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及症状1、植物病害:当植物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或遭受其他生物侵染后,其代谢过程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组织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并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造成生长受阻、产量降低、质量变劣甚至植株死亡的现象。
2、病原生物:除植物以外的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病害,这种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生物,统称为病原生物。
3、植物病害的分类根据致病因素性质: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根据病原生物种类: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种子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传播途径: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
根据表现症状类型: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根据植物发病部分:根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
根据被害植物类别: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
根据病害流行特点:积年流行病,单年流行病。
根据病原物生活史:单循环病害,多循环病害。
4、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在组织内部和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分为内部症状和外部症状。
外部症状:通常是指受病植物上肉眼可见的病变。
植物病害的症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病状和病征。
病状是发病植物自身组织或器官的不正常表现。
病征是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上所形成的特征。
5、病状:变色:植株生病后局部或整株失去正常的绿色。
坏死: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
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局部或整株凋萎。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凋萎。
畸形:植株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6、病症: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物、锈状物、脓状物。
7、寄生性: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称为寄生性。
8、寄生物分类:活体营养型:在自然界只能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获取营养的生物,寄生能力强。
专性寄生物不能人工培养。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持继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植物偏离了正常状态的现象称植物病害。
2.单主寄生:在同一种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的病原菌称单主寄生。
3.垂直抗性: 即小种特异性抗病性,它对病原物的某一个或多个小种是抵抗或免疫的,而对另一些小种是感病的或高度感病的,即对病原物的某些小种具有抗病性。
4. 症状: 是寄主内部发生一系列复杂病变的一种表现,包括外部的和内部的。
5. 稀释终点:将感病寄主的汁液(含有病毒)榨出来,加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度为稀释限点。
6. 生物防治: 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产品来进行防治病害的方法称生物防治。
7. 异宗配合:单个菌体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必须与另一个有亲和力的菌体交配后才能完成其有性生殖的称异宗配合。
8. 失毒温度:把病组织的榨出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传染的处理温度称为该病毒的失毒温度。
9. 拮抗作用:一种微生物产生某种特殊的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物的现象称为拮抗作用。
10.多型性:指真菌在一个生活史中可以产生多种类型孢子的现象称多型性。
11.体外保毒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称为病毒的体外保毒期。
12.交互保护作用:在寄主上接种弱毒株系而能低抗强毒株系侵染的作用称交互保护作用。
13. 因对基因学说:(gene for gene theory)对应于寄主群体的每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病原物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反之,应于病原物群体的每一个决定致病性的基因,寄主方面也存在一个决定抗病性的基因。
14. 生理小种:(race):同种、变种、专化型内的病原物的不同群体在形态无差别,在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化特性、致病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植物病理学期末考试名词解释总结
1 病因:引起植物生病的因素。
2 病害三角:病原、寄生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作用引起病害的观点。
3潜伏侵染:有些病原物在有些寄生植物上只引起很轻微的症状,有的甚至是侵染后不表渐减退甚至消失,一旦环境恢复或农药作用消失,隐症的植物还会重新显症。
4隐症现象:病害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后,原有症状逐现明显症状,而是待条件适宜时,才表现出来的侵染称为潜伏侵染。
5吸器:有些真菌的菌丝长出的,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营养的小分支、呼吸器。
6 无性繁殖: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产生后代新个体。
7 有性繁殖:真菌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8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成的雌雄器就能完成有性生殖。
9异宗配合:多数菌物需要两个性亲和的菌株生长在一起才能完成有性生殖称为异宗配合10菌物的生活史:菌物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孢子的过程。
11多型现象:许多真菌在整个生活史中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孢子的现象。
12单主寄生:大部分菌物在一种寄生植物上就可完成生活史。
13转主寄生:有的菌物需要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
14 专化性:根据植物病原真菌种对不同寄主属的寄生专化性差异。
15 生理小种:根据专化性以下在形态上没有差别,但对不同寄主植物品种的致病性不同而划分的生物群。
16.原核生物: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
17.质粒:在有些细菌中还有独立于核质之外的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18钝化温度(TIP):处理10min后,使病毒失去侵染能力的最低温度。
