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

合集下载

移动通信原理总复习

移动通信原理总复习

《移动通信原理》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移动通信系统按使用地理环境不同可分为陆地、天空、海洋三种类型。

2.移动通信系统按传递信号的不同,可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3.为了解决蜂窝移动通信网中有限频率资源与不断增长的用户要求矛盾,采取了小区分裂和频率复用两种技术。

4.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属于调度系统,一般用于专用移动通信网。

5.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不同可分为频分多址、时分多址和码分多址。

6.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有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和半双工通信。

7.移动通信的噪声主要有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外部噪声主要有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

8.无线电波由于传输路径不同,可分为直射波、反射波、折射波、散射波和绕射波。

9.无线电波从发射到接收之间,收、发信号会受到衰落和延时的干扰,一般将这种干扰称为多径效应。

10.移动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方式有宏分集和微分集。

微分集又分为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11、利用多个天线接收的分集称为空间分集 ; 在GSM中,实现交织技术属于时间分集,实现跳频技术属于频率分集。

12.移动通信在其发展的进程中,容量范围基本上形成了以欧洲、北美和日本三大实业集团。

13.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主要指车载台、手机和对讲机,这三种终端的主要区别是功率大小不一样、无线结构不一样。

14.小区的激励方式有中心激励和顶点激励。

15.无线电通信信息传输方式可分为单向传输(广播式)和双向传输(应答式)。

16.无线寻呼系统是一种单向通信方式,人们称之为 BB机(传呼机)。

17.无绳电话机一般可分为座机和手机两部分,这两部分之间用无线电通信连接,故可称之为无绳电话。

18.集群移动通信系统的控制方式有集中控制和分布控制两种。

19.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特性参数随外界因素的影响的变化快慢可划分为恒参信道和变参信道。

20.无线电通信电波在系统传输中,接收端的信号会受到衰落和时延的干扰。

21.信道编码技术的抗干扰主要是对单个差错信号,对于连续差错使用交织技术抗干扰 22.在移动通信系统的分集接收中采用的合并方式可划分为选择式合并、等增益合并和最大比值合并。

单工

单工
优点: a.设备简单; b.移动台之间可直接通话,不需基站转接; c.不按键时发射机不工作,功耗小。 缺点: a.只适用于组建简单和甚小容量的通信; b.当有两个以上移动台同时发射时就会出现同频干扰; c.当附近有临近频率电台发射时,容易造成强干扰。
异频是指通信双方使用两个不同频率。这种方式中通信双方的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由于收发使用 不同频率,同一部电台的收发信机可以交替工作,也可以收常开,只控制发,其优缺点与同频单工基本相同。在 无中心转信台转发的情况,电台徐配对使用,否则通信双方无法通话,故异频单工方式主要用于有中心转信台转 发的情况。由于收发频率有一定保护间隔,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中心转信台的加入使通信区域得到有效扩大,因 此,这种方式常用于组建有几个频道同时工作的专用。
单工
传输模式
01 介绍
03 模式
目录
02 分类 04 通信方式
单工(Simplex Communication)模式的数据传输是单向的。通信双方中,一方固定为发送端,一方则固定 为接收端。信息只能沿一个方向传输,使用一根传输线。移动通信按照用户的通话状态和频率使用的方法,可分 为三种工作方式:单工制、半双工制和双工制。
模式
单工模式一般用在只向一个方向传输数据的场合。例如计算机与打印机之间的通信是单工模式,因为只有计 算机向打印机传输数据,而没有相反方向的数据传输。还有在某些通信信道中,如单工无线发送等。
半双工通信使用同一根传输线,既可以发送数据又可以接收数据,但不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数据传输允 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任何时刻只能由其中的一方发送数据,另一方接收数据。因此半双工模式既 可以使用一条数据线,也可以使用两条数据线。它实际上是一种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就和对讲机(步话机)一样。 半双工通信中每端需有一个收发切换电子开关,通过切换来决定数据向哪个方向传输。因为有切换,所以会产生 时间延迟。信息传输效率低些。

对讲机应用的单工通信原理

对讲机应用的单工通信原理

对讲机应用的单工通信原理1. 什么是对讲机对讲机,又称无线对讲机,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技术进行通信的便携式设备。

相较于手机等通信工具,对讲机不需要信号塔和基站,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或群组通信。

它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军事、安保、物流、旅游等。

2. 单工通信原理单工通信指的是一种通信模式,只能在一方发送消息,而另一方只能接收消息。

在对讲机的应用中,通常使用的是单工通信原理。

这种模式下,一方发言时不可被其他人打断,其他人只能静听。

这种方式在某些场景下非常适用,如一对多的指挥、广播等。

为了实现对讲机的单工通信功能,以下是一些基本原理:2.1 扫描功能对讲机通常具有扫描功能。

在扫描模式下,对讲机会持续地扫描预设的频率范围,以寻找是否有其他对讲机发出信号。

一旦检测到有信号,对讲机就会停下来接收并播放来自其他对讲机的声音。

这种方式使得对讲机能够实现多方单工通信。

2.2 频率设置在对讲机中,频率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在进行单工通信时,各对讲机必须在相同的频率上进行通信。

