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叔本华《关于思考》有感
浅读叔本华
前天读完了那二十几万字,书名叫做《sbh思想随笔》。
早就该为此写点什么的,可是还是磨蹭着推到了此刻。
还是这本书太深刻的缘故,读完想法虽会有很多,但是要表达一二于我却不是易事。
这本书前后读就读了半个月,读完之后又闲了这两天,所以从打开书到现在写点感想,已经是十七八天的时日跨度。
在具体一点一点地阅读的时候,片刻的体会很多,而且深刻,但是其中不少还是一边读着一边就忘了。
推到这个午后才来翻出心中所想,也是好的,我记得这本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并不是能助你增强认知力,而只是唤醒了你内在的某种本质。
书中关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有着成百上千的观点,可在读完写感想的时候我偏偏只记得住“此类”而忘却了“彼种”,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那些能“被我记住的”其实是我内心潜意识早就存在的,而这本书只是通过文字载体做了一项“唤醒”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写的我的感受,都是我“内心被这本书唤醒了的本质”。
多读书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潜意识里的本质被唤醒,多读好的自己又感兴趣的书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现实中的例子总是与sbh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处于自在状态下同读一本书的两个人所能记住的书中文字就是不一样,这体现在记住的内容、数量和深刻程度上,这是由内心本质、兴趣各异和智力高低决定的。
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做到把本记不住的文字背诵下来,很多学生应付考试就对此屡试不爽,但是他们所记住的那些文字由于根本不合符他们的本心,谈不上“唤醒”而只能称作强加,所以只要考试结束,他们立马就会忘掉其中大部甚至——一字不留。
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成才的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出和一位真正天才所创造的相差不多的成果,但若非要从表面深入本质的话,还是难以媲美的,就像“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差距(突然想起了读过的王国维死因分析的一篇文章,王国维发现自己只是个哲学史家而产生绝望了?),前者成才靠经验,后者主要靠悟性,论二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后者显然会远超前者。
关于思考作文400字(通用8篇)
关于思考作文400字(通用8篇)关于思考作文400字(通用8篇)关于思考作文40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关于思考作文40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关于思考作文400字(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关于思考作文400字篇1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人与人相处,不在乎时间的长短,不在乎年龄之间的差距。
主要在于是否用心去对待。
“房子与房子很远,但心与心却很近,长大后,建筑与建筑挤得很近,但心与心却很远。
”随着人的长大,对外界的需求也就越多,但是对外界的向往,往往就忽视了周边的人,原因在于他渐渐用心思考的时间少了,理智的处理问题多了。
有这样一种人,他做事很认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不管自己有多忙,都会抽空回家看看,打电话给那些需要自己的人。
他们这样简单的举动,会给亲人、朋友很大的关怀,虽然有时候距离会很远,但是心却很近。
就像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海绵,用心去挤,总会有的”。
只是看你是否愿意去做,而不是用一句“很忙”草草代过。
又比如说玉树地震,虽然素不相识,但是都心连心,为了一个目标而前进,为了同一种信念而努力。
有人用“忙”作为借口,来解释为什么对周围人对亲人缺少关心,真的是这样吗不是的,时间再少,也是有的。
如果一个人睁着眼睛,却说自己看不见,那你再怎么去做也是白费。
因为他不想去做,强求也无用。
景公出游于寒途,看到老百姓饥寒冻馁,死尸遍地,默然不问,这是心中没有百姓,当然百姓也不会服于君。
这不是距离的问题,而是用不用心的问题。
所以,如果自己不用心,只是一味的找借口,那么不管距离有多远,时间有多长,心与心不会走近。
人之所以与他人心心相通,在于他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做什么。
因为都友好的相待,才会成为朋友。
用心思考,自己开始体谅周围的人,关心别人,俗话说因你不拒绝高耸的山巅,圣洁的雪莲就不拒绝你纯洁的心灵;你不拒绝一步步的迈进,前途的光辉就不拒绝你的存在;你不拒绝别人真诚的心,他人也不拒绝你的存在。
2024年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
2024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5篇)2024教师的读书心得体会1近日,阅读《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其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__《关于思考》感受颇多。
__题为“关于思考”,但字里行间论述的是思考与读书的关系问题。
在提倡教师读书的今天,在教师已经行动起来读书的时刻,我们的确应当把思考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思考还要比读书更为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有的人读书范围广,涉猎宽,但是这样的人不见得对所学习阅读的知识精通,或者说读过的书收益甚少,只还过是水过地皮湿,在脑海中有所印象而已。
为什么呢?__充分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
”读了什么,照单全收,不过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搁置了更多的知识、资料而已,它还不是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们老师经常听取一些教育专家的报告,或是听、评课,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在会后,不去进行深入地咀嚼,这种思想会渐渐地冷却,直到消逝,相反,经过自己反思,专家的思想或许变成自己的思想,或许自己还能跳出专家的思想引发自己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呢。
