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陕西岐山发现周王室祖庙,甲骨文字数被成倍刷新,被誉为周代殷墟
陕西岐山发现周王室祖庙,甲骨文字数被成倍刷新,被誉为周代殷墟陕西岐山发现周王室祖庙,甲骨文字数被成倍刷新,被誉为周代殷墟我们都知道,中国甲骨文最重要的出土地点是河南安阳殷墟,这也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中国古代的文字和西方的表音字母不同,是一种表意文字,这也导致中国如今的汉字依然可以用来解读商周时期的甲骨文,甲骨文最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关于它的解读并没有就此断绝。
可以这么说,为了了解和探究关于甲骨文的种种谜团,关于甲骨文的考古并没有间断过,随着考古资料的大量积累,我们也可以解读越来越多的甲骨汉字,从中窥探出甲骨文在古代的种种含义,其中在中国文化发源地之一的陕西,一项考古发现就曾使得中国考古更进一步。
陕西岐山发现周王室祖庙周公旦,中国古代最早被奉为圣人的历史人物,周公旦辅佐国君的故事一直以来被看做是符合仁义的行为,周公制定周礼,废除殷商时期过度的鬼神崇拜,使得周代的文化进一步发展,汉代开始就有大量关于周公辅佐君王的壁画出现,而直到清代,周公庙也是各地常见的建筑之一。
而在陕西岐山就曾发现周王室祖庙——周公庙的遗址,这座遗址并非后世所修建的周公庙,而是西周早期的庙宇,这可以知道在当时,周公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崇,当然这并非是考古发现最为重大的一项成就,周公庙遗址的发掘,使得大量龟甲卜文问世,成为新世纪以来考古一大重大成就。
甲骨文字数被成倍刷新殷墟是中国最早发现甲骨卜文的地方,但是因为很多殷墟中的文物,被人们当做药吃掉了,再加上岁月使得很多龟甲没能保存至今,所以并没有完全被留存下来,随后关于甲骨文的发现,也填补了很多关于甲骨文的空白,不过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所出土的甲骨文却使得甲骨文字数量成倍刷新。
7651块卜甲上共有甲骨文字1600个,而且这些文字的中心人物,竟然是后来极为有名的周公旦,在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周公,召公等西周历史上人物的名字,这些都有力的证明先秦时期的记载是相当准确的,这些文物的出土可以说是让整个世界历史学界相当震撼的。
甲骨文的小故事
甲骨文的小故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甲骨上,因此得名。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甲骨文的小故事。
故事一,甲骨文的发现。
在1899年,中国考古学家王懿荣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批卜骨,这就是著名的甲骨文最早的发现。
这些卜骨上刻满了古代文字,经过研究发现,这些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这一发现震惊了学术界,也为中国古代文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从此,甲骨文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故事二,甲骨文的破译。
甲骨文的破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最早尝试破译甲骨文的是清代的学者王国维,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甲骨文,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他并没有完全破译出甲骨文的全部含义。
直到20世纪初,中国学者梁启超、许广平等人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借助对甲骨文的研究,逐渐揭开了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他们通过对甲骨文的汇编、整理和研究,逐渐揭示了甲骨文的基本含义和结构特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故事三,甲骨文的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还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观念。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种种情况,比如统治者的权力、宗教的信仰、人们的生活习俗等等。
因此,甲骨文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故事四,甲骨文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被后来的文字所取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甲骨文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文字学的发展,甲骨文的研究也得到了新的突破,不少学者对甲骨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得我们对甲骨文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结语。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片珍贵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懿荣 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
王懿荣中国发现、研究甲骨文第一人作者:仙辑来源:《走向世界》2021年第47期王懿榮(1845年—1900年),字正孺,又字廉生,福山县(即现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
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忠贞的爱国志士。
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把我国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从此,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名声显赫,成为中国第一个发现和审定甲骨文的人。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一种文字。
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未被认出以前,它们只是被当作一味叫“龙骨”的药材,直到被王懿荣发现并确认。
慧眼识珠的王懿荣收购了1500多片甲骨,他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的深研细究,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将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破译。
他庄重宣布:甲骨上镌刻的“画纹符号”是文字,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早于篆籀之前的文字,也就是说,早于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被王懿荣确认并从而建立起甲骨学,在文化学术界引起了连锁反应。
它为回溯华夏文明的历史源头,为殷商考古学的发展,为古文字学、古代科技史、古文献整理、甲骨文书法艺术等其他领域的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不仅开辟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也促进了国际学术事业的发展。
