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一种通信协议模型,它将计算机网络通信的过程分为七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讨论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发送、传输和接收。
在OSI参考模型中,这三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层次来负责。
1. 发送阶段在发送阶段,数据从应用层开始向下传输。
应用层将数据打包成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APDU)并传输到表示层。
表示层将APDU转换成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PDU)并传输到会话层。
会话层将PPDU转换成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ession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SPDU)并传输到传输层。
传输层将SPDU转换成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TPDU)并传输到网络层。
在传输层,数据被分割成多个TPDU,每个TPDU都被分配一个序号。
传输层使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来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每个TPDU都被封装在传输层协议头中,这个协议头包含序号、确认号、校验和等信息。
2. 传输阶段在传输阶段,数据从网络层开始向下传输。
网络层将TPDU封装成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Network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NPDU)并传输到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将NPDU封装成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Data Link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DPDU)并传输到物理层。
在数据链路层,数据被分割成多个DPDU,每个DPDU都被分配一个帧序号。
数据链路层使用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如HDLC)来控制帧的传输。
每个DPDU都被封装在数据链路层协议头中,这个协议头包含帧起始标志、帧序号、帧类型、校验和等信息。
数据传输技术 流程
数据传输技术流程数据传输技术是指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和方法。
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数据传输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互联网、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
数据传输技术包括多种技术手段,如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每种技术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及其相关内容。
一、数据传输技术的基本概念1. 数据传输技术的定义:数据传输技术是指利用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和方法。
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2. 数据传输技术的分类:数据传输技术可以分为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两大类。
有线传输包括光纤传输、电缆传输等,无线传输包括无线电传输、卫星传输等。
3. 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领域:数据传输技术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包括数据生成、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解码和数据接收等环节。
下面将详细介绍数据传输技术的流程。
1. 数据生成阶段数据生成是数据传输技术的起始阶段,指数据的产生和获取过程。
数据可以是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信息,可以由人类、计算机或传感器等设备产生。
2. 数据编码阶段数据编码是指将原始数据转换成可传输的信号的过程。
在数据编码阶段,数据被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模拟信号,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能够被传输设备理解和处理。
3. 数据传输阶段数据传输是指将编码后的数据通过传输媒介传输到目标地点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卫星传输等多种方式进行。
4. 数据解码阶段数据解码是指接收端将传输过来的信号转换成可读取的数据的过程。
在数据解码阶段,接收设备会对传输过来的信号进行解码,将其转换成原始数据。
5. 数据接收阶段数据接收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对解码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的过程。
在数据接收阶段,接收设备会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以便用户或其他设备使用。
3.1.2 数据的传输过程
通信连接设备
❖ 网桥与交换机:能够判断是否需要转发数据包,像邮递员, 接收下自己辖区内的信件并送给收信人,而将非自己管辖 的信件退回给邮局。
网桥
交换机
❖ 路由器:用于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例如:局域网与广域 网,局域网、城域网与广域网
❖ 校园网通过什么与因特网相连?
路由器
网络中的软件
❖网络操作系统
A、应用层; B、网络层; C、数据链路层 D、物理层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A、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B、在OSI参考模型分层体系中,数据在发送方自下向上,每往下一层 去掉一个协议控制信息;数据在接收方自上向下,每往上一层增加 一个协议控制信息。
2、OSI七层模型及其功能
一、网络分层
❖ 网络通信的过程很复杂 ▪ 数据以电子信号的形式穿越介质到达正确的计 算机,然后转换成最初的形式,以便接收者能 够阅读 ▪ 为了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将协议进行了分 层设计
二、协议定义
❖ 什么是协议? ▪ 为了使数据可以在网络上从源传递到目的地, 网络上所有设备需要“讲”相同的“语言” ▪ 描述网络通信中“语言”规范的一组规则就是 协议
Data
❖网络中数据的传输与邮政系统的信件传输有相似 之处,以邮政系统为例看一下网络中数据的传输。
1、邮政系统分层模型
用户间约定 用户/邮局间约定
邮局间约定
邮局/运输部门间约定 运 输部门间约定
阅读教材,对照教材图 3-3回答:
1、邮局将整个邮政系 统分成几层?
