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_以竹泉村为例_温莹蕾

合集下载

乡村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

乡村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

乡村规划中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作者:宋毅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21年第17期宋毅我国4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造成乡村本身的自然变化规则已或渐进性向城镇化演变的规则消失,现实情况是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向乡村扩张,对乡村蚕食、吞并和吸食性辐射,直至乡村消灭灭亡。

据《2017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数据》,当年全国村庄总量为244.9万个,比2010年减少28.1万个,大约减少了10%。

乡村中有价值的文化景观跟着乡村的消亡或者被城市吞并而逐渐消失。

原本乡村景观在表象和内涵中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作用,自然景观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影响着聚落景观和农业景观的内涵和形态。

从文化景观的视角阐释乡村景观,影响着国土自然资源管理和农业种养殖生产中景观的感知和处理方式。

古代文学作品中“小桥、流水、人家”等语言形象生动地描勾画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田园风景。

这些景观是人类几千年来适应自然、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是乡村历史痕迹,也是乡村历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是,在我国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容易历史积淀下来的乡村文化景观忽视和破坏,导致其永久性衰退。

本文初步阐述乡村文化景观在继承发展乡村聚落机理身份认同方面的作用机理和现实意义,并努力为识别、保护、延续和恢复乡村文化景观提供解决思路建议。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西方欧美各国在很早时已经考虑用法律法规来保护乡村景观,从上个世纪中叶德国实施《土地整治法》,到上个世纪70年代荷兰颁布实施《乡村土地开发法案》,都集中体现了对户外娱乐、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

东方国家中,日本、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着手乡村景观研究,主要采取“民众主导”的方式,调动广大农民保护乡村景观。

近年来欧美国家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变化、生境破碎化等内容,越发重视对“人”的关注,对人类个体的行为、意识、态度等诸多内容的探讨。

我国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初期更多集中在景观评价体系、景观生态学、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等方面,大多注重对现实状况的描述与评价,而很少对乡村景观的社会、文化解释以及人的行为研究。

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24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4-0140-04 收稿日期 2022-04-09摘 要 “石头房”是临沂地区乃至鲁中山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类型之一,历史悠久、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在保护传统风貌、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基础上,将传统“石头房”民居存在的现状问题归结为空间功能落后、居住舒适度低和无法满足发展需要3个方面。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空间功能重构、适宜技术植入和可再生能源利用3项更新改造策略。

以期在有效保护的同时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实现传统民居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石头房 更新改造 临沂地区 传统村落Abstract Stone-house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types in Linyi area and even the mountain area of middle Shandong.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aking Zhuquan village in Yi'nan Coun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style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life, the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are attributed to three aspects: backward spatial function, low living comfort and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development. Then we put forward thre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strategies: spatial function reconstruction, appropriate technology implantation and renewable energy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production and life while protecting, and to realize the activation, ut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Keywords Stone-house, 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Linyi area, Traditional village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Renov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Stone-house in Linyi Area: A Case Study of Zhuquan Village, Yi'nan County宋 晋 | Song Jin 周 觅 | Zhou Mi传统民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建筑类别,深受地理与气候、风水与信仰、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社会发展与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类型和历史记忆载体”[1]。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

乡村旅游景观设计对其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

2017年第4期现代园艺计经历了多个时期,比如,在所设计的庭院中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观元素,使其具有浓浓的自然气息,注重庭院、自然二者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然景观多样化作用,有效改善园林小气候,注重植物造型的优化,达到不同的景观效果。

2.2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和传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相比,西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园林植物景观功能也有所不同,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比如,古代园林、风景式园林风景。

在此过程中,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植物景观功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手法也日渐多样化,但新衍生的环境生态功能建立在传统园林功能基础上,更加注重在园林建设中应用乡土植物等。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会结合各方面情况,在城市花园中科学设置自然保护区域,应用乡土植物,来呈现各类景观印象,比如,沼泽、草原,这是构建新时期生态型园林的关键所在。

这类园林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到西方国家园林设计中,彰显地方特色。

以“林肯纪念园”为例,设计者巧妙地利用该地已有的优势,确保各类草原植物都有良好的生长空间,都能健康生长,有效降低了园林投入使用的养护成本,便于提高其运营效益。

3结语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园林景观设计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严格遵循相关原则,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方面的异同点,借鉴西方园林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各地区园林建设具体情况,比如,气候、地理地貌,巧妙地融入我国传统园林建设元素,有效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园林元素,充分展现我国各地区风土人情,促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别具一格,为城市居民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生活环境氛围,促使人与自然有机融合,促使我国现代园林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全面发展。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园林文化,促使我国园林事业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1宋凤,王洁宁,肖华斌.现代园林植物景观风格的发展与演变———基于类型学的探讨与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1(3)2王春沐.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J].山东林业科技,2010(5)3刘文婷.探讨园林植物景观的设计策略和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2)4李明鑫.中西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发展与方向[J].北京农业,2013(30)5王凤珍.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发展趋势研究[J].生态经济,2011(7)(责任编辑张芝)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持续投入,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新兴的旅游方式。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

