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泥释放通量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的内容旨在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主要内容。

以下是《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概述部分的内容:1.1 概述太湖作为中国最大淡水湖泊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区域。

然而,由于近年来在太湖周边进行的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太湖的水质和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

底泥是太湖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其中含有大量的泥沙和营养盐,对太湖水质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

通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我们将从实测数据出发,分析不同流速条件下太湖河道底泥的泥沙释放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讨流速对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

本研究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释放规律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第二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第三部分是对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内容的探索,我们将尝试揭示流速对太湖底泥释放行为的规律,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我们期待能够深入了解太湖底泥的释放规律,为太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为其他湖泊或水体地区的底泥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概述了本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另外,还简述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分别是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营养盐释放规律影响实验研究以及流速对太湖河道底泥泥沙、营养盐释放规律的综合分析。

每个章节都包括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和结果与分析三个小节,详细介绍了实验的设计和操作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湖塘底泥磷的释放

湖塘底泥磷的释放

实验2-6 湖塘底泥磷的释放实验6.1实验目的及要求(1)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2)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3)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4)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6.2实验仪器(1)烘箱(2)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3)搅拌棒(4)phs-3c型pH计(5)溶解氧仪(6)电子天平(7)722光栅分光光度计(8)10mm比色皿(两个)(9)高速离心机(10)WXJ-III微波消解仪(11)消解罐(8个)6.3 试剂6.3.1硫酸(H2SO4),密度为1.84 g/mL。

6.3.2硫酸(H2SO4),1+l。

6.3.3硫酸,约c(1/2H2SO4)=1 mol/ L :将27 mL 硫酸(6.3.1)加入到973 ml水中。

6.3.4过硫酸钾,50 g/L 溶液:将5 g过硫酸钾(K2S2O3)溶解于水,并稀释至100 mL。

6.3.5抗坏血酸,100 g/L 溶液:溶解10 g抗坏血酸(C6H8O6)于水中,并稀释至100 mL。

此溶液贮于棕色的试剂瓶中,在冷处可稳定几周。

如不变色可长时间使用。

6.3.6钼酸盐溶液:溶解13 g钼酸铵〔(NH4)8MO7O24·4H2O〕于100 mL水中。

溶解0.35 g酒石酸锑钾〔KSbC4H4O7·1/2H2O〕于100 mL 水中。

在不断搅拌下把钼酸铵溶液徐徐加到300 ml硫酸(6.3.2)中,加酒石酸锑钾溶液并且混合均匀。

(此溶液贮存于棕色试剂瓶中,在冷处可保存二个月)6.3.7 磷标准贮备溶液:称取0.2197±0.001 g于110 ℃干燥2 h 在干燥器中放冷的磷酸二氢钾(KH2PO4),用水溶解后转移至1000 mL容量瓶中,加入大约800 mL水,加5 mL 硫酸(6.3.2)用水稀释至标线并混匀。

1.00 mL此标准溶液含50.0 μg磷。

(本溶液在玻璃瓶中可贮存至少六个月)6.3.8 磷标准使用溶液:将10.0 mL 的磷标准溶液(6.3.7)转移至250 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标线并混匀。

底泥磷释放实验 报告

底泥磷释放实验 报告

实验题目:湖塘底泥磷的释放姓名:学号:班级:组别:22组指导教师:唐艳葵1.实验概述1.1实验目的及要求⑴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⑵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⑶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⑷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2实验原理城市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控制内负荷对于湖泊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天然水和废(污)水中,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如磷脂等)的形式存在,也存在与腐殖质颗粒和水生生物中。

本实验主要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0号湖塘水中底泥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溶解性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磷钼杂多酸,再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磷钼蓝),于波长700nm处测量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

