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790700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2c.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与反思第1篇】《将相和》(六年制第十册)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语文 - 《将相和》。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
根据课文的特点。
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这三个小故事。
一、演“完璧归赵”讲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个故事改编为课本剧来演一演。
由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剧组,并安排好编剧、导演、演员、剧务等、做到人人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经过认真的准备,各剧组先后在班里公演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秦宫献璧”这段戏,小演员演得十分逼真,面对秦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饰蔺相如的学生,手捧玉璧,理直气壮斥责秦王,他的语言、动作将蔺相如的随机应变、勇敢机智、不畏强爆充分表现了出来;而饰演秦王的学生的表演,也生动地再现了秦王理屈词穷、无可奈何地放回蔺相如的尴尬丑态。
二、说“渑池之会”渑池之会是一场政治斗争,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既是出于对上次事件的耿耿于怀,又是想占赵国的便宜。
去还是不去?去了以后又如何同秦王较量?为了维护赵国的利益,蔺相如再次显示出了智勇双全的政治才干。
指导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连读三遍课文,将这个故事改用说评书的方式上台演说,并让学生当评委打分。
稍事准备,学生纷纷举手,相继上台演说。
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深深地吸引了在座的“观众”。
这样一种授课形式,既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写“负荆请罪”学习“负荆请罪”时,我又给学生们布置了写的训练: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两人可能说些什么,课文没有写,请学生想一想他们各会说些什么并写出来,准备交流,学生兴趣盎然,写出了不少生动的“对话”,如:廉颇:上卿大人,我妨忌您职位比我高,妒忌赵王对您的宠爱,处处与您作对,但您次次容忍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今天特来请罪,请您责打我吧!蔺相如:廉大将军知错就改,真不愧为一国大将,快快请起,我俩都是赵国的大臣,何分彼此,将军已认错,我已十分满足,何须行此大礼?廉颇:您大人不计小人过,真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啊!我今后一定与您和睦相处,共同对敌。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e6093b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e.png)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1.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2.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着重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将相和”故事的意义,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探究情节,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1.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将相和》。
这个历史故事由三个小故事构成,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还记得课文中的人物吗?你们喜欢其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对___和___,你们有什么看法?学生交流)3.大家都比较喜欢___和___!那么,课文是如何刻画这两个人物的呢?请打开课本,快速默读课文,你觉得课文在描写这两个人物时,哪些地方写得最精彩?找出来,用心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情节,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为体会以强欺弱、以弱胜强做准备,然后快速进入对语言的揣摩和感受。
二、品味语言,深入感悟人物形象。
师:让我们来交流一下,你觉得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哪些地方描写得最精彩?一)研究“完璧归赵”。
预设一:___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写___的这段话,用了哪组关联词?读这样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读___的这段话?像这样用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描写___的语言,在“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中还有几处,找出来读一读,再感受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来自具体的描写,而且在第一课时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因此,这里要做的就是直接将学生的目光引向人物语言。
预设二:___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
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48b315bd64783e08122b23.png)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59e9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d4.png)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6《将相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将相和》的故事内容,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
2. 通过朗读、解读、理解《将相和》这篇古文体文章
3. 能够正确朗读《将相和》这篇课文,并理解词义、句意
4.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对文本中生僻词和词语的理解
2. 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和情感
3. 能够准确读出古文体文章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2.朗读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将相和》,教师纠正发音错误。
3.理解课文
–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确保理解文章内容。
–分析生僻词语,辅导学生理解。
4.讨论质疑
学生就文章中的词句进行讨论,澄清疑惑。
5.语文活动
–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感受其中情感。
–组织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理解文章情节。
6.课堂小结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提高课文的生动性。
针对较难理解的词句,及时进行解释和示范。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对古文体文章的解读和理解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572184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39.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揭示了“和为贵”的道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这篇故事纳入教材,旨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和”的重要性,学会与人相处,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故事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为贵”的道理,学会与人相处,培养友善、和谐的品德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掌握关键词语和成语。
2.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体会“和为贵”的道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讲授法:教师在关键环节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深层含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廉颇和蔺相如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勾画出关键词语和成语。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深层含义。
5.实践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和为贵”的道理,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681a3e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7.png)
【导语】《将相和》是⼀篇叙事性课⽂。
这篇课⽂的三个⼩故事中,表现蔺相如性格特点的词句是教学重点,教学中抓住这些词句,就能让学⽣体会蔺相如的⼤智⼤勇和以国事为重的品质,同时感性认识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物特点的⽅法。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第6课《将相和》课⽂原⽂ 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回,赵王得了⼀件⽆价之宝,叫和⽒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常着急,⽴即召集⼤⾂来商议。
⼤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璧骗到⼿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会⼉,说:“我愿意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五座城,我⼀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壁。
