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部分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b5004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fc.png)
河道底泥处置施工方案背景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污染源不断增加,河道水质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个河道的健康状况除受污染源影响外,还受到其底泥的影响。
底泥是河道中重要的物质补给和营养底层,同时也是吸附、转移和释放污染物的主要场所。
如果不及时处理,河道底泥会对水环境、水生态和水资源产生严重的威胁。
因此,河道底泥处置成了一道必须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针对河道底泥处置问题,提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处置施工方案。
方案描述1. 初步调查和采样处置底泥必须在做好底泥的初步调查和采样工作后进行。
采样工作应清楚准确进行底泥的分层采样,并测试河流水质。
测试结果可以表现出河流水体和底泥的污染状态,能为底泥处置作出更科学的决策。
2. 底泥分级处理底泥分为粗沙、细沙和粘土三种类型的底泥。
对于不同种类的底泥,我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对于粗沙,采用现场堆存干燥,适量添加腐烧石灰、水泥及其它物料,重新稳定强化后,用于城市绿化、覆盖工程等;对于细沙,采用非机械化除沙、深度掘泥、填埋固化等方式,使得底泥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降低,达到环保标准后,可以再次利用举办园林绿化或道路绿化等工程;对于粘土,采用生物修复,注入活性细菌、植物种子等,改变底泥中有机质和重金属的状况,使其得到减缓,并促进河流自净能力。
经过处理后的粘土进行垫层覆盖,使其得到固化和稳定。
3. 处置过程的监测底泥处置需要在现场进行密切监测,以保证所有底泥得到好的处理效果,并对底泥处置过程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4. 资源化利用处置后的底泥可以经过处理后,资源化利用。
可以将底泥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用于绿地建设、花坛修建、灌溉用水等,进一步提升了废物的回收再利用率。
实施效果实施本方案后,能达到以下效果:1.底泥去除率高,环境指标得到良好改善;2.使用环保型处理方法,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损害;3.底泥处置后,达到可持续利用的效果;4.实现了精准的过程监控,确保处置质量。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f096dc3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f1.png)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沉积物,由水流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在河底形成。
底泥的组成和性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大影响。
底泥中富含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物、地理和化学特性。
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河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供了水生生物的食物来源,并影响水体的透明度、氧分压和水体营养状态。
有机质的降解和转化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溶解性有机物,影响水体的色度和化学特性。
有机质还可以与底泥中的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影响金属离子的溶解度和生物可利用性。
底泥中的无机物包括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物质。
这些颗粒物质的大小和组成影响着水体的悬浮负荷和沉降速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栖息环境和水体的澄清度。
底泥中的无机物还包括矿物质和不溶性盐,它们与水体中的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例如长期接触底泥的重金属离子可以通过吸附过程富集在沉积物中,进一步影响水体的污染程度。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和磷,是河流富营养化的主要源头。
底泥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降解产生氨、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氮源,而底泥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降解则产生磷酸盐等磷源。
这些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以促进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引起水体蓝藻暴发和水华现象,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底泥中的营养物质还可以被底栖生物吸收和利用,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元气流动和食物链的结构。
底泥中的微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底泥有机质的分解和转化过程,促进河流养分循环和能量转化。
底泥中的微生物还参与河流中的氮和硫循环,影响底泥中有毒化学物质的生物降解和解毒过程。
底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密切相关。
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以及保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底泥中有机质、无机物、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的测定与分析,可以揭示底泥对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富集过程,评估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和修复策略。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ef331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8.png)
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其中,底泥作为水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长期受到各种污染物的积累和堆积,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开展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态底泥治理的必要性底泥是水体中自然沉积或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物和泥沙混合物的沉积物,通常包含大量悬浮物、污染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底泥中的有害物质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重金属可以进入水体生物体内,并在食物链中逐渐积累,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此外,底泥中的污染物还可能导致水体寿命缩短、水质劣化等问题。
三、生态底泥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底泥治理问题,目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治理。
其中,物理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底泥进行清理和挖掘,达到底泥治理的目的。
化学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改变底泥中的化学环境,来促进底泥的沉降和吸附。