方法测定范围为0.01~0.6mg/L,适用水样类型包括地表水、废(污)水。

1.3实验仪器(1) 烘干机(2) 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3) 搅拌棒(4) PHS-3C pH计(5) JPB-607溶解氧仪(6) JJ300、AB104-N电子天平(7)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8) 10mm比色皿(9) 高速离心机(10) WXJ-Ⅲ微波消解仪(11) 消解罐2.实验内容2.1实验方案设计湖塘底泥的磷主要为正磷酸盐,但也含有其它价态的磷酸盐,底泥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和悬浮物,因此本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对底泥进行搅拌使磷释放;进而进行离心,取得上清液;再进行微波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磷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的磷;接下来是定容显色;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时间段的磷的吸光度,得出磷释放量。

基于质量守恒测算底泥中氮、磷污染物释放量的方法及案例研究

基于质量守恒测算底泥中氮、磷污染物释放量的方法及案例研究
Keywords: mass conservation;sedim ent;nitrogen;phosphorus;release am ount
“十二 五”期 间 ,全 国 主要 污 染 物 减 排 目标 超 额 防 治 或修 复 工 程 ,而 且 还 能 为 落 实 污 染 物 总 量 控
关 键 词 质 量 守 恒 底 泥 氮 磷 释 放 量 DOI:10.15985/j.cnki.1001—3865.2016.04.020
Study on calculation m ethod and case about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rom the sedim ent bas ed on the law of
主要 污 染指 标 之一 ,也 是湖 泊环 境 的首 要 污 染指 标 。 之 问 的交换 规 律 、污 染 物 释放 特 征 与 分 布 规 律 以及
为 此 ,国家 环境 保 护“十三 五”规 划 将在 河 湖 、近 岸海 污 染 物 释 放 速 率 与 释 放 量 等 具 有 很 好 的 验 证 效
目前 ,针对河 流 湖泊 污染 底泥 中氮 、磷 释 放规 律
段 我 国实 行 水 污 染 物 控 制 的 指 标 是 COD 和 氨 氮 , 的测算 方 法 主 要 有 实 验 室 模 拟 法 和 模 型估 算 法 两
2014年 总磷 首 度 超 越 氨 氮 成 为 全 国淡 水 环 境 中 的 种 。实 验室 模拟 法对 于研 究污 染物 在 底 泥与 间 隙水
域 等重 点 区域 以及 重 点 行 业新 增 对 总 氮 、总磷 实 行 果 _4 ],但 实 验 室 模 拟 法 存 在 一定 的边 壁 效 应 ,无 法

文思湖底泥COD释放规律模拟研究

文思湖底泥COD释放规律模拟研究

莲心湖、文思湖和连接两湖的求索溪,是三峡大学校园内的景观水体。

该水体原属沙河水系,与长江的支流黄柏河相通。

随着城市发展和校园建设,校园内的水体逐步成为相对独立、封闭的缓流水体。

沙河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行后,原直接进入水体的生活污水绝大部分被截流至污水处理厂,仅有少数生活污水受条件限制没有纳入污水管道,零星汇入水体。

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这段景观水体已经受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严重(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不能满足景观水体的水质要求[1~2],亟需合适的方法来恢复水体功能。

文思湖地理位置较其上段莲心湖、求索溪更为复杂:一部分岸边为三峡大学校区,另一部分则为校外周边居民区。

目前,水体外源污染得到控制,主要污染源为水体底泥。

本研究采集水体底泥,人工模拟底泥释放过程,预测研究对象在上覆水中可能的释放量、释放速率,为校园生态文思湖底泥COD 释放规律模拟研究罗玉红,苏青青,高婷,赵小蓉(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湖北宜昌443002)摘要: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研究环境因子(温度、pH 、扰动强度、供气量)对底泥释放COD 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温升高能加速底泥中有机质的释放;上覆水在弱酸至中性条件下底泥释放有机质最低;扰动上覆水体会加快有机质的释放。

关键词:文思湖;COD 释放规律;温度;扰动;pH 值中图分类号:X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13X (2012)02-0045-04收稿日期:2012-01-14作者简介:罗玉红(1976-),女,湖北钟祥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与研究。

