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学案.doc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
A.苔原地带驯鹿向北迁徙 B.新疆草原一片葱绿 C.阿尔卑斯山雪线抬升 D.亚洲高压势力强盛
图1为“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 1~2题。
导学案91页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A.春季
B.夏季
2.印度低压是图中的
A A.①
B.②
C.秋季 C.③
前提条件是地球自转,地表均匀
寒冷干燥 温和多雨
盛行西风带
高温少雨
东北信风带
高温少雨
东南信风带
温和多雨 寒冷干燥
盛行西风带
90°N
极地高气压带 寒冷干燥
60°N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30°N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0°
赤道低压带 高温多雨
90°S
30°S
副热带高气压带 高温少雨
60°S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和多雨
(2021年浙江1月高考题)图3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 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 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5.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 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澳大 冬季风 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温少雨
利亚 夏季风 西北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高温多雨
下图为“某区域不同季节盛行风向示意图”。
D 5.图示甲、乙盛行风中
A.甲风七月最为盛行 B.乙风一月最为盛行 C.乙为西北季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地区 D.甲为西北季风,由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 成
2025届高中地理高考复习学案: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
大气活动中心和季风环流(答案在最后)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运用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结合季风分布示意图,分析并说明季风环流的形成和分布。
必备知识梳理一、大气活动中心1.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具体差异如下:季节原因陆地上的气压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气压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形成低气压[温馨提示]大气环流的组成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表现:1月份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________所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填图)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________所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填图)(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________状分布。
(3)大气活动中心对气候的影响①大气活动中心:冬、夏两季,海洋与陆地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
②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其______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________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成因:________________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1月A________季风B________季风7月C________季风D________季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体系构建】)感悟:关键能力提升能力点简图法示意气压中心及季风环流精讲点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及季风环流
【教学设计】【导入】假如你们当中有一位特别铺张浪费奢侈的同学,一两天就把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全部用光了,那么你会来一句冷嘲热讽的话——我国除了会有“喝西北风”的俗语,唐诗宋词里也不缺含有西风和东风的诗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晏殊:《蝶恋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季节啊!)西风总给人一种万物凋谢,一片萧瑟的景象;东风更多时候又是春风的代名词。
你想过为什么西风在我国就如此不受欢迎,而东风又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海陆风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承转】上节课我们考虑全球冷热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将全球划分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别是?()进一步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时,气压带风带也会发生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冬季?()上节课我们分析的这些气压带风带是一个理想的模型,那么现实中气压带的分布除了受冷热差异、地转偏向力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影响外,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讲解】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太阳辐射强,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对地表的温度影响较大:陆地温度相对较高,形成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冬季北半球总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地表热量更多与降温有关:陆地温度相对较低,形成高压,海洋温度相对较高,形成低压。
这样在不同的季节,近地面七个气压带就会被分裂成不同的高低压中心。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一月和七月近地面高低气压中心。
【问题一】读七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说出南半球的气压状态,并说出原因?【引导】南半球由于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尤其是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课时20583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2.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在了解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
