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宦官》的原文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 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 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 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
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 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 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 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 、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 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 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 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 言。
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 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 ,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 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 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 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 ,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 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 ;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黙然良久, 曰:“汝意何如?”太孙曰:“以德怀之, 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 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
《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 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 ,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 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 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
• 恢复太祖时已撤销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
《明史》卷三百七《纪纲传》:
宦官史
• 心理上:
古人有浓厚的孝的观念,“人之发 肤,受之 父母”,连头发都不得随便剪;“不孝有三,无 后为大”。
宦官的来源
• 宦官不一定都是阉割过的人担任,有极少 数是天阉。先天性发育不良。 • 如秦朝大宦官赵高 • 宦官的主要来源有:
• 1 自宫 • 即自行宫术,不是刑法所致。最早出现于 西汉。明代刮起“自宫风“。 • 2 罪人 • 古代不是一人犯罪一人当,有时会牵连全 家及九族,宾客好友。 • 如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而受宫刑。唐代高 力士因父亲犯罪而受牵连受宫刑。
• 3 战俘 •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时期。 • 如秦朝在统一六国的征战中,经常对战俘进行阉 割,据史书记载有70万囚徒都是受过宫刑的人。 • 4 进贡 • 这种情况以唐代和明代最突出。边远地区和属国 为了讨好中央政府,每年进贡土特产,奇珍异宝, 阉人也是贡物之一。
二 宦官的发展
• 先秦的宦官 • 夏商时期史料中找不到关于宦官的记载。 周朝对宦官记载也是片言只语。 • 《周礼》的《天官。冢宰》记载:酒人, 阉十人。 • 《周礼》还记载”寺人,内竖“等称呼。
回主頁
•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于东西厂之外设立「內 厂」,权势更大更大。
明武宗 刘瑾 坐皇帝 立皇帝 朱皇帝 刘皇帝
• 明熹宗时,魏忠贤操天下生杀大权,全国陷 入恐怖時代。
回主頁
东林党人与宦官之爭
• 神宗時,大臣顾宪成在无锡与高攀龍等人在 东林书院讲学,批评宦官的暴政, 形成「东 林党」。 • 朝廷另一些官員則依附宦官, 与东林党对立。
• 太监与宦官 • 宦官称“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太监 本为官名,唐高宗时,改殿中省为中御府, 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后宦官亦通称为 太监。 到了明代,宦官权势日增,人们就 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称 为宦官代名词了。
明代宦官的原文及译文
《明代宦官》的原文《明代宦官》的原文有明一代宦官之祸,视唐虽稍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