19稀释限点: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
20体外保毒(存活)期:在室温下,病毒抽提液保持侵染力的最长时间。
21 全寄生植物:指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有机物质的植物。
22 半寄生植物:本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但由于根系缺乏需要从寄主获取水或无机盐。
植物病理学考试重点
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的互相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防治等的学科植物病害:由于致病因子的作用,植物正常的生理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出现病理变化表现异常状态甚至死亡的现象。
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即引致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称为病因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即病原物侵染引起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即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症状:受害植株形态上的异常表现坏死:植物发病后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如病斑。
变色:植物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
腐烂:植物细胞和组织较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
萎蔫:植物由于失水而导致枝叶微垂的现象。
畸形:受害植物因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生长而造成的形态异常。
病征:植物病部的病原物或其产物。
霉层、粉层、锈粉、颗粒、菌索、菌脓。
植物病原原生动物:单细胞的真核生物。
营养体:营养生长阶段的个体称为营养体。
寄生性:一种生物从其他生物中获取养分的能力。
致病性:一种生物引致植物病害的能力。
无性孢子:真菌营养体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的孢子。
有性孢子:多数真菌由菌丝分化产生性器官即配子囊,通过异性配子产生的异性配子结合形成的孢子。
真菌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的产生到再次产生同一种孢子所经历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原核生物:是一类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其染色体为环状双链DNA分子,细胞质中有一个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核质区或核区。
线虫生活史:一生经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两性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雄虫一般,随后死亡,卵孵化出幼虫,幼虫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蜕皮,每蜕皮一次,线虫就增加一个龄期。
线虫的幼虫一般有四个龄期,二龄幼虫是侵入寄主的虫态。
寄生性种子:植物从寄生植物上获得营养物质。
(全寄生,半寄生)植物病害发生:指病原物与寄生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寄主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称浸染过程。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疾病的学科,它探索了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方法。
在植物病理学中,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名词,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描述植物疾病发生的过程。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植物病理学名词进行解释。
1. 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是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侵入植物并在其体内生长,导致植物生理功能紊乱或器官坏死。
2. 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致病菌、致病菌株或者带有致病基因的病原微生物。
病原体可以通过种子、土壤、虫媒、器官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引发植物病害的发生。
3. 病害:病害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而引起的生理、形态和解剖结构上的异常变化。
病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植物种类、病原体的侵染程度以及环境因素等。
4. 病斑:病斑是病害在植物器官上形成的局部病变区域。
病斑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鉴别病害的类型,并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5. 症状:症状是植物在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后表现出的外部特征。
症状可以包括叶片变黄、枯萎、变形、裂伤等。
通过观察和描述症状,可以帮助识别和诊断植物病害。
6. 抗病性:抗病性是指植物对病原微生物侵染的抵抗能力。
植物通过表现抗性,如抗性基因的表达、产生抗性蛋白等来保护自身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抗病性可以分为常染色体遗传抗性和质粒遗传抗性两种。
7. 寄主:寄主是指植物病害的宿主植物。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易感性和抗病性。
寄主的抗病性水平决定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播。
8. 疫情:疫情是指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发生的病害流行。
疫情的严重程度与病原微生物的侵染程度、寄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有关。
疫情监测和预测对于制定病害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9. 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指植物种群内个体基因组的差异程度。
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与抗病性的破坏和病害发生有关。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病害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植物病害:植物在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下,发生一系列形态、生理和生化上的病理变化,阻碍了正常生长、发育的进程,从而影响人类经济效益的现象。
植物病原:种类很多,根据病原的种类可分为两大类:(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引起,例如营养元素的缺乏,水分的不足或过量,低温的冻害和高温的灼病,肥料、农药使用不合理,或废水、废气造成的药害、毒害等。