当考虑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后,原有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会有所改变,因为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特别是对于北半球来说,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最大的体现是在形成季风气候,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气压带与风带的应用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运用示意图,描述季风气候的特点;3.根据季风气候特点,会分析其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因为教材的这一节的文字较少,如果只看文字,学生很难理解,而且也不能很好的将知识联系起来。
本节课主要结合了课本上的活动及地图,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通过对图的分析,以及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知识有了较好的理解。
通过教材的图文结合,使原本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最后对东亚、南亚季风的分析,是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感觉地理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最后的思考题,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学思路】通过学生讲解三圈环流的制作,引出这节课的内容:在考虑了海陆分布差异后,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会有怎样的变化?首先通过精美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季风之美。
然后分三个部分学习这部分内容: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和季风环流对我国的影响,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其带来的影响。
10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
2.锋与天气
(1)冷锋:
过境后
过境时 常出现 大风、 阴雨、降温 天气,雨区: 锋后 为主
过境前
气压升高, 气温降低, 天气 转晴
单一 暖气团 控 制,温暖 晴朗
(2)暖锋:
过境后
气温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 转晴
过境时 可能形成 连续 性 降水或 大雾 天气,雨区: 主要在锋前
过境前
单一 暖气团 控 制,温暖 晴朗
冬季
西北风, 源于亚洲内陆,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寒冷干燥
东北风, 源于亚洲内陆,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温暖干燥
夏季
东南风, 源于太平洋, 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性质炎热湿润
西南风, 源于印度洋, 成因是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 移动 , 性质炎热湿润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成因并不完全相同,二者特征差异较大, 具体如下: 季风类型 季节 风向 源地 成因 性质 东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西北风 亚洲内陆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 东南风 太平洋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南亚季风 热带季风气候 冬季 东北风 亚洲内陆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夏季 西南风 印度洋 气压带风带 位置的季节 移动
冷气团
冷气团
M
N 暖气团
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3)锋面附近的风向:根据北半球风向的 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 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4)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冷气团
冷气团
M
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 控制,故在锋后①处 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 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 中心,将大陆上的副热 带高气压带切断 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洋 上保留下来,并由带状 分布变为高压中心
季风的环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形
带移动
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
成
南亚西
向右偏形成西南季风
原
南季风
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印度低压
吸引西南季风
五.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 1.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地球影形状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太阳辐射)
地球的运动( 大气环流)
海陆分布 地形地势( 地面状况)
压中心.
四.季风环流
受水平气压 梯度力的影 响,空气由 高气压指向 低气压,受 地转偏向力 的影响,东 亚盛行西北 季风,南亚 盛行东北季 风。
冬季风
夏季风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地区
成因
冬 源地 风向 风 性质 夏 源地 季 风向 风 性质
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西北风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 大陆上的 冷高压 切 断,使低压残留在海洋上.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 大陆上的 冷高压 使低压残留在海洋上.
切断,
夏季:副热带高压带被陆地的 低压 切断 ,高 压残留在海洋中.
副热带高压带 亚速尔
高压
亚洲低压
夏威尔高 压
赤道低压带
00赤道
小结
•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 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 风,D点盛行
风,我国的天气以
为主要特征。
(4)此季节我国昼夜长短状况是
。
东亚东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学案)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第2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主要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与位置,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2.理解亚洲季风的成因与特征。
【学习过程】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1.读课本P42页图,完成以下填空。
1月、北半球的 被大陆上的 所切断,低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7月、北半球的 被大陆上的 所切断,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 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
2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一月 七月一月 七月 风向成因 气候特征气候 类型【典型例题】例1:读图回答:大西洋 亚洲大陆 太平洋 一月 七月 南半球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 状分布 陆地面积大 海陆 分布 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 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热力性质差异(1)两图中为1月份的是图,判断理由。
