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九版) 课后习题答案 华东师范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

合集下载

论徐中玉编《大学语文》(第九版)注释之误

论徐中玉编《大学语文》(第九版)注释之误

论徐中玉编《大学语文》(第九版)注释之误
顾姗姗
【期刊名称】《语文知识》
【年(卷),期】2013(000)002
【摘要】由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第九版)是现阶段在各大学里广为使用的一部语文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选材具有代表性、科普性,能提高读者的文学修养,但有些注释部分有误释和解释不够确切的地方.
【总页数】2页(P124-125)
【作者】顾姗姗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徐编《大学语文》(组编本)注释的几个问题 [J], 范朝康
2.大学语文教学献芹——以徐中玉《大学语文》(第九版)为例 [J], 刘燕歌
3.铸人铸魂人的全面发展——试析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材(第九版)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 [J], 李康德
4.徐编《大学语文》注释商补 [J], 王桢
5.音韵学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从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之注释谈起 [J], 龚国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晏子对齐候问

晏子对齐候问

知识点回顾
1.通假字
(1)鬷:通“奏”,进,指献羮。 (2)嘏:原诗作“假”,通“格”,指神至。
知识点回顾
字词解释 (1)田:打猎。 字词解释 (7)齐:调剂,调和。
(2)驰而造焉:驱车赶来。(8)可而有否:可行而其中有不 (3)造:前往,到。
可行的地方。 (8)成其可:使其趋于完善可行。
(9)不干:指行为不违礼制。 (10)干:干犯,干扰。
哪里能说是和谐呢?” 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 晏子回答说:“有差别。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 之以味,济其丌及,以泄其过。
【经典原意】
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肉酱、盐、 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炊煮。厨师调和味道,使 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丌够就增添调料,味道太 重就减少调料。
文本解析
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 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 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 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 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 不是强作妄为。
作品评析
本文是一篇记言性质癿文言散文。它以问答癿形式,从国家政治癿角度双重 设喻反复论证了“和”不“同”癿本质区别. “和”:指要承认矛盾存在癿客观性和丌同意见癿吅理性。 “同”:指否定丌同,回避矛盾,丌允许丌同意见、丌同认识癿存在及収表。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癿“和”,丌是丌分黑白、混淆是非癿和稀泥,而是要 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 ,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丌同看法和丌同意平而丌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
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完整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一、《寡人之于国也》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

(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九版教案

大学语文徐中玉第九版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教材:《大学语文》(第九版),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学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审美能力和人文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精选课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

2. 加强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3.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1. 介绍教材和课程安排。

2. 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及学习方法。

3. 阅读并分析《大学语文》第一篇课文《沁园春·长沙》。

第二周:1. 继续阅读《大学语文》第二篇课文《背影》。

2. 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受。

第三周:1. 学习《大学语文》第三篇课文《荷塘月色》。

2. 分析课文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

3. 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以《荷塘月色》为题材,写一篇抒情散文。

第四周:1. 阅读并分析《大学语文》第四篇课文《故都的秋》。

2. 探讨课文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表达。

3. 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要求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材,进行即兴演讲。

第五周:1. 复习前四周所学内容,进行知识巩固。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习效果。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引导,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 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写作水平。

4. 口语表达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即兴演讲,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第九版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词语全部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词汇?A. 饕餮、狻猊、貔貅B. 峥嵘、逶迤、蹉跎C. 缱绻、旖旎、婵娟D. 踌躇、踟蹰、踽踽答案:B2.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A. 李白《静夜思》B. 杜甫《月夜忆舍弟》C. 苏轼《水调歌头》D. 王维《山居秋暝》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A. 拟人B. 比喻C. 对偶D. 排比答案:A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佛家思想D. 法家思想答案:B5. 下列哪个成语与“画蛇添足”意思相近?A. 画龙点睛B. 画地为牢C. 画饼充饥D. 画虎类犬答案:D6.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的哪一卦?A. 乾卦B. 坤卦C. 震卦D. 巽卦答案:A7.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哪位诗人的名句?A. 王勃B. 李白C. 杜甫D. 苏轼答案:A8.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A. 《关雎》B. 《蒹葭》C. 《子衿》D. 《桃夭》答案:C9.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出自哪位诗人的诗?A. 曹操B. 陶渊明C. 王勃D. 李白答案:A10.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王之涣B. 杜甫C. 陆游D. 李白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滕王阁序》的作者是______。

答案:王勃2.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疑是地上霜3. “春眠不觉晓”的下一句是______。

