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
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观测古代中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古代文明,其历法和天文观测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历法是古代人民根据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规律制定的年、月、日的纪年方法。
而天文观测则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体运动来确认时间、预测天候,甚至探索宇宙的科学活动。
一、古代中国的历法古代中国的历法主要分为夏历、商历、周历和秦历等几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夏历和周历。
1. 夏历:夏历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历法,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制定,具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夏历是基于太阳公转一周时间为一年的规律,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夏历是古代中国农业社会的重要计时工具,用于农事活动的安排和农田的耕作管理。
此外,夏历也被用于宗教仪式和宴会庆典等重要场合的时间确认。
2. 周历:周历是周朝时期使用的历法,取代了夏历成为中国主流的历法。
周历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规定将一年分为三十六个月,每个月仍然分为二十四个节气。
与夏历相比,周历更加精确,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周历的推广和使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法的一次重大进步,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测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星辰、日月和行星等天体的观察,古代中国人不仅可以确定节气、纪年,还可以预测天候、指导农事,甚至对宇宙的运行规律进行探索。
1. 星宿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星宿的观测来辨识方向、制定行军计划和农事布局。
根据观察到的星宿位置及其运行规律,古代中国制定了二十八宿,将天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用于导航、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参照。
2. 日月观测:古代中国人非常重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
他们通过观察太阳的高度、形状,以及月亮的形态和早晚出现的时间等数据,推算出天体的运行规律。
这样的观测有助于制定准确的历法,以及预测天候、解读自然现象等。
3. 行星观测:古代中国人通过对行星的观测,例如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获得了有关宇宙的更多信息。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文学和历法体系。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探索,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以及天文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最早的天文学家是古人类,他们观察天体的运动,绘制了一些星座图。
商周时期,出现了“三玄”(天、地、人)学说,讲述了天地万物的相互联系。
秦汉时期,学术繁荣,先后有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经典问世。
汉代之后,中国天文学进入高峰时期。
大量天文术语和方法被创造出来,如天文历法、恒星分类和编目、抽象星座等。
其代表性作品《三方志》收录了甚至现在我们能够发现的天文现象。
例如,他们发现太阳在黄昏时消失,不是掉落到天边,而是被地球挡住。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周日在周年中的运动,推导出了廿四节气。
《天文学家点力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天文经典之一。
它记录了从汉代到唐代的一系列观测和计算数据,以及基于这些数据得出的各种天文现象的规律。
《天文学家点力图》中有许多称为“天文奇观”的现象,如日环、地命名、月没、食等。
这些奇观均需要以精密的刻度仪器和高精度计算相互补充,因此,古代中国天文学在物理、数学、机械制造、建筑设施等方面都有显着发展。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历法是古代人民研究天体运动和记录时间的一种方式。
古代中国历法推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的循环为一日,月的循环为一月,太阳和月球在空间运动中形成周期性的天文现象,被古代中国人民用于制定历法。
在历法的发展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和革新的过程。
最古老的历法是甲骨文时代的“农历”,此后,又陆续发展出“黄历”、“天历”、“平氏历”、“夏历”和“四分历”等历法。
其中,“夏历”是尧舜至鲁桓公时期所用,至西周初年逐渐被“殷历”所取代。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
从黄帝内经说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一、古天文历法基础知识在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关于天文历法的知识。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探讨古天文历法的基础知识。
1.1 天体的分类在古代,人们将天空中的物体分为三类:星、辰、宿。
星是指自然界中的恒星,如太阳、月亮等;辰是指二十八宿,即东方七宿、南方七宿、西方七宿、北方七宿;宿是指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地支所对应的星群,如子鼠、丑牛等。
这些天体在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历法的基本概念历法是指用来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人们根据天体的运动规律制定了许多不同的历法。
其中最著名的有太初历、大明历、黄历等。
这些历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天文观测与预测2.1 天文观测的方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轨迹等来了解天文现象。
主要的观测方法有:日晷、浑仪、水运仪等。
这些观测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测量时间和空间。
2.2 天文现象的预测古代人们通过对天文现象的研究,总结出了一些预测方法。
例如,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来预测月相;通过观察五星的运动来预测吉凶祸福等。
这些预测方法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历法与农时3.1 农时的划分古代农业社会非常重视农时,因为农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古代人们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对应着不同的农事活动。
例如,春分时节是播种的好时机,而冬至则是收获的大好时光。
3.2 历法与农事活动的结合古代人们根据天文历法的知识,制定了一系列与农事活动相结合的时间表。