近阶段的时间里,我增加了自己读书的时间,读的书目也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后思考却淡化了。
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的缘故,一昧地沉浸在阅读中不可自拔,自觉得这是一种吸收,一种快乐的心灵体验,现在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而已。
其实,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古人早有论述:学而不思而怠,思而不学则罔。
看来一种思想做到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逐步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得以印证,对其体会才会深刻。
思考和读书对人的精神上的作用,于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异的,这与个人的爱好和性格有关。
我喜爱读书,我LG更乐于沉思。
论读书的量来说,的确,他读的书不如我多,但是,从实际来看,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来说,我觉得他比我更为有效,可能他在读书之余加深思考,书本的知识和思想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效果更为明显吧。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最近读了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生活的真谛,让我对人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初读这句话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仿佛被人戳中了要害。
想想自己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为了迎合他人、融入群体,做了多少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这不就是庸俗吗?可当我想要独处,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时,却又害怕被人说孤僻、不合群,这种矛盾的心态真是让人纠结。
就拿我之前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社交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表面上热闹非凡。
我一开始也努力地参与其中,跟着大家一起笑,一起闹。
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地感到快乐。
我只是在随波逐流,为了不显得孤单而强迫自己融入这个群体。
在那个活动中,有个人一直在吹嘘自己的成就,声音大得整个房间都能听见。
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如何在职场上步步高升,如何赚了大钱。
周围的人都投去羡慕的目光,不停地附和着他。
而我,站在一旁,心里却在想:“这真的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吗?为了功名利禄如此张扬,难道不累吗?”还有一个女生,从头到尾都在谈论最新的时尚潮流和名牌包包,说自己又买了哪个限量版的东西。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虚荣和炫耀,似乎只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才能证明她的价值。
我看着她,心里觉得无比空虚。
而我自己呢,为了能和大家有话题可聊,也在拼命地找一些无聊的话题,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庸俗,好虚伪。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被孤立吗?回到家后,我感到无比的疲惫和失落。
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每天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自我,在喧嚣和浮华之中迷失方向?从那以后,我决定改变。
我不再盲目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我开始读书、写作、画画,做那些真正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一开始,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变得孤僻了。
名家读书心得
名家读书心得井大的冬天带着一丝丝凛冽而这时候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看看书也是极好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名家读书心得吧!名家读书心得篇一一、不做书呆子,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是害己,一开口就害人。
--鲁迅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鲁迅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
--叶圣陶《读书的态度》处理现实生活是目的,读书只是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手段之一。
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叶圣陶《读书的态度》不读书者,不一定就不能独立思考;然而,读死书,死读书,只读一面的书而不读反面的其他多方面的书,却往往会养成思考时的“扶杖而行”,以致最后弄到独立思考能力的萎缩。
--茅盾《谈独立思考》书是死的,自然是活的。
读书是间接的求学,读自然书乃是直接的求学。
只知道书不知道自然的人是书呆子。
--李四光学问之道,是人格的建立、生命的领悟、凡事广涵的体认--而不是做一架“念书机器”。
--三毛《不满、不满、不满》书籍不仅对于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
--(俄)乌申斯基我兴奋地惊异地阅读了许多书,但这些并没有使我脱离现实,反而加强了我对于现实的兴趣,提高了观察、比较的能力,燃起我对生活知识的渴望。
--(苏联)高尔基一天到晚沉浸读书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时期被重物所压的弹簧一般,它的弹力必定会消失的。
--(德)叔本华《关于思考》读书读得太多,反而会造成一些自以为是的无知之徒。
--(法)卢梭《爱弥儿》博览群书而不动脑筋,犹如饕餮贪图腹欲;满肚子美味佳肴,常常是弊多利少。
--(英)乔·提尔威斯特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是来自思考而不是来自书本;因为读书太多会对于大脑形成一种压抑,世界上蠢儒之所以那么多,原因就在于此。