秦王双⼿捧住璧,⼀边看⼀边称赞,绝⼝不提⼗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步,说:“这块璧有点⼉⼩⽑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说,就把和⽒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步,靠着柱⼦站定。
他理直⽓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起撞碎在这柱⼦上!”说着,他举起和⽒璧就要向柱⼦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切都好商量,就叫⼈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璧是⽆价之宝,要举⾏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典礼的⽇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回到客舍,就叫⼿下⼈化了装,带着和⽒璧抄⼩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典礼那⼀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地说:“和⽒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5c12eb5052ea551810a6876e.png)
【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课文原文战国时候,秦国,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
秦王知道了,就写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
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
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赵王和大臣们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壁。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蔺相如知道秦王丝毫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一回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了。
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壁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
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c1bd2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25.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解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一、解题1.介绍时代背景(略)2.抓题眼“和”,理解题意(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要求:(1)查字典学习字词,解词要联系上文;(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3)给文章分段;(4)拟定三个故事的小标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1)注意:廉颇蔺相如胆怯抵御上卿(2)组词秦璧击协渑泰璧缶胁淹(3)解词:完璧归赵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负荆请罪同心协力(4)指名读课文: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并说明这三个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个故事的大意。
(6)给三个故事拟小标题。
四、熟读课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第【2】篇〗设计说明《将相和》课文篇幅比较长,适合对学生“快速阅读”这一能力点进行训练。
课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再到“和”的经过。
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教学这一课,重点要解决三个难题: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把握人物形象。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采取“自主阅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制作含有重点句段的PPT。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快乐情境,营造学习氛围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e70ff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认识到对敌人要敢于斗争;对自己人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致。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自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质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用具:鹏博士课件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和历史背景。
2、《将相和》中的“将”指谁?“相”又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二、检查预习情况。
出示课件:1、读准字音。
“和氏璧”“推荐”“渑池之会”“胆怯”“侮辱”"击缶”2、朗读课文并分段,给每段加小标题。
3、指名朗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同桌互相讲述课文。
四、布置作业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2、自学本文生字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听写生字词二、整体入手,直奔难点。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将相和》。
2、指出廉颇是怎么说的?并读一读这些句子。
3、蔺相如是不是靠一张嘴爬到了廉颇的头上。
三、读议第一段1、默读一段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2、从这些句子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蔺相如是怎样完璧归赵?3、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维护赵国利益、是有功之臣)4、指出名复述这个故事。
四、读议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理出故事情节。
2、渑池会上秦王怎么侮辱赵王?蔺相如怎么对付?用的是什么办法?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3、蔺相如为了赵国的利益连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请同学们齐读。
4、渑池会上的斗争赵国占了上风,功劳应属于谁?为什么?(提示:这份功劳也有廉颇的一份,不是他在边境上做好准备,秦王也不会这样轻易放回他)5、这个与第一个故事有什么联系?6、复述故事。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知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在渑池会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为上,职位比廉颇高。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ec3c7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1.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
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
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
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渑池之会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
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c1a2b2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3.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7bad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强、划”,会写“召、臣”等12个字,会写“召集、大臣”等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3、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美好品质。
4、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2、了解“将”和“相”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的原因。
3、结合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预习检测1.讲述和氏璧的来历相传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块璞玉,把它奉献给了楚厉王。
厉王就叫鉴别玉的专家来鉴定,鉴定的专家说是石头。
厉王大怒,认为卞和在欺骗、戏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不久,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奉献给武王。
武王也让鉴定专家来鉴别,结果也说是块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到楚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哭出了血。
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天下被砍掉脚的人很多,都没有像你这样痛哭的,你怎么哭的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我不是为我的脚被砍掉而悲伤,我所悲伤的是有人竟把宝玉说成是石头,给忠贞的人扣上欺骗的罪名。
”于是,文王派人对这块玉进行加工,果然琢磨成一块宝玉,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和氏璧夜能发光,冬能取暖,价值连城。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由“和氏璧”引起的。
