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良方(五积散)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
五积散临证赏要
五积散临证赏要作者:谢咏梅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02期【关键词】五积散;药理作用;药物配伍【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2..02本方选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为参照,其中的药物成分以葱白、桔梗、生姜、厚朴、苍术、陈皮、麻黄、枳壳、肉桂、当归、茯苓、白芍、白芷、半夏、川芎等,药物配伍下,有理气、散寒、活血等效果。
主治脾胃宿冷,脘腹胀满,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晕目眩,肩背拘,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络不调或闭经不通。
从方药应用适应症看,对于五积病邪包括寒、痰、气、血、食相关病症均能适应,对于湿邪所致郁积症状,也可纳入到“五积散”范畴。
同时,部分患者症状表现以胃气不化、营气雍遏表现,主要因湿伏于中,这些症状表现也可通过方药治疗。
药物成分药理作用,生姜驱寒邪,甘草调和诸药,陈皮理气和胃,桔梗利咽膈,苍术强脾燥湿,川芎散阴寒之邪,白芷驱阳明之邪,麻黄可将诸邪驱于表外,当归有敛营和血功效,白芍养血和营,半夏除痰燥湿,厚朴止泻,茯苓健脾渗湿,药物共同作用下,旨在调脾胃,符合内伤宗东垣之说。
要在临床諦审病机出入,斯可知此方之妙也。
本方为阴阳表里通用方剂,麻、桂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降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开散气机,利胸膈,茯苓健脾宁心,此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利。
祛痰消痞调经之方也。
方药用药下,多病可被一方统治多病,可帮助调理患者机体各项功能。
本次研究将点滴经验和体会进行简单介绍,供同道临证掌握本方应用要领及赏析:1 胃脘痛某胃脘痛患者,男性,年龄39岁,主诉胃痛症状5年,进食生冷食物下,症状加重明显。
主诉有用药史,药物应用选择温胃舒、附子理中丸等,或取西药三联与四联用药,用药后症状减轻,但并未痊愈。
一个专治风湿疼痛的千古名方——五积散,临床使用,效果极佳。
一个专治风湿疼痛的千古名方——五积散,临床使用,效果极佳。
一个专治风湿疼痛的千古名方——五积散,临床使用,效果极佳。
五积散源于宋朝,有解表温中、燥湿化痰、理气活血之功效,因其能消除寒、食、气、血、痰积聚之病邪,且原方主要用作散剂,故称之为五积散。
临床上疼痛风湿相关疾病大多病程较长,且病势缠绵,经久不愈,反复发作,其病理因素也多为寒、湿、痰、瘀,故临床上对于颈肩腰腿疼痛,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疼痛风湿科相关疾病,只要辨证为寒湿阻络者,使用五积散加减每获良效。
组方: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方药解析1、苍术气味辛列且温,能燥湿健脾发汗2、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3、麻黄辛温,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4、干姜温中散寒,燥湿消痰,温肺化饮5、桔梗苦辛而平,助麻黄解表,同时可助术、姜散寒温中;6、白芷辛温散寒,半夏、茯苓,陈皮、厚朴、枳壳理气除湿7、川芎、芍药、当归引药入血分,除血分中寒湿,养血通络止痛,8、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结构严谨,配伍精妙,药味多而不冗杂。
典型病例患者杨先生,52 岁,4年前冬季因经常下河劳作,随后感膝关节和足跖趾关节疼痛,当时未在意,口服止痛药后疼痛有缓解,但时常发作。
劳累和受凉受寒疼痛常有加重,且伴有关节僵硬,去当地医院检查结果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
医院给开了消炎痛等药物治疗,虽有缓解,但时有发作。
症状: 双膝关节和足跖趾关节局部稍肿胀,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得温痛减,苔薄滑,脉弦紧。
辨证: 痹症 ( 寒湿阻络型)治法: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五积散加减,原方肉桂改为桂枝二诊: 关节疼痛缓解,僵硬减轻,但膝关节仍有发凉感,脉弦细苔薄。
遂上方去桂枝改为肉桂、附子温经散寒,补火助阳,前后调治1月有余,诸关节已无不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非常病例#。
五积散真是个好方子!