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
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
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
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
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璃)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
今严先(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
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
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
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
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瑁、李时勉皆被诬害。
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
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土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
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善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
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瑁、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
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
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
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
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
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骏骏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明太明太祖既定江左,鉴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
迨末年颁《祖训》,乃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矣。
然定制,不得兼外臣文武衔,不得御外臣冠服,官无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
尝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敕诸司不得与文移往来。
有老阉供事久,一日从容语及政事,帝大怒,即日斥还乡。
尝用杜安道为御用监。
安道,外臣也,以镊工侍帝数十年,帷幄计议皆与知,性缜密不泄,过诸大臣前一揖不启口而退。
太祖爱之,然亡他宠异,后迁出为光禄寺卿。
有赵成者,洪武八年以内侍使河州市马。
其后以市马出者,又有司礼监庆童等,然皆不敢有所干窃。
建文帝嗣位,御内臣益严,诏出外稍不法,许有司械闻。
及燕师逼江北,内臣多逃入其军,漏朝廷虚实。
文皇以为忠于己,而狗儿辈复以军功得幸,即位后遂多所委任。
永乐元年,内官监李兴奉敕往劳暹罗国王。
三年,遣太监郑和帅舟师下西洋。
八年,都督谭青营有内官王安等。
又命马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
十八年置东厂,令刺事。
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初,初,太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
后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
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
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卒于魏忠贤。
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
虽间有贤者,如怀恩、李芳、陈矩辈,然利一而害百也。
今摭其有关成败者,作《宦官传》。
○郑○郑和侯显金英兴安范弘等王振曹吉祥刘永诚怀恩覃吉汪直梁芳钱能等何鼎邓原等李广蒋琮刘瑾张永谷大用魏彬等郑和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
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
累擢太监。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
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
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列传193·宦官·冯保
列传193·宦官·冯保冯保,深州人。
嘉靖中,为司礼秉笔太监。
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
时司礼掌印缺,保以次当得之,适不悦于穆宗。
大学士高拱荐御用监陈洪代,保由是疾拱。
及洪罢,拱复荐用孟冲。
冲故掌尚膳监者,例不当掌司礼。