Simulation on the Release of COD from Wensi Lake Sediment intoWaterLuo Yuhong,Su Qingqing,Gao Ting,Zhao Xiaorong(College of Hydraulic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443002,China )Abstract :The release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 from lake sediment into up -covered static and dynamic water was studied though simulative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y.The research included the law of some effectiv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pH ,disturbance and DO to COD relea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higher the temperature was,the larger the COD released.The condition of neutral pH made the COD release amount decrease.The disturbance would contribute to COD release.Key words :Wensi Lake;release law of Chemical Oxygen Demand;temperature;disturbance;pH10.3969/j.issn.1008-813X.2012.02.012第22卷第2期2012年4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EMCCVol.22No .2Apr.20122012年4月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水体的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释磷的通量估算_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城市浅水型湖泊底泥释磷的通量估算_以南京玄武湖为例
, , , , , , ,


外 源 逐 步 得 到 控 制 的 情 况 下 沉积 物对 上 覆水 释 放 的 氮 磷将 成 为 湖 泊 富 营 养化 的 重 要 来 源 地 区 是 中 国 湖泊 最 为集 中 人 类 活 动 与 湖泊 关 系 最 为 密 切 的 地 区 大 于
,

,

时 小于

长 江 中下 游 耐 的湖泊有
} 一 、
,
在无 机磷 中闭 蓄态

,
钙 结合态 磷
占 有
,
总磷 的
,
还 原 态 可 溶性 磷 酸 盐 占总 磷 的
,
机 磷 占总 磷 的
其他形 态 的磷 含 量 则很 少 采
所 示 由 图上 可 以 看 出
,

样点 总 磷 的 垂直 分布 如 图
,
表层 底 泥 磷 含 量 平 面 分 布 差 异 明 显 总 磷 含 量 的 垂


℃ ℃ ℃


·
’ ‘朽 ,
,



,


。二


”“

由此
℃代

可 算 出任 一 温度 下 北 湖 东 南湖 西 南 湖 的底 泥 释磷
速 率 根据 气 象 统 计 表 的 时 间段 分别 为



℃ 巧 ℃






巧 年

, ,



年 由于 各 湖 区 底 质 的 不 同 北 湖 东 南 湖及


因 此 在较短 时 间

南淝河巢湖入湖区夏季底泥磷营养盐释放通量的估算

南淝河巢湖入湖区夏季底泥磷营养盐释放通量的估算

南淝河巢湖入湖区夏季底泥磷营养盐释放通量的估算蔡莹;吴蕾;陈云峰【摘要】[目的]通过采集南淝河进入巢湖河口冲积区的原柱样底泥,实验室控温、动态模拟该区域底泥的磷释放情况,从而估算出夏季该区域底泥磷的释放通量.[方法]将新鲜泥样置于150mm高的有机玻璃柱中,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作为上覆水,在不同的扰动速度使其循环,并用加热泵控制水箱温度.[结果]扰动对底泥中的磷释放影响较大,且符合动态条件下底泥中磷的释放量大于静态备件下释放量的规律;上覆水中的磷浓度对底泥磷的释放有很大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结论]在夏季,南淝河巢湖入湖区磷释放量为1.07t/km2.%[Objective]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the sediment of Nanfei River in Chao Lake was simulated using dynamic incubation of intact sediment cores. [Method] The fresh sediment was placed in test column, us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otassium as overlying water. The test was running with the different perturbation speeds, and the water temperature was controlled with a heat pump. [Result] Effects of phos-phorus release in the sediment from perturbation was great and the significance was greater than the static.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in overly-ing water of sediment phosphorus release had a great influence. There was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Conclusion] The releasing flux of phos-phorus from dynamic incubations was 1.07 t/km2 in summer.【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39)022【总页数】4页(P13671-13674)【关键词】底泥;磷释放;动态模拟;估算【作者】蔡莹;吴蕾;陈云峰【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污水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61;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污水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4底泥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因子。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试验研究

