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
现代文学小城镇叙事
现代文学小城镇叙事摘要:一、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发展背景1.社会历史背景2.文学发展背景二、小城镇叙事的主题与特点1.主题类型2.特点分析三、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作品举例1.沈从文的《边城》2.张爱玲的《封锁》3.贾平凹的《废都》四、小城镇叙事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与价值1.反映了社会变迁2.体现了文学多样性3.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创作启示正文:现代文学小城镇叙事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小城镇叙事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逐渐崛起并占据一席之地。
它以小城镇为背景,通过讲述小镇人物的故事,反映了社会历史变迁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围绕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发展背景、主题与特点、作品举例以及其在现代文学中的意义与价值展开讨论。
一、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发展背景1.社会历史背景:自20 世纪初以来,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过程中,小城镇作为连接城乡、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具有特殊的地位。
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发展,离不开这一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2.文学发展背景:现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摒弃了以往过于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创作倾向,开始关注生活、关注现实。
小城镇叙事作为一种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现象,应运而生。
二、小城镇叙事的主题与特点1.主题类型: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涉及的主题广泛,既有对小镇风土人情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还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这些主题相互交织,展现出丰富多样的文学世界。
2.特点分析:小城镇叙事作品通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小镇生活,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紧凑。
同时,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反映出作者对家乡的感情。
三、现代文学中小城镇叙事的作品举例1.沈从文的《边城》:作品以湖南边城为背景,讲述了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小镇人民的纯朴、善良以及命运的无常。
2.张爱玲的《封锁》:以上海一个小城镇为背景,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小镇居民在封锁期间的生活,反映出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王尧《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从乡土文学到“新乡土文学”》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乡土文学是对乡土的现代发现。
如同新文学在中西对话中产生和演变一样,现代乡土文学的出现也与西方现代文明对乡土中国的冲击有关。
正是由于乡土中国表现出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疏离而又被卷入现代化进程中,知识者和写作者才对乡土中国的状况给予了极大关注。
传统乡村社会转型为现代社会,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现代化必经的历史过程。
在文学领域,乡土小说正是乡土中国发生裂变的审美反映。
贯穿其中的基本问题是现代化对乡土和乡土文学的影响,以及作家在价值和审美两个层面对乡村社会现代转型的回应。
②如何认识和叙述乡土中国的“乡土性”,是乡土文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乡土性”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区分了“乡土基层”以及和“乡土基层”不同的“社会”。
他提出,“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
这一论述显然隐含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中国与西方这样的二元性视角。
我们讨论乡土文学时关注的乡土,大致是费孝通所说的“乡土基层”和“乡下人”。
关于“乡土性”,费孝通的解释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黏着在土地上”的不流动性和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和礼俗社会的根源都在于“乡土性”。
进入现代以来,家、国、天下及三者的伦常关系都在变化,维持乡村秩序的“礼”作为社会规范失去了原来的有效性和坚固性。
“现代性”因而烛照出了“乡土性”的幽暗,现代以来文学中的国民性与“乡土性”密切相关。
乡土中国是礼俗社会,又长时间处于稳定状态,因而乡土中国被视为“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象征。
这些特点基本决定了乡土中国和乡土文学的面貌。
③尽管“乡土性”和“现代性”不是对应的概念,但“乡土性”是在“现代性”的参照下被阐释的。
知识界、文学界对“现代性”的反思通常会带来对“乡土性”的重新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联系
我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通联一、概述随着我国不断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家乡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家乡的发展与我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从家乡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我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通联,以及现代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二、我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通联1. 城乡一体化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
这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也将现代化的成果带到了家乡。
2.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农业是家乡最基础的产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工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进,农业实现了现代化,农业产能大大提高,农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升,为家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人文环境保护与传承我国式现代化并非只关注经济发展,还注重人文环境的保护和传承。
在家乡发展中,传统文化和乡土风情的传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一些传统民俗和手工艺也得到了保护和发扬。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也要求保护和改善家乡的人文环境,使得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家乡魅力。
三、现代化给家乡带来的变化和挑战1. 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家乡的居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化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
传统的乡村生活模式逐渐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家乡的年轻人也更加崇尚城市化的生活方式。
2.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随着家乡的现代化进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家乡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
家乡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保护好家乡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城乡融合发展大作文
城乡融合发展大作文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重大战略。
