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管理.doc

合集下载

银行信贷业务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方法

银行信贷业务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方法

银行信贷业务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开放,银行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信贷业务的风险也不可忽视。

本文将探讨银行信贷业务中常见的注意事项和风险控制方法。

一、注意事项1. 客户资信评估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首先需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

这包括客户的个人信用记录、财务状况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

银行应该建立严格的评估标准和流程,确保客户的还款能力与所申请贷款的金额相匹配。

2. 贷款用途审查银行在考虑是否给予贷款时,需要审查贷款用途。

银行应确保贷款用途符合法律法规,并且与客户的经营或个人发展相关。

同时,银行还应对贷款用途进行合理性评估,以确保贷款资金不会被滥用。

3. 利率风险管理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重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银行应该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并与客户签订明确的贷款合同。

此外,银行还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监控和控制利率风险,以防止利率波动对贷款业务的影响。

二、风险控制方法1. 多元化贷款组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应该尽量实现贷款组合的多元化。

这意味着银行应该将贷款分散到不同的行业、地区和客户中,以降低整体风险。

通过多元化贷款组合,银行可以减少特定行业或地区的风险对整体业务的影响。

2.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银行应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通过内部审计和风险评估等手段,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3. 强化内部控制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确保贷款业务的合规性和风险可控性。

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加强对贷款业务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员工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4. 建立风险准备金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信贷损失,银行应该建立风险准备金。

风险准备金是银行从利润中提取的一部分资金,用于覆盖可能的信贷损失。

通过建立风险准备金,银行可以增强对信贷风险的抵御能力,保障贷款业务的稳健运营。

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

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

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信贷业务扮演着巨大的角色,为各个行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信贷业务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风险,因此,银行信贷管理与风险控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银行信贷管理的意义,并介绍一些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一、银行信贷管理的意义银行信贷管理是指银行对贷款业务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

它涉及到贷款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和处理。

银行信贷管理的意义在于提高银行的贷款业务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的风险收益平衡。

首先,银行信贷管理有助于提高贷款业务的效率。

通过建立合理的信贷管理机制,银行可以对贷款申请进行及时审批和准确评估,提高放款的速度和便利性,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银行信贷管理对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得贷款业务潜在风险增加,因此,银行需要通过信贷管理来识别和评估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控制。

只有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才能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银行信贷管理的具体措施1. 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通过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财务分析,准确判断客户的还款能力和风险状况。

同时,应建立客户分类制度,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采取不同的评估标准和审批流程,以降低风险。

2. 合理的风险定价机制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风险水平和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和费用,确保贷款业务的风险与回报相匹配。

通过合理的风险定价,可以激励良好的风险管理行为,防止风险过度扩展。

3.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贷款业务的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

这包括严格的授权和审批机制,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制度,以及健全的内部监督和风险管理机制。

4. 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银行应加强对贷款业务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识别风险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这要求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系统,并加强对风险指标和风险预警信号的分析和研判。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全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督管理(全文)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 GJ 宏观调控政策、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贷资产风险浮现了新特点、新动向。

梳理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方面:1、关联企业集团融资黑洞,有的明星企业存在泡沫破裂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对集团关联性企业授信风险认识不足,对集团客户多头授信和过度授信,造成银行授信超过集团客户的承债能力;另一方面,一些集团性客户在自身利益与银行利益发生冲突时,利用其股权结构的特殊性,通过不正常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产权变动等形式逃废银行债务,形成巨额的资金黑洞。

这几年,如银广夏、达尔曼、德隆、周正毅等企业集团或者家族关联企业贷款问题相继浮现,银行信贷资产损失惨重,充分暴露了商业银行对这些集团客户的授信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

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一个怪圈,越是规模大的明星企业、越是资金宽裕的企业、越是众多的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即使这些企业不能提供财务报表,不少商业银行也会因为其他银行的抢“贷”行为而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盲目跟进状态,如现在普遍存在的崇拜上市公司、明星企业现象,一些商业银行往往就是凭借有些企业上市和名牌的光环,不惜降低授信门坎,对这些企业存在的风险考虑较少,泡沫越吹越大,最终导致破裂。

如达尔曼等一批上市公司摘牌退市,明星企业泡沫破裂、黯然倒闭,给众多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2、企业资金链轰然断裂,产能过剩突发行业信用风险。

不少企业在追求规模的持续扩张和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不断扩大的资金缺口和债务规模,尽管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依旧有竞争力,但由于超负债经营,财务基础脆弱问题突出,一旦遇到资金链断裂,就会像“达尔曼”、“德隆”、“托普”、“三九”等多家上市企业相继陷入到正常经营难以维继的困境,并突发债务危机,商业银行资产为此遭到严峻损失的实例不少。

特别是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的暗地里,是大量的银行信贷。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探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探究

落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推进农行内部控制建设——从信贷管理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新兴的金融理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

而随着这些理念的不断深入,银行的职能不仅在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还向金融通信、金融服务等多领域发展。

而随着银行业务逐步多样化,信贷风险也随之增加,这就使得加强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成为银行管理者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一)控制环境要素发展现状1.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对于组织机构的合理性较为重视,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基本上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

我国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经济现状不断调整组织结构,从而达到其内控体系顺利运行的目的。

目前,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上市银行均建立了符合《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的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并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主体地位及各自权责$2.内控文化。

企业文化中越来越多出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文化的身影。

例如,山东齐商银行合理地提出(五个零)的工作制度等。

但是,纵观全国银行状况,对信贷风险内控文化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企业文化长期以来忽视信贷风险内控,导致员工对信贷风险内控的认识不清楚,无法结合到实际工作中,影响及时恰当分析处理业务的能力。

(二)风险评价要素的发展现状。

在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相对丰富,商业银行的管理重点一直都放在了信贷风险的管理上,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管理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稳步进行。

从2002年到2014年,我国多数商业银行都做到了风险管理基本工作,对于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可以更好地进行识别和评估。

而对于信誉风险、科技风险等外部风险也可以很好地控制和管理。

但银行内部控制所发挥的作用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仍然不是很明显,旧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还在运行之中,没有被替代。

很多不同信贷风险的控制环节都没有安排完善的、与之相对应的内控手段,这使信贷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评估不能够充分结合而发挥作用。

