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精品(2022版) (3)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历史教育担负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明进步的重任。
其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新文化运动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它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也与当今社会中的文化现象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案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学的优秀范例。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成果。
3、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背景:介绍晚清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以及外敌入侵、运动失败所带来的挫败感。
2、新文化运动特点:强调民主、科学、文化进步、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
3、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机构,如翻译馆、新青年杂志等,并阐述各阶段的重要事件及对运动的推动作用。
4、新文化运动的成果:阐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转型与变革,具体包括思想启蒙、文化创新、文艺复兴等方面。
5、新文化运动的意义:阐述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快速知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特点、起源及发展。
2、案例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带来的转型和变革,深化对文化创新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反思传统文化的优缺点,从而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必要性。
四、教学手段1、图片法:使用图片资料,让学生从视觉上对新文化运动有更直观的认知。
2、PPT法:借助PPT,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人物。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扩展知识面。
五、教学评价1、考试:通过考试,测试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能力和水平。
2、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作业评定:通过作业评定,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新文化运动教案初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案初中历史课时:1-2课时教学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源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源,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源。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教学准备: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二、讲解(30分钟)1、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提倡科学和民主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制度的变革、文化意识的觉醒等。
三、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2、学生发言交流,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简要介绍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现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引言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学和社会运动。
这场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政治、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
本教案将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提供相关的教学活动和资源,以便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二、背景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由一群觉醒的知识分子领导和推动。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困境,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也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呼吁破除旧有的思想观念,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变革。
三、主要内容1. 文化观念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批判旧有的封建文化观念,倡导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
通过文学、报刊、演讲等形式传播这些新观念,引领社会思潮的变革。
2. 文学与艺术的创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批判与革新,提倡白话文学,注重现实主义和个人感受的表达。
文学作品风格多样,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等形式,展现出新时代的精神面貌。
3. 教育与知识的推广新文化运动倡导普及教育,提倡科学、现代化的知识体系,强调民众的自我教育和解放。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运动等形式,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培养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影响与意义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文化繁荣和社会变革。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与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五、教学活动与资源1. 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展开讨论,引导他们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2. 小组研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研究一位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生平、思想及代表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3. 读书分享推荐学生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读书分享会,引导学生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与感悟。
部编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专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展示: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教师:结合材料,复习回顾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足迹。
学生: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器物层面(军事技术)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制度层面(政治制度)教师: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革命的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
身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做皇帝。
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认识到民主国家虽然已经建立,但旧的封建思想文化仍然根深蒂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步伐仍需继续,于是他们掀起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大家来看下面几幅图片,并思考他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背景;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2.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2.如何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教学过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先行阅读教材《人教五四学制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第十二课“新文化运动” 部分,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明确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及其思想。
重点解析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新文化运动起源于五四运动后,反对传统文化和儒家道统,倡导现代科学、民主主义、个人自由和人格解放。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在于推崇现代思想和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对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接纳和吸收。
新文化运动在学术领域、文学领域、艺术领域和革命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中知名人物及其思想① 鲁迅:倡导以自由独立的精神,探索和反映真实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不公和黑暗。
他的代表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② 陈独秀:主张推崇科学、民主和君主立宪制度,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古代文明。
他的代表作包括《我的驳斥》、《中国文化要义》等。
③ 胡适:主张注重科学和知识,推崇“实用主义”和“民主主义”,提倡自由思想和个人自由。
他的代表作包括《胡适文选》等。
练习驱动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都有哪些思想?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体现在哪些领域?3.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学评价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和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知名人物及其思想,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深远影响,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中代表性的思想观念,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
3.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变革、北洋政府的统治等。