--(英)彭威康整天泡在书堆里的人并不了解人生。
--(英)丘吉尔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的书《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后,我深受启发。
叔本华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生中许多痛苦和困境的根源,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他强调了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提出了一种超越这些痛苦的方式,即通过冷静的理智和对世界的深刻思考来拥抱生活。
叔本华认为,人生中的苦难和痛苦可以变成一种力量,教会我们如何真正生活,并使我们更加坚强。
他强调了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对自我的深刻反省,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幸福和满足的定义,以及如何在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人生的智慧》是一本深刻的书籍,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反思。
通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我学会了更加珍惜每一刻,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所在。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坚定地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叔本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
叔本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读书再多也只是两脚书橱——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
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
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哪怕是再大的图书馆,如果它藏书丰富但却杂乱无章,其实际用处就反不如那些规模虽小却条理井然的图书馆。
同样,如果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知识,却未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这些学识就远不如那些虽所知不多但却经过认真思考的知识有价值。
因为,只有当一个人把他的所知结合各方面来考察,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些知识,并使其为己所用。
一个人只能对自己知道的事情加以仔细思考,因此他必须要学习新东西;但是,也只有那些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才能成为他的真知。
一个人可以随意地阅读和学习,却不能随意地思考。
思考与阅读会对人的精神产生不同的影响,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因此,这就愈发加大了人们之间本来就存在的思想差异——因为天性的不同,导致有的人热爱思考,有的人喜欢阅读。
阅读是把某些外来、异质的思想强加于我们的头脑,这些思想与我们的精神是不相吻合的,就像印章强行在石蜡上留下印记一样。
因此,我们的头脑就承受了完全来自外在的压力,一会儿思考这个,一会儿考虑那个,既非出于本能,亦非因为喜欢。
大量的单纯的阅读会使我们的精神丧失灵敏性,就像是一根弹簧连续不断地受到重压就会推动弹性。
如果一个人不想动脑思考,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一旦空闲了就拿起一本书。
这就解释了何以博学多识常使很多人变得比原来更加愚蠢麻木,并阻碍他们的作品获得成功。
正如蒲柏所说,他们始终是:不停地阅读别人,却从来不会被别人阅读。
学者是成天阅读、研究书本的人。
而思想家、天才,以及那些照亮世界、推动人类发展的人,则是直接运用世界这本大书的人。
实际上,只有自己本身的根本思想才具有真理和生命力。
因为,只有这些才是一个人能真正、完全理解的。
关于思考的读后感
关于思考的读后感读了这本关于思考的书之后,我就像脑袋被开了个小天窗,突然透进了好多新鲜的光线。
以前我觉得思考嘛,不就是脑子随便转一转,就像那种老式的旋转拨号电话,拨一下动一下。
但这本书告诉我,思考可是个技术活,是大脑的一场超级马拉松。
书里提到思考得有深度,不能只看表面那层浮油。
就像吃包子,不能只咬了一口皮,就以为知道了包子的全部味道,得咬到馅,还得细品里面的肉啊、菜啊、调料啥的。
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看事情,总是被第一印象给忽悠住。
比如说看到一个人穿着奇装异服,就觉得这人肯定不靠谱,后来才发现人家是搞艺术的,那想法比我前卫多了。
这就是没有深度思考的下场,就像个愣头青,横冲直撞地就下结论。
还有思考要全面。
这就好比布置自己的小房间,不能只想着床要舒服,还得考虑衣柜放哪,书桌怎么摆,要不然整个房间就乱套了。
我以前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只想着最美好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可能出现的意外。
就像计划一次野餐,光想着蓝天白云下吃着美食多惬意,结果没考虑到可能会下雨,最后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书就像个小警钟,提醒我下次再思考问题的时候,得像个八爪鱼一样,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
书里还说要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
这让我想起那些跟风抢购的人,看到别人排队买东西,也不问个究竟就跟着排,结果买回家一堆没啥用的东西。
我可不想当这种“小绵羊”,要做就做那个有自己想法的“小刺猬”,虽然可能有点扎人,但至少是自己真正的想法。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点小“坏”,它让我发现自己以前思考的时候漏洞百出,就像个到处是破洞的旧袜子。
但是呢,它也给了我针线,让我可以慢慢地把这些破洞补上,让我的思考慢慢变得像新袜子一样结实又暖和。
现在我看周围的世界,都感觉像是戴了一副新眼镜,很多东西都变得更清晰、更有趣了。
我想,这就是思考的魔力吧,我可得好好掌握这个魔力,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叔本华。感想。
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我只是想在文章当中抒发点自己的所想所感,针对的是那些我喜欢的叔本华所说的话。
首先,叔本华的简介如下: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叔本华将它著名的极端悲观主义和此学说联系在一起,认为意志的支配最终只能导致虚无和痛苦。