五积散真是个好⽅⼦!导读:五积散应⽤⼴泛,许多医⽣都很喜欢运⽤此⽅。
五积散⾸见《太平惠民和剂局⽅》,该书云:“调中顺⽓、除风冷、化痰饮。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或外感风寒,内伤⽣冷,⼼腹痞闷,头⽬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不进,及妇⼈⾎⽓不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处⽅:苍⽩术各15g,桔梗18g,⿇黄、枳壳、陈⽪各15g,厚朴、⼲姜各12g,姜半夏、茯苓、⽢草、⽩芷,当归、⽩芍、川芎、⾁桂各9g按:配⽅剂量与院⽅有所出⼊,例如原书苍术为72g改为苍⽩术各15g,系根据我的经验配制,⽩术健脾较苍术强,苦⽢性缓;苍术⾟苦性烈,故前者补多于散,后者散多于补,若脾虚湿困,补运兼施,宜⼆术同⽤。
五积是指寒积、湿积、⽓积、⾎积、痰积,以寒积为主。
五积散主治五积之证。
以寒为中⼼。
⾸先是寒邪影响到了⽓、津、⾎的运⾏输布。
寒有内寒和外寒之分,但在临床上有时候没有截然的分开,外寒往往以内寒为基础。
如果⼀个⼈的阳⽓充⾜,往往不易受寒,若是阳⽓相对不⾜,⼜感受了外寒,内外合邪,此时最易犯病。
⾥虚寒是基础,外寒是诱因。
总⽽⾔之,寒积是本证的主要因素。
分⽽⾔之如下:1、若影响到⽓,⽓机运⾏不畅。
在肺,则表现为咳嗽;在胃脘,则表现为胸胁满闷;在肝经,则表现为胀满疼痛。
2、若影响到津,⽓机不畅,津液输布失常⽽成湿。
若湿邪困阻肌表,则为⿇黄加术汤的表现。
除了恶寒、⾝重等症状之外,还有全⾝酸痛的表现。
(当五种因素同时存在时,疼痛可以作为病⼈的主证);若湿邪困阻脾胃,则表现为呕、利、痞等症状,所以病⼈往往有恶⼼欲呕、腹泻。
另外若湿聚成痰,则表现为咳嗽有痰,痰阻反过来也可导致⽓机不畅。
3、若影响到了⾎分,导致⾎瘀之证,⼀⽅⾯,疼痛往往会加重;另⼀⽅⾯,部分⼥性则会出现痛经。
总⽽⾔之,五积中以寒为中⼼,五种因素相互的影响,形成⼀个⽹状的结构。
制⽤法(1)上药共粉碎如黄⾖般⼤粗末,⽂⽕炒黄发⾹即可收贮,勿泄⽓。
百病通方:五积散
百病通方:五积散主治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一应用平胃散的经验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
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
”可见《局方》创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
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教授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
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
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
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
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
刘老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
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
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现将刘渡舟教授临床应用平胃散的经验简介如下。
1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大黄、黄连。
(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
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外有风寒感冒,内有风寒湿痹,传统中药五积散,温里散表活血消积
外有风寒感冒,内有风寒湿痹,传统中药五积散,温里散表活血消积每年的春节都是天气比较寒冷的季节,如果此时患有风寒感冒,体内还有风寒湿痹,如何调理身体?此时使用的中药有;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厚朴,麻黄。
此14味中药组合在一起,就是中医传统经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中的;五积散。
五积散为针对风寒感冒,并且内伤生冷所致的五积之证而设。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感冒,并且同时内伤生冷,就会导致脾胃阳气受损,水湿停滞,湿聚成痰,痰阻气滞,气血不和,进而导致寒、湿、气、血、痰积于体内。
中医又将;寒、湿、气、血、痰,如果凝结于体内,即称之为五积之证。
其中寒积为五积之首,因此治疗也首先以治疗寒积为主的治法,则采用温里祛寒为主,燥湿健脾,化痰,顺气,活血消积为辅。
因此五积散中使用麻黄与白芷发汗解表散邪;干姜与肉桂温里祛寒;四个药一起使用,内外之寒皆可尽除;苍术、厚朴,健脾祛湿;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可以行气,燥湿化痰;川芎、当归、芍药可以活血止痛;甘草可以和中健脾。
14味中药分别针对:寒、湿、气、血、痰。
虽然五积散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治疗上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我们仍然不建议自行用药。
因为如果是风寒感冒非常严重的患者,我们就要用桂枝替代肉桂,以加强治疗风寒感冒的效应。
如果是风寒感冒轻,我们就要减少麻黄以及白芷的用量,以达到减轻发散的效果。
如果是脾胃虚寒非常严重的患者,我们要增加附子,以达到温里散寒的作用,如果是胃痛、反酸水患者我们还要增加吴茱萸以达到温中散寒、降逆之呕的效果,如果是还有消化不良的患者,我们还要增加山楂、六神曲、麦芽,以达到加强消食的效果。
最后还要提示,如果是阴虚湿热的患者是不能使用五积散的。
因此我们还是要提示服用任何的中药之前一定要到您附近的公立医院,由医生望闻问切之后再用药。
并且春节期间一定要防寒保暖。