保疾拱弥甚,乃与张居正深相结,谋去之。
会居正亦欲去拱专柄,两人交益固。
穆宗得疾,保密属居正豫草遗诏,为拱所见,面责居正曰:“我当国,奈何独与中人具遗诏。
”居正面赤谢过。
拱益恶保,思逐之。
穆宗甫崩,保言于后妃,斥孟冲而夺其位,又矫遗诏令与阁臣同受顾命。
及帝登极,保升立宝座旁不下,举朝大骇。
保既掌司礼,又督东厂,兼总内外,势益张。
拱讽六科给事中程文、十三道御史刘良弼等,交章数其奸,而给事中雒遵、陆树德又特疏论列,拱意疏下即拟旨逐保。
而保匿其疏,亟与居正定谋,遂逐拱去。
初,穆宗崩,拱于阁中大恸曰:“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保谮于后妃曰:“拱斥太子为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
”后妃大惊,太子闻之亦色变。
迨拱去,保憾犹未释。
万历元年正月,有王大臣者,伪为内侍服,入乾清宫,被获下东厂。
保欲缘此族拱,与居正谋,令家人辛儒饮食之,纳刃其袖中,俾言拱怨望,遣刺帝。
大臣许之。
逾日,锦衣都督朱希孝等会鞫。
大臣疾呼曰:“许我富贵,乃掠治我耶!且我何处识高阁老?”希孝惧,不敢鞫而罢。
会廷臣杨博、葛守礼等保待之,居正亦迫众议微讽保。
保意稍解,乃以生漆酒喑大臣,移送法司坐斩,拱获免。
由是举朝皆恶保,而不肖者多因之以进。
慈圣太后遇帝严。
保倚太后势,数挟持帝,帝甚畏之。
时与小内竖戏,见保入,辄正襟危坐曰:“大伴来矣。
”所昵孙海、客用为乾清宫管事牌子,屡诱帝夜游别宫,小衣窄袖,走马持刀,又数进奇巧之物,帝深宠幸。
保白太后,召帝切责。
帝长跪受教,惶惧甚。
保属居正草帝罪己手诏,令颁示阁臣。
词过挹损,帝年已十八,览之内惭,然迫于太后,不得不下。
居正乃上疏切谏。
又缘保意劾去司礼秉笔孙德秀、温太及掌兵伏局周海,而令诸内侍俱自陈。
明朝宦官
明朝宦官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他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自阉进宫,当起宦官,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和邹东来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
白痴的王振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而且在指挥大军时一意孤行,竟不准备粮食。
一错再错,致使明军十分疲劳,怨声载道,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大破,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汪直:明代权宦之一。
广西大藤峡瑶族人。
自幼入宫,曾伺奉明宪宗万贵妃。
历任御马监掌印太监、西厂提督。
因监军辽东有功,总领京兵精锐“十二团营”。
开明代禁军掌于内臣之先河。
后因久镇辽东,与宪宗逐渐疏远,失去宠信,被东厂提督尚铭等人弹劾,贬往南京。
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刘瑾:陕西兴平人,本姓谈,明武宗时的太监,从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纵朝政,是明代严重的权宦之一,当时有“立的皇帝”之称。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成“八虎”,正德五年(1510年)被凌迟处死。
魏忠贤:明末宦官,明熹宗即位后,开始平步青云,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最昏暗的宦官专权的序幕,一时厂卫之毒流满天下,一大批不满魏忠贤的官员士子惨死狱中;一大批无耻之徒都先后阿附于他,更有某些阿泱之臣到处为他修建生祠,耗费民财数千万。
他自称九千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明崇祯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彻底肃清。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明代宦官》的原文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
、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殁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彬传》),非宦官也。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今案沈錬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
明史蓝玉传原文和注释
明史蓝玉传原文和注释明朝宦官蓝玉是一位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他曾在明成祖朱棣和明仁宗朱高炽两位皇帝的宫廷中担任要职,是近代中国宦官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以下是《明史蓝玉传》的原文和注释,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宦官的生平。
原文:蓝玉,字惟忠,号文靖,江西吉水人。
成祖初,为李景隆家人,入宦,举进士。
弘治初,掌李景隆印信,以孝治事,得宜。
仁宗立,改掌印。
初,不自安,日夜思逃,后悔。
时有宦者过其门,发觉其病态,密以白朝廷,遂下狱。
家属上疏,请还朝,诏下,狱乃释;而印信罢以为庶吉士。
居微时,以请出为故,得复掌印信。
累官至大学士,历三朝。
注释:1. 蓝玉:明朝宦官,字惟忠,号文靖,江西吉水人。
2. 李景隆:明成祖时期的一位大臣,曾任东厂千户、左都督等职,与蓝玉关系密切。
3. 入宦:指进入宦官系统,成为一名宦官。
4. 举进士: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得进士头衔。