(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故事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之后100多年,西汉司马迁在他的著作《史记》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板书:《史记》)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它改编而来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514a20cc22bcd127ff0c6f.png)
第6课将相和一、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是根据汉代司马迁的《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叙写,故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紧密联系。
前两个故事中蔺相如屡次立功,职位超过了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才有了第三个故事。
人物的性格在语言、动作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课主要学习“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以提高阅读速度。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快速阅读力,通过初读感知,能够理解故事的意思,结合课后习题能够理清课文的结构。
通过文中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能够初步体会人物性格,但是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深刻地、多维度理解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尚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大臣、商议、允诺、典礼、胆怯、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4.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四、教学重难点1.通过具体事例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
2.学习用圈画关键词语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资料交流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将相和》,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这是一个历史故事,对我们大家来说,并不是很熟悉。
因此老师布置大家认认真真地去预习了这一课,同时呢,也可以上网去查寻一些有关司马迁和《史记》及战国的资料。
下面,老师先给大家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
请大家把自己查到的相关资料交流一下,好不好?(学生交流查阅的资料)3.理解题意: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了,谁来说说“将”指什么?“相”指什么?“和”的意思是什么?从“和”字可以推想出什么?(他们原来是不和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4c6d53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d.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能够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3.能够通过诗词《将相和》表达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4.能够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的含义和情感。
2.朗读诗词《将相和》,准确把握韵律、节奏。
难点
1.理解诗词《将相和》中蕴含的历史背景。
2.运用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情感。
三、教学准备
1.诗词《将相和》原文
2.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4.学生准备的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或展示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英友好交往)
二、学习诗词《将相和》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词《将相和》
2.学生轮流朗读诗词,纠正发音错误
三、诗词鉴赏
1.分组讨论诗词《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
2.完成相关题目以检验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四、情感表达
1.学生自由发挥,以诗词《将相和》为蓝本,创作相关内容,表达对友
谊的理解
2.学生展示作品,互相分享
五、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强调诗词《将相和》所传达的友谊精神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诗词《将相和》并朗读给家人听
2.以诗词《将相和》为题材,写一篇短文或诗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将相和》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语言形象表达出自己对友谊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03e33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df.png)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06《将相和》课堂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古代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故事通过赵奢与赵括的对话,揭示了“将相和,国家兴;将相不和,国家亡”的道理。
本文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成语故事的语言特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将相和”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成语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案例教学法: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从实践中掌握成语的用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带或课件2.课文译文3.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4.黑板、粉笔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结束后,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成语“将相和”在文中的出现,初步掌握其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将相和”的意思是什么?课文中的例子如何体现这个成语的意思?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旨在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用法的掌握。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4358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d.png)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6将相和》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6将相和》的基本内容。
2.帮助学生掌握《6将相和》的作文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6将相和》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作文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理解诗句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6将相和》课文原文及注释2.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资料3.板书内容准备4.课堂活动设计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6将相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
2.学习课文:带领学生朗读《6将相和》,讲解课文的含义,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典故。
3.课文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写作背景和用意。
4.作文训练:通过分组讨论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展开思维,自行撰写关于《6将相和》的作文。
5.展示作文:学生互相交流展示作文,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6.课堂讨论:带领学生展开针对《6将相和》的讨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五、总结与反思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学生对《6将相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古代诗文理解能力有待提高,作文表达能力需要加强等。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本次《6将相和》教案的全部内容,希未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defe1b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ab.png)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及14个新词。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4、弄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5、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文中的7个生字词,理解文中的几个成语。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你们看一幅(出示),上的那两个人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这就是我们在新课文《将相和》的学习中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大家打开课本第91页,第18课——《将相和》。
