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复习整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大纲1.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一)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二)XXX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批判了唯心主义对于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

社会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三)XXX深刻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者为什么在对自然的认识中尚能坚持唯物主义,而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主义。

全部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一)基本内容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包括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社会过程研究方法、社会主体研究方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世界历史研究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科学的和开放的方法论体系。

(二)功用定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可以为各门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根本原则和合理途径,增进科学的学科系统和话语系统构建,从而有利于人们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处置社会历史问题研究。

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

(二)主体性原则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特别要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伟大作用,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地根本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正确认识天然与社会的关系、小我与社会的关系,整体的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特别要着力揭示生产方式在社会系统演变中的决定感化,保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案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案参考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请联系实际答题, 不可照搬, 祝考试顺利。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各种社会认识和社会理论, 在总体是唯心主义的, 陷入了唯心史观。

原因在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阶级立场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主张, 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 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 而不是相反。

这样,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英国古典经济学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 探索了劳动、分工等, 分析了资本主义各主要阶级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 包括两部分: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对象, 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是其主干学科, 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 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

社会科学主要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

与自然科学相对, 我们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社会科学。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名词解释1. 经济全球化:指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由于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一种经济状态。

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它是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

2.自由人联合体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把简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自由人联合体”,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3.马克思主义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4.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论(题型整理)

马克思主义社科方法论(题型整理)
12.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构成要素:劳动者、 劳动资料(以劳动工具为主)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 动对象并称生产资料。
13.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 14.上层建筑:建筑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
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的构成: (1)政治上层建筑: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制度构成 (2)思想上层建筑 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 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 形式。(政治上层建筑以思想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思想上 层建筑又受到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和制约。整个上层建筑
层次是系统中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形成的等级。任何系统 的层次都具有其子系统所没有的性子和功能,因此不是其子 系统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
(4)开放性原则 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 换。若开放性遭到破坏,系统将会最终消亡。 **************************************************** 社会的基本矛盾 1.社会矛盾系统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政治领域、 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文化领域),又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 阶段,决定着社会性质与面貌,规定着社会发展方向,是推 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所以,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 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由基本适应到基本不适应,经 由矛盾解决再到基本适应的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上升的过程, 这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 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 阶段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注 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 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求解决各种 利益矛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方法要求: 科学分析各个社会主体思想行为背后的利益动因,分析 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利益关联,分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倾 向、利益关切和利益诉求,分析不同社会利益集团(群体) 的形成过程、经济地位、政治主张、力量对比。 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1)历史主义的方论;(2)科学预见的方法;(3)逻辑与历 史想统一的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1.历史分析法;2.辩证分析法;3. 阶级分析方法 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1)以世界的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全球化使每个国家都处于世界范围的开放与竞争之中; 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风 险也需要全球性合作。 要求必须以全球性视野、世界性眼光和开放性心态思考、 研究全球化、信息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 等的影响,是摆在每位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一、名词解释:(20选5)1.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人口增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也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古希腊“第一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分析。

古希腊的“第一科学”,即逻各斯(logos), 也称“形而上学”。

代表有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希腊人有一种“理论心态”,即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

希腊人认为哲学和科学是一个东西,在中世纪,两者又和神学合为一体。

希腊人的思维完全是政治的,通过“科学”这种手段可以把逻辑的螺丝钉拧到某人身上,因而他如果不承认它或者什么也不知道,或者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是真理,他就不能走出来。

特征分析:(1)苏格拉底在自然哲学之后提出“认识你自己”、“善即知识”的重大意义在于,科学真理就是你的生命行动,从事科学(哲学)就是成为人。

(2)人一旦体验到“真理”,就会服从真理。

(3)真理就是至善,人的德性与德行是关于善(知识、真理)的结果,知识与价值同一。

(4)真理的“体验”是在理性、逻辑、思维中的清楚明白,逻辑就是“直观”、“呈现”那个“至善”。

(5)柏拉图《理想国》的洞穴比喻中的理念论之意义。

(6)理念或概念是全部科学的伟大工具之一,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系统表达。

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评论。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是实验科学的产物,代表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观点。

他反对经院哲学,倡导“从特殊开始,从事实开始”。

他承认怀疑论论点,日常知觉的确不能给正确的自然知识提供可靠的基础;要形成科学所利用的“经验”,日常知觉必须清除掉所有在认识过程中偶然产生的、错误的“幻象”。

“知识就是力量”是要达到控制自然的实践目的。

培根认为只有以控制自然为目的,才有对自然的科学认识。

他坚持理性主义,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认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知识(认识)只有通过感性经验从客观外界获得。

