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1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以来,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还让我对教育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学的本质与价值《普通教育学》开篇就阐述了教育学的本质和价值。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
它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培养人为目标,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规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普通教育学》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这些理论基础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理论基础的体会:1. 哲学基础: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哲学的指导下,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如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为我们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认知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
4. 文化学基础:文化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普通教育学》不仅阐述了教育学的理论,还介绍了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实践应用的体会:1. 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来确定。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1.《普通教育学》的历史地位。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赫尔巴特试图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尖锐对立中寻找平衡和支点,并将这一思想体现和贯彻于其教育目的论之中。
主要的管理方法有: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
兴趣的多方面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认识"的兴趣是属于周围自然现实的认识,"是在观念中摹写在它面前的东两",而"同情"的兴趣则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是把自身置于别人的情感之中"。以上这两大类兴趣又可具体分为六种兴趣: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为发展学生的兴趣,他认为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动精神,因为"津津有味地学习的东西,能够很快地学会巩固地掌握"。
(四)性格观与训言论
训言论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灵,而且能指导他们的感情、愿望和行为,形成他们的性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该依靠学生已有的美德。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到学生的善良特征,甚至学坏了的学生的善良特征。用一个火花燃起另一个火花。道德教育的方法,他认为包括以下几种:约束学生;限定学生;规定明确的行为规则;使儿童心灵保持"宁静和明朗";以奖励和谴责去"鼓舞"儿童的心灵;劝告规律的生活方式,家长要保证儿童合理的生活秩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分辨是非,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赫尔巴特所建立管理儿童的制度曾经广泛地推行着,这种制度的缺点在压抑儿童的创造性,使他们绝对服从成人的权威。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是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赫尔巴特强调了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发展。
这种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视和认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的品德和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教育应该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通过教学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此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方法。
他主张“系统性”原则,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和规律,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他还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方法,认为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和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当今的教学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后,赫尔巴特还强调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和启蒙者,他们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
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
总的来说,《普通教育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还让我对教育实践有了更丰富的指导。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教育工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更好地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最近读了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和感悟。
说起这本书,一开始我还真有点头疼。
毕竟教育理论这类的东西,听起来就挺枯燥的。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事。
那时候,我在小区里和一群小伙伴玩耍。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膝盖擦破了皮,疼得直哭。
其他小伙伴有的在旁边偷笑,有的不知所措。
我当时想都没想,就跑过去把他扶起来,还安慰他说:“别哭别哭,一会儿就不疼啦。
”然后,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给他轻轻地擦去膝盖上的灰尘和血迹。
后来,我妈知道了这件事,夸我做得对。
她说这就是一种善良和关心他人的表现,虽然那时候我还不太懂什么大道理,但心里觉得特别开心和满足。
现在想想,这不就是一种道德性格的萌芽吗?赫尔巴特说的培养道德性格的力量,也许就是从这样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积累的。
书中还提到了教育过程中的管理。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班级的一次经历。
我们班有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同学,上课总是说话、做小动作,影响周围的同学。
老师一开始只是口头批评他,但效果不明显。
后来,老师改变了策略,给他制定了一些明确的规则和任务,如果他能遵守规则、完成任务,就会得到奖励;如果违反了,就会有相应的惩罚。
慢慢地,这个同学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让我明白,教育中的管理不是简单的训斥和惩罚,而是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合理的引导。
赫尔巴特还特别重视教学的阶段。
他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学习数学的过程。
比如说学乘法口诀的时候,一开始老师会很详细地讲解每个口诀的含义,这就是明了阶段。
然后,老师会让我们做一些练习题,通过这些练习把不同的乘法口诀联系起来,这就是联想阶段。
接下来,老师会帮我们把这些口诀整理成一个系统,让我们明白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这是系统阶段。
最后,就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应用,让我们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的使用方法。
普通教育学读后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引言《普通教育学》是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著,于1806年首次出版。
该书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普通教育学》的一些读后笔记摘抄。
二、教育学的定义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理论科学。
2. 教育学不仅关注教育实践,还要关注教育理论,以指导教育实践。
3.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等。
三、教育目的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智慧、体魄和劳动能力。
2. 德行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智慧教育是教育的核心,体魄教育和劳动能力教育是教育的辅助。
3. 教育目的的确定应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教育方法1. 赫尔巴特提出了“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应用。
2. 明了阶段: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3. 联想阶段: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识。
