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的弊端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4808450e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bc.png)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易有人格障碍引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讨论棍棒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并探讨哪种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
什么是棍棒教育?棍棒教育是一种基于惩罚和强制的教育方式。
它通常包括体罚、威胁、恐吓等手段,目的是通过惩罚来纠正和控制孩子的行为。
在棍棒教育下,孩子常常遭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从而容易导致人格障碍的发生。
人格障碍与棍棒教育的关系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刻板的、不适应社会常规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棍棒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以下几种人格障碍的发生:1. 边缘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对待人际关系过于依赖或过度怀疑。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经历了惩罚、威胁等消极体验,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定和自我认同的困扰,从而增加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2. 避痛型人格障碍避痛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坏处,以避免批评和惩罚。
孩子在棍棒教育下面临严厉的惩罚和威胁,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他们可能表现出过度谨慎和对自己的过度关注,增加了避痛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3. 强迫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过于注重细节、刻板的规则和秩序,以及过度追求完美。
棍棒教育下,孩子可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限制,容易形成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特点。
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是无视他人权益、缺乏责任感和内疚感。
棍棒教育可能使孩子产生反抗心理,对于规则和权威产生抗拒,进而增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什么教育方法更适合孩子?在现代社会,教育方法的发展已经逐渐转向积极、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相比于棍棒教育,积极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孩子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责任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 理解与尊重积极的教育方法强调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感受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https://img.taocdn.com/s3/m/c4394077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1c.png)
棍棒教育对孩子有害处
为了树立父母的威信,少数父母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打孩子可以使他听大人的话,可以敬重和孝顺父母。
因此,一遇到小孩做错事,动辄就打骂小孩。
而事实上却事与愿违,经常挨打的小儿在共性进展和健康都会受到损害。
棍棒教育的害处有以下几方面。
1.使小孩胆小、脆弱:当看到成人暴怒,用拳头打他时,他可怕,假如孩子经常挨打,当他见到打他的人就会可怕。
如有个学校生一听到父亲叫他名字,就神情呆滞,心跳加快。
2.使小儿产生自卑感:自感低于别人,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失去了上进的信念。
3.形成小儿固执倔犟的性格:经常挨打的小儿长大后假如与别人产生对立冲突时,会仿照大人用“打”去对待别人,如遇到与小朋友吵架时,仿照父母的方法去用手抓对方头发或打对方耳光等。
4.会迫使小儿说谎:经常挨打的孩子,假如做错事,为了躲避挨打,就会掩盖事实,编造假话,养成不恳切的行为。
5.不仅对孩子的共性进展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会损害小儿的身体健康:小儿挨打后往往吃不下饭,有的由于挨打哭得厉害而呕吐,有的父母如一气之下失手,更会消逝令自己后悔的后果。
棍棒教育有百弊而无一利,因此,对小儿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https://img.taocdn.com/s3/m/e7d47aa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6.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句常被引用的成语,意指严父慈母的教育下,孩子往往能成为孝顺的好孩子。
然而,世界上很多反面例子告诉我们,并非所有接受了棍棒教育的孩子都能成为孝子。
棍棒教育往往强调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应对现代社会的多元化需求,还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
在以下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介绍一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
首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可以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
棍棒教育往往以惩罚为主,而缺少积极的激励和奖励。
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内在的动力,过于强调外在的控制。
长期以来,孩子在严厉的体罚和苛刻的要求下,容易产生压抑、恐惧和自卑等负面情绪。
他们可能会对父母失去信任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孝道的培养无疑是有害的。
此外,棍棒教育还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接受严厉体罚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想方设法逃避或反抗父母的惩罚,进而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他们可能会采取各种逃避和抗拒的策略,让父母没有办法有效地约束和引导。
这样一来,孩子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孝道的含义,甚至可能产生对父母的仇恨情绪。
另外,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例也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探讨。
在多数情况下,父母使用棍棒教育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他们自身的教育水平和认知观念。