培根十分重视科学实验,认为通过实验的得到的知识更为深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资料整理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资料整理

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作者主要阐述了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其认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一是实践的观点,二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的观点,三是矛盾的观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不仅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积累丰富的经验材料和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知道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在研究社会科学时,尊重实践也只有尊重实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认识和学习符合科学的客观规律。

(二)认识运动的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人类是人运动的基本规律。

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是如此,永无止境、无限循环发展的,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运动,是循环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我们研究社会科学至关重要。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管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同客观实在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研究生马克思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试题整理

马原试题整理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第一.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琴纳与牛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二. 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与发展。

(解密秘鲁魔鬼花园)实践提出新问题. 锻炼人的认识能力.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使人的认识不断发展。

第三. 实践出真知.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丰子恺画羊、小孩被开水烫、电老虎)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正确. 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第五.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科学研究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总结:认识依赖于实践: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发展、为实践服务、受实践检验;同时. 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用. 错误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二、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 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 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另一方面:二者相互统一. 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首先.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离开了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只能解决对现象的认识的问题. 理性认识才能解决对本质的认识的问题。

再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世界上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 往往感性之中有理性;世界上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往往理性之中有感性。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考试资料整理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方法论考试资料整理

方法之一:抓根本法一、什么是抓根本1、什么是根、本、根本?根,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

根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植物生存所需要的土壤里的水分和无机盐等养料。

本,是草木的茎或根。

根和本的功能是满足植物生存最根本的需要——对养料的需要。

根和本对植物生存起决定作用。

“根本”由此引申为事物的根源、主要的和最重要的部分。

即“事物的根本,是事物的决定因素,对事物起决定作用”。

叶,主要功能是蒸腾、光合作用。

枝叶不是植物的决定部分,对植物的生存不起决定作用,只起影响作用。

“枝叶”(枝节)由此引申为事物的次要部分。

由此引申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要重点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不是只抓住枝叶。

2、什么是事物的根本一颗树的根本,就是它的根或本。

树要生存,决定性的就是必须满足它对水分和养料的需要,根和本正是决定这种需要能否满足的部分。

树对水分、养料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就不能生存。

只有树的根、本才能决定它的生存与否。

所以说,只有根和本才是树的“根本”。

如果只去掉树的枝叶,这并不能决定树的生存与否,至多影响它生存状况的好坏。

所以说,枝和叶不是树的“根本”。

每个事物都由根本、枝叶等多部分构成。

而各个部分对该事物的存在的作用是不同的。

根本对事物(生物)的存在(生存)起决定作用,而“枝叶”则只起影响作用。

事物(生物)的根本,就是最决定其存在(生存)的部分。

即事物(生物)的存在(生存)最需要的部分(或最能满足事物存在需要的部分)。

3、什么是“抓根本法”所谓“抓根本法”,就是指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抓住事物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只抓住影响因素。

也就是要抓住决定该事物(生物)的存在(生存)的部分,抓住该事物(生物)的存在(生存)最需要的部分。

比如具体到人的实践活动,目的就是根本,目的与根本是同一的。

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就是什么。

因为,目的就是此实践之所以存在的决定因素。

所以,所谓抓住人们活动的根本,就是要抓住该活动的目的而不是该活动的手段。

二、为什么抓根本抓不住根本的危害:1.斩草要除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试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卷一、简答题(共4题,每题15分,计60分)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和F.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一词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的总称在马克思在世时已经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曾广泛使用,但内容受到歪曲,马克思对此提出尖锐批评。

恩格斯在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并在1886年专门作了说明。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及其现实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的理论品质。

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违背了这个要求,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错误。

我们要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答案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在于,论证了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这一历史理论不过是把人们的思想从神圣的天国拉回到粗糙的尘世,使种种抽象的思辨和神秘的理论归于平常,归于生活。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特点——实践性马克思从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深刻地批判了唯心主义对社会历史的主观臆断,认为人们对社会人士的视野应该“从天国回到人间”,聚焦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认识的出发点应当是现实的、有生命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它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体和客体相结合的维度去考察对象。

“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第一,客观性原则。

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客观性的原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认识论的实践标准、历史观的生产力标准和价值观的人民利益标准。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这是因为,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因此,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离开了一定的时空条件,我们就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题答案1.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如何成为可能西方不少学者甚至著名的思想家对此作出了否定的回答。