生物法主要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通过生物修复和生态纳污系统等手段修复污染水体。
在实际应用中,单一的生态底泥治理技术难以达到彻底清除污染物的效果,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技术,实现底泥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底泥治理技术的研究需要根据不同水环境的特点和底泥类型进行科学评估和选择。
四、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目前生态底泥治理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应用,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点:1. 研究和推广多技术组合应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治理手段,综合运用实现底泥治理的最佳效果。
2. 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底泥治理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生物治理方面,可以开展盐碱地菌群修复、自然更新等方面的研究。
在物理处理方面,可以考虑开发新型设备、改进现有设备的清理效果等。
3. 重视底泥治理技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治理效果符合国家底泥污染物排放标准,防止对治理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4. 加强底泥污染监测和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底泥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和分布规律,为底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水库底泥方案
![水库底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0eefa7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dc.png)
水库底泥方案1. 引言水库底泥是指在水库底部沉积的一种含有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淤泥,它是水库水质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库底泥会随时间积累,破坏水库的污染物保持能力,对生物多样性和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水库底泥的治理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水库底泥治理方案,以提高水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2. 治理目标本方案的治理目标是通过有效控制底泥的污染物释放和减少底泥堆积,提高水库的水质,并恢复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
3. 治理措施3.1 定期清理底泥定期清理底泥是水库底泥治理的基础步骤。
清理底泥可以采用机械排泥或人工铲泥的方式进行。
机械排泥是通过使用挖掘机、抽泥机等设备对底泥进行清理,而人工铲泥则是由工作人员手工将底泥铲除。
清理底泥可以有效去除已积累的污染物,减少水库底泥的污染负荷。
3.2 底泥处理与利用清理后的底泥需要进行处理和利用,以减少底泥的体积和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风险。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底泥处理与利用方法:3.2.1 底泥固化/稳定化底泥固化/稳定化是将底泥与固化剂或稳定剂进行混合,使其形成坚固的固体体系的过程。
固化/稳定后的底泥可以用于土地填充、路基建设等工程项目。
3.2.2 底泥堆肥底泥堆肥是将底泥与有机物料进行混合堆肥的过程。
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可以提供养分,促进有机物料的分解和堆肥过程,从而转化为有机肥料。
3.2.3 底泥湿地处理底泥湿地处理是利用湿地植被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底泥进行处理的过程。
底泥湿地可以通过植被吸收和沉淀作用,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并提高水库的自净能力。
3.3 底泥监测和评估对底泥的污染物含量和生态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是底泥治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采样和分析底泥样品,可以了解底泥的污染程度,评估底泥对水库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底泥治理方案。
4. 结论水库底泥治理是保护水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本文提出了一种水库底泥治理方案,包括定期清理底泥、底泥处理与利用以及底泥监测和评估等措施。
底泥监测方案
![底泥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2acb75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9a.png)
底泥监测方案1. 引言底泥监测是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底泥是水体底部的沉积物,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无机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具有吸附作用。
因此,底泥的污染状况直接关系到水体的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底泥监测方案,旨在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科学有效的底泥监测方法。
2. 底泥监测目标底泥监测的主要目标是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明确水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通过底泥监测,可以了解水体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过程,并为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 底泥采样方案3.1 采样地点的选择采样地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水体特征、流动条件和污染源分布等因素。
一般来说,采样点应选择在可能受到底泥污染的区域,如工业排污口、城市污水排放口等。
3.2 采样工具和方法底泥采样需要使用专用的采样器具,如底泥采样管。
采样前,应准备好清洁的采样工具,并将其消毒,以避免外源性污染。
在采样过程中,应采集足够量的底泥,并保证采样器具与底泥充分接触,避免采样过程中的氧化或微生物附着。
3.3 采样频次和数量底泥监测的频次和采样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根据底泥的空间分布情况和污染程度的变化,确定采样点和采样频次。
采样时,应尽量采集多个不同深度和位置的底泥样品,以获取全面的监测信息。
4. 底泥样品处理和分析4.1 样品保存采集到的底泥样品应迅速进行保存和处理,以防止污染物的变化和丢失。
样品保存时,应避免阳光直射、高温和冰冻等不利条件,同时应尽量避免样品接触空气,以减少氧化作用。
4.2 样品制备底泥样品制备包括样品的干燥、研磨和过筛等步骤。
样品的干燥可以采用自然干燥或低温干燥的方法,以保持样品的原始结构和污染物的稳定性。
干燥后,样品可以进行研磨和过筛,以获得均匀的颗粒大小。
4.3 污染物分析底泥样品中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营养物等。
对于污染物的分析,可以采用化学分析、生物监测和物理分析等方法。
河道底泥标准
![河道底泥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8ed0398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85.png)
河道底泥标准
