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精选对比阅读含答案

•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 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 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 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 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 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 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 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 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 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 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 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 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 • • • • • • • • • •
19、解释(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 (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 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 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参考答案:19、(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 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 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 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 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复专题本文以“月光”为线索,描绘了夏夜月光下的承天寺,创造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全文以记叙描写议论的方式呈现,分为三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次描绘了庭中月光的澄澈,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第三层次议论了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点出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在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胸怀。
虽然遭贬谪,但作者仍然能够以赏月、漫步等方式排遣自己的孤独和苦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同病相怜者的同情。
在描写月光和竹柏倒影的句子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体现了他在仕途失意的落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这句话也表现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志同道合者的认同。
在作者的心中,只有和张怀民这样的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的人才能称得上“少闲人”。
9、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的妙处。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形容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形容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通过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二、2006年山西省(实验区)甲]水调歌头苏轼在丙辰中秋大醉之后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并兼怀念已故的友人子由。
他用“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的开篇,表达了对月亮的思念之情。
他不知道月亮在天上的宫阙,但希望今晚的月亮能够保佑他。
他又想乘风归去,但又担心琼楼玉宇高处寒冷。
最后他起舞弄清影,感叹人间的美好,与月亮相比,也不遑多让。
接着,他转到朱阁、绮户,照着无眠的人。
他认为月亮没有恨,只是在离合中圆缺,这是古今常情。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与顾章书》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与顾章书》文言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与顾章书吴均仆①去月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⑤竹实。
山谷所资⑥,于斯已办⑦。
仁智之乐,岂徒语哉?【注释】①仆:自己的简称。
②谢病:告病,即因病辞官。
③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代指隐士的服饰。
④幽岫:幽深的山穴。
⑤偏:特别。
饶:丰富。
⑥资:出产的东西,提供。
⑦办,具备。
144.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小风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145.品词析句,赏析景物特点。
(1)小风画出了《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的关键句,进行赏析。
请你说说下面这个句子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景物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小景也画出了《与顾章书》中写景句中的一处,进行赏析。
请你发挥想象,在A、B两句中任选一句,用现代汉语描写这一句所写之景。
A.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B.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46.请你说说这两篇文章在句式..方面的不同之处,分别..、节奏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147.下列四位同学在探究作品主题的任务中,认识不恰当的是()A.小风查找了苏轼和吴均写作上面两文时的时代背景,洞悉作者写作时的心理,认为“知人论世”能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主题。
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仁智之乐,岂徒语哉?”小景认为分析这些直接抒怀的句子是理解作品主题的重要途径。
C.根据“景中含意,事中瞰景”的一般写景原理,小文觉得通过梳理文中景与情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作品主题。
D.因为景物描绘是作家在特定心情下对自然的观照,所以小艺认为景物是美好的,作者的心情就一定是快乐的,反之亦然。
05《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一)(2021·湖南郴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某①启:仆②四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
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 用其言而效。
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⑥也。
言此发公千里一笑。
苏轼《与章子厚》[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官。
②仆:对自己的谦称。
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
④陂(bēi):梯田。
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疖。
⑥黑牡丹:牛的戏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庭下如积水空明..( )(2)勿谓仆谪.居之后( )2.文中划波浪线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B.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C.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D.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4.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1)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2)贬谪,流放2.B3.(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两人)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姑且以此来生活。
4.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乐观的人。
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

2024年中考文言文对比阅读精选《记承天寺夜游》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①木末:树梢。
②死敌:死于敌手。
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怎么:如此,这样。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睡觉)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尝试)D.思欲就.亭止息(到,靠近)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B.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C.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D.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B.【乙】文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
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
C.【乙】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长,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D.【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场景不同,却情怀共通:乐观、旷达,随遇而安。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11《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训练(一)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
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
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故名.之曰“放鹤亭”()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欣然起行.②大道之行.也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C.①作.亭于其上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D.①好之则亡.其国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6分)(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的比较阅读一、比较阅读【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方山子传(节选)苏轼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⑥,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
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1.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3分)(1)遂.至承天寺(2)相与..步于中庭(3)余告之故.2.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问余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此者所以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语文专题6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解析版)