红色文化旅游型传统村落保护模式探析——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摘要:本文以确山县竹沟村为例,从村落选址与自然景观环境特征、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传统建筑特征、历史环境要素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进行分析。

通过与较大区域范围(地理区域、文化区域、民族区域)以及邻近区域内其他村落的比较,综合分析传统村落的特点,评估其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等价值,最终从文物保护等级、村落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村域整体山水格局与空间形态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传统村落;村落传统格局;整体风貌特征;红色文化旅游0 引言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

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1 竹沟村概况及村落特征分析1.1.1 村落选址和自然景观环境特征竹沟又称沟竹,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大沙河由北而南绕镇而去,把它分为南北两处。

竹沟素以“簧竹茂盛”而得名,河岸上竹林、芦苇郁郁葱葱,枫杨亭亭玉立,草木如遮如盖。

2013年8月26日,经过国家住建部专家进一步挖掘,以其悠久的文化内涵及传统村落资源,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

1.1.2 传统格局和整体风貌特征竹沟自然村形成于明代,盛于清代,明清建筑风格浓郁。

为明清时期山西、陕西来此经商所建,为山西、陕西民居风格,青砖灰色小瓦,重梁起架,八砖扣顶,硬山屋脊,木门木窗,房屋有雕刻的盘头修饰,现大都保存良好。

明末修筑了竹沟寨墙,传统村落整体格局定型,四周垛口接连,延安街为正街,连接东西寨门。

延安街两侧商铺林立,南北纵深方面以住宅为主。

传统街巷格局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基于AVC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基于AVC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

基于AVC理论的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赵辉;陈娟;薛高洁;汪琦;宴瑾【期刊名称】《绿色科技》【年(卷),期】2024(26)1【摘要】基于AVC[吸引力(attraction)、生命力(vitality)和承载力(capacity)]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资源及景观的发展进行了探究,并揭示了传统村落景观存在的问题,力求提出改善传统村落进行景观的方案。

选取临沂智圣诸葛故里——沂南县竹泉村为案例,进行了传统村落景观综合评价研究。

以AVC理论为指导,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构建AVC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方面的11个因素层和37个指标层,13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指标两两比较打分评价,运用yaahp软件确定各层级权重值,结果表明:竹泉村承载力(0.4233)权重值最高,具备旅游发展的优势和条件,最大游客容量(0.0121)成为其发展旅游的最大影响因素。

生命力(0.2728)和吸引力(0.3039)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当前得出的权重数据,提出了竹泉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1)修复村落历史风貌,建设村落生态景观;(2)保护文化景观,加大文化遗产宣传力度;(3)完善村落基础设施;(4)引入外来企业,带动村民参与;以期为村落景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18-23)【作者】赵辉;陈娟;薛高洁;汪琦;宴瑾【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984【相关文献】1.“记得住乡愁”理念下的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改造研究——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2.基于共生理论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和路径优化研究——以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为例3.乡村旅游驱动的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研究——基于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的实地调研4.临沂地区传统“石头房”民居更新改造研究--以沂南县竹泉村为例5.传统村落景观规划的研究——以临沂市竹泉村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案例分析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和红色旅游景观规划

案例分析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和红色旅游景观规划

案例分析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和红色旅游景观规划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旅游业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和红色旅游景观规划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从阐述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入手,对红色旅游景观规划进行了分析。

标签:传统村镇;聚落保护;红色旅游;景观规划一、传统村镇聚落保护传统村镇聚落通常是指能够比较完整地反映当地特点历史时期的传统文化、历史风貌、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城镇和村庄。

传统村镇聚落的有效保护能够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以下以徽州村镇聚落保护为样本,从传统村镇聚落保护现状、传统村镇保护策略等方面出发,对传统村镇聚落保护进行了分析。

1.传统村镇聚落保护现状我国是历史大国因此拥有者诸多传统村镇聚落,因此我国的传统村镇聚落的保护一直在我国得以进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许多传统村镇聚落中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都被划为了保护区并且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护。

但是这些工作的长期进行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并且如何在长期保护过程中保持村镇聚落的传统风貌则是传统村镇聚落保护的最重要内容。

例如徽州是宋代兴起的重要城镇并且为浙江省最早的传统村镇聚落之一,并且徽州也是唐末两浙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发源于徽州的徽商在明清时期称雄中国商界长达500余年并且有着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的美名,因此徽文化也成为了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

但是徽州传统的建筑与青年人的居住观、审美观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在徽州许多传统村镇聚落中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因此为了更好地改善居住环境并且解决居民的居住问题则需要资金和技术的巨大投入。

因此徽州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则需要研究一整套合宜的对策。

2.传统村镇保护策略(1)法规的有效制定在徽州的传统村镇聚落保护过程中法律法规的有效制定能为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提供合理的法律依据。

例如在徽州传统村镇聚落保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一方面加快制定和出台历史街区、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规另一方面则需要在规划过程中对相应的历史街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消防设施、土地管理及遗产的保存修复做出合理的规定并且更加明确的出台相应的保护程序和保护政策,从而促进徽州传统村镇聚落保护工作的有效进行。

乡村规划中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乡村规划中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2018年第2期现代园艺光对植物的灼伤。

