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ca65b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19.png)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通过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统筹安排资源和空间,实现各地区有序发展的一种管理机制。
近年来,中国大力推行主体功能区制度,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然而,该制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本文将以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为主要主题,通过分析一些具体案例,讨论如何深化该制度,以推动中国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一: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杭州市东部,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该区域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主,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集聚区。
然而,由于没有明确的主体功能区划定,导致该区域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
过度房地产开发导致土地资源浪费,交通拥堵问题越发凸显,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杭州市政府在2018年行动计划中明确将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主体功能区划定范围。
通过划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杭州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限制房地产开发、优化交通网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创新驱动型发展。
案例二:广东自贸试验区广东自贸试验区是中国自贸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然而,在创建之初,该区域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落后的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广东省政府决定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以促进跨境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的发展。
广东省政府聘请了一批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评估,确定了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随后,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政府服务等。
这些措施为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创新型企业的入驻,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我认为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该制度有助于实现资源和空间的合理配置,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战略
![主体功能区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abaa8fb5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3.png)
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是指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并根据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其发展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性、制定原则以及实施措施。
战略的重要性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城市合理利用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通过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可以有效避免城市功能重叠,提高城市的居住、商业、文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原则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战略应基于客观数据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科学分析城市的特点和问题,确保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灵活性: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整体,战略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随时根据城市发展的变化进行调整。
3.全面性:战略应该全面考虑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确保各个领域的发展得以平衡。
4.可持续性:战略应该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走弯路或者短期行为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实施措施1.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分: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发展需求,确定各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明确各功能区的主要功能和定位。
2.加强区域规划设计:针对各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详细规划方案,包括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绿化规划等,确保各区域的规划设计符合整体发展需求。
3.推动政策法规支持: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支持体系,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顺利实施,包括财税激励政策、规划管理制度等。
4.加强监督和评估: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
5.加强沟通与协调:强化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确保各项措施的协调配合。
在城市发展中,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2443e9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d.png)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案例
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中国政府为了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项空间开发战略。
该制度以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为依据,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采取不同的区域政策和管理措施。
以下是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的一些案例:
优化开发区:以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为核心的优化开发区,通过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环境品质。
重点开发区:以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部分城市群为核心的重点开发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人口集聚度等措施,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限制开发区:以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为核心的限制开发区,通过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禁止开发区: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为核心的禁止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确保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永续
保存。
在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和规划管理,促进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同时,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空间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此外,还需要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调研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6f4fa7b168884868762d6f5.png)
○李振京冯冰郭冠南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及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的新安排,将成为我国今后空间布局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方针。
因此,围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制度保障问题将成为我国“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的热点和重点。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体功能区的实践也还在探索之中。