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底部积聚的泥沙混合物,是水体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道底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因此对河道底泥的标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河道底泥的标准应当充分考虑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含量应当符合水生生物的生存需求,不得含有有毒有害物质,保证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不受到污染。
其次,河道底泥的标准还应当考虑到水体的水质保护。
河道底泥中的营养盐含量、重金属含量等都应当符合相关的水质标准,不得对水体造成污染,保证水质的清洁和健康。
另外,河道底泥的标准还应当考虑到对周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河道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含量应当符合周边土壤和植被的生长需求,不得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在制定河道底泥标准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到地域特点和水体类型的差异。
不同地域的水体类型和水质状况各异,因此在制定标准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制定,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同时,河道底泥标准的执行和监督也至关重要。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底泥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处理。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河道底泥,应当及时清理和处理,以保证水体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
总的来说,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对于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科学的标准和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人类提供清洁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河道底泥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工作,为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积极的贡献。
底泥 规程
![底泥 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d6957ac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4.png)
底泥规程底泥底泥是指水体底部的沉积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组成。
它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质和水生生物的影响非常大。
底泥来源1.自然形成:如河流、湖泊等水体中由于天然的地质作用或者植被枯萎等因素而形成的底泥。
2.人为输入:如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泥、农业面源污染等造成的人为输入。
3.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引起了海平面上升和强风暴潮,导致了海岸线侵蚀和沉积物运动,从而加速了底泥堆积。
底泥对环境的影响1.影响水质: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无机盐分,会对水体中溶解氧、pH值等参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水质。
2.影响生态系统:底泥是湖泊、河流等水体中微生物、浮游动植物和底栖动物等生态系统的基础。
如果底泥受到污染,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3.影响渔业资源:底泥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会积累在水生生物体内,从而影响渔业资源的安全和质量。
底泥治理1.物理治理:如淤泥清淤、人工湖清淤等。
2.化学治理:如添加氧化剂、还原剂等进行污染物分解和去除。
3.生物治理: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等。
4.综合治理:以上三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规程底泥处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程来保证处理效果和安全。
以下是底泥处理规程的主要内容:1.前期调查与评估:对底泥来源、性质、含量等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处理方案和措施。
2.现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监测与评估: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程,确保处理过程中不会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造成危害。
5.后期维护与管理:对处理后的底泥进行维护和管理,确保长期效果和环境安全。
总结底泥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底泥治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规程来保证处理效果和安全。
未来应该加强对底泥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保障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
河道底泥检测标准
![河道底泥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b68212f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9f.png)
河道底泥检测标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河道
底泥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底泥污染不仅影响河流水质,还会影响生物多样性,甚至
影响人类健康。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河道底泥检测标准至关重要。
1. 确定监测指标
河道底泥污染程度需要有科学的监测数据来支撑,因此需要确定
一套合理的监测指标。
底泥中主要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
物等,监测指标应当覆盖这些污染物。
同时,应当结合具体的污染源
情况和当前的排放标准来确定监测指标的合理范围。
2. 制定采样方法
采样方法是河道底泥检测的基础,采样方法的不规范可能导致监
测数据的失真。
河流的形态、水流速度、沉积物的性质等因素都需要
考虑进去。
采样时应当充分混合,避免“表层现象”,确保样品的代
表性。
3. 确定分析方法
采用合适的分析方法对底泥样品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检测方法的
选择应当符合当前国家和行业的标准,并且能够满足监测指标的要求。
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样品的处理和保护,避免样品的污染和失真。
4. 制定评价标准
底泥监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评估河道底泥的污染程度,因此,需
要制定一套可靠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应当考虑污染物的毒性、污染
来源、地理位置等多方面因素,以确定底泥的限值和判定标准。
总之,河道底泥检测标准的制定需要系统、科学和全面考虑多方
面因素,只有制定出令人信服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保护水生态环境和
