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名词解释
园林遗传育种名词解释
育种学部分1、选种:在自然界或人工栽培的植物群体中发现可遗传的变异,按特殊园林用途进行选择出来的植株进行定型,繁殖,以达到丰富园林植物种类目的。
2、选择育种:简称选种,即对园林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而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3、引种:将外地种质资源经过选择实验及驯化栽培,引到本地的措施。
途径花钱多,但是最快的一种育种途径。
4、品种:指在一定的栽培环境条件下,个体间具有相对一致的观赏特性和经济价值,遗传特性稳定的栽培植物的特定类别。
5、良种:具有若干优良性状的品种。
6、种质资源:是园林植物材料中能将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并能表达的遗传物质总称。
7、简单引种:如果引入地区与原产地自然条件差异不大或引入观赏植物本身适应范围较广,或只需采取简单的措施即能适应新环境,并能正常生长发育,达到预期观赏效果的称为简单引种。
(98) (998、驯化引种:如果引入地区自然条件与原分布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或引入物种本身适应范围较窄,只能通过其遗传性改变才能适应新环境或必需采用相应的农业措施,使其产生新的生理适应性,这种方式称为驯化引种。
(98) (99)9、规化:把不同种质资源的植物材料规划到相应的区系。
10、引种驯化:将野生或栽培植物的种子或营养体从自然分布地区或栽培区域引入新的地区栽培。
11、生态型:指同一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与解剖结构上,与当地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类型。
12、近区采种:是从离引入地区最近的分布边缘区采种,这种种子更易于通过驯化过程。
13、选择育种:即对园林植物繁殖的群体所产生的遗传变异,通过选择、提纯以及表较鉴定等手段而获得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方法。
14、选种目标:为改良现有园林植物品种和创造新类型,新品种所要求达到的目的和指标。
15、实生选种:是在自然授粉产生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实生植株群体中,采用混合选择或单株选择得到新品种的方法。
遗传育种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遗传育种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遗传育种是指通过选择有利基因和优良性状,通过配对、繁殖和选择等手段,改良和培育植物的品种。
它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植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基础概念1.1 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指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中,负责遗传特征的物质。
在细胞核中,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它决定了植物的遗传特性和性状。
1.2 基因型和表型基因型是指植物在染色体上遗传物质的组合方式,它决定了植物的遗传潜力。
表型是指植物的外部形态和性状,它受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二、基本原理2.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不同遗传特征和性状之间的差异。
通过对遗传变异的选择和利用,可以改良和培育出新的植物品种。
2.2 遗传规律遗传规律是指遗传育种中基因传递和表达的一些普遍规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隐性和显性”的遗传规律。
这个规律指出,在杂交繁殖过程中,某些性状可能会隐现,而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2.3 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和表现形式。
只有了解基因的表达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通过选择和配对遗传物质来改良和培育植物品种。
三、基本方法3.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指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和遗传特性的个体,将其作为亲本进行杂交繁殖,以培育出更好的后代。
这种方法常用于植物自交纯系的育种,也可用于杂交育种的初步选择。
3.2 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法是指将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进行组合,通过杂交和后代选择,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和遗传特性的品种。
这种方法适用于将自交物种中的优良性状引入到杂交种中,以提高产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状。
3.3 突变育种法突变育种法是指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使植物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变异。
这种方法常用于培育耐逆性强的品种,也可用于育性和形态突变等方面。
育种的名词解释
育种的名词解释育种是一种涉及生物遗传学的科学和实践,旨在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培育,改变生物物种的性状和特征,以获得更优良的基因组合。
育种在农业、园艺、养殖业和种植业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对提高产量、适应环境和改良性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育种的基本原理育种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遗传学的知识,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有利遗传特征的个体,逐渐改善和改变物种的性状。