2、同一层之间以及上、 下层之间是通过什么配 合并协调分工的?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
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传输需求:首先需要明确数据传输的目的和要求,包括传输的数据量、传输速度、传输的安全性等。
2. 数据准备: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对要传输的数据进行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数据进行整理、清洗、格式转换等处理,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网络连接建立: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需要建立起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网络连接。
这可以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方式来实现,确保数据能够正常传输。
4. 数据传输:一旦网络连接建立好,数据传输就可以开始了。
传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例如使用文件传输协议(FTP)、远程复制(rsync)、数据库同步等方法。
5. 数据完整性验证: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完整性验证,以确保数据没有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丢失。
可以使用校验和或哈希算法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6. 数据接收和处理: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之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这可能包括数据解析、存储、分析等操作,以满足具体的业务需求。
7. 数据备份和存储: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传输完成后应对数据进行备份和存储。
可以选择将数据保存在本地服务器、云存储等位置。
8. 监控与管理:在整个数据传输的过程中,需要对传输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可以使用网络监控工具、日志分析等方法来进行监控和管理。
以上是常见的数据传输的工作流程,具体的步骤和方式会根据实际需求和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
解析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将数据从发送端
传输到接收端的全过程。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进行详
细解析,包括数据的分组、路由、传输和数据的重组等环节。
一、数据的分组
在进行数据传输之前,原始的数据需要进行分组处理。
分组是将大
块的数据划分为更小的数据单元,便于在网络中进行传输。
这样可以
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可靠性,并能适应不同带宽和网络条件。
二、数据的路由
数据分组在网络中传输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转发。
这些设备会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在网络中选择
最佳的路径进行转发。
这个过程称为数据的路由。
路由器通过查找路
由表,实现数据的转发和选择最佳路径的功能。
三、数据的传输
数据的传输是指通过物理媒介将分组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
这个
过程包括将数据编码成电信号、经过物理链路传输等多个环节。
在传
输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技术和协议,如以太网、无线传输等,来适应不同的网络需求。
四、数据的重组
当数据到达接收端时,需要进行数据的重组,将分散的数据包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则重新组合起来,形成原始的数据。
这个过程称为数据的重组。
重组后的数据可以交给上层应用进行处理和展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包括数据的分组、路由、传输和数据的重组等环节。
通过这些环节的配合和协同作用,数据能够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高效、可靠的传输。
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数据传输过程,对于优化网络性能和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传输过程范文
数据传输过程范文数据传输是指将数据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传输是信息社会高效运作的基础。
它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技术和协议,包括有线和无线传输、互联网、卫星通信等。
数据传输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方面:源点、传输介质和目的地。
源点是数据的发出地,可以是计算机、手机、传感器等。
传输介质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经过的物理通道,如电缆、光纤、无线电波等。
目的地是数据的接收地,可以是计算机、手机、显示屏等。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首先需要将数据进行编码和压缩。
编码是将数据转化为一系列可以传输的比特流的过程。
常见的编码包括ASCII码、Unicode等。
压缩是通过减少数据的冗余性和不必要的细节来减小数据的体积,从而减少传输时间和带宽的消耗。
常见的压缩算法包括GZIP、LZ77、LZW等。
然后,数据需要通过传输介质传输。
有线传输使用电缆、光纤等物理通道将数据从源点传输到目的地。
传输过程中需要考虑信号的传输速度、传输距离、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无线传输使用无线电波通过空气传输数据。
无线传输可以分为近距离无线传输和远距离无线传输。
近距离无线传输包括蓝牙、Wi-Fi等,适用于局域网中的数据传输。
远距离无线传输包括手机网络、卫星通信等,适用于广域网中的数据传输。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为了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篡改或丢失,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校验和和差错纠正码。
校验和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算术操作得到的一个值,接收方根据校验和判断数据是否正确。
差错纠正码是通过增加冗余信息来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
数据传输还涉及到网络协议和路由选择。
网络协议定义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格式和规则。