人民群众的健康。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720f8ca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3d.png)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1. 引言1.1 研究背景河道底泥是河流中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有机质等物质的总称,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业化污染的不断加剧,河道底泥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水体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为了更好地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有必要开展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对水生生物以及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由于底泥吸附能力强,有害物质容易积累在长期受到底泥污染的水体将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加强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探索有效的处理和管理方法,对于净化水环境、保护水生生物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梳理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探讨河道底泥的环境问题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河道底泥是河流中积聚的泥沙颗粒和有机物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水质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环境影响、处理方法、保护与管理等方面,探讨河道底泥对环境的影响及如何有效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了解河道底泥的主要来源,探讨不同因素对底泥生成的影响;2.分析河道底泥的成分特点,揭示不同成分对水质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探讨河道底泥对水生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底泥对水体水质的影响;4.总结各种处理方法对河道底泥的有效性及环境影响;5.探讨如何科学保护和管理河道底泥资源,实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河道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环境的影响十分直接和显著。
对河道底泥进行环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河道底泥的来源、成分和环境影响,可以更好地认识底泥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
研究不同来源和成分的河道底泥对水质、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有助于科学地评估河道底泥对环境的潜在风险。
河道底泥处置方案
![河道底泥处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1cb04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45.png)
河道底泥处置方案背景河道底泥是一种由河底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混合而成的淤泥,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潜在的污染物质源。
当河底底泥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等有机物质时,它会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如破坏水生物群落的健康以及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
因此,控制河道底泥中的污染物质已成为当今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介绍几种河道底泥处置方案,以便对污染控制进行更好地管理。
方案1:生物处理生物处理被认为是一种环保治理技术,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微生物群(如吞噬细菌)来分解污染物质,建立一个微生物降解链来控制底泥中的有害物质。
这种方法可以加速底泥的降解,进而改善水质和水体生态系统的简单性质。
例如,这种方法可以加速重金属和化学物质的降解,降低河流生态系统的中毒效应。
它可以是最有利的选择之一,但此方法的常规操作一般需要较大的投资和高昂的维护成本。
方案2: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一种可以在底泥中添加化学药剂来加速有害物质分解和去除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在底泥中添加化学剂来稳定重金属离子,使其难以从沉积物中释放出来,从而减轻污染影响。
化学处理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其可能伴随着化学剂残留,其环保性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值得关注。
方案3:物理处理物理处理技术可以是通过机械方式清除河床上的污染物,包括吸附、筛选和分离等。
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速度,可以清除大约90%的重金属在底泥中的残留物。
使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成本更低、环保和易于操作。
然而,当污染非常严重时,仅使用物理处理技术可能很难完全清除所有污染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理。
方案4:焚烧处置焚烧处置是一种在河底底泥中燃烧污染物的方法,然后以气态或灰烬的形式将其排放。
在这种情况下,污染物质通常会被氧化或转化成较安全和可处理的物质。
这种方法具有速度快,能够完全消除污染物质和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
然而,它的显著缺点在于产生有害的空气污染物。
由于它可能会产生显著的环境和健康影响,焚烧只能在高度受控的条件下进行。
底泥指标检测
![底泥指标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0934aee2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3a.png)
底泥指标检测1. 简介底泥是水体底部的沉积物,由于其与水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成分。
底泥指标检测是一种通过对底泥样品进行分析和测试,来评估水体质量和环境健康状况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底泥指标检测的意义、常见的检测指标以及检测方法。
2. 检测意义底泥指标检测在环境监测和水质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底泥样品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和特性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传输途径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主要方面的意义:2.1 污染源识别底泥中可以富集大量污染物,例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对这些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确定其来源,并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污染源。
2.2 水质评估底泥是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状况直接影响着水体的生态功能和健康状况。
通过对底泥中各种指标的检测,可以评估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有机负荷、毒性物质含量等,为水体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3 生物可利用性评估底泥中的污染物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通过对底泥中污染物的生物可利用性进行评估,可以判断其对水生生物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保护策略。