他对心灵屈从于器官、欲望和冲动的压抑、扭曲的理解预言了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
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著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主要著作有:1813年大学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9年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36年《论自然中的意志》;1841年《伦理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总之,我觉得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说“叔本华是一个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他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
其次《叔本华思想笔录》的简介,如下:《叔本华思想笔录》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与《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此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还是依旧的清晰:就是一种悲观主主义的感情色彩。
我个人在此本书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章节是《论生存的痛苦与虚无》,因为其中的很多话是我觉得很有感触的,我想在这里和大家分享:1 相比之下,一切阻碍、抵触或者拂逆我们意欲的事情,也就是所有让我们不快和痛苦的事情,马上和直接就被我们的异常清楚的感觉到了。
读书与思考叔本华阅读答案
读书与思考叔本华阅读答案叔本华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被人们广为传颂。
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读书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
读书可以提供知识和信息,而思考则是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深入探究和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读书与思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探讨叔本华的读书策略与思考哲学,希望通过这些探讨,为大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首先,读书和思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法和技巧,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眼界。
同时,思考则是对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分析,是对个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提升。
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思考,我们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适应和应对社会发展的变化。
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肯定不会因为读书而变得了不起,但不读书的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没出息。
”其次,叔本华将读书分为三次阅读,即第一次是明白,第二次是理解,第三次才是创造。
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吸收和理解书籍中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更好地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叔本华还强调了对于知识和信息的思考和反思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不同书籍和思想之间的对比和分析,这都是我们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知识和信息的反复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实现个人发展的全方位提升。
最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体自由的重要性。
在他的哲学中,自由是个人人生的核心价值,只有通过个人的自由才能真正地实现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
而在这一过程中,读书和思考则是帮助我们发现和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个人认知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体自由的最终价值和目标。
总之,读书和思考是个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实现个人的全方位发展和成长。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参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读书和思考的重要性,并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
《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读书心得《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是一本探讨生命意义与存在之书,我阅读后对生命的探寻与思考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书中提到的生命悲剧哲学给了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叔本华认为生命本身是一种悲剧,因为我们在追求自身欲望的过程中,会经历苦难和痛苦。
生命的目的并非快乐,而是对存在的深刻思考和领悟。
这使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不再仅仅局限于追求快乐,而是更加关注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其次,书中揭示了人对于欲望的不断追求,常常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