常见的网络协议包括TCP/IP、HTTP、FTP等。
路由选择是为了确定数据传输的路径。
在复杂的网络中,数据需要经过多个节点进行中转才能到达目的地,路由选择算法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和传输条件选择最佳路径。
最后,数据到达目的地后需要进行解码和解压缩。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简述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OSI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框架,它将网络通信分解成了七个层次,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协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经过每一层的处理和传输。
下面将从每一层的角度来简述数据传输的过程。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负责将数据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到接收方。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转换为比特流,并通过物理介质发送出去。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将电信号转换为比特流。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数据帧,并添加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比特流组装成数据帧,并添加控制信息和校验信息,然后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帧后,检验校验信息的正确性,并将数据帧转换为比特流。
第三层: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数据帧转换为数据包,并添加源地址和目标地址。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帧转换为数据包,并添加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然后通过路由器发送到接收方。
路由器会根据目标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相应的网络。
第四层:传输层传输层负责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服务,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拆分为多个数据段,并添加序号和确认信息,然后通过传输层协议(如TCP)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段后,按序号重新组装数据,并发送确认信息到发送方。
第五层: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数据传输会话。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会话层协议建立会话,并进行数据传输。
数据传输完成后,会话层协议会终止会话。
第六层:表示层表示层负责将数据进行编码和解码,并提供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功能。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发送方将数据进行编码和格式转换,并加密后发送到接收方。
接收方接收到数据后,进行解码和格式转换,并解密数据。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负责提供应用程序的网络服务,并处理应用程序数据。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用程序通过应用层协议(如HTTP、FTP等)发送和接收数据。
简述数据通讯的过程
简述数据通讯的过程
数据通讯是指两个或多个计算机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过程。
以下是数据通讯的基本过程:
1. 发送方:发送方计算机系统发送数据包到接收方计算机系统
的网络接口或本地接口。
数据包包含要传输的数据以及额外的元数据,例如协议版本、数据长度、校验和等。
2. 接收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接收数据包,并解码数据包中的字节。
数据包中的数据可以被解析为计算机可以理解的形式,例如文本、图像、音频或视频。
接收方通常会将数据包中的校验和计算出来,以确保数据包没有被篡改或损坏。
3. 处理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数据包转发到其他计算机
系统,以便进一步处理或存储。
处理方可以执行各种操作,例如文件传输、数据库查询、邮件发送等。
4. 存储方:接收方计算机系统可以将数据包存储在本地文件中
或通过网络存储到云存储系统中。
存储方可以用于暂时存储数据,以便后续处理或传输。
5. 传输方:传输方是指将数据从发送方发送到接收方计算机系
统的计算机系统。
传输方通常使用网络协议,例如TCP/IP、HTTP、FTP 等,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速度。
数据通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计算机系统的协调和合作。
在实际应用中,数据通讯的过程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延迟、丢包、协议错误等。
因此,数据通讯的实现需要考虑到各
种性能和安全因素的影响。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客户端FTP端⼝号为:32768服务器端FTP端⼝号为:211.2、不同⽹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协议是⽔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式,透明的传输⽐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段。
⽹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的“端”指源主机和⽬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部,最后将应⽤层数据交给应⽤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段中,那么数据从⼀台计算机到另⼀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个或多个路由器。
1.4、⼯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怎样知道⽬的站是否和⾃⼰在同⼀个⽹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络前缀,发送⽅只要将⽬的IP地址中的⽹络前缀提取出来,与⾃⼰的⽹络前缀⽐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较⼆者的⽹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校验后,查看⽬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存储转发,查看⾃⼰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