河道底泥污染物释放控制试验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原位覆盖与原位固化两种河道底 泥污染物处理技术。原位覆盖技术通过在污染底泥 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的覆盖物,使底泥与上层 水体隔离,从而阻止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的迁移,其 工程造价低,是一种经济可行的底泥污染原位控制 技术[9]。李敏等[10]和董波等 对 [11] 高 营 养 盐、重 金属、有机物和复合污染等 4类污染底泥的处理技 术进行总结和梳理,针对不同污染底泥提出了相关 治理方式。胡 易 坤 等 [12]以 石 英 砂、火 山 岩、麦 饭 石 和陶粒为覆盖层,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覆盖材料对氮 磷污染物的抑制效果,发现陶粒对磷释放的抑制效 果优于其余三种材料。白若男 和 [13] 夏蕾 则 [14] 着重 研究了多层覆盖与功能土覆盖对沉积物中污染物的 抑制效果。原位固化技术采用原位强制搅拌机械对 河道底泥和固化剂实施搅拌使底泥中污染物被固 定[15],近年来该技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和珠江流域 河道治理工程中得到了部分应用。考虑经济因素, 目前固化剂多采用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粉煤 灰等 。 [16-17]
有毒物质等多种污染物。为控制试验中污染物种 类,底泥拟采用人工配置方式制备,并将营养盐磷作 为待测污染物。根据前期资料收集和调研结果,结 合胡国华等[22]关于黄河底泥的研究,本次试验采用 高岭土和石英砂配置了污染底泥,其级配曲线如图 2所示。
配置的土样采用 300mg/L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进行污染,为保证土样与污染液体充分接触,将土样 进行如下预处理:先用磷酸二氢钾溶液制成含水率 为 20%的土样,随后在大型储物箱内浸泡饱和。
收稿日期:20201220 修稿日期:2021011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508504);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重点项目(Y320012) 作者简介:占鑫杰(1986—),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基处理、基础工程和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工作。Email:xjzhan@nhri.cn

环境科学-风浪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及内源释放量研究

环境科学-风浪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及内源释放量研究

以动力产生的剪切力为出发点, 通过室内水槽实验 得到的释放通量估算太湖全年释放量, 这和实际湖 体的情况显然存在较大误差, 不同季节不同湖区的 具体释放量仍不清楚 1 采用沉积物捕获器来测定不 同季节的沉降通量, 然后利用公式来推算悬浮物的 再悬浮通量, 将物理实验和模型推算相结合, 能较为 客观地反映湖体的实际情况 1 本研究在基于野外实 验和室内静沉降实验工作的基础上, 针对太湖风浪 作用下的底泥悬浮沉降特征, 同时考虑各个湖区风 速对底泥作用的差异, 对太湖典型年日悬浮沉降量 以及年均内源释放量进行了估算, 以期为太湖富营 养化的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1 ! !"! 材料与方法 野外悬浮沉降实验
[!] 数 !$ 倍 # 这些实验均证实了动力扰动引起沉积物 [ ] [ ]
再悬浮所带入水体的营养物质量远大于静释放量, 成为浅 水 湖 泊 内 源 释 放 极 为 重 要 的 部 分 # 秦 伯 强
[>] 等 结合水动力作用, 提出了大型浅水湖泊水动力
度梯度释放营养物质
[!]
作用导致底泥悬浮, 从而使得底泥中的可溶性营养 物质释放这一内源释放的概念性模式 # 由于太湖中
中图分类号: J!>D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DD$! $%?">=I?$%
"!$$%&;" # ’()*+,-(., /0 1(/234(.3( 5.46(+24,7 /0
!"#$%&#’(&)#%*’+%&,-,’(& (. !%*’+%&, -&* /%0%-#% 1+("&, (. 2&,%3&-0 4(-* ’& 4-5% 6-’7" 1..%8,%* 9: ;’&*