它旨在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经济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鼓励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促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同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在社会方面,要统筹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要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
在文化方面,要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城乡居民文明素养。
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实现城乡文化融合互鉴。
同时,要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市场要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社会各界要提高参与意识,形成合力。
只有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让我们携手共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新征程!。
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申论申论范文
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申论申论范文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这些重要指示为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路径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精准把握,扎实贯彻落实。
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大关系。
城乡发展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融合发展、共享成果的共生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调整工农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面对“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更大实效,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要围绕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民收入差距等问题,加快补齐乡村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取向,抓紧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绝不能玩数字游戏。
一方面要着眼城乡一体补欠账,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另一方面要立足城乡差异挖潜能,通过挖掘农村特有的生态、休闲、旅游、教育、文化等功能,积聚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先进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延长产业链条,丰富农村业态,让农业农村农民共享新一轮经济发展红利。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县域作为重要切入点。
县级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城市与乡村的对接点,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县域的人口吸纳积聚、产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已形成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
申论范文:城乡文明互补 构建理想生活
城市和乡村不知何时起在人们眼中成了对立方,城市的功能人尽皆知,而乡村的功能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城市比乡村优越,应该凌驾于乡村之上。
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当下的乡村建设和城市“一样化”,失去了自身特色。
这都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互补发展,和谐共进的,城市和乡村只有两条腿并行,才能构建理想生活。
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具有带动作用。
当今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在此基础上不断演进,而乡村各方面发展都相对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明刚好能够促进带动乡村发展,比如能够为乡村提供资金和人力等资源,S市的乡村振兴和Y县的脱贫工作如果没有城市的支持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同的,乡村要发展,就必须主动向城市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不断充实自身,快速发展。
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乡村的方方面面,让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发挥“以城带乡”机制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资金、人力、文化等下乡,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市和乡村平衡发展。
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具有补给作用。
卢作孚说“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不仅如此,乡村更是城市文化记忆、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拓展人的心理空间。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各项消费品、娱乐设施应有尽有,但同时城市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现代城市人普遍压力大,焦虑、压抑、焦躁成了人们的普遍心态。
因此,诸如《向往的生活》这。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
我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点我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它不仅包括经济上的现代化,更关注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现代化。
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路径不同,我国式现代化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强调平衡发展和共享发展。
在我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对实现我国式现代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现状城乡融合发展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而乡村面临人口外流、资源匮乏等挑战。
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
三、我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联系1.互补发展: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平衡发展和共享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城市和乡村的优势,实现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的互补和共享。
2.文化传承:我国式现代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文化的交流,实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共享。
3.资源整合:城乡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我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和投入,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举措,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等。
在实践中,一些城市和乡村也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五、我的观点与总结我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现代化。
在实践中,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同时鼓励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互补发展。
