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rspective / RURAL LANDSCAPE

152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实验室主任

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风貌也为城市居民所向往。然而,千百年来,出于生计考虑,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根深蒂固,加之消费社会的资本渗透,导致乡村自然水土资源、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性开发。譬如砍伐树林贩卖木材速度远快于植树造林速度,大量种植速生经济林(如桉树)导致土壤沙化、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大肆开山采石和贩卖土方,这些目光短浅、竭泽而渔利用自然的方式只会导致生态环境的迅速恶化和一系列环境问题。

我们深知: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问题不解决,一味地宣传保护自然资源显得曲高和寡,风景园林师应当在农民经济收入和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中寻求平衡点,协助政府在保护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景观保护和利用策略,指引农民有序利用自然资源创收,提高生活水平。例如规划苗圃,引导农民种植畅销的苗木,增收的同时增加了绿地率;营建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复合林(上层种植板栗、柿树、核桃、枣树、枇杷、杨梅、梨树等植物,下层空地尤其是田间地头种植具有药用价值的牡丹、芍药、天门冬、麦冬等植物),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能服务于休闲农业;倡导桑基鱼塘等生态养殖持续创收。

3 乡村建设中人地关系的协调者

乡村建设和乡村景观保护的执行主体在于农民,尊重农民的生活方式、利益诉求才能调动其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风景园林师一方面要主动地欣赏和适应乡村自然风貌;另一方面又要能动地探索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为社会服务。因此,风景园林师在乡村建设中应扮演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协调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譬如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则要优先改善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电力通信、垃圾收运等基础建设工程;对于现状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区域环境整体治理,结合园林绿化突出地方特色;对于具有自然和人文景点的地区则应注重景观风貌保护,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总之,风景园林师要综合协调人地矛盾,就是要以人为本,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保护乡村的自然肌理和历史风貌,从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材料等方面,按照节地、节土、节能、节水、节材五个方面建设乡村;并将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服务业,利用乡村风貌为农民创收,实现乡村风貌保护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双赢局面。

当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让人失望时,看到质朴自然的乡村景观,都会油然而生“希望在乡村”的感慨:其一,优美的乡村景观大多尚未遭遇“建设性破坏”;其二,乡村依然有机会发展成更美好的人居环境。然而,千百年来传统农耕模式沉淀下来的中国乡村景观正普遍面临产业模式陈旧、传统村落破败、乡村人口凋零、乡村发展缺乏动力的状况,现状的美景只是“无以为继”的停顿和无奈!

这是两个问题导致的:第一,如何保护传统与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第二,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与模式,成就更加美好的乡村景观。某些问题的结症也许超越了专业范畴,但专业层面

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清晰。

1 优化产业模式落实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村落产业状态的体现:体现为人类利用地景资源的

生产方式和聚居方式。其对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

然而,现行的城乡机制正引导着乡村向非农业化方向发展:停滞的农耕产业不能改善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外出务工”、“村村办厂”及“建设征地”等不断升级的“被动适应”模式成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主要手段。这些对乡村社会形态及自然环境造成的深层伤害,最终体现为乡村景观特色的丧失。

“美丽中国”话题下的乡村景观,其出路决不是工业化、城市化!中国广大乡村必须构建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以其农业(包括

林畜牧渔等)产业的现代化以及对地景资源的精明利用,带动乡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们看到,欧洲优美的乡村景观背后,是悠久的现代农业发展历史,这方面我们要补的课太多。立足生态环境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现为环境资源利用的优化和地景资源服务能力的提升,并将乡村发展彻底融入城乡一体的社会经济系统中。

合理的产业模式将带动日常化的生产生活“经营”乡村景观,并通过发展来实现乡村景观的特色保护和发展:统筹乡村空间规划,整理零碎化的地景资源,优化产业模式,强化乡村聚落形态管理,配套市政及公共服务等,逐步实现乡村环境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