在育种中,常用的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等。
选择育种是通过连续选择和繁殖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使其后代逐步具有更优良的特性。
杂交育种则是通过两个或更多具有不同优势性状的个体进行交配,获得后代具有两者优势的优良特性。
基因工程则是通过转移外源基因,增加或改变物种的性状。
2. 经典育种与分子育种在育种的发展历程中,经典育种和分子育种是两个重要的阶段。
经典育种是以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为主要手段,注重个体性状的表现和选择。
通过长时间的选择和培育,经典育种在数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受限于基因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而分子育种则是基于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方法,以分子标记为工具,对物种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和评估。
分子育种具有高效、准确和精细的特点,加速了育种进程,提高了育种成功率。
3. 育种对于农业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育种在农业和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农业方面,育种可以提高农作物和畜禽的产量、品质和抗病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可供食用和经济作物。
育种还可以改良物种的适应性和耐旱、抗寒等特性,提高农作物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在食品安全方面,育种可以改善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育种还可以改善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口感,提供更多种类的食品选择。
4. 育种的挑战和前景尽管育种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育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选择和培育需要经过多代的繁殖。
其次,育种涉及到基因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难完全掌握所有的遗传变异。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学: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1、核型(染色体组型):把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等)所进行的分析,也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2、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特点:育性差,结实率低;形态、组织学上的特征。
3、复等位基因:指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
4、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5、品种:经过人工选育而成的,具有遗传稳定,并有别于原种或同种其他种群之优良性状及其表现性状的水生动植物。
6、细胞质遗传:把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称为细胞质遗传,也称为非孟德尔遗传,核外遗传。
7、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数目的增减或结构的改变。
8、雌核发育:合子的发育是在卵子细胞核的控制下完成的。
9、雄核发育:指卵子只依靠雄性原核进行发育的生殖方式。
10、杂交:指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交配而产生后代的过程。
11、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远的个体间的交配,指不同种间、属间,甚至亲缘关系更远的个体间的交配。
12、近缘杂交;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一般指同种内两个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又称品种间杂交。
13、同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一般是由二倍体的染色体直接加倍产生的。
14、异源多倍体:指增加的染色体来自不同物种,一般是由不同种属间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的。
15、混合选择:又叫集体选择,个体选择,是从来源不同的鱼群中选择表现型优良的个体混养在一起,混合交配,繁殖后代,繁殖的后代再混养在一起,再选种,这样的混合选拔留种,连续几代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16、家系选择:将一雌一雄的优良亲鱼单独交配,建立若干家系,后代以累代近亲繁殖为基础,在尽可能相同的条件下饲养亲鱼,比较鉴定各家系的经济性状,从中选出最好家系的雌雄个体建立品系,这样的选择方法是家系选择。
17、后裔鉴(测)定:凭借子代表型平均值的测定来确定并选择亲本和亲本组合的选择育种,称为后裔测定。
遗传育种