王懿荣翻开甲骨学的第一页,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但遗憾的是,对于金石文化很有研究的他还没来得及对甲骨文做深入的研究,就于次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壮烈殉难。
根据统计,至今发掘的甲骨总数为16万片,已破译的甲骨文常用字有4000多个,王懿荣收藏的1500多块甲骨如今分别珍藏于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慕名而来的外国学者、专家无不为中华文明的神奇和瑰丽折服。
Wang Yirong (1845-1900), or Zhengru and Liansheng in his courtesy names, was a native of Guxian Village, Fushan County (today’s Fushan District in Yantai City). He was a wellknown epigraphy scholar, discoverer of oracle-bone inscription and devoted patriot. Wang Yirong discovered oracle-bone inscription in 1899, stretching the Chines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with distinct literary records back by 1,000 years. From then on, he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in the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as the first Chinese to discover and approve oracle-bone inscription.Oracle-bone inscription refers to characters inscribed on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Before the characters on the tortoise shells and animal bones were recognized, they were just treated as amedicinal material named Longgu (dragon bones) until they were discovered and approved by Wang Yirong.。
殷墟甲骨 常识
殷墟甲骨常识
殷墟甲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之一。
它们被发现在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遗址中,这里是商朝时期的都城遗址。
殷墟甲骨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社会、语言文字的起源和演变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甲骨是由龟甲和兽骨制成的,上面刻有大量的文字。
这些文字被认为是商朝时期的官方文字,用于记录各种事务和活动。
甲骨上的文字主要是象形和指事,有一部分是会意和形声。
这些文字记录了商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军事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殷墟甲骨的发现始于1899年,由于甲骨上的文字较难解读,甲骨学的研究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然而,通过对甲骨上文字的破解和研究,人们逐渐获得了对商代社会的了解。
根据甲骨上的文字内容,我们得知商代社会是一个以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社会。
人们在甲骨上记录了大量的祭祀活动和神灵崇拜的信息。
此外,商代社会还有完善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各种官职和官吏的职责也在甲骨上得以记录。
殷墟甲骨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上的文字与现代汉字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通过对甲骨文字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过
程,揭示古代文字的奥秘。
殷墟甲骨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宝库,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对殷墟甲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的文明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它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主要介绍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最早是在中国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
殷墟是商朝的遗址,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早的一处古代遗址。
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内容涉及祭祀、宗教、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商代社会、宗教、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字史的历史由传说进入了实证阶段。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祭祀、宗教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
同时,甲骨文中还有大量的政治、社会活动的记录,对于研究商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它是中国文字史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揭示中国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甲骨文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字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反映了商代的社会、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揭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综上所述,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包括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字、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发现,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历史、文字、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殷墟甲骨文简介
殷墟甲骨文简介