5. 弘治:明朝第九位皇帝,即朱厚照。
6. 掌印信:指掌管皇帝的印章和文书。
7. 孝治事:指以孝道为本,尽心尽力地服务皇帝和朝廷。
8. 仁宗:明朝第十位皇帝,即朱高炽。
9. 不自安:指内心不安定,缺乏自信。
10. 日夜思逃:指时刻想要逃离宫廷。
11. 宦者:指其他宦官。
12. 下狱:指被关押在监狱里。
13. 家属:指蓝玉的亲属。
14. 上疏:指向皇帝上书,请求恩典。
15. 诏下:指皇帝下达诏书,宣布回宫。
16. 庶吉士:指没有官职的士子,一种较低的官员身份。
17. 大学士:明朝官职,是皇帝身边的重要顾问。
怀恩(明代宦官)
怀恩(明代宦官)成化三年(1467),户部尚书马昂等清理京营,礼部尚书奏称必得内臣共事,始可铲除宿弊,并力荐怀恩担当此任,得到允准。
四年(1468),讨满四时,又与太监黄赐,兵部尚书白圭等参与商议军事。
怀恩又敢于保护朝中正直的大臣,有个叫阿九的宦官,其兄担任京卫经历时,因犯了罪,被刘大夏笞打责罚。
阿九向宪宗诬告,捕刘大夏进诏狱,全靠怀恩力救,才得释出。
员外郎林俊弹劾梁芳及僧继晓,被逮下诏狱,宪宗想处死林俊。
怀恩一再冒死力谏,宪宗大怒,用墨砚掷他,把他轰出去。
怀恩一面遣人斥责镇抚司谄媚梁芳,倾陷林俊的丑行,警告他们不得杀害林俊,一面称病不出任事。
宪宗只得派太医去为他诊治,林俊亦终于被释放。
时梁芳与僧继晓、李孜省等互相勾结,狼狈为奸,取中旨授千人以传奉官,有白衣骤至太常卿者。
刚好遇上星变,诏撤诸传奉官,时御马监王敏请留马房传奉,已经由皇帝允准,怀恩仍痛骂王敏一顿。
有个章瑾进贡宝石,求为锦衣卫镇抚,怀恩坚决反对,拒绝传旨,说,“镇抚掌管诏狱之事,怎么能够以贿用人”,并让兵部尚书余子俊等在外廷谏止,但余子俊不敢。
成化十四年(1478),辽东巡抚陈钺以掩杀冒功激变兵士,权宦汪直欲自己前往平定以邀功。
宪宗命怀恩等七人到内阁会兵部商议。
怀恩知汪直前往必然生事,遂提出派大臣前往,以阻止汪直,得到马文升迅速响应,怀恩即入奏,派马文升往宣玺书抚慰,避免了发生事故。
汪直主持西厂之为患,亦因怀恩能据实奏闻大学士商辂等的意见,才得停罢。
成化十七年(1481),还奉旨同法司录囚,开每五年遣内臣审录之例。
怀恩还有过人之胆识,不迷信怪异。
据《明史·五行志》载,成化十二年(1476),京师天变,“有物金睛修尾,状如犬狸,负黑气入窗,直抵密室,至则人昏迷”,以致遍城惊扰。
一天,宪宗上朝,奉天门侍卫见怪物而哗,连皇帝都要逃跑了,怀恩却能镇静地护持皇帝。
成化末年,万贵妃(万贞儿)与梁芳等勾结,谋废太子,立兴王,怀恩力争,被明宪宗斥逐到凤阳孝陵司香。
《明史职官志三(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原文及翻译
《明史职官志三(宦官机构二十四衙门)》原文及翻译原文:宦官。
十二监。
(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此洪武旧制也。
后渐更革,详见各条下。
)翻译:宦官。
十二监(每监各设太监一名,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名,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名,正五品;典簿一名,正六品;长随、奉御没有定员,从六品。
这是洪武年间的制度,后来逐渐有些变化,详见下文。
)原文:1.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
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
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
掌司各掌所司。
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
)翻译:司礼监(司礼监设提督太监一名,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
提督太监管理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管束长随、当差、听事差役,负责关防门禁、督促禄供应等事务。
掌印太监主管内外章奏及御前验对符契。
秉笔、随堂太监掌管章奏文书,照阁票批红。
掌司负责管理所辖各司事务。
典簿负责典记奏章以及各出纳号簿。
)原文:2.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翻译: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名,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管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
国家营造宫室、陵墓,从铜锡妆奁、器用到冰窖等事都由内官监负责。
)原文:3.御用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
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皆造办之。
宦官
七年秋八月,熹宗崩,信王立。王素稔忠贤恶,深自儆备,其党自危。杨所修、杨维垣先攻崔呈秀以尝帝,主事陆澄原、钱元悫,员外郎史躬盛遂交章论忠贤。帝犹未发。于是嘉兴贡生钱嘉徵劾忠贤十大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籓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功,九朘民,十通关节。疏上,帝召忠贤,使内侍读之。忠贤大惧,急以重宝啖信邸太监徐应元求解。应元,故忠贤博徒也。帝知之,斥应元。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笞杀客氏于浣衣局。魏良卿、侯国兴、客光先等并弃市,籍其家。客氏之籍也,于其家得宫女八人,盖将效吕不韦所为,人尤疾之。