一些父母可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身体惩罚对孩子的长期影响,而认为只有通过体罚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
这种教育方式的局限性导致孩子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可能在学业和社交等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棍棒教育还容易引发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的传递。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将体罚视为处理问题的方式,后来可能模仿父母的行为,将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这种暴力传递不仅在个人和家庭层面造成危害,还可能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上的犯罪和暴力行为往往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受到的虐待和惩罚有关。
综上所述,尽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成语带有一定的普适性和道德上的合理性,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能培养出孝顺的好孩子。
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
![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https://img.taocdn.com/s3/m/d10e1235580216fc700afd9a.png)
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长期以来,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
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
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
有5种类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问题学生”。
棍棒型:这大多数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
这类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自己做主。
子女稍不顺自己的意,不是耳光就是脚踢,甚至棍棒。
久而久之,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怨恨之心积于心坎。
在这类家庭里,父母之间常有打骂、吵架之事。
训斥型:这类家庭的典型特点是“棍棒在嘴上”,虽然对子女的拳打脚踢不多,但骂声不绝,实际上是对子女的精神折磨,同样带来孩子的心灵创伤。
如果说“棍棒型”以父亲的表现为主,那么“训斥型”以母亲的表现为多。
管束型:这类家教方式在本意上是对子女的说服教育,有时也称得上“苦口婆心”。
这类教育对子女的清规戒律太多,这也不可,那也不行,同时在语言教育上又唠唠叨叨,使子女生厌,容易生出逆反心理。
溺爱型:对子女宠爱有加,百依百顺。
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
以娇宠为典型的溺爱型家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惟我独尊的性格。
诱惑型: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物质刺激的诱惑,企图以物质的奖赏来激励子女听父母的话,实现父母预期的目标。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靠物质诱惑出来的,更为严重的是,物质奖励造成财物在孩子身上的积聚,带来了挥霍性的消费,造成子女品格低下。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https://img.taocdn.com/s3/m/ef468298b0717fd5360cdcf7.png)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智商较低中国人自古流传着一种教育方式“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然而一项研究表明,棍棒底下的孩子不仅不会成才还可能影响智商。
研究人员对2岁至9岁的孩子进行了抽样调查。
在调查中,他们将被调查的孩子分成两个年龄组:甲组的年龄在2岁至4岁之间。
乙组的年龄在5岁至9岁之间。
研究人员先后分两次对这些孩子的智商进行测试,时间相隔4年。
结果发现,常挨打的孩子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要低于不挨打的孩子,在2岁至4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后者低5分。
在5岁至9岁年龄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绩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
研究者表示,许多人或许认为,“棍棒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激励作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他解释说,父母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身心创伤,会使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产生心理压力,从而造成孩子表现欠佳,认知能力难以得到发挥。
育儿小贴士:在孩子3岁前的这一年龄阶段,面对孩子的无理吵闹,面对孩子帮倒忙,父母往往是最头疼的,既要管住孩子,又不能体罚他们。
怎么办?您不妨采用以下办法来教育犯了错误的孩子:冷处理。
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自然后果法。
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
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讲明道理。
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
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
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地做事情,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勤奋,不断带来各种成就。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9d2d945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0.png)
棍棒教育对孩子真的有用吗作文《棍棒教育真的有用吗?》篇一:《棍棒之下的我》小时候,我爸信奉棍棒教育。
我只要犯错,那就是一顿打。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60分,我本来心里就害怕得不得了。
一进家门,我爸看到我的分数,脸立马就黑了。
他二话不说,抄起门口的扫帚就朝我屁股打过来。
我当时想跑啊,可是小小的客厅哪里能躲得开。
那扫帚一下又一下地落在我身上,我一边哭一边喊“我错了我错了”。
我爸边打还边说“叫你不好好学习,看你下次还考这么点分不!”可他不知道,其实我考试的时候肚子疼得厉害。
被他打了一顿后,我的心里只有害怕和委屈,根本没有想去怎么改进学习方法,以后努力考好。
那堂课我都不敢走神,就怕题目不会做又挨揍,结果越紧张越学不好。
从那以后,我觉得我和我爸之间总隔了点什么东西。
我看到他就害怕,他跟我说话我都小心翼翼的。
而且我越来越胆小,做什么事都怕出错被揍。
就像有一次学校里有个演讲比赛,我其实很想参加,但是一想到要是没表现好会不会又挨揍,我就退缩了。