五积散----专为化痰积、气积、血积、寒积、食积
五积散----专为化痰积、气积、血积、寒积、食积一个方子清除气积、食积、血积、寒积、痰积,5种淤堵一次全搞定!痛则不通,“积为百病之源”,疾病大多都是因为身体“淤堵”、“积滞”而产生的,如何清除体内辣鸡,保持气血经脉畅通远离病痛呢?中医有一个名方叫五积散,是专为化痰积、气积、血积、寒积、食积,这“5积”而设立的。
它的组成非常精妙,每一部分都针对不同的积聚。
组成:厚朴(去粗皮) 白芷茯苓(去皮) 川芎甘草(炙) 当归(去芦) 半夏(汤洗七次) 肉桂(去粗皮) 枳壳(去瓤、炒) 芍药陈皮(去白) 麻黄干姜桔梗(去芦头) 苍术(米泔浸、去皮)中医常说,人体内拉基过多,就容易招来各种疾病。
就好比家里拉基过多就容易招来各种臭虫、苍蝇、蟑螂,我们身体也是一样,拉基过多就会生病,生病了怎么办?这时候很多人都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结果病痛会反反复复,就像你把苍蝇赶走,蟑螂拍死一样,跑了这一批,还会召来下一批,甚至还住在你家不走了,传宗接代,一窝又一窝。
正确的做法是把家里的拉基清理掉,房间干净卫生了,苍蝇没有了生存环境,自然就消失了。
治病也一样,身体畅通了,通则不痛,疾病没有发病的空间和环境,人自然就健康了。
而不是追着苍蝇赶,哪儿疼治哪!1、消气积——桔梗、枳壳桔梗:自古以来就被称作“舟楫之药”,它能将“清气”往上提、往上升。
枳壳:药性向下,可以破开拥堵的气机,两味中药结合,一升一降,体内气机就通顺了。
2、消血积——白芍、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柔筋。
当归:养血和血。
川芎:理气活血。
三味中药合用,祛瘀生新,补血不留瘀。
3、消食积——陈皮、厚朴陈皮:健脾开胃。
厚朴:下气除满。
两味中药组合,可以消除胃肠道积滞。
4、除寒积——麻黄、肉桂、白芷、干姜麻黄:发汗利水。
干姜:通脉散寒。
白芷:除湿祛风。
肉桂:通脉补阳。
这四味药强强联合,阳气上升,肌体通透,风寒排出。
5、化痰积——苍术、茯苓、半夏、甘草这几味药大家都比较熟悉,都是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的,不再多说。
【五积散:排出寒毒、湿毒、血毒、气毒、食毒五毒】
【五积散:排出寒毒、湿毒、血毒、气毒、食毒五毒】什么是中医里的“毒”?“毒”,《说文解字》释“厚也,害人之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有一个朴素的观点,凡对人有害即谓之“毒”。
“毒”在中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概念,但因指意不明确而时常见滥用、泛化的现象。
毒邪有内外之分。
外毒是指感染疫疠之气,或由六淫之邪蕴聚演化,或指一些有毒的致病物质;内毒是指病理产物蕴结日久而成。
一般而言,外毒致病往往起病急骤,传变迅速,变化多端,病情险恶,为病有时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呈“一毒一病”的特点,病情单一。
内毒致病则多病情复杂、病程漫长、胶固难解。
六淫邪气在聚集、蕴结、壅阻等状态下,表现出“厚”的特征,致病能力明显增强,并能使人体产生急、危、重证候。
如寒毒、热毒、暑毒、湿毒、燥毒、风毒等。
《金匮要略心典》“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又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
喻嘉言也指出“疮疡之起莫不有因。
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客观说来,此类毒与六淫在概念、证候上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症状较为严重而已。
那我们该怎么排毒呢?要想排毒,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毒,是不?正如前文所讲,如果乱排一通,那伤的可是你的气血。
说心里话,由于时代与生活习惯的巨变,现在的我们基本上都是五毒俱全,区别就是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这五毒是:湿毒、寒毒、血毒、气毒、食毒。
1湿毒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我们再来复习。
有了湿毒身体会有如何的表现呢?湿邪是一种阻碍的力量,湿气重的人觉得自己的身子怎么那么沉呢,不想动,只想歇着,有时候双腿像灌了铅一样。
胃口也不好,总想吃点麻辣的或者口味重的食物。
全身都比较油腻,头发出油很多,脸上出油更多,大便特别粘马桶,要浪费好多手纸。
湿气重的人总是睡不醒,早上起来头重如裹,尤其是夏天,还有脚气,湿疹也常常来袭。
湿气重的人慢慢就会形成痰湿,会打呼噜,口臭,痰多,特别不喜欢阴雨天。
千年名方五积散治疗痤疮(毛囊炎),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
千年名方五积散治疗痤疮(毛囊炎),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名方剂。
汪昂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五积散的组成:苍术、桔梗、枳壳、陈皮、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厚朴、干姜、麻黄(去根节)等。
26岁的单女士,未婚、微胖,身高151cm,体重60kg,头发黑密,肤色白嫩,且颜面肤色常透桃红色。
患者因月经不调伴头昏、乏力多年。
月经常3~4月一行,无规律,色黑,量少,有血块,有痛经,较甚。
经常脸红,时下巴冒痤疮,脸红后即头昏,易疲乏,劳累后或运动后更甚,咽部不适,有梗阻感,晨有白痰,上腹部有隐痛,胃纳可,大便日行3~4次,软,有不尽感。
双下肢无水肿,腿毛较长。
舌质淡红,质嫩,舌体胖大,脉细。
单女士颜面为何出现桃红,另有头昏现象,辨证是虚热上冲的桂枝证,五积散证常表现为上热下寒,而其本质是寒湿作祟。
在临床中关于寒热虚实尤其是寒热不好把握。
应注意从整体去辨认、从体质来区分。
一诊:五积散加减7剂,嘱加强营养。
二诊:脸红明显消退,痤疮消失,头昏乏力改善,大便日行1~2次,咽中痰变少,梗阻感减轻,五积散加减7剂。
三诊:诉月经至,痛经大减,量变多,经色变鲜,经期维持6天,继续7剂。