银行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银行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ⅩⅩ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第3章ⅩⅩ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现状3.1ⅩⅩ银行湖南分行概况中国ⅩⅩ银行湖南分行下辖1个营业部和12家二级分行、602个营业网点,正式员工1.3万人,于2010年8月18日实现A股首发上市,被评为当年第六大股份制银行。

2011年全行实现利润总额26亿元。

截止2011年末,全行法人客户贷款余额78.24亿元,较年初增加21.3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8亿元,贷款不良率2.2%。

近几年,随着金融环境变化及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ⅩⅩ银行湖南分行的各项业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授信业务作为其主要业务发展也十分迅速,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也逐步发展完善起来,主营业务包括:人民币存、贷款和结算业务;外汇存、贷款及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一些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它业务等。

详见下表:3.2ⅩⅩ银行湖南分行信贷业务概况信贷业务目前是ⅩⅩ银行湖南分行的主要业务,其利息收入是湖南分行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占其总收入的70%,目前湖南分行授信业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良贷款比率偏高,ⅩⅩ银行湖南分行2011年和2010年的的资产质量情况如表3.3示。

3.3ⅩⅩ银行湖南分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3.3.1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模式与组织结构ⅩⅩ银行湖南分行建立了严格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制,对信贷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从风险控制角度来实行全面的审贷分离,既要控制授信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保证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并及时全面系统地进行内部检查和稽核。

ⅩⅩ银行湖南分行按照国际先进的授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体制可重新为三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的层次;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

首先,决策层由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授信政策委员会等设定授信风险管理策略,具体包括业务指引、额度设置、绩效考核目标等。

其次,在执行层和监督层,授信业务由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的三个部分构成:第一是根据信贷政策进行授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职能;第二是对授信业务风险进行监控;第三是负责授信业务的具体发放。

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

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金融机构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中介、信贷供给和风险管理的角色。

信贷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中可能面临的借款人违约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

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是金融机构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挑战、管理工具和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信贷风险管理对金融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信贷业务是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信贷风险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声誉。

其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波动使得信贷风险的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来应对不确定性和市场的冲击。

此外,合理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利用效率,降低对外融资成本,增强竞争力。

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金融机构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金融机构的业务复杂性和规模不断扩大,使得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监管要求不断提高,对信贷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再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也加大了金融机构面临的信贷风险。

最后,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创新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三、信贷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信贷风险管理应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测等环节。

风险评估是信贷风险管理的起点,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信贷风险的大小。

风险定价是指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市场情况确定借款的利率和抵押品要求,以反映不同信贷风险的差异。

风险控制是指通过建立有效的授信政策和信贷审查流程,控制信贷风险在可控范围内。

风险监测是指定期对信贷资产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信贷风险。

四、信贷风险管理的工具与策略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金融机构可以运用不同的工具和策略来降低风险。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借款人进行全面的信用评估,并根据评级结果制定不同的授信条件和利率。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风险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产风险控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贷业务始终是其核心业务之一。

然而,信贷业务在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其中,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

信贷资产风险,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在发放信贷后,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借款人无法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这些不确定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市场波动、经济衰退、借款人经营不善、自然灾害等。

为了有效控制信贷资产风险,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

这一体系应涵盖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财务状况分析、还款能力预测等多个方面。

在信用评估中,银行要综合考虑借款人的历史信用记录、行业声誉、社会信用等因素。

对于企业借款人,还需深入分析其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以评估其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同时,要关注企业的经营模式、市场竞争力、管理团队素质等非财务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和还款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除了对借款人进行全面评估,银行还需要对贷款项目本身进行风险分析。

不同的贷款项目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例如房地产贷款可能受到房地产市场波动的影响,制造业贷款可能受到原材料价格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因此,在审批贷款时,银行要充分了解贷款项目的背景、用途、预期收益等情况,评估其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在贷款发放后,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并未结束,而是进入了贷后管理阶段。

贷后管理是信贷资产风险控制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

银行要定期对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跟踪监测,检查借款人是否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使用贷款资金。

如果发现借款人出现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等情况,银行应及时采取措施,如要求借款人提前还款、增加担保措施、调整还款计划等,以降低风险损失。

此外,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招行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招行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

招行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个人信贷风险是指在个人贷款业务中,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或者信用评级下降导致的违约风险。

对于招商银行来说,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

本文将从招商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风险评估、监控措施以及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招商银行建立了完善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以确保个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该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等。

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方面,招商银行设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同时,在各个业务部门也设立了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具体的风险管理工作。

招商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可以降低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

招商银行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加强内部控制,例如建立审批流程、风险交换和审查等。

此外,招商银行还制定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以确保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

这些政策和流程包括合规风险管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等。

二、风险评估招商银行通过风险评估来评估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水平。

风险评估是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它可以帮助银行科学地确定贷款利率、放款额度以及还款期限等。

招商银行采用了多种评估方法来评估个人信贷风险,例如信用评分模型、贝叶斯网络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收入状况、负债情况等因素,给出一个客观的风险评估结果。

在风险评估的过程中,招商银行还会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借款人的收入来源、负债情况等因素,可以评估出借款人承担贷款风险的能力。