2繁殖地被植物的繁殖有着多种多样的方法可供选择,但一般来说只有1~2种方法是最有效的。

例如多倍体萱草通常都是采用分根法进行繁殖,也可以通过茎芽扦插的方法进行培育,或者是通过赤霉素刺激生长繁殖,但是这些方法的繁殖系数都较低,难以达到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而人工授粉法是一种有效的繁殖方法,其能够提高自然结实率,从而采籽播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4]。

因此,仍旧需要对耐阴性地被植物的繁殖方法进行研究与探索,寻找经济效益最好的方法。

同时,对于繁殖所用的母株需要进行严密管理。

以分株繁殖为例分析,需要通过增加蘖丛或是加速根茎芽的生长发育,可以通过分根来加速分蘖,并在花开之后将残花、枯枝剪去,从而加速主株的生长。

此外,果实栽培中使用的“控上促下”方法在地被植物生产中也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在使用扦插繁殖方法时,可以通过在适合扦插的时间内进行更多的插条,从而提高扦插的成活率。

在播种繁殖的过程中,除了要选择优质的品种之外,对于播种时间、播种之后的管理需要多下功夫。

目前还有许多生产基地采用了组培法,能够进一步提升繁殖量,但是由于生产成本高昂,仅适用于经济效益高的品种生产中。

这说明,除了繁殖效率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植物的种植成本。

3结束语对于植物培育者来说,耐阴植物生产的重点在于提高生存率和生长质量。

除了做好浇水施肥等措施外,还需要重视光照条件。

本文针对遮荫以及繁殖2个地被植物生产的关键环节展开分析,以期提高现代耐阴性地被植物生产的效率,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

(收稿:2017-10-19)[1]刘东焕,赵世伟,宋金艳,等.北京10种乡土地被植物的耐阴性评价及应用[J].中国园林,2014,25(12):88-92.[2]童开林.10种地被植物的耐阴性与园林适应性比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34-237.[3]吴永华,廖伟彪,许宏刚等.10种地被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及其耐阴性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5,46(5):95-100.[4]张军民,刘兰英,李春玲,等.8种阴生地被植物的耐阴性研究[J].中国园林,2015,25(6):100-103.乡村规划中村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以江油星火村为例丁雪莹(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41)村落景观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见证了人类和当地自然协调的过程[1]。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以山东省章丘市朱家峪村为例

文化空间理论视角下的乡村发展路径探索——以山东省章丘市朱家峪村为例
文牝空圊
【文章编号】1006—3862(2016)02—0064—07
文 化 空 间理 论 视 角 下 的 乡 村 发 展 路 径 探 索
— — 以 山东 省 章 丘 市朱 家 峪 村 为 例
温 莹 蕾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 要 】每 个 村 落 都 有 独 特 的 历 史 、传 统 与 文 化 ,并 通 过 承 载 它 们 的 乡村 空 间 体 现 和 再 创造 其魅 力 与 吸 引 力。 随 着城 镇 化 的 不 断推 进 ,乡村 社 会 经 济 正在 发 生 着剧 烈 变 迁 ,乡村 空 间 的 重 塑 由 此 产 生 原 动 力 ,同 时 乡村 空 间也 会 反 作 用 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 乡村 空 间是 与 乡村 经 济 发展 息 息 相 关 的 ,也 是 关乎 城 乡统 筹 发 展 的 重 要 因素 。 以 朱 家 峪 村 为 例 ,借 鉴 文 化 空 间 生 产 的 理 论 , 探 讨 乡村 空 间作 为 生 产 力 与 生 产 关 系对 乡村 社 会 发 展 的影 响 作 用 。 【关键 词 】文 化 空 间 ;乡村 发 展 ;朱 家峪 村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 码】A
相对 于城 市 ,乡 村 是 人 口比 较 分 散 ,以农 业 为 主 要 生 活 来 源 的 地 方 ,最 初 的 乡 村 主 要 依 靠 自然 规 律组 织生 产 活 动 ,如 山 水 、日照 、通 风 等 ,同 时 乡 村 会 由血 缘 、地 缘 和 业 缘 结 成 社 区 。
乡村 的空 间 会 与 自然 山水 、道 路 水 系相 结 合 , 讲 究 的是 因地 制宜 ,乡村 的发 展一 般 是 一 个 自发 的 过 程 ,由整个 村落 对 地理 与 气 候 、风 水 与信 仰 、生活 方式 和文化 观念 等 因素 基 本 达成 共 识 ,因此 而形 成 的聚落 格局 和聚 落景 观 ,一 般 会 注重 群 体 的塑 造 和

解读竹泉模式

解读竹泉模式

解读“竹泉模式”——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美结合编者按:2011年5月4日,沂蒙晚报整版刊发《解读“竹泉模式”--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美结合》一文,介绍了竹泉模式是一种以和谐理念贯穿始终的规划、开发、运作模式,新旧两个竹泉村的共存共赢体现了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美结合,践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义。

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在临沂市沂南县铜井镇北部,坐落着一个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竹泉村,这里靠山、依岭、临河,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农耕为业,至今,仍是“竹林隐茅舍,户户临细流,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2007年开始,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青岛龙腾集团独资开发建设的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于次年正式开始建设,并于2009年8月正式营业。