我觉得棍棒教育根本没让我变得更好,反而让我缩手缩脚的。
篇二:《邻居家的例子》我邻居家也有个小孩叫小北。
小北他妈妈也是个暴脾气,信奉棍棒出孝子那种。
小北要是在外面和别人打架了,回到家可就惨了。
他妈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小北拉进屋里,拿尺子打手板。
小北哭得那叫一个惨啊。
后来有一次,我和小北聊天,他说他很讨厌妈妈这样。
每次他做错事心里已经很愧疚了,可是妈妈一打他,他就觉得妈妈很讨厌。
他还说有一次他在学校捡到钱交给老师了,本来很开心,可是回家晚了一会儿,他妈妈以为他贪玩,又拿小棍子打他小腿了。
从那以后,小北做什么好事都不会高兴地和妈妈分享了,因为他怕又被冤枉挨打。
小北越来越叛逆,他妈妈越打他,他就越故意犯错。
你看,棍棒教育不仅没教育好孩子,还让孩子离家长越来越远了。
篇三:《棍棒教育的坏处》其实仔细想想,棍棒教育确实没什么用。
打孩子的时候,孩子满心都是恐惧和愤怒,根本听不进去大人说的道理。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https://img.taocdn.com/s3/m/81e0dd6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5.png)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育儿观念,家长认为通过严厉的惩罚可以让孩子更加听话,懂事,并且孝顺。
但是棍棒底下一定出孝子吗?优秀的孩子都是被打出来的吗?我看未必。
棍棒底下可能会出逆子,也可能会出奴才。
从原始儒家的角度,从真正的先秦文化来看从来没有哪一句话告诉你,就要遵守“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套教育理念。
这是被老百姓从儒家思想当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观念当中迁移出来的一种传统而又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这种观念在中国人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当中被一些人奉为真理,甚至转化为了一些家长情绪失控,对孩子进行殴打以及家暴的的依据和借口。
棍棒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要比正面效果要多得多。
体罚和殴打孩子本来就是一种不正确的行为,父母想通过这种行为来达到让孩子长记性,或者是孝顺父母的一种效果。
但是,父母也可能掌握不好度,从而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
今年2月份在四川绵阳就出现过这样一起事件,一男子杨某离婚之后没有再婚。
一心扑在教育儿子的事情上。
但是一天孩子回家之后告诉父亲,他体育考了18分,父亲暴怒,用武士刀刺中孩子的腰腹,导致13岁儿子的死亡。
父亲在法庭上说自己是出于教育儿子的目的,却没想到好心办成了坏事。
虽然这制是个例,但是也侧面反映出了家长如果一直被棍棒教育的思想所支配,把犯错和挨打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产生伤害是无法估量的。
棍棒教育带给孩子的不仅仅只有肉体上的伤害,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摧残。
父母实行棍棒教育会让孩子感到恐惧,压力,失去自我,顺从别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首先这种育儿观念会扭曲孩子对爱的认识。
家长把孩子“打是亲,骂是爱。
”的思想观念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目的是让孩子孝顺自己,却孩子对爱形成了误解。
在未来孩子将来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面对另一方的家暴,她(他)不敢反抗并且可能也会用这套思想来束缚自己。
其次,在家长棍棒教育的同时,还带还伴随着对孩子的诋毁和辱骂。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https://img.taocdn.com/s3/m/f6fcc516c5da50e2524d7fb6.png)
棍棒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棍棒教育,这里泛指用打骂等严厉手段惩罚孩子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我参加的心理培训课程中,见证了成年人的各种心理问题,很多都来自于童年遭遇的棍棒教育。
棍棒教育会打碎孩子的自尊心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无一例外地会认为:“我不够好。
”怀有这种信念的他,很容易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我们见过的“好孩子”,例如大家熟悉的虎妈狼爸的子女们,貌似个个出类拔萃。
但代价是,这种孩子在光鲜的成绩背后,是周期性的疲累感,无价值感和无目标感,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为了谁活着,他们走到最后,可能会在巨大的成功或挫折后突然自杀。
另一种是我们常见的“坏孩子”,破罐子破摔,认定自己这辈子好不了了,对父母绝望了,所以你怕什么他来什么,抽烟吸毒早恋打架杀人放火,简直就是无恶不作。
棍棒教育会打破孩子的安全感孩子3岁前,父母是他的全世界。
如果父母动辄施以棍棒打骂,则对于孩子来说,世界就是丑恶、暴力和痛苦的。
如果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这个信念,他一辈子都会生活在恐惧之中。
小时候可能会表现出胆小、不合群、内向。
长大以后,个性较弱的孩子可能会变得孤僻、瞻前顾后,软弱,逃避,一辈子活得畏畏缩缩。
个性较强的孩子,可能会发展成性格暴躁,甚至仇视社会的人,轻则家庭暴力,重则成为杀人犯,恐怖分子,战争狂人。
棍棒教育会抹杀孩子心中的爱在棍棒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爱”。
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简单而又纯洁的,他们无法在父母打他的同时,体验到父母爱他。
或许他们长大后可以在头脑中明白,但那只限于观点层面的“知道”,这跟“体验到”完全是两回事。
偏偏“爱”这个东西,是要靠身体和心灵来感受和体验的。
我们经常会被头脑欺骗,但我们的身体和心永远不会欺骗我们。
我们长大后可以骗自己说:父母那时候打我是因为他们爱我。
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所以我们也许会无奈地发现,自己跟伴侣永远无法走得更近一些,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什么是真正的亲近。
你跟相处了十几年的伴侣在一起,内心的亲密感或许还不如你跟你的狗在一起。
棍棒底下出孝子 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棍棒底下出孝子 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https://img.taocdn.com/s3/m/620c8ee27f1922791688e856.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不少家长以爱孩子为理由使用这种粗暴的教育方法,其实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误区,接下来一起看看以下相关介绍吧! 棍棒底下不一定出孝子有的家长们,不了解儿童的心理,不掌握教育的规律,对子女的教育常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
由于恨铁不成钢,只要发现子女有不随意的地方,轻则斥骂、重则责打。
(1)经常进行打骂体罚,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丧失羞耻之心。
最后形成一种抗药性,破罐子破摔,越打越顽劣。
有人对这种心理过程作过十分形象的描述:一次挨打战兢兢,二次挨打不吭声,三次挨打骨头硬,四次挨打功夫成。
待到儿童功夫成了的时候,打骂则没有丝毫作用。
(2)打骂会使孩子失去自尊与自信,变得胆怯自卑。
因为,孩子只要做错了事,就要挨打,由于惧怕挨打,就会再也不敢大胆地去做事,无论做什幺都要看大人的脸色,慢慢地就会丧失独立的人格,成为唯唯诺诺的废才。