当是时,忠贤愤甚,欲尽杀异己者。顾秉谦因阴籍其所忌姓名授忠贤,使以次斥逐。王体乾复昌言用廷杖,威胁廷臣。未几,工部郎中万燝上疏刺忠贤,立杖死。又以御史林汝翥事辱向高,向高遂致仕去,汝翥亦予杖。廷臣俱大詟。一时罢斥者,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先后数十人,已又逐韩爌及兵部侍郎李邦华。正人去国,纷纷若振槁。乃矫中旨召用例转科道。以硃童蒙、郭允厚为太仆少卿,吕鹏云、孙杰为大理丞,复霍维华、郭兴治为给事中,徐景濂、贾继春、杨维垣为御史,而起徐兆魁、王绍徽、乔应甲、徐绍吉、阮大铖、陈尔翌、张养素、李应荐、李嵩、杨春懋等,为之爪牙。未几,复用拟戍崔呈秀为御史。呈秀乃造《天鉴》、《同志》诸录,王绍徽亦造《点将录》,皆以邹元标、顾宪成、叶向高、刘一燝等为魁,尽罗入不附忠贤者,号曰东林党人,献于忠贤。忠贤喜,于是群小益求媚忠贤,攘臂攻东林矣。
其冬,三殿成。李永贞、周应秋奏忠贤功,遂进上公,加恩三等。魏良卿时已晋肃宁侯矣,亦晋宁国公,食禄如魏国公例,再加恩廕锦衣指挥使一人,同知一人。工部尚书薛凤翔奏给赐第。已而太监陶文奏筑喜峰隘口成,督师王之臣奏筑山海城,刑部尚书薛贞奏大盗王之锦狱,南京修孝陵工竣,甘镇奏捷,蕃育署丞张永祚获盗,并言忠贤区画方略。忠贤又自奏三年缉捕功,诏书褒奖。半岁中,所廕锦衣指挥使四人、同知三人、佥事一人。授其侄希孟世袭锦衣同知,甥傅之琮、冯继先并都督佥事,而擢崔呈秀弟凝秀为蓟镇副总兵。名器僭滥,于是为极。其同类尽镇蓟、辽,山西宣、大诸厄要地。总兵梁柱朝、杨国栋等岁时赂名马、珍玩绝。
明代宦官当权的起起落落 一代权宦年届花甲被凌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宦官当权的起起落落一代权宦年届花甲被凌
迟
导语:宦官制是皇权的产物。
在某些情况下,专制君主出于强化君权和裁抑臣权的目的,因而有意培植借重宦官的力量,如东汉曾利用宦官力量来对付专权
宦官制是皇权的产物。
在某些情况下,专制君主出于强化君权和裁抑臣权的目的,因而有意培植借重宦官的力量,如东汉曾利用宦官力量来对付专权的外戚官僚集团,唐代曾借重宦官以制抑防范那些威胁中央集权的藩镇割据势力,明代则主要出于对外臣的猜疑防范心理。
这就有了宦官专权的政治基础。
提及宦官专权,历史记载必定称之为“乱政”,人们更将其与为非作歹、祸国殃民联系起来,其实这是一种儒家正统观点的思维,并非一种必然。
通常而言,宦官的权势完全来自君王的宠幸,放得出也收得回,且历代宦官多来自民间底层,因生活所迫,走投无路而自愿进宫的,通常学识浅薄、无甚大志,干不出太祸国殃民的事来。
而明代宦官专权之所以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源于宦官外臣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另一方面则在于道德崩溃,士风萎靡,世风日下,奴性抬头。
如《明史》所言:“明代阉宦之祸酷矣,然非诸党人附丽之,羽翼之,张其势而助之攻,虐焰不若是其烈也。
”崇祯也这样叹息过:“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
明代权力臻极的太监,除天启时的魏忠贤之外,另一个就算正德时刘瑾了。
刘瑾,陕西兴平人。
“本谈氏子,依中官刘姓者以进,冒其姓。
孝宗时,坐法当死,得免。
已,得侍武宗东宫。
”,,《明史列传192》,,武宗即位之后,原来在东宫伺候的太监都“以旧恩得幸”,时称“八虎”,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宦官制度
宦官在明成祖争权的时 候立下赫赫战功,例如:狗儿、 郑和。 策略:“以为忠于己,即位后遂 多所委任”。 宦官活动: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 宦官有了出使得权力。 太监马靖奉命镇守甘肃,宦官有 了分镇的权力。 为了密切监视朝中大臣以及全国 百姓的动向,又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建立特务机构东厂。
宣宗设立内书堂,是在宣德元年 (1426年),目的是提高宦官的 文化素质,以便让他们将来做秉 笔太监时,能够遵照阁中票拟字 样用朱笔批文,以减轻宣宗本人 每日批阅大量奏文的政务负担。 宣宗是为个人懒惰而许宦官读书 识字的,无非是想宦官成为皇帝 的好用把手,而他没有预料到正 是他开的明代宦官读书之先河, 为日后宦官在荒主执政时干预政 治作了重要铺垫。
宦官制度的萌芽和形成阶段夏商周及春秋整个奴隶制时代宦官制度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战国秦汉时代宦官制度的衰落和中兴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迄宋辽金元宦官制度的鼎盛和灭亡阶段明清太祖深知宦官之祸的厉害为了不许宦官干政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的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又规定宦官品级不得过四品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属于 后来居上者。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 又身处深宫大内,更容易获得皇 帝的信任。因为东厂除侦察官民 外,连锦衣卫也在其范围之内。 加之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 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 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 ,谓为“监军”;或去征收税赋 ,谓为“税监”;还有提督京营 ,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 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所以,厂卫的关系,逐渐由平 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制度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评介