这个以其超前的规划理念、新颖的产品设计、双赢的开发方式被誉为“竹泉模式”的旅游区开发建设,将原有的古村变为“一古一新”两个竹泉村:古村保留原有风貌,成为旅游度假区;新村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建设安置村民,村民发挥专长,围绕“古村”做起旅游生意。

两村和谐发展,村民安居乐业。

这一变化改变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思维方式,并于和谐之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义,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在竹泉村的规划开发运作中,始终将“和谐”理念贯穿其中——在古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搞旅游产品开发,在保护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创新开发模式,在旧村与新村共存的条件下实现景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存共赢。

规划:在古村基础上创新产品模式竹泉村历经几百年的发展积淀,一些有着明显地域特点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沉淀了下来,这种与城市文化有着极大差异的村落文化,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其完美的村落格局古朴厚重,独特的泉水生态亲和细腻,北方罕见的竹林景观清馨宜人,丰厚的文化底蕴代代传承。

谈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创新——以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发展实践为例

谈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创新——以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发展实践为例

谈乡村旅游模式发展创新——以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发展实践为例作者:何非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5年第6期何非据国家旅游局最新测算,中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达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00亿元,约占全国出游总量三分之一。

每年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占70%,约6000万人次,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增长点。

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在众多乡村旅游品牌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共同关注的课题。

对此竹泉村有着自身的思考和创新。

一、竹泉村基本情况竹泉村位于临沂市沂南县城西北12公里,不足500人,是典型的沂蒙小山村——两面环山,寨子河自西向南绕村而过,整个村子山环水绕,村内翠竹丛生,泉水潺潺。

虽清泉、翠竹、古村浑然一体,独有北方竹乡泉韵,但因村民多以农为生收入微薄,居住分散,道路排水不畅,生活极为不便。

为改变落后面貌,当地政府深入调研、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了竹泉旅游景区。

二、竹泉村旅游开发的模式创新(一)创新规划思路2007年竹泉村着手旅游规划,作为山东省第一个集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系统古村落开发项目,竹泉村特点鲜明。

1、规划思路明确。

以古村生态和民俗为优势,打造沂蒙特色、泉乡个性、竹乡景观、农家风情,融休闲、度假、观光一体。

2、规划理念清新。

围绕“沂蒙竹乡、泉上古村”突出生态、民俗特色,营造移步易景、四季不同、诗情画意意境。

3、空间布局独特。

打造“一条文脉主轴、六大空间,三街六巷九潭十二大空间节点”,动静相间格局。

(二)创新开发模式作为村庄整体搬迁项目,如何赢得群众理解、配合,确保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果,是政府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1、政府引导、协调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

坚持不牺牲群众利益,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先安置后建设,确保绝大多数群众不花钱或花小钱实现居住条件根本性改变。

2、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

“既要实现自然生态有效开发,又要让群众改善居住环境”。

对新村实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民主监督建造质量、配套完善管网建设。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竹泉村作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开发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

但是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保持原汁原味。

竹泉村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文化氛围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旅游开发应以传统文化和自然风貌为主要特色,而不是过分商业化。

2. 打造特色产品。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可以开发一些特色产品来吸引游客。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当地特色美食、乡村民宿等,这些产品都能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 合理规划旅游路线。

竹泉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行走其中,可欣赏到无限美景,但同时也需要有合理的旅游路线,保证游客的安全和游览的质量。

4. 建立社区旅游模式。

社区旅游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发展模式,能够在保护生态和文化遗产的同时,为当地居民增加收益。

建立社区旅游模式,有助于形成一个循环的旅游产业链,也是可持续发展旅游产业的必要手段。

总之,竹泉村旅游开发需要在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以特色产品和合理的旅游路线为支撑,尽可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村镇景观的形成条件与保护——以济南鹊山村规划设计为例

村镇景观的形成条件与保护——以济南鹊山村规划设计为例
了以中医药种植 、 加
工、 诊 治 为 中心 的 历 史 文化 名村 。
景观资源的基础上叠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 , 农 田与遗址 、 丘陵和
村庄 、 寺庙和祭祀活动 、 树林 与遗址等都是典型 的 自然与人工融 合 的景观 ,不 仅增 添了乐趣 ,也很好 的达 到了人工与 自然 的统
性景观 的保护 , 最后通过鹊 山村具体 的规 划设计探 索 出针 对 当地独特历史环境与地域性景观 的保护 方法, 建设 美丽 乡
村。
关键 词 : 村镇景观 ; 保护 ; 历 史文 化 ; 地 域 性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2 . 2 9 ; K 8 7 8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 2 4 _ 0 1 7 3 _ 0 1
1 . 景观植物 的保护 。对 当地景观重要树木进行指定 , 并与 当
在树木养护方面给予补助 , 减轻所有者 的经济 体的高低错落 而有序 的排列 ,当地的 山体是鹊 山村重要 的景观 地居 民签订协议 , 负担 。另外 , 对于稀少树种 、 古木等列入 自然保 护植物 目录。 资源 , 不但构成 了当地美景 , 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水体也是 构成村镇景观资源的另一要素 ,村落 的选址与水资源 的联 系也
景观特色 。 因此“ 历史文化村镇是能较完整地反 映一些历史时期
的传统风貌和地方 民族特色的村镇 ” 。 景观不仅仅是单纯的 自然或生态现象 ,它也是文化 的一部 分 。 自然景观是指大 自然中原有的一种形态 , 例如 , 河流 、 山川 、 树木等 。人工景观是在人力的创造 下直 接出现的与 自然基质不 同的景观 。而人工景观与 自然结合的景观是指人力与 自然结合 形成 的景观 , 共同构成了美 丽的景观 , 统一而不缺乏活力 。