(3)有些孩子为了逃避打骂,常常被迫说谎,有的则形成向大人故意讨好,干面子活等虚伪的不良品质。
(4)打骂也容易使家长与子女之间产生对立情绪,越打越不服,越打越感情疏远,有的儿童甚至会产生心理变态,出现对父母的报复行为。
棍棒底下出孝子盘点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家庭教育的常见误区1、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
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幺奖。
这种比较最要不得。
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
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分的不满和痛苦。
2、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量。
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来尊重。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6b1297a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e.png)
中国式家长对孩子学习的影响1、过分溺爱:这种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过分溺爱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孤僻等特点点,产生反社会的不良行为,甚至给家庭带来不幸。
2、过度掌控:这类父母很有权威感,孩子所有的事情必须听父母的,一味地命令式教育,严重扼杀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
3、物质至上:对于物质刺激是很多父母独有的杀手锏,比如考试成绩满分,给物质奖励,感觉学习是给父母学的,没有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4、棍棒教育:部分父母还在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所谓的“至理名言”,实则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5、目标模糊:很多中国父母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没有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孩子动力不足。
6、使孩子功利思想重:当家长以一种功利的思维去培养孩子的时候,孩子成长为功利的人就是必然的事情。
中国式教育教出来的下一代,在学校的时候拼成绩、在社会的时候拼金钱,他们一生都奋斗在名利场上,追逐一生,劳苦一生。
7、使孩子和父母关系紧张:过于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自然就会使得家长们的耐心不够,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难免会经常发脾气、闹情绪。
更何况,中国式家长还不愿意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交换思想,这更加深了亲子间的嫌隙,使得孩子难以甚至是不愿和父母相处。
8、使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当家长们总是在“鸡娃”的时候,却没有看到孩子们已经千疮百孔的心灵。
曾有新闻报导,孩子反复做出轻生行为,就是因为父母“不理解自己”、“总是逼着我做这做那”、“从来不听我的意见”。
当家长们一味地推着孩子向前走时,孩子就可能会因为压力超过了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出现抑郁症、焦虑症或强迫症等心理疾病。
这些疾病会毁坏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的心灵过早地夭折。
中国式家长,是指中国的大部分家长最关注孩子学习,专注与孩子交流的比例低。
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存在亚重的,甚至是过激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
体罚的方法
![体罚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81261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5.png)
体罚的方法体罚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它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也容易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摒弃体罚的方式,寻找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体罚方法,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警惕。
一、体罚的方法。
1. 棍打。
棍打是一种常见的体罚方式,通常使用木棍或者竹棍对孩子进行殴打。
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孩子身体受伤,还容易造成心理创伤,使孩子产生恐惧和厌学情绪。
2. 拳打脚踢。
拳打脚踢是另一种常见的体罚方式,家长或老师会直接用拳头或脚踢孩子,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这种方式不仅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还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产生对家长和老师的厌恶情绪。
3. 辱骂。
辱骂是一种精神上的体罚方式,家长或老师会用恶言恶语对孩子进行侮辱和羞辱。
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使孩子产生自卑和自责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4. 禁食。
禁食是一种常见的体罚方式,家长或老师会限制孩子的饮食,以达到惩罚的目的。
这种方式不仅容易导致孩子营养不良,还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二、对体罚的反思。
体罚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容易造成更多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摒弃体罚的方式,寻找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
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尊重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正确的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爱和尊重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体罚是一种不良的教育方式,它会给孩子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家长和老师应该摒弃体罚的方式,寻找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
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还在把棍棒教育当作传统文化教育?
![还在把棍棒教育当作传统文化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5bfc8d6e804d2b160a4ec000.png)
还在把棍棒教育当作传统文化教育?—别再让孩子成为棍棒教育下的牺牲品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两天不骂,提拎甩褂?但你有没有想过,眼下这个“欠揍”的小孩,可能正是当初的你。
