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2018届高三三校联考历史试卷和答案

合集下载

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8届高三四省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4、有学者认为商周祭祖动机不同,前者出于对祖先神秘而伟大的神性力量的尊崇和敬畏,祈求得到祖先的保佑;而西周祭祖既是为了得到祖先福佑,也是为了敬宗睦族,张扬孝德。

该学者认为从商到周祭祖动机的变化反映了A.商代政治具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B.西周的祖先崇拜具有世俗化特点C.西周的祖先崇拜已经取代了商代的神灵崇拜D.商、周两朝都崇尚对祖先的崇拜25、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26、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唐太宗形象的历史叙述和评价:这反映出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确切定论C.学者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评价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27、明清将司法权一分为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各掌其一,即三法司制度。

清实行三司会审和九卿会审制度,由刑部掌审理,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督,有时王公大臣也参与会审,凡遇大狱,判决的执行权最终归皇帝核准。

材料说明,明清的三法司制度A.体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B.保证了审判结果的公平公正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统治D.提高了司法机构的办事效率28、英国布菜克本商会访华团在1896 ~ 1897年的报告书中承认:“毫无疑问,普通衬衣布正在被用进口纱织成的手工土布所代替,对此我们似乎无能为力。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B.中国已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洋布在中国的销售市场日益萎缩D.民族资本主义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29、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30、1937年9月3日,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在日记中写道:“此次抗战是持久战,在得最后胜利,非争一时一地之得失,小胜不足喜,小败不足忧,须有百折不挠之精神,做屡败屡战之准备。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全解全析)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全解全析)

文科综合历史第1页(共5页)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全解全析242526272829303132333435BDCACDBDBCDC24.B 【解析】材料反映了礼在社会教化、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旨在强调“礼”是人人都要遵守的,B 项正确。

A 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说明礼是如何形成的,C 项不正确;“政治强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 项。

26.C 【解析】重农抑商始于商鞅变法,且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A 项不正确;由材料“家传其业不得仕”可知,唐朝禁止商人入仕,B 项不正确;材料“贾人有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家传其业不得仕”“鬻卤盐三斤者仍坐死”“私有茶一两笞四十,四十两徒二年”,均体现了对商人的限制,故C 项正确。

D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27.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湖广按察司佥事尚褫关于农民以其所有换其所无的赋役征银制度的论述,材料“顷来凡遇征输,动辄折收银两。

然乡里小民,何由得银”体现赋役征银制度加重了百姓负担,故A 项正确。

B 项材料未体现。

C 项是对材料的误读。

D 项与材料无关。

28.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人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使近代工业发展缺乏资本,故C 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地租收入和土地投资,并未反映财政收入的来源和主要组成,排除A 项;B 项材料未体现;材料未体现农村生产发展中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排除D 项。

学科&网29.D 【解析】由材料“进化有渐”“循序而行”可知,康有为反对革命“突变”,排除A 项;康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后来的新文化运动使封建思想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排除B 项;迈出近代化历程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排除C 项;材料中康有为认识到进化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历史进化是有阶段性的,进化的过程有一定的原因,并遵循一定的秩序。

四川德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四川德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2018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三校联考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生态创新是一个全新的理论。

它结合当前被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运用经济领域的眼光和手段,开拓出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追溯其根源,不能不提及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

他认为,创新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单纯的发明创造不是创新,只有当它被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由此将生态创新定义为:“指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再生产,各个环节生态化过程。

”生态创新这一社会理论的形成与当下的社会时代特点紧密相关。

当前,由于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日趋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投入来治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无力承担。

生态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在于取得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包括一个国家范围内不同阶层之间的公平和国家之间的公平,它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单位资源消费量为人口创造的福利最大化;同时,它又排斥平均主义,过度的平均不利于资源开发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代际公平涉及的是稀缺资源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数量上要至少保持稳定,在质量上要求不至于发生代际退化。

单就环境与资源而言,不公平问题还可上升到更深的层次。

首先,在不同阶层之间,一方面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会更多地关心生存问题,对保护环境资源认识不够,从而导致了广泛的掠夺性开发和普遍的短期行为。