osi数据传输基本过程
osi数据传输基本过程数据传输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操作,而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用于描述和理解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本文将介绍OSI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包括数据的封装、传输、路由和解封装。
一、数据的封装在OSI模型中,数据传输从应用层开始,逐层向下进行封装。
首先,在应用层,数据被封装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Applicat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APDU),其中包含了待发送的数据和相关的控制信息。
接下来,APDU被封装为表示层协议数据单元(Presentat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PPDU),表示层主要负责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加密解密等操作。
然后,PPDU被封装为会话层协议数据单元(Session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SPDU),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下一步,SPDU被封装为传输层协议数据单元(Transport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TPDU),传输层主要负责数据的可靠传输、数据分段和流量控制等。
最后,TPDU被封装为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Network Layer Protocol Data Unit,简称NPDU),网络层负责将数据从源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其中包括了目的节点的网络地址等信息。
二、数据的传输在数据封装完成后,数据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了。
传输过程中,数据会通过一系列中间节点(例如路由器)进行转发,最终到达目的节点。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被划分为多个数据包,并通过网络传输。
传输的过程中,每个数据包都会被赋予一个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便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正确地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数据包还可能经过多条路径进行传输,这是由路由算法决定的。
三、数据的路由路由是指确定数据在网络中的传输路径的过程。
在OSI模型中,路由主要由网络层来实现。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1. 数据的编码:数据传输的开始需要将原始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和处理的形式,即编码。
在计算机中,常用的编码方式有ASCII码、Unicode等。
编码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数据的类型和需要传输的数据量。
2.数据的划分:数据传输过程中,将原始数据划分成合适的单位进行传输。
常用的数据单位有字节、块等。
数据的划分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减少传输的时间和资源消耗。
3.传输媒介的选择:数据传输需要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介来进行传输。
常见的传输媒介有有线传输媒介(如电缆、光纤等)和无线传输媒介(如无线网络、蓝牙等)。
传输媒介的选择取决于传输距离、传输速度、成本等因素。
4.传输协议的选择:传输协议是控制数据传输过程的一种规则和标准。
常见的传输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等。
传输协议要求发送方和接收方按照相同的规则进行数据的划分、封装、传输和重组。
5.数据封装:数据传输过程中,将划分好的数据进行封装,以便接收方可以正确解析和处理。
数据封装包括添加数据的首部、尾部、错误检测等信息,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6.数据的传输方式:数据传输可以通过不同的传输方式进行。
常见的传输方式有单工传输、半双工传输和全双工传输。
单工传输是指数据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半双工传输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传输;全双工传输是指数据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7. 数据的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常见的传输速率单位有bps(每秒位数)、Kbps(每秒千位数)、Mbps(每秒百万位数)等。
传输速率决定了数据传输的快慢和数据传输过程中所需的网络带宽。
8.错误检测和纠正: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据损坏、丢失等错误。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在数据传输过程中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
常用的错误检测和纠正方法有奇偶校验、循环冗余校验(CRC)等。
9.数据的接收和解码:接收方在接收到数据后,需要进行解码,将数据转换成可理解的形式。
数据分包传输的一般过程
数据分包传输的一般过程数据分包传输是一种常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将大块的数据分成多个较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数据分包传输的一般过程。
数据分包传输的第一步是将原始数据划分成多个较小的数据包。
这个过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传输协议来确定。
通常,数据包的大小是根据网络的传输能力和延迟要求来决定的。
较小的数据包可以减少传输过程中的错误率,并且在网络拥塞时更容易被传输。
接下来,每个数据包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标识符,以便在传输过程中能够正确地重新组装数据。
这个标识符通常是一个序列号或者是一个特定的标志位。
通过标识符,接收方可以识别出每个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性。
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每个数据包都会被装入一个传输层协议的数据单元中。
这个数据单元包含了源和目的地址,以及其他必要的控制信息。