打屁股、扇耳光、拧耳朵……你的一个随手动作,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伤害。
东野圭吾曾在《白夜行》中写道:“真正的惩罚是会留在心和记忆里面的,吞下的罪恶侵蚀着灵魂,不久之后,连那身体,连生命也都被吃尽了,请在那之前,请转达给父母们,来自一个幽灵的遗言。
”棍棒教育下的孩子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憎恶自己的父母和整个世界。
此外,有研究表明,公共场合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会出现类似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它主要源于爆发性的伤害,会诱发诸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自杀倾向等心理问题。
随着孩子的日渐长大,他们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更甚用自己的一套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
据研究表明2-6岁的孩子被打骂,是因为调皮;6岁以后,被打骂是因为不好好学习;打骂孩子最简单的理由就是孩子不听话,在家长们的眼里,觉得自己吃的盐比孩子吃的饭都要多,他们决策的事情肯定是有道理的,正确的,可孩子偏偏不买账。
说不通是吧,好了,一顿揍,孩子不说话了,默认了家长们的话,世界都安静了。
棍棒教育实在不可取,虽说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
但是在当下这句话已经不盛行了。
棍棒教育最伤孩子自尊,皮肉之苦也并不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家长还是需要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平等的与孩子沟通对话,拉近与孩子的距离,真正懂得孩子需要的是什么。
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家长们可以尝试“鼓励式教育”,从鼓励的方面着手,孩子会更深入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取得的效果会比一味的指责批评好很多,孩子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从正面积极的出发点来教育孩子,这有利于孩子形成对自我的肯定。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https://img.taocdn.com/s3/m/d5e8df0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b.png)
现在教育孩子该不该打?教育小孩不能靠打,甚至不能和暴力有任何的相关。
因为靠暴力管教的孩子,或许打的当时,可以让孩子达到家长想要的模样,但是却在孩子的心理埋下祸根,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
甚至导致孩子也变成一个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
所以,打孩子是最错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时打孩子的危害:第一: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大多数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言论的家长都是没有接受过正常的教育理念的人,因为无论是哪儿一个育儿教授,都不会主张这件事,这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内心,甚至还有身体,身心的双重伤害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
第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虽然幼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是自尊心越来越强,打孩子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损伤。
有的孩子越打越“皮”,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破摔、自暴自弃。
第三:逐渐有暴力倾向。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影子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经常被父母打的小孩子无疑会去学习父母,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打一顿”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第四:更加孤僻自卑。
家本来是个温暖的港湾,但是如果这个港湾很是阴暗呢?有些小孩子的性格可能没那么活泼开朗,他们有些内向,甚至有些自卑,如果在这种程度上还掺杂着家庭的棍棒教育,相信我,这样的小孩子一定会更加自卑的,默默地忍受着父母的暴力行为,对于他们的性格生长发育是很不友好的。
现在应该如何教育孩子?第一:用心聆听,真正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
没有什么方法比这个更容易表达孩子对父母的关心和呵护了。
如果父母能够当一个很好的倾听者,不仅是用耳朵听,而是进一步用心听,在孩子跟你诉说时能够停下手边正在忙的工作,孩子会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和尊重,也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和你分享一些小秘密小心事的。
所以父母要学会经常倾听孩子的心声,认真去了解他们的真实世界,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第二:唠叨不如让孩子来回答。
唠叨时不妨试用一个新办法:把唠叨变成提问题。
当你发现一个问题,把自己要说的内容,变成提一个问题,让孩子说说,也许孩子要比家长说得又好又生动。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03a7f0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1.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方观点1. 棍棒的威力说到“棍棒底下出孝子”,咱们脑海里常浮现的就是那种严厉的教育方式,感觉只要一顿揍,就能让孩子乖乖听话。
可现实中,这种想法真的是太天真了!其实,棍棒的威力常常会适得其反。
咱们不妨想象一下,孩子在被打后,心里可能会滋生怨恨,反而对父母的感情淡化,慢慢就变得像个小刺头。
你说,打完了心里没啥好受,关系也没改善,最后只剩下冷冰冰的家,真的是得不偿失啊!1.1 亲子关系的破裂而且,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心里难免会积攒不满。
等到他们长大,有的可能会反过来和父母对着干,形成那种“我恨你,你恨我”的恶性循环。
亲子关系就像是那根细细的线,一旦被强力拉扯,容易断掉,再也无法恢复。
而且,想想那种家庭氛围,真的是压得人喘不过气,谁还敢在家里放飞自我呢?1.2 教育的误区教育不该是用棍棒来维持的,咱们要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是理解和沟通。
像那种温暖的阳光,可以照亮孩子心里的每一个角落。
其实,孩子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得先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这样才能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让他们在爱中成长,才是正道。
2. 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且,咱们不能忽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一个小孩如果总是被压着,根本没法培养出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就是让孩子们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吗?如果只有棍棒,孩子们难道会真心实意地接受那些教诲?答案显而易见。