其次,发达国家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本质上是对其他国家环境权益的剥夺,而发展中国家则陷入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两难之中。

很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生态创新是重要的途径。

当然,生态创新也并非万用万灵,需要决策者们依据现实情况灵活应对处理。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高中2024年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是历朝治水活动年平均值统计表,据此可推知从周秦至清代A.水利是历朝历代国民经济命脉B.农业生产发展受制于治水活动的开展C.国家分裂期治水活动比较活跃D.国家稳定、国力强盛是治水活动的保障2.古希腊悲剧认为所有的苦难都是来源于神的安排。

面对这些苦难,古希腊悲剧中人物都用一种高贵的方式去承担和行动,从不陷入消极的无助的悲叹之中。

这说明古希腊A.戏剧推动了民主进程B.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C.城邦和公民走向堕落D.摆脱神对城邦的影响3.汉水流域襄阳境内周台遗址和郭家庙墓地的周代文化遗存表现出明显的姬周文化风格,出土器物的组合、形制、纹饰与中原姬周文化遗存基本相同,且一脉相承。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B.频繁战争促进了文化交流C.分封制推动了族群融合D.礼乐制度维系了等级秩序4.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5.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

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Ⅲ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大量的墓葬中发现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因此A的结论无法得出。

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故B错。

铁器出土多,无法证明冶铁技术普及,因为可能是利用自然陨铁制作而成的,材料中明确给出了提示,故C错。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因此铁器的使用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程度,D 选项正确。

25.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 8中级官员15 10低级官员12 8无官职记录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北宋门第影响巨大,但到了南宋,无官职记录的占了一半以上,说明宰相任职受门第影响甚微了,因此A错。

北宋宰相受门第影响很大,但到了南宋,祖上无官职记录的占了主流,反映出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正确。

C选项根据材料无法体现。

宋代是科举制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宰相等官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D错。

26.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答案】B解析:受大一统政治体制的影响,“源于”一次说法错误,故A错。

很多药学专注都由朝廷主持官修或者颁行,推动了药学的发展,因此B正确。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I卷Ⅲ卷42题参考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II卷Ⅲ卷42题参考答案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42.(12分)评分标准: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示例二小说情节:鲁滨逊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过得很很富裕”历史现象:反映出近代西欧人文主义思想。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产生,其核心是人文主义,抨击了教会的腐败,解放了思想,发现了人的力量,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的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

促进了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的近代化,但过度的追求发财和物质享受,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一面。

示例三小说情节: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是“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精品】四川省近两年(2018,2019)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word解析版)

【精品】四川省近两年(2018,2019)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四川省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 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2.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3.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四川省德阳市三校高三历史联合测试试题

四川省德阳市三校高三历史联合测试试题

四川省德阳市三校2018届高三历史联合测试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的文化遗传基因。

……这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神爱世人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的源头B.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的不屈意志D.中国文化特有的延续性2.“《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A.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基本结构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 D.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3.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A4.《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消灭异端思想B.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推动文化繁荣D.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5.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的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的子弟入太学。

国子学的出现反映了A.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B.古代教育的专业化发展趋势C.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6.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的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的依附农民(“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的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

这一现象A.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B.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影响了中央的经济利益D.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7.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

四川省德阳市2021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word含答案)

德阳市高中2018级“三诊”考试文科综合试卷说明:1.本试卷分为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第I1卷为非选择题,共14页。

2.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各科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3.本试卷满分300分,150分钟完卷。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中后期,秦国都城的宫殿面积大幅扩张,压倒了宗庙与市,与东方六国都城遵循周礼的城市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

据此可推知,当时秦国A.坊市制度趋向瓦解B.宗法观念遭到摒弃C.城市功能发生变化D.社会转型领先六国25.在图5中,水田里有几个农人在劳作,或犁地,或插秧,或收割。

此图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经验受到重视B.北早南稻格局已经形成C.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D.小农生产模式普遍存在26.唐朝初年,唐高祖在京师聚集高僧,立十大德,同时尊奉老子为道祖,以道教为国教。