三、风险监控招商银行通过风险监控措施来实时监测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情况。

风险监控是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潜在的风险。

招商银行采用了多种风险监控措施,例如风险预警模型、风险监测系统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有效防范银行信贷风险
客户业务 发展部 和私人 银行业 务发展 部 , 在公 司和私人银行业
务发展部等部门 中还 可 以根据客 户性 质及需 求进行 进一 步细 分。超过分支机构权 限 的业务 必须严 格上 报 由上 一级部 门处 理。( ) 2 在区域 中心行或管理 处建立 区域操作 中心 , 将各分支行 的后 台操作部分或 全部集台到 区域操作 中心, 以减少操 作风险 () 3 总行及区域风 险 、 市场风 险等进 行测量 和监控 , 为管理层 和 业务部 门防范风险提供有效 的支持 和指导 :( ) 区域 中心行 4在 或管理处设立不 良资产 处理部 门, 门负 责处理各分 支机掏在 专 业务拓展 中发生的不 良资产。( ) 5 在总行 和区域 中心 行设置产 品开发部 门, 负责银行产品的设计 和开发 ( ) 6 各分 支机构在具 体业务操作中 , 根据业务的不 同性 质 . 与区域 中心行或管理处 的 有关管理部 门和 中心直接联 系 , 接受 他们的指 导 各 管理部 门 之间以风险管理部 门为纽 带 . 用信息技术加强相互沟通 :( ) 利 7 在区域 中心行和基层行设 立 内部合 规管理 自查 自律组织 , 照 按 审计部 门和管理层 制定 的操作规 程进 行 自我 控制 , 过发挥员 通 工的主观能动性 , 降低风险。 3 强化决策机 构和监督机构的作用 。应尽 进行国有商业 银行产权制度和法人 治理制度 的改 革与建设 . 银行 董事会 及下 设各委员会应切 实担 负起 制定银 行经 营 目标 和经 营策 略的职 责, 组织制定和完善各项 业务规章 和操 作程序 。独立性 是 内部 审计晶重要的原则 , 内部审计充 分发 挥作用 的必要条件 , 是 监事 会 和银行 内部稽棱审计 部门的设立应独立于决策机构和执行机 构, 分别直接隶 属于股东大会和董事会 , 独立行使 监督 权力 . 以 达到对监督对象 的有敢监督 和指导。 同时 , 内部 审计应 实现制 度化 、 规范化和系统化 。要赋予内部 审计部 门适 当的权限 . 以保 障其能全面地履行职责 ; 建立健全 的商 业银行 内部 审计标 准 要 和指标 . 建立标准的审计程序和报告格 式 ; 内部审计必须 宴行 定 期审计与不定期审计相结合 , 现场 审计 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 , 专 项审计与全面审计相结台。通过采用 系统严谨的方法 , 独立地 、 客观公正地对银 行的内部活 动进行 审查 . 在与业 务部 门互动 的 基础 上提出指导性建议 , 提高银 行风险管理水平 。此外 , 还应充 分利用外部 审计 ,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形成互动 , 使 促进 内部 审 计工作 的发展 , 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作用:

金融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

金融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

金融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第一章:引言金融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一直是金融机构及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之一。

信贷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它直接影响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信贷风险,以降低潜在的损失。

本文将探讨金融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及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以及金融机构可以采取的措施来管理和控制信贷风险。

第二章: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之一,但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风险的业务。

信贷风险指的是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风险。

这种风险可能来自于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行业状况等因素。

信贷风险的存在会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以降低信贷风险对其经营的影响。

第三章:风险评估与信用评级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是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风险评估是指对借款人及其贷款项目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信贷风险水平。

而信用评级是指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

通过风险评估和信用评级,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和还款能力,从而做出更明智的信贷决策。

第四章:信贷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信贷审批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

信贷审批流程包括信贷申请、信贷审查、信贷批准、贷款担保等环节,通过严格的审批流程,金融机构可以筛选出质量较高的贷款项目,降低信贷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还需要采取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如设定贷款限额、设置还款期限、收取担保品等,以减少信贷风险。

第五章:信贷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信贷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是金融机构进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建立有效的信贷风险监控系统,金融机构能够及时了解贷款项目的风险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控制。

预警机制则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信贷风险,为金融机构制定风险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经济发展中重要的角色,其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金融系统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两个方面,探讨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策略与实施。

风险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无可忽视。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多种类型。

其中信用风险可能是最为关键的,因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就是信贷业务。

对于信用风险的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审批流程,严格把关贷款的发放,确保风险可控。

除信用风险外,商业银行还面临市场风险,即由于市场因素引起的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

为了管理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风险敞口监测和管理制度,灵活调整交易策略,减少市场波动对银行盈利的不利影响。

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风险,涉及到内部人员、管理流程、信息系统等多个方面。

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操作风险的最小化。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是管理层向股东和监管机构承诺,以保障银行的稳定运营的重要手段。

内部控制的建立需要从战略层面、风险管理层面、运营管理层面等多方面入手。

首先,管理层需要对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充分的评估,确保银行的可持续经营。

然后,应制定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政策,确保各部门和各层面的内控措施得到有效推行。

同时,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评估与改进。

除了内部控制,商业银行还需要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

该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的策略制定、风险定位和风险限额的确定、风险监测和风险报告等。

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合作。

同时,商业银行还需采用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和监测工具,及时发现和控制风险。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信贷风险及内控管理