叔本华认为,欲望只能暂时满足,很快又会产生新的欲望,这种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因此人们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循环中。
然而,他也提出了一种改变的可能性:通过超越欲望和消极情绪,通过深度思考和对自身的领悟,来达到生命的智慧和平静。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让我意识到应该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而不是不断追求无止境的欲望。
最重要的是,书中提到了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
叔本华认为,生命虽然是悲剧,但我们依然应该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并从中发现存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逃离生命的痛苦,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和超越自我来认识到生命本身的美妙。
这种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悟每一个瞬间的存在。
总而言之,《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是一本深入探讨生命与存在的哲学著作,它给了我对生命意义的新的思考方式。
从生命悲剧哲学到对欲望的超越,再到对生命的肯定与接受,这些观点都让我对生命产生了更深刻的体悟。
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对生命的态度也发生了积极而有意义的改变。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人生的智慧》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晚期著作,是其一生的思想结晶。
这本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和可能实现的目标,对于我们理解人生、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人是什么叔本华认为,人是什么比人有什么更为重要。
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信仰、心态等内在品质,才是决定其幸福和价值的关键。
拥有外在的财富和物质,并不能直接带来幸福,反而可能让人陷入无休止的追求和痛苦之中。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自身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品德。
二、人拥有什么在探讨人拥有什么时,作者指出,身体健康和精神充实是幸福的基础。
我们应该注重保持身体健康,通过适当的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增强体质。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兴趣爱好,追求知识和智慧。
此外,他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是幸福的重要来源。
三、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并非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甚至可能是不重要的。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自我评价,不要过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
当然,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对于幸福也是有益的,但我们不能将其作为幸福的唯一寄托。
过分依赖他人的认可和赞扬,可能会导致我们失去自我,陷入无尽的焦虑和不安之中。
四、幸福的本质对于幸福的本质,作者认为,幸福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受;二是我们对自身状况的认识。
我们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中发现美好和乐趣。
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不要过高或过低地评价自己,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痛苦。
另外,幸福感还与我们的欲望有关。
欲望越少,幸福感就越强;欲望越多,幸福感就越弱。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欲望,追求简单而真实的生活。
五、人生的智慧 1. 保持身心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培养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和坚韧。
2. 提升精神境界:追求知识和智慧,阅读好书,思考人生;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陶冶情操。
浅析叔本华阅读思考观对大学生阅读推广的启示
浅析叔本华阅读思考观对大学生阅读推广的启示文/曹美琴,赵杰(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要:阅读,一直以来就受文人、学者们的推崇。
很多名家曾经发表过阅读有关的言论和名句。
本文通过研究叔本华的重视阅读、强调阅读经典、读与思相结合的阅读思考观,浅析了叔本华阅读思考观对大学生阅读的启示,及对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叔本华;阅读思考观;大学生阅读推广Analysis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Schopenhauer's Reading Thinking View on College Reading PromotionCAO Meiqin,ZHAO Jie(Hun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College)Abstract:Reading has always been respected by scholars.Many eminence has published the famous speech and quotation about reading.Through the study of Schopenhauer's emphasis on reading,classic reading,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thinking,this paper analyzed its inspiration on college student reading and college library’s reading promotion work.Key words:Schopenhauer;reading thinking view;college reading promotion叔本华是德国的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的古典哲学思想,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以意志为本体的形而上学体系。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3