然而在治国理政时,他却说“自古为政,莫不以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俱备,故能为利博深。

”据此可知,唐初A.佛道主导了政策的制定B.儒学政治生命力仍强大C.儒释道合流趋势的加强D.三教并行政策受到冲击27.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

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

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

给事中职能的变化A.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B.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C.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D.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28.表1 1871-1894年上海港装卸出口棉花流向情况表表1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说明A.中国对棉纺织品的需求减少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C.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D.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29.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军部下令将清朝各昭患祠改建为大汉忠烈祠,汇集各省”尽忠民国死事诸烈,入祀其中,由本部派专员致赏,以后即由各执政春秋致奠。

2019届四川省德阳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9届四川省德阳市三模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德阳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但据司马迁记载,孔子对古代文献进行过大量的编辑和整理工作,如删《诗》《书》、订《礼》《乐》、著《易传》、作《春秋》等,并用它们作为传授自己思想的载体。

据此可知,孔子A.为儒学思想寻找历史依据B.努力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推动平民教育的迅速发展D.以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25.据《高祖、太宗实录》记载,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前夕,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于是出现“秦王(李世民)将有天下”的传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兄弟借此状告世民。

这段史料可以用来说明A.玄武门之变的真相B.封建宗法制被破坏C.儒学影响史书撰写D.天文观测水平较高26.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并称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图1是北宋五子学术生涯的主要情况示意图。

图1图1所示情况反映出当时A.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B.文化重心的南移已完成C.南北文化交流的加强D.经济发展决定文化水平27.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

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等。

这一情况的出现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28.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

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29.1895年之前,台湾已有诗社,但为数不多。

1895年后,或是“前清遗儒,学非所用”,故“相率为诗”,或是“省籍人士,未忍汉学未坠,提倡诗学”,于是“诗社继立,遂风靡全岛矣”,最多时竟有300余个。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参考答案)

4月2018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历史卷(参考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第1页(共3页)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2018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Ⅲ卷】文科综合历史·参考答案教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

(6分)启示:要重视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政府要重视和推行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扶持各种形式的大众教育的发展;教育与科技要紧密结合。

(9分,任答3点即可)示例2论题: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初步觉醒。

(2分)阐释: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遭受了空前的民族灾难。

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甲午战争之前,只有少数先进分子开始有所觉察。

甲午战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使中国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主张向日本学习,进行变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发动革命运动,以期改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示例3论题: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2分)阐释: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质和军阀统治的黑暗,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促进了全国人民对改造中国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10分)示例4论题: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2分)阐释:20世纪30年代,日本相继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绝境之中,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同时得到国内其他爱国党派的全。

最新-2018年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精品

最新-2018年四川卷高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文科综合历史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

回答1—2题。

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2、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太史公曰:“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要其归引之于节俭,此亦《诗》之风谏何异?”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A.重视吸收西汉败亡的教训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4、读表1,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5、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

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①发昌机器厂创办②京师大学堂建立③中国共产党成立④国民党改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

”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B.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战后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8、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

四川省德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四川省德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历史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

试题重点考查:古代文学、地方行政管理、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发明、西周教育、维新变法思想、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日军侵华暴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新中国的外交、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希腊先哲思想、科举制等主干知识;注意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调动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份注重考查基础的好试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1卷和第Ⅱ卷,共8页。

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文】1.下列文学创作形式以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的是A.楚辞B.汉赋C.唐诗D.小说【知识点】Q1古今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辉煌灿烂的文学·文学【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中“文学创作形式以适应市民阶层对文化的心理需求而产生”可分析出该文学体例是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说明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明清的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对文化日益增强的需求。

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古代文学体例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准确把握。

【题文】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知识点】A1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春秋战国【答案解析】 C 解析:从材料中“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分析出吴起变法中要废除贵族世袭的特权,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容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可分析出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2018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及答案(最后一卷)

2018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及答案(最后一卷)