这些时间表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安排农事活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例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都是与农时密切相关的重要活动。
四、结语《黄帝内经》中关于古天文历法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对天文学和历法学的认识,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在古代,天文历法是人们观测和记录天体运行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天文历法的发展与古代文化密不可分,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古代天文历法主要包括天文观测、历法编制和天象预测三个方面。
天文观测是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轨迹、日食月食等现象来推测天体运行规律。
历法编制是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推算,制定出一套精确的日期和时间体系。
而天象预测则是根据历法和观测数据,对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进行预测。
古代天文观测主要依靠人眼直接观测,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行进速度来推算时间和季节。
其中,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以观测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为主,通过观测它们的位置和亮度变化,确定一年的季节和节气,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
历法编制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历法体系。
例如,古埃及人采用的是太阳历,根据太阳在天球上的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再加上5或6天的“无年之日”。
而古希腊人则采用了月亮和太阳的运行周期,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由一个满月和一个新月之间的时间间隔确定。
古代中国的历法则采用了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农历为主。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周期制定的,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日(新月)为起点,满月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月。
农历的优点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便于农民安排农事活动,如种植、收割等。
天象预测是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观测历史数据和编制的历法,来预测未来的天体运行和天象变化。
古代中国的天象预测主要包括日食、月食和彗星等现象的预测。
例如,在中国古代,日食被认为是天神的警示,有时与君王的去世或国家的灾难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对日食进行了详细观测和预测,以提前预警。
古代的天文历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时间和季节的准确度量,也为古代人们对天体运行和宇宙奥秘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古代天文历法文化常识高考必备
天文历法【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也叫二十八舍。
古代天文学家把太阳和月亮所经过的天区叫黄道,把黄道中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如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
”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
如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
”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
【四象】古语“四象”说法不一。
其中之一是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参见“二十八宿”条。
【分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
古代天文学说把十二星辰的位置跟地上州、国的位置相对应,如以鹑火对应周,鹑尾对应楚等。
就天文说,称分星;就地上说,称分野。
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
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属冀州分野。
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制定在远古时代,天空是人类日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期人类通过观察、记录和预测天体运动,来规划农业生产、商业交易和文化活动等。
因此,天文学和历法成为了古代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天文学与历法制定两方面入手,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宇宙的探索与认知,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计算,制定出精确的历法,为航海、农业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1.古代中国人对天上星辰的观察自古以来,古代中国就开始对天上星辰进行观察和记录。
《周礼》中就有“星官”一章,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的方法和记录系统。
古代中国人观测的主要天文现象包括: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以及其他一些星群、流星、彗星等。
他们还观察到了天体运动的周期性,比如金星周期为583.92天,而水星周期为115.88天,这些运动规律成为了历法制定中的重要依据。
2.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认识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天体现象的同时,也对宇宙自然规律进行了探索和认知。
他们认为日、月、五星是宇宙中最重要的天体,把它们看作神灵的化身。
他们通过对天体运动周期性的观察,推断出了天上诸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认为这些天体掌握着恒久不变的规律和秩序。
这种天地之间的秩序,被视为天命的展示,影响着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宗教、哲学等。
3.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神话的创作在古代中国人的天文与历法制定过程中,天文神话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射日神箭、嫦娥奔月等故事都是蕴含在历史和文化中的。
这些神话与历法有着密切联系,往往被用作解释和印证某些重要历法的规律性、可靠性和神圣性。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制定1. 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历法的演变历程很长,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最初的历法主要依赖于对自然现象的感知,比如“一年四季”的出现。