殷墟甲骨文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发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已知文字之一。
它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这是商朝的都城遗址。
殷墟甲骨文主要是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包括了各种吉凶祭祀、牲畜记录、贵族姓名、日常活动等内容。
殷墟甲骨文的创作时间可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晚期。
这些龟甲和兽骨被用作卜辞的载体,通过烧烤的方式,在甲骨上刻写问题,然后用热力使其破裂,根据破裂形态来解读吉凶。
在卜辞的过程中,人们将问题与对应的刻录结果记录下来,形成了殷墟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商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反映了人们生活习俗、信仰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许多卜辞记录了商王和贵族的姓名、生平事迹以及祭祀活动的细节,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线索。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得中国的文字学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为后来的金文、篆书等文字形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汉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也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文字的国家之一。
总的来说,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殷墟甲骨文特点
中国殷墟甲骨文特点中国殷墟甲骨文是指商朝时期的文字,用于刻划牛骨、龟甲等材料上,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原始性殷墟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式之一,其形态和结构较为简单,没有后来的汉字复杂。
比如“日”字在殷墟甲骨文中并不具备现代“日”字的复杂形态,而是一个简单的弯曲的线条。
这种简单的字形反映了当时人们语言交流的原始性和初级性,所以在殷墟甲骨文中可以看到一些古老的、早期的汉字。
二、音节性殷墟甲骨文是一种表音文字,即每个字通常表示一个音节,更接近现代汉字的拼音和注音符号。
但要注意的是,殷墟甲骨文中的音节因为长时间流转和演化,与现代的汉字音节略有出入。
三、象形化殷墟甲骨文的文字形式更接近于象形文字,即一些字的形态可以通过图画来表示它的意思。
比如“日”字就是通过一个半圆弯曲的线条来表示太阳。
这种象形化的特点反映出当时汉字发展的原始状态,也便于人们阅读、理解和使用。
四、多义性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字形简单、表意含义丰富,往往一个字能够表示多个意思。
比如“夕”字可以表示晚上、傍晚和黄昏;“牛”字除了表示动物外还可以表示兽皮和皮毛等。
这种多义性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语言交流的灵活性和多彩性,也为后来的汉字文字体系奠定了基础。
五、少用汉字尽管殷墟甲骨文是汉字的较早形式,但是使用中却远比现代汉字少。
殷墟甲骨文的文字不仅演绎了当时的人类智慧,同时也记录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经济生产状况,文化知识以及古代民俗等重要文化信息。
因此,在现代汉字使用中除了形态和字音存在的差异外,大部分的字都是在殷墟甲骨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
总之,中国殷墟甲骨文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考古学价值;在汉字的发展进程中,它代表了一种原始、原始的汉字语言形式。
殷墟甲骨文不仅是一种研究汉字发展历程的方法,也为后世的汉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依据。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
甲骨文知识点总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至西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卜卦预测和记录祭祀事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宗教信仰与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形态特点、文字结构、考古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介绍。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20世纪初发现的。
1903年秋天,曹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第一块残片。
1917年,南京余东成在一家古董店里买到了书刻有甲骨文的一块甲胄,这标志着甲骨文的发现进入了一个小小的热潮。
这一系列的发现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引发了大量的考古研究。
目前已经发现甲骨文有数以千计的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为后人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形态特点甲骨文的形态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形态规整,二是笔画沉稳,三是线条优美。
1. 形态规整:甲骨文字形态规整,由于刻写工艺精湛,字形笔画显得端庄秀美。
就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已经具备了这些字的基本结构,其形态有规整之处,也有其处独特之处。
这种规整性不但反映在字形之上,也反映在字邱之中。
从这些方面可以很感觉中国古代的文字书法的规范化。
2. 笔画沉稳:甲骨文的笔画磅礴,线条有力,形势铿锵有力。
甲骨文字虽为古代篆体,但其直指的方针与中华文明的沉靡有关,更与恪守“字如其人”的书法信念相适。
因此墨迹的沉稳让人感觉到它的大气凛然。
3. 线条优美:甲骨文的线条优美,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活力。
看上去就像是文字的整体形态骨骼都动上,使人感觉到每一个笔划好像都在那里产生着一种有生气的书法风貌。
三、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甲骨文的文字构造,主要体现在字形、构造和构图三个层次。
1. 字形:甲骨文的字形规整、多样。
甲骨文中的字形以小篆字为基础,与甲骨文先民的日常用语根本相合,因而其字形,自然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刻录的用料有龟骨、牛骨、鹿骨等。
字形多样,也是因地域范围广大,岷峙群体文化豐富且多样。
中国甲骨文发掘地点
中国甲骨文发掘地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为了了解这种古老的文字,许多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进行了甲骨文的发掘工作。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甲骨文发掘地点。