日本乡村旅游经验对竹泉村旅游开发的启示

日本乡村旅游经验对竹泉村旅游开发的启示

55智慧旅游NO.10 2020智能城市 INTELLIGENT CITY 日本乡村旅游经验对竹泉村旅游开发的启示杨梦君(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

日本作为世界乡村旅游强国,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很多重大的成果。

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值得我国借鉴,山东省临沂市竹泉村旅游度假区自建成以来,乡村旅游发展逐步走向正规,但与日本等相关发达国家相比,当前乡村旅游发展尚不成熟。

文章以此为例,分析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为临沂市竹泉村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日本;竹泉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和方式。

近年,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青睐的旅游方式,并且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拉动作用[1]。

日本作为世界乡村旅游强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就得以推广,日本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日本曾倡议“要使美丽乡村成为增城低碳型、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的主要载体,使之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

日本独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其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取得很多重大的成果。

近年,位于山东省临沂市的竹泉村发挥自身优势欲打造山东省品牌旅游目的地,从目前来看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相比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当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慢,因此结合日本的经验探索竹泉村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尤为重要。

1 日本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在日本,乡村旅游被称为“绿色旅游”[3],日本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特色传统文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日本政府十分注重自然和文化的结合。

乡村旅游于20世纪60年代被推广开来,经过几十年发展已逐渐走向成熟。

而日本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主要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类型丰富,不管是乡村农园、休闲农庄还是农村公寓,日本利用本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成特色的旅游类型。

“竹”旅游开发

“竹”旅游开发

竹一、项目名称竹之旅二、项目地点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三、项目范围沂南竹泉村四、项目背景1自然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景区被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逍遥游示范点。

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泉,田园瓜果香,居者乐而寿,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

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竹泉古村为依托,规划设计面积800亩,由山东省旅游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青岛龙腾集团投资1.56亿元开发建设,是山东省第一个系统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区。

景区总体规划包括竹泉村景区、桃花峪溶洞景区和香山湖景区。

2文化沂南县充分利用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借助“诸葛亮故里”的文化带动效应,将地方文化与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深度挖掘沂南作为诸葛故里、阳都故城丰富的诸葛亮文化与汉文化,打造了“诸葛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都、休闲胜地”四大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节为媒,以文兴旅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沂南竹泉村旅游区、沂蒙影视城、智圣汤泉等旅游项目成功推出后,备受市场青睐。

3社会县委、县政府根据“抓住机遇、逆势而上,建设经济文化强县,打造活力、实力、魅力新沂南”的目标要求,坚持“文旅结合、互促共进”,围绕“历史、红色、生态”三大特色文化资源,抓投入、建精品、树品牌。

4经济沂南县在“竹泉”景区开发过程中,积极寻求在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安置三个方面开发思维上的新突破,做好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群众致富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搬迁、多方受益”的“竹泉”开发模式,并放大“竹泉”开发模式效应,加快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年均30%以上的高增幅快增长。

五、项目目标围绕竹泉村特色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魅力红色竹之旅。

六、项目功能能够充分利用沂南县的自然资源并结合文化产物,营造更有内涵有活力有魅力的竹泉村,不仅将美丽神韵的竹泉村宣传出去也为当地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带来积极影响。

七、立项依据及可行性分析位于铜井镇的竹泉村,地上村居保存着完好的石墙、石屋、石盘、石磨,竹林掩映,泉水淙淙,山花烂漫,芳草萋萋,蝉噪鸟鸣。

乡村文化建设成功案例

乡村文化建设成功案例

乡村文化建设成功案例今天给你唠唠山东临沂的竹泉村,那可是乡村文化建设超厉害的地儿。

一、独特的文化根基挖掘。

竹泉村这名字就特有文化味儿。

人家村里有古老的泉眼,竹子还长得郁郁葱葱的。

村民们就紧紧抓住这个特色,把竹子文化和泉水文化挖了个底儿朝天。

你一进村,就能看到竹编的各种小玩意儿,从精致的小篮子到有趣的竹蜻蜓,这都是老手艺传承下来的。

而且围绕着泉水呢,有那种古旧的石头小道,沿着泉水修的水渠,水清澈得能看到底儿,就像回到了小时候的那种田园时光。

二、传统建筑与文化融合。

竹泉村的房子那也是一绝。

全是保留着传统的沂蒙山区建筑风格,石头墙、小灰瓦,可古朴了。

他们在修复这些老房子的时候,没有乱改一气。

而是在里面融入了很多文化元素。

比如说在一些民居改造成的民宿里,墙上挂着当地民俗的画儿,像娶媳妇抬花轿的场景、过年扭秧歌的画面,让人一进去就感觉像是走进了沂蒙文化的小博物馆。

还有的房子里摆着古老的纺车,游客可以试着体验一把纺线的乐趣,这纺车一转啊,就好像把过去的岁月都给转回来了。

三、文化活动带动人气。

村里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到了春节,那是最热闹的时候,舞龙舞狮的队伍在村里穿梭,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村民和游客都混在一起,高兴得不得了。