(2)图中②处的风向为风,其成因主要是。
(3)图中①处应为风,其成因主要。
(4)图中①处吹所示风向时,我国是季节。
【探究导航】北回归线所穿越的地区大多为沙漠,为什么我国东南地区能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练习与反馈】1.关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南半球基本上是断块状B.北半球基本上是条带状C.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被海洋上的热低压切断D.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2.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最主要的原因是()A.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B.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状况不同D.地形起伏状况不同3.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东亚季风的重要成因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4.当亚洲高压势力强盛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东亚盛行东南季风B.北极黄河站极昼C.我国东部少雨D.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5.七月份南亚盛行西南季风.一月份南亚主要风向为()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6.当北半球某地,在某季节内近地面大气等压面呈右图中状态时,正是()A.亚洲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B.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的季节C.阿留申低压强盛的季节D.冰岛低压强盛的季节7.读北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为(一或七)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学案)
全球の氣壓帶與風帶(第2課時)——海陸分布對氣壓帶の影響與季風環流【學習目標】1.掌握全球主要大氣活動中心の名稱與位置,理解海陸分布對氣壓帶の影響。
2.理解亞洲季風の成因與特征。
【學習過程】一、海陸分布對氣壓帶の影響1.讀課本P42頁圖,完成以下填空。
1月、北半球の 被大陸上の 所切斷,低壓只保留在海洋上。
7月、北半球の 被大陸上の 所切斷,高壓只保留在海洋上。
二、季風環流1.概念:大範圍地區盛行風向隨作有規律變化の風。
地區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の季風。
2【典型例題】例1:讀圖回答:(1)兩圖中為1月份の是圖,判斷理由。
(2)圖中②處の風向為風,其成因主要是。
(3)圖中①處應為風,其成因主要。
(4)圖中①處吹所示風向時,我國是季節。
【探究導航】北回歸線所穿越の地區大多為沙漠,為什麼我國東南地區能成為“回歸沙漠帶”上の綠洲?【練習與反饋】1.關於海陸分布對氣壓帶和風帶影響の敘述,正確の是()A.南半球基本上是斷塊狀B.北半球基本上是條帶狀C.7月,北半球の副熱帶高壓被海洋上の熱低壓切斷D.1月,北半球の副極地低壓被大陸上の冷高壓切斷2.南半球氣壓帶基本呈帶狀分布,北半球氣壓帶則斷裂成塊狀,最主要の原因是()A.太陽直射點位置變化B.氣壓帶和風帶の影響C.海陸分布の狀況不同D.地形起伏狀況不同3.有關季風の正確敘述是()A.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是形成季風の重要原因B.季風環流不屬於大氣環流C.氣壓帶和風帶位置の季節移動是東亞季風の重要成因D.我國不受西南季風の影響4.當亞洲高壓勢力強盛時,下列敘述正確の是()A.東亞盛行東南季風B.北極黃河站極晝C.我國東部少雨D.地球位於遠日點附近5.七月份南亞盛行西南季風.一月份南亞主要風向為()A.東北風B.西北風C.東南風D.西南風6.當北半球某地,在某季節內近地面大氣等壓面呈右圖中狀態時,正是()A.亞洲高壓勢力強盛の季節B.夏威夷高壓勢力強盛の季節C.阿留申低壓強盛の季節D.冰島低壓強盛の季節7.讀北半球某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單位:hPa),完成下列問題(1)圖中所示為(一或七)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狀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原创学案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二季的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学习目标:1.能说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海陆分布图中分析南北半球冬夏二季海洋和陆地间的气温差异和气压差异。
2.在海平面(近地面)气压分布图中能判定海陆间的气压差异,并推断海陆间的气温差异和季节。
3.运用海平面实际气压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在地图中能正确指出冬夏二季北半球气压中心的位置,并说出其名称。
4.能举例说明季风的概念,在世界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季风的分布地区。
4.能运用地图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对比冬、夏季风风向、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探究一:北半球冬、夏季节的气压中心1.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三圈环流中,假设地表性质均一,这种前提下全球同纬度地区气温相同,气压相等,地表的气压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形成了7个气压带。
实际上地表的性质并不均一,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实际地面的气压分布与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有明显差异。
阅读教材P37,图2.13,思考:①图中同一种颜色表示什么含义?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以北纬30度为例)气压是否相同,实际海平面气压是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②对比亚欧大陆、太平洋冬夏二季的气压差异,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解释原因?③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压差异更大还是更小?从海陆分布角度解释原因?结论: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实际海平面气压并不是严格地沿纬线呈带状分布,而是形成了一个个。
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小,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小,地表性质相对均一,其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与三圈环流中的基本一致)2.北半球冬、夏二季的气压中心下图中写出北半球各气压中心名称(字母),记住它们的名字和位置。
A BCD EF结论:夏季陆地上增温 ,气温更 ,形成 压;海洋上增温,气温更 ,形成 压;冬季相反。
1月份,北半球的 (气压中心)将三圈环流中的 气压带切断; 7月份,北半球的 (气压中心)将三圈环流中的 气压带切断; 例题:判定图中所示的月份和北半球季节,说明判定的理由?探究二:季风环流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 而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与季风环流海陆分布是指地球表面上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海陆分布也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以及它们与季风环流的关系。
首先,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由于陆地和海洋的性质不同,当太阳辐射不均匀地照射到地球表面时,陆地和海洋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释放速度不同,从而引起气压差异。