1. 郑州商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是中国甲骨文发掘最早
的地方之一。
在这里挖掘出了大量商代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是中国甲骨文发掘最著名的
地方之一。
在这里挖掘出了六万余片甲骨,是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最多的地方之一。
3. 舞阳夏庄:位于河南省许昌市,是商代晚期的一个重要城址。
在这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4. 西安周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西周早期的一个城址。
在
这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为研究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5. 河南辉县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辉县市,是商代晚期的一
个城址。
在这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为研究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些甲骨文发掘地点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
要的线索和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1 -。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
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甲骨文出现在哪个朝代甲骨文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但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考古研究发现殷商甲骨文极有可能源自85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遗址的贾湖契刻符号。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文字特点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
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
甲骨文浅谈
甲骨文浅谈摘要: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
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主题词:甲骨文简介发掘历史特点简介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
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
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
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
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殷墟】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购中药"龙骨"时发现甲骨文,引发殷墟的发掘。
【敦煌】
1900年莫高窟道士王圆录意外发现一个藏经洞,淹没于漫漫黄沙的文化艺术宝库重见天日。
但大批文物被劫运国外,被称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
【北京人】
1929年周口店龙骨山发现完整的50万年前"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但化石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踪,至今不知去向。
【定陵】
1956年5月19日,定陵发掘铲下了第一铲土,一座神秘辉煌的地下宫殿被打开。
【中山靖王墓】
1968年河北满城发现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的墓葬,首次发现两件最完整的金缕玉衣。
【马王堆汉墓】
1971年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外马王堆发掘出汉墓。
最受瞩目的是一具千年不坏的女尸。
【河姆渡】
1973年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秦始皇兵马俑】
1974年陕西临潼县一农民在骊山北麓秦始皇陵园附近打机井时意外发现了与真人大小相仿的陶制人头、人身和手,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
【曾侯乙墓】
1977年湖北随县发现2400多年前战国初期的曾侯乙墓。
最为引人注目的是124件精美乐器,包括编钟等8种。
【法门寺地宫】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发现塔基地宫,内有佛指舍利、捧真身菩萨等宝物。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喾摄政甲骨文,可谓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甲骨文记载着帝喾八十八岁时的摄政宣言,帝喾退居二线,由其子挚代天子行政,黄帝王朝国家中央权力的颠峰,二日并存。
该甲骨文来自山东南部兰陵地区民间收集,残存部分高22cm宽14cm,上面留存古25个方块文字和一鸟图形。
与商代甲骨文曲线弧形字体相比,该甲骨文字更显古朴原始。
中国的像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正体字的横平竖直,返古归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传,此甲骨文就是明证。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
二十二,在中国历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属相中“酉”是鸡年,古帝王自负天上飞鸟。
鸟形图腾,是黄帝时代帝喾的徽记。
古籍中,称帝喾为鸟夷的始祖太暭。
此甲骨文佐证,帝喾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鸟年。
天干地支时间计数法,简称干支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大的发明贡献。
天干十循环计数,地支十二循环计数,干支结合六十循环计数,对人类多方面的文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发明使用干支历法的纪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离公元2007年,已经有7284年历史。
这就是《全编》推崇区别于公元历的天干地支中元历法。
甲骨文上,帝喾鸟图腾图形面东而立。
这里按地图习惯东为左上。
鸟图形下面,东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数字五十、十三,合称五十三。
《全编》显示,帝喾五十三年是八十八岁,这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年龄。
不少古代帝王在这个年龄上下,选择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
身体好时退而不休,巡狩照常进行。
