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现》课程简介

合集下载

2024版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上册全册教案

2024版小学二年级《综合实践》上册全册教案

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水变成水蒸气;将水蒸气冷却,观察水
蒸气变成水珠。
实验现象
03
水加热后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后变成水珠。
24
实例分析与讨论
• 实验结论:水可以通过加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可以通过 冷却变成水珠,实现了水的循环。
2024/1/28
25
实例分析与讨论
实验二 物体的浮沉
实验步骤
将不同重量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 体的浮沉情况。
19
实例分析与讨论
01
实例一
针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得出调查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
02
实例二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学生的阅
读兴趣、阅读时间和阅读内容等,分析调查结果,提出推广阅读的措施。
2024/1/28
03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调查经验和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借鉴。
作品评价标准
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实用性、美观度等方面,以便对学生作品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 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努力程度,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并鼓励他们相互之间进行互评。通过自评和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和学习能力。
感谢观看
2024/1/28
31
2024/1/28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5
教材结构与内容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天津市北辰区教学研究室樊雅富【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

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

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

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

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

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

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简介

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简介

前卫镇第二幼儿园科学发现室简介
我园于开园初便设立科学发现室,面积20.3平方米,配备了专门管理部室的人员。

一、创设目标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保教人员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二、创设内容
我园科学发现室整体设计参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贯彻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室共配备60余种科学探究器材,为小中大班编排了40节科学课程,课程与科学器材是一一对应的。

课程内容涵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技术与创意、地球与宇宙四大领域共计二十个主题(宇宙、地球、人体、动物、植物、水、声、光、电、磁、热、力、空气、化学、材料、工具、结构、机械、设计、机器人)同时我们还配备了科学认知卡片和幼儿记录卡片,培养幼儿科学认知和记录能力。

三、目标效果
- 1 -
科学发现室通过分组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鼓励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拒绝对幼儿进行知识和原理的灌输。

培养孩子们热爱科学、喜欢探究的科学情感,提升孩子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技能,积累生活化、启蒙性的科学认知,使每一个孩子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温馨的环创风格、美观的教室布置、丰富的教学教具、新颖的科学课程,使孩子们置身于浓浓的科学学习氛围之中,在这个自由的空间里,孩子们是“科学家”,在他们小小的天地里展开奇妙的科学旅程,探索身边事物。

- 2 -。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

教科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通过感官来发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起着引导学生开启科学探索大门的关键作用。

本单元的《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学生认识世界、探索自然的基础内容。

它承接了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初步好奇,将这种好奇引导到利用感官进行系统观察和发现的层面。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了认知方法和技能基础。

(二)教材内容剖析感官介绍教材首先介绍了人体的主要感官,包括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触摸等基本内容。

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描述,让学生对感官有初步的认识。

例如,展示不同动物利用感官活动的场景,引发学生对自身感官功能的思考。

感官活动示例列举了一些利用感官进行观察和发现的活动,如观察水果的颜色、形状,听周围环境的声音,闻食物的气味等。

这些示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教材还设置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不同颜色的花朵?”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

(三)教材编写特点趣味性采用大量色彩鲜艳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活动,吸引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以小动物找食物的故事引入感官的作用。

循序渐进从认识感官到利用感官进行简单观察,再到思考感官与发现之间的关系,内容编排由浅入深,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生活性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会科学就在身边。

二、整体设计思路(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出发,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体验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二)感官体验主导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和运用感官,如开展“感官大冒险”活动,设置不同的感官挑战任务。

(三)问题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用眼睛看和用放大镜看有什么不同?”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探索。

科学发现室课程设计

科学发现室课程设计

科学发现室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XX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应用领域。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分析,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XX学科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学科内涵和发展趋势。

2.科学方法:教授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实证精神和创新意识。

3.学科应用案例:通过分析具体的学科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伦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4.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实验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