大名鼎鼎的现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开宗明义就表明:“本书的基本观点是,历史命运之说纯属迷信,科学的或任何别的合理方法都不可能预测人类历史进程。

”“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

”“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他所谓的纯粹的逻辑理由就是,人类历史的行程是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的,而人类本身不能用合理或科学的方法来预告我们科学知识的未来增长,因而所谓古代神话的俄底普斯预言在历史发展历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我们不能预测人类历史的未来进程。

”“所以历史决定论的基本目的是错误的;历史决定论不能成立。

”美国的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在《真理与进步》中也指出,社会科学在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之后,在“预测还是一个理论被归入‘科学’的必要条件”时,“我们对是否把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或文学批评归入科学感到犹豫不决,因为这些学科似乎都无法回答‘如果我们这样做,事情将会怎样?’这种形式的问题。

”二战之后,经济学一跃而成为显学。

但是,它被批判和被责难的命运也不比其他学科好。

美国的小阿尔弗雷德·马拉伯在其《迷惘的预言家:当代经济学家的历史》中曾不无讽刺地说,在美国,人们看到每当华盛顿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职位因种种原因空缺时,美国经济便处于二战后最好的时期,而“在哈伯·斯坦和查尔斯·舒尔茨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任职期间,贫困率以每年将近2%的可怕速度增长。

”他还说道,那些经济学在大学的象牙塔中尽管被不断地雕琢,越来越精密化和学术化,但“经济学家们很快变成恶意玩笑的靶子┅┅人们会说经济学家颇具幽默,因为他们会用小数点来预测未来,或者说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因为只有经济学家创造出了自上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种种混乱。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2018年)一、名词解释:(20选5)1.方法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它以多种多样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评价事物、和改造事物指明方向。

一定的方法论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科学观、技术观。

依据理论体系的不同层次而分出不同层次的方法论,如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

2.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因而对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科学主义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构建人文社会研究方式和体系。

4. 人文主义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的根本区别,否认运用自然科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5. 整体主义认为社会整体决定社会个体,主张从整体出发解释社会现象。

6. 结构功能主义主张借鉴现代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行为和社会系统,揭示人类社会系统与生物、物理系统相同的结构与机制。

7.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

8.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方式,通过人对物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9. 思想上层建筑又称社会意识形态,是由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观点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形式。

10. 人口系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区域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状况等因素。

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

没有人口的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社会发展水平就要受到制约。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整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一、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近代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1)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产生。

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不仅推动了各门自然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而且也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使分门别类的社会科学也纷纷建立起来。

例如,现代意义的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都是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当然,这并不是说近代以前,没有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思想。

但现代社会科学却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之上。

(2)人文科学的发展一般来说,人文科学主要研究恒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精神文化活动及其人类历史进化的反映。

社会科学主要研究社会各个领域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政治、管理等领域的现象和活动。

从时间上讲,人文科学各学科在古代就已产生,而社会科学各学科产生于近现代。

但实际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难以将其截然分开,所以,我们往往以?人文社会科学?或?哲学社会科学?予以统称之。

(3)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近几年,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应该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重大的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在现代社会,如果说,自然科学和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话,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2、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方法论方法论,顾名思义,是关于方法的理论。

方法论不仅要探讨各种方法,而且要以对多种方法为对象,探讨方法的本体基础、基本性质、中介特点、传导功能和运用原则,以提高研究者和运用者的方法论自觉。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整理(整理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期末整理(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和注意事项《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题2015-2016(2):1、如何理解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逻辑?(笔记)社会科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和把握社会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规则和程序。

它是以世界观为基础,涉及研究的设计、概念、定义、范畴、抽样逻辑、实验方法、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基本分析、指标分类、阐释模式、社会统计方法等。

基础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追求新的科学发现,做出新的科学预见,提出新范畴、新观点、创立新原理、新学说,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提供理论支撑的方法论。

同时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理论根基和重要生长点。

从学科性质角度出发,社会科学是指以人类在社会中的行为及由此行为产生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以探讨社会现象的本质与规律为主要任务,因而具有追求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必然性等特征。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地理学、教育学等。

而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用世界观去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因此社会科学方法论就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演变逻辑为:形而上学——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剩余价值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初步形成(实证主义方法论)孔德在《实证主义概论》中把“实证”定义为: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第二阶段:反实证主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反实证主义出现,它所受到的抨击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社会学没有能够取得有效的发现或定律性的经验概括;(2)由于社会行动是由基于人的主观性、反思性和创造性之上的情境诠释构成的,因此社会中不存在决定论的定律;(3)社会世界犹如一部书,我们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去读它,我们处于一个话语分析的世界;(4)社会中只存在着有历史意义的特殊事件,而不可能找到适用于任何时间和地点的一般规律;(5)人们对社会学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和原理,尤其是因果性的概括也提出了批评。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孙咏梅)D-+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库(孙咏梅)D-+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一般的方法论或基本原理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特殊的方法或特殊的原理是什么?
5、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6、请列举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与流派。