四诊:药后体重减7斤,体质明显改善,嘱加强运动,以适度出汗为宜。
并嘱一个月只需复诊一次,直至连续3次月经正常即可。
中医奇人:万病用一方--五积散
中医奇人:万病用一方--五积散杏林医界名方前天李先生万病用一方摘自《医林旧事:那些远去的中医大师们》李二先生者,岳池啸马乡(解放后划属合川县肖家镇)人也,世居啸马寨下干坝子,清末岳池、合川间名医。
因幼时出痘,面部痘疮搔破而留下疤痕,兄弟三人,先生行二,时人遂呼为“李二麻子”,久之而忘其大名。
其治病也,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恒用一方治之,那方药便是古方“五积散”。
为简便书写,二先生将其方药刻板印刷,再据来诊者病情之寒热虚实,于方后增书引经草药数味。
病者服后无不效者,因而求治者甚多。
五积散出自《局方》,方中含麻黄汤、平胃散、二陈汤、四物汤诸方主药,功能表散风寒,内和气血,故凡外感风寒湿邪之疾,内伤生冷之证,以及妇人经带,男子寒疝等疾病,用之得当,无不效若桴鼓。
无怪乎,李二先生选中此方来医治百病。
(近代名医蒲辅周亦推崇此方。
)先生为人谦和,素性仁慈,心系病家。
凡病家有请,无论贫富、远近,咸往诊之。
先生诊病不计诊金,因而延请者贫病居多。
中年后,出诊每以驴代步。
驴项系一铜铃,一路叮当作响,沿途群众闻得铃声,便知先生路过。
若有病者,路请先生,先生辄驻足诊之,诊毕,仍出印版处方一张,方后添上几味药引,付与病家,又骑驴而去。
春夏疾病流行,诊务繁忙,当天所请病家,白天未曾走完,夜则继之。
或夜半人乏,或驴困不前,便于路旁树下,庙门桥脚,栓驴歇息。
务将所请病人,尽早诊治。
其心系病家,盖如此也。
逢场天,二先生在啸马街上某药店坐堂,药店内常病人盈门。
先生药方本已印好,只需据病加些药引,因而诊病较快,而药店常因五积散药味较多,检一剂药需费些时间,因令不少病家等待半天。
故尔药店老板与店中伙计,常于闲天将五积散原方预检数十包,俟逢场拥挤时,将预包之药付与病家,只需告知所加引子。
即使这样,逢场天也令伙计们忙到太阳偏西,方能吃上午饭。
生意如此兴隆,店主自然喜欢,小二未必高兴。
有一新来学徒,人小力弱,不克耐劳忍饥,背着主人时有怨声,恰被二先生闻得。
为医一副五积散,上午不喊下午喊宋元以后的医家常用名方
为医一副五积散,上午不喊下午喊宋元以后的医家常用名方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改变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大,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取很多之前获取不到的资源。
夏季炎热的时候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吹到冷气。
空调,卧室、商场、公交、地铁......除了大马路几乎遍地都是,空调和wifi已经成了夏季必备了,店里没有这俩最佳拍档,对不起,告辞!可是,就是这样的随时随地却让我们在夏季轻松获得寒气的侵袭。
如果说本身体质不好的人会有意识的“去寒就温”;本身阳气足的小伙伴还能享受空调带来的清凉而不受邪;但那些天生体质不好而且对自己身体感应不敏感的人来说,真的是“怎么生病了都不知道”。
想起前几年“一天能干仨冰棍,空调连着好几天”的傻姑娘,只能说年少不懂事啊!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是一团源自太阳的阳气。
阳气不散,则生命不息。
养生,即是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因阴邪满而灭,不因五志过而熄。
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在于养阳。
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
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就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等代谢废物打包放在身体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肥胖、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甚至会有女孩子脸上出现“水斑”,颜值高低暂且不讲,体内阳气不足和血瘀的情况却是更为要紧。
在如今虚邪贼风更容易进入人体的时代,春夏养阳显得格外重要(当然不是说秋冬养阴不重要,秋冬养膘的情况以后再说,冬天过度暖气和肥甘厚味在秋冬更让我难受)。
所以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大名鼎鼎的五积散。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积散首载于唐代骨伤科专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药物剂量比例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略有不同,后世临床应用多采纳后者。
),该书云:“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
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新编)五积散应用经验
(新编)五积散应用经验五积散应用经验发表者:赵东奇 4461人已访问五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麻黄、桂枝、白芍、当归、川芎、干姜、枳壳、桔梗、白芷等15味药物组成。
再加姜、葱,似乎较庞杂,但中药复方方剂的疗效,不能孤立地从个别药物看药效,而应当看合理配伍后而产生综合协同的药理作用。
如本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为运脾化湿消食积之平胃散;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为主治痰饮之二陈汤;有治太阳表证的桂技汤;又有治痰饮之苓桂术甘汤;有肾着病的苓姜术甘汤;有四物汤去熟地黄,具行血调经之功;有麻黄合桂枝辛温发表以散表寒;姜、桂、枳、朴温里以行气滞;陈皮、半夏合麻黄、桔梗开肺以豁痰;麻、桂、干姜、白芍、归、甘草具续命汤之方意。