读美国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有感

读美国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有感

读美国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有感
牛利芬
【期刊名称】《地理教育》
【年(卷),期】2013(000)0z1
【摘要】《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上、中、下)》(以下简称《科学发现者》)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套高质量的教材,其英文版为美国高中理科主流教材,在美国本土的使用率非常高,这套教材符合当今世界主流教育理念,以知识传输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而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该书的引进为我国的新课程教学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理念。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科学发现者》这套教材的特点。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牛利芬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二中学 054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科学发现者·地理》的特点及启示 [J], 曹军
2.美国中学地理教材特点简析\r——以美国《科学发现者》为例 [J], 孔祥丹;申大魁
3.美国高中地理教材的特点及启示——以《科学发现者地球科学》为例 [J], 杨艳; 苏江明
4.浅谈美国地理教材对高考中自然地理考点的借鉴意义—以美国主流教材《科学发
现者》为例 [J], 刘丹
5.中美两国高中地理教材的SWOT对比探究--以鲁教版地理教材和美国《科学发现者--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为例 [J], 李天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奇妙的水世界大班科学发现教案

奇妙的水世界大班科学发现教案

【前言】大班科学探索系列教案为幼儿园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之一。

本次探索的主题为“奇妙的水世界”,课程旨在让幼儿通过亲身探索,感受到水这个自然界中的重要物质,了解水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并引导幼儿对环保的关注和担当。

【探索内容】一、课程目标:1.了解水这个自然物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一些简单的水文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通过观察、探究和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活动室中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如:喷壶、桶、漏斗等。

2.教师准备相关的教育材料,如科技类的小课件、漫画书籍以及与饮用水有关的图片等。

三、课堂活动流程:1.引导幼儿感知水对人体的重要性:教师可通过介绍水对人体的功能和重要性,比如可以讲解“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饮水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废物”等,来引导幼儿产生对水的兴趣和注意性。

2.让幼儿了解饮用水的来源:教师可以通过配合小故事和小漫画,让幼儿了解到饮用水的来源以及海洋和江河对水质的影响。

同时引领幼儿了解一些简单的水文知识。

3.亲手制作了解水循环:让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亲手制作关于水循环的模型,感受水分子的运动规律,同时巩固并深化对水文知识的理解。

4.与水相关的游戏活动:通过做游戏或者进行科技课例实验来加深幼儿对水资源的了解,同时引导幼儿了解环保的概念。

比如:用喷壶来打水泡,一位孩子打,其他孩子猜这是什么形状的水泡,猜对的孩子获得奖励。

5.小小行动,保护水资源: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将简单介绍一些家庭和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水资源,引导幼儿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水资源。

【课程收获】通过这次课程的探索,幼儿们不仅会从亲身实践中了解水到日常生活中的存在,了解水的性质和特性,而且也将在游戏中学会如何保护和利用水这样一个自然的重要资源。

同时,课程还提供了一个平台,引领幼儿对于环保实践和责任的探讨和思考,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会变》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会变》

小班科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会变》一、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我会变所属学科:科学适用年级:小班课时数: 1课时课程时长: 30分钟二、课程目标1.学习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发现外界的许多事物都是可变化的。

2.能够探究简单的物理现象,并培养相关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亲身实验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5分钟)让学生看几幅图片,引出“变”这个话题。

例如:•一张图片是一个小女孩在游泳,让学生观察女孩在水里的变化;•另一张图片是一个气球在被吹气过程中的变化,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

2. 实验讲解环节(10分钟)通过展示和手把手的操作演示,让学生探究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糯米球的变化材料:大米、糯米粉、水、碗、勺子、量杯方法:1.用量杯量出一定的大米和糯米粉,分别放入两个碗中;2.加入同样的水,用勺子搅拌均匀,形成有坚硬感的混合物;3.将两种混合物分别搓成球状。