7、组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个层次的理论框架是什么?
8、简述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9、请问金融化是金融资本的新阶段吗?
10、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问答题: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五个方法论命题是什么?
3、马克思如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制度的变迁?
4、金融化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有什么样的影响?
5、请论述新自由主义所包含的众多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体系。

6、请比较分析狭义新自由主义与广义新自由主义。

7、请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观点。

8、“撒切尔主义”与里根政府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分别包含哪些内容?
9、请列举新自由主义思潮的现实影响有哪些。

10、请论述“华盛顿共识”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考试整理版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问题?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关注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结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识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正的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整体性原则。

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

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整体性能。

2、结构性原则是指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合方式,对于社会系统而言,要素之间的结构变化直接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因此,各国都重视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产业、生产力、生产关系、投资和消费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和调整。

3、层次性原则指的是社会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之间的隶属关系。

不同层次上的属性和规律不同,需要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进行研究。

4、开放性原则指的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

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从封闭半封闭向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快速崛起。

四、科学预见的方法:人们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未来进行预测和关注。

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通过对偶然性的认识,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答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复习范围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主张,研究社会历史必须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并根据这种物质生活条件说明政治、法律、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即用社会存在去解释社会意识,这样,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创立了。

唯物史观为研究社会历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社会历史研究中实现了革命性的革命。

第一,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近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实践的、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成果,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马克思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奠定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第四,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法国复辟时期历史理论的积极成果。

马克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因此。

2.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活动的特点是什么?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作出科学说明和合理评价。

具有以下特点:1复杂性,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事物或社会历史现象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2依赖性,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往往涉及众多自然科学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状态;3主观性,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要受到众多主观因素影响,因而很容易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和阶级性;4难验证性,社会事物一般有较长的运行周期,且在时间上具有不可逆性,难以进行重复性实验,因而难以验证。

3.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作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因而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首先,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先进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答:1、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

2、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数学上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的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强烈的问题意思首先表现在善于提出问题。

3、社会实践丰富多彩,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十分宽广。

有社会担当意识、有历史责任意思的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十分重视那些事关国家、民族命运。

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真呢更大问题、关键问题和前沿问题。

二、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答:1、理论是否正确,在理论范围内不能解决。

2、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作为检验理论是非的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应当辩证的加以理解。

所谓确定性就是只能以时间的结果论是非,而不能以本本论是非,不能以圣人论是非,不能以权威论是非,不能呢个以长官意志论是非,不能以自我感觉论是非。

所谓不确定性,是说任何时间都是具体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完全证实一切认识,而这种证实所达到的程度或边界也是相对的,因而不是一劳永逸的。

4、在社会科学研究中。

要把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统一起来。

凡是实践证明正确的认识就要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凡是被实践证明错误的认识,就要坚决及时的加以纠正;凡是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就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和探索。

既要防止主观盲目性,又要防止思想僵化。

三、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1、整体性原则:整体不等于全部的总和。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深刻揭示了系统的整体性。

由于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造成了彼此活动的限制、彼此属性的筛选以及某些功能的协同,由此而形成社会系统的新质态——系统整体性能。

2、结构性原则:结果是系统中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其中包括要素之间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结合方式等。

社会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但决定于要素的性质和功能,而且决定于要素之间的结构。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规律的时候,非常重视社会结构的变化如何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其结合方式的不同,就是社会区分为不同的形态,而社会结构的变化直接表明社会形态的变化。

世界各国鱼啊来月重视对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生产关系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系统的优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是指在系统中不同组成部分依次隶属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众多层次构成的复杂系统。

社会系统不同层次上的属性的不同,表明了不同层次上系统活动规律的不同。

社会系统的不同层次既有共同的运动规律,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运动规律。

应在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统一中研究系统。

4、开放性原则:指系统与外籍我饿环境之间的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星系的交换。

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开放是实现系统有序发展和功能优化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那个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封闭半封闭想对外开放的转变,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快速崛起。

四、科学预见的方法:1、对未来的预测、关注和把握,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活动的表现。