在传输层,数据单元会被分成更小的分组,每个分组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数据包。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接下来,数据包和分组会通过网络传输到目的地。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可能会经历多个路由器和网络节点。
路由器和网络节点会根据目的地址和控制信息来决定数据包的转发路径。
在每个节点,数据包可能会经历一些处理和转发操作,以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
一旦数据包到达目的地,接收方会根据数据包的标识符来重新组装原始数据。
接收方会根据数据包的顺序和完整性来确定数据包的重组顺序。
通过重新组装,接收方可以恢复原始的数据,并进行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接收方会发送确认信号给发送方,以表示数据包的接收和处理情况。
这个确认信号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应答,也可以是一个包含了更多信息的控制报文。
发送方会根据接收方的确认信号来确定是否需要重新发送某些数据包,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数据分包传输是一种将大块的数据分成多个较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的方式。
通过数据分包传输,可以提高传输效率和可靠性。
这种传输方式涉及到数据的分割、标识、传输、重组和确认等过程。
通过合理的分包和组包策略,可以在网络传输中更好地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数据传输过程详解
一、FTP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如下图所示: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如下所示:客户端FTP端口号为:32768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端口。
(3)Router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注:目的IP和源IP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4)Switch2接收到Router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发送给PC2服务器端。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的过程
数据传输指的是将信息从一个地点或系统发送到另一个地点或系统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进行的,它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数据准备、数据编码、数据传输、数据解码和数据接收。
数据准备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传输的格式的过程。
这可能涉及到数据的压缩、数据的分组等操作,以便更高效地传输和处理数据。
数据编码是将数据转换为传输介质可以理解和传输的形式。
常见的数据编码方式包括二进制编码、十进制编码等。
数据编码的目的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丢失。
数据传输是将编码后的数据从发送方传输到接收方的过程。
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有线网络(如电缆、光纤)或无线网络(如无线电波、红外线)来进行。
在传输过程中,数据会通过传输介质以一定的速率传送。
数据解码是将传输过程中的编码数据重新转换为原始数据的过程。
解码过程需要与编码过程相反的操作,以确保数据被正确地还原。
数据接收是将解码后的数据传送到接收方系统的过程。
接收方系统会进一步处理和使用接收到的数据。
数据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信号干扰、传输错误
等,这可能导致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数据出现错误或丢失。
为了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可以使用错误检测和纠正技术,如校验码和重传机制。
总的来说,数据传输过程涉及数据的准备、编码、传输、解码和接收五个主要步骤,每个步骤都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有效和可靠的关键。
大数据的传输过程详解
大数据的传输过程详解2.数据传输:一旦数据被采集,接下来就需要将数据从采集节点传输到存储节点或处理节点。
数据传输的方式可以是点对点的或者通过网络传输。
传输过程需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效率等因素。
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包括文件传输、消息队列、分布式文件系统等。
3. 数据存储:数据传输到存储节点后,需要进行合适的存储。
数据存储一方面需要考虑数据的容量和性能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常用的大数据存储技术包括分布式文件系统(如HDFS)、列式存储(如HBase)和NoSQL数据库等。
4. 数据处理:一旦数据被存储起来,就可以进行数据处理了。
数据处理可以包括数据清洗、转换、分析和建模等。
数据处理可以通过批处理或者流式处理来实现。
批处理适用于大规模离线分析,而流式处理适用于实时或低延迟的分析。
常用的大数据处理框架包括Hadoop、Spark和Flink等。
5.数据交换:在数据处理完成后,通常需要将结果数据传递给其他系统或应用程序。
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文件传输、消息队列或者API调用来实现。
数据交换过程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并且能够处理不同格式的数据。
6. 数据可视化:最后,需要将数据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以便用户能够理解和使用数据。
数据可视化可以通过图表、报表、地图或者仪表盘等形式呈现。
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包括Tableau、PowerBI和D3.js等。
总体来说,大数据的传输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多环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可视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设计和实施大数据传输过程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业务需求和系统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并且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一致性和效率等因素。
同时,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传输过程的性能和可靠性也会不断提升。
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过程