从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尧高龄退居二线,贤让帝舜,前面有一个模范榜样,是帝喾。
又查《全编》,颛顼九十二岁时退摄,帝喾代行天子政。
相比较,颛顼退休摄政年龄最大。
古时候环境自然没有污染,人的寿命长。
帝王工作年龄能达到八、九十岁左右,从人类环境保护意义来说,可以令现代的国家元首们羡慕不已。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主要内容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的甲骨文卜辞中,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历史、内容特点和研究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甲骨文的发现历史。
甲骨文最早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学者王国维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的存在。
此后,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甲骨文被发现并加以破译。
现在,甲骨文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考古学、文字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次,甲骨文的内容特点。
甲骨文是用于占卜的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涉及祭祀、宗教、政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复杂,有许多象形和指事字,也有一些会意和形声字。
甲骨文的文字形态古朴,线条刚劲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甲骨文的研究价值。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对
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甲骨文的
研究也为后世汉字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字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
通
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
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甲骨文的研究中,为我们揭开古代文字之谜,探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哪个朝代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商代,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
甲骨文,最早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的,当时的村民们压根儿不知道这是文物,只是被当作药材“龙骨”使用,就这样,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被磨成粉末,进了村民们的肚子。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在治病
时发现了这个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面竟然刻有文字,就这样,甲骨文面世。
100多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
代从商晚期(约公元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用笔、结字、章法”的三要素,虽然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象形意义比较明显,但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来看,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已然成熟。
从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成熟的甲骨文绝不可能从天而降,文明程度高于商朝的夏朝统治者,应该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
甲骨文简介
• 1929-1936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得甲骨24918片; • 1950年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得甲 骨五千多片; • 1973年,发现小屯南地甲骨; • 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现 殷墟花园庄甲骨,得刻辞甲骨共579片。 • 到目前为止,公私所掘总计约15万片。
《甲骨文合集》
非《 卜甲 辞骨 文 合 干集 支》 表
——
37986
天干
地支
甲骨卜辞的体例
前辞:占卜日期和占卜者;
命辞:所占卜的具体事情; 占辞: 根据兆纹所作出的占卜结果判断; 验辞:占卜过后的应验记录。
例如:
• 前辞:戊子卜,������ 贞。 • 命辞:帝及四月令雨? 帝弗其及今四月令雨? • 占辞:王占曰:丁雨, 不叀辛。 • 验辞:旬丁酉,允雨。 • 纪数字:一 二 三 亖
龟甲兽骨文字、甲骨文
卜辞、贞卜文字
殷墟文字、殷文
契文、龟刻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
• 1899年
• 王懿荣(1845-1900) • “龙骨” • 金石学
国子监 祭酒 1928 • 傅斯年 董作宾
• 十五次发掘
1930殷墟发掘
YH127坑 1936
甲骨“四堂”
• 罗雪堂
• 王观堂 • 董彦堂 • 郭鼎堂
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
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 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 《卜辞通纂》;发明辞例
• 目前汇集出土甲骨片最精、最全的,是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合 集》。 • 搜集单字最完备的,是考古研究所在孙 海波《甲骨文编》的基础上编写的改订 本。其中正编收已识字1723个,附录收 未识字2949个,共计收单字4672个。 • 搜集诸家考释较齐备的,是台湾历史语 言研究所李孝定编《甲骨文字集释》。
原来甲骨文是清朝时期才发现的
原来甲骨文是清朝时期才发现的甲骨文是从哪个时代发现的?最早又是谁发现断定的?故事虚虚实实有俩个传说人物。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第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发现。
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个叫王懿荣的人,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
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
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
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
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