一信用社通过近年来的改革,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得到较大发展,但信用风险大,业务品种少、服务手段落后,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经营理念陈旧、内部控制不完善和员工素质低下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农村信用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实现风险管理,提高贷款质量,实现贷款规模、数量、效益均衡发展;因此,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过去信用社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下,按照存贷比发放贷款,通过粗放式、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来发展业务,实现利润;通过资产规模扩张来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出现恶性膨胀;当务之急要实现分帐经营;具体分三个时间段:第一时间段,省联社成立以前;第二时间段,2005-2007年,期间现金发放的贷款,要严格实现责任追究;对过去形成的不良贷款,联社要成立专门的清收队伍,对贷款进行全面核查,催收,保全资产;第三时间段,从2008年开始,对新增贷款发放,要引进严密的信贷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风险管理;一、成因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主要是操作风险,未严格按农村信用社信贷操作程序进行贷款管理,在发放和管理贷款方面的操作技术性失误等;贷款操作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贷款“三查”流于形式;有的信贷人员对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信状况、担保能力等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准确的反映借保人的经济效益和信用程度;只是信贷人员坐在屋内根据贷户的一面之词而写来应付检查的;对借保人单位在别的信用社或其它机构有不良贷款的贷户仍然发放贷款;审查贷款时不严格,重形式轻内容,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仍然发放贷款等;贷后检查不及时,在实际工作许多因为信贷人员贷款催收不到位,造成了贷款超过了诉讼时效,贷户赖帐都无法起诉;由于贷款“三查”制度流于形式,导致贷款出现风险难以控制;二是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项目评估;借款人无论经营什么业务,事先都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预测其经营的后果及可产生的风险;特别是对固定资产贷款,除企业必须提供可行性分析的书面报告以外,信用社还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贷款项目评估;如果信用社在审查贷款项目时,既无科学的可行性分析,也无项目评估;单凭决策者的主观经验决策贷款,就有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三是缺乏科学管理;贷款规模过大,贷款投向结构、期限结构不合理,贷款经营机制不健全,都是使信用社贷款发生风险,造成损失的原因;四是信息不灵;信用社任何一项经营决策,必须依靠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贷与不贷的决策;至于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则要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资金方面的信息;如果信息不准、不灵敏、反馈不及时,往往导致贷款决策失误,发生风险损失;五是思想方法不正确,主观片面;在信用社经营中,部分信贷人员只看到好的、有利的方面,看不到差的、不利的方面,导致决策失误,产生风险;六是缺乏工作责任心;由于信贷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疏忽大意,甚至放弃和滥用职责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屡见不鲜;随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取向,逐步把信用社办成产权明晰、经营有特色的社区性农村银行业机构”总体原则的确立;这就要求我们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树立“成本可算、利润可获、风险可控” 的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放弃单纯地追求规模增长,追求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追求速度;近些年来,信用社积极探索和完善了一系列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是,目前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难以适应信用社改革时期信贷风险管理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由于信贷风险管理观念滞后,在干部职工中普遍存在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现代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的技术手段,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还没有从以实物管理为中心向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转移,没有形成与改革时期相适应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二信贷政策需要继续完善;一是对于退出客户的信贷风险防范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由于对贷款客户实行择优选贷,必然导致一部分农户及企业失去贷款资格,存量贷款风险突出;二是贷款政策特别是支农贷款政策在操作中存在困难;三是贷信贷产品单一,没有形成与农业的产业特点和县域经济发展多样化相适应的信贷产品;三风险识别机制不健全;一是目前信用社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全面反映贷款风险情况;二是没有建立起适用于贷户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难以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三是对行业风险分析不足;在对农业产业发展状况、经济周期、经济规律的分析上还不够,预警调控机制还不完善;四是信贷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比较落后,当前信用社贷款风险管理仍然停留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阶段,定量分析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四目前风险管理程序不科学、责任不明确;一是贷款审批约束机制不强;各个岗位在管理上具有从属关系,没有专门的贷款风险控制与管理部门,审贷分离在执行中大打折扣;二是贷款风险管理责任不明确;由于授权制度还不完善,加之审贷分离原则落实不到位,贷款管理各环节的职责、权限还比较模糊,有关人员责任不明确,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责任追究制度,激励机制弱化;五人员素质不适应、信贷风险管理基础制度不落实;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业务培训不够、员工风险管理素质不高、部分业务制度的合理性操作性较差等等,直接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信用社操作风险时常发生二、对策一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组织构架;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按照建立“监督管理、权力制衡、合规发放、正向激励、责任追究”的机制原则,提出新的信贷管理体制构架设;1、建立和完善信贷监督与管理组织构架;针对农村信用社整体风险突出,主要体现在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的客观事实,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控制,已成为农村信用社急待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联社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下设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委员会; ——全面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内控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发生金融风险的关键;内控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科学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 ——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培育信用社风险文化就是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准则,工作氛围;我们有很多管理制度,制度是要大家强制执行的,而健康的风险文化能把制度的执行从强制变为自觉自愿; ——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1培养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三种意识;一是要做到违反制度不搞“下不为例”;二是不找借口违反制度,不变通执行制度;三是违反制度严格问责,大力提倡领导问责;2完善有利于提高执行力的运行体制,优化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实行“三分离”的运作管理模式;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在建立县级联社理事长“一票否决”制度的基础上,实行县级联社分管领导前台、后台分离,信贷部门前台、中台、后台分离,公司类客户部门与个贷类客户部门分离的“三分离”运作管理模式,形成信贷决策的权利制衡机制;二、再造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按照流程银行的理念,对原有的信贷业务流程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在既要控制信贷风险,又要提高操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按照“贷款受理—客户调查、评价和项目评估—贷款审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的信贷业务流程,打造适合农村信用社管理特点的审贷分离、定岗定责、权利制衡、责任追究的流程银行模式;采取集中经营与授权经营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公司类和个人类客户对信贷服务需求的特点,设立客户受理岗、信贷调查评价、评估岗、信贷审查岗、信贷审批岗、放款操作岗、贷后检查岗、风险监控岗、档案管理岗,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各基层信用社可以根据贷款规模和人员数量及素质来定岗定责,可以一人多岗,但是,调查岗、审查岗、审批岗、检查岗必须分离,绝对不准出现贷款“一手清”现象;因此在岗位设置上,基层信用社不宜再分内、外勤岗位,每个员工都是综合柜员,人人参与资产负债管理,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才能增加凝聚力,才能切实形成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全程营销和监控机制;三、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1、贷款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各信用社“一把手”在信贷管理上应处于“超脱”地位,要专职于管理,不能又操作又监督、又审批,要建立起会计、审计、纪检监督制约网络,明确各监督岗位的职责权限,避免道德风险和内部风险控制;2、对联社参与审批的贷款;联社贷款管理部门要将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个环节的管理责任落实到部门,到岗位、到人;贷款管理的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有人负责;4、界定责任,奖惩分明;贷款失误拟按下列标准划分责任:1.调查岗人员提供情况不实、导致贷款审批失误,造成贷款损失,由调查岗位人员负主要责任,审查岗人员要对借据的合规合法性负主要责任,决策审批者负领导责任;信贷人员越权违章放款,造成贷款损失,由放款操作人员负全部责任;2.审批决策者不采纳调查人员的正确意见,做出错误决策,或不经信贷人员调查,直接审批贷款,造成损失的,由审批决策者负全部责任;3.