还有什么“竹泉村音乐节”,虽然不是那种特大型的音乐节,但在村子的小广场上,本土的歌手唱着沂蒙山小调改编的歌曲,那悠扬的旋律在竹子和泉水间回荡,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他们还有“民俗文化体验月”,这期间,游客可以跟着村民学做煎饼,摊出来的煎饼又香又脆,还能学习怎么剪纸,剪出各种活灵活现的小动物。

四、村民文化意识觉醒与受益。

这村子的村民可不得了。

以前大家可能就觉得自己的村子普普通通,但是随着文化建设搞起来,村民们的文化意识觉醒得杠杠的。

他们知道自己村子的文化是个宝,都特别自豪。

而且因为文化旅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以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很多都回来创业了,有的开农家乐,把沂蒙山区的特色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像什么炒鸡、光棍鸡,让游客吃得满嘴流油;还有的开特色纪念品店,把竹泉村的文化通过那些小物件传递出去。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保护策略研究——以城子古村为例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与保护策略研究——以城子古村为例

1032023.23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village. It includes participatory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hancing the awareness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Yi village culture reten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both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motion; Yi settlement context continuity, and planning, construction retention and innov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nhanced policy management.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Yi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ourism development村落是一个复合化的多功能空间,是生活生产、民风民俗、信仰思想等的载体。

古村落的内涵延伸则是“传统村落”,是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风格鲜明且拥有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的村落。

文化、经济、科研是其主要的价值方面。

文化价值指的是人文文化体系、自然文化体系、综合村落文化体系;经济价值是指依托文化价值开展的旅游为村落带来的经济效益;研究价值则是学者对于村落文化体系所蕴含的先人智慧进行研究。

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村落具有审美、教育、娱乐等价值。

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响应乡村振兴及脱贫攻坚战略,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利用被提上日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保护开发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成为各方的聚焦点,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提出适宜其聚落环境、经济发展的乡村振兴具体策略具有极大的时代意义。

乡村旅游驱动的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研究——基于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的实地调研

乡村旅游驱动的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研究——基于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的实地调研

乡村旅游驱动的传统农区就地城镇化研究——基于山东省沂南县竹泉村的实地调研于喜凤; 于伟【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3页(P140-141,155)【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就地城镇化; 竹泉村【作者】于喜凤; 于伟【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日照 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地区全面振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

根据《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到2022年,乡村旅游消费预期达到5300亿元,年均增长15.8%。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助推乡村地区转型发展与全面振兴的重要支点。

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旅游地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重要研究方向。

穆林斯(Mullins)通过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的研究,最早提出了旅游城市化的概念[1]。

格莱斯顿(Gladstone)将美国的旅游城市化分为海滨度假型和资金密集型两种类型[2]。

黄震方、陆林、朱竑等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界定了旅游城市化的内涵[3~5]。

王德刚指出,以旅游业为导向的“非工业化”城镇化模式,是一条非常重要和值得推广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6]。

黄震方认为,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7]。

案例研究方面,黄郁成以井冈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区旅游城镇化的模式[8]。

李亚娟等透视了旅游经济作用下乡村旅游地的城镇化进程[9]。

张春燕探讨了贵州民族地区农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关系[10]。

保继刚等以阳朔为例,证明了旅游发展可以有效引导乡村城市化的实现,并且是一条较为“绿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11]。

总体来看,旅游驱动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国内外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但已有研究聚焦于城市,研究内容重点体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如何向旅游发展倾斜,体现了城市发展旅游的愿景[11]。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

对竹泉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思考【摘要】自然风景优美、历史文化悠久的沂南县,充分发挥铜井镇竹泉村“清泉、翠竹、古村”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创新开发思维,注重群众利益,创造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搬迁、多方受益”的“竹泉模式”,实现了群众迁新居、企业建景区、政府兴产业的三方共赢。

【关键词】竹泉村;开发;模式沂南县古称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成长地,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

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仅汉代文化遗址就有90多处,北寨汉画像石成为宝贵的艺术宝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这里是“沂蒙精神”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被誉为山东的“小延安”。

1940年8月,全国第一个省级抗日民主政权、省政府前身――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就诞生在沂南青驼镇,歌曲《跟着共产党走》也成就于沂南孙祖镇并从这里唱响全国,闻名中外的孟良崮战役就发生在境内,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等众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沂南绿色生态资源良好,森林覆盖率达36.2%,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境内沂河、汶河、蒙河三河六岸,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发展生态旅游条件得天独厚。

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和不可复制的特点,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和影响当地农民利益。