(2)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引起,有传染性,病原体多种,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或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生物性病原:非生物性病原:病害三角:病害症状:病征:病状:真菌的生活史: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转主寄生:多型现象:菌丝:菌丝体:菌核:菌索:子座:吸器:假根:附属丝:无性孢子:有性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子实体:孢子囊: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假囊壳:子囊座:子囊腔:子囊盘:子囊:担子果: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小种:寄生性:致病性:抗病性:侵染过程:接触期(侵染前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侵染剂量:活体营养寄生物:死体营养寄生物:局部侵染:系统侵染:病害循环:初次侵染:再次侵染:发病中心:土壤寄居菌:土壤习居菌:细菌染色体DNA与质粒:植物病害综合治理:植物检疫:生物防治: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二、问答第一章绪论1、园艺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植物病害和植物病理学1、植物病害的概念为何要涉及病原、病程、症状、经济四个方面。
2、植物病害的类型有几种?3、爱尔兰饥谨、孟加拉饥荒的原因及后果如何?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1、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2、病征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第一节植物病原真菌1、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2、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3、根据Ainsworth(1971,1973)的分类系统,将真菌分为几个亚门,各有何特点?4、真菌的典型生活史包括哪些阶段?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过程中起到哪些重要作用?5、子囊菌的子实体有哪些类型?各类子实体有何形态特征?桃缩叶病病原菌属于子囊菌中哪类子实体?6、锈菌的生活史有哪些特点?7、白粉病、霜霉病、锈病、炭疽病、疫病、灰霉病各有什么典型症状特点(从病状和病征两方面分析)?各自的病原物在分类地位上有何不同?采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哪类化学药剂?第二节植物病原原核生物1、原核生物界分几个门,其中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各属于哪几个门?主要类群有哪些?2、列出原核生物中与植物病害有关的重要属,了解这些属引起的重要植物病害。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
园艺植物病理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由于遭受致病因子的持续影响,从生理上到组织结构上,然后到外部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表现,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
2.病理程序: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外部形态病变3.真菌的生活史: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然后再产生出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4.半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不能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较长(10—100小时)5.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不能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长(100小时以上)。
6.非持久性病毒:虫媒从病株上取食后立即获得传毒能力,且虫媒保持传毒能力的时间短(小于4小时)。
7.失活温度:病株组织榨取液在不同温度下处理十分钟,十分钟内病毒全部失去传染力的温度8.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
9.稀释终点:病株组织榨取液用水稀释,超过一定限度便失去传染力,这个最大稀释限度称为稀释终点10.病原物的寄生性:指病原物从寄主活的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11.病原物的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12.病原物的致死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使寄主死亡的能力。
13.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先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从死亡的细胞中吸取养分。
14.活体营养型:病原物和活的细胞建立密切的营养关系。
15.活养(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不能从死亡和腐烂的组织中获得养分。
16.半活养(非专性)寄生物:既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养分,也能从死亡和腐烂的组织中获得养分。
17.植物的抗病性:指寄主植物在遗传上具有抵抗某一种病原物侵入或扩展为害的能力,因而不受侵染或发病较轻、较慢的特性。
18.水平抗病性:寄主对一种病原物的生理小种的抵抗力大体上接近同一水平。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5.整体产果(Holocarpic)。
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分体产果(Eucarpic)。
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正确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系统侵染: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缩印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半寄生:寄生物对寄主的寄生关系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的依赖关系这种寄生方式称为半寄生,俗称为“水寄生”。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接合菌的内生型无性孢子。
以原生质割裂方式产生在孢子囊内,不具鞭毛,有细胞壁。
大型的孢子囊内可形成数量众多的孢囊孢子;小型孢子囊内只有一至几个孢子。
着生孢子囊的特殊分化的菌丝称为孢囊梗(sporangiophore)。
孢子(spore):是真菌的繁殖单位的一种统称。
其功能如植物的种子,但与种子不同之处在于孢子不含先期形成的胚胎,分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两大类。
孢子囊(sporangium):低等真菌产生内生无性孢子的器官统称为孢子囊。
胞间联丝:是植物细胞间物质运输的通道,是以质膜为界线,直径为20~30nm的通道,内含一个轴向的膜质器件——链管(desmotubl),两个膜之间的空间大约5nm,且含有微管。
胞囊(cyst):异皮线虫属某些种的成熟雌虫死后,表皮变褐变硬即为胞囊,内藏大量虫卵。
被动抗病性(passive resistance):是植物与病原物接触前即已具有的性状所决定的抗病性。
闭囊壳(cleistothecium):包被是完全封闭、无固定的孔口的子囊果称作闭囊壳。
避病性(avoidance):植物因不能接触病原物或接触的机会减少而不发病或发病减少的现象。
植物可能因时间错开或空间隔离而躲避或减少了与病原物的接触,前者称为“时间避病”,后者称为“空间避病”。