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过程一、数据读取数据读取是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第一步。
当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时,磁盘驱动器会发出一个请求,将数据从磁盘读入内存。
这个过程包括从磁盘读取数据块,并将其存储在内存中的缓存中。
二、数据传输数据传输是将数据从内存中的缓存传输到应用程序或其他需要使用数据的部分。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内存映射或直接内存访问来实现。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顺序和同步问题,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三、缓存缓存是存储经常使用的数据或临时数据的地方,以便更快地访问它们。
在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过程中,缓存可以减少对磁盘的访问次数,提高数据的访问速度。
四、处理与响应在数据传输完成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响应。
这可能包括对数据的解码、转换或执行其他操作。
处理完成后,系统将响应发送给应用程序或其他需要使用数据的部分。
五、数据写入当需要将数据写入磁盘时,系统会将数据从内存中的缓存写入磁盘。
这个过程包括将数据块从内存中的缓存写入磁盘的适当位置。
在数据写入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顺序和同步问题,确保数据在写入过程中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六、缓存管理缓存管理是确保缓存中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的过程。
系统需要定期清理过期的或不再使用的缓存项,以确保缓存的大小不会超过其容量限制。
此外,还需要监控缓存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七、错误检测与纠正在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如数据损坏或丢失。
因此,系统需要具备错误检测和纠正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这可能包括使用校验和或其他错误检测技术来检测错误,并使用纠错码或其他纠正技术来纠正错误。
八、接口协议接口协议是系统之间通信的规范和标准。
在磁盘与内存传送数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适当的接口协议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通信和交互。
这可能包括使用标准化的I/O接口、文件系统和网络协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接口协议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以便在未来升级或更换系统时能够保持通信的连续性。
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
⽹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1. 数据传输的背景(1) 现在互联⽹中使⽤的是基于OSI七层模型的TCP/IP模型。
TCP/IP模型包括五层,即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应⽤层;其中数据链路层⼜可以分为两个⼦层,即LLC(逻辑链路控制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层)。
这些层的分⼯合作是数据正确传输的基础。
(2)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络层IP地址转化为数据链路层MAC地址。
从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有两种⽅式:表格⽅式和⾮表格⽅式。
在以太⽹中或者在同⼀局域⽹中,所有对IP地址的访问都转换为对数据链路层⽹卡MAC地址的寻找。
如果主机A的ARP 列表中没有主机B的IP地址和对应的MAC地址,那么在传输数据时是不可能到达主机B的。
(3)DNS(域名服务器),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域名转换为对应的IP地址。
在不同⽹段的数据传输中,主机A要先根据主机B的IP地址与⼦⽹掩码做与运算所得的结果——主机B所在的⽹络号找到主机B所在的⽹络,再根据MAC地址找到主机B。
2. 同⼀⽹段的数据传输假设在同⼀⽹段中的两台主机A和B想要通信,A如果想给B发送数据,必须先将B的IP地址与它的⼦⽹掩码做与运算得出B所在的⽹络号,A将所得的B的⽹络号和⾃⼰的做⽐较,以判断B和A是否在同⼀⽹段中,如果相同,则在同⼀⽹段,如果不同,则不在同⼀⽹段。
如果A和B在同⼀⽹段,但是A没有B的IP地址所对应的MAC地址信息,则利⽤第⼆层⼴播形式发送ARP请求报⽂,在报⽂中包含了A(源主机)和B(⽬标主机)的IP地址信息。
同⼀⽹段中的所有主机都可以收到并分析ARP报⽂,如果发现⽬标主机的IP地址和⾃⼰的不同,则丢弃报⽂,否则,就向A(源主机)发送ARP请求响应报⽂,报⽂的内容包括B(⽬标主机)的MAC地址。
为了减少⼴播量,⽹络设备通过ARP表在缓存中保存IP与MAC地址的映射信息。
在⼀次 ARP的请求与响应过程中,通信双⽅都把对⽅的MAC地址与IP地址的对应关系保存在各⾃的ARP表中,以在后续的通信中使⽤。
原题目:解释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原题目:解释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是指网络中数据包从发送端到接收
端的运输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装、传输和解封。
封装阶段:在发送端,源主机将要传输的数据划分为较小的数
据包,并为每个数据包附加一些必要的信息,例如源和目的地址、
数据长度等。
这些信息被添加到数据包的头部,形成了完整的数据包。
传输阶段:在网络中,数据包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
进行传输。
每个网络设备根据目的地址来决定将数据包发送到下一
个目标设备。
数据包在网络中按照指定的路由路径传输。
在每个网
络设备中,数据包的头部信息可能会被修改或更新。
解封阶段:当数据包到达目的主机时,目的主机会解析数据包
的头部信息,以确定数据包的来源和内容。
然后,目的主机将数据
包的信息提取出来,并将其传递给应用程序进行处理。
数据包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例如网络拥塞、数据包丢失等。
为了保证数据包的可靠传输,常用的方法包括错误检测和纠正、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
总结起来,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包括封装、传输和解封三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数据包都会受到网络设备的处理,并可能受到影响。
了解数据包传输过程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优化网络通信。
参考资料:
- 《计算机网络》- 谢希仁。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
