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即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开始后,国共两党各执行了怎样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在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在抗战的态度上有什么变化?结果怎样?在抗日即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各自表现如何?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
【讲授新课】: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的背景1945年4月陕西延安
会议的内容:《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学生突出四个词语:领导、依靠、任务、目标。
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的任务,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历史意义:争取胜利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抗战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共同探究】抗日战争为什么能取得最后胜利?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1945年10月25日半个世纪
小结: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抗日战争能够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请同学们思考讨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第一,由于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是一条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第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坚持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和创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抗击了侵华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三,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对粉碎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的方针、牵制日军起了重要作用。
第四,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援。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及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4月陕西延安
《论联合政府》报告;党的政治路线;指导思想;中央领导集体。
争取胜利坚定信心
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民族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洗雪了耻辱、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三、台湾光复
《马关条约》1945年10月25日半个世纪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上讲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和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录音,来调节学生情绪、创设情景、联系史实。
并当堂设置辩论,对大家已普遍认同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展示了学生的胆识和才华,又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效果分析:
教学设计在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基础上,以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切入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在进入新课后,通过投影展示有关资料,对两次会议都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史观今、以今推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史鉴今、服务现实的意识。
通过学生阅读有关课文内容,利用挂图、投影片、歌曲录音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抗战胜利的意义。
期间,还通过学生上讲台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和播放抗日救亡歌曲录音,来调节学生情绪、创设情景、联系史实。
并当堂设置辩论,对大家已普遍认同的历史结论进行重新思考,培养了学生的质疑、发散等创新思维品质,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让学生以不同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既展示了学生的胆识和才华,又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
在最后,一方面设计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课后测评,从历史学科向政治、地理、旅游等其他领域延伸,以体现“跨学科综合”的课改理念。
另一方面又布置了关于下一节活动探究课的“准备性作业”,在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上突破了传统作业观念。
总而言之,
教学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创新点和令人借鉴之处。
教材分析: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洗血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评测练习:
1.1938年,在徐州会战中,_______指挥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2.1940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_______指挥八路军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______________。
3.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举行。
毛泽东作了的_______报告。
中共七大以“_______的大会,_______的大会”载入中共史册。
4.中共七大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A.马列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理论联系实际
D.邓小平理论
5.中共七大选举产生以谁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朱德
6.1945年8月,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兵进攻中国东北日军的是()
A.苏联
B.英国
C.朝鲜
D.美国
7.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取得反帝爱国斗争胜利的战争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8.在一次历史课上,同学们谈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张凯同学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次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完全胜利。
周洋同学说: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支援了他们的反侵略战争。
邓迪同学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来得不容易呀!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一共伤亡3500多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1000亿美元……
他们的说法对吗?你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
反观我的课堂,结合平时的课堂实践和对同行课例的观摩,个人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注意:
1.师要注意区别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这种学习是否每节课都需要。
学生的小组学习是否在走过场,或者说流于形式。
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进行人身攻击,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2. 教师要充分注意精心设计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适,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
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
因此,对于适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的教学内容,我们一定要根据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和兴趣以及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学任务来精心设计问题。
3.要注重小组合作探究的组织,进行适当有效的指导。
教师要转换自己的角色,从传授者变成指导者、参与者、监控者和帮助者,并切实注意自身行为的方法和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粗浅看法与体会。
相信我们只要注意了以上几点,趋利避害,再加上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小组合作学习必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2、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