具体而言,海洋的热容量较大,吸热和放热能力较弱,因此海洋的温度变化较为缓慢。
相比之下,陆地的热容量较小,吸热和放热能力较强,导致陆地的温度变化较大。
在静止的情况下,由于陆地的加热程度较高,陆地上空的气温相对升高,形成稀薄的低气压带。
而海洋的加热程度较低,海洋上空的气温相对较低,形成稠密的高气压带。
这样,就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形成了气压差异,从而引发了气流的运动。
根据这种差异,形成了初级的半永久性的气压带,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
此外,海陆分布还对季风环流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季风环流是指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季节性风向的周期性变化。
在气候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的地区,夏季陆地受到强烈加热,形成低气压带。
夏季来自海洋的湿空气会被吸引到低气压带,形成季风风。
而冬季,陆地的温度下降,形成高气压带,海洋上空则是相对较暖的气团。
由于气压差异,冬季海洋上空的气流会向陆地流动,形成逆季风。
这种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海陆分布的差异密切相关。
需要注意的是,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和调节。
例如,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也会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地形地貌、洋流和纬度等因素也可以影响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
陆地和海洋的不同性质导致了气压的差异,形成了初级的半永久性的气压带。
海陆分布也是季风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夏季陆地受热变暖形成低气压带,冬季陆地冷却形成高气压带,产生季风风和逆季风。
大气圈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 - 副本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知识点四)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显著。
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亚洲高压(又称蒙古高压或者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盛,控制范围最广,这就使得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北太平洋中表现为阿留申低压,在北大西洋中表现为冰岛低压。
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路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在太平洋中表现为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中表现为亚速尔高压。
2.季风环流:(1)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作有规律变化的风。
(2)季风形成的原因:海陆热力差异(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东亚的西北季风、南亚东北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越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4)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此时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右偏而形成;东亚的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响。
(5)季风的性质:夏季风性质:高温多雨(温暖湿润)。
原因:形成于低温度(气温高)的热带洋面(水汽丰富)。
冬季风性质:寒冷干燥。
原因:形成于高纬度(气温低)的大陆内部(水汽少,干燥)。
东亚和南亚的冬季风在风向、性质及势力方面的不同,根本原因在于距冬季风源地不同,南亚地区纬度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蒙古、西伯利亚)较远,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逐渐由西北风偏转成东北风,气流也变得温暖干燥,势力相对减弱,弱于势力强大的夏季风(西南季风)。
(6)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分析(6)受季风影响形成的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 冬季低温少雨, 冬季寒冷干燥, 旱雨两季分明。
海陆分布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4课时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教材:鲁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材内容及教学思路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结合教材图2-2-13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1月)和图2-2-14全球海平面气压分布图(7月)说明世界的气压带并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归纳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特点。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介绍了季风的定义,产生原因及典型分布区。
然后又以图2-2-15亚洲季风和活动归纳对比了不同地区季风的差异。
教学目标1.借助物理知识,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2.理解季风环流的形成。
亚洲季风的成因特征,3.培养学生应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检查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状况。
(两名学生到黑板板图,其他同学默写到答题纸上)根据学生情况点评,【导入】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
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主干知识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的影响: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温度高,往往形成低气压。
冬季陆地降温快于海洋,温度低,往往形成高气压2、全球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形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原因: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南半球气压基本成带状分布原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教师活动】板图世界轮廓图(2幅)60°N30°N0°30°S【教师活动】夏季,气压带和风带和风带位置偏?,板画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
夏季,陆地气温比同纬度地区气温?,气压低?,亚欧大陆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即阿留神低压。
板图画出亚洲高压和阿留神低压中心。
引导学生在课本图中找出【教师活动】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和风带位置偏?,板画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的位置。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
回顾上一节课程知识——气压带和风带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回顾知识并在学案中绘制图1、图2、图3.