答案:处处闻啼鸟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______篇。

答案:305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衿”指的是______。

答案:衣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______。

徐中玉主编第九版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第九版大学语文

诗经
时间:西周初期——春秋中叶五百年间 背景:统治者为了制作礼乐和考察民情的 需要,通过采诗和献诗的方式,搜集并整 理了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内容:题材十分广泛,如不满统治者剥削 压迫,反对战争徭役;反映婚姻恋爱、生 产劳动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艺术成就: 标志着四言诗的开创,也标志着四言诗的 完成。 比兴的手法、整齐的章句、自然的韵律、 优美生动的语言都是前所未有的。
对内 物质满足:依靠科技 精神满足:依靠人文和宗教
对外 人与自然: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反应自然 人与人:人与人如何交往?(靠请吃饭、请 喝酒?个人主义?)
“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然没有形而上学, 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庙没有至圣的神一 样。”——黑格尔
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或者失去人文 价值和品格,哪怕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积累 了无数的物质财富,也会失去存在的理由 和内在条件,最终导致其衰落和灭亡。
总结: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形式多样。诗分风、 骚,文有史、论。 《论语》警策、《墨子》谨严、《孟子》 雄畅、《庄子》恣肆、《荀子》醇厚、 《韩非子》犀利、《春秋》隐约、《左传》 富艳、《战国策》夸饰。后世的各种文体 大多没认为导于先秦。
地位: 如果把我国文学的发展比喻为一条长河, 那么先秦文学就是这条长河的发端。如果 把我国文学比作一座大厦,那么先秦文学 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了解和研究这 一时期的文学,对于认识我国文学优良传 统的形成、审美意识的历史起源,以及我 国文学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的发生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成 都中医药大学
大 学 语 文
人文科学的价值
科技与人文,可舍其一?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时常、越反 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翻 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 和内心的法则。”——康德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在教学过程中,课后练习题是一种常见的学习辅助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提高语文水平。

然而,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由于题目较多且分布广泛,很多学生常常遇到寻找课后练习题答案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答案,供学生参考。

【第一章】阅读理解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试图表达的主题是什么?答案: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试图表达的主题是……2. 文中提到的“XXXXX”一词是指什么?答案:根据文中的上下文信息,可以推断出“XXXXX”一词指的是……3. 作者在第一段提到的“XXXXX”是为了引出什么观点?答案:作者在第一段提到的“XXXXX”是为了引出他对于……的观点。

4. 文章提到的“XXXXX”事例是为了支持什么观点?答案:文章提到的“XXXXX”事例是为了支持作者对于……的观点。

5. 文章最后一段的目的是什么?答案:根据文章整体的结构和语气,可以推断出文章最后一段的目的是……【第二章】作文写作1. 根据题目要求,你认为文章的主题应该是什么?答案: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来思考文章的主题:……2. 你认为应该如何展开这个主题?答案:在展开这个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3. 文章中的例子是否足够支持你的观点?答案:在给出你的答案之前,需要对题目给出的例子进行分析,判断它们是否足够支持你的观点。

如果是,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不是,可以谈谈自己对于这个例子的看法,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4. 在文章的结尾,你是否需要提出建议或者总结观点?答案:在文章的结尾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提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总结自己的观点。

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力。

通过对大学语文教材中课后练习题的答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课后练习题的答案并没有固定的格式,主要是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回答。

致使学生在作答时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并运用自己的语文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答: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任何个人的认识和作用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客观意义: 这一主旨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 应该不断学习, 不断开阔视野, 不断前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 文章开头的对河水和海水两种景物的生动描写, 以具体景物的对比来隐喻河伯与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 形象地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答:本文穆能见出庄子说理“善于援譬设喻”的特点, 而且譬喻往往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 令人目不暇接。

如用井蛙、夏虫、曲士米比喻那些因环境所限而不能与之语大理的人, 用小石小木之大山, 四海之在天地, 礨空之在大泽, 中国之在海内, 梯米之在大仓, 万物与人, 九州与人, 毫末之在马体, 之一连串的比喻都是用来说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暑十公有限的, 因此倪明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 因此我夸耀是愚蠢的, 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生动的形象, 把深奥而抽象的哲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答: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 本文经过由小到大, 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 最后把结论推到读者面前。

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

(2)论证方法上, 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 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 用大量的比喻, 连类而及, 层见叠出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

(3)语言修辞上, 作者大量运用排比, 反诘的修辞手法, 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 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一, 考核课文的内容, 要求考生熟读教材上面的所有课文, 对课文的内容有所掌握。

(一)浅层次掌握。

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 孟子认为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措施是()A.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答案: D;试题难度: 易;分析:这道题考核对课文内容的阅读与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升本插班生入学考试公共课大学语文课后答案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课文选讲篇目:1樊迟、仲弓问仁2冯谖客孟尝君3容忍与自由4我的世界观5 又呈吴郎6秋水7张中丞传后叙8婴宁9蒹葭10湘夫人11春江花月夜12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3秋兴八首14长恨歌15无题16苦恼17饮酒18赤壁赋19哭小弟20断魂枪大学语文第九版课后答案1 樊迟、仲弓问仁练习题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2 冯谖客孟尝君练习题1.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

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

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

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

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

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

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

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人物之间的映照,使全文波澜迭起,姿态横生。

3.请谈谈你对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看法。

答:策士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政治地位的经过,展现了冯谖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的奇特风采,同时也表现了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品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的“养士”风气和政治风貌。