4. 系统阶段:整理、归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5. 方法阶段: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应用阶段: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育制度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学校、班级、课程、教材、教师等。
2. 学校是教育制度的核心,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
3.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4.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对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
六、教育评价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估。
2. 教育评价应遵循客观、公正、全面的原则。
3. 教育评价包括对学生、教师、课程、学校等方面的评价。
七、教育与社会1.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2. 教育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
3.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他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系统地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的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赫尔巴特于1776年生于德国奥格斯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赫尔巴特童年曾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学和哲学教育。
1788年,进入奥尔登堡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式的德国教育,开始研究康德的哲学。
1789年,年仅13岁的赫尔巴特写出了第一篇哲学论文《论人类道德的自由》。
1793年,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法学,后转学哲学,师从康德的学生费希特。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1797年到1800年,他在瑞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任3位年龄分别为8岁、10岁和14岁的男孩的家庭教师。
他每隔两个月就写一份教育报告,3年共写了24份报告。
在对他所教的三个儿童的个性和需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赫尔巴特体验并认识到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价值,并开始研究教育学中的心理学问题。
1802年,赫尔巴特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教育论文《裴斯泰洛奇关于直观的初步观念》,裴斯泰洛奇促进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给了赫尔巴特很大的启迪,使之开辟教育科学之路的努力有了真正的起点。
获哥丁根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课程。
1805年成为哥丁根大学正式教授。
1806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一书,开始构建他的主知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求读书笔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普通教育学》《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假期,看了一本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
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的。
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
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
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
“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屡见不鲜这样的新闻: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 -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共5篇]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共5篇]第一篇:《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
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
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
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
“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
第四种为.“正义”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
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1 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普通教育学》是一本关于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杜威。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教育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普通教育学》中,杜威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重要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经验主义”理论。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一理论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另外,杜威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与社会和民主制度相适应的,而不是简单地服从权威和传统。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对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思考,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问题。
在阅读《普通教育学》的过程中,我还对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杜威提出了许多关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理论。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知识。
这一理论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普通教育学》,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启发了我对教育的实践和改革的思考。
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兴趣,更加注重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更加注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
这本书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会将它的理论和观点融入到我的教育实践中,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毕甸 吴荣超 普通教育学 读后感
毕甸吴荣超普通教育学读后感篇一:《<普通教育学>读后感》嘿,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普通教育学》,这可给了我好多好多的启发!这本书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的新认知大门。
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有点迷糊,觉得里面的东西好深奥啊。
可是读着读着,我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我就想啊,这教育咋就跟搭积木似的?一块一块的,得放对地方,才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我们学习知识,不也得这样一步一步来,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掌握,才能建成自己的知识大厦嘛!书里说,教育得有目的、有方法。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老师,他们不就是一直在为我们找最好的学习方法,给我们定学习目标吗?就像那次,我们要参加朗诵比赛,老师一遍又一遍地帮我们纠正发音,教我们怎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不就是在朝着目标努力嘛!还有啊,书中提到教育要适应自然发展的规律。
这多像种一棵小树苗,得按照它的生长规律来浇水、施肥,不能揠苗助长。
我们学习也是一样,不能一下子塞太多东西,得慢慢吸收。
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讨论这本书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兴奋。
小明瞪着大眼睛说:“哎呀,我觉得这书里说的教育就跟玩游戏升级一样,得一级一级来,不能跳级!”小红也抢着说:“对呀对呀,老师教我们就像带着我们在知识的迷宫里找出口,方法可重要啦!”我忍不住说:“那我们自己也得努力呀,不能光靠老师带着,是不是?”大家都纷纷点头。
读了这本书,我真的明白了好多。
教育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儿,它需要老师用心,我们自己也得用心。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这样的教育机会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努力让自己在教育中变得更优秀吗?我觉得呀,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学习和成长的道路。