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估算

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估算

南淝河入湖区夏季底泥氮的释放通量估算孙飞跃;陈云峰;高良敏【摘要】以巢湖南淝河入湖区为研究对象,估算该区域夏季底泥氮释放通量。

采集原柱状底泥样品,控制温度,以扰动强度和上覆水浓度为影响因素进行模拟试验。

估算结果表明:巢湖南淝河入湖区夏季氮释放量为0.597 t/km^2。

%The experiment took Nanfei River in Chao Lake as the object,estimated of releasing flux of sediment nitrogen the region in summer.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the sediment samples of the original state,took the distuibance intensity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nitrogen in overlying water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arried on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when the temperature was under control.The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releasing flux of sediment nitrogen in Nanfei River estuary in Chao Lake in summer was 0.597 t/kmrn^2.【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2(000)014【总页数】2页(P206-207)【关键词】底泥;氮;释放通量;南淝河入湖区;夏季【作者】孙飞跃;陈云峰;高良敏【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污水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淮南23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31.2底泥作为各种营养盐的接收器,收集了大量水体中的污染物,一旦上覆水环境发生变化,长期累积而成的沉积物就会转变为新的污染源向水体释放氮、磷等污染物,促进水体的富营养化[1-2]。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河流底泥污染物释放研究
4.The release of heavy metals in sediments to upper water’s impact is not very
significant.A dram ofnickel,zinc,manganese Can be detected in the upper water.
a large amount of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channel.
2.Under dynamic condition,the sediment contaminant releasing rate,pH and
DO were all larger than those under static condition.but reversely the turbidity in
sediment properties,hydrodynamic conditions,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
on.Previous review studies on sediment release mainly conccntrate.d 011 the laws of
在环境学中,河流水体是由水、溶解性物质、悬浮性物质、水生生物和底 泥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底泥一般是指江河湖海的沉积物,是自然水域的重要组 成部分。河湖底泥的基本物理结构包括与水体相接触的沉积物界面层和界面层 下的原沉积物层。沉积物界面层主要由底栖生物及其残体、代谢产物和颗粒很 细的粘性泥沙组成,由于颗粒很细,极易出现絮凝现象,在床底形成浮泥层, 它们对有机污染物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界面层下的原沉积物层主要是由无机矿 物的泥沙组成,它们对界面层起到支撑的作用,在长期物质扩散的基础上,有 机污染物会从界面层向原沉积物层部分转移,使得在一般的情况下污染物向水 体中的释放较为困难。在天然水体中,悬浮沉积物一般是组成复杂的聚集体, 其基本骨架是粘土矿物或其他矿物微粒,由腐殖质及金属水合氧化物粘附架桥 聚集在一起,各种微污染物如有机有毒物、重金属以及细菌、病毒等吸附在表 面上,发生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 进入水体,最后沉积到底泥中并逐渐富集,使底泥受到严重污染。上世纪菜茵 河流域、美国的大湖地区、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港口、德国的汉堡港,底泥污染 情况十分严重【l】。在外污染源控制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河流的底泥由于历年 排放的污染物大量聚集,底泥对上覆水体水质的影响就突出表现出来,此时底 泥成为一个污染“源”,从而造成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如穿越上海市区的苏州河, 在一定流速条件下,底泥对上覆水体的作用可使水中CODer增加15~67mg/1【2】。 河流底泥中的污染成分复杂,主要污染物为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底泥中的

博斯腾湖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博斯腾湖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 X 5 2 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7 9 3 0 ( 2 0 1 3 ) 0 卜0 1 2 l — O 5
博斯腾 湖( 以下简称博 湖) 是我 国最大 的吞 吐 内陆湖 , 也 是 干旱半 干旱 地 区最具代 表性 的 内陆湖泊 之
底质 营养盐的释放是 一个受多 因素综 合作用 的过程 , 其机理 十分复杂 , 为此 国内外学 者开展 了大量 的 研究工 作. 李金城L 】 等人在 2 0 0 2年对博湖底质 的释放进行 了较 为系统 的研究 , 但 研究 年代较早 , 不能满 足 博湖水 环境综合治 理中长期 防治 规划的时效要求 . 本文则较为 系统地研究 了博 湖沉积 物的环境 现状 , 研究
第4 5卷
第 1期
Vo 1 . 45 NO .1 Fe b. 2 O1 3
2 0 1 3 年 2 月
博 斯腾湖底பைடு நூலகம்污染 物释放 的模拟实验研究
高 湘 , 刘 海滨 , 赵 欣 悦 , 陈 勇 民。 , 贾 尔恒 ・阿哈 提 , 张 明。
r』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5 5 ; 2 . 新 疆 环 境 保 护科 学研 究 院 , 新疆 乌鲁木齐 8 3 0 0 1 1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0 3 — 1 9
修 改稿 日期 : 2 0 1 3 - 0 卜1 8
基 金 项 目: 国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 2 0 0 9 Z X0 7 1 0 6 — 0 0 4 — 0 卜0 1 )
作者 简 介 : 高
湘( 1 9 6 4 一 ) , 男, 贵州 盘 县 人 , 副教授 , 博士 , 硕导 , 主要 从 事 环 境 工 程 学