贷款发放后,因检查人员检查不认真,未能及时发现或反映问题,造成损失的,由检查人员负全部责任;有权责任人对信贷员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措施不力,造成贷款损失,由有权责任人负全部责任;四、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实现贷款风险转移;在市场经济中,贷款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贯穿于信贷资金运动的始终;因此,建立必要的信贷资金补偿和转化机制,是确保资金安全的有效举措;措施之一:可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或基金制度;对弱势群体中的农户贷款或农户一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可实行五户联保方式,对民营企业贷款可实行三户联保,进行授信、发证、授牌,一户贷款出现风险或损失,其他贷户可有效补偿;措施之二:可足额提取呆帐、以增强农村信用社抵御信贷风险的能力;措施之三:可实行贷款风险保险制度;贷款风险保险是信用社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和贷户以贷款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贷款风险保险,当投保企业或贷户因保险责任内的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信用社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以转移信用社的贷款风险,减少资金损失;措施之四:可建立风险金制,推行信用社信贷人员风险金制度;五强化贷款管理基础工作1、要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基础数据和基础资料的信息采集机制和反馈制度,以利于联社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内贷款管理有关信息,提高联社科学决策和工作指导水平;当前,一是要加强贷款合同管理,完善借款合同、借款借据要素;二是要建立健全借款人经济档案;三是要完善贷款登记簿制度;四是要逐级建立辖内大户贷款登记、报告制度;2、加快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要充分认识贷款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基层社贷款管理工作中所需必要的设备,要尽快配备;要大力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3、稳定机构,充实人员,更新知识,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当前突出的问题是要充实贷款管理人员,特别是第一线人员;要按规定比例尽快配足贷款管理人员;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组织贷款管理人员,学习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知识,尽快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六目标管理,正向激励;我要讲的目标管理,有三个层面:一是联社经营层,要以实现股东、员工、客户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二是基层信用社主任,结合各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制定三年目标;三是基层信贷人员;要测算每个员工的保本点和贡献率;因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考虑边际效用,力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要趋向均衡;对不能为信用社创造收益的员工,要进行分流、买断、内退;二自省联社2006年成立,经过六年来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新一代系统上线以来,苍山县联社不断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合规文化建设,支持“三农”及地方经济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随着信用社信贷业务的飞速发展,风险随之也凸显出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案件的频频发生,不仅使信用社资产蒙受了损失,也使信用社的声誉受到负面影响,更是使一些信用社员工悔不该当初,高墙内的忏悔却不能减少对家庭、对亲人的伤害;新形势下,信用社面临的风险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甚至全球化的趋势,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在这种情况下,信用社要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对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都要有新的提升,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都纳入统一的风险管理范围;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防范道德风险的能力;风险存在于信用社业务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内在的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信用社员工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性;信贷人员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一是要把优秀的人才放在信贷岗位上,并将健康的信贷文化思想、行为及职业道德,进行有效传导和贯彻,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二是建立长效的信贷培训机制,根据新时期信贷工作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让信贷人员有针对性的不断“充电”,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贷工作需求,特别要加强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技巧,实事求是地撰写调查报告,对借款人的各项经济指标作出正确的分析、解读与结论;三是通过这次人力资源改革,建立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设置评定信贷人员等级、建立科学的信贷考核目标体系和信贷考核的激励机制,让信贷人员以工作实绩“论英雄”,使其得到高额回报和实现个人价值,充分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正面引导解决信贷人员的思想压力与负担;由于责任追究效果的凸现,一些人受到处罚,使一些信贷人员总是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更变不上积极主动地营销贷款,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这就要求联社要积极探索“尽职免责”的新政策,尽快修改完善“尽职免责”的有关规定,真正解除各环节尽职人员的后顾之忧,促进他们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业务发展;二、坚持“合规管理”的原则,弱化合规风险的产生;合规是指信用社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是信用社核心的风险管理,也是法律风险的一种;其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框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促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确保依法合规经营;一是持续关注法律、规则和准则的最新发展,正确理解法、规则和准则的规定及其精神,准确把握其对信用社经营的影响,制定并执行风险为本的合规计划;二是联社贷款授权授信管理全面实施,信贷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轨,要不断强化信贷管理责任,进一步规范信贷管理和操作流程,提升信贷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合规风险;三是对案件防控工作实行专项治理,在全辖内要做好常规查检、专项检查,要对风险点隐患及时清查与综合治理活动,提高合规经营理念,加大案件责任追究力度;四是持续开展行风建设活动,加大对信访举报件的核查摸排力度,深入落实安保工作责任制,推进安防设施达标工程,构筑强有力的安全保卫体系;五是加强对起诉贷款的风险防范;从起诉案例看,虽然信用社“赢了官司却赢不了钱”怪现象已是见怪不怪;这就要求我们在诉讼案件初始就寻找被告人可以执行的财产,与法院密切合作,切实维护信用社权益;三、坚持“三查制度”的高质量实施,全面提升防范及预警风险的能力;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对每笔贷款都必须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严格审查、贷后跟踪检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对贷后检查不规范,检查整体质量不高,甚至流于形式,可谓是案件防控的一个软肋;一是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苍山县联社已设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基层信用社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外置工作;而在具体操作业务的基层信用社要按照借款人的借款额度的大小分别由县联社、信用社主任、业务主任、客户经理承担相应的贷后管理责任;二是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明确检查时限,划分检查金额,规范检查的程序和方式,同时要坚持双人检查制度,对规定额度上的贷款全部实行实地检查,对所作检查要明确内容和重点,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和各种情况;三是及时预警,构建立体式的贷后管理预警体系;要从外部各个渠道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内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动态贷后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对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对已预警的要实行督办制度,要指定部门、人员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监督具体经办社贯彻执行;三一、信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作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也面临: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由于现金支付能力不足,不能保证存款者提现需求、信用风险指借款者或者金融交易对象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履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面临的首要风险,也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赢利性风险指金融机构经营亏损或赢利少于预期而带来的风险、操作风险指在金融机构内由于顾客、不足的内部控制、系统或控制失败以及不可控制的事件而造成意外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指被用于交易或可交易资产的价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造成的价格波动等诸多风险;在这些风险中,信用风险最为突出;由于贷款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产业务,因此信用社面临的风险集中在信贷风险上;目前我国信用社的贷款主要是三农贷款,也有一些商业运作;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存在特别的风险和成本;我国的农村经济,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户收入低下且有明显季节性、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贷款往往又缺乏必要的担保和抵押品,因而贷款风险高;而农户居住分散、贷款具有单笔规模小等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二是存在着借贷的非生产性;由于农民的收入很低,在消费上难以满足自身需要,至今在借贷上仍有相当比例的用途是非生产性的;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这些没有还款来源的项目;三是由于农村缺乏合适的抵押物;在中国,农民没有土地的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因此土地还不能作为抵押物;而农民可以用来抵押的物品如四荒的承包权、房屋和农机具等,金融机构又因为其执行成本太高而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四是农村获取相关信息困难,金融机构无法掌握借款人充分的信息;比如贷款资金的运用,借款人的资金状况等等,金融部门获取和处理这类信息的成本很高;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村贷款的申请、获得和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贷流程管理不足信贷管理从流程角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贷前决策,贷中跟踪管理和贷后总结评价;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流程管理上还很粗糙;贷前有三个环节:贷前调查、授信复查和贷审会讨论,这些是风险防范的关键防线;然而在实际业务运行过程中,这三个环节都存在较大问题;首先由于信贷员出于自身利益,或者能力和素质不够等原因,使贷前调查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所以第一道防线有时往往是形同虚设;其次,授信部门复查,又因为人员力量有限而显得十分薄弱;最后,现行的贷审会制度,无论其人员构成、职能设置还是审批程序,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干预也会使信用社承担本不应承担的风险;在贷中和贷后管理方面,“重贷轻管”一直是农信社的老大难问题;其一是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在价值取向上“重效率而轻质量”,即偏重于贷款增长而忽视存量的管理;其二是信贷人员配置不合理、不科学,与贷款规模不相适应;其三是管理模式有待改革;现行的信贷管理模式是“谁调查,谁管理”,即贷款人员作为贷款的第一责任人,负责从贷前调查、贷中管理、贷后监控到贷款回收的全过程;这一管理模式固然有其科学的一面,比如给予了信贷人员较强的激励;但是也存在明显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它从某种程度使信用社放松了对信贷风险的警惕,过分相信信贷员会把好关;事实上,这种模式不但削弱了信用社事前防范、预警和管理信贷风险的能力,而且事后一旦出了问题,信贷员是无法真正“负责”的;2、贷款管理制度低效首先是制度设计上的低效,多数信用社都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配套、不及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看,贷款业务中存在大量的控制盲点,一人承担不相容职务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小额农贷,贷款员既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又做贷款审批和贷后检查,使贷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重要的信用中介和风险管理功能。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运营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详细探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首先,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面临众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