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对讲机的频率来实现和其他对讲机的通信。

频率设置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协议,以确保通信的顺利进行。

2.3 信道设置信道是对讲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用来划分通信频率的不同范围。

通常,对讲机会有多个信道可供选择。

每个信道都对应着不同的频率设置。

用户可以在不同的信道上进行通信,以避免频率冲突或干扰。

信道设置提供了对讲机单工通信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2.4 音频编码和解码音频编码和解码是对讲机单工通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常,对讲机会采用数字音频编码技术,将语音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行传输。

接收方需要能够正确解码并播放收到的音频信号。

这种编码解码的过程需要在对讲机中进行,以实现音频信号的传输和再现。

2.5 键盘控制对讲机上通常会有一组键盘,用于控制通信过程。

用户可以通过键盘进行频率、信道的设置,以及启动和停止对讲机的扫描功能。

键盘的设计和布局对于操作的便捷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信道有三种工作方式

信道有三种工作方式

1、信道有三种工作方式,即单向通信、半双工通信、双工通信。

2、根据信号的调制方式,调制解调器分为频带调制解调器、基带调制解调器。

通信方式分为单工方式、半双工方式、全双工方式。

按照与计算机的联接方式分为外接式调制解调器、内置式调制解调器。

3、信道的复用方式通常有:频分多路复用、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

4、码分多路复用技术多用于移动技术。

5、从广义上讲,网络采用的传输技术有两类,它们是:广播式网络、点到点网络。

6、开放系统互连OSI的英文全称为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

7、 OSI参考模型的七个层次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

8、在信道上传输的信号有两大类: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9、信道的重要特性是在给定的信道上存在最高码元传输率和最高信息传输率的限制。

10、目前,双绞线分为两类:屏蔽双绞线和无屏蔽双绞线。

11、 DCE的中文是数据线路设备,它又称为线路终端,是传输线路两端的端末设备。

12、 DTE的中文是数据终端设备,它是数据链路两端的端末设备。

13、 DCE/DTE操作过程分为呼叫建立、数据传输和拆除线路等三个阶段。

14、微波通信主要有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和卫星通信。

15、 X.21接口采用ISO 4903标准规定的 15 芯连接器。

16、信道上码元传输速率与带宽之间符合香侬定理。

17、需求分析大致需要考虑商业需求、用户需求、应用需求、计算平台需求、网络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18、任意写出你了解的宽带IP网络支持的服务视频会议、网上电影点播、在线游戏。

19、 IPX的中文全称是互连网包交换。

20、 ISDN的中文全称是综合业务数字网。

21、 ISDN支持的两种公共接口是基本速率接口和主要速率接口。

22、帧中继的虚电路有两类永久虚电路和交换虚电路。

23、 10 Base 5表示的意思是:工作速率为 10M ;采用基带信号;最大支持长度为 500米。

计算机网络期末知识点例题版

计算机网络期末知识点例题版

一、 计算题1、 给出IP (可以是二进制数表示的形式),判断是哪类IP 地址(A/B/C )?网络号、主机号为划分子网的子网掩码,把该主机所在的网络划分为6个子网,求子网掩码及IP 范围 已知网络IP ,要求划分子网,求子网掩码。

或者给出子网掩码,问是否划分了子网2、 求有效数据传输率例题:在2km 的总线网,数据传输速率为10Mbps 。

帧长为512bits ,发送站成功发送帧后,在下一个时隙接收方发送一个32bits 的确认,假设没有冲突,求有效传输率。

发送512bits 所用的实际时间为:512/10M+ 32/10M+ 2*2k/(3*10^8)(往返的线路长度除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67.733(us)有效数据传输率=512/67.733=7.559Mbps7.559Mbps=67.733512=有效数据传效数67.733(us)= )往返的线返的线)(10(32k 2 +10M 32 +10M 5128÷⨯÷⨯÷÷除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3、 奈奎斯定理,求波特率进而求比特率;香农公式计算(用到信噪比)最大传输速率R-MAX 计算:无噪声信道:V W R 2max log 2=(W 带宽,V 信号离散等级)有噪声信道:香农公式:)/1(log 2max n s W R +=噪声=N S /lg 10噪声为30dB,S/N=1000比特率与波特率的计算:V og 2l 波特率=比特率⨯例题:某信道的带宽为4MHz ,假定无噪声并采用4电平的数字信号,试求该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率。

(要求列出简要计算式) 解:16Mbps =242=4l 42=V 2Wlog =最大数据传大数据22⨯⨯⨯⨯og例题:采用相—幅调制(PAM)技术在带宽为32KHz 的无噪声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每个相位处都有两种不同幅度的电平。

若要达到192Kbps 的数据速率,至少要有多少种不同的相位? 解:无噪声,kbps R kHz W 192,32max ==; V W R 2max log 2=(W 带宽,V 信号离散等级)得 3)322(1922/log max 2=⨯÷==W R V所以V=8,每个相位都有两种不同的幅度的电平,所以至少需要8/2=4种不同的相位。