1.遗传:亲代的性状在子代出现,使子代与亲代的基本相似的现象(从分子的水平讲是遗传信息额复制和表达)2.变异:亲子之间和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分子水平讲,dna分子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变化或变异)3.基因型: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特定性状的潜在能力4.染色体的核型:包括染色体数目,染色体形态,染色体的解刨学特征5.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6.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7.分离规律: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的过程中彼此分离,因而配子只具有成对基因的一个8.复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在相同位点上存在的3个或3个以上的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9.回交:两亲本杂交以后,子一代和双亲之一再进行杂交10.基因突变:DNA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从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11.细胞质遗传:由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12.杂交育种: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13.诱变育种: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14.种质资源:一切具有一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称为种质资源。
15.远缘杂交:亲缘关系疏远类型之间的杂交1.花斑类型:规则性的彩斑花环花眼花斑花肋花边不规则彩斑非固定图案的异色散点或条纹2.杂交育种亲本的选配原则选择的亲本应该具有我们所需要的优良性状和特征两个亲本的来源在地理上较远生态类型不同亲本选择是要考虑两个亲本遗传传递能力的强弱选择的亲本一般配合力要高要选择结实性强的种类作为母本3.种质资源的保存1离体保存种子保存无性繁殖体的保存组织保存2.就地保存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环境中保存野生园林植物种质资源3.迁地保存将园林植物的植株引种栽培,在异地建立种质保护4.种质资源的评价标准1形态特征按照一般方法进行观察茎叶花的特征2.生长发育规律了解植物的繁殖特性,包括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的方法3.观赏特性园林应用中所表现的特征植物对栽培管理的反应4.抗逆性植物对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5.抗病及抗虫性植物抗病抗虫的性质5.重瓣花的起源类型1积累起源在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下经过若干代后可使花瓣的数目逐渐增加,直至形成重瓣花 2.重复起源 3.萼片起源 4.雌雄蕊起源5台阁起源6.花序起源论述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解决方法1.由于花粉和柱头识别,柱头的分泌物控制不亲和的花粉,致使花粉在异种植物的柱头上不能发芽2.即使花粉在柱头上萌发,但连接柱头的传递组织抑制花粉管向柱头生长,师花粉管不能进入柱头3.花粉管生长缓慢或花粉管太短,不能进入子房到达胚囊中4.花粉管虽能进入子房到达胚囊,但不能受精5.受精后的幼胚不发育或发育不正常6.杂交种子的幼胚胚乳之间缺乏协调性解决方法:1.选择适当的亲本并注意正反杂交 2.混合花粉重复多次授粉 3.选择第一次开花的幼龄杂种实生苗做母本 4.柱头的移植和剪短法 5.预先无性接近方法 6.媒介法7.化学药剂的应用8.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9.温室和保护地杂交10.花粉预先用低剂量的辐射处理再杂交7.我国种质资源的特点在实践中如何培育观赏的品种特点1.种类繁多 2.分布集中 3.变异丰富 4.品质优良如何培育1.引种驯化引进的品种栽培不同于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异 2.选择育种选择是有效利用变异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与其他的育种方法紧密结合 3.芽变选种芽变是观赏植物重要的变异来源之一 4.实生选种在天然授粉所产生的的种子播种后形成的群体 5.无性系的选种 6.杂交育种。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
遗传育种是一种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来改良动植物品种的方法。
它的科学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学原理:遗传育种的核心是利用遗传学原理,通过选择、交配和育种等手段,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遗传学原理包括基因遗传、孟德尔遗传定律、染色体遗传、基因突变等。
2. 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育种者分析和评估育种材料的遗传表现和遗传变异,从而选择最优的育种策略和方案。
3. 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育种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体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遗传育种。
4. 育种技术:遗传育种的技术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基因编辑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育种者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结构,从而提高其优良性状的表达。
5. 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是遗传育种的基础,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品种、品系和野生种。
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可以为遗传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材料和育种方案。
总之,遗传育种的科学基础是多方面的,它涉及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基因组学、育种技术和种质资源保护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科学基础为遗传育种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推动了动植物品种的改良和优化。
微生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二)