讲解并引导学生完成学案内容
上一节课的内容为本节课内容的起点,需要学生回顾上节课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了解真实地球与模拟状况的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前提假设了地表均一的条件,了解真实地球表面的差异性
完成思考5
通过图片讲解
回顾气压带对风带影响的知识点;并应用所学风向判读知识,判读1月季风区的盛行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并掌握东亚、南亚和东南亚、澳大利亚西北部的季风特征及成因。
应用
通过练习,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完成练习
讲解练习
应用知识
回顾
提醒学生完成知识检验
检验知识
讲解
检验知识
掌握在7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受到的影响
7月全球盛行风发生的变化
完成思考3
通过图片讲解
回顾气压带对风带影响的知识点;并应用所学风向判读知识,判读7月季风区的盛行风的风向及其成因
1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在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完成思考4
通过图片讲解
掌握在1月,全球气压带的分布受到的影响
7月全球盛行风发生的变化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产生的影响
2.掌握东亚、南亚及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环流的不同成因
教学重点:
东亚、南亚、澳大利亚季风环流的现象及成因
教学难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高中地理_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温故知新】1、在下图中分别画出白天、黑夜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2、下图中气压带、带的名称ABCDEFG 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应祥和季风环流”是上节课所学“热力环流、大气环流”的延伸,故本节课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导入新课,同时检验学生的知识储备。
时间:5分钟课堂学习【小实验】1、打开台灯后哪根温度计升温快?为何?关灯之后呢?教师: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演示学生:边观察动画边思考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温和(1)填出图中A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_____风,D点盛行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为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二】:季风环流【自主学习】读教材43页图2-2-15,完成下面表格。
地区季节风向风的性质(冷热干湿)成因东亚1月7月南亚1月7月【合作探究】1.东亚冬季风和夏季风对所影响地区的气温及降水有何影响?2.亚洲东临太平洋、北美洲东临大西洋,为什么东亚是世界上重要的季风区,而北美洲的季风现象不如亚洲明显?3、读教材42页图2-2-13“7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和2-2-14“1月份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分析为何东亚冬季风要强于夏季风?【达标检测2】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压,又称压。
2.B为季风,C为季风。
3 .比较澳大利亚西北部和C处两地风的异同点:教师活动:预设自主学习问题和合作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组讨论。
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对学生学习成果成果进行评价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并展示交流设计意图:“季风环流”是对目标一的应用和升华,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风的形成”原理来自主归纳季风的风向、成因、性质,并通过合作探究来深入剖析季风对二、板书设计从学生整体上来看:本节课涉及知识点较多,逻辑推理性较强,而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逻辑推理和空间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与空气水平运动的相关理论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基础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从学生个体差异上来看: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同一个班级内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案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案教学主题: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
2. 掌握海陆分布对全球大气环流的影响。
3. 了解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可视化展示全球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
2. 学生能够理解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分别解释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关系。
教学工具:PPT、视频、地图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可用视频展示全球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或将此信息用地图方式展现给学生。
2. 鼓励学生针对风带和气压带的分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二、探究(20分钟)1. 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演示海陆分布对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教师可以采用电子地图或手绘地图的形式,让学生看到不同的陆地和海洋形成了不同的气压和风。
2. 学生分组研究并讨论北半球和南半球海陆分布的不同之处,以及其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3. 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和鼓励,用问题引导学生,推动课堂探究。
三、讲解(10分钟)1. 教师简单讲解海陆分布与季风气候的关系,季风气候的形成条件及其在中国的表现。
2. 教师简单介绍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条件及其在地中海及其周边国家的表现。
四、练习(15分钟)1. 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地图,并标注出影响形成的海陆分布。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析一些国家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类型,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10分钟)1. 教师让学生回答一些综合性的问题,以检验他们对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整节课的内容做简单回顾总结,并强调必须理解海陆分布是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因素。