并发症(complex symptoms):当两种或多种病害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时,可以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称为并发症。
病毒(Virus):包被在蛋白或脂蛋白保护性衣壳中,只能在适合的寄主细胞内完成自身复制的一个或多个基因组的核酸分子,又称分子寄生物。
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需要有病原生物、寄主植物和一定的环境条件三者互相配合才能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又称为“病害三要素”。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
植物病理学的专业名词解释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和防治的学科,它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
本文将对几个重要的植物病理学专业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
1. 病原体(Pathogen)病原体是指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颗粒和原核生物。
它们通过侵入、寄生或寄生虫等方式感染植物,破坏其正常生长和发育过程,导致植物出现病状。
2. 病斑(Lesion)病斑是病害在植物体上所形成的病征。
它通常表现为叶片、茎部或果实上的颜色变化、组织坏死等病变。
通过观察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为后续的防治提供依据。
3. 传播途径(Transmission)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一个寄主植物到另一个寄主植物的方式。
病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种子、嫁接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
了解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至关重要。
4. 抗性(Resistance)抗性是指植物对病原体感染的免疫能力或抵抗能力。
植物可以通过遗传途径,表达一系列特定基因,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繁殖。
研究植物的抗性机制,可以为选育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5. 病害防治(Disease Control)病害防治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减少或消除植物病害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常见的病害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如农药的使用)、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或拮抗微生物)和栽培管理措施(如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病害防除措施)。
6. 统计学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统计学分析在植物病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采集大量的样本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病害发生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可以对病害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体的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
统计学分析结果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7. 生物学防治(Biological Control)生物学防治是利用天然的生物途径来控制植物病害。
这包括使用益生菌、寄生性蜱虫、真菌拮抗剂等生物制剂来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
植物保护学之植物病理学的复习重点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发生病害的原因、病害的表现和为害、发生流行规律以及如何控制病害的生物学科。
2、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的连续侵扰,生理活性受到干扰而表现的异常状态。
3、病因: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4、什么是侵染性病害?什么是非侵染性病害?如何对他们进行判断?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因素侵染造成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无病原物参与,只是由于植物自身的原因或由于外界环境条件的恶化所引起的病害.侵染性病害:1)在特定的品种或环境条件下,病害轻重不一;在病株的表面或内部可以发现其病原体存在(病征)。
2)大多数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线虫病害以及所有的寄生植物可以在病部表面看到病原物,少数要在组织内部才能看到,多数线虫病害侵害根部,要挖取根系。
3)有些真菌和细菌病害,所有的病毒病害和原生动物的病害,在植物表面没有病征,但症状特点仍然是明显的。
非侵染性病害: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宜或有系统性的症状致的表现,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5、植物病害的外部症状的定义?什么是病征?什么病状?外部症状:病植物外表所显示的种种病变,肉眼即可识别。
病征:病部上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
病状:病部所看到的状态。
6、掌握和理解病原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节中的所有概念寄生性:寄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寄生物:一种生物生活在其他活的生物上,以获得它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
腐生物:只能从死有机体上获得营养。
寄主(host):供给寄生物以必要生活条件的生物。
致病性: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并引起病害的特性。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
植物病理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使植物正常的生理机能受到破坏,组织形态发生改变,甚至导致死亡,并对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病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防治的学科。
3、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或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不能侵染的,不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4、侵染性病害:由于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有侵染性的,能传染,这种病害叫非传染性病害。
生物因素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5、症状:植物受病原影响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
包括病症(病原物)和病状(植物)。
(1)病状: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现象。