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的研究

淀山湖底泥氮、磷释放通量的研究
底 泥 TN 释 放 通 量 为 一5 . 4 一2 9 / m。・d , P释 放 通 量 为 0 2 ~ 2 _ 9rg ( 57~ . 8mg ( )T . 1 3 / m。・ ) 温度 会 影 响底 泥 的氮 、 释 放 , 6 a d。 磷 且 温度 越 高 , N、 P释 放 通 量 越 大 ; 动 上覆 水会 加 快 底 泥 氮 、 的 释 放 , 动 越 大 , T r r 扰 磷 扰 TN、 TP释 放 通 量 越 大 ; H 增 大 会 加 快 底 泥 氮 、 p

3 ・ 2
苏 丽 丹 等 淀 山 湖 底 泥 氮 、 释 放 通 量 的研 究 磷
最大 深度 为 3 5 面积 为 6 m。 属平 原浅 水湖 ; . 9m, 2k ,
湖底 质 为淤泥 砂粘 土及 泥炭 。淀 山湖 主要 受 纳 太湖 众多 , 总计 5 9条 , 要 进水 河 有 急 水 港 、 朱 厍 、 主 大 白 石矶 , 出水 河有 拦 路 港 、 旺 港 、 塘 。淀 山湖 区域 西 石 属 北亚 热带 季 风 气候 区 , 典 型 的 海 洋 性 气 候 。 四 是 季 特征 是春 、 季 短 , 、 季 长 , 季 回暖 迟 , 季 秋 冬 夏 春 秋 降 温快 。四季气 候 划 分 , 均 气 温 < 1 平 O℃ 为 冬 季 ,
f n ZHU n ig。 a , Yo gqn .(1 c o lo En io me tl in e n g n e i g, n h a .S h o f vr n na Sce c a d En i ern Do g u Unv r i i est y,S a g a h nh i 2 0 5 ; . h n h i a my o v rn na ce cs S a g a 0 2 3 0 0 i 2 S a g a de f En io me t lS in e , h n h i2 0 3 ) Ac

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估算_李宝

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估算_李宝
收稿日期 : 2007 -01 -04; 修订日期 : 2007 -05 -0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20577053, 40601087) ; 国家高技 术 研究发展计划( 863) 项目 ( 2005AA 601010050201) ; 中国科 学 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 KZCX3 -SW -348) 作者简介 : 李宝 ( 1980~ ) , 男 , 博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为湖泊环 境 污染化学 , E -mail : bli@ niglas. ac. cn * 通讯联系人 , E -mail: cxfan@ niglas. ac. cn
速率分别为 221 941~ 1631 117 mg#( m 2# d) - 1 和 01 90~ 2 1 06 mg#( m 2# d) - 1 , 不同区域 释放速 率差异 极大 . 相对较 低的释 放速率 与 湖湾接纳高 浓度污水使上覆水与沉积物孔隙水间浓度 势减弱有 关 . 通过 Peeper( 原位 渗析膜采 样器 ) 法获 取间隙 水 - 上覆水 剖
1期
李宝等 : 滇池福保湾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通 量估算
115
福保湾位于滇池东北岸, 是由大清河和海河冲击 扇包围形成的湖湾, 湖岸线长 约 3116 km, 面 积约 1 km ( 图 1) . 福保湾底泥由于长期接纳来自大清河、 海 河及湖湾周边地区的污染物, 受到了严重污染, 因此 有必要对湖底沉积物内源负荷进行定量研究. 国内已 有采用孔隙水扩散模型法对滇池沉积物内源磷释放 进行了分析 , 但均采用的是离心法提取沉积物孔 隙水. 该法虽操作简单, 但从现场采样至实验室离心 获取孔隙水 , 其间所需时间较长, 且垂向分层中控制 精度通常较低 ( 约 2 cm) , 近表层的上覆水也难以采 集, 因此用该法不易获得沉积物 - 水界面上覆水和孔