希望未来在我国式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多的成果,让城乡人民共享现代化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总结:我国式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我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1. 城乡融合发展 (2)1.1 城乡融合发展的意义 (3)1.1.1 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5)1.1.2 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6)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7)1.2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8)1.2.1 经济现代化 (10)1.2.2 政治现代化 (11)1.2.3 文化现代化 (12)1.2.4 社会现代化 (13)1.2.5 生态文明建设 (14)1.3 城乡融合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15)1.3.1 城乡差异与现代化的挑战 (16)1.3.2 城乡融合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17)1.4 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与实践 (18)1.4.1 政策框架与目标 (19)1.4.2 典型案例分析 (20)1.4.3 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21)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23)2.1 经济学视角 (24)2.2 社会学视角 (26)2.3 可持续发展视角 (27)2.4 政策科学视角 (28)3.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 (29)3.1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31)3.2 资源配置不均衡 (31)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33)3.4 城乡居民观念差异 (34)4.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 (35)4.1 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36)4.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37)4.3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 (38)4.4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39)4.5 加快人才流动与培训 (40)1. 城乡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发展迅猛与农村相对滞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和社会互动。
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中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联系
中国式现代化与家乡发展的联系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现代化的特征是以速度为主导的,它在短时间内改变了中国的国家面貌,也让我们和我们的家乡走在了一起。
许多人对这种现代化感到骄傲和满意,因为它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也有人对这种现代化表达了一些疑虑,他们担心现代化的着重点过于偏向经济而忽视了社会和环境的问题。
中国式现代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现象也反映在我家乡的变化上。
以前,我家乡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地区,大部分人都以种植和养殖为生。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我的家乡开始发展起来,学校和医疗设施的建设也得到了改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这导致了家乡年轻人的减少,老年人的增加,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虽然现代化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例如,农田逐渐变少,环境污染加剧,传统文化逐渐丧失等问题出现在了我们的家乡。
除了城市化,中国式现代化还体现在科技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上。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这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沟通方式。
对于经济发展和信息传播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便利和进步。
在我的家乡,尽管我们仍然面临着信息闭塞的问题,但现代化的趋势也开始出现。
更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和互联网,通过社交媒体了解时事和娱乐资讯。
这使得我们的家乡与外界更加接轨,增加了与外界联系的机会。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经济增长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
一些地区和人群享受着现代化的红利,而另一些人却无法分享其中的好处。
在我的家乡,这一问题同样存在。
虽然家乡的发展趋势正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些农民和低收入人群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他们缺乏教育和医疗资源,生活条件很差。
这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例如贫困、犯罪和移民等。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3)1.2 研究意义 (4)二、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 (4)2.1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定义 (6)2.2 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 (6)2.3 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地位 (7)三、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8)3.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9)3.2 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11)3.3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 (12)3.4 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3)3.5 引领城乡社会治理现代化 (15)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与实践经验 (16)4.1 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17)4.2 典型地区实践案例分析 (18)4.3 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19)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1)5.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2)5.2 对策与建议 (23)5.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5)5.2.2 加强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26)5.2.3 推动多元主体参与城乡融合发展 (27)5.2.4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29)六、结论与展望 (29)6.1 主要结论 (30)6.2 未来展望 (31)一、内容概览本文深入探讨了城乡融合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城乡融合发展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途径,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通过系统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目标、路径及政策体系,本文旨在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文章开篇即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它有助于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阐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多重意义,包括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以及推动城乡文化交融等。
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目标,文章提出了多维度的策略与措施。
申论范文大全:城乡文明互补,构建理想生活
申论范文大全:城乡文明互补,构建理想生活申论范文大全:城乡文明互补,构建理想生活城市和乡村不知何时起在人们眼中成了对立方,城市的功能人尽皆知,而乡村的功能往往被忽视,甚至有人认为城市比乡村优越,应该凌驾于乡村之上。