考察:学生能否通过实验观察到材料的变化和球的变化,理解不同材料合并后的物理变化。

实验二:纸巾的变化材料:纸巾、水方法:1.将纸巾展开,平放在桌面上;2.用手指蘸上一些水,均匀涂抹在纸巾上;3.观察纸巾的变化。

考察:学生能否从实验中发现纸的变化,理解感观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操作环节(15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老师在旁边指导和辅导。

4. 总结归纳环节(5分钟)回顾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及发现,总结实验结果。

四、课堂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理解和感知变化的表现,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本课堂中的实验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小班学生来说已经足够有趣和有挑战性。

在课堂中,学生踊跃举手参与,能够很好地观察和探究实验所需要的问题。

但是也有一些学生还未能完全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需要在家长的协助下多次进行实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具系统性地向学生介绍各类实验、实验要素和操作技巧。

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的实验课程,以促进学生对物理变化的理解和感知水平,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新发现》教学设计

《新发现》教学设计

《新发现》教学设计《新发现》教学设计课程概述本教学设计是针对高中生的一节生命科学课程。

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新发现的内容,包括新的科学发现、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1. 了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2. 学习科学家在生物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4. 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1. 讲解科学发现的背景和意义(2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片和课堂板书等教具,讲解最新的科学发现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例如,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对基因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等。

2. 学习最新的科学发现(4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研究课题,要求通过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该课题的最新进展和相关研究成果。

每个小组要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准备一份10分钟左右的小组报告,并呈现给全班。

3. 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和技术(30分钟)教师通过视频或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在生物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如基因测序技术、蛋白质分析技术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该方法和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局限性。

4. 开展科学实验(60分钟)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验条件,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果蝇的基因进行编辑,并观察编辑后果蝇的表型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

5. 学生展示和讨论(20分钟)学生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可能的解释。

评估方法1. 小组报告评估:根据小组报告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评估学生对最新科学发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实验报告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课》课程标准

《科学课》课程标准

《科学课》课程标准科学课-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为《科学课》的教学提供课程标准的指导。

科学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到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以及如何应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在科学领域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旧问题。

5. 培养学生合作与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科学项目中展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内容1. 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科学方法:包括观察、实验、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3. 科学实验: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科学问题解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5. 创新科学项目:鼓励学生选择并开展创新的科学项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6. 小组合作项目: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科学项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

通过以上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对科学有兴趣、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力的学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 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通过感官来发现》教案一、教学分析:在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通过感官来发现是培养学生感知和观察能力的重要内容。

本课时旨在通过交流、观察图片和实物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身体上的感觉器官有哪些作用,并理解感觉器官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们的感觉器官有哪些,包括眼、耳、鼻、舌、皮肤。

理解每个感觉器官的作用及其在感知世界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观察图片和实物等活动来认识感觉器官的作用。

学会使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和感知周围的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残障人士因感觉器官功能障碍所带来的生活困扰。

理解残障人士通过综合运用其他感觉器官来改善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

难点:每个感觉器官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也有不能做的事情。

四、学情分析:学生处于小学二年级,他们的好奇心和观察力逐渐增强,能够主动提问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已经学习过一些与感官相关的知识,如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等。

本课时需要借助图片和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材料,结合师生互动,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感觉器官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1. 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 图片观察法: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3. 实物展示法:准备一些实物,让学生触摸、闻、尝等,以体验感觉器官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图片、实物(如眼镜、音响、水果等)。

2. 课堂环境:保持安静、整洁的教学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师生互动)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索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它们分别是做什么用的呢?学生:(举手回答)老师:很好!我们现在开始一起来了解吧。

关于《科学发现者》教材和美国学校地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关于《科学发现者》教材和美国学校地理教育的一些思考

斯 )大多视地理学为 自然科学,参加了科学委员会 的讨
论 。相 反 ,在 涵盖社 会科 学 、地 理 、历 史科 目的社 会 科
委员会 中,却没有地理学科 中地理 内容 的薄 弱和 地 位 的边 缘化 。
报 告书 深受进 步 主义 和生 活适 应教 育运 动 的影 响,标志着从重视传统学科到强调个人和社会需求的课 程的转变 。1 3 —1 7 年代 ,中学课程 内容趋于多元 90 90 化 ,课程数 目从1 5 7 科增 ̄
有不同意见。这里结合我们在编辑和教学工作 中对于美 国学校地理教育的了解 ,谈点看法 ,以求指正。