综现全方,结构严谨,实为以上诸名方综合的复方。
依诸方之功用,本方不仅主治寒、食、气、血、痰五邪之郁积,而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能治。
现内外妇儿临床中多用于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方。
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
笔者用于内外妇儿临床,每收奇效。
一、胃肠型感冒魏某,男,43岁,工人,1998年7月2日就诊。
患者3天来畏寒发热,体温38.6?,出汗较少,神疲乏力,四肢酸痛,头昏且痛,泛泛欲吐,稍有咳嗽,饮食不思,脘痛作胀,大便稀溏,日三四次,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象细滑。
证属暑湿内侵,卫表郁遏,肠胃失和,治拟祛暑化湿,调中运脾。
处方:五积散加鸡苏散。
一个“万能”的大方子——五积散的临床运用
一个“万能”的大方子——五积散的临床运用导读:今天跟着叶橘泉先生学习五积散的组成、药量与主治功效。
五积散,初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伤寒门》,本方主治气、血、痰、食、饮五种病邪的郁积,因此以五积散命名,为宋元以降历代医家常用的名方之一。
笔者喜用此方,结合本人的临床经验和体会,作一简单介绍。
1局方五积散的处方和主治处方苍术(米泔水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去芦)十二两,麻黄(去根节)、枳壳(去瓤炒)、陈皮(去白)各六两,干姜(爁)、厚朴(去粗皮)各四两,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茯苓(去皮)、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
上除肉桂、枳壳、陈皮别为粗末外,十二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黄,摊冷,次入肉桂、枳壳、陈皮,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日二三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癥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如伤寒时疫,头疼体痛、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同煎;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红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
按语《局方》五积散的炮制方法,后人称之为熟料五积散,与生料五积散之不加炒至黄色者,应用上略有区别。
以温散寒邪为主者,用熟料五积散,以发散风湿为主者,用生料五积散。
本方处方之药用量,诸书略有不同,但同为十五味,其引药为姜、枣或姜、葱等,依证情而异。
苍术一药,《局方》一本作二十两,一本作二十七两,显得传写之误。
《局方》干姜(爁),爁音览,火焚也,等于“炮”,此《局方》常用之炮制也。
半夏汤洗是古制,现在用姜制。
《三因方》先将十二味微炒令香,后入枳壳、桂、朴三味,同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其余药量,大同小异。
五积散之成人服用量,一般为每服三钱,加水适量一次煎,煎取七分,去渣温服,这是一次量。
五积散
五积散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90克、橘皮、枳壳、麻黄各180克、苍术720克、干姜120克、桔梗360克、厚朴120克上药并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
本方主治寒湿为病。
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消积。
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或素有寒、食、气、血、痰五积。
症见恶寒身热,头痛身痛,无汗,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妇人经水不调,舌苔白腻,脉象浮迟或浮弦,重按乏力等。
方中以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干姜、肉桂温里散寒,共除内外之寒,同为主药。
甘草、白芍和里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散满,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共为辅药。
芍、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除满闷,共为佐药。
茯苓利水化湿为使药。
诸药共组成表里双解、气血同治、痰食并消、兼能调经的方剂。
本方与防风通圣散同为表里同治之剂,但本方为解表温里,防风通圣为解表攻里。
参苏饮(方见后)虽然也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之证,但主用于老年人或虚弱之人,既受外邪,又无力抗邪外出。
方中有人参匡正祛邪,发散之中又寓有益气扶正之力,本方则解表、温里、消积,无益气之功。
内有蕴热外受风寒者,忌用本方。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五积散五积散方剂来源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与用法:白芷90克川芎90克炙甘草90克茯苓90克当归90克肉桂90克芍药90克半夏90克陈皮18 0克枳壳180克麻黄180克苍术720克干姜120克桔梗360克厚朴120克上药共研粗末。
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与主治:功能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月经不调等.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顽痹,闭经,痛经等病症。