3. 常见检测指标底泥指标检测涉及多个方面的参数和指标。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测指标:3.1 重金属重金属是底泥中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例如铅、镉、铬等。
这些重金属具有毒性和累积性,并且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对底泥中重金属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是必要的。
3.2 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农药、工业化学品等。
它们通常具有生物蓄积性和毒性,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通过对底泥样品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和种类进行检测,可以评估水体污染程度和潜在风险。
3.3 营养盐底泥中的营养盐(如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
过高的营养盐含量会导致藻类爆发,引发水华等问题,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因此,对底泥中营养盐含量进行定量分析是评估水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苏南地区部分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
![苏南地区部分河道底泥中的有机物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2d3cb83680203d8ce2f243b.png)
泥中有机污染物 的含量 . 研究苏南地区农村河道底泥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状况及分布特征。结 果表 明 , 苯酚类 、 多环芳烃类 、 邻苯二 甲酸酯类 、 硝基芳烃类 、 氯代 烃类 、 苯胺 和对 二胺基联苯类 、 有机磷类共 2 7种有机污染物在不同的采样点样 品均有检 出, 比较河道 底泥样 品中不同有机 污染 物含量 ,邻苯二甲酸酯类和多环芳烃类 的含量相对较 高 ,其 中邻苯二 甲酸酯类 的含量 范围为 0 3 — . 8 0
F ENGYa -o g, I -U Z nh n LN YuS O, HANG Xiofi XU Yi a g, e XUJa a- e , — n 2YU F i g , in
(.oeeo R suc n n i n etN nig g cl r nvri, aj g2 0 9 , hn; .aj gIstt o ni n naS i 1 lg eo re dE v m n, aj r ut eU i sy N ni 10 5 C ia 2N ni tue f v metl c Cl f a o r nAi u e t n n ni E r o -
1. 5m ・g , 均含量为 2 4 g k~ 多环芳烃类的含量范 围为 00 8 1 5 g k~ 平 均含量为 05 8 g k ~ 说明河道底 27 g k~ 平 7 . m ・g ; 8 . — . 9m ・g , 9 9 .3 ・g , m 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和多环芳烃类污染较严重。另外不 同类型底泥 的污染程度呈居民生活 区> 养殖厂周 围> 田附近 的趋势。 农 关键词 : 农村;河道底泥 ;有机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 : 3 文献标识码 : X83 A 文章 编号 :6 2 2 4 ( o )4 14 — 5 17 — o 32 30 — 2 0 0 o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b3bd1336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82.png)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简介河道底泥是指河流中沉积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是河道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对于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污染物的分布和迁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河道底泥的环境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其来源、性质、污染及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一、河道底泥的来源河道底泥是由河水中的泥沙和有机物质沉积而成的,主要来源包括土壤侵蚀、植被枯萎、生物碎裂、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
河道底泥的来源多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二、河道底泥的性质河道底泥的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泥沙的种类、沉积速度、有机物质的含量等。
通常来讲,底泥主要由粉砂和有机质组成,其颗粒细小,容易悬浮在水中,影响水质。
河道底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但是底泥中也可能富集了重金属、农药、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河道底泥的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河道底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污染。
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等污染物进入河流,沉积在底泥中,导致了河道底泥的污染。
排放的废弃物和垃圾也会直接影响底泥的质量。
河道底泥的污染会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影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水质。
大量的有害物质会富集在底泥中,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破坏生态平衡。
四、河道底泥的治理为了保护河道底泥,减少其受到的污染,需要开展底泥的治理工作。
治理工作应从源头上进行,降低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河流受到的污染。
对于已经受到污染的河道底泥,可以通过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方式进行治理。
生物修复包括使用植物和微生物修复河道底泥,物理修复利用物理方法清除污染物,化学修复主要是利用化学手段降解有害物质。
加强底泥污染源头和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底泥治理的效果和水质的改善。
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掌握河道底泥的质量和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5243e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16.png)
地表水和底泥现状调查报告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本报告对地表水及底泥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地表水现状调查
1. 水质状况:通过采集地表水样本,检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包括悬浮物、氨氮、总磷等。
2. 水生生物:由于水质污染,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 水文情况:部分河流、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干涸现象。
三、底泥现状调查
1. 污染物含量: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如镉、铅、汞、砷等。