《 科学发现者 》是 美国的科学课程而非
地 理课 程 的教学 用 书
现代美国学校的课程 设置奠基 于全 美教育 协会的 《 中等教育的基本原理 》报告书 ( 9 1 9 8 11 —1 1 ),当时 提出的6 个学 习领域是英语 、社会 ( 社会科 学 )、 ( 自
程 的 学生逐 年 减少 。
球科学 ,十年级上生物 ,十一年级上化学 ,十二年级上
物理。因为学的东 西比较简单 ,需要记忆的东西较少 , 很 多好学生在八年级就上地球科学课 ,九年级上生物 , 十年级上化学 ,十一年级上物理 ,十二年级上高级先修
课程 ( P 即A 课程 ,到 了大学 可 以免 修此 门课 )。
问探 题讨
21午第1期i 01 4

近来接连看到了3 篇文章介绍美 国 《 科学发现者 》
… 材 及 其对 中国学 校地 理 教育 的启 示 ,收 获很 大 ,也 教
前 提 下 ,又 提 出加 强 “ 基 础 课 ”教 学 ,即要 求 中学 新
必须开设4 年英语 、3 年数学、3 ( 年 自然 ) 科学 、3 年社 会 、半年计算机课程。 现在 ,美 国的中学课程一般包括 艺术 、商务、家 政 、健康 、音乐 、体育 、职业教 育 、数学 、英语、科 学 、社会 、技术 、外语 等1 多个领域 。学校 通常开 设 O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2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2

小学科学拓展课程纲要课程类型:科学活动性课程适用年级:3-6年级学生人数:20人左右。

一、课程简介:小学科学拓展课程是以“做中学”、“玩中学”等理论为依据的科学活动探究性课程。

设计具有科学教育意义的探究活动,与《科学》课程相结合,引领学生亲历丰富多彩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爱上科学,并且善于使用科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背景分析:国家课程中大部分是基础性课程,少量是拓展性课程;地方课程中一部分是基础性课程,还有一部分可转化为拓展性课程;校本课程中少量为基础性课程,大量应该开设成拓展性课程。

每周拓展性课程课时一般是4课时左右,设计和开发拓展性课程,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系统化”、“加深加难”,应着重在“趣味活动”上做文章,更多地关注学生兴趣和潜能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品行修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般情况下,一学期的教学时间约为18周,5、6年级一周三节科学课,3、4年级一周两节科学课,在上级部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全册教学任务,教学时间分配显得十分紧张。

而一旦让学生亲历探究、深入探究,许多时候一个探究活动就需要多个课时,走马观花式的探究只能使科学探究流于形式,限于框架,无法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而托管服务的托管课程每周有1-2课时,恰好可以弥补科学活动性课时数的不足。

因此,我们提出以小学科学教材的探究活动为基础,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开发适合孩子的科学托管活动性课程。

三、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利用托管服务资源,开展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知识,获得知识新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结合科学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开展植物观察种植、动物观察饲养、微生物观察等实验性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动植物栽培饲养等实用技术,亲身经历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大班教案《我的发现》精选

大班教案《我的发现》精选

大班教案《我的发现》精选一、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是大班幼儿探索活动的一节精选课程。

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教材《探索世界》的第四章《身边的科学》,详细内容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科学现象展开,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关注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 培养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关注生活、热爱探索的科学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放大镜、磁铁、彩色纸片、水杯、硬币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磁铁、放大镜等,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哪些奥秘?2. 例题讲解(10分钟)a. 磁铁可以吸起铁制品;b. 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物体的细节。

3. 随堂练习(15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教具进行观察和探索,记录下他们的发现。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答疑问。