5g 基站射频 杂散 协议,空载rssi 协议

5g 基站射频 杂散 协议,空载rssi 协议

5g 基站射频杂散协议,空载rssi 协议5G基站射频杂散协议和空载RSSI协议是5G通信网络中关键的技术规范,对于确保网络通信质量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个协议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5G基站射频杂散协议。

射频杂散是指在5G 基站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外部环境因素或设备本身的问题导致的信号干扰和泄漏。

这些杂散信号会严重影响基站的正常工作,甚至会对通信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5G基站射频杂散协议就是为了限制和控制这些杂散信号而制定的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标准。

5G基站射频杂散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射频信号调理:通过对射频信号进行调理和优化,减少信号的泄漏和干扰,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稳定性。

2.杂散信号监测:建立杂散信号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定位杂散信号源,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

3.杂散信号抑制: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如滤波器、射频屏蔽等,抑制杂散信号的产生和传播,保障基站的正常工作。

4.杂散信号检测报警:建立杂散信号检测报警机制,一旦发现杂散信号异常,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5G基站射频杂散协议的规范,可以有效减少基站工作中的杂散信号干扰,提高通信质量和稳定性,保障用户的通信需求得到满足。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5G空载RSSI协议。

空载RSSI是指在5G 基站空载情况下的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空载状态是指基站在没有进行通信时的工作状态,而RSSI则是指接收信号的强度指示。

5G空载RSSI协议的主要作用是对基站的空载信号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基站在没有通信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良好的接收信号质量。

通过空载RSSI协议的规范,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基站空载信号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基站在通信空闲时也能正常工作。

5G空载RSSI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空载信号监测:建立基站空载信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和评估基站的空载接收信号强度,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单工通信名词解释

单工通信名词解释

单工通信名词解释什么是单工通信?以下是单工通信的定义:单工通信是指发送和接收方之间的一种单向的通信方式。

在单工通信中,发送方发送信息,而接收方只能接受,但不能发送信息。

因此,接收方无法及时确认发送方的发言。

单工通信也称为单向通信,它被广泛用于传播行业,例如广播和电视节目、报纸和杂志等。

此外,单工通信也被用于无线电和调制解调器,以及无线传感器和取样信号处理系统中。

单工通信的优势在于,它提供了安全的通信方式,而不必担心传输数据的中断和被破坏的可能性。

另外,由于单向传输的距离通常较远,传输速率也较为稳定。

因此,单工通信也可以用在远程通信中,例如传输大型文件。

另外,单工通信需要精确的控制,以保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受干扰。

因此,每个设备都需要使用特殊的单工设备或芯片来实现单工通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的安全。

在通信领域中,单工通信也有一些名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单工通信的内容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单工通信的名词,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单工通信。

1. 信道:信道是指信息传输的路径,也称为信息传输渠道。

一般来说,在单工通信中,信道通常是只允许一个方向传输的管道,通常由有限的带宽来支持,可以是有线或无线。

2.宽:带宽是指信息传输的频带宽度,也称为信号带宽或信息传输带宽。

它是一个度量,表明信息可以在指定时间内传送多少位。

在单工通信中,带宽是指在指定时间内传输的信息位数。

3.制:调制是指通过某种特殊信号将信息传输到另一个节点,从而在接收端获得正确的信息。

在单工通信中,调制是一种技术,可以使信息在单工发射频率中保持可辨别性,并能够确保发射信号的质量和可靠性。

4.法器:加法器是指将信息加密的一种技术,可以使接收方的数据不被破坏。

加法器是单工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信息进行编码和加密,以防止信息被不法分子破译和窃取。

5.调器:解调器是指接收部分中的一种装置,用于接收和处理从发射器发出的数字和模拟信号。

解调器将分散的信号重新组合,使其变得可读,以便可以传输和接收数据。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

《移动通信》课后答案练习一一、填空题1、移动通信按工作方式分(单工)(双工)(半双工)。

2、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分(FDMA),(TDMA),(CDMA )。

3、移动通信按信号形式分(模拟网)(数字网)4、移动通信按覆盖范围分(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

5、移动通信按业务类型分( PSTN),(DDN),(ISDN )6、移动通信按服务特性分(专用网),(公用网)。

7、移动通信按使用环境分(陆地通信),(海上通信),(空中通信)。

8、移动通信按使用对象分(民用系统),(军用系统)。

二、简答题1、什么叫移动通信?答: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2、移动通信的特点。

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5、移动台必须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3、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答:1、开发更高频段2、有效利用频谱3、数字化4、向个人移动通信发展5、传输数据速率越来越高。

4、全球3G的三大标准是什么?答:WCDMA 、 CDMA2000、TD-SCDMA 。

5、什么是基站?答:固定不动接发移动台的信号完成与交换中心相连,从而实现移动台信号的收发。

6、什么是移动台?答:接收发送无线信号并且可以移动的终端;包括:手机,车载台、无绳电话等。

7、什么是交换中心?答:交换各种信息的中心,分为有线和无线。

无线交换中心为各个移动台所在的基站之间提供交换服务。

8、移动通信的发展目标是什么?答:就是向个人移动通信系统(PCS)发展:Whoever 、Whenever 、Wherever 、Whomever 、Whatever。