目前,部分省市初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安排,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具体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和标准在省级层面得到初步实践。
江苏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人口的分布、流动和人居的适宜性作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最主要因素;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突破行政区界限,突出主体功能的要求,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性评价。
同时,通过对试点地区的试点,归纳、提炼、集成一套规范的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方法和技术规范。
浙江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标准和指标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人口集聚趋势、未来发展潜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等方面,认真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的分析评价,真正体现把区域空间开发建立在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的合理开发之上。
其次,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在规划层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江苏省按照不同空间尺度划分主体功能区。
一是以县为空间单元形成省域主体功能区。
从2003年开始就着手进行研究,重点从经济开发价值、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分布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经济开发价值包含水土资源开发成本、经济社会资源优势度、开发效益等因素,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资源保障程度、生态敏感性、环境容量、历史文化名城等因素,人口分布包含人口流动、人居适宜性等因素。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be44ec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d.png)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引用格式:祁帆, 邱思齐, 赵成双苹, 等.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714-7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Qi F, Qiu S Q, Zhao C S P, et al. Improve policy system of main functional zones in national spatial planning.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714-725,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 (in Chinese)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祁帆1邱思齐2赵成双苹1陈江龙3*邵思宇1刘邦瑞41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北京1000352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200072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2100084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文章围绕如何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详细剖析了现行主体功能区政策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下,主体功能区政策制度系统化、差别化、协同化、激励化的总体思路,从加强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分类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工具、强化政策综合统筹、健全政策实施评估机制等方面,提出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制度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国土空间政策,国土空间治理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19002CSTR32128.14.CASbulletin.20240319002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066e6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5.png)
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制度。
主体功能区通常是指以城市群、经济带、生态屏障等地区为核心,通过统一的空间规划布局,实现资源集约化、产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主体功能区制度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增强地区的竞争力。
主体功能区制度有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功能:1. 土地资源管理功能: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和边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避免土地开发的过度和浪费。
同时,可以在主体功能区内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
2. 产业布局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资源禀赋,科学规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完整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 生态环境保护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要求对主体功能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
通过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保护生态系统的良好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人口调控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通过调控人口流动和迁移,实现人口的合理分布和优化组合。
通过引导人口向主体功能区集聚,可以实现人口资源的集约利用,缓解人口过密地区的压力,提高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5. 城镇化进程推动功能:主体功能区制度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群和主城区的协调发展。
通过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可以促进城市群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总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一种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制度,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推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国家公园管理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国家公园管理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https://img.taocdn.com/s3/m/9c8d5827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7.png)
国家公园管理_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答案:控制开发强度。
_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_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_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2.在我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之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实行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答案:正确3.海螺沟冰川位于贡嘎山的答案:东坡4.主体功能区是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答案:正确5.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这是在()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的。
答案:20136.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我国()省境内。
答案:青海7.()年,经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准,杂多县昂赛乡开始探索特许经营模式。
答案:20098.()是指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的区域。
具有较大面积,确保主要保护对象安全,维持和恢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答案:自然保护区9.按开发方式,国土空间的可以划分为:答案:优化开发区域_重点开发区域_限制开发区10.美国华盛顿州有()个国家公园。