2. 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1915年至1921年,北京大学,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的兴起。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民众思想,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意义。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等思想观念的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基本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具体事件,如《新青年》杂志的创办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时间、地点、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等。
3. 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观念: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引导学生理解其内涵。
4. 讨论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心得。
5. 总结课堂: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基本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新文化运动意义和影响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历史文献:如《新青年》杂志、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著作。
2. 图片资料: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如北京大学校园、重要人物照片等。
3. 网络资源: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文章等资料。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地点上海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地点北京杂志名称《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新文化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 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感悟时代发展的脉搏。
二、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蔡元培等4.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马克思主义传播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2. 讲解: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4. 案例分析: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事件,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等。
5. 总结: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意义,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和影响。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如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袁世凯复辟帝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 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文献等资料,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风貌,突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与融合的表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课件(20张PPT)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2.(2022·山东滨州)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 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救亡图存进行了 不懈探索。这些探索的共同作用是( D )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实现了国家的富强
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D.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目标 史料实证:搜集材料,结合史实,探讨新文化运动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家国情怀: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
精神和先锋作用,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
新青年
北京大学 思想解放
白话文
白话文 狂人日记
片面性
核心概念梳理
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反 对封建文化,即用资产阶级的新道德观反对封建的旧道 德观;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用“民主”与“科学”反 对封建专制和愚昧。因此,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是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
4.12新文化运动
课程 标准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知道陈独秀、李大钊、 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 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唯物史观: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时空观念: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
素养 的地位和作用
陈独秀
新青年
蔡元培 北京大学
易错点梳理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 易混点 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新文化运
动开启了中国思想文化近代化 易错字 李大钊、鲁迅、刍议
课堂练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教案_4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北大雕塑苏格拉底和塞万提斯。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副雕塑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西班牙文学家塞万提斯,这两尊雕塑立在北大校园里,但是奇怪的是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却没有孔子的雕塑,几年前有个北大教授曾撰文呼吁北大立孔子雕塑,以弘扬传统文化。
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为什么北大没有孔子雕像呢?你们知道原因吗?也许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展厅一:新旧冲突—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教师讲述:现在我们来到了第一个展厅新旧冲突,在这个展厅里我们将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出示两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分析新旧冲突的具体表现。
理解在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
(二)学生活动:出示两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后,分析新旧冲突的具体表现。
理解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政权,中国陷于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共和与专制、自由与尊孔相互冲突。
(三)游览笔记:在对比之后,学生总结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失败,中国处于军阀的专制统治之下,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展厅二:新意盎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教师讲述:辛亥革命后共和制度名存实亡,袁世凯恢复帝制的倒行逆施引起了知识分子的不满,于是一场浩浩荡荡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中华大地兴起。
第二个展厅名为新意盎然,在这个展厅里我们将看到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阵地),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中心)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代表),他们创造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二)学生活动:1、展示《青年杂志》的封面:仔细观察杂志封面,理解陈独秀创办杂志的含义。
2、代表人物图片。
3、《北大钟声》的油画。
仔细观察油画,了解其中所反映的信息,并请同学上台解读这幅油画的含义。
展厅三:除旧布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透过镜头分析问题:镜头一:辛亥革命后百姓门户前的对联镜头二:1一个深印迷信印记的北洋军阀吴佩孚行军打仗,必择吉而行。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 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 (3) 教学教案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4.提到“思乡”,在古诗词中,表达对家乡思念的诗句也有很多,有一些特定的“景”或者“物”都可以和思乡联系起来,比如:
(指名回答)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纳兰性德的笔下,他将思乡之情寓于风雪之中,将这份不得不离,不得不别的牵挂写在这首长相思中。
配乐朗读。
小结
当一个人的身和他的内心相统一的时候,我们叫做“身心合一”,而此时的纳兰性德,一生跟康熙皇帝出巡无数次,他早已厌倦了这样的征途,所以这种离别是不得不忍的离别,这种跋山涉水是不得不进行了山一程,水一程,这种听风沐雪也是他不得不的。那当他的身和心分开的时候,此时,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从學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填写示例
學生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學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在被减数连续两位不够减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即借位又退位的计算。
难点敎學方法
填写示例
1.通过XX直观演示算理XX
2.XX
敎學环节
敎學过程
导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孔敎,也就是儒學,是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核心同时也是封建制度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要提倡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实现中国人思想层面的近代化,就必须从儒學下手。