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提高银行对储户和投资者的信任度,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保护银行自身的利益。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定价、风险监控和风险应对等环节。

首先,风险评估是对银行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包括利用风险模型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确定贷款的风险权重和利率。

风险定价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贷款的利率和手续费等收入。

风险监控是对贷款债务、市场价格和利率等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确保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风险应对是在风险出现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追索债权、调整利率和提前偿还等。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保证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内部程序和控制、内部报告和监督等方面。

首先,内部审计是对银行内部各项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率进行评估和审查,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内部程序和控制是针对不同业务环节制定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确保各项活动按照规定进行,防范风险隐患的产生。

内部报告是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情况的定期汇报,为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

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跟踪和监督,通过检查、核对和抽查等手段,保障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和执行。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具有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风险识别阶段,通过分析和评估银行所面临的各类风险,确定风险管理的重点和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其次,风险评估阶段,通过建立风险模型和评估方法,对银行的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

第三,风险控制阶段,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贷款审批制度、控制贷款风险的集中度和分散度等。

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担保措施

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担保措施

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与担保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银行信贷业务作为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业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信贷业务涉及的风险较高,一旦管理不当,可能会对银行和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银行需要明确风险的管理方式,并采取适当的担保措施来防范风险。

一、风险管理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为了有效地管理这些风险,银行应采取以下措施:1. 信用风险的管理信用风险是最为普遍和重要的风险之一。

银行应严格审查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并根据信用评级对其进行分类。

此外,银行还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制定信贷政策和流程,加强内部控制,确保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和稳健性。

2. 市场风险的管理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银行应建立风险敞口管理机制,确保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降低市场风险的影响。

同时,银行还可以利用金融工具,如利率互换、远期外汇合约等,进行风险对冲和套期保值操作,防范市场风险的波动。

3. 操作风险的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操作和管理不善所导致的错误和损失。

为了降低操作风险,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制度。

此外,银行还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减少因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

二、担保措施除了风险管理措施外,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担保措施来减少信贷风险,并确保债务的履约。

1. 抵押担保抵押担保是指借款人将资产在法律范围内划归银行所有,作为债务的担保方式。

借款人通过抵押担保,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车辆等有价值的财产作为担保物品,以减少银行的信贷风险。

2. 质押担保质押担保是指借款人将财产或有价证券交付给银行,作为债务的担保方式。

借款人通过质押担保,将自己的股权、存款、保险单等财产交付给银行,以增加借款的可信度和可实现性。

3. 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是专门提供担保服务的机构,其作为第三方担保,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保障。

银行可以与担保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信贷业务中引入担保公司的担保方式,以降低信贷风险。

内部控制与银行信贷风险防控

内部控制与银行信贷风险防控

内部控制与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作者:史胡敏来源:《商业经济》2018年第01期[摘要] 代理成本理论最初是经过研究代理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而形成的,随着理论的发展,代理成本理论逐步扩展到用于研究所有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经济行为中。

基于我国内部控制概论,通过尝试运用代理成本理论分析在银企借贷关系中存在的两方面委托代理关系,即银行自身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银行与借款企业之间,这两组代理关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会给银行带来了相应的信贷风险。

因此,提出减少这两方面代理成本的现代企业内部控制措施,即银行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内控机制建设,另一方面要持续关注和评估借款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从而达到促进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目的。

[关键词] 内部控制;代理成本;委托代理关系;信贷风险[中图分类号] F83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1-0018-03一、内部控制概论内部控制是单位和组织为实现一系列目标,而制定的规范、制衡、监督组织内部各岗位运行的有关程序和机制的集合。

早期内部控制的理念就已体现在人类发展初期的各项组织活动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不断细化,人类组织关系、经济关系趋于复杂,资产的所有者与资产的经营者的角色日益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并产生了代理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正是为了减少这种委托代理成本而实施的努力。

(一)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内部控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内部牵制阶段、内部牵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

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是以1992年美国反财务舞弊委员会(简称COSO)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为标志的,COSO框架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以及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讨(5篇).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讨(5篇).doc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讨(5篇)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浅析摘要: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供社会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趋势明显,金融市场竞争激烈,商业银行不仅要面临竞争,还要承受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尤其是信贷业务风险越来越突出。