很多景区开发因拆迁补偿安置等多种涉农问题,影响了建设速度和旅游经营效益。

为此,沂南县不断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响了“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养生、休闲胜地”旅游品牌,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尤其是在充分发挥境内铜井镇竹泉村“清泉、翠竹、古村”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方面,创新开发思维,注重群众利益,创造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搬迁、多方受益”的“竹泉模式”,实现了群众迁新居、企业建景区、政府兴产业的三方共赢。

2010年5月22日,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到临沂调研工作时,专门考察了竹泉村景区,对“竹泉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以竹泉村为例温莹蕾游小文摘要: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景观研究与旅游发展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方受到重视。

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乡村景观是乡村特色禀赋的集中体现,具有历史文化及商业开发双重价值。

对乡村景观的保护、挖掘、建设和提升是确保强村富民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对于振兴传统农业和发展非农产业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山东省竹泉村的乡村景观挖掘、保护、传承以及旅游开发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在乡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方面做出有裨益的探索。

关键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竹泉村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

乡村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在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协调城镇化和农村风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农村旅游休闲产业提供基质。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景观面临着被淹没的困境,富有诗意的栖息家园被分离得支离破碎,景观格局和传统韵味消失殆尽,村庄的盲目更新改造,如筑水泥路,建小洋房,造文化广场热衷于建新房而不屑于对旧宅的修葺,缺乏科学的规划与管理等等,导致新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布局风貌格格不入。

那么,在规划建设中,如何保护和体现乡村浓郁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本文以山东省竹泉村为例,剖析现状景观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性地提出规划策略,希望为乡村景观的保护、挖掘、建设和提升研究提供借鉴。

1 乡村景观的内涵乡村景观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涉及的内容有:乡村聚落的单体建筑、宅院结构、聚落结构和聚落的宏观特征;聚落外部空间环境与大地景观环境特征。

因此,乡村景观主要是由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乡村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一起构成地理景观,强调“自然与人文兼收并蓄”的视觉感知景象,强调人类文化作用于自然景观产生的结果,是由自然景色、天野、城市、道路等构成的文化景观的复合体,是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现象。

2 山东省竹泉村概况竹泉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以前叫“泉上庄”,是高姓望族于明朝末年立村所建。

该村家家翠竹、户户泉水,村民砌石为房、绕泉而居,清泉、翠竹、古村浑然一体,呈现出中国北方独有的竹乡泉韵灵秀之气。

虽然竹泉村地处丘陵区,水资源丰富,但灌溉难度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跟不上,农业发展一直沿袭传统模式,未能根据本地的水土资源特点和环境特征进行特色化开发,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依山坡分散居住,道路、排水杂乱,群众生活极不方便,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仍然守着美景过“穷日子”。

如何依托竹泉村竹、林、泉、水独特的资源优势,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打造一个梦里乡村的休闲度假目的地?设计者通过近大半年的时间对竹泉村的资源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梳理,并提出了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力求将竹泉村建设成为一个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竹泉新村”。

3 竹泉村乡村景观特色通过对竹泉村的考察,将竹泉村的景观特色梳理为如下几方面:3.1生态环境优良竹泉村生态环境优良体现在古村生态、水环境生态、居住生态、农业生态四方面。

3.1.1古村生态竹泉村东、北两面环山,村西河流和寨子河双水环绕,整个村子处在山环水绕之中。

村中部有千年巨石似龙头昂首,村西北部有百年银杏参天,村内处处翠竹丛生,泉水潺潺,良好的古村生态保留至今。

图1 竹泉村位置3.1.2水环境生态村中部有一泉眼,泉水清冽,四季不涸。

村内并无深沟暗渠,泉水只是顺势流淌,纤细无声。

整个村庄依泉而建,村民们绕泉而居,形成了 “村泉相依,人泉亲和” 的泉水生态景观。

3.1.3居住生态竹泉村整体环境幽静,石材丰富,村内民居多就地取材。

块石房屋,片石院墙,茅草盖顶,板石铺檐,整个农家院落给人以古朴厚实之感。

丰富的水资源,催生得家家户户翠竹满院。

登上山顶,可见茂密的树木将村子包围,村内村外杨树、松树、果树林立,青青修竹环绕院前屋后,良好的居住生态环境尽收眼底。

3.1.4农业生态竹泉村西部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71米,是村民居住区。

东部丘陵地带、北部山区主要种植果树,平原及坡地主要种植时令农作物。

竹泉村农田广袤,麦黄棉白;一年四季果树葱翠,李红栗青,一派浓郁迷人的田园风光。

3.2景观格局完整竹泉村背有靠山,前有腰带水,东倚丘陵,西临河流,山水格局完整。

村内飞泉流水,茂林修竹,水伴路行,竹伴水生,景观格局独特。

3.3民俗风情独特“世代沿袭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

沂南县是“诸葛故里、红嫂家乡”,民风淳朴,民俗独特。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淳朴、智慧的沂蒙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民间文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竹泉旅游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文脉依托。