例如:(1)顽痹治疗2例,均获卓著疗效。
其中1例病已l年,近八九日寒热交替发作,伴关节疼痛。
结果:服用工0剂,诸症大减,继进10 剂,基本痊愈(《四川中医》1987年第2期)。
五积散,中医方剂名。
五积散,中医方剂名。
为温里剂,具有解表温里,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
主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这个方能从唐代流传至今的原因是因为它好用,现代药店里很难看到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又好用又便宜。
我们中医在经济浪潮之下,有很多东西都失传了……不说了,大家先来看一则医案吧,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患者,你会开什么方?希望这样的好方能从你手里传承下去。
1、医案一则《续名医类案》中收录了清代名医张石顽之子张飞畴的一则关于五积散的医案。
为便于大家理解,将此文言文医案用现代语言翻译如下:有一位胖小伙儿,平时左半身无汗、胁下常冷。
一天,此人去乡下,正赶上天气暴寒。
途中,他在乘坐的船中吃饭,越吃越冷,没多久就觉得全身畏寒。
离船上岸的时候,他又摔了一跤。
当天夜里他就病倒了,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喘鸣胸满、遍体烦疼且以腰脊和左胁较严重、左半身不能转侧、感觉冷而不热。
因有事,一直没时间看病,出门在外看病可能也不方便。
拖到第三日,他带病回家,方才就诊。
初诊医生认为是胁痛,用小柴胡汤两天无效。
后来,又发现病人似半身受风,又用小续命汤,仍然无效。
医生重新分析临床表现,根据半身无汗的情况,査阅了一些方书,按照提示,就用了二陈汤、四物汤合用,仍然无效,于是邀请张飞畴会诊。
张飞畴分析说:“该人素有寒饮结聚胁下,又外感寒邪,内伤寒食,应该用五积散。
”并且嘱咐昼夜用药3次,发挥其辛温解表散寒之力,还可以内消寒滞、祛痰化饮、温通血脉,一举数得。
2、五积散是个什么方?五积散出自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原文】治五痨七伤,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五积散(《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五积散(《黄煌经方使用手册》)
古代治疗五积病的专方,以治气、血、痰、饮、食五积之意而名,有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等功效,适用于以恶寒无汗、身痛、呕吐、腹胀以及月、经不调为特征的疾病和寒湿体质调理。
【原书配方】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各三两,陈皮、枳壳、麻黄各六两,苍术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
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人桂、枳壳末令匀。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人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和剂局方》)【常用剂量】白芷10g,川芎6g,炙甘草3g,当归10g,茯苓10g,肉桂6g,白芍12g,制半夏10g,陈皮6g,枳壳10g,麻黄6g,苍术10g,干姜6g,桔梗6g,川朴10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也可按原书做成散剂。
【原书方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体质要求】多体型肥胖,面色黄暗,精神萎靡,恶寒不易出汗,皮肤多干燥粗糙,关节肌肉常有疼痛;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易浮肿,易头目昏眩,易腹泻;女性多伴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适用疾病】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疝气、腰痛、坐骨神经痛、风湿病、脚气、中风、扭伤、寒湿感冒、冷症、甲减、肥胖症、闭经、月经后期、寒湿带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注意事项】本方偏温燥,形体消瘦、心烦口渴、唇舌暗红者慎用。
【刘军:寒湿圣剂-五积散,治妇科病也大有作为】10
【刘军:寒湿圣剂-五积散,治妇科病也大有作为】10积散在妇科临床的应用作者/刘军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组成。
有解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癥等作用。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脘痛等症,是为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主方。
将其改为汤剂,应用于妇科疾病,收效甚为显著。
一、痛经吴某,22岁,未婚。
经行腹痛1年之久。
每于经前2~3天小腹冷痛,甚则不能坚持工作,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紫黯,有血块,畏寒,纳呆便溏,舌淡,苔薄白,根微腻,脉象沉紧。
证由感寒饮冷,经血为寒湿凝滞。
拟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选五积散加减:肉桂、干姜、茯苓、陈皮、川朴、小茴香、半夏各10克,苍术、当归、川芎、赤芍各15克。
于经前1周始服,连服5剂,药后小腹冷痛大减,经来量中等,色紫红,无血块,余恙亦有好转。
后每于经前服原方5剂,连服3个月经周期,痛经之疾消除,随访1年未再复发。
o按痛经发病,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
寒凝胞中,多因经期冒雨、涉水,或经行贪食生冷,内伤于寒或过于贪凉,或生活于湿地,风冷寒湿客于冲任胞中,以致经血凝滞不畅。