他们可能只会心生抵触,记住的只是那一声声打击,而不是父母想传达的道理。
2.1 错误的模仿更何况,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生物。
你想想,如果父母总是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长大后是不是也可能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高招”?这样一来,咱们岂不是在无形中教他们用棍棒来对待别人?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恶性循环,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棍棒侠”呢?2.2 情感的缺失再者,棍棒教育会让孩子的情感变得缺失。
想想看,咱们从小就希望有个温暖的怀抱,感受到爱和关心。
如果在严厉的环境中成长,孩子的心里就像缺了个洞,慢慢的,他们可能会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变得孤僻。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https://img.taocdn.com/s3/m/ead6a0d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2f.png)
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作为一种固有文化形态,棍棒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被视为是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的观念逐渐更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在现代教育中推崇单纯的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棍棒教育的弊端,以期让人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棍棒教育。
一、棍棒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于棍棒教育的负面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很多研究表明,与善意的交流相比,惩罚式的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身心健康状况变得更差。
二、棍棒教育会引发家庭暴力父母用棍、鞋底等器物打孩子,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种做法是不可接受的。
不仅会导致孩子身体上的伤害,更可能引发家庭暴力甚至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关系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棍棒教育易造成误判和不公棍棒教育容易产生主观化的误判和不公对待,这是其实效性的根本障碍,而其容易引起的纠纷和矛盾也会对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如何更加科学地实施教育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四、棍棒教育不适应时代变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走“小结构化”、走“创造性”的教育模式。
这种实践注重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调自由、多元和多样性的探究学习。
而坚持传统的棍棒教育很难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发展空间,也会妨碍到创造力的发展。
总之,棍棒教育不能盲目推崇,我们需要根据学科、学生年龄、性别和教学内容等不同因素构建的个性化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孩子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只有把教育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才能让下一代走得更加自信、坚定、创新和多元。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https://img.taocdn.com/s3/m/a8d62d0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07.png)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反面论据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个古老的谚语,意思是说父母要用严厉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才能教育出孝顺的孩子。
然而,这个谚语的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也有许多反面的论据。
首先,使用暴力和惩罚来教育孩子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
如果父母只是通过惩罚和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胆怯、焦虑和不信任。
这种教育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暴力行为或其他不良行为。
其次,父母的暴力行为也可能导致孩子对他们的反感和不满。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他们可能会对父母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破裂。
这种情况下,孩子不会因为父母的惩罚而变得更加孝顺,反而可能会变得更加叛逆和反感。
第三,孝顺不应该是一种被迫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愿的行为。
如果父母只是通过惩罚和打骂来教育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唯唯诺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真正理解和认同孝顺的重要性。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孩子可能会更愿意自愿地表现出孝顺。
最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论调也忽略了家庭环境和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如果孩子
所处的家庭环境不稳定,或者他们缺乏社会支持,那么即使父母使用暴力和惩罚来教育孩子,孩子也可能无法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综上所述,虽然“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个谚语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真理。
父母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健康和积极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自信、独立、负责任和孝顺的人。
反对棍棒教育的名言
![反对棍棒教育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11d65f70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2.png)
反对棍棒教育的名言1.教育应该是疏导和引导,而不是过度惩罚和伤害。
