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历史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八年级教材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二、新课讲授<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教师归纳总结: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单元导学
【单元线索建构】
【核心素养透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伯夷列传》“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折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板块三:从觉醒走向新生
【任务四】根据以下四则材料,结合教材58页第二段,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上海妇女志》材料二《新青年》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材料三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
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主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美】莫里斯材料四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1)积极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文化运动之前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涵、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能缺乏深入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及其主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学会从多元视角分析和评价新文化运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积极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征,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新文化运动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有深入了解,以便为学生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2.学生准备:预习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了解其背景、内容、特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学生可能对其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分析新文化运动,激发他们的思考,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2.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历史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事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4.情感教育:以情促知,以知育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网络资源;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在这个时期兴起新文化运动?2.呈现(10分钟)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们结合教材和参考资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4.巩固(5分钟)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要影响。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两面旗帜的学习,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建设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1.立足史料实证,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
(史料实证)2.立足唯物史观,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学会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立足家国情怀,理解陈独秀、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家国情怀)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图表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预习法、材料分析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复习:1、说出我们学过的四次近代反侵略战争,结果如何?2、列举学过的近代对外探索活动,并说明结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时间线,便于学生认识到近代化的探索历程是循序渐进的)生:举手回答师:回答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将会顺着历史的车辙继续了解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近代的探索。
我们先通过两则材料来,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
通过阅读材料你能总结出什么现象?新授:环节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教师出示材料: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材料二:1914年9月25日,袁世凯颁发《祭孔令》。
新文化运动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以情境展开教学,从散碎的材料中,感悟历史的魅力,体会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
2.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反馈中的薄弱问题,解答学生课前提出的与本课内容关联度高的问题。
3.本课的教学立意是通过让学生了解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面对双半社会下的现实,勇于承担责任,寻求应对方案,体会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设置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教材,重视教材,并认识到教材就是最好的材料。
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指导学生掌握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1.课程内容较适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新文化运动》一节课,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内容、历史地位和作用已有过系统学习。
2.学生初步具备课前自主完成学习的条件高一学习形成较好的自主预习习惯,具备一定的获取信息、理解知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材料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五、实施步骤1.课前准备( 1)设计PPT、设计导学案;(2)指导学生课前阅读教材,提出学习要求;(3)检查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的情况,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
2.课堂实施导入:大家好,今天微课的内容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之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探究:看魂之声首先,请大家随我一起阅读本则材料,追踪历史现象。
在本材料中北京大学招收女生为学子,是一大亮点,作为一向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中国,女子能够入学校读书求学,实在是惊为天人的事情。
这在一个侧面说明,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人开始受到新思想的洗礼,思想得到了解放,逐步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女子入学读书本为一大奇事,但历史的巧合远不止于此。
近代中国两大政治人物毛泽东、蒋介石人在该运动期间亦深受其影响。
1919年12月4日记云:“看《新青年》杂志。
”1919年12月5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教学设计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课程内容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情境导入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
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师: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生: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史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2.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历史意义等相关资料。
3.史料: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4.1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科学:提倡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愚昧,倡导科学方法。
-新道德:提倡新道德观念,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倡导平等、自由、博爱等新道德观念。
-新文学:提倡新文学创作,反对旧文学形式,倡导白话文和现代文学形式。
-请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推动上。
4.家长沟通: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5.教学改进:根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课堂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
3.判断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等。()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推动上。()
4.简答题:
-请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起因。
5.推荐学生参加历史学术研究、历史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研究能力。
6.鼓励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7.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化创新和变革,思考如何将新文化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8.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结合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探讨新文化运动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和影响,拓宽知识视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3)掌握一些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掘文化资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办事公正、审视人生、品德高尚的良好意识和风尚。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尊重;(3)体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2)掌握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
2.教学难点(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反映现实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观看“《青春派》电影片花”的方式来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兴趣。
2)布置课前小作业: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了解一下鲁迅和胡适的主要思想。
2.学习新知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起点: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中国的“五四”是一个充满激情和魅力的时刻,在新文化的影响下,五四运动表达了国民的先进思想,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的现代化问题。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念:自由、民主、平等、科学。
其中,科学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灵魂,大力倡导理性思考、批判精神和实践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①启示了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反省和未来的期望;②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提高了教育、文化和学术标准;③使中国文化迈上了现代化道路、实现了文化的多元化。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贡献:(1)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全面批判封建文化,关注劳动人民,抨击国家现状,鲁迅的文学成为了新时代下的万众瞩目的文化符号。
(2)胡适:主张现代人应该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并着重阐述自由思想对个人能力的重要意义。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文字或图片材料展示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间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老爷们好!终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终生:升官发财!)进而引出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旧闻拾遗1:袁世凯率文武百官祭孔;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教师提问:材料一报道了袁世凯的哪些行径?他接受“二十一”条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复辟帝制;以换取日本的支持,实现皇帝梦3.旧闻拾遗2:《女子世界》是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
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纳妻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4.教师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5.问题思考: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紧迫任务有哪些?当时有哪些著名人物认识到这一点?提示: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6.图片展示:展示陈独秀照片和《青年杂志》和《新青年》封面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
提示:1915年创办人陈独秀地点上海杂志名称《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1917年代表人物胡适、李大钊、鲁迅地点北京杂志名称《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思想革命1.材料展示:材料一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材料二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以及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规律。
但是,新文化运动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观念较多,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背后的历史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决问题;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3.教学设备:准备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呈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江省部编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实际问题。
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新文化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民主思想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学革命、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生活等方面的主张。
3.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等。
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众觉醒,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奠定了基础。
对于阅读材料,学生需要阅读后撰写读后感,并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视频资源需要在课后观看,并结合课文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
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遗址或纪念馆,亲身体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氛围。在实地考察后,学生需要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最后,学生可以进行小组研究项目,选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一个重要事件或一个重要思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项目需要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考察、数据分析等方面,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优秀教案
最新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优秀教案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 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 ,陈独秀 ,鲁迅 ,李大钊 ,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局混乱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北京。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它是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
新文化运动上承辛亥革命,下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教学理念分析
为适应历史学科的教学改革,依据课标和学情,本节课采取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采取发现法、指导自读法、组织讨论法、分析概括法等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历史、怀疑历史、探究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完成由“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并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了解陈独秀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
(二)、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孔教。
四、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