OSI参考模型中数据传输的基本过程在计算机网络中,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和理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
该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被称为七层模型,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负责不同的功能,共同协作完成数据传输的全过程。
1.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底层的一层,其主要任务是在物理媒介上传输数据比特流。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或无线信号,通过物理连接传输到目标设备。
在物理层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传输介质、接口规范、传输速率等。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物理层传输的数据进行分组,并添加位置区域信息,以便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能够准确识别目标设备。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帧(Frame),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错,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3. 网络层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在不同网络之间的路由和转发。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数据包(Packet),并添加目标设备的位置区域信息,以便在网络中找到最佳的传输路径。
网络层使用路由器等设备进行数据包的转发和交换。
4. 传输层传输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核心层之一,主要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段(Segment),并通过传输控制协议(TCP)或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错误恢复。
5. 会话层会话层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不同设备之间的会话连接。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会话数据单元(SDU),确保数据在通信过程中的正确交互和同步。
6. 表示层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处理。
在这一过程中,数据被封装成表示数据单元(PDU),并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和加密解密的操作,以保证数据能够正确解析和理解。
7. 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最高层的一层,主要负责为用户提供应用程序的接口和数据交换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FTP 客户端发送数据到FTP 服务器端,详述其工作过程。
两台机器的连接情况详细解答如下1.1、假设初始设置:客户端FTP 端口号为:32768、服务器端FTP 端口号为:21。
1.2、不同网络段上的两台计算机通过TCP/IP 协议通讯的过程如下所示:协议是水平的,服务是垂直的。
物理层,指的是电信号的传递方式,透明的传输比特流。
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数据传送的单位是分组或包。
传输层,负责主机中两个进程之间的通信,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
网络层负责点到点(point-to-point)的传输(这里的“点”指主机或路由器),而传输层负责端到端(end-to-end)的传输(这里的“端”指源主机和目的主机)。
1.3、数据包的封装过程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网络层叫做数据报(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目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首部,最后将应用层数据交给应用程序处理。
两台计算机在不同的网段中,那么数据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
1.4、工作过程(1)在PC1 客户端,将原始数据封装成帧,然后通过物理链路发送给Switch1 的端口1。
形成的帧为:注:发送方怎样知道目的站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网络段?每个IP 地址都有网络前缀,发送方只要将目的IP 地址中的网络前缀提取出来,与自己的网络前缀比较,若匹配,则意味着数据报可以直接发送。
也就是说比较二者的网络号是否相同。
本题中,PC1和PC2 在两个网络段。
(2)Switch1 收到数据并对数据帧进行校验后,查看目的MAC 地址,得知数据是要发送给PC2,所以Switch1 就对数据帧进行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从端口2 将数据转发给路由器的S0 端口。
(3)Router 收到数据后,先对数据进行校验,然后对IP 数据报进行分析,重新对数据进行封装,查看路由表后,从S1 端口将数据发送出去,此时得到新的数据帧如下:注:目的IP 和源IP 地址不会被改的,改变的是MAC ,路由器会把远端的源MAC地址改成下一跳的MAC 地址,然后就发送出去(4)Switch2 接收到Router 给它发送的数据后,进行校验后直接存储转发,查看自己的MAC 地址列表后,将数据帧从端口1 发送给PC2 服务器端。
(5)PC2 服务器端收到数据后,先进行校验,然后进行拆分,得到TCP 报文段,由此可以知道目的端口号是21,然后把数据交付给相应的FTP 应用进程进行处理。
二、在数据的传输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该如何解决?1、针对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数据会出现差错或者丢失的问题,也有两端传输速度不同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答:首先我们假设主机A 向主机B 发送数据(1)差错控制差错控制方法分两类,一类是自动请求重发ARQ,另一类是前向纠错FEC,也叫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简称FEC)。
在ARQ 方式中,当接收端发现差错时,就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收到正确的码字为止,ARQ 方式只使用检错码。
在FEC 方式中,接收端不但能发现差错,而且能确定二进制码元发生错误的位置,从而加以纠正,FEC 方式必须使用纠错码。
常用的纠错码有奇偶校验码、循环冗余码和海明码等例如:在数据帧中加上CRC,这样主机B 就可以检验所接收的数据是否有差错,如果有差错,那么主机B 可以向主机A 发送一个否认帧NAK ,以表示主机A 应当重传出现差错的那个数据帧。
(2)丢失的解决办法超时重传。