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的历法也逐渐完善和科学化,比如出现了二十四节气和朔望历等。
2. 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古代中国历法的制定方法十分复杂,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观测与计算。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古人论天地: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3.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283个星官,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4.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语出顾炎武)5.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有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上,记载着各种类型的彗星、太阳黑子;西晋发掘的汲冢书中,保存有世界上最早的陨石雨记录。
6.为什么明清皇帝居住的地方叫做“紫禁城”?因为天顶拱极又称为紫微垣,是皇权的象征。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7.北极星在天空中看起来固定不动,中国传统上,北极星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国古代,北极星因为其特性被称为“帝星”。
意为群星之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杜甫)”8.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9.太微垣出现在春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上垣,象征行政机构,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10.天市垣出现在夏季的星空,是三垣的下垣,象征天上的市集,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
”所以,天市垣的左右垣各星都是用诸侯的名称。
11.秋冬季星空宛如战场。
河鼓、右旗、天垒城、垒壁阵、羽林军、九州殊口、军井、军市、天狼等星。
12.二十八宿依次为:东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斗牛女虚危室壁;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自古以来,天文学与历法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早在古代就开始通过天文观测探究宇宙之迹,建立起相应的天文学体系和历法体系。
这些体系不仅为古代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帮助,而且对今天的天文学和历法学习也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一、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在西周时期开始兴起,历经东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发展,最终在汉代达到了高峰。
古代中国天文学在研究的领域、内容和成就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一)研究领域古代中国天文学主要涉及到天体的运动、天象的变化、天文现象的规律等方面。
具体来说,包括日、月、星、宿等天体的运动规律与日食、月食、星象等天文现象的研究。
并且,对太阳和五星(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行运进行了完整的记录。
(二)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主要利用观测和记录的方法,研究天体的位置、运动、周天周期等方面的规律,并将其整理成为了一些天文经、星表、历书等资料。
其中,天文经是记录天空珍贵信息的主要形式。
比如《星经》、《月令》、《太初历》、《律历》等,这些天文经秉承着中华文化的智慧,记录了夜空星象的变化。
此外,中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仪器叫做“天球仪”,它通过模拟天体轨迹来观察和把握天体运行情况,是古代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工具。
(三)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成果丰硕,他们通过天文学的研究,在时间计算、航海、农业、政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他们还为后世的天文学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例如,中国古代制定的历法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历法,被四亿多人所采纳和使用。
另外,中国的天文学成就还包括了众多的星图、星表和天文地图,在农业方面也有着涉民膜拜、农事生产的指导。
二、古代中国的历法古代中国历法是以天体的运行为基础依据的一种时间计算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
(一)历法的流转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经历了不断的改良和更替,主要分为夏历、殷历、周历、隋唐历、纪元历等几个时代。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古代的天文历法)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以及古代的天文历法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2、古代天文历法是什么?(如:初阳,四时)3、天文历是什么4、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5、古代中国天文历法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具体都有哪些?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就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有很多与“气”有关的概念,如节气,气候,气化,气势,气质,运气等。
如果仔细分析这些概念就会发现,气是有属性的,在宇宙间没有无属性的中性的气存在。
气由阴气和阴气组成。
后世将阴阳作为哲学概念应用得十分广泛,但追本求源,阴阳的观念最早只是起源于历法和季节的变化。
古人以为,气候的变化是由于阴阳二气的作用,阳气代表热,阴气代表冷。
宇宙间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发生交替的变化,便反映在一年四季的变化上。
夏季炎热时,属于纯阳。
冬季寒冷时,属于纯阴。
阳气和阴气互为消长,春季阳气增长,阴气衰弱。
当阳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夏至,由此发生逆转,阴气渐升,阳气下降;当阴气达到极盛时就是冬至,这时再次发生逆转,阳气上升,阴气下降,完成了一个周期的交替变化。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于五行的看法与后世哲学上的五行几乎完全不同。
古人认为,五行就是一年或一个收获季节中的5个时节。
这一说法在上古文献中记载更直接。
例如,《吕氏春秋》就把五行直接称为五气,也就是将一年分为5个时节之义。
又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而《管子·五行篇》则说:“作立五行,以正天时,五官以正人位。