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4)浅论叔本华哲学的省察与反思其次,叔本华哲学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末叶和走向现代化的前期,它本身就是社会矛盾开展到极端的产物,预示了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同时,它又是资本主义商品竞争的思想反映,预示了在物的异化中人将失去其自然本性的社会前提。
叔本华用浓墨重彩描绘了人类痛苦、挣扎、争斗以至于互相侵吞、互相残杀的生存场景,是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如实写照。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在西方社会中得到了历史同应,说明悲观主义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抨击了理性主义的盲目乐观情绪,揭露了西方物质文明的危险性,因为为了增长的利益,它毫不犹豫地消灭人性的其他形式。
当人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生命悲歌的时候,现代西方学者们却从中受到了启示,集中对物化吞噬人化、物性压抑人性的社会现实作出了反映和提醒,把重建人性文化、呼唤个性解放和关注伦理道德作为了自己时代的主题。
再次,叔本华对绝对观念的批判,对理性认识的匡正,对宗教的斥责和对人生本质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可谓不深刻,但他最后走向极端的结论却是错误的,这也正是他导人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以至后继弟子们纷纷靠拢他又纷纷离开他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两翼走向极端都表现了哲学的不完满。
叔本华用非理性主义贬抑理性的作用,用相对主义抛弃了人类的所有传统,用悲观主义否认了社会的进步,这是他对历史哲学的浅薄和无知所造成的。
他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矛盾和社会开展规律作出分析和研究,因此就像他自己举的那个例子一样,人们在想像太阳会哭叹它将永远沉沦于黑暗中了,叔本华也在哭叹人类将永远止步于私有制的原始积累中了。
最后,叔本华哲学为我们观照西方进步文化的开展历程提供了思想资料。
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立,在制定社会开展战略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西方社会现实的优长与弊端。
叔本华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逻辑起点。
叔本华《论思考》
叔本华《论思考》哪怕是藏书最丰的图书馆,如果书籍放置混乱的话,其实际用处也不及一个收藏不多、但却整理得有条有理的小图书室。
同样,大量的知识如果未经自己思想的细心加工处理,其价值也远远逊色于数量更少、但却经过头脑多方反复斟酌的知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把每一真实的知识相互比较,把我们的所知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融会贯通以后,我们才算是完全掌握这些知识,它们也才真正地为自己所用。
我们只能深思自己所知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真正学到了一些道理;但反过来说,也只有经过深思的东西才能成为我们的真知。
不过,虽然我们可以随意安排自己阅读和学习,但随意安排自己思考却的确非自己力所能为。
也就是说,正如火的燃烧需要通风才能开始和延续,同样,我们的思考活动必须由我们对思考对象的兴趣所激发和维持。
而这种兴趣可以是纯粹客观的,也可以只是因主体的利益而起。
只有在涉及个人事务时人们才会感受到因主体而起的兴趣;要对事物提起客观兴趣,那只有本质上喜欢思考的人才会这样做,因为大自然赋予了他们这样的头脑,思考对他们来说也就像呼吸空气一样的自然。
但这类人却是相当稀有的。
所以,大多数的学究很少对事物感受到客观的兴趣。
2独立、自为的思考与阅读书籍对我们的精神思想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其差别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所以,这种不同的效果把精神能力本来就有差别的不同人,更加持续拉大了各自之间的距离——因为根据思想能力的强弱,人们各自相应倾向于独立思考或者阅读他人的思想。
也就是说,阅读所强加给我们的头脑的那些想法,是与我们在阅读时候的精神情绪和思想倾向并不相符的、陌生的和格格不入的,两者的不同就像图章和火漆——现在图章就要强行在火漆上压下印痕。
这样,我们的头脑精神完全就是受到来自外在的压力去思考某一事情,或某一道理——而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思考活动;我们当时正好是既没有欲望也没有情绪。
相比之下,在自发思考的时候,我们只是由着自己的兴致,而这即时的兴致则由外在的环境或者头脑中的某一记忆更详细地限定。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
《人生的智慧》读书有感最近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在读书与摘抄之中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在这次的读感中我想谈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部分。
关于幸福感。
叔本华的观点一开始还是让我感到惊讶的,甚至有种被灌了毒鸡汤的感觉。
我们大多数的人对于幸福的定义其实并不正确,把幸福感建立在物质之上,或者是建立在与他人的关系上。
但是叔本华却认为:“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快乐,而在于缺乏多少痛苦。
”我开始对这样的说法保持不理解的态度,但是随着近几日的思考,我渐渐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这也源自于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快乐二字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快乐究竟是什么?快乐与愉悦是一回事吗?在叔本华这里,快乐是具有否定意义的。
叔本华认为,绝大多数人在时间维度上的精神世界常态为两个状态的交替循环:无聊与痛苦。