《傅青主女科》说:“夫寒湿乃邪气也,妇人有冲任之脉居于下焦……经水由二经而外出,而寒湿满二经而内乱,两相争而作疼痛。
”本患为寒湿凝滞内阻,客于胞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五积散首治寒积,故用其温经散寒,健脾利湿,化瘀止痛。
二、闭经宋某,19岁,未婚。
月经初潮于14岁,期、量、色、质尚正常。
刻下经停3月,面色青白,四肢欠温,胸闷恶心,纳呆乏力,带下频多,色白质稀,舌淡苔白,脉象沉紧。
曾服桃红四物汤未效。
患者病前曾于经期冒雨感寒受冷,证属寒湿凝滞经闭。
宜温经散寒,燥湿祛痰。
投五积散治之:当归、茯苓各20克,川芎、苍术、陈皮、枳壳、桔梗、半夏、肉桂、干姜各10克,厚朴、白芷各15克,甘草3克,麻黄6克。
一剂名方,解表散寒、消痰化湿、理气活血,能驱百邪、可治百病
一剂名方,解表散寒、消痰化湿、理气活血,能驱百邪、可治百病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气血不调?心腹疼痛?所有这些症状,都是由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阳不运,以致寒、湿、气、血、痰积结于体内所致。
外感风寒所以头疼身痛、项背拘急;内伤生冷则胸腹痞闷;食积内停则恶食便秘;痰湿阻胃则呕吐恶心;气滞血瘀则气血不调、心腹疼痛、经候不调或闭经……治疗此类病症,唐代的世外仙人有个妙方,叫做五积散,能解表散寒、消痰化湿、理气活血,可除体内一切瘀滞,比如寒聚、湿聚、气滞、血瘀、痰凝。
要说这个万能的五积散,得先说说发明这个妙方的世外仙人,这是一个真正的“仙人”,他叫做蔺道人。
相传他是一位道士,隐居在一个叫做“钟村”的地方。
由于当时民间医疗资源不足,老百姓治病困难,因此他经常帮助村民治疗疾病,因此渐渐名声大增。
后期未免被打扰修行,他将自己发明的疗法和药方写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这本书中,并教会他的俗家弟子彭氏,让其帮助村民消除病痛。
因村民所病大多为外伤疾病,因此书中关于骨病疗法最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他疗法的权威性,但经后世验证,这个距今1000多年前的医学巨著中,就将骨折分类“伤碎”、“断”、“破骨差爻”、“骨缝”等情况,与现代临床中的骨折分类粉碎性骨折、横断性骨折、斜形骨折和骨裂一一对应。
而且其著作中所有药方与疗法的疗效,均在后世实践中得到一一验证,这让我们不得不叹服先人的智慧!今天本文所讲能散一切瘀滞之方的五积散,就是出于蔺道人之手,出于其著作《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中。
该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共15味中药组成。
方中麻黄、白芷作为君药,与芍药、干姜、甘草组成麻黄桂枝汤,能发汗解表、消除外寒。
方中干姜、肉桂作为臣药,能温补脾阳、以祛寒积。
方中苍术、厚朴、陈皮、半夏、茯苓、当归、白芍、川芎、桔梗、枳壳共为佐药。
其中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组成平胃散,专门运脾化湿、以消食积;其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组成二陈汤,专门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其中当归、白芍、川芎组成四物汤(去熟地),专门活血化瘀止痛,以化血积;其中桔梗、枳壳组成枳桔汤,理气宽胸,专治气积。
五积散加味治愈产后发热
五积散加味治愈产后发热
刘毅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1(013)028
【摘要】@@ 五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名方剂.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总页数】1页(P18)
【作者】刘毅
【作者单位】611130,四川省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校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五苓散加味合盐葱熨脐法治愈产后癃闭三则
2.加味五苓散为主治愈水逆证18例
3.五苓散加味治愈下焦蓄水证一得
4.五苓散加味治愈下焦蓄水证一得
5.五积散化裁治疗产后发热13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张方子扫五邪
一张方子扫五邪--五积散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一张神通广大的方子。
为啥说它神通广大啊?因为它凭一己之力,可以清扫我们体内的五种邪气。
看到这里,熟悉中医方剂的朋友肯定猜出来了。
这就是五积散。
你看看吧:苍术、桔梗各15克,枳壳、陈皮各9克,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各5克,制半夏5克,厚朴、干姜各6克,麻黄6克。
所有这些,做成散剂,每次服用9克,生姜三片,水煎服。
同时也可以作为汤剂来用。
它是怎么扫荡我们体内的五种邪气的呢?第一个,应对寒邪。
其中的麻黄和白芷,发表散寒除外寒。
干姜和肉桂温里,散里寒。
这是针对寒邪的。
第二个,应对湿邪。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这是不是平胃散啊?对了。
平胃散,可以化脾湿。
这就是针对湿邪的。
第三个,应对痰邪。
你能看到陈皮、半夏、茯苓、甘草这四味药吧?对了。
它们是二陈汤。
二陈汤,用于化痰邪。
第四个,应对淤血。
当归、芍药、川芎,这三味药能活血化瘀,治的就是淤血、血积。
第五个,应对气郁之邪。
怎么行气理气啊?桔梗、枳壳、厚朴、陈皮,这四味药有理气之功,会把患者一身的气机打开。
上述五个,中医行话讲,叫做五积。
寒积、湿积、痰积、血积、气积,这就叫五积。
由于上头这方子,能把这五积都给化散掉,所以就叫五积散。
那么,这五积,总得有个头领吧?不然,群龙无首是不行的。
谁来当头头呢?答案是寒积。
正是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寒和外寒一起作乱,这才引发出痰湿郁积、气血失常的诸多问题。