1、出示课题《将相和》。
老师上节课已经叫大家预习了,现在老师问你们:这里的“将”指谁?(廉颇);“相”指谁?(蔺相如);“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教师介绍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时期,当时秦国是大的一个,它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因此,当时一些中、小国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将相和》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二、学习生字词:1、自渎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其意思。
2、注意几个字:允:“yǔn”不念“rǔn”;要与“充”区别;削:xūe削弱 xiāo削铅笔蔺:lìn蔺相如阑:lán阑尾炎秦:上下结构臣:半包围结构璧:上下结构颇:部首是“皮”或“页”辱:部首是“辰”或“寸”3、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完璧归赵: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赵国,常用来比喻物归原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爱国思想。
三个小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蔺相如:生卒不详,今保定市曲阳县相如村人。
战国时赵国上卿,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
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
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和氏璧:楚国有一位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玉璞,呈给楚厉王、武王、文王去,均不被认可,而最终,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士大夫: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于社会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统称。
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直接参与者,同时又是社会上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
政治是绝大多数“士大夫”人生的第一要务;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读拼音,写字词。
1.他向我们xǔ nuò()一定会带礼物回来。
2.我们对fàn zuì()分子绝不姑息,一定要严惩。
3.他们liǎ()非常胆小,一到这个时候就露qiè(),真让人无奈。
4.当年,在天安门jǔ xíng()的开国dà diǎn(),非常壮观。
二、写出加点词语的近义词。
1.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
()2.秦王双手捧住和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
( )3.(他)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我所以...我们赵国啊!(用关联词造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改为肯定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理直气壮”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颇将军吗?”(改为间接引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能力大提升四、课文内容梳理。
《将相和》这篇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展现了蔺相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廉颇的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本文告诉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重点段落品析。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文中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A语言描写 B心理描写 C动作描写3.从“负荆请罪”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听说过廉颇或蔺相如这样的人?举个例子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许诺 2犯罪 3.俩怯 4.举行大典二、1.商量 2.赞美 3.许诺三、1.我所以这样做,为的是让他明白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2.秦王我都不怕,更不会怕廉将军。
3.弟弟理直气壮地要求妈妈给他买玩具。
4.蔺相如说,秦王他都不怕,不会怕廉颇将军。
四、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识大体顾大局知错就改热爱国家,顾全大局五、1.严厉必须2.A3.识大体顾大局知错就改六、示例:现实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像廉颇这样性格直爽、知错就改的人。
那是我的邻居张大叔,他脾气有点暴躁。
有一次,他看到我们单元门口的自行车被砸坏了,非说是我干的坏事,直凶我。
后来,经过了解情况,发现是别人而不是我干的。
为了这个,张大叔还专门到我家来给我道歉呢。
6、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相、璧、臣”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议”等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读讲故事,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难点: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简介《史记》:我国西汉司马迁写的杰出的历史文学著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改编自这部名著。
2.板书课题:将相和齐读课题。
3.释题: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将与相和好如初了,这说明其中还有个从不和到和的过程。
文章通过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讲述这个过程的呢?请大家轻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试着给这几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2.学生初读后交流小标题: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3.这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谁来简单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读文后练说)三、精读探究,感受人物形象。
1.导语过渡: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战功赫赫的廉颇很不服气,他说了什么?指名读16节。
2.探讨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学习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1——10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第一处(第6节):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读1——7节,理解赵王的“为难”。
)指名再读第6节,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什么?抓住“想了一会儿、愿意、一定”体会。
再次带着感受和理解齐读第六节。
第二处:(第8节中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学法同前。
第三处:(第8节中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理解“理直气壮”。
从“我的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体会到什么?第四处:(第9节中)理解“大大方方”。
和氏璧已不在手上,为什么还能大大方方?说明了什么?3.小结: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我们分明从他说的话里感受到他并不是“就靠一张嘴”。
四、作业布置:有感情练读“完璧归赵”的故事,讲述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探讨了在“完璧归赵”故事中,蔺相如并不是“就靠一张嘴”被封为上大夫,而是凭着他的勇敢机智立下大功。
现在我们来看看“渑池之会”上他的表现。
二、继续深究感受人物形象1.学习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11——14节)画出蔺相如说的话。
指名读,思考: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引读13节,从蔺相如的话里你读懂了什么?引导理解“鼓瑟”与“击缶”的区别。
从秦王击缶可以看出什么?2.小结过渡:“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又立下大功,因而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的绝不是“就靠一张嘴”。
但这位敢与秦王针锋相对的勇士、英雄,却在听了别人传来的廉颇的一番话后就像老鼠见了猫一般地躲避廉颇。
这是为什么呢?廉颇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话?三、话语比照,感悟品质。
1.引导学生读廉颇和蔺相如的话,出示语句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2. 你仔仔细细地读他们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点:一是人称不同。
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
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
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
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
二是排名次序不同。
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