9、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优点?答:频谱利用率高、容量大,同时可以自动漫游和自动切换,通信质量好,加上其业务种类多、易于加密、抗干扰能力强、用户设备小、成本低。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网络》机考终结性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3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网络》机考终结性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3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网络》机考终结性3套真题题库及答案盗传必究题库一试卷总分:100 答题时间:60分钟客观题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1.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

A通信B数字C信息D模拟2.网络资源子网负责()oA数据通信B数字认证机制C信息处理D路由3.()是指选用双绞线、同轴电缆或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计算机网络。

A城域网B有线网C无线网D星型网络4.一个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需要指定一套复杂的协议集。

对于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来说,最好的组织方式是()oA连续地址编码模型B层次结构模型C分布式进程通信模型D混合结构模型5.网络协议由语法、()和语序三大要素构成。

A实体B语义C数据报D路由6.TCP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用()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A三次握手B校验C点对点传输D数据分析7.数据通信按照信号传送方向和时间的关系,信道的通信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半双工和全双工。

A数字传输B单工C信道传输D模拟传输8.信道的多路复用技术有()、时分多路复用、波分多路复用和码分多路复用。

A频分多路复用B信息交换C数字交换D电路交换9.在信道中数据的传输方式有()通信和串行通信两种。

A点到点B并行C即时D实时10.组建局域网的硬件设备主要有()、中继器、网络适配器和以太网交换机等。

A无线路由器B调制解调器C读卡器D集线器11.()工作于0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除了拥有集线器的所有功能外,还具有物理编址、网络拓扑结构、错误校验、帧序列以及流量控制等功能。

A无线路由器B网络适配器C总线D交换机12.以太网是基于()的广播式网络,网络上的所有站点共享传输介质和带宽。

A总线型B树型C网状型D星型13.网桥工作在()层。

A网络B数据链路C传输D应用14.网关是互连网络中操作在OSI/RM模型中的()以上的具有协议转换功能设施。

A传输层B物理层C网络层D数据链路层15.路由器是实现网络互联的设备,作用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第三版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1.1 以无线广播和电视为例,说明图 1-1 模型中的信息源,受信者及信道包含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在无线电广播中,信息源包括的具体内容为从声音转换而成的原始电信号,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乘的声音;在电视系统中,信息源的具体内容为从影像转换而成的电信号。

收信者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就是从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的影像;二者信道中包括的具体内容分别是载有声音和影像的无线电波1.2 何谓数字信号,何谓模拟信号,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数字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仅可能取有限个值;模拟信号指电信号的参量可以取连续值。

他们的区别在于电信号参量的取值是连续的还是离散可数的。

1.3 何谓数字通信,数字通信有哪些优缺点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系统统称为数字通信系统;优缺点: 1.抗干扰能力强;2.传输差错可以控制;3.便于加密处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越来越重要,数字通信的加密处理比模拟通信容易的多,以话音信号为例,经过数字变换后的信号可用简单的数字逻辑运算进行加密,解密处理;4.便于存储、处理和交换;数字通信的信号形式和计算机所用的信号一致,都是二进制代码,因此便于与计算机联网,也便于用计算机对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处理和交换,可使通信网的管理,维护实现自动化,智能化;5. 设备便于集成化、微机化。

数字通信采用时分多路复用,不需要体积较大的滤波器。

设备中大部分电路是数字电路,可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因此体积小,功耗低;6. 便于构成综合数字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

采用数字传输方式,可以通过程控数字交换设备进行数字交换,以实现传输和交换的综合。

另外,电话业务和各种非话务业务都可以实现数字化,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缺点:占用信道频带较宽。

一路模拟电话的频带为 4KHZ 带宽,一路数字电话约占64KHZ。

1.4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中的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是什么数字通行系统的模型见图1-4 所示。

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噪声功率谱密度

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噪声功率谱密度

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及噪声功率谱密度一、概述在通信系统中,信道传输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决定了信号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信息量。

而噪声功率谱密度则是描述了信道中噪声的分布情况,对于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信道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噪声功率谱密度的相关知识。

二、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信道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可以通过香农公式来描述,香农公式是由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提出,它描述了理想数字通信系统中的最大传输速率。

其公式如下:C = B * log2(1 + S/N)其中,C代表信道传输速率,B代表信道的带宽,S代表信号的功率,N代表信道的噪声功率。

3、噪声功率谱密度噪声功率谱密度是描述信道中噪声分布情况的重要参数。

噪声功率谱密度可以通过噪声功率谱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噪声功率谱密度是与带宽相关的。

噪声功率谱密度越大,意味着信号中包含的噪声越多,这会对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造成影响。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合理地控制噪声功率谱密度,以保证信号的传输质量。