微⽣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1、⾃然选育:从⾃然界直接分离和筛选菌种或在⽣产中利⽤⾃发突变选育优良菌株。
2、诱变育种:对出发菌株进⾏诱变,然后运⽤合理的程序与⽅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优良菌株。
3、代谢调控育种:利⽤现有的代谢调控知识,筛选特定突变型,改变代谢流量或流向,从⽽提⾼⽬的产物产量的⼀种育种技术。
4、重组育种;利⽤微⽣物间的遗传重组来改变其遗传物质组成及结构的⼯业微⽣物育种技术。
5、原⽣质体融合育种;通过⼈为⽅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细胞的原⽣质体发⽣融合,从⽽实现遗传重组的⼯业微⽣物育种技术。
6、基因⼯程育种技术:在体外构建重组DNA分⼦并导⼊宿主内⾼效表达,从⽽获得重组微⽣物的育种技术。
7、突变:遗传物质核酸中的核苷酸序列发⽣了稳定的可遗传的变化。
8、突变体: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9、突变型:突变体的基因型或表型称为突变型,和其相对的原存在状态称为野⽣型。
10、⾃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genesis):未经任何⼈为处理⽽⾃然发⽣的突变;11、诱发突变(induced mutagenesis):由⼈们有意识地利⽤物理或化学⼿段对⽣物体进⾏处理⽽引起的突变。
12、整倍体:含有完整的染⾊体组。
13、⾮整倍体:含有不完整状态的染⾊体组,⼀般是指⼆倍体中成对染⾊体成员的增加或减少。
14、部分⼆倍体:原核⽣物中由⼀整条染⾊体和外来染⾊体⽚段所构成的不完整⼆倍体。
增变基因(mutator gene):其基因突变会导致整个基因组的突变频率明显上升的⼀些基因。
15、前突变:诱变剂所造成的DNA分⼦某⼀位置的损伤16、光复活:指细菌在紫外线照射后⽴即⽤可见光照射,可以显著地增加细菌的存活率,降低突变率。
17、表型延迟phenotype lag:突变体表型改变落后于其基因型改变的现象。
18、分离性延迟segregational lag :突变基因由杂合状态到纯合状态所造成的表型迟延19、⽣理性延迟physiological lag :由于基因产物的“稀释”过程所造成的表型迟延野⽣型(wild type):从⾃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物在其发⽣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基因重组:由于不同DNA链的断裂和连接⽽产⽣DNA⽚段的交换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DNA分⼦,进⽽形成新遗传个体的⽅式称为基因重组。
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名词解释
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名词解释家畜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畜的遗传特征以及通过选择和繁殖来改良家畜品种的学科,它在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和适应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原理、育种方法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解释。
家畜遗传育种学涉及的基本概念包括基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等。
基因是决定个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生物体的染色体上,其组合形成基因型。
基因型会表现出相应的性状,即表现型。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家畜遗传育种学的核心。
在基因型和表现型间,遗传学原理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遗传学原理是解释可遗传性状传递方式的理论基础。
杂交是其中的重要概念,其通过结合两个不同血统的优良品种实现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更优秀的后代。
杂交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杂种优势和杂交亲和性两个方面。
杂种优势是指杂交后代相比纯种后代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优秀的遗传特质。
杂交亲和性则指两个亲本间基因的相互作用,可以提高不同基因的优势发挥,进一步改良品种。
除了杂交,选择育种也是家畜遗传育种学的重要方法。
选择育种基于个体间性状的差异,通过选择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配种,逐步积累有利基因,并去除不良基因。
这样可以实现品种的改良和提高。
选择育种包括定向选择、累积选择和综合选择等不同方式。
定向选择指定向选育某一特定性状,如生长速度、毛色等。
累积选择则侧重于多个性状的改良,如生育力、抗病力等。
综合选择则是综合考虑多个性状进行的选择。
家畜遗传育种学在畜牧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通过改良品种来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如肉牛的长育、家禽的繁育等。
其次,利用家畜遗传育种学的原理来提高家畜的适应性和抗病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并提高整体群体的抗病能力。
此外,家畜遗传育种学还可以应用于保护濒危家畜物种和改善农村家禽养殖的生产系统等方面。
在实际应用中,家畜遗传育种学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不仅需要满足农民的经济需求,还要遵循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原则。
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1.基因重组(杂交)育种:利用接合、转化、转导和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和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的育种方式。