”可见上古均是将五行解释成时节或节气。
古人用直观的5种物质的名称给五种太阳行度命名,就如以十二生肖给日期命名一样,符合古人朴素的思想观念。
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同样具有天文学意义。
五行相生,又叫“生数序五行”,其含义是后一个行是由前一个行生出来的,以至于逐个相生,形成一个循环系列,周而复始。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极其丰富的天文学与历法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天空,将其视为对人类神秘而又重要的力量,致力于研究宇宙的规律,探索天地之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天文学和历法文化逐渐演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1.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主要由皇家官员、天文学家和历法学家来研究和应用。
他们是专业的天文学家,负责研究和应用天文学知识。
根据史书记载,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开始在天空中观察星星和天体运动。
古人用肉眼观察星空,记录星名,发现和记录了很多天体,揭示了许多宇宙规律。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成就非常显著。
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中国的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天文学的基础知识,比如说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日食和月食的预测方法以及不同时节的星象变化。
乘坐在天文船上,他们甚至能观察到远离地球很远的天体,如彗星和星系。
除了夜间观测,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还包括对日景的观察和测量。
在汉代,严帝就下令开凿日影塘,观测日影的经过。
此外,中国古代的草木望和星座图都是在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贡献。
2.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中国古代历法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
中国古代的历法学家主要负责研究历法知识,并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按照天文学知识和相关的社会需求,他们将它们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历法文化。
古代中国的历法文化主要包括天干地支、十二支、廿四节气、四柱八字等。
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八字记年方法,对中国人来说意义深远。
它源于夏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纪时系统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立起的丰富的历法文化。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历法十分注重季节变化和气候变化,所以这个历法文化就这样呈现了出来。
在中国古代节气的规定中,每一节气都具有明确的意义和作用,对人们在生活中的农事生产、食品烹饪、医药保健等各个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与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凝聚了中华民族对宇宙的观察、研究和整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人民建立了庞大而精密的天文学知识体系与历法,致力于揭示宇宙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时间、季节和自然现象,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主要包括天体观测和宇宙观的研究。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古人就开始观测星象,通过观察太阳、月亮、星辰的运动和变化,记录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天文现象。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志士学者开始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提出了地理均衡和日月轮转的概念。
古代中国天文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是天象历书的编制。
历书包括春秋、秦、汉、三国、魏晋、隋、唐等时期编制的众多天文历法,其中最著名且影响最大的是《授时历》和《大衍历》。
《授时历》由东汉时期张衡创制,基于观测太阳的影子推算时间。
而《大衍历》则是唐代数学家祖冲之借鉴了印度天文学的知识,对中国传统历法进行了严密改善,确立了历法换算体系的基本模式。
二、古代历法体系的构成古代中国的历法体系由天文历法和日常历法两部分组成,其中天文历法主要用于观测和推算天文现象,而日常历法则用于人们生活中的时间安排和纪念重要事件。
天文历法的核心是基于天体运动的观测和计算。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熟练掌握了太阳、月亮、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并借助仪器设备进行精确的观测和记录。
他们认为天体运动是周期性的,建立了以太阳、月亮和星次的位置、高度和角度变化为基础的年历、月历和星历,从而构建了丰富而精确的天文历法体系。
日常历法则是根据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通过观测天文现象与推算,建立起来的时间计量系统。
古代中国普遍采用农历作为基本的日常历法,即以月亮的变化为标准,以一个月为一个周期。
在农耕社会中,农历的使用尤为广泛,它不仅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也规定了人们的生活、祭祀和节日等重要日程。
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知识
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知识古代历法是昔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时间计量系统。
由于古代人类往往从天空中观察到各种自然现象,因此历法与天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知识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历法的发展古代历法最初是一种简单粗糙的时间计量系统,通常根据太阳的运动制订。
太阳一天日行一周,因此一天有24小时。
太阳大约365天转一圈,因此一年有365天。
然而,这种粗略的计量方法存在误差,因为太阳的运动并不总是规则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人类不断改进历法,增加了很多与天文现象有关的因素。
例如,月相变化的周期(约29.5天)被用来计算月份。
同时,地球自轴向倾斜引起的季节变化也被考虑在内。
各地的日照时间和日晷的高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历法也各有特点。
在中国,古代历法有许多种类,例如夏历、殷历、周历、秦历和汉历等。
其中,夏历是最早的历法之一,约始于公元前21世纪。
这种历法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制定的,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并以一定的周期来指导种植和收获农作物。