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课题。

3、科学预见之所以可能,在于社会历史过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大量的偶然性中又存在着某种必然性。

通过偶然认识必然,便可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前程。

五、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1、主题选择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就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2、人们只有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

当人们没哟认识必然性的时候,必然性是盲目的、外在于人的;当人们认识并把握了必然性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必然性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3、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统一性,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

社会历史过程作为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六、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研究历史过程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

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二者具有统一性。

2、逻辑对历史的反映绝不是机械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在科学抽象基础上对历史进程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3、逻辑反映历史又高于历史,只有上升到逻辑的高度才能真正的把握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4、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既要反对把历史碎片化、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从逻辑出发剪裁历史、用逻辑统一历史的错误倾向。

七、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以人为本)1、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内容。

认识社会的主体,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就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在不同方面的体现。

2、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中心环节和最高目标3、人的生存状态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

马克思按照人的生存状态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和“自由人联合体”阶段。

4、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趋势。

在今天,我们确立社会发展理念时,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必须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尺度。

八、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1、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但并不抹杀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普通个人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员,发挥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没有无数个人的作用,就没有所谓的人民群众的作用。

3、对历史进程发挥比较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能够推动或阻碍、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局部的改变历史面貌。

4、杰出人物代表先进阶级、阶层、集团的利益,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在历史发展中起重大进步作用的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是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代表了群众的利和要求,集中了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和拥护,研究社会历史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结合起来,给社会历史以全面、科学的解释。

九、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1、阶级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中,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的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阶级的地位。

不论他们的思想、感情、行为有什么特性本质上都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其历史命运也同他所属的阶级命运相一致。

2、历史分析方法。

我们评价任何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都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肯定去历史贡献,又不能忽视其历史局限;既不把他说成超越时空的、无所不能的人,也不能用后世的标准去苛求前人。

3、辩证的分析方法。

每个人都是复杂的多面体,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到其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次要方面;既要看其前半生,又要看其后半生;既要看到其长处,又要看到其短处。

不要简单化、脸谱化,不要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十、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与价值人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永远具有自然性的一面。

但人的活动又与自然界的运动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

从形式上看,这些活动是由行动者的意识决定的,但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因为:第一,价值作为一定对象与人的需要和目的的适应关系,虽然包含了主观性但不能归结为主观性,他建立在一定时间基础之上并受具体实践条件制约。

第二,人们进行的活动的目的和动机能否实现,活动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愿望,而是由各种社会条件所决定的。

第三,社会活动过程作为多种活动的综合,作为多种主体、多种力量的动态的博弈的过程,服从的是如同“力的平行四边形”的规律,不以某个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所以,社会现象作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乃是具有主观性的“自觉意志和特殊目的”同具有客观性的因果关系的统一,也就是价值与事实的统一。

十一、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1、人类社会的客观性和价值性不是分离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

社会事实搜视蕴含着价值的事实,社会价值都是依托于事实的价值。

要到到对社会现象正确深刻的把握,就要将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

2、社会科学研究所达到的“正确”,不是单纯认知意义上的真假、对错。

还包括价值观的是非、对错。

社会科学理论总是体现着认知和评价、对象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

3、任何一方面,单独看都可能有自己的合理性、必要性,综合到一起就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构成一种非常复杂的局面。

社会科学研究者也是现实人,属于一定的阶级、民族、群体,不可能完全处于“价值中立”状态。

因而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只能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统一,一种通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而实现的统一。

十二、社会进步的评价1、这里说的社会评价,实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估、评定、把握。

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符合认识的逻辑。

因而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

首先要以事实为根据,按照社会事实即事件本身展开的逻辑,对这些事件已经形成或可能形成的社会作用进行评价。

2、具体的、实事求是的社会研究会呈现出对象自身的价值向度和逻辑,这种向度和逻辑会逻辑会影响、矫正甚至改变既有的价值观念,是我们形成真正合理的评价尺度或标准。

3、社会评价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但从根本上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

社会进步是社会研究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基础,也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最终旨归。

十三、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1、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而生存和发展的。

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进步的最核心内容,也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2、社会生产力是可以测量或衡量的客观力量,是“最硬”的社会事实。

评价各种社会现象,评价社会的制度和政策,评价一定政党会团体的主张及行动的历史作用,都应把社会生产力放在基础地位,作为根本标准,看他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如何,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当然,这是从归根到底意义上讲的,并不否定社会各个领域、各种社会现象各自的评价标准。

十四、社会共同体具有不同的性质1、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体,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共同体都能促进个人的发展。

社会共同体有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之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