四、结论信道传输速率和噪声功率谱密度是通信系统中非常重要的参数,它们直接影响着信号的传输质量和系统的性能。

合理地计算信道传输速率和控制噪声功率谱密度,是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信道传输速率的计算公式以及噪声功率谱密度的相关知识,为通信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一、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信道的带宽和信噪比是影响信道传输速率的重要因素。

通过信道传输速率计算公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带宽和信噪比对传输速率的影响。

在实际的通信系统设计中,通过合理地选择带宽和控制信噪比,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信道的传输速率,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带宽是指信号频谱中的频率范围,它决定了信号可以传输的频率范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根据香农公式,信道传输速率与带宽呈对数关系,带宽越大,信道传输速率越高。

在通信系统设计中,需要合理地选择信道的带宽,以满足传输速率的要求。

通信技术与系统-第一章 通信系统概述

通信技术与系统-第一章 通信系统概述

调制
信道
解调
信宿
模拟通信系统
2
按信号特征分类
信源
信源 编码
加密
信道 编码
调制
信道
信宿
信源 译码
解密
信道 解码解调来自数字通信系统按信号特征分类
数字通信系统多了信源编码(解码)和信 道编码(解码)功能模块;
信源编码完成的是将模拟信息(模拟信号) 转换成数字信号的功能(信源解码功能相 反);信道编码是将信源编码输出的数字 信号变成适合于信道传输的码型(信道解 码功能相反),以提高传输的有效性和可 靠性。
编码信道与调制信道有明显的不同。调制信道 对信号的影响是通过乘性干扰及加性干扰使已 调制信号发生模拟性的变化;而编码信道对信 号的影响则是一种数字序列的变换,即把一种 数字序列变成另一种数字序列(产生误码)。
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通信介质)指的是可以传播(传 输)电信号(光信号)的物质。
从通信系统的角度上看,就是连接通信双方 收、发信设备并负责信号传输的物质(物理 实体)。
按通信方式分类
按通信终端之间的连接方式可划分为两点间 直通方式和交换方式。直通方式是通信双方 直接用专线连接;而交换式的通信双方必须 经过一个称为交换机的设备才能连接起来, 如电话系统。
按数字信号传输的顺序,在数据通信中(主 要指计算机通信),通信方式又有串行通信 与并行通信之分。
按同步方式的不同,还可以分为同步通信和 异步通信。
有线介质——同轴电缆示意图
外部绝缘体
内部导体
内部绝缘体 铝制编织导体(屏蔽) (a) 一段同轴电缆
(b) 一段与连接器相连的同轴电缆
有线介质——同轴电缆示意图
基站用射频同轴电缆 (50Ω同轴电缆)

循环冗余码 (CRC)

循环冗余码 (CRC)

Thursday, May 06, 2010
Network Center (NC)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4.5 滑动窗口机制
机制:在发送方和接收方分别设置发送窗口和接收 窗口,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受控的向前滑动,从而控 制传输过程.
– 发送窗口:对发方进行流量控制,其大小WT指明在收到 对方ACK之前发方最多可以发送多少个数据帧,落在窗 口内的帧可以连续发送. – 接收窗口:控制哪些数据帧可以接收,只有到达的数据 帧的序号落在接收窗口内时才可以被接收,否则将被丢 弃.当收方收到一个有序且无差错的帧后,接收窗口想 起滑动,准备接收下一帧,并向发方发送一个确认 (ACK).为了提高效率收方可以采用累积确认或捎带 确认.
缓存
帧 数据链路
缓存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通信模型
Thursday, May 06, 2010
Network Center (NC)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数据链路层控制机制
数据链路层功能:通过该层协议的作用, 在一条不太可靠的通讯链路上实现可靠的 数据传输; 数据链路:在数据链路层,通讯的对等实 体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包括物理链路和 必要的传输控制规程; 理想的数据链路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Thursday, May 06, 2010
Network Center (NC)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回退-N ARQ 使用滑动窗口机制,WT>1,WR=1,发方在每收到一个ACK之前 不用等待,可以连续发送窗口内的多个帧,如果这时收到 ACK,还可以则调整发方窗口,继续发送后续的帧;(连续 ARQ) 对于发送的每一帧设置超时定时器,发方发出一个帧后启 动该定时器.若因帧效验错误,帧丢失,ACK丢失使定时器 超时后还没有收到ACK,发方则要重复此帧,而且还必须重 发此帧后面所有的已发帧;(回退-N ARQ) 收方每收到一次失序的数据帧时都重发上次发送过的ACK, 这可弥补上次已发送的确认帧的丢失;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简答题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简答题

从计算机网络定义来看,网络主要涉及哪四个方面的问题?答:计算机网络是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7分)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计算机网络是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

计算机网络首先是一个通信网络,各计算机之间通过通信媒体、通信设备进行数据通信,其次,在此基础上各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软件共享其它计算机上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

从定义中看出涉及到四个方面的问题:(1)至少两台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如打印机、外接硬盘等)互联。