收稿日期:2019-04-10作者简介:李建武,男,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㊂2019年7月第41卷㊀第4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Jul.2019Vol.41㊀No.4DOI:10.13393/ki.1672-6219.2019.04.023制度史视野下的明代宦官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评介李建武(廊坊师范学院历史系,河北廊坊㊀065000)中图分类号:K 248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19)04-0115-02㊀㊀宦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重点群体,尤其是汉㊁唐㊁明三代,其对政治造成的影响最大,研究成果最为丰富㊂但若论体系之完整㊁制度之健全㊁与其他群体关系之复杂㊁对政治影响之深,非明代宦官莫属㊂20世纪80年代以前,明代宦官研究多从政治史角度出发,冠之以 宦官干政 ,以丁易‘明代特务政治“为代表,普及度高,影响甚远㊂此后,得益于新的史料不断挖掘及研究视角更加开阔,关注明代宦官教育㊁信仰㊁个人生活的成果逐渐增多,然而传统的政治史研究视角似乎被遗忘㊂近日,胡丹博士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明代宦官制度研究“[1]出版㊂因研究群体趋近,蒙其惠赐得以拜读大作㊂浏览之下,顿感史料丰富㊁见解深刻㊁新见迭出,扎实的史料基础㊁新颖的研究视角㊁深入的理论分析都可引发对宦官群体的重新思考㊂第一,明代宦官缘何制度化?现存可见记载明代宦官职掌的政书仅有洪武十四年‘祖训录“和洪武二十八年的‘皇明祖训“,其他如‘诸司职掌“‘大明会典“等政书均没有宦官体系的相关记载㊂官方政书既不收录,私家史书则失去了可靠的史料来源㊂关于宦官个人传记,邓球‘皇明泳化类编“卷123‘内侍“㊁焦竑‘国朝献征录“卷117‘宦官“㊁何乔远‘名山藏“卷88‘宦者记“及卷95‘宦者杂记“㊁尹守衡‘明史窃“卷25‘宦官传“等,但记载宦官体系及制度者可谓绝少,王世贞‘弇山堂别集“记载有明代各官年表,是明代官职类最为全面的总结与记载,该书卷64列有南京外守备㊁协同守备㊁参赞文官等,并没有内守备的相关记载㊂文献的阙如完全体现不出明代宦官对明代政治及社会的深远影响, 累朝‘会典“不载内臣职掌,何也㊂夫亦当时纂修诸臣避中贵之嫌而不欲载耶,使圣朝洪谟渐成烟废,吾于政府不能无遗憾矣㊂ [2]因此,明代宦官制度研究有很大余地,此前宦官研究多依据宦官人物传记分析宦官与明代政治的关系,未从宦官制度设计本身出发,胡丹博士正是基于此,创新性地从明代宦官机构和事例两方面出发对明代宦官制度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㊂占有尽可能丰富的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㊁得出令人信服结论的前提基础㊂史料充足与否也是造成改革开放前后宦官研究差异的原因之一㊂胡丹博士对宦官史料进行了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先已辑录出180余万字的‘明代宦官史料长编“[3],以明实录为骨架,广辑明清政书㊁文集㊁野史㊁笔记及传世方志㊁碑刻等相关史料,如本书所引用方志达50种,碑刻达上千通㊂明太祖对 宦官 所作的制度设计,既是明初政治的需要,也成为后来宦官制度不断完善的 祖制 依据㊂在前人阐述的 双轨 制基础上,胡丹博士创新性地提出了 三元(文武内)二轨(内外) 的理论框架㊂ 双轨 制主要探讨明代中枢体制,特别是司礼监和内阁的关系,对驻守各地㊁为数众多的内官则罕有涉及;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将各地镇守和守备宦官看作是 驻满全国的军事特务机构 ,此说出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写作目的,不无偏颇㊂本书在详尽考述基础上提出 三堂体制 的概念,认为其是上接明初都布按三司体制㊁下开明末 督抚制 的重要中间环节,有利于加深对明代管理体制多样性㊁过渡性两个鲜明特征的理511解和认识㊂第二,明代宦官组织与体系㊂制度研究的切入点不外乎机构设置㊁官员职掌和相关规定㊂本书第二章主要探讨司礼监,第三章阐释宦官对外政的参预,第四章对明代在外的钦差内官衙门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㊂书中所作相关统计表格,足见其用功之深,计有厂卫辑访事例㊁京师三大营内官㊁提督团营内官㊁十二团营坐营内官㊁崇祯朝京营内官㊁提督九门内官等大量丰富的内容㊂书末用近60页的篇幅制作了‘明司礼监㊁东厂㊁南京守备年表“和‘明镇守内官年表“,前者从洪武二十五年一直到崇祯十七年,后者从永乐年间一直到嘉靖十八年,20个边㊁省镇守内官的情况展卷一目了然,必将嘉惠于学林㊂该书对宦官机构的分类亦非常合理㊂此前,人们对宦官多为笼统的概念 二十四衙门 ,而对宦官机构的详情不悉㊂本书将宦官机构分为在京和在外两类,将地方上的市舶㊁珠池㊁织造㊁烧造等内官统归入 利权衙门 ,非常形象地勾勒出此类衙门的性质,进而对他们与地方有司的关系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探讨,认为利权衙门与地方没有共同的利益,但有根本的利害分歧,所以经常酿成激烈的冲突,冲突的根源正在于此类衙门所得之利全归宫廷,所生之害全归于地方㊂该书对明代宦官 官 职 事例 的探讨亦属首次㊂宦官制度也是不断变化的,在明太祖制定的 太监-奉御 官职体系中,太监既是一监之长,掌一监事务,同时也是职级最高的宦官㊂英宗以后,内官中逐渐出现官㊁职分离,借衔㊁兼衔等现象,一监至有数名太监者,而掌事者盖由钦定,充分体现了明代宦官制度动态化发展的特点㊂作为制度化的宦官,其选任㊁待遇㊁升迁㊁赏罚㊁致仕亦有一定规律可循,甚至有文官建议加强对宦官的考察㊂作者认为 内官所享有的恩遇,与外官没有太大不同,皆以 例 的形式存在,并不断变化㊂ 可见,宦官制度化模仿的蓝本正是外官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其不同只在于宦官身份的特殊性㊂第三,明代宦官势力及影响㊂明代宦官规模有多大?