秦始皇时期的历法较为精细,使用的“甲子”周期(60年一个周期)至今仍然被用于农历中。
二、天文学对历法的影响天文学是研究天体运动及其物理性质的学科。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和统计数据,揭示出许多与时间有关的规律。
这些规律影响着历法的制定和发展。
例如,天文学家发现赤道面与黄道面存在一定的夹角,导致太阳的赤纬在一年中不断变化。
这个周期约为23.5年,被称为月夜回归周期。
历法制定者考虑到这个周期,将其纳入了历法中,并以此指导农民的耕作。
天文学还揭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规律。
这些规律使得历法能够准确地预测日月食、彗星出现等自然现象。
在古代,这些预测曾被视为神秘的力量,因为它们能够预示灾难、好运和战争等事件的发生。
三、历法的演变与现代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制定历法的精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例如,公历起源于罗马历法和基督教教父的复杂计算,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和研究天文现象,建立了精确的历法体系,以及对宇宙规律的理解。
这些历法和天文知识不仅为农业生产、社会日常生活提供了准确的时间参考,也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一、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中国古代历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
商代人民重视对天文现象的观测和研究,早期的历法以农业生产和政治需要为主要目的。
周代以后,天文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与官方历法相结合。
古代中国历法的基础是农历。
农历以月亮运行周期为基准,每个月以新月开始,满月时月亮处于最佳观测状态。
农历分为十二个月,其中有些年份会增加一个闰月,以保持与太阳历的同步。
二、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经历了不断完善和调整。
尤其是汉代、唐代和宋代,历法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
在汉代,历法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汉武帝时期,逢年过节的日期经常发生错误,于是汉武帝下令组织科学家研究历法。
当时最著名的历法家是乘骑,他根据儒家经典《尚书》中的天文理论,制定了新的历法,被称为“骑德历”。
唐代的历法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唐太宗时期,历法学家僧一行编纂了《新唐书天文志》,详细介绍了唐代天文学的发展和最新成果。
该书的出版为历法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参考。
宋代的历法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时最出名的历法家是郭守敬,他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独立使用的定向观测仪器——水运仪,大大提高了天文观测的精度。
郭守敬还在水运仪的基础上进行了天球测绘,编制了《大明历》,成为宋代最为准确的历法。
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与历法关系密切。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和研究天文现象,积累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古代中国人对恒星、行星、日食、月食等天体现象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
他们建立了天文观测观测台,并利用天文历法进行观测和计算。
古代中国人还研究了天文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太阳系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形状和宇宙的起源等。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
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历法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为农业、道路、航海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的一些概念、方法和应用,并探讨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中国文明。
古代中国人观察到了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动规律,并开始用天象来推测和预测天气、农作物收获等自然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学科。
在天文学的基础上,中国人还研究了日食、月食、彗星等天体现象,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文观测、记录和预测的体系。
二、中国古代历法中国古代历法是中国古代人民用来计算时间和安排社会活动的一种制度。
古代中国人根据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规律,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岁、月、日和时的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历法体系。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夏历》、《殷历》和《周历》等。
这些历法不仅用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还影响着中国的宗教仪式、物价计算和政府管理等方面。
三、天文与历法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应用1. 农业生产:中国古代农民通过观察天象,结合历法的指导,确定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时间,以及灌溉和排水的时机。
天文与历法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有效,促进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2. 行军和航海:古代中国在进行军事行动和航海活动时,常常利用天文观测来确定方位、测定时间和推算天气等。
通过研究星象、日食、月食等天体现象,古代中国人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导航和天气预测方法,为军事和航海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3. 社会仪式: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宗教仪式和社会庆典,其中许多活动与天文与历法有关。
例如,皇帝的登基典礼、祭祀活动、农历节日等,都需要依据历法来确定时间,以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4. 科学研究: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天文与历法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观测数据和历法文献,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理论。
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