【图片】答案:3##%_YZPRLFH_%##三##%_YZPRLFH_%##叁11.截止2018年7月22日,中国已有()处世界遗产答案:531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时,美国国会明确规定了其任务是“要把国家公园内的天然风景、自然变迁遗迹、野生生物和历史遗迹,保持其原貌,世世代代加以保护,不得破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f57e2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f.png)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9.21•【文号】•【施行日期】2015.09.2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5年9月21日)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制定本方案。
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清新空气、清洁水源、美丽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必需的生态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
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
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与制度设计——以黑龙江省为例
![主体功能区宏观调控机制与制度设计——以黑龙江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2916f30580216fc700afd1e.png)
总 第 13期 9
黑 龙 江 对 外 经 贸
HL oeg c n mi lt n JF rin E o o cReai s& T a e o rd
No 7, . 201 0 S ra .1 3 e ilNo 9
[ 龙江 商务 ]
主体 功能 区宏观 调 控机制 与制 度设 计
区配套 的宏观调控机 制研 究 , 对 主体功 能 区的宏 观调 针
控政策还仅停 留在 各个政策 的独立导 向研究 阶段 。事 实 上, 主体功能区建设对政 府宏观调控 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 ,
继续沿袭 旧有宏 观调控模式 必然无法适应新 发展观下 的
为经济 活动的空间载体 。要 素禀赋的区域 性差异造 成 了 空 间的多样性 , 区域性要素 的非均质分 布 , 就成 为非均质 空 问形成 的原 因。因此 , 意识 并承 认要 素 的区 域性 差异 是 空间特性的载体 , 么将 空 间维 度 引入 经济 学 的分析 那 框架 , 实际上就变 成 区域 性要 素 和非 区域 性要 素在 生产
我国“ 十一五 ” 规划 纲要 首次 提 出主体功 能区建设 。
主体功能 区的提出是对现有 区域经济增长 和发展 观的重
大创新 。然而 , 从近两 年的实施上看 , 国主体功 能区建 我
设还仍有不足 , 虽然 以政 府为 主导 的主体 功能 区规划 编 制 已经取 得了很大进 展 , 但是 至今 却 仍没 有与 主体 功能
主体功能 区建设 , 因此深 入研 究 主体 功能 区宏观 调控 机 制, 是我国主体功能 区建 设顺利进行 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
一
、
主体功能 区宏观 调控机 制与经济空 间维度
在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https://img.taocdn.com/s3/m/08371adc33d4b14e852468cb.png)
在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必要性:我国国土辽阔,在这片广阔的国土上,真正可供开发利用、适宜人们生活居住和生产的空间有限;同时,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但是人均量低,再加上干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严重的耕地还占有相当比例。
因此面对这些困难需要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同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是科学开发我们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需要,是顺应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区域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同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
有利于提高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永续发展。
紧迫性: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区域规划缺位与空间规划体系不健全,国土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成为影响我国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除了发展观和政绩观的偏差导致各地忽视自身条件而自目追求GDP和城市化率、从而出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受到威肋、发达的东部核心地区长期无法摆脱以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而开发强度过大等一系列问题
之外,我国在国土空问规划方面的缺失和薄弱也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国亟需这样的一个规划或战略,规划目标是在空问尺度上解决总体布局问题、在时问序列上解决长远部署问题,规划性质是具有战略指导性、又不失控制约束力度,规划要求充分兼顾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其核心是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0950245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85.png)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根据行政区划来划分一个国家各省、市、县或者乡镇的行政区域,划分出不同的行政中心主体,并对这些主体功能进行明确,以便更有效地管理和维护行政中心的公共资源。
主体功能区制度作为一个技术指导性的制度,是以经济、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为基础,结合新建行政中心的政治、社会、经济等实际需要,明确行政中心的功能,分配行政中心的资源,构建行政中心的组织与制度,从而达到更好地促进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般而言,行政中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首先,行政中心应具有执行政府政策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这也是行政中心最主要的职责;其次,行政中心应具有维护公共秩序的职能,即贯彻政府的政策,主持公共管理,注重公民权利和义务;第三,行政中心应具有便民服务功能,包括提供必要的社会服务,如居住、教育、医疗等,以及鼓励扩大本地经济发展。
主体功能区制度旨在实现各行政中心间的交流与协作,以促进社会进步。
新建立或者更新行政中心时,就要考虑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确定其主体功能,以利于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推进本地的经济发展。
在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行政中心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制定出更完善的行政中心建设制度和完善的行政中心管理体制,以合理分配资源,实现行政中心的有效运行、有序发展。
行政中心建设制度是一些行政命令或立法,能够维护行政中心的地方政权,实现社会管理,推进经济建设,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多方面目标。
而行政中心管理体制则是行政中心如何实施其各项职能,包括设置机构、岗位及其职责,遴选、招录、任用工作人员,安排班轮休制等。
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实施,不单是要求行政中心具备各项功能,也要求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其理念和实施体制,行政机关不仅要及时履行其职责,而且要设法激发行政中心的活力,尊重行政中心的文化,增强行政中心的治理能力,从而确保行政中心的健康发展。
主体功能区域划分
![主体功能区域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f501ea3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7d.png)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2011年6月初,《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功能区划分标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由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组成,分国家和省级两个层次编制。
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这样划分的一个依据是什么?取决于交通,矿产资源,自然资源。
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先要对国土空间进行客观分析评价。
科学确定指标体系,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对全国或本地区的所有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作为确定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
分析评价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统筹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即在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所能承载的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
主要包括:水、土地等资源的丰裕程度,水和大气等的环境容量,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的生态敏感性,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的生态重要性,地质、地震、气候、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发程度等。