2. 生态影响:底泥中的污染物对水生生物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 风险评估:部分区域底泥中的污染物已达到危险水平,对人类和动物产生严重威胁。
四、建议措施
1. 加强污染源管控:对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污水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并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2. 持续监测:加强地表水和底泥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质和污染物变化情况。
3. 开展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方法,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
4.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的重视程度。
五、结论
当前地表水和底泥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希望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重视这一问题,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地表水和底泥的现状。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c0f402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7b.png)
河道底泥检测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河道底泥是指河流或水库底部积累的一层淤泥,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
底泥污染严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一、底泥检测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底泥中的有机物质、重金属等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繁衍造成威胁,检测底泥污染程度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生物和植被。
2. 预防水污染: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随着水流扩散,导致水体整体受到污染,因此检测底泥可以预防水体污染的扩散。
3. 保障人类健康:人类通过水源饮用和食用水生动植物等受到底泥污染的影响,检测底泥可保障人类健康。
1. 采样:首先需要根据底泥分布情况和水深采取相应的采样方法,通常使用抽取器或者挖掘机等工具进行采样。
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底泥样品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通常需要进行干燥、破碎和筛分等工序。
3. 检测项目:底泥的检测项目通常包括有机物质、重金属、养分等污染物的含量浓度,以及底泥的物理性质等。
4. 分析结果:分析实验室检测结果后,可以得出底泥中各种污染物的含量浓度和分布情况,从而评估底泥的污染程度和对周围环境的潜在危害。
1. 河道修复:根据底泥检测结果,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河道的修复工作,包括清除底泥、植被恢复、生态环境修复等。
2. 水质治理:底泥检测可以为水质治理提供依据,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改善水质状况。
3. 环境监测:定期对河道底泥进行检测可以监控环境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
四、底泥检测的挑战及对策1. 样品获取困难:底泥采样难度大,因此在采样和处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以避免误差。
2. 分析方法精度:底泥样品中污染物浓度低,检测手段要求高,需要选择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的分析方法进行检测。
3. 数据解释和应用:底泥检测结果通常为一系列数据,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解读,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应对措施。
河道底泥检测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实践中存在诸多挑战,但通过科学、严谨的检测方法和准确地分析结果,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纺织厂底泥处理方案及流程
![纺织厂底泥处理方案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0e65727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f.png)
纺织厂底泥处理方案及流程纺织厂底泥处理可是个重要又有点复杂的事儿呢。
咱先说说这底泥是咋来的吧。
纺织厂在生产过程中啊,会有各种染料啊、助剂啊之类的东西,时间一长,就会在厂里的一些地方形成底泥。
这些底泥要是不管啊,那可就麻烦啦,可能会污染环境,还可能影响纺织厂的正常运转呢。
那怎么处理这些底泥呢?一、底泥的收集。
咱得先把底泥收集起来呀。
这就像打扫房间一样,得把脏东西先归拢到一块儿。
在纺织厂的各个角落,像印染车间周围啊,污水处理设施附近啊,那些底泥可能到处都是。
工人们就得拿着小铲子、小推车之类的工具,把底泥一点一点地收集起来。
这过程可不容易呢,得小心翼翼的,不能把底泥弄得到处都是,不然就白忙活了。
二、底泥的分类。
收集好的底泥还不能一股脑儿地处理,得分类。
为啥呢?因为不同地方来的底泥成分可能不一样啊。
比如说,印染车间出来的底泥可能染料成分多一些,而污水处理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底泥可能又有不同的化学物质。
就像给小朋友分糖果一样,不同口味的要分开。
我们可以根据底泥的颜色、气味、来源等,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别。
这样后续处理起来就更有针对性啦。
三、处理方法。
1. 物理处理。
物理处理就像是给底泥做个简单的“按摩”。
可以用筛选的方法,把底泥里的一些大颗粒杂质去掉,就像从沙子里把小石头挑出来一样。
还有离心分离,让底泥在高速旋转下,把不同密度的物质分离开。
这就好比在游乐场里玩旋转木马,重的东西和轻的东西就会被甩到不同的地方啦。
2. 化学处理。
化学处理就有点像给底泥“吃药”。
如果底泥里有一些有害的化学成分,像重金属之类的,就可以加入一些化学药剂。
这些药剂就像小战士一样,和有害物质发生反应,把它们变成无害的或者容易处理的东西。
不过呢,这化学药剂可不能乱加,得根据底泥的具体成分来,就像生病吃药得对症下药一样。
3. 生物处理。
生物处理是比较环保和神奇的一种方法呢。
可以利用一些微生物,像小细菌之类的。
这些微生物就像小小的清洁工,它们会“吃掉”底泥里的有机物,把它们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之类的无害物质。
海洋底泥有机质含量标准
![海洋底泥有机质含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64af12b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7.png)
海洋底泥有机质含量标准一、啥是海洋底泥有机质。
咱们先来说说这个海洋底泥里的有机质是个啥玩意儿呢。
这海洋底泥就像是海洋的大床垫,而有机质呢,就像是床垫里的棉花一样,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机质是由海洋里的生物遗体啊,像那些小鱼小虾的残骸,还有各种藻类啥的,经过分解之后留下来的东西。
它就包含了很多复杂的成分,像糖类、蛋白质、脂肪这些分解后的产物都在里面呢。
这海洋底泥的有机质可不得了,它对海洋生态系统有着各种各样的影响。
二、为啥要有含量标准。
你可能会问了,为啥要给海洋底泥有机质定个含量标准呢?这就好比咱们家里做菜,盐放多放少都不行,得有个合适的量。
对于海洋来说,如果底泥里的有机质含量太高了,那就像你吃太多糖一样,会出问题的。
比如说,可能会导致底泥里的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太多氧气,这样一来,底泥里的其他生物就会因为缺氧而难受,就像我们人在很闷的房间里喘不过气来一样。