4. 分享交流(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本节课的探索过程,强调关注生活、热爱探索的科学态度。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的发现》2. 科学现象:a. 磁铁可以吸起铁制品b. 放大镜可以帮助观察物体细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里的一个科学现象。

2. 答案示例:观察家里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植物每天的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并与家长分享。

同时,教师可组织相关主题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课程说明与教材内容简介(公共选修)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课程说明与教材内容简介(公共选修)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课程说明与教材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 • • 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科学素养。 1、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素养。以科学史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科学素养 实为载体,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民族精神 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建立新的科学教育观念,关注科学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及各种具体科学 思想方法,关注科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了解科学教育发展的基 本趋势,思想观念具有前瞻性。 3、熟悉历史上科学家在发现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教益,受到启 迪,增强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 4、熟悉历史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科学的思想渊源以及科学和社会的 熟悉历史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熟悉历史上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关系,从中总结科学发展的规律,真正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关系,从中总结科学发展的规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了解科学史中真实的人性的科学家形象,传播一种在思想上独立思考、 有条理地怀疑的科学精神。 6、科学史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展示知识产生、形成、创新和发 展的过程 。 从中,使学生获得对知识本质(包括科学的本质)的准确理 解。

• • • •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课程说明与教材内容简介 《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史》
•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 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 科学 人文。科学 真 理性,科学 理性 使人理智 艺术 理智;艺术 感性,艺 理智 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 艺 美 感性 激情;人文 激情 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 善 术让人富有激情 人文 悟性,人文 悟性 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科学强调客 虔诚。科学 客 人文 虔诚 科学 观规律,艺术 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 科学 主观情感;科学 观规律 艺术 主观情感 科学讲的是 理性,艺术 艺术更富于情感 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 理性 艺术 情感 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是根据 事物的特殊性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 人文既 人文 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情感魅力。 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 情感魅力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 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 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 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 素养、人文素养。 素养、人文素养。

科学发现者(新世纪人才培养主流教材)

科学发现者(新世纪人才培养主流教材)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一部依据《美国科学教育标准》而编写的优秀教科书。全书条理清晰,内容 丰富,包括“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圈”、“动态的地球”、“地质 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等几个单元,共31章,并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每一项内容,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介绍,而且把科学家发现这些知识的过程、思想与方法引入到教 科书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还广泛利用各种资源,通过网络实验、调查 实验及设计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地理 地质学、环境与宇宙》图文并茂,使用了大量的彩色图片,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增加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可以说,《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高中地理课本的“补充包”,地理教学的资源库。
化学_概念与应用
基本信息 内容简介
分册目录 分册后记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页码:855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27 ·条形码: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 ·外文书名: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当前,我国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中新课程的教材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关键工程。我们已经出版了许 多新教材,然而比较与借鉴国外的教材,对于新教材的建设与新课改的教学工作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生物课程是 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尊重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如何更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 经验,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将生物学习变为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 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是值得每一个教材编写者和教学工作者思索的。美国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 教育出版(亚洲)公司出版的《科学发现者丛书生物生命的动力》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有许多地方是值得我们 借鉴与参考的。2006年承浙江教育出版社的约请,我们翻译了这本美国高中生物教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本 译稿终于即将成书面世。《生物生命的动力》供美国9~12年级学生选学一年。该书主编奥尔顿?比格斯 (AltonBiggs)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公立中学长期从事生物教学。比格斯在1982年和1985年还获得美国国家生物 教师协会所授予的得克萨斯州“杰出生物教师”优质奖章。1985年他创建了得克萨斯州生物教师协会并担任会长, 1992年开始他担任美国国家生物教师协会会长。本书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为美国许多中学广泛采用,与本书的以下 几个特点是分不开的,值得我们重视。首先,内容丰富。全书包括“分子与细胞”、“遗传学”、“生命的演 化”、“人体生理”等十个单元的内容,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本书把科学家发现这些知识的过程、思 想与方法也引入到教材中,使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其次,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本书以知识传输为 载体,重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像科学家那样思考、观察、实验和推理。 不仅如此,本书还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合作学习、互助交流;通过“本节复习题”、“标准 化测试”等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