二是现有开发密度。
主要指特定区域工业化、城镇化的程度,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强度等。
三是发展潜力。
即基于一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特定区域的潜在发展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科技教育水平、区位条件、历史和民族等地缘因素,以及国家和和地区的战略取向等。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ed513031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0e.png)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中国建设部于2018年发布的一项重大政策,旨在改善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策的发布为改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体现了中国政府的持久努力,推动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可持续发展步伐。
二、定义主体功能区制度定义了城市土地利用形式及其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以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模式,确保城市具有一个强大的,有效的和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及建设。
据该制度,城市被划分为核心功能区、优先发展功能区和支柱功能区,并且严格实施监督。
三、核心功能区核心功能区是指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政府办公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经济中心、文化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等,它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维持城市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四、优先发展功能区优先发展功能区是指需要在城市发展中进行重点优先发展的区域,包括文化旅游景区、创新技术产业园区、运动休闲娱乐区、科技合作园区等,它们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重要部分,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以促进这些区域的持续发展。
五、支柱功能区支柱功能区是指城市发展中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区域,包括贸易物流园区、低碳社区、社会包容性居住区、教育培训区、养老服务区等,它们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政府可以加强对其的监督,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六、利好效应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实施将带来诸多利好:(1)它将改善城市规划管理,给城市建设带来更多便利;(2)它将缩小城市土地利用形式的差距,建立均衡的城市发展结构;(3)它将推动城市的节能减排,建设更绿色的城市环境;(4)它将增强城市空间连接,提高城市效率;(5)它将促进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
七、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实施需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综合措施,以此明确各种土地利用形式,并使其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1)在宏观规划层面上,应当制定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大纲,制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定位,明确各个功能区的定位和边界,以及城市发展的目标和定位;(2)在政策发布层面上,应当制定一系列城市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明确对各种土地利用形式的管理和监督机制;(3)在具体投资层面上,应当充分投入财力,支持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以便为城市发展奠定牢固基础;(4)在技术支持层面上,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对各种土地利用形式进行全面监控;(5)在公众参与层面上,应当引导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及实施,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8c2ad7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7.png)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主体功能区划是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土地空间开发利用的重要制度安排,是对区域内不同功能区域的规划和管理,旨在合理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是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编制和实施时需要遵循的技术指南。
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编制原则、分类方法和技术要求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主体功能区划的概念。
主体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区域内生态环境敏感性、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等因素,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明确其在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土地开发利用中的不同功能和定位。
主体功能区划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二,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原则。
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生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主体功能区划的编制应基于科学的数据和分析方法,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合理性。
生态性原则是指主体功能区划应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
可操作性原则是指主体功能区划应具备可操作性,能够指导实际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
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主体功能区划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需求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主体功能区划的分类方法。
主体功能区划可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生态敏感性分类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法、产业功能分类法和区位条件分类法。
生态敏感性分类法主要考虑自然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划分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开发利用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法主要考虑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价值,划分出保护服务功能区、生产服务功能区和文化服务功能区。
产业功能分类法主要按照不同产业的需求和适宜性,划分出农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和城市功能区。
区位条件分类法主要考虑区域内的交通、地形和气候条件,划分出交通便利区、生态脆弱区和自然灾害风险区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b678a1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6.png)
一、10分题:(共44道题)1、全面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协调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答: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答:因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是什么?答: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6、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7、为什么说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统一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答: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
8、怎样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性?答: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主体功能区制度
![主体功能区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f5d9caa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5.png)
主体功能区制度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指根据国家发展需要,为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制定的一项重要制度。