以后我可得更加努力学习,好好利用学到的知识,让自己变得更棒!篇二:《<普通教育学>读后感》嘿,小伙伴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读了一本超厉害的书,叫《普通教育学》,哇塞,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呢,这书能有意思吗?结果一读起来,哎呀呀,根本停不下来!书里讲的那些教育的事儿,就好像是在跟我聊天一样。
《普通教育学》
孩子该听谁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每读一本教育名著,我都有一种看来很幼稚的想法,每当了解柏拉图、卢梭、杜威、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后,我就如获至宝,想着以后将会用这种方法培养我的学生和孩子(更多的是我的孩子)。
我不太喜欢挑他们的毛病,毕竟那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硕果,跟今日的社会教育相比,不求异但求同。
对于名著来说,我注重的是在这个时代还能用的内容。
这也是我幼稚想法的一个基础吧。
但渐渐的我发现,他们的著作反映的思想开始针锋相对了,而我也随着那种幼稚的想法陷入了迷茫之际。
但我依然会坚持向他们学习育人之道。
但如果我就这么囫囵吞枣地把一切都给孩子,孩子会问,我到底该听谁的。
那么,我在问自己,我该听谁的。
一、卢梭之自然看守一切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人性观出发的。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
卢梭的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
与自然教育密切相联的,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养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习惯。
他把儿童看作儿童。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
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
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我很赞同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
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1--3章
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1--3章第一篇: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1--3章普通教育学之读书笔记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成效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学是揭示教育规律的二、教育规律的特点:1.它是教育现象所固有的客观存在,即同时存在;2.它是反复起作用的,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受自身规律的制约。
三、教育规律按层次可划分为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一般规律存在于一切教育现象中,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育发展的过程中。
人们认识且掌握的一般教育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教育适应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规律。
特殊规律(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教育过程不同阶段)如德育规律,教育规律,教学管理规律。
四、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1.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形成,但是教育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孔子的论语,汉初的学记,唐代大文学韩愈的师说,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古罗马著名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没有形成对教育的研究只停留在现象的描述,独立的教育学科,理论水平低。
2,独立形成阶段:教育学之父杰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它是一部完整的论述教育理论的专著,是1632年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康德的康德论教育,瑞士的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还有最早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成书于战国后期,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讲家的培养一书还早300年,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专著。
这一阶段的特点教育学已经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使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过渡到科学的论证。
3.不断发展阶段:教育学科群的形成及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学派的对立,其特点是;教育的地位不断得到认识、肯定和提高,教育学科在不断被分化和拓宽,各种教育理论同时存在,使教育形成了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综合化的趋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视为规范教育学的基石,是教育学科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里,赫尔巴特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观点,关注到了教育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从教育目的到教育方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本文中,我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观点、阅读体验、读书笔记和总结四个方面,对《普通教育学》进行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教育观点1.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在《普通教育学》中,赫尔巴特强调了道德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认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这个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为先”的观念相似,显示出了人类文明中普适的价值观。
在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2.科学方法是实现教育最好效果的基础。
赫尔巴特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概念,并认为教育必须以科学方法为基础,实现科学管理与科学指导,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借助科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进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同时,科学教育学还要求我们将教育研究作为一门严谨的学问,不断深化对教育问题的分析和探讨。
3.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提高判断力。
在教育内容上,赫尔巴特鼓励广泛联系、比较相似或相悖的思想,并作出判断、抉择。
教育应该帮助人们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以便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这个观点表明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阅读体验在阅读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时,我感受到他严谨、系统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他对教育问题的探讨不仅涉及到理论层面,还关注到了实践层面的问题,这使我从中得到了很多认知上的启示。
但是,个人而言,我认为赫尔巴特的叙述风格有些繁琐,读起来比较累。
但是,他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深入、透彻,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
三、读书笔记在读书笔记方面,我认为读书笔记的质量依靠的是阅读量,其实就是联系、对比的能力。
普通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系统的认识,还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阅读《普通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在阅读《普通教育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它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具有目的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2)教育具有计划性。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教育具有组织性。
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具体而言,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智育:培养学生的智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
(3)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质,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能力。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5)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二、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1.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3)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在翻开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之前,我对于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模糊的层面。