(2分)(2)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

(2分)(3)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2分)(4)联网计算机的“独立自治”性。

(2分)HTTP协议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答:(1)支持客户/服务器模式。

(2)简单快速:客户向服务器请求服务时,只需传送请求方法和路径。

(3)灵活:HTTP允许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

(4)无连接:无连接的含义是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

(5)无状态:无状态是指协议对于事务处理没有记忆能力。

什么是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各有何特点?答;数据通信按照信号传送方向和时间的关系,信道的通信方式可以分为三种: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单工通信:在单工通信方式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

例如:无线广播电台的广播、电视播放。

(5分)半双工通信:在半双工通信方式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必须交替进行,在任一时刻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

例如:对讲机。

(5分)全双工通信:在全双工通信方式中,信号可以同时双向传送数据。

例如:以太网通信。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

移动通信协议作为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您应该了解最基本的移动通信协议,更严格的来讲不是了解,而应该是精通,面临3G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复合型移动通信人才,对于开发人员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要求:即拥有传统软件的开发经验又掌握丰富的移动通信技术。

毕竟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主要编程方向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所有的编程思路也都基于通信协议之上。

如果不懂协议那么我们在实现这些编程思路的时候就会很迷茫,或者说思路很不清晰,对于某种通信状态的流程不了解,大概框架不了解也就做不出优秀的软件。

譬如如果您不知道一条短信是如何实现发送和接受的整个过程,那么在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时也就会一头雾水,在团队中只能跟着别人的思路走。

有人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知道通信协议?我又不做那方面的开发!”。

注意,我这里只是针对于想在移动通信领域搞软件开发的人员来说的。

毕竟社会上传统的java工程师很多,如果您是其中一位,能够体现您比别人有优势的地方未必就是您多知道多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方法的重载;一种是和继承有关的多态。

扎实的java基础固然是必须,但是对于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对于自己目标的实现,单一的java工程师还是显得有些劣势所在。

我个人认为作为移动通信软件开发人员应该掌握如下有关移动通信协议的内容:(备注:资料完全是有笔者亲自整理,不足之处请读者朋友指正)作为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应该熟悉基本的移动通信协议,在这里我就说高级移动通信协议了,那个涉及到更复杂的内容。

整个框架:(如果读者朋友感觉下边内容过于专业或者枯燥可以直接阅读文章的最后部分,本人总结了关于OSI部分的精华)一、TCP/IP:(1)掌握协议的构成成份。

(2)理解OSI模型、TCP/IP模型。

(3)掌握以太网的接入方法,以太网和802.3帧的区别是什么?了解无线以太网无线以太帧的构成。

(4)第二层主要设备和工作原理。

(5)掌握IP层主要必须协议、IP编址、理解协议配置步骤。

通信原理期末复习习题集(附完整答案解析)

通信原理期末复习习题集(附完整答案解析)

通信原理期末复习习题集(附完整答案解析)一、绪论1、描述通信系统的两大主要技术性能指标为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通常用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和差错率来衡量这两个指标。

2、多路复用方式有FDMA 、TDMA 、CDMA (列出三种方式)。

3、八进制传码率3000Baud,传信率为9000b/s ,传信率不变的情况下变为二进制,4和无线通信。

5来表示;数字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用差错率(误码率、误信率)来表示。

6、按照通信双方之间的工作方式可将通信方式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双工通信。

7、按数字信号序列排列传输方式可将通信方式分为串行通信和_ 并行通信。

8、关于数字通信的优点描述错误的是(D )。

(A)抗噪声性能好(B)噪声不积累(C)可实现综合业务(D)占用带宽宽9、在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来衡量其可靠性指标的是( B )。

(A)信息量(B)差错率(C)信噪比(D)数码率10、简述数字通信系统的特点。

(一)优点: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累积传输差错可控便于应用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减轻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二)缺点:需要占用较大带宽对同步要求高11、简要叙述由香农公式可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于有噪声的连续信道,可由香农公式来计算信道容量。

香农公式给出了高斯白噪声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香农公式可得出的主要结论:(1)信息速率低于信道容量时,一定有办法实现无误传输。

(2)信息速率高于信道容量时,则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可能可靠地传输这些信息. (3)信道容量C 、传输信息所用的信道带宽B 与信噪比S/N 之间存在着互换的关系:①在保持C 不变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信号的传输带宽B 来降低对信噪比的要求。

②在保持B 不变的前提下,可以用提高信噪比的方法增加信道容量。

12、与模拟通信相比,数字通信具有哪些优点。

(1)抗噪声性能好。

(2)易于进行差错控制。

(3)采用中继传输噪声不积累。

有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协议

有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协议

有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协议协议方:发起方:________________接收方:________________ 。

通信协议版本:________________ 。

协议生效日期:________________ 。

协议有效期:________________ 。

联系地址: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

协议签署人:________________ 。

协议前言:亲爱的双方,大家好!在这个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我们的通信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协议,而这份协议就是为了确保我们在有错信道条件下,依然能顺利地进行单工停等(StopandWait)通信。

通过这份协议,咱们能明确彼此的责任,保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相信通过彼此的努力,一定能把通信问题搞定,安心传递每一条数据。