这些错误的认识导致当下的乡村建设和城市“一样化”,失去了自身特色。
这都是由于没有认识到,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互补发展,和谐共进的,城市和乡村只有两条腿并行,才能构建理想生活。
城市文明对乡村文明具有带动作用。
当今城市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快速发展,城市文明在此基础上不断演进,而乡村各方面发展都相对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明刚好能够促进带动乡村发展,比如能够为乡村提供资金和人力等资源,S市的乡村振兴和Y县的脱贫工作如果没有城市的支持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同的,乡村要发展,就必须主动向城市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不断充实自身,快速发展。
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大力发展乡村的方方面面,让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发挥“以城带乡”机制的积极作用,推动城市资金、人力、文化等下乡,补齐乡村发展短板,实现城市和乡村平衡发展。
乡村文明对城市文明具有补给作用。
卢作孚说“乡村是不断供给城市人口的地方”,不仅如此,乡村更是城市文化记忆、情感归属的重要载体,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拓展人的心理空间。
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给人们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各项消费品、娱乐设施应有尽有,但同时城市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现代城市人普遍压力大,焦虑、压抑、焦躁成了人们的普遍心态。
因此,诸如《向往的生活》这类综艺节目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缓解压力的途径,在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拥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熏陶,获得精神慰藉,成为当下很多城市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因此,更需推动乡村和城市协调统一,做到功能互补,让更多人实现在城市和乡村自由游走。
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互补,方能构建理想生活。
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丰富多彩的城市,也需要山青水秀的乡村,而我们人的发展也是需要物质和精神并重的。
安徽省图书馆2016年招聘考察人员练习题(12)
安徽省图书馆2016年招聘考察人员练习题(12)1.当然,想象并不是凭空________的。
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知识的广博和平时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
观察就要用专业的角度去关注、________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汲取、思索、分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A:杜撰,体验B:虚构,体味C:捏造,体会D:臆造,体察2.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
A:保护型经济B:竞争型经济C:垄断型经济D:封闭型经济3.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高科技手段。
各个国家纷纷推出相关的措施和计划。
然而,数字技术毕竟只是技术手段,最终不可能代替人类的智慧和精神。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它可能堕落成“数字陷阱”。
虚拟性有可能让一种文化变成一种“真实的”幻境,同时也会使那些不具传播强势的文化样式受到来自“文化单极化”的挤压,从而在“马太效应”中更加速其消亡。
下列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只要有正确的理念加以引导,数字技术就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很好的保护B:正确理念的引领是把数字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前提C: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对强势文化有利,而对弱势文化不利D:数字技术会导致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马太效应”的出现4.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括号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国家机关里办事手续非常()。
②这次的领导班子改组没有经过认真讨论就做了决定,实在太()了。
A:烦琐草率B:繁琐轻易C:琐碎轻易D:细碎草率5.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________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
(2)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________这一技术。
A:毕竟,采纳B:毕竟,采用C:不过,采用D:不过,采取6.外部不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对其本身和外部产生出来的负效益。
现代化中的城乡文化差异与调和
现代化中的城乡文化差异与调和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逐渐显露出来。
城市具有多元、开放、现代等特点;而农村则更注重传统、习俗、宗教等因素。
这种差异并非单纯的地理分隔带来的,而是长期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差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文化差异愈发明显,如何调和这种差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乡文化差异的源起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差异,源于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社会发展的差异。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较低,大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在农村。
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低下,对于传统习俗、信仰等因素有着极高的重视。
而城市则因为经济繁荣和交通便利等因素,使得城市居民更加注重现代、科技和多元文化。
这种历史和地理因素,不断推动着城乡文化差异的发展。
二、城乡文化差异的表现城乡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价值观的不同。
城市居民注重现代化、多元化,更加看重权利、个人利益和自主性;而农村居民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家庭责任、信仰等价值观。
2. 文化习惯的不同。
城市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和开放,如极具个性化的时尚穿着、个性化饮食等;而农村居民则更加注重动物饮食和宗教习俗等传统文化。
3. 生活节奏的不同。
城市居民的生活节奏更快、更紧张,注重效率、快捷;而农村居民则是“沉静悠闲、按部就班”,注重体验生活的慢节奏感。
三、城乡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城乡文化差异的存在会带来一系列影响,如:1. 社会隔离与利益倾向。
城乡文化差异加剧了城乡之间的社会隔离,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难以调和,导致双方的利益倾向也差异巨大。
2. 城市侵蚀与文化保护。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对农村文化进行侵蚀的现象愈发明显。
传统文化节日、手工艺品、古建筑等正在受到破坏,对农村文化的保护愈发困难。
3. 社会、政治发展失衡。
城市与农村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平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一、本文概述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益展现出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这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也为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