而且,有机质含量太高还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的物质,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三、不同海域的标准差异。
像在热带海域,水温比较高,生物的新陈代谢也快,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就会比寒带海域快一些。
所以在热带海域,底泥有机质含量标准就要考虑到这个分解速度快的因素。
而在寒带海域,因为生物活动相对没那么活跃,底泥有机质含量的要求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了。
四、检测海洋底泥有机质含量的方法。
那怎么知道海洋底泥里的有机质含量是多少呢?这可就需要一些专门的检测方法了。
有一种方法就像是给底泥做个体检,我们把底泥取出来,然后用化学的方法来分析。
比如说通过燃烧法,把底泥里的有机质烧掉,然后根据燃烧前后的重量变化来计算有机质的含量。
还有一种方法呢,是用一些特殊的仪器,就像医生用听诊器一样,不过这个仪器是专门检测底泥里有机质相关的一些化学物质的,通过这些化学物质的含量来推算出有机质的含量。
这些检测方法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对于了解海洋底泥的健康状况可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我们定期要去医院体检一样,海洋底泥也需要时不时地被检测一下,这样才能保证它的有机质含量在合适的标准范围内呢。
底泥 规程
![底泥 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67dc89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d.png)
底泥规程一、定义底泥是指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底部沉积的各种颗粒物质的总称。
二、底泥的主要组成成分底泥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物质、无机物质以及微生物。
2.1 有机物质有机物质主要来源于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沉降物,包括动植物残体、粪便、腐殖质等。
2.2 无机物质无机物质主要包括矿物粒子、沉积物中的代谢产物、溶解的无机盐等。
2.3 微生物底泥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藻类、真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它们起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三、底泥的形成过程底泥的形成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沉积、压实和固化。
3.1 沉积沉积是指水体中的悬浮物和沉降物在水流和湍流的作用下,逐渐沉淀到水体底部。
3.2 压实沉积物在底部逐渐被压实,使其变得致密。
3.3 固化经过长时间的压实作用,底部沉积物逐渐形成坚固的底泥。
四、底泥的生态功能底泥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4.1 营养循环底泥中富含营养物质,可以提供给水中生物进行养分循环,为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提供生长所需。
4.2 水质净化底泥可以吸附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3 生态栖息地底泥为水生生物提供生活环境,为底栖动物提供栖息地。
4.4 确保水体稳定底泥覆盖在水体底部,可以稳定底部地形,防止水体剧烈波动。
五、底泥的影响因素底泥的性质和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5.1 水动力因素水流速度、湍流程度、携带颗粒物质的能力等影响了底泥的分布。
5.2 水质因素底泥的成分和性质与水质密切相关,水体中的溶解氧、温度、pH值等都会对底泥的形成和演变产生影响。
5.3 植物因素水生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对底泥的形成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5.4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的污染、河道改道、水利工程等也会对底泥产生重大影响。
六、底泥处理与利用底泥处理与利用是水体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
6.1 底泥处理技术底泥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如底泥固化、浸泡法、生物修复等。
6.2 底泥利用途径底泥可以用于土壤改良、建材制备、能源回收等,合理利用底泥资源有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部分
底泥一般系指江河湖库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磷能通过颗粒物吸附、沉淀、水生生物死亡沉积等方式蓄存在底泥中。
在适当条件下,氮和磷能从底泥中释放出来,为水生生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进而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
有研究表明,厌氧条件是促使底泥释放氮磷的主要原因。
因此,改善底部水体的溶氧条件,对于修复受污染水体,改善水体的营养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世界上采用较多的供氧方式是对江河湖库的底部水体曝气充氧,这种供氧方式需要为曝气设备提供机械动力,建设成本和维护费用较高,对于面积大、水力条件复杂的江河湖库,其实际操作难以实现。
因此,开发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供氧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H2O2和CaO2均能与水反应产生氧气!具有与曝气类似的供氧效果。
在控制外来污染源之后,影响水库水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底泥释放所产生的二次污染。
如果不对底泥进行处置,单纯地净化上覆水无法达到治理水库污染的目的。
底泥是有机物质的重要蓄积库和营养盐再生的主要场所,对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质都具有较强的释放和吸附作用,其对上覆水中营养元素的“汇/源”效应,对水体富营养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富营养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水库外源污染的控制不断得到加强,但是内源污染的释放依旧阻碍着水质恢复的进程,而且水库内源污染物的释出,类似于非点源污染,释放面积大,释放时间、途径和释放量具有不确定性。
底泥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在水生态系统中充当着“源”与“汇”的角色,它不断地接纳水体中沉积下来的颗粒物质,又不断地向水体中释放营养,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底泥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不断积累会引起底栖生境的改变,对生存在其中的底栖生物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在某些水动力条件下,沉积的营养物质又会随着表层与底层水的混合而进入上层水体,从而为浮游植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营养,因而可能引起或加重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
以往对湖泊及海洋中底泥的研究已十分广泛,尤其是一些浅水湖泊更易受风力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底泥营养物质向上层水体释放,因而更受关注。
目前对水库特别是底泥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上游来水氮负荷较低的情况下,底泥内源氮释放是造成总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目前对污染底泥的修复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方法,不同方法间
可相互结合应用到工程技术修复中。
物理修复是借助工程技术措施来改变自然物的物理性质。
物理修复包括疏浚、引水和掩蔽等方法。