然而,当我真正深入其中,却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赫尔巴特把教育这件看似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事情,拆解成了一个个清晰的环节和要素,让人能够有条理地去思考和理解。
但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些吃力,毕竟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并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就消化的。
不过,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
赫尔巴特强调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他认为,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上学时候的经历。
记得那时候,我们的数学老师总是在课堂上讲一些数学史上的小故事,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解数学原理。
比如,在讲三角函数的时候,他没有一开始就给我们灌输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先给我们讲了如何通过测量楼的高度来计算太阳的角度。
他带着我们在操场上,拿着测量工具,一边实际操作,一边讲解其中的原理。
那时候,阳光洒在我们身上,我们充满好奇地跟着老师的节奏,一点一点地理解了三角函数的奥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白了数学并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数字和公式,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具。
这不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教育性教学吗?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培养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还有赫尔巴特提出的管理论,也让我颇有感触。
他说,儿童的管理要在尊重和威严之间找到平衡。
这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班主任。
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个看起来很严厉,但其实内心非常温暖的人。
每当有同学犯错,她不会立刻大声训斥,而是会把同学叫到办公室,先让同学自己说一说事情的经过,然后再耐心地分析其中的对错。
她的眼神中既有严肃,也有关怀。
她会让我们明白,她的批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改正错误,变得更好。
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在教育的长河中,有一位巨人的身影熠熠生辉,他就是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当我翻开《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启迪的教育殿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教育前行的道路。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完善的人,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和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然而,赫尔巴特提醒我们,一个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
书中关于教学过程的阐述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
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这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框架。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盲目和混乱,而这四个阶段仿佛是一张地图,引导我们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
例如,在教授新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了”,清晰地理解概念;然后通过“联想”,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接着进行“系统”整理,构建知识体系;最后通过“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赫尔巴特还强调了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重要出发点,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点。
我们应该努力挖掘学科中的有趣元素,让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和吸引力。
同时,赫尔巴特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这让我明白了教师的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管理能力,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些思考。
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和教材的中心地位,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尽管如此,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五篇]第一篇: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后感“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
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
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
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
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
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
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
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赫尔巴特(Herbert)是德国教育学家,他的普通教育学被誉为是对现代教育学的重要贡献,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在读完《普通教育学》一书后,我整理了以下读书笔记,总结了一些关于普通教育学的核心观点和方法。
一、普通教育学的定义和任务赫尔巴特将普通教育学定义为"一门关于人类在其过程的总体形成上所走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他认为,普通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人类整体形成的过程,发现普遍性的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来改进教育方法和实践。
二、教育过程的几个基本概念1. 教育的起点: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婴儿出生那一刻。
婴儿通过感知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教育应该从出生时刻开始,通过提供合适的刺激,帮助婴儿建立起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2. 教育的任务: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个体发展出完整的个性,并使个体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
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调整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环境来完成。
3. 教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互性原理",即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育者应该尊重学习者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三、教育的三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教育、童年教育和青年教育。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婴儿教育主要通过感知和体验来激发学习兴趣,童年教育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青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四、教育方法和原则1. 个性化教育:赫尔巴特强调教育应该以个体为中心,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育策略。
2. 感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感性经验是教育的基础,因此教育者应该创造有利于学习者感性体验的环境,并通过感知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3. 社交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个体的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
4. 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赫尔巴特认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应该既关注个体的发展,又注重培养学习者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3篇
《普通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创作的教育学著作。