2.基因型:即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和,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3.诱变剂:在人工的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作用下,菌株的突变率得以大大提高,具有有利性状的突变株被筛选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这些物理和化学诱变因素又称为诱变剂。
4.抗性突变型:指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表现出抗性的突变体。
如紫外、氨苄青霉素和噬菌体等的抗性突变体。
5. 营养缺陷型:野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在选择培养基( 或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简答1.根据突变修复原理紫外线诱变处理菌种时,应注意什么如何保证细胞均匀的受到诱变剂的处理答:一般微生物细胞内都具有光复活酶,所以,微生物紫外线诱变育种应在避光或红光条件下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要得到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通常可用无菌的玻璃珠来打散成团的细胞,然后再用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2.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关键是什么何故答:出发菌株的选择:适合的出发菌株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即菌株是否具有产生特定代谢产物的催化酶系的基因,有效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诱变育种要求所处理的细胞必须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
诱变处理: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剂量的选择。
3. 了解并熟悉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与发酵试验技术有什么实用意义答:了解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并熟悉其生理与发酵试验技术。
使人们能利用这些不同的生理特性, 作为不同微生物分类鉴定和菌种选育的依据;利用它们的多种发酵类型和代谢产物, 更有效地为发酵工业作贡献。
4.什么是代谢控制育种与诱变育种相比有何优点答:以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节的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通过遗传育种技术获得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产物选择性地大量合成和累积。
遗传育种
遗传学简化记忆_zhangyong一、名词解释3分*5个1、顺反子:当两个突变在反式情况下能互补时,表明两个突变影响同一生物学功能。
因此它们属于不能分割的遗传单位,这个单位称为顺反子。
2、转化:一般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细胞的DNA而使受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3、转导: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DNA转移到受体菌体内的现象。
4、接合作用: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直接接触后,质粒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的现象。
5、转座因子(TE):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座位的一段DNA序列,它可以从复制子的一个座位跳跃到另一个座位,亦可以从同一细胞的一个复制子跳跃到另一个复制子,DNA片段的这种转运称为转座。
6、细菌转座子:指带有抗性基因并能在不同的DNA分子之间转移的遗传单位。
7、基因: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连续DNA片段,是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遗传信息的基本遗传单位。
8、开放阅读框(ORF):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序列。
9、环状排列:指各个T4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排列虽然是不变的,可是从哪一个核苷酸开始却有种种可能。
10、末端冗余:指T4DNA分子的两端有极少数相同的核苷酸的重复。
11、突变热点:一个基因内可发生大量的不同位点的突变,而且大多数突变是由于一个位点的变化所产生的。
12、中断杂交:将两个菌株在培养液中进行通风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把菌液放入组织捣碎器里搅拌以中断杂交,经稀释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鉴别它们的基因型。
13、麻点:指将自主转移质粒的菌株接种到不含该质粒的菌株的“菌丝坪”上培养时所产生的环状晕圈。
14、免疫性:溶源性细菌一般不被同种噬菌体再侵染的现象。
15、Cos位点:由黏性末端结合形成的双链区段。
16、原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基因组一部分并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复制,这种整合的噬菌体。
17、嗜杀现象:酿酒酵母中某些菌株可以产生毒素而杀死其它酵母的现象。
遗传育种--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20题,1分/题,共20分)1、基因家族(gene family):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有许多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基因,这样的一组基因称为一个基因家族。
遗传222、随体(satellite):指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通过次缢痕区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接。