当然,对冯谖注重民心向背和孟尝君的礼贤下士,在今天也应当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其中的权术观念和“士为知己者死”等意识,则还须进行现代理性分析,不可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

3容忍与自由练习题1.谈谈你对“容忍”与“自由”之关系的理解。

答:容忍为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2.胡适认为不存在“绝对之是”,你的看法如何?答:作者分三个层次来阐发这一中心论点:首先从“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说起,说明“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接着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揭示出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最后则指出“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3.识记文中的三个例证及其所说明的道理。

答: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这三个典型例证,分别证明了文章中三个层次的分论点,说明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和白话文学运动时,那种不容他人匡正的态度,都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更强调容忍异己的难得。

4.谈谈本文“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答:文章从自身的经验谈起,坦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身说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灵距离,极具亲和力。

作者不摆理论架势,将至理深意融化在平易的白话之中,剀切道来,排除了读者阅读和理解的障碍,极易被读者接受。

这种文笔和态度,充分体现出胡适所倡导的“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文风。

这种文风,是一种胸有成竹、透彻于心、而后返璞归真、深入浅出的极高境界,故被誉为“大家风范”。

4我的世界观练习题1.作者认为,人生“目的何在”“不必深思”,但却得出一个“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结论,这如何理解?答:人是为别人而活着,这是对人的短暂生命价值的透彻感悟,他投身科学、参与社会的热情,是出于对人类相互依存关系的强烈责任感。

2.作者既认为“客观世界"是“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却又坚执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这如何理解?答:作者探索“奥秘”、探索“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说明科学和艺术确有相通的底蕴。

3.谈谈这篇演讲词的文风与作者人格的一致性。

答:思理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是这篇演讲词的主要特色,也是作者人品在文风中的体现。

5又呈吴郎练习题1结合中间两联体会诗人在批评吴郎是措辞的委婉和艺术性。

颈联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以迂回的方式劝说吴郎。

作者本意是劝说吴郎,希望他体恤老妇人的难处,任其前来打枣,却先从承认老妇“多事”入手,措辞极其委婉,可谓煞费苦心。

2这首诗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持怎样的态度。

体现了当时战乱频仍,广大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

诗人对饱受战乱之苦的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也体现了对当时战乱现实的不满。

6秋水练习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对今人有何启迪?本文通过寓言形象地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今人的启迪是人们不可囿于个人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取。

2、本文用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本文是用形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的。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一个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故事,以此展开说理,阐明文章主旨。

其次,在文章展开说理之前,先设置了一段对河水与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陪衬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文章的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而且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3、试析本文类比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本文在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了类比和对比的论证方法,因而使得通常比较抽象的议论也具有很强的形象性。

(1)类比:北海若在第一次答话中用排比句将井底的青蛙、夏天的小虫、乡下的书生进行类比,说明受生活环境局限的人难以理解这环境之外的大道理。

北海若在第二次答话中用另一个排比句把智者对远近、今古、得失、生死的看法列举出来,通过类比,让人知道智者看待事物所持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2)对比:本篇首段河景与海景的对比,暗示主题,并对河伯与北海若的不同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

另外河伯以水多自夸,北海若则把自己看作大山中之小石小木也就是一例典型的对比论证。

7张中丞传后叙1.体会并说明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答:全文的最大特色是议论与叙事并重。

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驳斥了污蔑许远的错误论调,并补叙和赞扬了张巡、许远守城捍卫天下的事迹。

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的英勇事迹,然后补叙张巡、许远的轶事。

前后两部分虽各有侧重,但又有内在联系,前者议论是后者补叙的“纲”,后者是前者的事实佐证,两部分相辅相成,紧紧围绕着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

2.本文在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哪些方法?试作具体分析。

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写得生动传神。

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

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不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

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位博通今古、文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3.本文为什么叫作“后叙”?答:本文是韩愈在读了李翰《张巡传》后,感到有所不足,用来补叙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人守卫睢阳的英雄事迹和其他轶事,因此名为“后叙"。

4.概括南霁云的性格特征,并分析作者所用的细节描写手法。

答:作者补叙南霁云乞师贺兰,未加一句评论,而是抓住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行动,表现南霁云气概豪壮、忠心为国、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

(1)写他拒绝宴请而慷慨陈词:“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2)写他拔刀断指以为志:“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3)写他箭射浮图以为记:“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同时文中还记叙了南霁云与张巡同时殉难的情景。

当城陷南霁云被俘,敌人劝降,南霁云初“未应”,而张巡一句话,南霁云笑答:“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作者采用了精彩的场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歌颂了南霁云的凛然正气. 赞美其忠肝义胆。

8 婴宁1.把握婴宁的个性特点和性格转化轨迹,体会小说所展示的社会人生内涵。

答:婴宁的性格最终发生了很大转化,由“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

显然,这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虽然这是不得已的,但却是社会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际社会,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就必须经由这样一番洗礼。

如果说这里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情味,那就是因为它象征着人类永远也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