因此,这个方子,主要作用就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是中医的解表温里剂。
患者主要的表现,就是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挛、胸闷腹满,不思饮食,甚至呕恶。
这就是外寒加上内寒,一起作乱的表现。
在这个状态下,人就容易气机失调、气血不和。
比如说女子,这时候就有月经不调、心腹疼痛等等表现。
我这么说,你可能还是觉得雨里雾里的。
好吧,我现在给你讲个医案故事。
你就明白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年纪是45岁,姓邹。
这个人怎么回事呢?腰疼半个月,卧床不起,甚至不能翻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良方(五积散)解表、温中、除湿、去痰、消痞、调经
时方的代表作最出名的要属宋太医局汇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
局方最出名的代表方剂除了补血补气的四物四君子,就当属燥湿化痰的二陈汤了。
而在二陈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个方剂也是宋元以后的医家常用名方,这个方子便是五积散。
时人甚至有“一首五积散,房上不喊房下喊”之说,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五积散出自唐代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书中载:
“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当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
上除枳壳、肉桂两件外,余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肉桂令匀,每服三钱。
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
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
【现代用法】上药为散,每服9g,水150毫升,姜3片,煎至75毫升,热服。
【功用】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是治疗寒、湿、气、血、痰五积的主方。
【主治】脾胃宿冷,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胸腹痞闷,呕吐恶食,头身疼痛,肩背拘急,以及妇女血气不调,心腹疼痛等症。
明末清初时的医家汪讱庵在《医方集解》中将五积散归入表里之剂,称其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能散寒积,食积,气积,血积,痰积,故名五积”,足见应用范围之广泛。
比如寒湿、痰湿这一类,就可以用上这个方子,寒湿患者一般饮食生冷过多,舌苔白腻,舌体胖大,常腰背疼或腰腿疼,夜晚睡觉易醒,大便稀溏不成型,舌下脉络淡紫,身体疲乏无力,常头昏头痛,胳膊或脚踝水肿,手心和脚踝凉感。
再一个,平常气血不足的人非常多,感冒的风寒又有湿还有痰,同样可以用。
所以说,经方活用,首抓病机!
【医案】重庆合川县解放前有位李二先生,是清末岳池地区名医,因为小时候出痘子留下疤痕,人称李二麻子。
李二先生治病,无论外感内伤,男科女科,都用一张古方“五积散”治疗。
为了开方子简便,医生甚至把五积散原方印刷好,来人看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在原来方子上加上几味草药,患者吃药后全部见效,在当地声名大振。
当时有一位何松龄先生是当地学识渊博的一代儒医,看见李二先生一方治百病,认为他是草医。
李二先生自己知道文化不如何医生高深,理论不如何先生透彻,两人几乎不打交道。
一年秋天,何老夫人患上疟疾,何医生顾忌太多,方子里面总是离不了补药。
有一次何医生出门治病,李二先生路过,老夫人请李二先生治病,李医生依旧在印刷好的五积散上面添上几味草药,病人吃药之后,药到病除。
晚上何医生回家,看了李二的药方,感慨说:“儒医草医俱不可废。
各有所长也。
”于是登门拜访,两人后来成为好友。
【方解】方中麻黄、白芷辛温发汗,解表散邪,以除外寒;干姜、肉桂辛热温里祛寒,四药合用,可除内外之寒,为方中主要组成部分。
配伍苍术、厚朴苦温燥湿,健脾助运,以祛湿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相伍,则为二陈汤,可行气燥湿化痰,以消痰积;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以化血积;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以升降气机,宽胸利膈,善行气积,并可加强理气化痰之力;炙甘草兼能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诸药合用,共收表里同治,气血痰湿并行之功。
使脾运复健,气机通畅,痰消湿化,血脉调和,诸证乃得解除。
本方配伍特点,是以解表温里,祛除寒邪为主,佐以健脾助运,燥湿化痰,调气活血。
全方配伍全面,虽为痰、寒、食、气、血五积而设,但对表里内外,脏腑经络之寒湿阴邪,悉皆治之。
五积散那么好用,为什么没有普遍应用呢?
名老中医来春茂先生也非常推崇此方,认为其“气味辛温,既发汗又温中,开郁顺气,厥功甚伟,为去寒湿之效方”。
来先生当年在农村走村串巷行医时,五积散救治百姓于乡野间,疗效生动活泼。
五积散好像什么病都可以治,有点包治百病的感觉。
然而目前似乎已被中医界淡忘,很多人甚至不知五积散为何方,或者是因为它太好用了,或者一方子这么多味药,怀疑是拼凑方剂哗众取宠之嫌。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想法比较正常。
中医是经验医学,这么多名医一路走来推崇者不少,《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个什么地位的书,载这个方子一定大有缘由的,那就是疗效。
总之,不是五积散不好,而是一些现实问题让它无法普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