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三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四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五是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这五个方面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也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必然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路径和重点任务》是一篇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点以及重点任务的文章。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及其重要意义,积极投身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去。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
其内涵丰富,特征鲜明。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城乡协调发展的案例
城乡协调发展的案例1. 浙江省丽水市:以“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丽水市是浙江省的一个地级市,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资源而闻名。
然而,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这导致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为此,丽水市采取了“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即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同步推进。
丽水市通过大力推进城市化发展,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公共设施,增加市政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功能和吸引力,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金进入城市,并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贸易和服务活动。
同时,丽水市也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发展产业的同时,注重环保、节水、节能,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
此外,丽水市还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在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提高城乡治理效率,推动城乡社区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四化同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丽水市成功实现了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社会和谐的目标,使城乡协调发展成为丽水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2. 安徽省马鞍山市: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实践马鞍山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经济发展逐步壮大,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城镇人口过多,农村人口基数大且社会福利差距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马鞍山市提出了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
马鞍山市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建设城乡互通、优质公共服务的社会体系。
首先,针对城区和乡村的发展特点,在发展规划中重视差别化和协调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协同发展。
其次,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能源等,构建与现代化相符的城乡生态环境。
马鞍山市还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建立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给予民生优惠、教育、医疗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促进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公共服务和城市文化,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
同时还加强了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并提出“集体经济联合体”制度,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经济的互补与融合。
善作善成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申论大作文
善作善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申论大作文《善作善成:小力量推动大现代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善作善成其实离咱老百姓并不遥远,它就像那潺潺的溪流,最终汇聚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河。
我就说件我目睹的小事吧。
咱小区有个大爷,大家都叫他李大爷。
这李大爷平日里就闲不住,看到小区里四处散落的垃圾就糟心。
一开始,他就是自己拿着个小袋子默默地捡着垃圾,从草坪上捡起那一个个乱丢的烟屁股,从楼道里拾掇那些被随意丢弃的小广告。
有时候,他刚打扫干净的地方,又被不文明的人弄脏了,可大爷也不抱怨,还是继续打扫。
大爷自己干活还不够,他还动员邻居家的小孩一起。
有的孩子一开始不愿意,毕竟玩的时间变少了。
李大爷就想了个法子,他跟孩子们说:“你们捡多少垃圾,我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这可提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那些小家伙们戴着小小的塑胶手套,跟着大爷满小区跑。
慢慢地,周围人看到大爷和孩子们的行动,都被感染了。
有些年轻人看到大爷一个人费劲地搬运大一点的垃圾的时候,也会主动过去帮忙。
几个月下来,小区的环境那叫一个大变样,干净整洁得很。
这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可这不就是善作善成的体现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就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改变积累起来的吗?每个人都像李大爷一样,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怕麻烦,有点子有行动,还能带动身边的人,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就能稳稳地向前推进。
就像小区从一个垃圾遍地的杂乱之所变得干净美丽一样,放大到整个社会,无数个这样的改变,就能让我们的国家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大步迈进。
《善作善成,从点滴成就现代化梦》咱得知道,善作善成这事儿可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那可是能干出大事情的。
就像我知道的一家小面馆的故事。
这小面馆开在一个小巷子里,老板是个外地人,姓王。
王老板的面馆刚开始生意并不好。
但是王老板是个很上心的人,他觉得只要用心去做,肯定能行。
他每天凌晨就去菜市场挑选最新鲜的食材,那精挑细选的劲儿,就像在挑宝贝似的。
他发现他家面汤的味道不够浓郁,就去讨教那些老厨师的经验。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叙事与人文内涵——以电视剧《三泉溪暖》为例
声屏世界2023/8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叙事与人文内涵———以电视剧《三泉溪暖》为例阴姜蕊摘要:当前,中国已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影视剧创作也被赋予新的使命。
文章以电视剧《三泉溪暖》为例,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乡土景观与再乡土化叙事、新人形象与青春化叙事、家国情怀与情感化叙事三个方面分析阐述,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农村题材电视剧《三泉溪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
2023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部署。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影视剧创作也要与时俱进,表现新时代风貌。
2022年,以《三泉溪暖》《大山的女儿》《幸福到万家》等为代表的一批农村题材主题电视剧闪耀荧屏,其中电视剧《三泉溪暖》在2022年5月登录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全国收视率在同时段电视剧排行榜上一直居于首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均对该剧给予好评,称其为“沁人心脾的暖心大剧”。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2部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之一,该剧以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三涧溪村的真人真事为艺术原型,讲述了主人公高云溪担任三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发展百年古村的故事。