1.因为儒家的儒家传统道德的核心是“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归根结底是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要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首先就要从思想文化领域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有可能实现“民主,科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学分析➷【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学过程➷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剧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答复: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开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根本要素?学生答复: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动的认识?学生答复:省略教师总结:新文化运动翻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民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教师展示材料:“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开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根底,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同样,既不是一概排斥,也不是盲目搬用,而是批判中接受它,以利于推进中国的新文化。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东西方文化?学生讨论后答复:省略教师总结: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这样,才是全面、客观的结果,这才是学习历史的价值所在。
学习历史要努力以史为鉴,学以致用,辩证地看问题。
三、课堂总结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剧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板书设计➷标志:兴起代表人物主要阵地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积极:翻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影响消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片面性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希腊的地理范围和地形特点,理解其对爱琴文明开展的影响;理解希腊城邦特点;掌握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开展及内容;理解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古希腊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也是希腊文明对人类政治制度的一大奉献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特点;雅典民主制利弊得失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现代奥运会有一项重要的竞技体育比赛叫马拉松长跑,有同学知道它的长度吗?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马拉松赛是一项长跑比赛工程,其距离为42.195公里。
这个比赛工程的距离确实定要从公元前490年9月12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讲起。
这场战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史称希波战争,雅典人最终获得了反侵略的胜利。
为了让故土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统帅米勒狄派一个叫菲迪皮茨的士兵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是个有名的“飞毛腿〞,为了让故土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个劲地快跑,当他跑到雅典时,已喘不过气来,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1896年举行的现代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设立了马拉松赛跑这个工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希腊城邦〔一〕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爱琴文明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古代希腊》2.教师讲述:与其他地区的大河流域文明相比,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我国的黄河流域等相比而言,希腊文明有其特别之处,它是海洋文明,它的发轫与繁盛都与海洋密不可分。
它最初的源头就是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教师讲述:公元前1200年因另一支希腊人入侵,迈锡尼文明彻底消灭。
在爱琴文明衰亡之后的300多年的时间里,古希腊陷入了寂静的状态,这段时间被称为“黑暗时代〞。
这使得长期以来人们对爱琴文明一无所知,对它的认识只停留在神话故事中的一些记载,并没有真实的历史依据。
直到19世纪后期,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人们所认识。
4.教师过渡:爱琴文明消灭之后是300的“黑暗时代〞,但人类历史不可能总是停留在黑暗中的,短暂的寂静在等待着伟大的复兴,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走上了复兴之路,其表现是什么?〔二〕希腊城邦1.图片展示:古希腊城邦2.教师提问:什么是城邦呢?城邦是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他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假设干村落。
其中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比照一下现代社会还有类似于城邦的国家存在吗?提示:新加坡。
3.教师过渡:不一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明,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的呢?提示: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4.教师讲述:既然拥有公民的身份,为了一直保持公民的身份,自然会关心自己国家的独立。
这是因为国家被其他城邦兼并,就意味着可能沦为外邦人甚至是奴隶,丧失原本的公民身份,那么公民的权利和待遇自然也会随着丧失。
只因如此,城邦制度稳固以后,很难出现大邦吞并小邦的现象,一来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岛上的山脉、海洋把希腊人分割在孤立的小岛中,二来正是由于公民的存在和他们的权利对于各邦的独立有重要的意义。
目标导学二:雅典的民主政治1.材料展示:材料一“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国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材料二伯里克利:“在我们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和宽容的;但是在公家事务中,我们恪守法律,因为这种精神杜绝人治。
〞材料三妇女、奴隶、外邦人被排除在公民之外,公民内部轮流执政。
材料四除十将军外,其余官职根本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每个人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
2.问题思考:以上材料分别表达了雅典民主政治的什么特点?提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轮番而治、公民内部的平等。
3.教师补充:公民大会是所有男性公民均可参加,每月三次左右,听取一切官吏的重要报告,辩论和通过各种提案。
选举国家官吏,制定法律,决定战争和平等大事,公民在大会上可自由发言,议论议案,对现行政策和公职人员进行评议,采取公开举手的方法,多数票为通过,实施直接民主。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材料展示:故事《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答复故事中的小问题。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
这是为什么?公民意识强;他可能抽签当上官;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不是雅典公民,无权参加公民大会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任何一个雅典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
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5.材料展示: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在描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指出:“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愿意用豆子抓阄的方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建筑师或吹笛子的人、或者任何其他行业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要比在管理国家方面发生错误要轻得多。
〞这位哲学家因在陪审法庭中指责雅典政治的弊端而被包含着一大批像帕罗耶这样的文盲、保守派的法官们投票表决,集体定为有罪。
公元前399年,年约70岁的苏格拉底受审判处死刑。
6.教师过渡:一个以言论自由著称的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权以外,没有任何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并判处死刑!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呢?7.学生辩论:雅典民主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提示:通过正反两方剧烈的辩论,教师总结。
8.雅典民主制的评价:〔一〕进步行:〔1〕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制是个伟大的创举,表达在两个方面: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②创造了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行方式〕。
这一伟大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开展积累了珍贵经验。
〔2〕有利于正确决策,也有利于修正错误。
〔3〕有利于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开展。
〔二〕局限性: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男性公民的民主,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民主。
因此,雅典民主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促使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臻于极盛的同时,另一方面又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局部的自身开展。
因此,它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目标导学三:亚历山大大帝国1.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的路线及帝国的建立过程。
提示:进攻波斯帝国——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进入埃及——转入两河流域——再度与波斯大军会战。
3.教师提问:〔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压力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国管辖,有什么好处?提示:〔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
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
正是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开展。
4.拓展延伸:战争从未在人类生活中长时间地停留过,每一次猛烈的战火之后,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人类文明的传递。
请评价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提示:消极的一面: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三、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重点学习了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利弊。
了解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和开展历程以及东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