2.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们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无法真正学到知识。
3.爱和关怀是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而不是严厉的体罚。
4.棍棒教育只会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
5.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6.尊重和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
7.孩子们应该通过良好的示范和激励来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而不是靠暴力来纠正。
8.棍棒教育在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和创造力方面毫无益处。
9.惩罚只能暂时解决问题,却无法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10.教育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和合作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和惩罚。
11.棍棒教育会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12.通过鼓励和赞赏,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13.孩子们应该被教会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不是被压抑和惩罚。
14.棍棒教育会让孩子们对学习和求知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
15.教育应该是培养孩子们全面发展的机会,而不是限制他们的思维和行为。
16.孩子们需要被教导如何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而不是用暴力来解决。
17.通过理解和同情,可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求和学习需求。
18.棍棒教育会让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可能导致不良的行为习惯。
19.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差异和发展需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惩罚方式。
20.古人云:“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教育更应注重实践和行动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威胁。
21.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潜力的火花,而不是压制他们的自信。
22.惩罚只会制造恐惧和怨恨,而不是培养理解和合作。
23.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而不是死记硬背。
24.棍棒教育只会让学生逃避责任,而不是主动学习和成长。
25.反对棍棒教育是为了给每个孩子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
26.尊重是教育的基石,而不是恐吓和威胁。
教育漫话2
![教育漫话2](https://img.taocdn.com/s3/m/1c445f976bec0975f465e20c.png)
洛克认为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使用棍棒的,那就是顽固和反抗。为了克服孩子顽固,你在使用武力教育时就一定要孩子服从。既然是用了棍棒教育,那就要达到一定的效果。一定要在其中建立威信。棍棒教育不是让孩子受皮肉之苦的教育,而是让建立家长在孩子心中的威信的教育。现在的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武力教育孩子时,父母打,但爷爷奶奶在护短。这样的教育是达不到她预期的结果,这样会在孩子心中形成这样一种定式,父母在惩罚我时有人更我撑腰。孩子就不会惧怕父母的惩罚。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所以当在教育孩子时绝对不要出现一个打一个护短的情况。
洛克认为说理教育是一种与儿童的能力和理解力适合说理。而不应该对孩子进行冗长辩论。举止要温和,即使惩罚他益而必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是这样的,他们很多时候就是没有耐心的说几句。甚至粗鲁的骂孩子。这样教育孩子会使孩子心生反叛,更加的不听话。为人父母家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有耐心,教育孩子是一个细工慢活。你对你孩子要理解他的心理状态,他的知识水平所达到的高度,用适合他的方法教育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棍棒教育”的弊端
“棍棒教育”的弊端
中国有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现在在教育过程中依然会发现父母会通过“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父母打孩子,有的是父母一时冲动,有的是抱持这样的教育观念。
但是儿童心理咨询师解析,经常打孩子,会给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
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
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
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
强硬。
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2、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
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
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这种孩子往往会惟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3、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
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认为老师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头来。
于是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独。
4、固执:
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
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捣乱来表示反抗,你要东,他偏要西,存心让家长生气。
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认错,犟劲越大,常常用离家出走、逃学来与家长对抗,变得越来越固执。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
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
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
7、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
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文章来源: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