【变色、坏死(斑点)、腐烂、萎靡、畸形】(2)病症:是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的病原体特征。
【霉状物、点粒状物、粉状物、菌核、脓状物(细菌特有)】6、寄生:一种植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1)专性寄生:在自然界只能从寄生的活组织中获取营养,如锈菌、黑粉菌、白粉菌等。
(2)非专性寄生:一种是侵害活的组织,组织死亡后,仍能继续发育和繁殖,另一种是在侵入寄主之前先杀死寄主组织,然后在其内进行腐生。
(3)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能完成生活史。
(4)转主寄生:锈菌特有的,寄生阶段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不同的寄主植物上生活才能完成生活史,这种现象叫转主寄生。
7、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但并非是单纯的对营养和水分的依赖关系.8、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典型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9、.稀释限点:病毒在病株粗汁液中,经过若干倍数的稀释后仍能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大稀释倍数。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害循环:一种病害从寄主前一生长季节发病到后一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
2. 病原物的寄生性:是病原物从寄主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殖的特性。
3 .病害的三角关系:即病害三角,是指需要病原物,寄主和环境条件三者配合才能引起发病的观点。
4.侵染过程:病原物育寄主接触、侵入到寄主发病的过程。
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生物侵染所形成的病害。
5 .单循环病害: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的或在侵染作用很小的病害。
6.多循环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7.寄生专化性:病原物对寄主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
8.病情指数:将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结合起来,用一个数值全面反映植物发病程度。
或普遍率与平均严重度之积。
9.诱导抗性:是植物经各种生物预先接种后或受到化学因子、物理因子处理后所产生的抗病性,也称为获得抗病性。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染后,可以从侵染点向四周扩展,甚至可扩展至植株全身,最后一点侵入多点发病,或一点侵入而在距离侵染点较远处发病。
11.农业防治:又称环境管理或栽培防治,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方面与植物病害防治有关的措施。
12.病害预测:是依据流行学原理和方法估计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程度,指导病害防治或病害管理。
8.毒性:也称毒力或致病力,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
13.定向选择:由于垂直抗病品种的选择作用而使病原物某些毒性基因频率增大。
14.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15.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16.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17.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18.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19.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20.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21.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2.病因:使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
3.病征:是指病部出现的病原物的个体或群体。
4.病状:植物染病后本身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5.植物病害: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的状态。
6.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为菌丝。
7.真菌:是具有细胞核,能产孢而无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并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8.真菌的生活史:指真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营养生长和繁殖,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为止的整个过程。
9.真菌的有性繁殖:是指真菌通过特殊的两性细胞或两性器官的配合,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10.真菌的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从营养体上直接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
11.无性孢子:有无性繁殖方式产生的孢子,如厚垣孢子、芽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12.有性孢子:有性孢子就是指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孢子或经过受精作用产生的双倍体孢子。
13.植物病原细菌: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细菌。
14.原核生物: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微生物。
它的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种,无核膜包围,无明显的细胞核,细胞质中含有小分子的核蛋白体,但无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15.植物病毒:指侵染植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病毒。
16.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指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其体内繁殖扩展,发生致病作用,进而显现病害症状的过程。
17.初次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在寄主生长期间的第一次侵染,叫初次侵染。
18.再次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物发病后,有的可以产生孢子或其他繁殖体,传播后引起的侵染叫再次侵染。
19.介体传播:是指病原生物依附在其他生物体上,借其他生物体的活动而进行的传播及侵染。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
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普通植物病理学复习
普通植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植物病理学:研究植物病害得原因、病害发生发展规律、植物与有害生物间得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病害预测及其防治得学科。