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中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便涌现出众多的天文学家和天文学理论,其中历法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历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传统的夏历到现代的公历,历史上留下了一部精彩的篇章。
本文将从历法和天文学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文化的相关内容。
一、历法的演变中国古代历法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最早的历法是夏历,夏历是指由夏朝所制定的历法,用于记录时间和农事活动。
夏历主要采用了农历系统,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年之间则通过“闰月”的方式进行调整。
随着历史的变迁,商朝和周朝也相继制定了自己的历法,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周历,它采用了太阳历,以一年中太阳的视运动周期为基础,将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
这一历法也在日后广泛传播和应用。
在汉朝时期,历学家董仲舒提出了甲子历,这是一套采用辛酉年作为起始年份的历法。
至此,中国的历法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发展阶段。
在唐朝时期,李淳风又提出了大衍历,此历法直到明清时期都被广泛应用,成为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当然,最后一个值得一提的历法就是现代公历,它是由明朝万历皇帝在欧洲传教士的帮助下制定的。
公历以剑桥会议为基础,通过固定的长期平均法,将一年分为365.2425天,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二、天文学的进展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历法研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观测测量、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古代中国,天文学家往往会观察星体运行的规律,并引用星象进行长期的预测,例如甲子易书中就有关于星象预测的记载。
他们也精通太阳、月亮和星星的星点计算,并根据这些计算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历法,它们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展现了人类智慧和灵敏度的高度。
“古圆周率大家可能已经听说过,它即指的是中国古代算术家发现的圆周率。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的计算准确度非常之高,就连现代科技也需要依靠他们的计算来确认自己的精度。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 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 西陆蝉声唱 •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 西北望,射天狼 •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南斗 (斗宿)
射手座
牛郎:河鼓二,位于银河东 织女:天帝之孙,位于银河西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27
古代「荧惑守心」为大凶之象,表示皇帝有凶兆
• 古人常利用北极星辨认方向和航海的远近。
北斗七星
• 《晋书·天文志》谓北斗是"七政之枢机,阴阳的元本,所以 运于天中,控制四方,以建四时而均五行。"
• 《史记·天官书》谓北斗是"帝车之象"。
中宵横北斗,夏木隐 栖禽。——唐·刘得 仁《夏日即事》
三星差池光照灼,北 斗西指秋云薄。—— 唐·乔知之《和李侍郎 古意》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常识
语文高考备用天文知识
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 柚子老师
天
• 对天的信仰:上天、天理、天道、天命、太一、天帝 • 天人相应 • 盖天说、浑天说
日月星辰
• 三光:日月星 • 五纬、五星:水、金、火、木、土 • 七曜、七政:日、月、水、金、火、木、土
太阳
• 金乌、赤乌、金轮、火轮、六龙、羲和、东君、阳精、朱明
• 魏曹植《赠王粲》: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 元许谦《春城晚步》:红楼鼓歇乌轮坠,浅水摇舟弄渔火。 • 唐诗《踪迹》:东乌西兔似车轮,劫火桑田不复论。 • 唐白居易《劝酒》: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趋走。 • 宋苏轼《韩太祝送游太山》:恨君不上东峰岭,夜看金轮出九幽。
太阴
• 望舒、广寒、清虚、婵娟、嫦娥、素娥、夜光、碧华、玉兔、 银兔、蟾蜍、玉蟾、蟾宫、桂宫、桂魄、冰轮、银轮、玉轮、 玉镜、冰镜、宝镜、银盘、玉盘、银钩、玉钩、玉弓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天文学一、引言在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历法在古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用于农田的播种收割、农事农时的安排,也用于宗教活动、政治制定以及日常生活中。
同时,古代中国人对天文学的研究也极其深入,并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理论体系。
二、中国古代的历法1. 周代的历法在周代,古代中国使用的是以月亮为基准的月历。
月亮的周期为29.5天,因此周代的月历是以29或30天为一个月份。
然而,这样的历法并不精确,与太阳运行的节气相对应存在一定的差距。
2. 秦汉时期的历法在秦汉时期,古代中国开始改革历法,并引入了以太阳为基准的历法,即夏历。
夏历以一年的昼夜时间为周期,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间隔15天。
这样的历法使农事和节日的安排更加准确,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
3. 隋唐时期的历法隋唐时期,古代中国进一步改进了历法,并采用了唐历。
唐历在夏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正和调整,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
唐历以365天为一年,将其平均分为12个月,每个月分为30或31天,而闰年则插入一个月。
这一历法在中国延用了千余年。
三、中国古代的天文学1. 天干地支古代中国的天文学中,天干地支是一套重要的纪年系统。
天干地支将时间划分为干支的组合,以表示年、月、日、时。
天干地支的创立与古代人们观察天象、记录天象相关,同时也与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密切相关。
2. 星宿图古代中国的天文学还涉及了星宿图的研究和使用。
星宿图是星座与星宿的布局图,用于表示和观测天体位置、行星运行等天文现象。
古代中国人观测到的星宿图包括了北斗七星、参宿四等。
3. 日食与月食古代中国人对日食与月食的观察和研究也很深入,他们通过记录、分析和理解日食与月食的发生,逐渐发展了一套关于天体运行和宇宙规律的理论。
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家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与月食的发生。
四、中国古代历法与天文学的影响古代中国的历法与天文学在农业生产、社会事件、文化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与天文观测
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定与天文观测中国古代的历法体系非常完备,历史上先后出现了阴阳历、干支历、皇历等多个历法体系。
这些历法的制定与天文观测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历算领域的杰作之一。