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因而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许多专家都对这个说法提出疑问。
一是,菜市口在那个时期不曾有过达仁堂中药铺;二是,中药铺的“龙骨”向来捣碎才出售,何来整块“龙骨”?三是,当时中药铺只收购没字的光板“龙骨”,带字的压根儿不要,所以当时中间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时,只好自认晦气,要将字迹刮干净才能卖给药店。
几乎和王懿荣同时代的金石大家王襄先生也证实,所谓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不能成立,仅仅是传闻而已。
孟广慧最早发现甲骨文李先登说,即使王懿荣在1899年偶然发现甲骨文确有其事的话,也有记载表明在这之前一年的1898年,就有人发现了甲骨文,并初步断定了它们的年代。
这个人就是孟广慧。
据王襄在1935年发表的《室殷室》中记载,安阳殷墟小屯村农民早就在耕作中发现了带字的甲骨。
这些甲骨文不但当地人不认识,连经常来小屯村收购文物的古董商也不予收购,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时,拿着甲骨文向孟广慧和自己请教,孟广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简策,促其前往收购。
20世纪中国考古十大发现
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转)2012-06-26 11:14三亚市过岭中学王昌亮[博客]6583 字, 阅读352, 评论121、殷墟:三千年前的帝都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引发了对殷墟的发掘。
“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1899年的一天,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达仁堂中药铺购得治疗疟疾的中药。
在其中的“龙骨”上,他意外地认出了陌生的古代文字。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
“龙骨”成为值钱的古董之后,商贾为专擅厚利而隐瞒了其真正的出土地点——河南安阳小屯。
直到1908年罗振玉探悉真相,才考定了小屯就是沉寂了3000多年的商代帝都——殷墟。
从1928年到1937年春,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其规模和成就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抗战爆发后,发掘工作被迫中止。
1950年起,新中国的考古人员继续发掘,并于1959年设立了安阳殷墟考古工作站。
经过70多年的发掘,占地30多平方公里的殷墟清楚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在殷墟的重大发现中,除甲骨文之外还有大量珍贵墓葬、祭祀坑、车马坑等。
小屯东北地的殷墟中心还保存了宫殿宗庙的遗址。
这些遗址和文物一方面反映了30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的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
著名的司母戊大鼎就是在殷墟出土的。
该鼎于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挖出,因无法搬运,又恐落入日本人之手,于是复埋入地下,直至1946年取出,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
2、敦煌:叹为观止的艺术宝藏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意外发现。
这座掩没在漫漫黄沙中长达1600余年的文化艺术宝库引起了巨大反响。
八十多年来,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专门学科。
1900年5月21日,一个逃荒到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在监督雇工清理第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甬道中的积沙时,“忽有天炮震响”,“山裂一缝”,奇迹出现了。
王道士顺手用烟袋锅向裂缝处敲了几下,发现里面竟是空的。
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宜昌杨家湾遗址
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 宜昌杨家湾遗址象形文字又叫“表形文字”,最初阶段的文字。
以物体的形象为基础,每一个字都摹拟物体的形象,以此来代表这个物体,也就是它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一般认为古埃及的文字和中国的古文字就是这种文字。
“一片甲骨惊世界”,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大事之一,这片土地连同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一起闻名世界。
甲骨文多为象形文字,在殷墟博物苑仿殷大殿中,陈列有名家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又有仿刻甲骨艺术品。
而座落在博物苑东侧洹河岸边的甲骨文碑林是由专家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字甲骨30片,放大至高2米左右,依原龟甲牛骨式样造型。
碑的正面精摹放大的原甲骨文字,背面镌刻相应的现代汉字。
1994年8月14日,湖北的考古工作者在宜昌杨家湾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把中国文字的起源推到6000年前,比商代殷墟甲骨文还早 2000多年。
杨家湾遗址是长江三峡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属大溪文化中期。
考古队员发现了170余种刻在陶器上的符号,这些符号记录当时人们对生活中事物的复述和描绘,代表固定的含义,有一定的规则。
专家们认定,这些符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
小学常用歇后语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3.蚕豆开花--------黑心4.车到山前--------必有路5.打破砂锅--------问到底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7.虎落平阳--------被犬欺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11.大海捞针--------没处寻12.竹篮打水--------一场空13.打开天窗--------说亮话14.船到桥头--------自会直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19.芝麻开花----节节高20.新官上任--------三把火21.瞎子点灯--------白费蜡22.兔子尾巴--------长不了23.偷鸡不成----蚀把米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25.老虎屁股---- 摸不得26.老虎拉车--------谁敢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32.壶中无酒--------难留客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35.猫哭耗子---假慈悲36.铰子破皮--------露了馅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38.