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技术应用来看,物理疏浚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总体来说成本高。
此外,要求在疏浚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对清除出来的污染底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
建设大坝、引水冲污则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该方法会改变河流的动力条件以及流量,影响内河航运,同时成本很高、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
掩蔽是一种原位修复技术,工程造价低,利用底泥污染物和覆盖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而达到修复效果,能有效防止底泥中的营养盐、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进入水体而造成二次污染。
化学修复是利用化学制剂与污染底泥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底泥中分离或降解的一种修复方法。
添加零价铁对污染土壤和水体进行修复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也逐渐成为国际上受较多关注的污染修复方法之一。
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体,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污染物,使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或消除。
对于微污染水源水库常采用原位生物修复,通过加入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来提高生物活性或添加实验室培养的具有特殊亲合性的微生物来加快环境修复,也可以利用底泥环境中原有微生物。
从去除原理来讲,加填料的反应器对氮的去除主要是填料的吸附和附着在填料上的微生物对氮的降解作用。
沉积物内原有的土著微生物附着在填料载体上,形成微生物膜,对吸附在填料上的氨氮具有降解作用,从而有效的抑制了总氮的释放。
铁的三价络合物的覆盖隔离作用对氨氮起到了一定的去除效果。
加硝化反硝化细菌的反应器对于氨氮的去除基本在20%以内,可能是由于水体中C/N 比较低,富集的硝化细菌不适合在上覆水中生存,从而使其效果不是很明显。
底泥作为水生态系统的三大环境要素(水质、水生生物和底泥)之一,承担着接纳外源污染物和向水体中释放营养盐的双重功效,在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底泥由大量的营养物质(氮、磷、有机质等)组成,随着其不断的积累,不仅会对生存在其中的底栖生物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其所固有的营养物质也会随着水体运动进入上层水体,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增加,加剧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藻类水华暴发的机率。
物理修复
1.疏浚
当底泥中污染物的浓度高出本底值2-3倍,即认为其对人类及水生生态系统有潜在危害时,则要考虑进行疏浚。
运用海洋测绘学方法、科学成像技术和离散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能方便快捷地监测底泥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粒径特征,从而能更快捷准确地制定最佳疏浚方案以及疏浚后进行监测评价。
疏浚技术是疏浚效果好坏的关键,主要集中在发展轻质琉浚材料,配合科学的疏浚方式,使疏浚过程对水体的扰动达到最小。
从最早的人工挖泥到现在的精确水下吸泥,疏浚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小,对疏浚污泥进行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固化填埋和农用,但这两种方法都必须考虑到防止地下水和土壤的二次污染,因而要慎用。
物理疏浚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总体来说成本高。
此外,要求在疏浚过程中采取措施防止二次污染,对清除出来的污染底泥进行安全处理处置。
底泥疏浚会把底栖生物、微生物一起带走,打破长期形成的生态平衡,中断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就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
2.掩蔽
掩蔽是在污染的底泥上放置一层或多层覆盖物,使污染底泥与水体隔离,防止底泥污染物向水体迁移。
采用的覆盖物主要有未污染的底泥、沙、砾石或一些复杂的人造地基材料等。
最早的掩蔽技术是1978年在美国进行的,随后其他几个国家也相继使用,掩蔽是目前美国大湖修复措施之一。
相比别的修复技术,掩
蔽花费低,适合有机、无机处理,对环境潜在危害小,现在已得到普遍应用。
大量试验结果表明,掩蔽能有效防止底泥中污染物进入水体而造成二次污染,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掩蔽存在的问题是工程量大,需要大量的清洁泥沙等,来源困难。
同时掩蔽会增加底泥的量,使水体库容变小,因而不适用于河流、湖泊和港口,适用于深海底泥修复。
然而,在浮泥较多和不能完全控制污染源的水域,很快产生的富含N、P及有毒污染物质层会逐渐覆盖在清洁的覆盖层上。
这样,被覆盖住的清洁层不但起不到清洁的作用,反而减少和限制库容。
底泥覆盖的不足处还有:在有障碍处不能实施;即便大平坦区域,也不宜大面积实施;由于该法填充量大,在大水体中实施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些材料可能光解;影响水生植物根系的生长,不利于生物多样性;未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不利于今后的彻底治理措施实施。
生物修复
1.生物原位修复
对有机污染的底泥,最理想的办法是不疏浚,而是让微生物在原地直接分解污染物。
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疏浚费用,同时能减少疏浚带来的环境干扰,原位处理需要外加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和营养物,有时还需外加电子受体或供氧剂。
虽然经过纯培养,发现有些微生物能较大程度分解PAH等有机物,但要制成在原位能活跃分解有机物的产品,目前的效果还不理想。
2.异位生物降解
对有机污染严重的疏浚污泥进行处理,首选的方法是生物降解。
从简单的烃类到复杂的PCBs、PAH及联苯等,运用生物降解都有较多的报道。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底泥中的有机物水溶性低,而普遍认为微生物只能利用液相中的有机物,而不能利用固相中的有机物,因而底泥中有机物生物可利用性低,降解速度慢。
3.基因工程菌
能直接投入底泥使用的基因工程菌,目前还未见报道,但在土壤试验中已取得了成功。
底泥的修复技术中,物理修复虽然见效快,但工程巨大,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疏浚污泥处理也难以达标。
要达到大面积大规模的治理,在目前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难以实现。
生物修复很有前景。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看,生物修复多半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大规模大面积地利用植物、微生物来修复污染底泥,前景广阔。
通过生物技术可以筛选驯化出对PAH、PCBs等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并制成颗粒,或采用固定材料将其固定,投入底泥中对底泥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或者改变底泥的环境条件,使之适于微生物强烈活动的需要。
这种原位修复技术具有投资小、操作容易、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就我国而言,湖泊河流众多,且都受不同程度的污染。
而我国成功修复底泥、水体的例子还不多见,象美国、荷兰、瑞典等那样花大量资金用于疏浚和污泥处理来修复底泥,在我国还不现实。
大力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如高等植物对底泥中重金属的累积,特异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等,对我国而言,则是一条切实可行
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