2018届高考历史三模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皆称诸侯曰友邦君,是君臣之争亦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A. 分封制进一步明确君臣等级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D. 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2、《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材料反映了B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3、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

”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DA.制瓷业享有盛誉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4、孟子认为:“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这表明他主张A.知识分子应重视农事B.知识分子应参与政治C.统治者应维护分封制度D.统治者应该有民本意识5、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

由此说明A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6、“我们当时认为,中国自汉以后学问全要不得的,……所以专读各经的正文和周秦诸子。

既然外国的学问都好,却是不懂外国话,不能读外国书,只好拿教会的几部译书当宝贝。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精校版)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1、2、3卷三套)(word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2.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4.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5.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6.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德阳市三校联考历史试卷命题人:龙强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地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地。

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解读了中国古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后说:“中国人听着这样地神话故事长大,会传承这样地文化遗传基因。

……这是他们屹立至今地原因”。

查普曼教授意在强调A. 神爱世人地思想是中华民族信仰地源头B. 道家思想有其历史渊源C. 中华文明不畏自然勇于抗争地不屈意志D. 中国文化特有地延续性【答案】C【解析】A项是西方基督教地思想,不选;B项不选,题干与道家思想无关;由“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地不屈意志,这些神话故事影响了中国人地性格,故选C项;D项中地“延续性”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钻木取火、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主要体现了中国人不畏自然勇于抗争地不屈意志。

2. “《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

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

”这一现象折射出A.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地基本结构B. 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C. 社会习俗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D. 古代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答案】D【解析】由“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体现出以小农为主地自然经济地地位十分重要,占主导地位,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中“男耕女织”题干没有体现;B项是对材料现象地重述;C项中地“重农抑商”材料没有体现。

点睛:解题关键正确提取和理解“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结合所学地小农经济地知识做出选择即可。

3. 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地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A. 脆弱性B. 渐进性C. 落后性D. 封闭性【答案】C【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1949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地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地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地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地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地特点作答即可。

4.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地帝国》中写道:“始皇地焚书,武帝地尊儒,动机都一样。

”材料意在强调两者都A. 消灭异端思想B.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C. 推动文化繁荣D. 以强制政策确立皇帝权威【答案】B【解析】把“动机”放在材料所处地历史背景中分析,主要指统一思想,巩固政治统一,故选B;A与题意无关,排除;。

“焚书”和“尊儒”属于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文化繁荣,排除C。

D项不是两者地目地,可排除点睛:结合所学“始皇地焚书,武帝地尊儒”都是文化地专制,用思想地统一来巩固政治地统一。

5. 西晋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地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地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地子弟入太学。

国子学地出现反映了A. 门阀士族势力地兴起B. 古代教育地专业化发展趋势C. 当时商品经济地发展D. 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矛盾【答案】A【解析】由“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地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地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地子弟入太学”可以分析出体现了教育地日益贵族化,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地兴起,故本题答案选A项。

BCD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晋武咸宁二年(276年)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地贵族学校“国子学”;惠帝元康元年(291年)明确规定五品官以上地子弟入国子学,六品以下地子弟入太学”表明教育贵族化,结合所学知识即可。

6. 魏晋时期出现了发达地寺院经济,在寺庙庄园里有大量地依附农民(“佛图户”)。

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地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向佛寺地高级僧侣缴纳地租,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杂务,也不准随意离开。

这一现象A. 不利于新生产关系发展B. 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地发展C. 影响了中央地经济利益D. 导致了地方士族势力地崛起【答案】C【解析】从材料“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地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地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地高级僧侣”中可以佛图户由自耕农变成了佃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耕农是古代赋税地主要承担者,而佛图户是“把生产地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地高级僧侣”,从而影响了政府地中央财政收入,故C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中地“精耕细作”材料没有体现;D项不选,题干主要描述地寺院经济与地方士族无关。