作为一部极具现实性和时代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三泉溪暖》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通过再乡土化叙事、青春化叙事、情感化叙事,多角度、立体化地呈现了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生动实践,为同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叙事框架:新发展理念视角下致富路径的选择在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摆脱贫困、追求富裕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秦丽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传播效力研究》一书中,将“贫穷与富裕”主题下的叙事框架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单纯对于物质丰裕的追求,包括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致富故事;一类是从精神层面对于“双面贫困”和“单面富裕”的思索;第三类是对于致富的代价问题的呈现与思考。
新世纪“城市化”叙事中的城乡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1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569(2018)02—0217—06
“城市化”作为中国正在经历的最宏大和最 复杂 的历史性变动 ,已经成 为经济社会发展 变革 中最 具 深广度 的组 成部 分 。新 世 纪 以来 ,中国城 市化 速 度和 规模 不 断 扩大 ,不 仅 乡村 被卷 入 这一 历 史 进 程 之 中,而 且 几 乎 每 个 城 市 家 庭 都 无 法 与 之 完 全 绝 缘 。中国 作 家们 已 经 意 识 到,“城市化”已成为彰显 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现实处境并对未来发 展构成重要意义的事 件。“最近的三十年,农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那个变化还只是一种量的变化,从穷变富, 从封闭变开放,从落后变进步等等,但就是这两三年时间,我们周边的农村发生了令人震惊 的 质的变化,因为它 已经不再是农村了,农村消失了,农 民没有了。这正是我们所需要 的梦寐 以 求的城市化、现代化。” “这是 中国前所未有的景象,数亿农民离开了土地 ,离开了固守的地 域 ,在 大 地 上 流动 。而这 流 动带 来 的一 系列 复杂 的改 变 ,这背后 的酸 甜 苦 辣 ,这背后 的 国家意 志 与个人 梦想 ,造 就 了中 国神话 。这 是 近 4O年来 ,中国最 主 要 的真 实 。” “城 市化 ”是 社会 生活 空 间的重 组 ,更 是 价值 观念 的重 构 ,它关 涉 了蕴 积 千 年 的中国文化 的搏击 与消 长 ,既牵扯 到乡村价值本身的消解与选择 ,也涉及了城乡融合中城乡价值观 的磨合与再生 ,在后一个意义 上,其影响更为深远。与 “城市化”相伴而生的是,记录时代心音和社会脉搏 的 “城市化”叙事 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作 品把城市化作为把握和辨认的对象,从各个角度印证和质询着“城市化”
中国式现代乡村叙事的新景象、新境界
中国式现代乡村叙事的新景象、新境界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现代乡村背景概述 (3)1.2 中国式乡村叙事的现状与挑战 (4)1.3 新时代乡村叙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二、新景象 (7)2.1 生活富裕与物质文明的提升 (8)2.2 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传承 (9)2.3 社会治理与乡风文明 (10)2.4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12)2.5 乡村旅游与文旅融合的新局面 (13)三、新境界 (14)3.1 叙事内容的创新与拓展 (15)3.2 叙事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 (16)3.3 叙事主题的深化与升华 (17)3.4 叙事艺术的创新与实践 (18)3.5 叙事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19)四、案例分析 (20)4.1 案例选取的标准与依据 (22)4.2 典型案例介绍与分析 (23)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4)五、结论与展望 (26)5.1 当前中国式现代乡村叙事的主要成果与经验总结 (27)5.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28)5.3 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与展望 (30)5.4 对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的建议与参考 (31)一、内容描述本文将介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成果,政府大力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投入,使得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鼓励农民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等途径,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本文将分析农民收入的提高与乡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
政府也在不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使农民能够在城市化进程中享有更多的福利。
本文将关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等方式,使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叙事
【摘要】:“知青文学”产生的历史前提,是“上山下乡”运动,而“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实践,标示出了中国独特的城乡关系,它表征的是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中国,在前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追求社会主义理想与实现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困境。
通过“知青文学”,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在追求现代的同时又反抗现代的“挣扎”的身影。
在上编中,本文侧重考察建国之初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知青文学”与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下编中,本文重新梳理了1966年至1986年间“知青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从“城乡叙事”的角度,对一些重要“知青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本文认为,在传统社会主义时期,因为有着对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理想的双重追求,人们看到了那种以“二元结构”方式表现出来的城乡分裂,但也同时以从未有过的清醒,意识到弥合这种分裂的必要性,因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案中,它们其实是一体的。
因而“文革”时期的“知青文学”,虽然无意识地将造成这种城乡关系的历史困境压抑掉了,但同时又有意识地参与了对这种城乡关系的变革。
由于新时期放弃了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方案,只继承了现代化目标本身,此后中国的现代性不再具有反现代的倾向,所以新时期后期的“知青文学”对城市和乡村的叙事,开始呈现出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同类作品相一致的形态和趋势。
不过,由于“知青文学”的创作者毕竟曾是“反现代的现代化”的实践者,他们的经验与记忆总是会使文本产生某
种裂痕,从而显示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城乡叙事的独特性。
【关键词】:知青文学城乡叙事社会主义现代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7
【目录】:“知青文学”研究综述10-19一“知青文学”的界定10-13二“知青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13-19上编作为“症状”的知青文学19-58第一章城乡关系的骤然显现19-26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之初“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26-37第三章“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37-53第四章知青文学与城乡叙事53-58下编从下乡到回城58-139第一章下乡与革命58-68第二章战天斗地68-74第三章蹉跎岁月74-89第四章“终点”与“岸”的辩证法89-102第五章从“爱的权利”到“爱的忘却”102-113第六章贫穷落后的“诗意田园”113-126第七章为了告别的“葬礼”126-139余论:“人生”意义的结构转换139-145附录一知青文学作品年表(初编)145-162附录二知青文学重要研究资料汇编162-165附录三重要知青作家简介165-171参考资料171-181后记18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