底泥释放通量实验设计

底泥释放通量实验设计

底泥污染释放通量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底泥中COD Mn、NH3-N、TP三个指标在静止状态下的释放特性。

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采用有机玻璃柱,直径200mm,高1m的有机玻璃柱30根,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3.实验过程
称取含水底泥5.0kg,放入直径200mm的圆柱形有机玻璃柱,摇动柱体使底泥平铺于底部。

在底泥不冲悬浮的情况下,沿壁缓慢注入相应点采集的水样,水柱高0.5m。

实验室温度控制在室温。

待柱体静置12小时后开始取样,取样时取表层水样约100ml,同时补充该点水样至原刻度。

所取水样经过滤后进行水质分析,分析项目包括COD Mn、NH3-N、TP三个指标,取样时间间隔为12h,实验持续时间为10d。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目录1. 内容描述 (3)1.1 研究背景 (4)1.2 研究意义 (4)1.3 研究重点和难点 (6)2. 太湖概况 (7)2.1 地理位置 (8)2.2 水文特征 (9)2.3 湖泊沉积物特性 (10)3. 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和循环 (11)3.1 磷的化学形态 (12)3.2 磷在水体中的输入与输出 (13)3.3 磷的富集与沉降机制 (14)4. 太湖底泥中磷的含量和分布 (15)4.1 底泥磷含量调研 (16)4.2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分析 (17)4.3 底泥磷的空间分布 (19)5. 太湖底泥磷的释放机制 (20)5.1 物理释放 (21)5.2 化学释放 (22)5.3 生物释放 (23)5.4 释放动力学 (25)6.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研究方法 (26)6.1 水力溶解实验 (27)6.2 化学沉淀实验 (29)6.3 原位监测技术 (30)6.4 模型模拟 (31)7. 太湖底泥磷的释放规律分析 (32)8.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预测与控制 (33)8.1 预测模型的发展 (34)8.2 污染控制措施 (35)8.3 环境管理策略 (37)9. 本研究综述 (38)9.1 国内外研究进展 (39)9.2 太湖底泥磷释放研究现状 (40)9.3 研究展望 (41)10. 结论与建议 (42)10.1 研究成果 (43)10.2 存在问题 (44)10.3 未来工作建议 (46)1. 内容描述本研究综述旨在全面概述太湖底泥磷释放量的研究进展,并分析释放规律。

将简要介绍太湖的环境背景,包括其地理位置、面积、水质状况以及湖泊污染的历史和特点。

重点探讨太湖底泥磷的来源,包括自然沉降和人为输入。

前者通常与生物过程相关,而后者则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如农业径流、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等。

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本研究综述将评估不同来源对底泥磷负荷的影响。

在内容描述的第二部分,将详细讨论太湖底泥磷的释放机制,包括吸附解吸、微生物代谢作用和地质过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底泥污染释放通量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底泥中COD Mn、NH3-N、TP三个指标在静止状态下的释放特性。

2.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采用有机玻璃柱,直径200mm,高1m的有机玻璃柱30根,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3.实验过程
称取含水底泥5.0kg,放入直径200mm的圆柱形有机玻璃柱,摇动柱体使底泥平铺于底部。

在底泥不冲悬浮的情况下,沿壁缓慢注入相应点采集的水样,水柱高0.5m。

实验室温度控制在室温。

待柱体静置12小时后开始取样,取样时取表层水样约100ml,同时补充该点水样至原刻度。

所取水样经过滤后进行水质分析,分析项目包括COD Mn、NH3-N、TP三个指标,取样时间间隔为12h,实验持续时间为10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