无聊多一点,痛苦就少一点;当痛苦被削弱了,无聊又像摆脱不掉的幽灵随之而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穷人总是痛苦的,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生病了得不到好的医疗救助,每天为了挣钱还要出卖自己大量的劳动力,积劳成疾之后还是会有没钱看病的风险,可以说总是处在痛苦之中;但是倘若他通过某种机遇一夜暴富,那他大概率就会陷入到“无聊”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与之前的自己的唯一差别就是金钱收入的增加,拥有金钱之后,他缺乏自我独立与丰富的精神世界,缺乏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爱好,必然会在短暂的快乐后陷入到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无聊”之中。
既然这样,有没有可以摆脱这种不太好的常态循环的方法呢?当然有,还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从外界施力,指标不治本,能使得痛苦与无聊暂时得到缓解,并取得快乐;第二种方法就是通过开拓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加自己的智慧,从而从根本上逐渐的削弱对痛苦与快乐的感知,使自己的情绪逐渐中立化。
这就是我对叔本华所说的快乐具备否定意义的理解:快乐是暂时的否定(或者说是消除)痛苦,得到短暂的慰藉。
吃饭的快乐是源自于短暂的否定了饥饿的痛苦,男欢女爱的快乐源于短暂的否定了空虚寂寞带来的痛苦。
叔本华《论思考》
叔本华《论思考》论思考叔本华任何一个拥有很多图书的图书馆,如果杂乱无章,它给予我们的好处,还不如那些规模小藏书少,但整理得井然有序的图书馆;同理,不论你知识如何的渊博,如不能反复思维咀嚼消化的话,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够加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要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的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它的真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够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是很狭窄的,它只局限于我们所能够熟知的东西,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进步。
看书和学习,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但这里的所谓“思考”,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就像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停的煽动,才能让火焰不熄灭;思考时,必须要对所思考的对象发生兴趣,不断地刺激它,并且要持之以恒,不可懈怠。
思考兴趣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纯粹客观的;一是主观的。
后者是在有关自我的事件时发生了思考的兴趣;前者是对宇宙万物发生兴趣,这类人之所以思考,就如同我们的呼吸一般,纯属于生理的自然现象,当然,这类人并不多见,连一般的所谓学者,真正思考的,为数也少得可怜。
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谓大异其趣,其距离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本来人类的头脑就有个体的差异,有人喜欢读书,有人迷于沉思,再加上前述的距离,使得这原有的差异,越发的扩大起来。
读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
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人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数据和情绪而已。
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会消失殆尽了,这就和长期被重物所压制的弹簧一般,弹力必定会逐渐消失的。
叔本华:读书必须思考
叔本华:读书必须思考叔本华(1788-1860)叔本华是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学者,1788年他出生于德国但泽,1860年因肺炎恶化去世,死后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叔本华关于读书的认识非常深刻,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
叔本华最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的人。
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说: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因读书太多而变得愚蠢。
经常读书,有一点空闲就要看书,这种做法比常做手工更容易使精神麻痹,因为在做手工时还可以沉湎于自己的思想中。
我们知道,一条弹簧如久受外物的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是一样,如常受别人的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其弹性。
又如,食物虽能滋养身体,但若吃得太多,反而伤胃乃至全身;我们的“精神食粮”如太多,也是无益而有害的。
读书越多,留存在脑海中的东西越少,两者适成反比。
读书多,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
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况且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像在沙上行走者的足迹而已,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如果我们想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些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叔本华并非反对多读书,而是反对读而无思的人。
由于叔本华善于读书、善于思考,所以,这个忧郁的哲学天才在30岁时就写出他一生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意志与观念世界》。
后来的一些写作,不过是对这本书观点的解释和延伸。
应该说,作为一个哲学家,30岁时他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叔本华之墓。
思考的智慧读书心得
思考的智慧读书心得花了一天的时间,拜读了叔本华的《人生思考的智慧》,敬佩不已。
现在欣赏到大师级的文字、音乐,常常由衷的发出敬佩的感受。