一、阴阳历早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阴阳历。
阴阳历是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以日月的交替为界定。
因为月亮的真实周期为29.53059天,所以一年可以分为12个月。
但是这种“阴历”并不精确,与季节的变化不太吻合。
到了汉代,由于天文学家对太阳运动的观测更加精确,开始使用阴阳合历。
这种历法根据太阳的运动制定,以回归年为周期,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
二、干支历干支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它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的基础。
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则是基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天文现象的描绘而来的。
十天干是用来纪年的,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作为十个干支。
而十二地支则是用来纪月、纪日的,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三、皇历皇历是专门为皇帝使用的历法,叫做“正朔历”,也就是“太阳历”,其基本原理是以太阳的运动作为计算的基础。
自汉代起,皇帝就开始使用专供自己使用的纪年法,以爵位、年号、纪元等形式存在。
皇历的制定与天文观测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明代孙本、杨恭仁等著名天文学家,便曾先后为明朝制定过皇历。
他们借助时空中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月食、日月合朔等进行天文观测,以此来确定日历中的各种时刻。
殿试、进士考试等诸多官方事务都必须遵从皇历,所以其制定的准确性、权威性非常重要。
四、天文观测中国古代历法的制定离不开天文观测,天文学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天文技术,如天体测量、恒星测量等,来确保历法的精确与可靠。
天文学家们经常会使用天球仪进行天文观测,以此来确定天体的位置和轨迹。
汉代天文学家张衡便曾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天球仪,它是用铜质制成,有内、外两层球体,以刻度表明太阳、月亮、五星、各星座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常识第一部分天文知识一、天文简史天文学以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得最早的一门科学。
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天文学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人们开始注意到太阳升落、月亮圆缺的变化,从而产生了时间和方向的概念。
从考古发掘看,半坡氏族的房屋都向南开门,一些氏族的墓穴也都向着同一个方向。
人们还在陶器上绘制了太阳、月亮乃至星辰的纹样。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天文学逐步得到发展。
相传在夏朝已有历法,所以,今天还把农历称为“夏历”。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商代将一年分为春、秋两个季节,平年有十二个月,闰年有十三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
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关于日食、月食的最早记录。
西周已设专门人员管理计时仪器和进行天象观测。
春秋时期,人们已能由月亮的位置推出每月太阳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十八宿体系。
根据《春秋》一书的记载,当时已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
在同一书中还记有“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于北斗”。
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国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撰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后人将他们的著作合在一起称为《甘石星经》。
随着天文观测的进步,人们创造了二十四节气,使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秦汉时期,天文学有了长足进展。
全国制定统一的历法。
西汉武帝时,司马迁参与改定的《太初历》,具有节气、闰法、朔晦、交食周期等内容,显示了很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还制作了浑仪、浑象等重要的观测仪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特别是两汉时期,在天文学理论上,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逐步深化。
先是提出“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内”,即将宇宙比喻为鸡蛋,地球如同蛋黄浮在宇宙中。
进而又有人提出“宣夜说”,认为“天”没有固定的天穹,而是无边无涯。
这实际上是说宇宙空间是无限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文学仍有所发展。
祖冲之在刘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完成了《大明历》,这是一部精确度很高的历法,如它计算的每个交点月(月球连续两次向北通过黄道所需时间)日数为27.21223日,同现代观测的27.21222日只差十万分之一日。
隋唐时期,又重新编定历法,并对恒星位置进行重新测定。
一行、南宫说等人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对子午线长度的实测。
人们根据天文观测结果,绘制了一幅幅星图。
在敦煌就曾发现唐中宗李显时期(705--710年)绘的星图,共绘有1350多颗星,这反映了中国在星象观测上的高超水平。
宋元时期,制造、改进了许多天文仪器。
北宋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以水为动力,带动一套精密的机械,既可观测天体,又可演示天象,还能自动报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天文钟。
元代郭守敬制的简仪等在同类型天文仪器中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他还创造了中国古代最精密的历法——《授时历》,规定一年为365.2425天,这和现行公历——格里高利历是一样的,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明朝前期,天文学没有什么进展。
明中期,欧洲传教士带来欧洲天文学知识,促进了中国天文学进一步发展。
徐光启等人翻译了一批欧洲的天文学著作,并制作了一些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天文台。
清建立后,在中国的传教土又督造了6件铜制大型仪器,这些仪器保存至今。
清代学者在天文学理论上也取得一些突破,如在《仪象考成续编》一书中提出恒星有远近变化,也就是认识到恒星有视向运动。
欧洲在1868年才提出这种概念。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二、四象、星宿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内移动的轨道,叫黄道。
古人把黄道附近的星空分出东、南、西、北四方,并分别用相应的吉祥灵兽代表,即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
此即所谓“四象”。
简要地说,四象就是四种表示星的形象。