因此,商业银行若想持续发展,赢得市场,就要加快信贷业务风险控制,规避风险,把信贷业务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确保经营效益实现。

本文将针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展开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信贷风险;风险控制引言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社会职能,无疑是当前促进金融市场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在银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

但由于我国金融市场起步晚,金融监管滞后,且信用机制不成熟,使得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高居不下。

这非常不利于商业银行稳定发展,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应针对信贷业务风险,采取有效风险管理与控制措施,降低风险,使自身能处于一直良性运营状态,实现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一、商业银行特点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形式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且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业务集中在存款和信贷业务,收入来源是信贷业务,信贷资产占总资产70%左右,是金融体系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当前经济市场上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力量,担负着:支付中介、经济调节、信用创造、信用中介等金融服务职能,推动着社会经济流动,是商业信贷业务提供的主力军。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信贷,但信贷业务伴随着信贷业务风险。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虽呈现下降趋势,损失类不良贷款却在持续增加,损失类贷款数额达到656.6亿元,截止2015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突破五千亿。

这说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现状并不乐观,信贷业务风险已经成为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要素,关系商业银行存亡。

商业银行 信贷 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 信贷 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是指商业银行为了确保信贷业务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

它旨在保护银行利益,降低信贷风险,并确保信贷业务符合法律法规和银行的内部政策。

以下是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的几个重要方面:1.信贷政策与流程: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信贷政策和流程,明确信贷审批的标准、程序和权限。

这包括审查申请人的资格和信用状况、定期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等。

同时,需要确保信贷决策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2.风险评估与控制: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对借款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市场前景等。

风险评估结果将有助于银行决策是否授予贷款以及贷款额度和利率的确定。

此外,商业银行还需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贷款。

3.贷后管理与追踪:商业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贷后管理体系,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跟踪和监控。

这包括定期检查借款人的还款情况、经营状况等,并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违约风险的发生。

同时,商业银行还需建立适当的追偿机制,确保在贷款违约时能够及时收回债权。

4.内部审计与合规管理: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定期评估信贷业务的运行情况,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此外,商业银行也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确保信贷业务的合规性。

5.信息技术和数据安全:商业银行需要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系统,确保信贷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同时,商业银行还需加强对信贷业务中涉及的个人信息的保护,遵守相关隐私和数据保护法规。

商业银行信贷内部控制是确保信贷业务运作正常、安全和合规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规范信贷流程、风险评估与控制、贷后管理、内部审计和合规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帮助银行有效管理信贷风险,并保护银行和客户的利益。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银行信贷是指银行在向客户提供公司、个人贷款或信贷时所承担的风险。

在金融业务中,信贷是银行获得收益的重要渠道之一。

然而,信贷也是银行风险控制的重要方面。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减少银行在信贷业务中承担的风险,确保银行能够稳健提供优质的贷款或信贷服务。

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原则银行信贷风险控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偿付能力。

银行在提供贷款或信贷业务时,必须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偿付能力。

通过这种评估,银行可以了解借款人的信用历史记录、流动性、资产负债等情况,以此预测他们的偿还能力。

2. 控制信贷分散化。

银行在提供贷款或信贷业务时,应该避免将过多的贷款或信贷分散在少数借款人身上。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当出现集中违约时,银行可能会遭受严重的信贷损失。

3. 按照银行制定的信贷政策分配贷款或信贷额度。

银行应该按照自己的信贷政策和风险偏好来分配贷款或信贷额度。

通过执行这种政策和偏好,银行可以合理分配贷款额度,减少信贷风险。

4. 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计划是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关键。

银行应该根据风险管理计划制定不同的策略,以应对不同的信贷风险状况。

5.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

银行内部控制措施的目的是确保外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因此,银行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以确保实施的控制措施能符合制定的信贷策略。

银行信贷风险分类银行信贷风险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来源分为以下四类: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借款人无法偿还相关贷款或信贷所造成的风险。

其中,借款人可能会因经济衰退、拖欠债务或其他原因无法履行约定。

2.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中央银行政策、汇率波动和股票市场景气度的变化所引起的风险。

市场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外汇风险。

3.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贷款所收到的利息和存款所支付的利息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利润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的能力。

4.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业务运营过程中由于操作错误、计算错误和技术问题所导致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银行内部控制与信贷风险管理当今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信用环境因素,等等,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的缺失。

一、内部控制的缺失是引发信贷风险的重要原因(一)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缺乏对“内部人”的有效控制措施。

发生在上海中信实业银行信贷科长操纵3亿元银行承兑汇票诈骗以及建行浙江义乌支行客户经理贪污诈骗2000万元信贷资金案就是因银行对“内部人”控制缺失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典型案例。

两起案件的作案人都是银行信贷岗位的主要责任人,且作案时间跨度较长,隐匿性强,这至少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问题:虽然作案人处心积虑,但更重要的是银行内部忽视了对重要岗位责任人的控制或缺少有效、必要的控制措施。

正是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管理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缺乏正确、全面、客观、动态的评价。

论文百事通笔者认为,对“内部人”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这是控制工作的基本要求。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很容易因主观心理因素介入而使控制失效。

这可能来自于两种心理方面的作用:一种是“晕轮效应”,另一种是“优先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效应。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人的行为中的某一点覆盖于人的全部行为之上。

这种效应很容易引起判断上的主观性而造成对人的评价的偏差。

所谓优先效应是指人们往往把第一印象看得更加重要,以至于影响今后对人的评价。

很显然,一个人在第一阶段时期工作的好坏只能说明他当时的情况而不应以此来代替他今后的表现。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管理者对职员的评价往往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或注重一时绩效和印象。

以上两种心理因素的作用,很容易使管理者对一些业务能力强或会表现的业务人员过度信任,在日常工作中缺乏必要的防备,从而导致一些不该发生的案件发生。

因此,商业银行如何保证内部管理人员和信贷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重“制度”的建立过程,轻“制度”的执行效力。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有关信贷管理的建章建制上应该说花了不少功夫。

如在制度建设上强调了“审贷分离”原则,在贷前、贷中、贷后管理上都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全面的规章制度,并突出了风险控制原则。