‘崇祯宫词“称 中珰七万人 ,‘熙朝新语“引明末宦官的回忆,说是 内监至十万人 ,均属笼统之言,且无其他史料佐证㊂作者创新性地用宦官食米数来作推断宦官人数,明代宦官月支廪米有定数,故二者相除可以大体推测支领廪米的宦官人数, 常在1万至1万5千人之间,最多也不过2万有余, 十万宦官 的说法是绝不可信的㊂ 通过细密爬梳资料做出较为可信的判断,厘清很多传统的说法,这也是本书的特色之一㊂作者不仅关注宦官制度研究的具体内容,所述宦官史的分期对开展相关研究也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㊂洪武至宣德㊁正统至正德㊁嘉靖至崇祯三分法,更像是明史研究的分期㊂作者则提出更加细致的五分法:洪武至建文,永乐至宣德,正统至正德,嘉靖至万历初期,万历二十四年至明朝灭亡,将明代宦官史描绘为一条波折的曲线,有平缓有波浪,并且这条曲线 是不支持宦官亡国论的 ㊂既然明代宦官数量巨大,形成了制度化的特点,并且从中央到地方产生了重要影响,故宦官制度在明代国家制度中理应占有一定地位㊂结语里,作者勾勒了一幅完整的明代国家机构图,涵盖了皇帝之下二十四衙门和文武百官两套系统,不仅有嘉靖中裁撤的衙门,还用箭头示出政事呈奏和批复的大体路径,非常形象地展示了内外两套管理系统的运行及其关系㊂因笔者专门关注过镇守内官群体,故略提一二管见,以备商榷:一是永乐年间可否认为存在镇守内官㊂正德‘大明会典“及嘉靖‘四川总志“㊁嘉靖‘辽东志“㊁嘉靖‘宁夏新志“等多部方志,韩雍‘襄毅文集“㊁马文升‘端肃奏议“㊁王世贞‘弇山堂別集“等多种文集及奏议,都有关于永乐年间遣内官镇守的记载㊂不过正如作者在第四章第二节及此前发表的‘明代 九边 镇守内官考论“所言: 镇守 这个词虽然被用于这些内官,但当事人未必就奉有 镇守 之命;它有可能是用后来惯称的 镇守 一词来追加于那些长期在这些地方活动的内官㊂ 但作者仍在文末‘明镇守内官年表“列出永乐年间镇守内官,似有悖于前㊂二是王府内官未作分析㊂王府宦官甚至功臣㊁勋戚府邸火者是明代宦官群体中的一个重要㊁但常被忽视的群体㊂因为他们与中央政治没有太大关系,故常被各种论著直接省略㊂近年在成都㊁西安㊁济南等地出土了王府宦官如承奉㊁典服㊁典宝等墓志碑刻及买地券等资料,明人文集亦收录数通王府宦官碑刻,为开展王府宦官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史料㊂本书引用资料丰富,观点新颖,研究深入㊂确如作者在 后记 中所说,研究明代宦官制度 绕不过去了 ㊂不仅绕不开,作者基于‘明代宦官史料长编“对宦官制度所作的系统研究,给宦官研究留下的空间已然不多㊂参考文献:[1]㊀胡㊀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2]㊀来斯行.槎庵小乘:卷9 内侍 [M]//‘四库禁燬书丛刊“子部第10册,第151页.[3]㊀胡㊀丹.明代宦官史料长编[M].南京:江苏凤凰出版社,2014.[责任编辑:赵秀丽]611。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曾有人说清朝的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烂熟时期的产物,而李鸿章则是封闭的旧中国在面临欧风美雨的冲刷时中国文化变异的典型代表,那么张居正呢?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
他在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权谋机智终于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他在世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三世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在一般的历史人物中也是罕见地。
我们后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怕也不能简单地以政治险恶、世态炎凉来概括总结。
张作为一位政府的顶级官员,身上有着太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在施政时颇有一番舍我其谁宁折不屈的大无畏气概。
我个人以为,他身上的英雄色彩并不比刺秦的荆轲或是拔山的项羽淡薄。
因为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在第一时间里阅读了熊召正先生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部享誉良多的历史题材小说。
而广大读者对该书的热烈追捧也绝不仅仅是我国历史题材小说热潮的余波所致。
历史小说当然不能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
但它的本质应该是小说,是文学形式,而不是死板的历史。
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而这些,在熊召正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共分为四部:《木兰歌》:这是全书的第一部。
也是描写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部。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权力斗争这条主线展开。
其中最主要的是宦官孟冲与冯保,内阁高拱与张居正的斗争,再辅以外官与内宫的参与,各种势力相互勾结利用与争斗,而最终以冯保和张居正的胜出而暂告结束。