好了,话不多说,接下来咱们就正式进入协议的内容部分!第一章:协议目的在现代通信中,信道总是充满了各种“坑坑洼洼”,也就是说信号可能会出错。

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可靠地传递,我们需要有一套机制来检测和处理这些“坑”。

而这个机制就是“单工停等协议”。

简单来说,单工停等协议就像是你发了一封情书给暗恋对象,但在你等待对方的回复之前,你不会再去发第二封。

这种方式确保了每一封情书(数据包)都能得到对方的确认后,你才会放心继续发下一封。

只不过,我们这儿的“情书”是数据包,“暗恋对象”是接收方,整个过程更加严谨而高效啦。

第二章:通信协议的基本规则1. 数据传输方式:本协议规定,通信将采用单工通信方式进行传输。

也就是说,数据只会从发起方传输到接收方,且一来一往,传输过程比较简洁明了。

2. 数据传输过程:发起方每次只能发送一个数据包,接收方确认收到数据包后,才会允许发起方发送下一个数据包。

在发送数据时,发起方需等待接收方的确认信号。

如果收到的是错误信息或没有信号,发起方需要重新发送数据包,确保通信的可靠性。

3. 错误检测和重传机制:为了应对“错信道”情况,我们将在每个数据包中加入校验码(比如CRC校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实验内容: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停等协议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实现方法;掌握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停等协议的工作过程。

实验要求:选用任一编程工具和编程语言实现;使用发送端程序和接收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实验原理:在有噪声信道中的数据传输可能由于不确定的原因造成传输数据的丢失,包括发送方发出的信息和接受方返回的确认帧。

而在有连接有确实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要求数据正确无误的传送的接受方,所以在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上对于各种数据的损坏或丢失都要进行更正。

本实验演示了该协议在各种状况(数据丢失,确认丢失,数据延迟)下的处理方式。

原程序:import java.awt.*;import java.awt.event.*;class Thread1 extends Thread{int tim;Button b;Frame f;Thread1(int t,Frame fra){tim=t;b=new Button("0");b.setForeground(Color.blue);b.setBounds(10,30,40,30);f=fra;f.add(b);}public void run(){if(tim==10){for(int j=0;j<tim;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丢失");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2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4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1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b.setLabel("丢失");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5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等待");try{sleep(2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class Thread2 extends Thread{int tim;Button b;Frame f;Thread2(int n,Frame fra){tim=n;b=new Button("0");b.setBounds(200,30,30,20);b.setForeground(Color.blue);f=fra;}public void run(){try{sleep(40*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add(b);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20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3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class Event1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Button but[]=new Button[4];Frame f;Button head,but1;Label t1,t2;public Event1(){f=new Frame("Event Example");f.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System.exit(0);}});initialize();}public void initialize(){f.setSize(800,500);f.setLayout(null);but[0]=new Button("正常");but[1]=new Button("数据丢失");but[2]=new Button("确认丢失");but[3]=new Button("延迟");for(int i=0;i<4;i++){but[i].setBounds(700,40+50*i,70,25);but[i].addActionListener(this);f.add(but[i]);}t1=new Label("发送方");t1.setBounds(610,30,50,30);t1.setForeground(Color.red);f.add(t1);t2=new Label("接受方");t2.setBounds(610,400,50,30);t2.setForeground(Color.red);f.add(t2);head=new Button();head.setBounds(10,30,600,10);head.setBackground(Color.blue);f.add(head);but1=new Button();but1.setBounds(10,400,600,10);but1.setBackground(Color.blue);f.add(but1);f.setVisible(true);}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if(e.getSource()==but[0]){Thread1 t1=new Thread1(20,f);t1.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1]){Thread1 t1=new Thread1(10,f);Thread2 t2=new Thread2(10,f);t1.start();t2.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2]){Thread1 t1=new Thread1(40,f);Thread2 t2=new Thread2(40,f);t1.start();t2.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3]){Thread1 t1=new Thread1(50,f);Thread2 t2=new Thread2(50,f);t1.start();t2.star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new Event1();}}运行结果:(1)当选择“数据丢失”时,从发送方发出的数据在半途中丢失(如下图1),接受方没收到数据,不发送确认帧回去,发送方因为超时重发数据(如图2)。

c语言写无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式协议

c语言写无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式协议

c语言写无错信道上的单工停-等式协议在通信领域中,单工停-等式协议是一种用于无错信道上的通信协议。

本文将详细介绍单工停-等式协议的原理和应用。

一、协议原理单工停-等式协议是一种单向通信协议,它基于无错信道,可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

其原理如下:1. 发送端在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先发送一个停止信号给接收端,以告知接收端即将开始传输数据。

2. 接收端在接收到停止信号后,进入等待状态,等待发送端发送数据。

3. 发送端在发送完数据后,不会收到接收端的确认信号,因此无法得知数据是否被接收成功。

4. 接收端在接收完数据后,会自动进入等待状态,等待下一次发送端的停止信号。

二、应用场景单工停-等式协议适用于数据传输要求较低的场景,例如:1. 温度监测系统:传感器通过单工停-等式协议将温度数据传输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温度监测和控制。