记承天寺夜游(一)(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注】①比:连续,连。
登:庄稼成熟。
②苟完:大致完备。
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
泛指有黏性的谷物。
④瀹(yuè):煮。
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
(标注两处)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3)狱.讼充斥狱.:(4)撷.园蔬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5.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2.(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3·湖南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己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③夷④杂糅,屠沽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⑥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⑦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注释】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⑤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
⑥过:苏轼的小儿子。
⑦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 B.盖竹柏/影也C.舍中/掩关熟睡 D.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向所志 B.予欣然从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C.归舍已三鼓矣/男有分,女有归 D.放杖而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甲】文运用夸张的修辞,描绘了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夜美景。
B.【乙】文寥寥数语就将人们带回了千年前海南岛的那个上元节之夜,韵味无穷。
C.【甲】【乙】两文都是苏轼被贬期间所作,都写了苏轼主动邀请友人月夜闲游之事。
D.【甲】文中“闲”字既有赏月的欣喜,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和些许自嘲;【乙】文中“笑”字暗含嘲笑韩愈境遇不好,不得志之意。
4.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附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3.请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晓雾将歇歇:_____________②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__③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④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_____________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乙】文描写了“_____________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
6.【甲】【乙】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参考答案】3.①消散,②坠落,③考虑,想到,④形容水的澄澈4.①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②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5.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月色(光),月色如水6.【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期与谢灵运比肩的得意之情;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乙】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金山夜戏》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金山夜戏》阅读《记承天寺夜游》《金山夜戏》两文,完成各题。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金山夜戏明·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
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兖:兖州,位于山东省。
②日晡bū:傍晚时分。
③舣y ǐ:停船。
④噀xùn:喷洒。
⑤韩蕲王:韩世忠,南宋名将。
200.根据文意,用“/”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
(限断两处)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201.根据两文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两文在交代时间时都用了年号纪年法。
B.两文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形象描绘月色之美。
C.两文所记之事都发生在寺庙里,都主要表现了赏月的欣喜。
D.两文都写了作者在夜里所经历的事,一是“游”,一是“戏”。
20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203.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自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在《金由夜戏》中,张岱借山僧的感受来评说自己夜戏的行为:“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⑴“闲人”一词包含着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作一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及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①……………………………………………………………………………………………………………………………《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篁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答: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答:【答案】②……………………………………………………………………………………………………………………《记承天寺夜游》《王者何贵》比较阅读答案【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9.下列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A.公将鼓之(《曹刿论战》)B.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C.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10.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2分)⑴相与步于中庭庭:⑵背之则亡亡: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⑵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译文:1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如霜月色,引发李益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如钩弯月,触动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痛;【甲】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答:13.古今中外按照【乙】文中管仲“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治理天下的大有人在,请你列举一位并说出他的观点。
(3分)答:参考答案:分。
B 分,每题1分。
(1)庭院(院子)(2)灭亡分,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齐桓公问管仲说:“君王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当君王的人,应把什么当作最宝贵的)”分,答出“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2分。
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或:作者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
(1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月夜赏月的欣喜,与朋友散步的悠闲,郁郁不得志的悲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任意写其中一方面1分,最多得2分)。
13.3分,列举人名正确1分,说出正确观点2分。
示例一:唐太宗(1分),他的观点:“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分)示例二:鲁庄公,观点:“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示例三:毛泽东,观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兵民是胜利之本。
”)示例四:林肯,观点:“一个人在前面走得太快而使全国跟不上,是没有好处的。
”③……………………………………………………………………………………………………………………………阅读《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完成习题。
(24分)【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请用斜线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2分)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古来共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明亦未寝()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5、翻译句子。
(6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6、甲文描绘了“________之美”,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乙文描写了“________之美”,写景的名句用四个字概括是_____________。
(5分)17、甲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18、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乙文中“闲人”的含义(4分)背境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才,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参考答案:(二)《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24分)1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
14、赞叹、赞美;参与,这里指欣赏;睡觉;只是。
15、(1)早晨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
(2)(月光照在)庭院的地面上,如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6、山川;猿鸟乱鸣;沉鳞竟跃;月色(光)之美;月色如水17、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期与谢灵运比肩的得意之情;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18、“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赏月”只是一种排遣愁绪的方式罢了。
④……………………………………………………………………………………………………………………………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回答1—5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
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
”“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
其又可忘耶”【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
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
岐山,今陕西岐山县。
占,占卦。
年,年成。
有年,指丰收。
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
弥月,整月。
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
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
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②怀民亦未寝寝:______③志喜也志:_____④雨麦于岐山之阳阳:_______2.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3.【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4.(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2)【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5.【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
②寝:睡觉③志:记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2.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3.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
4.(1)赏月(月光)(2)喜(1分)5.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
(意思接近即可)⑤……………………………………………………………………………………………………………………………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两文选段,完成1-3题。
(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