为《水龙吟》: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扣,踌躇满志,意欲重振朝纲,力挽颓政,但国库空虚,只好以胡椒苏木折官员薪俸,岂料此举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朝臣百议汹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史载,太祖制,内官不许读书识字。宣宗始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义(《戒庵漫笔》则谓,永乐中已令吏部听选教职,入内教书。王振始以教职入内,遂自宫以进,至司礼监。)数传之后,势成积重云。然考其致祸之由,亦不尽由于通文义也。王振、汪直、刘瑾固稍知文墨,魏忠贤则目不识丁,而祸更烈。大概总由于人主童昏,漫不省事,故若辈得以愚弄而窃威权。如宪宗稍能自主,则汪直始虽肆恣,后终一斥不用。武宗之于瑾,亦能擒而戮之。惟英、熹二朝,皆以冲龄嗣位,故振、忠贤得肆行无忌。然正统之初,三杨当国,振尚心惮之未敢逞。迨三杨相继殁,而后跋扈不可制。天启之初,众正盈朝,忠贤亦未大横。四年以后,叶向高、赵南星、高攀龙、杨涟、左光斗等相继去,而后肆其毒痡。计振、忠贤之擅权,多不过六、七年,少仅三四年,而祸败已如是,设令正统、天启之初,二竖即大权在握,其祸更有不可胜言者。然则广树正人,以端政本而防乱源,固有天下者之要务哉。
顾纳贿亦不必奄寺,凡势之所在,利即随之。如钱宁败后,江彬以武臣得幸,籍殁时黄金七十柜,白金二千三百柜(《彬传》),非宦官也。世宗时,宦官无擅权者,而严嵩为相二十年《明史》所记籍没之数,黄金三万余两,白金二百万余两,他珍宝不可数计。此已属可骇,而稗史所载,严世蕃与其妻窖金于地,每百万为一窖,凡十数窖,曰不可不使老人见之。及嵩至,亦大骇,以多藏厚亡为虑。则史传所载,尚非实数。今案沈錬劾嵩,谓其揽御史之权,虽州县小吏亦以货取,索抚案之岁例,致有司递相承奉,而民财日削。杨继盛劾嵩疏谓,文武迁擢,不论可否,但问贿之多寡。将弁贿嵩,不得不朘削士卒;有司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徐学诗劾嵩疏谓,都城有警,嵩密运财南还,大车数十乘,楼船十余艘。王宗茂劾嵩谓,文吏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剥民之财。武将以赂而出其门,则必勀军之饷。陛下帑藏不足支诸边一年之费,而嵩所积可支数年,与其开卖官爵之令,何如籍其家以纾患。
总而论之,明代宦官擅权,自王振始,然其时廷臣附之者,惟王骥、王佑等数人,其它尚不肯俯首,故薛瑄、李时勉皆被诬害。及汪直擅权,附之者渐多,奉使出,巡按御史等迎拜马首,巡抚亦戎装谒路,王越、陈钺等结为奥援。然阁臣商辂、刘翊尚连章劾奏,尚书项中、马文升等亦薄之而为所陷,则士大夫之气犹不尽屈也。至刘瑾,则焦芳、刘宇、张綵等为之腹心,戕贼善类,征责贿赂,流毒几遍天下,然瑾恶翰林不屈,而以《通鉴纂要》誊写不谨,谴谪诸纂修官,可见是时廷臣尚未靡然从风。且王振、汪直好延揽名士,振慕薛瑄、陈继忠之名,特物色之。直慕杨继忠之名,亲往吊之。瑾慕康海之名,因其救李梦阳,一言而立出之狱。是亦尚不敢奴隶朝臣也。迨魏忠贤窃权,而三案被劾、察典被谪诸人,欲借其力以倾正人,遂群起附之。文臣则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龙、倪文焕,号五虎;武臣则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号五彪;又尚书周应秋,卿寺曹钦程等,号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自内阁、六部至四方督抚,无非逆党,骎骎乎可成篡弑之祸矣。
按明代宦官擅权,其富亦骇人听闻。今见于记载者,王振时,每朝觐官来见者,以百金为率,千金者始得醉饱而出(《稗史类编》)。是时贿赂初开,千金已为厚礼。然振籍没时,金银六十余库,玉盘百,珊瑚高六七尺者二十余株(《明史振传》),则其富已不訾矣。李广殁后,孝宗得其赂籍,文武大臣馈黄白米各千百石,帝曰:“广食几何,乃受米如许??”左右曰:“隐语耳,黄者金,白者银也。”(《广传》)则视振已更甚。刘瑾时,天下三司官入觐,例索千金,甚至有四五千金者(《蒋钦传》)。科道出使归,例有重贿。给事中周爚勘事归,淮安知府赵俊许贷千金,既而不与,爚计无所出,至桃源自刎死(《许天锡传》)。偶一出使,即需重赂,其它可知也。稗史又记布政使须纳二万金,则更不止四五千金矣。瑾败后籍没之数,据王鏊笔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而所积已如此。其后钱宁籍没时,黄金十余万两,白金三千箱,玉带二千五百束(《宁传》),亦几及瑾之半。至魏忠贤窃柄,史虽不载其籍没之数,然其权胜于瑾,则其富更胜于瑾可知也。
《明代宦轻,然至刘瑾、魏忠贤,亦不减东汉末造矣。初,明祖着令,内官不得与政事,秩不得过四品。永乐中,遣郑和下西洋,侯显使西番,马骐镇交趾,且以西北诸将多洪武旧人,不能无疑虑,乃设镇守之官,以中人参之,京师内又设东厂侦事,宦官始进用。宣宗时,中使四出,取花鸟及诸珍异亦多,然袁琦、裴可烈等有犯辄诛,故不敢肆。正统以后,则边方镇守,京营掌兵,经理仓场,提督营造,珠池银矿,市舶织造,无处无之。何元朗云,嘉靖中有内官语朱象元云,昔日张先生(璁)进朝,我们要打恭,后夏先生(言),我们平眼看他。今严先生(嵩),与我们拱手始进去。按世宗驭内侍最严,四十余年间未尝任以事,故嘉靖中内官最敛戢,然已先后不同如此,何况正德、天启等朝乎。稗史载,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途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此可见有明一代宦官权势之大概也。
赵锦劾嵩谓,边臣失事,纳赇于嵩,无功可受赏,有罪可不诛。文武大臣之赠谥,迟速予夺,一视赂之厚薄。张翀劾嵩谓,文武将吏,率由贿进。户部发边饷,朝出度支之门,暮入奸嵩之府,输边者四,馈嵩者六。边镇使人伺嵩门下,未馈其父,先馈其子;未馈其子,先馈家人,家人严年已逾数十万。董传策劾嵩谓,边军岁饷数百万,半入嵩家,吏、兵二部持簿就嵩填注,文选郎万寀、职方郎方祥,人称为文、武管家。嵩赀多水陆舟车载还其乡,月无虚日。邹应龙劾嵩谓,嵩籍本袁州,乃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合诸疏观之,可见嵩之纳贿,实自古权奸所未有。其后陈演罢相,以赀多不能行,国变后,为闯贼所得。亦皆非宦官也。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