最新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优质教案

最新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2.2通过感官来发现》优质教案

一、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上节课我们观察了自己的身体,我们的身体感觉器官有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还有皮肤,那么来看一看今天老师带来的一个朋友,他的身体少了哪些部位呀?2.引导:1今天柯南给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箱,这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呢?大家想不想来猜一猜?那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感官来发现。

可以使用你们的感觉器官来猜一猜。

2.那这个箱子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眼睛来看一看。

3.那么小朋友们,你们使用教师提问并顺势粘贴五种感觉器官的图片,针对学生提问进行反馈1.教师展示宝箱,并指名,让学生上台猜测,教师并板书学生的发现。

2.教师从箱子里拿出橙子并让学生观察特点。

3教师板书课题:通过感官来发现1.教师展示课件;2.教师提出学生观察要求;3.教师分发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4.教师对学生的发现反馈并记录:5.教师出示自己的侦探记录。

1.教师展示四件物品并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学生回答:少了眼睛;少了鼻子;少了嘴巴;少了两个耳朵;少了一手;五个学生排队摸箱子里的物品学生使用感觉器官进行猜测:1.戴上眼罩用手摸;2.戴上眼罩用鼻子闻;3.用耳朵来听一听;4.戴上眼罩用嘴巴尝;5.学生观察橘子的特点;1.学生回答;2.学生分小组观察照片,并填写柯南的侦探报告;3.小组组长上台领取侦探报告并按时间与小组成员进行观察。

4.小组反馈;1.学生观察物品2.小组回答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来发现箱子里的物品通过观察图片,认识感官以及感官的作用。

通过实践证实使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会让我们对物品的认识钢价全面。

通过对感觉器官作用的拓展延伸,使学生能在生活中运用多种感官的作用。

手上的皮肤,鼻子,耳朵,嘴巴,还有眼睛让我们知道了柯南给我们带来的箱子里面的东西是橙子,这些我们都是通过感官来发现的。

二、探索:认识感官及作用 (一)探索交流1:(1)其实刚刚啊就是柯南给你们的一个小考验,接下来柯南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新任务,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2)现在这四张照片已经在老师手里了,老师希望你们在观察和记录的时候,眼睛要准动作要快:1.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物体有什么特点;2.小声交流小组分工合作3.抓紧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给小组组长领取观察所需的物品;3.指名小组进行回答并记录小组的发现;4.教师指名回答:用多种感官观察物品和用眼睛观察照片的不同;5.教师板书:全面、准确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提出建议学生回答物。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

教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发现生长》教案教案背景科学是核心素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在小学课程中,科学的学习更是占有很大的比重。

二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关键期,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去逐步形成对于科学的认知和感性理解。

《发现生长》是二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介绍了种子的结构及其发芽、生长的过程。

本篇教案主要是针对这一教材的内容而设计的,旨在帮助学生细致而深入地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不仅仅是重复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在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得到挑战的过程中,让其对于科学有更多的探究与感知。

教学目标•能够描述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能够描述种子发芽的过程,并能够结合自身的观察进行简单分析;•能够比较不同材质种子的发芽时间及结果,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教学准备•种子(不同材质的种子);•塑料袋;•餐纸巾/棉纱;•洒水吸水纸;•尺子;•放大镜;•几盆或几个大小相似的植物;•PowerPoint 讲义;•白板、白板笔。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教师:通过介绍“种子”这个概念,让学生对于“种子”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理解。

•学生:回答“种子是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种子”的特点和功能,并激发学生对于探究的欲望。

第二步:观察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并结合Poweroint 讲义,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

利用白板进行图示解释,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总结。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并在白纸上作出观察记录,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猜测。