下面从主体功能区的需求、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和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基于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需求。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同时农村的农田面积减少、农业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加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通过扶持农业农村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主体功能区的建设目标主要包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
通过建设主体功能区,可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和优化,推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主体功能区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区、资源开发区、城镇发展区等。
农业生产功能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重点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生态保护功能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重点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工作;资源开发区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区域,重点开发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城镇发展区是推进人口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区域,重点发展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
最后,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核心作用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精细化的区域规划和分工,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协同发展,消除城乡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主体功能区制度还可以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总之,主体功能区制度是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制度,通过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教学设计经济与社会
![高中政治必修二 第2章第2节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教学设计经济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7a2f795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01.png)
第二课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本框题是对第1框内容在逻辑和生活上的延续。
前1框《市场资源配置》的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调节的优点及局限性,为学习本节内容起了铺垫作用。
这两框题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整内容,它们和第1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一起构成我们每个人参与经济生活最基本的背景和舞台,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具体体现。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2)理解: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②理解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③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手段。
2.能力目标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学会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无比优越性的信念。
二、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一年来我国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体会党和政府的作用,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道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自信。
2.科学精神:在合作探究中针对问题提出对策,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分析方法;在提建议时,既要从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调控方面,又要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方面来提建议,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
3.法治意识: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相关表述,增强法治意识。
4.政治参与:关注当前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参与调查及提建议,提高公共参与意识。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宏观调控的目标、意义及常用的手段。
2.教学难点:区别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学生结合导学案预习本课,对教材进行初步了解。
【导入新课】2019年正值我国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1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a965ce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7.png)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
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制度
一、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并据此明确开发方向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差异的国土空间功能分区。
二、生态保护制度
生态保护制度是指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措施,对不同区域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进行分类管理,以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资源管理制度
资源管理制度是指对土地、水、矿产、森林、草原等重要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严格监管,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结构调整制度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是指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区域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指通过经济手段,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行补偿,以激励人们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绿色发展评估机制
绿色发展评估机制是指通过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评估,对绿色发展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以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施。
八、资源利用绩效考核制度
资源利用绩效考核制度是指通过对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以激励人们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细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相关制度
![细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相关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830122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f4.png)
细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相关制度咱来说说这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的相关制度。
你想啊,这就好比是管理一个大花园,不同的区域得种不同的花,还得根据季节变化随时调整,才能让花园一直美美的。
咱先看看为啥要细化完善这制度。
就像你家过日子,得精打细算,东西放哪、啥时候买新的,都得有个准儿。
这主体功能区也一样啊,不细化完善制度,能行吗?要是没个清楚的章程,这功能区不就乱套啦?好比说该重点发展工业的地方,你去搞农业,能有好收成吗?那怎么个细化完善法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得像给精密仪器调零件一样,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要明确各个功能区的定位,不能模棱两可。
比如生态保护区,就得严格保护,不能随便搞开发。
要是界限不清,那不是瞎折腾嘛!还有啊,得建立有效的监测机制。
这就好比给人量体温,随时知道身体状况。
对于功能区的变化,咱得及时掌握,不能等出了大问题才发现。