人类的感情中,嫉妒是很普遍的,罗素说过,女人对世界上所有其他女人都有可能产生嫉妒,男人那么通常对同行的男人产生嫉妒;幸好,上帝还赋予了人类另外一种高尚的感情,那就是敬佩。
希望自己能够多开展敬佩这种感情,也许将来会有时间和意愿去欣赏艺术、美术、雕塑之类的内容,但就目前而言,书籍、文字可能是最容易得到,内涵也最丰富的艺术形式。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被叔本华的比喻引得忍俊不住,虽然这本书完成的时代在叔本华的后半生,但在这本书中,叔本华常常表现的像个自负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异常热烈的表示支持,用自己的哲学思想为个人的生活作了最好的注解。
举几个让人非常耳目一新的见解:痛苦和无聊是人生幸福的两个死敌。
每当人们远离其中的一个,就靠近了另外一个;一个人对痛苦的感受能力与对无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智力的平庸和思想的贫乏成正比。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没有其他的选择了。
亚里士多德说过,理性的人们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没有痛苦。
亦即:所有的快乐,其本质是否认的;而所有的痛苦,其本质确实肯定的。
举个例子,哪怕你平常生活的90%都是顺利的,你很少感受到这些顺利给你带来的快乐,即使有,也只是转瞬即逝;但只要有些微的痛苦,比方说牙疼、损失少许钱财,这个痛苦都会时时的拜会你,给你带来深刻的印象。
因此,快乐只是表象,无法持久,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世上人们都去追求快乐,感官上的,情欲上的,权利上的,但殊不知,只有痛苦是持久的。
因此,与其追求快乐,不如避开痛苦。
独处的好处,一个人只有感知能力非常丰富,对别人的依赖性很少,才能从独处中自得其乐,而独处对于天才而言,那么更是必需的局部。
一个无法忍受,无法从独处中获得快乐的人,其思想和智力,都是贫乏的,是这世上大多数庸俗的人的一局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叔本华《关于思考》有感----选自教师人文读本
东门小学陈玉利
叔本华---这位两百年前的德国哲学家,其思想之深邃与前瞻,在当时不为一般人所理解,然而在其晚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重,而在百年之后,直至今日却被人推崇备至。
这大概是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其命运的真实写照,也是他们超越时代的伟大之处。
今读了《关于思考》一文被深深折服,大有“读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也为自己过去在读书上的无知而惭愧,更为我们今天教育上弊端与无奈而痛心。
此文,虽名曰“关于思考”,实际上是讨论“读书与思考”的关系。
文中写到: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如果你想当个没有思想没有个性的动物,当个:“蛀书虫”是不二的法门,以为死读的人只能做个读者,而不能当作者。
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拾别人牙慧或残渣而已。
读书不过是自己思考的代用物而已,可以把读书当做“引绳”,而决不能代替思考,只有当我们的思想的源泉停滞时,才去读书。
真正伟大的思想家、发明家、天才,则是直接去读“宇宙万物”,只有那种学者才去成天研究书本。
真正有思考力的人,在精神王国中才是一等的君王……是啊,我们今天缺少不是知识,更多的是智慧,是创造,是真正有思想的人,而这一切莫不都通过思考去获得。
我以前读书往往只图娱乐,只图享受,自己的精神家园常被别人的思想占领,真是世界上最傻的人是读书人,成天让别人的马在自己的大脑这个跑马厅里任其驰骋。
我追问自己,到底有多少东西是本人思考得到的?追问之后,不禁汗颜无比。
“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于读书的人,虽然可怡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
”假若读书少有所得,不还是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吗?所幸,今有高人指点,日后可以少走弯路。
二百多年前这位伟大的智者已告诫我们如何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关系,明确了思维在精神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要我们做一个善思考、有独立思想的人。
可今天的教育基于应试的需要,还缘于教育者观念的滞后,在不停复制这一个个考试的高手,扼杀了多少有思想、有创造的、鲜活的灵魂。
作为教师我也常反观我们的教育,其最大的弊端正是只教学生拼命读书,封杀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想像的空间、活动的空间。
首先,每天超负荷的作业和大量的机械练习,使学生无暇思考。
这种大量的模式题无非是让学生考试时顺利答题,但这不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而是机械的套用,因为做过这道题的学生肯定比那些初次接触这道题的学生正确率要高,为了使学生考试时多拿几个分,只好“广种薄收”,强化训练,教师孜孜以求,
学生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状况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我们讲的“标准答案”是否标准,其实特别在人文科学方面有时很难定标准答案,但为了提高拿分的确定性,就必须依照标准答案给学生讲解。
暑假里我看了一部教育序列片,里面讲到一位福建的女生当年写的一篇作文成了高考的阅读文,其中里面有很多“颇有水准”的分析题。
有关方面请当年的作者解答有关这篇文章的阅读题,结果根据标准答案评分正确率还不到一半。
这位女生说:“想当年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压根儿没像这标准答案所给的答案那样想,至于这个词、这个句的用意,也没那么深刻和刻意。
”看了真是感到好笑,具有最高解释权的作者的答案却不是正确答案,还得了个不及格。
这样的评价标准学生还有思维的空间吗?思维也失去了它的自由的张度和灵性。
再次,我们作为教育者提供给学生发展思维的氛围吗?思维需要的是轻松、自由、鼓励。
但我们平时为了赶进度,赶任务,求得结果的正确和统一,哪里容得了学生的探讨。
公开课都上得那样的完美无缺,时间算得那样的分秒不差,师生是那样精诚合作,最终教学目标完全达成,听者赞叹不已。
事实真的如此和值得庆幸吗?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是应该重温这位老先生的思想,思维最大的两个特性是独立和深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善于深入研究问题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好好做的事情,向思维要质量。
2011-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