古人又将每象分七宿(宿念休xiu,即一撮星的宿舍),则四象共二十八宿。
下面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东方苍龙,形象是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双角、三爪四脚、遍体鳞甲,呈现吞云嘘气、目空万物、不可一世之势。
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角:在室女座,因如羊角,故名。
有二星,角宿一去黄道不远,角宿二位于黄道线上。
亢:在室女座,有四星,皆三等星。
《礼·月令》:“仲夏之月,昏,亢中。
”氐:在天秤座,有四星。
《尔雅》:“天根,氐也”氐作底、根柢,故名氐。
《礼·月令》:“季冬之月,旦,氐中。
”房:在天蝎座,是天蝎的头,有四星。
《尔雅》云:“天驷,房也。
”心:在天蝎座,心又名商星。
有三星:一个是一等星。
《诗·绸缪》“三星在户。
”注:“三星,心也。
”尾:在天蝎座,是天蝎尾。
有九星。
《礼·月令》:“孟春之月,旦,尾中。
”箕:在人马座,似箕,有四星。
南方朱雀,又称朱鸟,在黄道南形象类凤凰,呈昂首展翅、翘足扬尾、振奋有力之状。
它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
井:在双子座,似井形,黄道在此穿过,夏至点在此。
有八星。
《晋书·天文志》:“南方东井八星,天之南门。
”鬼:在巨蟹座,有四星,星光均暗。
中有一星团,晦夜可见。
柳:在长蛇座,有八星。
《礼·月令》:“季秋之月,旦,柳中。
”星:有七星,在长蛇座。
张:在长蛇座,有六星。
翼:星数最多,有二十二个,其象翼,故名。
翼在巨爵座。
《晋书·天文志》:“翼为二十二星,天之乐府,主俳倡戏乐。
”轸:有四星,在乌鸦座。
如车厢的轸,后开一口。
西方白虎,形象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跃虎,四脚五爪、怒目短耳、长尾,呈腾云驾雾之姿。
它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
奎:有十六星,九座在仙女座,七座在双鱼座。
娄:有三星,在白羊座。
胃:有三星,在白羊座。
《史记·天官书》云:“胃为天仓。
”似胃。
昴:有七星,在金牛座。
《尚书·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毕:有八星,在金牛座。
觜:有三星,在猎户座。
参:有七星,在猎户座。
北方玄武,是蛇绕于龟上的灵兽。
它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
斗:在人马座,有六星。
箕、斗都在黄道上,斗在北,箕在南。
牛:在摩羯座,有六星。
<礼·月令》:“季春之月,旦,牵牛中。
”“仲秋之月,昏,牵牛中。
”《诗·大东》:“皖彼牵牛,不认服箱。
”《尔雅》:“河鼓谓之牵牛。
”其实,在黄道上的牛才是牛宿,与织女星相对的才是牵牛星(河鼓)。
女:有四星,在宝瓶座。
《尔雅》:“婺女又谓之嬃女。
”但这个女为女宿而非织女。
虚:有二星,一在宝瓶座,一在小马座。
《尔雅》:“玄枵,虚也。
”“北陆,虚也。
”危:有三星,一在宝瓶座,一在飞马座。
室: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孟春之月,日在营室。
”《诗·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尔雅》:“营室谓之定。
”《广雅》:“营室谓之豕韦。
”壁:有二星,在飞马座。
《礼·月令》:“仲冬之月,昏,东壁中。
”以上即二十八宿及其所属各星。
除此而外,还有启明星、长庚星(或名太白星)、天狼星、彗星、天津星等。
三、日月、五星日月即太阳、月亮,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
日、月、金、木、水、火、土合称“七曜”,也叫“七政”。
太阳系中金星也叫太白星,早晨在东方出现时叫启明星,傍晚在西方出现时叫长庚。
木星也叫岁星,是古代用来纪年的,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一颗星。
《物理论》:“岁行一次谓之岁,则十二岁而星一周天也。
”水星一名辰星。
先秦古籍中的“水”,不是我们说的九大行星中的水星,而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中的室宿。
火星也叫荧惑。
先秦古籍中所说的“火”,并非九大行星中的火星,而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心宿二,也叫大火。
汉以后说的“火”则是今天所说的火星。
土星就是九大行星火的土星,和今天叫的一样。
四、北斗与北极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星群,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所以称北斗星。
天枢、天璇、天机、天权组成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斗柄,古曰杓。
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北斗,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
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延长约五倍的矩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面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五、三垣十二次《史记·天官书》将地球上看到的北天极一片天空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合称“三垣”。
紫微垣以北极星为中心,太微垣位于紫微垣东北部,天市垣位于紫微垣东南部。
我们平常在庙宇的牌匾,楹联或书法、绘画作品的题款上看到“岁次甲子”“岁次乙丑”等字样,其中的“次”就来源于天文学中的“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七曜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长度,按照由西向东的次序,分为十二个等分,每个等分是一个“次”,并取了一定的名称,如星纪、玄枵等,十二个等分合起来就叫十二次。
每个“次”里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标志。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种用途:第一,用来指一年四季太阳所在的位置,以此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说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每年运行到达的位置,并据此以纪年。
例如某年岁在星纪,第二年就在玄枵。
现在虽不用十二次纪年,而用天干地支纪年,但还沿用了“岁次”这个词。
六、分星和分野:在汉代,阴阳五行家们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加以扩大推演,提出天人相应的观点,并将星空与地面配合,即将二十八宿对准地上九州,各有所指,这就分出了星野。
今按{汉书·天文志》、<广雅》所定排列如下:角、亢、氐:兖州。
《广雅):角、亢:郑。
房、心:豫州。
《广雅》:氐、房、心:宋。
尾、箕:幽州。
《广雅》:尾、箕:燕。
东井、舆鬼:雍州。
《广雅》:东井、舆鬼:秦。
柳、七星、张:三河。
《广雅》:柳、七星、张:周。
翼、轸:荆州。
《广雅》:翼、轸:楚。
奎、娄、胃:徐州。
《广雅》:奎、娄:鲁。
昴、毕:冀州。
觜、参:益州。
《广雅》:觜、参:魏。
斗:江、湖。
牵牛、婺女:扬州。
《广雅》:斗、牵牛、婺:吴越。
虚、危:青州。
《广雅》:虚、危:齐、嬃营室、东壁:并州。
《广雅》:营室、东壁:卫。
古人迷信思想比较严重,把天上的二十八宿,依其位置,与地上的列国州郡相对应,认为分野的这个星宿或附近出现天象的变异,就预示着所分野的国,州郡有灾异。
这种以天象占测地上吉凶的观念,纯属迷信。
分野是在地上的叫法,在天上应叫分星。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城。
”我们掌握分野,主要是为了理解古人作品中有关“分野”的意义。
第二部分历法知识一、夏历、殷历、周历夏历、殷历、周历是我国先秦时期使用的三种历法,也叫夏正,殷正,周正,合称“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