该书以心理学作为建立教学理论的基础,要求教师按照儿童的心理状况及其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对西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普通教育学》读后感(一)老实说,对我来说,读《普通教育学》这本书还是挺具挑战性的,因为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抽象,难懂。
但是细细品来,作者赫尔巴特的很多观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以下是我比较深刻的几点看法。
首先在对儿童进行管理方面,赫尔巴特提出的措施之一是权威与爱,也就是说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而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受到爱戴的关键又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本人是非常赞赏这种观点的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多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这是自不待言的。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在我看来,这种观点应该引起当代社会的注意。
因为在当下这个道德缺失的社会,很多人哪怕是知识也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情来,如果是这样,那受再多的教育又如何?还不行害人又害己,酿成了教育的悲剧?所以说,道德教育不是来得更重要吗?而赫尔巴特正是强调了德行培养的重要性,指出并非“有知识”的人都是有“德行”的。
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当代人应该要反思的地方吗?还有,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原则。
他强调说“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反过来他也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他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即教育离不开教学,要以教学为载体,而且任何教育都必须具有教育性。
我觉得这个原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一方面,这告诉了我们思想品德这门课是有其存在意义的,学校开设这门课,让学生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三编之前加有一个“绪论”。
第一编的标题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本编主要论述了管理和教育的一般目的问题。
第二编的标题是“兴趣的多方面性”,本编主要论述了兴趣的多方面性问题,并以此为基本原理来解释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科设置,阐述了教学的过程,环节等一系列教学论问题。
第三编的标题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下面就《普通教育学》中的教育思想作一简要述评。
(一)五道念与以之为基础的教育目的论五道念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基础。
五道念即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第一种为“自由”的观念。
亦译作“内心自由”的观念。
“自由”的观念要求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能摆脱一切外在影响的束缚而只受制于人的内在判断,归之于人的内在自律,归之于人的理性自觉,从而使人的意志、理性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
第二种为“完善”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识到,在实际的道德实践中,人的由意志、理性所作出的内心判断往往难于与外在行为完全协调起来,人之理性判断外发之为道德行为,往往受客观条件和人的其他心理品质的影响。
当内外发生矛盾且这一矛盾不能调和之时,即需依靠“完善”的观念去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的意志力和坚强而紧张的毅力加以“内部的协调”。
第三种为“仁慈”的观念。
亦即“绝对的善”的观念。
“完善”的观念得以发生作用的法宝是人的意志等理智能力。
如果借助人的内部的理智能力还无法协调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矛盾时,就要用“仁慈”的观念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不与任何人发生那种危险的恶意的冲动。
“仁慈”的观念发生于两种意志的相互关系之间,通过这一观念使自己的意志处处与别的意志相协调,具有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的强烈愿望,这样,社会冲突就不可能发生,社会秩序就会得以安定。
第四种为. “正义”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就是“守法”的观念。
如果“仁慈”的观念还不足以遏制人的与他人发生冲突的恶意冲动,就必须通过“正义”的观念,即根据人们志愿协调所制定的守法观念或法律条文予以解决。
这样,“正义”的“守法观念”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第五种为“公平”的观念。
亦即“报偿”的观念。
如果通过“正义”的观念还不能够解决不同意志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通过“公平”的观念,对那些预先思量过的错误行为予以应受的惩罚使之不失为公道。
“公平”的观念要求以等量的善与恶偿还于当事人,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它使人意识到不良的行为必将导致应有的法律制裁。
(二)管理论赫尔巴特认为管理的主要方法有:(1)威胁。
这是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管理儿童的第一手段,也是特殊手段。
(2)监督。
对孩子不加监督,不加教养,而放任儿童撒野是培养不出伟大的品格来的,因此,长期以来,监督就是儿童管理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3)权威与爱。
权威能约束人使之不至产生超出常规的活动。
权威非常有助于克服人的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形成的意志。
(三)兴趣说与教学论兴趣的多方面性。
赫尔巴特将“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其教学论的理论前提和基础,在《普通教育学》中,其第二编,作为论述教学理论的专编,即是以“兴趣的多方面性”作为卷名的。
何谓兴趣?“兴趣是同欲望、意愿和审美有共同之处的,是同漠不关心相对立的。
”“当我们发生兴趣时内心是积极的,但在兴趣未转化为欲望与意志之前,我们在外表上却一直是消极的。
兴趣处于单纯的观望与着手之间”,同时.兴趣能激起人们的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从而过渡到欲望和意愿。
人对外界实在的注意,构成了兴趣的来源,这种实在一旦与人的一种新表象相互联系时即会产生兴趣这一心理活动。
作为现象的外界实在具有多方面性,因而人的兴趣也具有多方面性,“心智中的多方面性只不过是现象的多方面性,就像心智中的统一性只不过是现象的相似性与综合一样”。
(四)性格观1.管理、教学和训育,构成了赫尔巴特教育体系的骨干。
管理不是教育,但是,“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则是教学和训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保障。
而训育即是道德教育,即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和训育(教育)的关系上,“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道德教育(训育)如果不通过教学,只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学不进行道德教育(训育),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
训育,是教育的最高或最终的目的。
就其内容而言,训育即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性格的教育。
(五)《普通教育学》的意义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将五道念作为其教育论的理论基础。
这种试图将教育目的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之上的努力显然是一种理论上的贡献,从而使其教育目的论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理性之物。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基础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神学的幽灵还在赫尔巴特的身上游弋,其反动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 这就是矛盾的赫尔巴特。
《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一)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
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
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
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一)训育的定义“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
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
”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转贴二)训育的方法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
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
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
2.教师的人格感染。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3.赞许和责备。
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
”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
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