2. 电力传输系统:通过单工停-等式协议将电力数据从发电站传输到用户终端,以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

3. 无线电通信系统:在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单工停-等式协议可以用于传输短消息,例如天气预报、紧急通知等。

三、协议优点1. 简单易实现:单工停-等式协议的原理简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

2. 无需确认信号:由于是单向通信,发送端无需等待接收端的确认信号,可以节省通信时间。

四、协议缺点1. 无法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由于没有确认信号,发送端无法得知数据是否被接收成功,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2. 传输效率低:由于需要发送停止信号和等待确认信号,协议的传输效率相对较低。

五、协议改进为了提高单工停-等式协议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可以进行以下改进:1. 引入确认机制:在发送端发送完数据后,引入一个确认信号,用于告知发送端数据是否被接收成功。

2. 使用流水线技术: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建立多个缓冲区,可以并行传输多个数据包,提高传输效率。

六、总结单工停-等式协议是一种简单的无错信道通信协议,适用于数据传输要求较低的场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协议实验内容: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停等协议的实现。

实验目的:了解数据链路层协议的基本原理;掌握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实现方法;掌握有噪声信道的单工停等协议的工作过程。

实验要求:选用任一编程工具和编程语言实现;使用发送端程序和接收端程序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

实验原理:在有噪声信道中的数据传输可能由于不确定的原因造成传输数据的丢失,包括发送方发出的信息和接受方返回的确认帧。

而在有连接有确实的数据传输过程中要求数据正确无误的传送的接受方,所以在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上对于各种数据的损坏或丢失都要进行更正。

本实验演示了该协议在各种状况(数据丢失,确认丢失,数据延迟)下的处理方式。

原程序:import java.awt.*;import java.awt.event.*;class Thread1 extends Thread{int tim;Button b;Frame f;Thread1(int t,Frame fra){tim=t;b=new Button("0");b.setForeground(Color.blue);b.setBounds(10,30,40,30);f=fra;f.add(b);}public void run(){if(tim==10){for(int j=0;j<tim;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丢失");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2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4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1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b.setLabel("丢失");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if(tim==50){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5*j,30+20*j,40,30);}b.setLabel("等待");try{sleep(2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1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class Thread2 extends Thread{int tim;Button b;Frame f;Thread2(int n,Frame fra){tim=n;b=new Button("0");b.setBounds(200,30,30,20);b.setForeground(Color.blue);f=fra;}public void run(){try{sleep(40*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add(b);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200+5*j,30+20*j,40,30);}b.setLabel("1");for(int j=0;j<20;j++){try{sleep(1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b.setBounds(300+5*j,400-20*j,40,30);}try{sleep(1000);}catch(InterruptedException e){}f.remove(b);}}class Event1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Button but[]=new Button[4];Frame f;Button head,but1;Label t1,t2;public Event1(){f=new Frame("Event Example");f.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System.exit(0);}});initialize();}public void initialize(){f.setSize(800,500);f.setLayout(null);but[0]=new Button("正常");but[1]=new Button("数据丢失");but[2]=new Button("确认丢失");but[3]=new Button("延迟");for(int i=0;i<4;i++){but[i].setBounds(700,40+50*i,70,25);but[i].addActionListener(this);f.add(but[i]);}t1=new Label("发送方");t1.setBounds(610,30,50,30);t1.setForeground(Color.red);f.add(t1);t2=new Label("接受方");t2.setBounds(610,400,50,30);t2.setForeground(Color.red);f.add(t2);head=new Button();head.setBounds(10,30,600,10);head.setBackground(Color.blue);f.add(head);but1=new Button();but1.setBounds(10,400,600,10);but1.setBackground(Color.blue);f.add(but1);f.setVisible(true);}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if(e.getSource()==but[0]){Thread1 t1=new Thread1(20,f);t1.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1]){Thread1 t1=new Thread1(10,f);Thread2 t2=new Thread2(10,f);t1.start();t2.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2]){Thread1 t1=new Thread1(40,f);Thread2 t2=new Thread2(40,f);t1.start();t2.start();}else if(e.getSource()==but[3]){Thread1 t1=new Thread1(50,f);Thread2 t2=new Thread2(50,f);t1.start();t2.start();}}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new Event1();}}运行结果:(1)当选择“数据丢失”时,从发送方发出的数据在半途中丢失(如下图1),接受方没收到数据,不发送确认帧回去,发送方因为超时重发数据(如图2)。

图1图2(二)当选择“确认丢失”时,接受方接到发送方发来的数据并把确认帧发出去,但确认帧在途中丢失(如图3),发送方因为没有收到确认帧而超时重发。

发送方接到同一个数据再发一个确认帧回复,并把数据丢弃(如图4)。

图3图4(三)当选择“延迟”时,接受方接到数据并把确认帧发出,但数据或确认帧在途中延迟(如图5),使得发送方等待超时重发。

当发送方接到超时的确认帧,与自己期待的确认帧不同则丢弃该帧;接受方接到发送方重发的数据,与之前的数据重复,也丢弃之。

图5图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