对牛弹琴--------白费劲39.八仙聚会--------神聊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41.板上订钉--------跑不了42.背鼓上门--------讨打43.草把做灯-----粗心(芯)44.竹笋出土--------节节高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48.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50.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5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66.王八吃年糕--------铁了心67.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72.擀面杖吹火----- -一窍不通73.瞎子戴眼镜----装饰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77.黄牛追兔子---有劲使不上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六字短语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84.驴唇不对马嘴----答非所问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89.池塘里的风波-----大不了90.关门掩着耗子-----急(挤)死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92.东北的二人转--------一唱一和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喾摄政甲骨文,可谓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甲骨文记载着帝喾八十八岁时的摄政宣言,帝喾退居二线,由其子挚代天子行政,黄帝王朝国家中央权力的颠峰,二日并存。
该甲骨文来自山东南部兰陵地区民间收集,残存部分高22cm宽14cm,上面留存古25个方块文字和一鸟图形。
与商代甲骨文曲线弧形字体相比,该甲骨文字更显古朴原始。
中国的像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正体字的横平竖直,返古归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传,此甲骨文就是明证。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
二十二,在中国历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属相中“酉”是鸡年,古帝王自负天上飞鸟。
鸟形图腾,是黄帝时代帝喾的徽记。
古籍中,称帝喾为鸟夷的始祖太暭。
此甲骨文佐证,帝喾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鸟年。
天干地支时间计数法,简称干支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大的发明贡献。
天干十循环计数,地支十二循环计数,干支结合六十循环计数,对人类多方面的文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发明使用干支历法的纪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离公元2007年,已经有7284年历史。
这就是《全编》推崇区别于公元历的天干地支中元历法。
甲骨文上,帝喾鸟图腾图形面东而立。
这里按地图习惯东为左上。
鸟图形下面,东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数字五十、十三,合称五十三。
《全编》显示,帝喾五十三年是八十八岁,这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年龄。
不少古代帝王在这个年龄上下,选择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
身体好时退而不休,巡狩照常进行。
从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尧高龄退居二线,贤让帝舜,前面有一个模范榜样,是帝喾。
又查《全编》,颛
顼九十二岁时退摄,帝喾代行天子政。
相比较,颛顼退休摄政年龄最大。
古时候环境自然没有污染,人的寿命长。
帝王工作年龄能达到八、九十岁左右,从人类环境保护意义来说,可以令现代的国家元首们羡慕不已。
中国历史的帝王纪年,基本上是以帝崩之年来计算。
太上皇和新皇帝纪年交叉,在没有明确注明时,又带来迷惑,这也是曾经的历史断代的困难原因之一。
甲骨文东第三竖排,在黄帝王朝的国家中央权力颠峰,有两个“日”。
东面“日”字,离中心较远一点,表示帝喾此年退居二线。
该甲骨文最西面竖排大字,两方国顶峰上,立着帝挚和帝干,帝喾在帝挚的下面。
从《史记》里知道,帝喾就是帝幹,幹是繁体字的干。
帝干和下面的“少”字之间,可以见到“日”在少昊、太暭新老元首之间平稳交接,少昊肩头担当着“日”的责任。
《史记》里附有,帝喾是黄帝的曾孙、青阳之孙。
帝挚是帝喾第四位夫人常仪所生,继承帝喾帝位。
尧是帝喾第三位夫人陈丰氏庆都所生,帝挚继承帝位,封同父异母兄弟尧在唐国。
九年后,挚禅让于陶唐帝尧。
历史上也有称帝挚为少昊,帝喾为太暭。
“昊”“暭”同音,可见二者的父子相承关系。
鉴定4391年前帝喾甲骨文的碳测年代,既能证实《史记》注解中,关于帝喾、帝挚的纪年,证实中国黄帝王朝曾经实际的存在,即所谓“信史”,又能够提高历史考古学界对碳测年代精确度的科技水平,同时证明《全编》的可靠性。
中国历史典籍和古文物中,含有大量的干支纪年信息。
商代的甲骨文数量庞大,可做碳测年代的有机材料样品多多。
《全编》收集并且破译大量出土文物的制作年代信息,试举一二,以作参考样例。
1,二里头“龙”形饰墓骨殖主人卒年,公元前1744年,34岁;2,《合集》27655“伊尹升岁十羊”,公元前1586年;3,徐州狮子山墓主人卒年,公元前637年,≦35岁。
其中1、3系同一家族,可能具有相同的DNA。
至于良渚、陶寺、三星堆、新干等遗址,历史上最后的风光,《全编》均有解,精确到年,考古学家的辛勤劳动终能幸慰。
碳14衰
变时间测定技术,是西方文明最伟大的发明贡献之一。
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排除干扰,实事求是,也是历史考古应该遵循的原则。
碳14年代测定技术和《全编》合作,研究中国和世界文化遗址文物的历史,前景可观。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甲骨文于清朝末年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所发现,盛行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节选自《应用写作》月刊1992年第3期《应用文的雏形——甲骨文》)
甲骨文现有的发现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
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
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可参见甲骨档案)。
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
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人文、灾祸......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现有发现中,还有包括广西平果感桑遗址出土的石刻文、骨刻文字以及东巴文、水书等。
从广义上说都同属甲骨文,成为研究古代中国文化渊源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