而且这监测不能走过场,得实实在在,数据得准,不然不就白忙活啦?再说说评估机制。
这就像给学生打分,得公正公平,才能知道学得咋样。
对功能区的发展效果要定期评估,好的表扬,不好的得赶紧改进。
不然一直稀里糊涂下去,能有啥发展?另外,信息公开也很重要。
这就像家里请客,得告诉客人都有啥好吃的。
让大家都知道功能区的情况,提提意见,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咱再往深里想想,这制度完善了,有啥好处呢?城市能规划得更合理,环境能更美好,大家生活能更舒心。
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吗?要是制度不完善,到处乱糟糟的,咱们能高兴吗?所以啊,这细化完善主体功能区名录动态管理相关制度可不是小事,关系到咱们的生活质量,得认真对待,好好整!。
主体功能区 词条解释
![主体功能区 词条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f8dc2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3.png)
主体功能区词条解释
主体功能区是指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
这个核心功能由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
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各个地区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
主体功能区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及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地理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什么是主体功能区制度
篇一:主体功能区试卷和答案
篇二:发展规划试题1
1.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工业区位论是哪位学者提出的?()
a.杜能
b.韦伯
c.克里斯泰勒
d.佩鲁
2.根据空间结构理论中的网络理论,网络的中心是(a.线路
b.节点
c.域面
d.通道
3.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层级为()。
a.国家、省、市县
b.省、市县
c.市、县
d.国家、省
4.20xx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d
.全面从严治党
5.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6.我国最早正式提出主体功能区理念的是()。
a.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
b.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c.党的“十七大”报告
d.党的“十八大”报告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国土空间综合评价统筹考虑的三大因素是(
a.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b.发展潜力
c.产业结构现状
d.现有开发密度
8.主体功能区中的开发特指()。
a.资源开发
b.农业开发
c.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
)
d
.科技开发
9.下列不属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特征的是()。
a.综合性
b.基础性
c.战略性
d.约束性
10.以下属于区域规划的是()。
a.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2020年) b.“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c.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d.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多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发展规划的监测评估制度有()。
a.统计监测制度
b.年度实施情况评估制度
c.规划中期评估制度
d.规划实施后评估制度
e.评估结果的应用制度
2.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请问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a.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
b.结构调整阵痛期
c.重要战略机遇期
d.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期
e.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3.按照评估时点的不同,定期评估可分为哪些类型?(
a.年度评估
b.中期评估
c.终期评估
d.应急评估
4.发展现状与形势分析应()。
a.内容简明
b.数据可靠
c.任务明确
d.分析权威
5.发展规划的功能主要有哪些。
a.综合协调功能
b.信息导向功能
c.直接分配资金功能
d.政策指导调节功能
e.引导资源配置功能
6.规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是什么?())
a.涉及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b.涉及重大利益结构调整的重大事项
c.涉及社会关注度高且容易引发社会稳定问题的重大事项
d.规划审批机关认为需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规划
7.按照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工业化六个阶段理论,除了经济不发达阶段,还包括哪些阶段()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阶段
e.知识经济社会
8.时间序列预测法主要包括()。
a.历史引伸预测法
b.简单序时平均数法
c.加权序时平均数法
d.指数平滑法
9.抽样方法主要有()
a.就近抽样
b.目标抽样
c.简单抽样
d.滚雪球抽样
篇三:环境简答
一、环境资源法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一,环境资源法既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保护有利于人类社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又保护人类共享的自然环境、自然秩序。
第二,环境资源法律关系的主体广泛,客体丰富,权利义务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两大领域。
第三,环境资源法的调整方法包括行政的、民事的、刑事的各种方法,它的法律措施涉及经济的、行政的、技术的各种手段。
第四,环境资源法的法律规范是有关法律规范的综合,包括具有特色的环境资源法律规范,宪法规范,民法规范等等。
二、请简要阐述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目的。
【1】保护和改善环境,【2】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3】保障公众健康,【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5】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之后对于这5个目的进行分别而又简要的阐述就可以了。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的特征有哪些?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主体具有广泛性。
它的
主体广于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任何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都可以成为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
2、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中最重要的主体,国家环境资源管理机关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方,具有不可替换性和不可选择性。
3、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具有对应性,在环境与资源保
护法律关系中,一方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并不存在单独的权利主体或者义务主体。
四、简述环境权的概念和特征。
概念:环境法律关系的主体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享有的基本权利义务和所承担的基本义务,即环境法律关系主体有合理享有适宜环境的权利,也有合理保护环境的义务。
特征:【1】环境权是环境社会法律关系的反映和特定化,是自然资源权利和环境道德的法定化【2】基本权利和基本
义务具有不可分割性【3】环境权具有预防性、公益性、指
导性和有限性【4】环境权是一种与多种基本人权或社会经
济性法律权利有关联的新型法律权利。
五、生态文明概念、本质
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为了更好地保护资源、坏境和生态系统,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始终树立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本质:生态文明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六、生态文明的保护措施
1、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1)必须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
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
(2)要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
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2、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1)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
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2)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
(3)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
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