2、植物病害:指植物在其生命过程中受寄生物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得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耐得程度,使植物在生理细胞与组织上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外部呈现不正常现象,引起产量降低或品质变劣得现象。
3、病原: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得因素。
4、病原生物:除植物自身以外得另一种生物因素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引起植物发生病害得生物。
5、病害三角:需要病原生物、寄主植物与一定得环境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引起病害得观点,就称为“病害三角”。
6、病状:就是指发病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得反常现象。
7、病征:指病原物在植物体上表现出来得特征性结构,只在侵染性病害中出现。
8、坏死:染病植物局部或大片细胞与组织得死亡,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各种变化。
9、萎蔫:指植物得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萎垂得现象。
10、腐烂:植物组织较大面积得分解与破坏。
腐烂可以分干腐、湿腐与软腐;根据腐烂部位分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及花腐等。
11、畸形:指植物受害部位得细胞分裂与生长发生促进或抑制性得病变,植物整体或局部得形态异常。
畸形可分为增大、增生(肿瘤或癌肿)、减生(矮化)与变态四种。
12、矮化:枝叶等器官得生长发育均受阻,各器官受害程度与减少比例相仿。
13、隐症现象:;一种病害得症状出现后,由于环境条件得改变,或者使用农药治疗以后,原有症状逐渐减退直至消失。
14、接触期:指病原物得接种体在侵入寄主之前与寄主植物得可侵染部位初次直接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得根围与叶围后,开始向侵入得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侵入结构得一段时间。
15、滞育期:病原物从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发现明显症状得时期。
16、病害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得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得过程。
17、死体营养型:病原物可以直接从死亡得细胞中吸收养分或者就是先杀死寄主细胞,然后再从死亡得细胞中吸收养分得寄主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非传染性病害:是由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传染性病害:由生物因素的侵染引起的,主要是病原生物的侵染,病害能够在植物的不同个体间互相传染。
寄生物:要从活的生物中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寄主:被其他生物夺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病原:能诱发病害发生的寄生物
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生物因素
非生物病原物:能诱发病害发生的非生物因素
病害的三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
病害的四角关系:病原寄主环境人为
植物病害症状(病状和病症):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状: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等)
病症: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特征性表现(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菌核:菌核是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休眠体,其内层为疏丝组织,外层是拟薄壁组织。
菌索:菌索是由菌丝体平行交织构成的长条形绳索状结构,外形与高等植物根系相似,故也称为根状菌索。
子座:子座是由菌丝在寄主表面或表皮下交织形成的一种垫状结构,也有由菌丝与寄主组织结合而成的(假子座)
革兰氏染色反应:对涂片固定的细菌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之后用乙醇冲洗以脱色,最后用番红复染。
如果菌体呈紫色,则为革兰氏阳性反应,如果菌体呈红色,则为革兰氏阴性反应。
喷菌现象:除了菌原体引起的病害以外,由细菌侵染所致病害,受害部位的薄壁细胞或维管束组织一般都有大量细菌存在,都可以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病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
钝化温度:指恒温处理10min后,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
稀释限点:是病毒能保持侵染能力的最高稀释浓度,反应了病毒的体外稳定性和侵染能力。
体外存活期:病株组织的榨出液在室温(20-22)下能保存其传染力的最长时间。
柯赫式法则(可简答):
(1)在病植物上常伴有一种病原微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出现症状相同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相同。
活体营养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记住的活体组织中火气养分的生物
死体营养生物:可从似的生物或无生命的物种中获取养分的生物。
寄生性:病原物在寄主植物活体内去的营养物质而生存的能力。
致病性: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变种:病原物种内对不同科、属植物致病性各异,且形态上差别小的群体。
生物型:指由遗传上一致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意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专化。
病原物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的某些部位相接触,由该部位侵入寄主植物后在其体内繁殖和扩展,发生致病作用,显示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害循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侵染循环。
生活史:以病原物为对象阐述病原物的生长、繁殖、休眠的过程
病害流行:通常把某种植物病害在一定地区、一段时间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的过程和现象称为病害流行,而在定量流行学里,则把植物群体的病害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增长泛称为病害流行。
单年病害流行:单年流行病害病原物能够在一个生长季节里连续繁殖多代,发生多次再侵染进而完成菌量积累,使得病害在一个生长季就能由轻到重达到流行程度,也称为多循环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是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在当年病害的发生过程中所起作用不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初侵染的菌源量,此类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菌量增长幅度虽然不大,但能够逐年积累,稳定增长,若干年后将导致较大的流行,这种流行类型的病害称为单循环病害。
植物病害的预测预报:依据病害的流行,利用经验或系统模拟的方法估计一定时限之后病害的流行状况,称为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