如果主机A 在发送完数据给主机B 之后,若到了超时计时器所设置的重传时间而还没有收到主机B 的任何确认帧ACK ,则主机A 就重传前面所发送的这一数据帧。
(3)流量控制①假设主机A 向主机B 传输的数据是无差错的,那么,最简单的流量控制方法就是:发送方每发送一帧数据就暂时停下来,接收方收到数据帧之后就交付给主机,然后发一信息给发送方,表示接收的任务已经完成,这时,发送方再接着发送下一个数据帧。
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方的接收缓存的大小只要能够装得下一个数据帧即可。
②滑动窗口:分别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置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发送窗口用来对发送端进行流量控制,为发送窗口的大小WT 就是代表在还没有收到对方确认信息的情况下发送端最多可以发送多少个数据帧。
每收到对一个帧的确认,发送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
由此也可以知道,第一种流量控制发法中,WT=1。
在接收端设置接收窗口时为了控制可以接收哪些数据而不可以接收哪些数据,在接收端只有当收到的数据帧的发送序号落入接收窗口内才允许将该数据帧收下。
每收到一个序号正确的帧,接收窗口就向前滑动一个位置。
2、IP 数据报有它的长度,而数据传输过程中,一些中间设备也有一个相关的设置MTU(最大传输单元),如果现在假设IP 数据报的长度是5000 字节,而MTU 设置是1500 字节,那么该怎么办?答:解决的办法是对IP 数据报进行分片与重组。
详细过程如下:2.1、?IP v4 数据报格式一个IP v4 数据报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其中数据包括高层需要传输的数据,而报头是为了正确传输高层数据而增加的控制信息。
报头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 字节,是所有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
在报头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其长度是可变的。
下图给出了IPv4 数据报的格式义。
IP 数据报的格式2.2、不同数据链路层协议的MTU 值一个路由器可能连接不同MTU 的网络,2.3、IP 数据报分片数据报分片时,每个分片前都要加上相应的IP 报头,形成新的IP 数据报,除包含一些分片控制域(如标志、偏移量)外,分片的报头和原IP 数据报的报头基本一样。
标识符、标志、偏移量3 个字段在IP 报头中的作用是:●标识:占16bit,标识数据报。
当数据报长度超出网络最大传输单元(MTU )时,必须要进行分割,并且需要为分割段(fragment)提供标识。
所有属于同一数据报的分割段被赋予相同的标识值。
●标志:占3bit,指出该数据报是否可分段。
目前只有前两个比特有意义。
标志字段中的最低位记为MF(More Fragment)。
MF=1 即表示后面“还有分片”的数据报。
MF=0 表这已是若干数据报片中的最后一个。
标志字段中间的一位记为DF(Don’t Fragmen)t。
只有当DF=0时才允许分片。
●片偏移:占13bit,若有分段时,用以指出该分段在数据报中的相对位置,也就是说,相对于用户数据字段的起点,该片从何处开始。
片偏移以8 字节为偏移单位,即每个分片的长度一定是8 字节(64Bit)的整数倍。
2.4、IP 数据报重组在最终的目的主机上将接收到的所有分片进行重新组装的过程就是IP 数据报重组。
这时要根据数据报的标识、标志、偏移量等字段将分段的各个IP 数据报重新组装成完整的原始数据报。
2.5 本题的详解过程数据报的数据部分为5000 字节长(使用固定首部),需要分片长度不超过1500字节的数据报片。
因固定首部长度为20字节,因此每个数据报片的长度不能超过1480字节。
于是分为4 个数据报片,其数据报片的数据部分长度分别为1480 字节、1480字节、1480 字节和560 字节。
原始数据报首部被复制为各数据报片的首部,但必须修改有关字段的值。
分片结果所示:3、两个主机的应用进程,也会出现差错和丢失,两端的缓存也不同,如何控制流量?应用进程如何与端口号进行匹配?答:因为运输层提供的功能是应用进程之间的逻辑通信,所以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 就保证了全双工的可靠交付的服务。
具体的有关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如下面的详细解释:3.1、运输层为相互通信的应用进程提供了逻辑通信,如下图所示:3.2、TCP 发送报文段的示意图如下:3.3、TCP 的数据编号与确认TCP 协议是面向字节的。
TCP 将所要传送的报文看成是字节组成的数据流,并使每一个字节对应于一个序号。
在连接建立时,双方要商定初始序号。
TCP 每次发送的报文段的首部中的序号字段数值表示该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的确认是对接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表示确认。
接收端返回的确认号是已收到的数据的最高序号加1。
因此确认号表示接收端期望下次收到的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3.4、TCP 的流量控制与拥塞控制(1)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TCP 采用大小可变的滑动窗口进行流量控制。
窗口大小的单位是字节。
在TCP 报文段首部的窗口字段写入的数值就是当前给对方设置的发送窗口数值的上限。
发送窗口在连接建立时由双方商定。
但在通信的过程中,接收端可根据自己的资源情况,随时动态地调整对方的发送窗口上限值(可增大或减小)。
表示发送端要发送900 字节长的数据,划分为9 个100 字节长的报文段,而发送窗口确定为500 字节。
发送端只要收到了对方的确认,发送窗口就可前移。
发送TCP 要维护一个指针。
每发送一个报文段,指针就向前移动一个报文段的距离。
表示发送端已发送了400 字节的数据,但只收到对前200 字节数据的确认,同时窗口大小不变。
现在发送端还可发送300 字节。
表示发送端收到了对方对前400 字节数据的确认,但对方通知发送端必须把窗口减小到400 字节。
现在发送端最多还可发送400 字节的数据。
利用可变窗口大小进行流量控制双方确定的窗口值是400,如下图所示:(2)拥塞控制为了更好地进行拥塞控制,因特网标准推荐使用一下三种技术,慢启动(slow_start)、加速递减(multiplicative decrease)和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拥塞避免”并非指完全能够避免了拥塞。
利用以上的措施要完全避免网络拥塞还是不可能的。
“拥塞避免”是说在拥塞避免阶段把拥塞窗口控制为按线性规律增长,使网络比较不容易出现拥塞。
3.5、端口号的识别(1)端口的概念:端口就是运输层服务访问点TSAP。
端口的作用就是让应用层的各种应用进程都能将其数据通过端口向下交付给运输层,以及让运输层知道应当将其报文段中的数据向上通过端口交付给应用层相应的进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口是用来标志应用层的进程。
(2)端口在进程之间的通信中所起的作用(3)端口号端口用一个16 bit 端口号进行标志。
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即端口号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进程。
在因特网中不同计算机的相同端口号是没有联系的。
端口号分为两类:一类是熟知端口,其数值一般为0~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