第三步:实验发芽•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的过程。

首先将几颗种子放在餐纸巾上,再用洒水吸水纸轻轻地覆盖在种子上面,用塑料袋封好,放在合适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

•学生:自主进行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每天种子的变化和过程,并在实验结束后进行结论总结。

第四步:复习与总结•教师:结合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复习及总结“种子发芽的过程”这个主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种类种子发芽时间的差距”,并帮助学生得到合理的结论。

幼儿园科学发现《浸渍鸡蛋》教案

幼儿园科学发现《浸渍鸡蛋》教案

幼儿园科学发现《浸渍鸡蛋》教案一、课程主题和背景课程主题:科学发现——浸渍鸡蛋教学背景: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世界的学问,幼儿时期正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关键时期。

通过开展科学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探索世界,发现新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不同材质的物体可以被水所吸收的不同程度。

2.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3. 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目标:1. 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

2. 学会观察、记录和解释实验结果。

情感目标:1. 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好奇心和创造潜能。

2.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学会使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探究。

2. 培养观察、分类和比较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思维。

2. 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四、教学方法1. 激发幼儿对“浸渍鸡蛋”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科学实验和探究的积极性。

2. 推崇“发现与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问、实验和观察,引导幼儿进行发现和探究。

3. 培养幼儿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他们纷纷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1)老师提前将生鸡蛋、鸭蛋、鸟蛋、人造蛋、玻璃球、海绵等材料半浸泡在4种不同的液体中:自来水、盐水、醋水、油。

(2)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提示幼儿以下几个问题:(a)鸡蛋、鸭蛋和鸟蛋哪一种吸水最强?(b)玻璃球和海绵哪一个吸水更快?(c)哪一种液体可以让不同材质的物体吸收水分?2. 实验环节(35分钟)(1)分小组,每组分配两种实验材料,鼓励幼儿观察、比较材料吸水的速度和量。

(2)在每种液体中浸泡各个材质的物品数小时,记录各种物品的初始重量和浸泡后的重量,提前为幼儿准备好记录表。

(3)老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鼓励他们记录实验结果,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3. 总结环节(15分钟)(1)让幼儿再次观察实验结果,并大声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儿园微小探险家: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

幼儿园微小探险家: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

幼儿园微小探险家: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引言】1. 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在幼儿园教育中,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幼儿园微小探险家是指那些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探索和发现的孩子,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应该得到引导和培养。

本文将围绕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展开讨论,以期能够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

【深度探讨】2. 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特点在设计自然科学发现课程时,首先需要了解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特点。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探索的阶段,他们喜欢动手操作,乐于观察和发现。

教师在设计课程时需要考虑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科学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深度和广度针对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特点,课程设计应该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深度上,需要让孩子们在探索中深入了解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比如通过观察天空和天气,了解日夜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规律;广度上,需要让孩子们涉足不同的自然领域,比如生物、地球和物质等,从而形成对自然科学全面的认识。

4. 亲近自然的活动设计在自然科学发现课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亲近自然的活动,比如户外探险、植物种植、小动物饲养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近距离地感受自然,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和热爱,同时也能在活动中学到自然科学知识。

【回顾总结】5. 自然科学发现课程的意义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是为了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

这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更是对孩子们成长的一种关怀和呵护。

在设计这样的课程时,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规律,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从而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结语】7. 总结全文通过本文的深度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微小探险家的自然科学发现课程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发现》校本课程简介
一、社团简介
为了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我们通过组装、动手、思考等对社团成员进行各种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社团成员由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热爱环保的学生报名组成。

我们开展一些主题科学体验活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做环保的宣传员,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鼓励同学们积极投入环保事业,提倡环保低碳生活。

最后,把自己的活动成果在全班展示交流,同时得到师生的宝贵建议,不断完善补充自己的成果。

二、课程目标与特色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同时,培养他们“从生活中观察-提出疑问-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分析结果”的严谨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践行低碳环保,应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