观点

乡村景观 / 153

2 保护特色乡村景观的策略

乡村景观是人为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体现。人对地景资源的利用体现为地域性产业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结合,构成了历史性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的景观特色,因此,我们需要从人类文明的角度保护乡村景观遗产。

我们在城市那里学会了恐惧发展所带来的破坏力。乡村农业产业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确定了乡村保护与发展并行的可能性。而保护特色乡村景观则需要分析其文化与历史价值。意大利托斯卡那地区优美的田园风光,背后是政府严格的景观遗产保护措施;大至地形地貌水文、田地耕作植被,小到建材篱笆标牌皆有管理,从而维持着数百年来优美的乡村风貌。

传统产业下的地景特色和村落聚落形态皆需要富有活力的乡村社会来维持。以发展理念为乡村社会注入活力,良好的经济条件将为传统产业保护与乡村景观特色保护的提供支持。从专业层面而

言,则是倡导立法保护乡村景观遗产,确立乡村景观遗产保护的标准和技术,探索乡村景观关联产业的扶持与管理机制等等。

3 乡村聚落中引入“乡村设计”理念

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景观的重要载体,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这里提倡采用类似“城市设计”方法——“乡村设计”,积极界定村落空间与形态,强调适度集约布局的聚落,界定范围与强度,强调地景资源管理,完善公共服务与公共空间,构建具有活力的村落空间形态。

结合村落长期稳态发展特点,界定村落形态的空间边界,控制其聚落范围及体量,营造社区性的中心空间与服务配套,以环境品质提升乡村生活内涵,推动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的乡村建设范围,节约地景资源的同时,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留出了空间。

姚亦锋 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文化地理”视角研究乡村

景观规划

1 乡村景观的文化深远影响

以往村镇规划最重要部分在于镇区布局以及村镇建筑空间形态,但是本篇认为乡村中广大农田区域更为重要。农业景观是村镇最开阔的空间,乡村田园景观是小城镇显示人地关系的最有特色部分,也是小城镇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村镇规划必须考虑田园农业和原生态自然景观。

乡村景观具有美学观赏价值,还具有农业经济价值和居住空间功能。这不同于风景名胜区的纯粹自然审美,不同于城市公园绿地的休闲娱乐。其乡村景观特色理念具有数千年积淀,在中国或者西方历史上,田园牧歌是历代艺术绘画颂扬的主题,曾经被看作是人类文明遗产。无论是走遍天涯海角,求知探索远行,还是征战四

方,童年时代“家乡”的田园风景时时在人们心灵深处呼唤。

现代城镇规划以实用功能为目标,现代土地利用变化和乡村建设都以规整的规范方式,使得传统乡村的生态美学景观遭受严重损害。现代建设支离破碎地分解历史上的连绵水系格局,原先素雅宁静的村镇环境毁灭。如何把乡村农业传统延续发展,是个现实重要的问题。而对于历史悠久的乡村,保持乡村田园景观传统,不仅使得乡村社会认同性、文化持续度延续,也使得乡村景观价值深沉而凝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将农业景观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别被纳入,乡村“具有观赏的美学文化价值,同时经常拥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有些国家的乡村、牧场和千年水稻田被列入农业文化景观名单。

2 文化地理视角的乡村规划

村镇景观研究以及规划远不止表面实体空间布局,其涉及多维视角学科研究。首先是从区域大尺度范围,以“文化地理学”研究地域文化传承情况。大尺度范围跨越城市以及数个区域村镇,例如长三角太湖流域苏南区域、淮河流域苏北地区等等。

乡村空间是“硬件”,文化就是“软件”。“文化”影响是在大尺度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虽然不是直观实体的形态,但是处处可以明确感受到其存在,并且能够操控地域景观实体形态的发展。

文化地理学以地域人文景观创立以及演化线索,从人地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刻了解一个地方景观结构和功能地区的性质,分析区域内自然与人文时空分异或者耦合变化特征;由于人类文化的变化引起地方景观序列的变化,洞悉城镇区域的起源和景观发展的动因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