲启动。他正领导着来自美、法、德、中等14个国家43

所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学家,在日内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质、反物质

李政道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物理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教

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浙江近代物理

中心主任。1943年至1944 年曾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学。1956年与

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共获1957年

诺贝尔物理奖。199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研究的课题,除高能物理、粒子物理外,还广泛涉及天体物理、

流体力学、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广义相对论等领域。

年表:

1926年出生于上海

1943年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3年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

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杨振宁

杨振宁,安徽省合肥县人,一九二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出生。一九二八年就读厦门国小、一九三三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一九三八年插班昆明昆万中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二年西南联大毕业、一九四四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一九四五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一九四八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四九年秋天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一九五七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五八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六五年应纽约州立大学校长托尔邀请筹备创立石溪分校研究部门、一九六六年离普林斯顿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主持物理研究所,担任教授至今。杨氏于一九三八年以高二的同等学历,考取当时由清华、北大、南开三个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大的化学系,后来改念物理系。

一九五七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学上的里程碑之一。

年表: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抵美国

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朱棣文

朱棣文,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圣路易(St.Louis),籍贯江苏省太仓县。专业为物理应用物理(原子物理);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目前现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和应用物理教授。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8年发展利用激光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科学研究及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