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信贷经营机构或信贷经办人员在“制度”执行方面非常不力,如贷前调查不充分、不严格、不真实;贷中审批走过场;贷款经办行对上级行贷审会的决定不完全执行;贷后监控不力;对逾期贷款未及时中断诉讼时效;由于对借款企业的经营情况未及时跟踪了解,而使贷款风险未得到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给予化解等。

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上欠缺的并不是“制度”,而是由于部分机构或“人”对“制度”执行的虚化使制度失效。

(三)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缺乏科学的方法和创新手段。

一是信贷评估中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

如对借款企业的发展前景、产品的市场表现、借款人的资信度等往往有较多的文字描述,其中不乏掺杂一些主观判断,甚至有些定性分析几乎照搬借款企业贷款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或企业提供的材料,缺乏银行信贷员本身的职业判断。

反之,对贷款可行性的定量分析却显得薄弱。

如对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现金流分析、产品市场交易状况分析、效益分析等定量的分析判断则往往轻描淡写。

二是识别信贷风险手段缺乏创新。

如对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民营(私营)企业贷款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比较陌生,有时甚至不知从何下手。

这固然与一些民营(私营)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非常规性有关。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国内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法亟待改进和创新,信贷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水准亟待更新提高。

(四)问题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

近年来,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提出了建立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但至今难以落实。

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仍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信贷人员往往消极怠工,使信贷营销打不开局面,信贷市场萎缩,影响银行当期效益的实现;而在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又可能诱发信贷员铤而走险,使银行信贷处于高风险状态。

这种两难境地使得银行对问题贷款的责任追究更多的只是“提一提,喊一喊”,“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另一方面,当问题贷款出现时,现行的贷款集体审批制也使问题贷款的责任难以落实,甚至在现实中还可能出现一种怪现象:一些发放问题贷款、真正需要承担责任的人,却可能因没有参与贷款审批而不须承当审批责任。

而一些参与问题贷款的审批、因种种原因没有坚持原则、从而违心同意发放问题贷款的人往往又不是真正的责任承担者。

以上原因,都使得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难以执行。

(五)基层机构信贷岗位人力资源配置不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是信贷岗位人员数量紧缺。

据了解,一些基层机构由于人员紧缺,信贷员往往既做内勤,又做外勤,既要抓存款,又要做好信贷营销和信贷管理,结果是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精、做不细。

二是信贷员的专业水准有待于提高。

由于基层机构信贷员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不多,知识老化,尤其是专业知识结构得不到及时更新,致使不少信贷员的专业水平与目前信贷业务的要求不相适应。

信贷员只能凭老经验、老规矩办事,或跟着感觉走。

这样必然影响商业银行基层机构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倡导“以人为本”的信贷风险控制文化,从追求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入手控制信贷风险的产生(一)在信贷管理上营造“以人为本”的内控环境。

管理学原理认为:如果管理者能够有效地控制本组织员工的非期望行为和态度,组织的有效性将会大大提高。

如前所述,由于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为因素”有关,因此,银行内部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的有效控制显得意义重大。

银行管理者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的使用应有防备心理和一定的控制措施,既要鼓励、保护信贷人员拓展市场的积极性,又要对“人”的道德风险进行必要的控制。

管理学中还有一个“复杂人假设”理论。

它认为社会人是复杂的,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和情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

据此,银行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的评价也必须有动态的观念,必须树立“变”的思维。

因此,银行管理者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的职业操守、绩效等应经常地进行重新评估。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商业银行因对“人”的失控而产生的信贷风险。

(二)“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同等重要。

如前所述,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制度”建立,轻“制度”执行,其对银行信贷业务健康发展的危害是深刻的。

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保证其各项信贷规章制度贯彻执行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监察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现场检查的力度,保证各项信贷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对有章不循、使制度形同虚设的,必须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对由于有章不循、违规操作而造成信贷风险或损失的,必须严惩有关责任人。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制度”建立与执行同等重要的原则,才能避免信贷制度的虚化和失效。

(三)对信贷岗位责任人的内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一是必须尽快建立科学合理、适用于信贷岗位责任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如对长期遵纪守法并取得良好绩效的信贷岗位责任人应及时给予奖励和晋升,要真正落实基层机构信贷员的待遇(利益)问题。

与此同时,对信贷员玩忽职守、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必须严惩,使信贷岗位责任人认真自觉地执行有关规章制度,从源头上控制信贷风险的滋生。

二是必须把问题贷款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

对因主观原因起决定作用而产生的问题贷款,其责任必须真正落实到相关的决策者、审批者以及授意发放问题贷款者身上。

如果属于信贷员调查不实、违背职业道德、内外勾结或欺诈等行为产生问题贷款,则必须严惩信贷员。

在落实问题贷款的责任追究制度时,一要体现公平,二要具有威慑力。

新晨范文网(四)必须改进现行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信贷风险基本上采用统一的识别与评估方法。

但现实中,不同企业的经营模式却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其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法也应区别对待、各有侧重。

对国有企业,其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应主要考虑企业的管理能力、经营手段、产品市场前景、资产负债率等指标上。

而对民营(私营)企业,其信贷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则应重点放在信贷资金的用途、资金使用情况、市场交易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借款人的诚信记录等方面。

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的信贷风险识别与评估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善于与企业打交道,与市场打交道,与企业家打交道,增强市场的敏感。

这样,才能掌握丰富、真实的市场信息,为正确的贷款决策提供依据,把好防范、控制信贷风险的第一关。

(五)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贷员队伍。

一是必须强化基层机构信贷员的专业培训。

基层机构信贷员也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和会计等岗位一样实行岗位准入制,没有信贷岗位资格证书的不能从事信贷工作。

可考虑对基层机构信贷员实行强制培训制度,规定其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达到的培训时间,并实行严格的考试淘汰制度。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保证银行基层机构拥有与信贷业务量相匹配的信贷员队伍,实行信贷员之间的AB替代制,保证每一个信贷员接受培训期间的工作衔接。

二是要为信贷员提高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要创造条件使信贷员把主要工作精力在信贷业务上,扭转信贷员为了完成存款任务而使信贷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不到位的现状。

对此,可考虑在基层机构信贷部门内实行专业分工:一部分人专职搞信贷,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存款业务,以保证信贷员队伍的专业化,努力营造使信贷员队伍的专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的内部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