7. 南朝道士张融临死时,遗命自己在入殓时要“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

这反映了A. 中外文化交流影响主流思想变化B. 三教合流之势在南北朝业已初显C. 儒家思想地正统地位稳定不动摇D. 张融顺应南北朝崇佛抑儒地观点【答案】B【解析】儒、佛、玄、道在魏晋南北朝时,相互吸取,相互融合,推动着中国文化系统产生出儒、释、道“三教调和”地理论。

而“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正好体现了三教合流在南北朝时期出现,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影响主流思想变化”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受到冲击;D 项中“崇佛抑儒”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睛:正确理解“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小品》、《般若经》、《法华经》”,说明入殓时既有儒家地、又有佛教和道教地经典,结合三教合流即可做出答案。

8. 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地气质与彩绘地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地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地排外心理。

唐宋瓷器地不同特点折射出A. 唐宋政治体制地变革B. 中国文化心态地变化C. 国际市场范围地扩大D. 中国制瓷工艺地进步【答案】B【解析】由“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地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地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地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古方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地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地政治变革材料不能体现;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工艺地进步。

9. 关于北宋设置参知政事地初衷,《宋会要辑稿》载:“太祖特置参知政事以佐之”,可知参知政事只是宰相地副手,地位并不高;而依据《太宗实录》载:“太祖因令居正等知印押班,以分普权”,可知参知政事能分割宰相之权,应当有一定地实权。

这反映出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C. 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解释D. 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C【解析】A项说法本身错误,B项错误,历史叙述通过论证是可以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题干描述地是对北宋设置参知政事地初衷不同史料有不同地解释,C项正确;D项错误,不管多少中历史叙述都需要考证其真实性。

10. 有学者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地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两个流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地直接对立。

”这里地“差异”主要是A. 主观性与客观性B. 内在性与简易性C. 客观性与思辨性D. 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地“理”侧重于外在地伦理规范对人地约束力,更具有客观性和思辨性;而陆王心学地“心”更侧重于人心对外在伦理规范地真诚接受和内化,更具有主观性和简易性。

因此A项是两者地区别, B项是陆王心学地观点,C项是程朱理学地观点, D项中地“外在性”是程朱理学地特点,但“直观性”更趋向于程朱理学。

故选A项。

11. 宋朝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地大发展时期,五大名窑留名青史,其中地定窑位于下图中地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B【解析】定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

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只有②处在河北位置,故本题大按钮选B项;ACD都不在河北,不选。

12. 明太祖禁用金银,实行宝钞(纸币)制度,而建文帝(1398-1402)时民间交易使用白银地趋向表现明显,永乐帝(1402-1424)即位又禁止使用金银交易,至成化年间(1464-1487)白银几乎成为了通用货币。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长期入超B. 新地生产方式促进货币改革C. 明朝政府经济政策摇摆不定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货币变革【答案】D【解析】A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对外贸易;B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生产方式;C项说地是现象没有看到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货币地变革是商品经济发展地反映,故本题答案选D 项。

13. 据研究,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时期(西周、东汉南北朝、两宋、明清)气温明显偏低,如下图所示。

这一结论可以反映A. 少数民族南下中原地原因B. 古代经济重心演变地轨迹C. 小农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D. “天人感应”观念地合理性【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地压力很大。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地食物供给。

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地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

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故本题答案选A项。

B项错误,我国经济重心是唐朝以后;CD与材料信息无关。

14. “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不能过度解读材料,在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这是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地一个原则。

以下对史实地推断,符合这一原则地是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A项错误,通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只能得出建立中央集权地制度;B项错误,早在秦朝焚书坑儒时期文化就成为政治权力地附庸了;D项结论错误,只能得出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并不是严禁;通过行省制元朝加强了中央集权,故本题答案选C项。

15. 1583年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为了能吸引人们到教堂,在接待室里陈设了西方制造地时钟、时晷、浑天仪等物,又在墙上悬挂了用汉文标明地方地世界地图,后又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万国舆图》等图书。

材料表明利玛窦A. 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地传播B. 主张“西学东渐”以改造中国C. 借传教为名推广西方近代文明D. 顺应了中国新经济方式地产生【答案】A16. 晚清御史周德润上书,认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