沂蒙地区的戏曲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其中以柳琴戏最为著名。

沂蒙地区有灿烂的乐舞文化。

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

沂蒙地区还是著名的剪纸之乡,无论走到哪个村庄,不管经过哪家窗前,你几乎都会发现吉祥的、火红的窗花点缀着农家的日子。

沂蒙地区的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亦闻图2 竹泉村景观特色名遐迩。

沂蒙生活习俗、生产习俗、节令习俗等方面构成了沂蒙特色的民俗风情。

3.4文化积淀深厚泉、石、竹、龙文化、民俗文化构成了竹泉旅游区独特的景观要素和文化要素。

泉是竹泉村的魂。

人们在这里可观清泉、嬉泉水、饮甘泉、品名茶、吟泉诗、作泉画、沐泉浴、享泉疗。

竹与石是村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们在这里可望竹海、赏竹艺、购竹品、玩竹戏、食竹宴、住竹居、赏奇石、走石路、过石桥、居石屋、推石磨、品石宴。

中国传统的龙文化与民俗文化已深入人心,它是竹泉村文脉的支撑点。

深入挖掘和发扬民族文化是竹泉村拥有旺盛生命力的保障。

4竹泉村乡村景观的保护与规划通过对竹泉村景观的梳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竹泉村的规划思路。

对竹泉村整体规划的目标确定为挖掘积极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体现特有的景观;同时结合自然环境,强化竹、泉、村空间的多维性与丰富性,将丰富多变的山水格局与人工乡村形态有机结合,强调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利用,体现特有的地域特色。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4.1完善“龙凤呈祥”的地理空间格局在解读乡村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分析其空间结构存在的历史渊源,保护与完善整体空间格局和视线走廊。

通过绿化和水体景观建设,再造景观结构完整的泉上古村落。

泉水是整个竹泉村的灵魂,科学合理地运用“水”资源,完善“龙凤呈祥”的风水格局。

利用高差设计溪流,汇入“水口”,营造“双水环绕、关锁不漏”的堪舆态势。

4.2塑造“天人合一”的古村骨架空间构建观景、亲水、人文三类形式的节点,形成多维观赏体系,塑造“天人合一”的骨架空间,营造移步易景的丰富空间效果。

组成“12369”空间格局体系,打造“一泉、两带、三街、六巷、九潭、二十四桥”的空间格局。

进行全面的景观完善和景观升级,形成代表性景观、四季景观和空间置景相互结合的景观架构。

竹泉十二景:龙泉献瑞凤阁纳祥东篱花海田畴绿浪竹寺晓钟松林鹤舞荷塘月色梅苑疏影篁林石径兰湖秋水宝山呈黛翠溪含烟四季置景:春吐嫩绿夏呈荷芳秋现魏紫冬浮暗香空间置景:篁林石径茅屋涌泉青石枕流岸柳成烟4.3组建综合完善的服务体系在塑造景观的同时,融入多功能服务体系。

规划的竹泉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新村建设,另一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会议商务为主要功能,兼顾发展农耕采摘、科普教育、康体养生等功能的综合区,能够满足游客的多方面诉求,形成各类型产品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动的结构关系。

4.4打造功能齐备的基础支撑平台古村的外部形象是原生态的,但其内部功能要符合现代旅游的标准。

竹泉村现有的基础设施状况远不能达到旅游接待的标准,要新建古村的基础设施接待体系,给排水、供电、路面、公厕、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都要达到高水准的现代旅游接待要求,打造功能齐备的基础支撑平台,实现古村形象与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

4.5建设理想舒适的生态游憩家园生态是竹泉村的资源核心优势所在,生态是一切效益产生的前提,竹泉村要建设成为一个理想舒适的生态游憩家园,环境营造、保护与养育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维护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遵循“科学开发、合理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和泉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绿化和景观升级,维护好景区发展的基础,切实实现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目标。

4.6构筑和谐共融的区域产业系统竹泉村的发展将对沂南区域经济具有综合性影响,一方面是对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索,发挥对区域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实现产业互动。

在开发中应贯彻集中导向、集群发展、集团整合、集约经营的思想方针,实现“农业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完美结合,推动农业走向产业化道路,引导农民参与社会化生产,实现一产和三产的和谐共融。

5 结语总之,在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中,考虑的重点是如何用现代城市设计与景观规划的原理,保护好地域文脉、传统建筑和整体风貌的和谐,更好地使人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图3 竹泉村景观格局示意人类自身的发展历程,更好地体验原有地域景观带来的生态体验感,同时还可以改善原有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竹泉村在开发过程中,积极创新运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兼顾了投资者、当地群众和政府的利益,特别是把旅游开发与旧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整村搬迁的做法,村庄建设从2007年8月开始,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期的建设。

2010年,竹泉村旧村改造工程荣获“2010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是全省唯一一个获此奖项的村级工程,也是临沂市唯一一个获奖项目。

竹泉村休闲度假目的地也在2009年7月12日正式营业,达到了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度假游客10万人次的设计能力,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山东省逍遥游示范点”。

参考文献[1] 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中国园林,2003,(1).[2] 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旅游研究,地理研究,1998,(2).[3] 王晓阳、赵之枫.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建筑学报,2001,(9).作者简介温莹蕾(1976—),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