六、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完成练习题。
2. 教师让学生自行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后思考:教师应鼓励更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小组研究或小组展示,以促进学生的自主、自我组织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同时要注重细节的转化,将课堂的经验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体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新)——马兆田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要求学生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分布和下垫面等因素,理解并能举例说明世界上复杂多样气候的成因。
本节课以海陆分布因素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为核心问题来进行探究。
【教材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季风环流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季风环流的形成以及东亚和南亚季风的风向、成因和性质是本章节的重中之重,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的补充说明,又是对后面季风气候的形成做了铺垫,因此它在整个第二单元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学情分析】知识学情:上一节课学生学习了三圈环流,在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时,全球共形成七个成带状分布的气压带,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相邻的两个气压带之间必有一个风带。
学生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及其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有了很好的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班级情况:高一(11)班地理基础较好,学习地理的热情高,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课堂求知欲望和表现欲望强。
【设计思路】考虑到季风环流的形成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从教学的连贯性出发,我把这两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一节课中完成。
为落实我校两个90﹪的教学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分层要求,力争做到让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接受90﹪以上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思想。
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并编制了导学案便于学生先自主学习。
课堂上通过设置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出海陆分布对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影响。
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探讨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掌握季风的方向和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二季的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
学习目标:
1.能说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海陆分布图中分析南北半球冬夏二季海洋和陆地间的气
温差异和气压差异。
2.在海平面(近地面)气压分布图中能判定海陆间的气压差异,并推断海陆间的气温
差异和季节。
3.运用海平面实际气压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在地图中能正
确指出冬夏二季北半球气压中心的位置,并说出其名称。
4.能举例说明季风的概念,在世界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季风的分布地区。
4.能运用地图分析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形成原因,对比冬、夏季风风向、性质等方面
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气候(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探究一:北半球冬、夏季节的气压中心
1.海陆分布对气压的影响:
三圈环流中,假设地表性质均一,这种前提下全球同纬度地区气温相同,气压相等,地
表的气压沿纬线呈带状分布,形成了 7 个气压带。
实际上地表的性质并不均一,在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实际地面的气压分布与三圈环流中的气压带有明显差异。
阅读教材 P37,图 2.13,思考:
①图中同一种颜色表示什么含义?北半球同纬度地区(以北纬30 度为例)气压是否相同,实际海平面气压是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②对比亚欧大陆、太平洋冬夏二季的气压差异,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解释原因?
③与北半球相比,南半球同纬度地区气压差异更大还是更小?从海陆分布角度解释原因?
结论: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实际海平面气压并不是严格地沿
纬线呈带状分布,而是形成了一个个。
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小,海陆
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小,地表性质相对均一,其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与三圈环流中的基本一致)
2.北半球冬、夏二季的气压中心
下图中写出北半球各气压中心名称(字母),记住它们的名字和位置。
C
A B F
E
D
结论:夏季陆地上增温,气温更,形成压;海洋上增温,气温更,形成压;冬季相反。
1 月份,北半球的7 月份,北半球的(气压中心)将三圈环流中的
(气压中心)将三圈环流中的
气压带切断;
气压带切断;
例题:判定图中所示的月份和北半球季节,说明判定的理由?
探究二: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而显著改变的现象。
(冬夏二季风向基本)
2.分布:、、、。
(大陆的岸)
3.东亚季风: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热力环流的原理,画出冬夏二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东亚)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亚洲太平洋亚洲太平洋
夏季冬季在下面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中,画出处冬夏二季的风向
①成因:
②冬夏季风的对比:
风向源地的差异
性质(冷暖、干湿)对气候影响在我国的影响地区
冬季风夏季风
③东亚季风的分布地区:
4.南亚季风:
画出冬夏二季亚洲南部
、、、
的风向,思考:观察夏季风的源地,对比冬夏季风的形成原因。
是否相同。
冬季风:
①成因:
夏季风:
②冬夏季风的对比:
风向源地性质(冷暖、干湿)对气候影响冬季风
夏季风
③南亚季风的分布地区:、、我国的
结论:
季风对气候的影响:海洋吹向陆地:湿润多雨;陆地吹向海洋:干燥少雨
低纬吹向高纬:温暖;高纬吹向低纬: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