遗传263、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一个基因随着染色体畸变而改变它和相邻基因的位置关系,所引起表型改变的现象。
遗传804、外显率(penetrance):是指在一特定环境中,同一基因所显示出的预期表型效应的百分数。
遗传1175、连锁遗传(linkage inheritance):是指来自同一亲本的两个性状,在后代中有较多的机会连锁在一起遗传。
遗传1256、保护繁殖:(conservation breeding):是指圈养繁殖的种群只有保持了野外种群的原本性。
遗传1667、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是指主要组织相容系统MHS中,编码MHS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遗传2128、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在动物育种过程中主要利用与其紧密连锁的DNA标记来进行,即DNA标记辅助选择。
遗传P2319、基因组印迹(genomic imprinting):是指基因组在传递遗传信息的过程中对基因或DNA片段打下标识、烙印的过程。
遗传27010、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在体外快速扩增特定基因或DNA 序列的方法,又称为基因的体外扩增法。
遗传30011、基因频率(gene frequency):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与占据同一基因座的全部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育种2312、同源一致性(identity by descent,IBD):是指亲属个体带有的基因是由某一个共同祖先同一基因复制来的。
遗传育种
一、名词解释1.基因重组(杂交)育种:利用接合、转化、转导与原生质体融合等遗传学方法与技术使微生物细胞内发生基因重组的育种方式。
2.基因型:即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的总与,就是一种内在可能性或潜力。
3.诱变剂:在人工的物理与化学诱变因素作用下,菌株的突变率得以大大提高,具有有利性状的突变株被筛选到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这些物理与化学诱变因素又称为诱变剂。
4.抗性突变型:指野生型菌株发生突变后对物理、化学与生物因素表现出抗性的突变体。
如紫外、氨苄青霉素与噬菌体等的抗性突变体。
5、营养缺陷型:野生菌株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在选择培养基( 或基本培养基)上不生长。
简答1.根据突变修复原理紫外线诱变处理菌种时,应注意什么? 如何保证细胞均匀的受到诱变剂的处理?答:一般微生物细胞内都具有光复活酶,所以,微生物紫外线诱变育种应在避光或红光条件下操作。
在实际工作中,要得到均匀分散的细胞悬液,通常可用无菌的玻璃珠来打散成团的细胞,然后再用脱脂棉或滤纸过滤。
2、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关键就是什么?何故?答:出发菌株的选择:适合的出发菌株具有特定生产性状的能力或潜力,即菌株就是否具有产生特定代谢产物的催化酶系的基因,有效提高育种工作效率。
制备单孢子(或单细胞)悬液:诱变育种要求所处理的细胞必须就是处于对数生长期同步生长的细胞,并且就是均匀状态的单细胞悬液。
诱变处理:诱变剂的选择、诱变剂量的选择。
3、了解并熟悉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与发酵试验技术有什么实用意义?答:了解不同工业微生物的生理特性, 并熟悉其生理与发酵试验技术。
使人们能利用这些不同的生理特性, 作为不同微生物分类鉴定与菌种选育的依据;利用它们的多种发酵类型与代谢产物, 更有效地为发酵工业作贡献。
4、什么就是代谢控制育种?与诱变育种相比有何优点?答:以生物化学与遗传学为基础,研究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与代谢调节的机制,选择巧妙的技术路线,通过遗传育种技术获得解除或绕过了微生物正常代谢途径的突变株,从而人为地使产物选择性地大量合成与累积。
微生物遗传育种名词解释(一)
1、工业微生物菌种:在大规模培养条件下,批量商业性获得微生物细胞或其代谢产物过程中所使用的微生物菌株;或利用微生物特定代谢过程,规模化加工或转化特定底物或环境物料的微生物菌株。
2、天然菌种:通过自然筛选和分离获得的工业菌种。
3、诱变菌种:通过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在实验室人工诱变自然筛选与分离的菌株,获得产量或/ 和性状改善的工业菌种。
4、重组菌种:通过遗传重组技术对菌种进行定向遗传改良获得的工业菌种。
3、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包括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①缺失:指染色体片段的丢失。
②重复:指染色体片段的二次出现。
③倒位:指染色体的片段发生了180°的位置颠倒,造成染色体部分阶段的位置顺序颠倒,极性相反。
④易位:指一个染色体的一个片段连接到另一个非同源染色体上。
4、基因突变:指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包括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缺少、插入或置换。
①碱基置换:DNA链上一个碱基对被另一碱基对所取代。
(注意转换和颠换的区别)②移码突变:在DNA序列中由于一对或少数几对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而使其后全部遗传密码的阅读框架发生移动,进而引起转录和翻译错误的突变。
5、错义突变:一对碱基的改变使某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另一氨基酸密码子的突变。
无义突变:一对碱基的改变使某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6、形态突变型:指细胞个体形态或菌落形态改变的突变型。
7、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由于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能力的突变株。
8、抗性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些化学药物、致死物理因子或噬菌体具有抗性的变异菌株叫抗性突变株。
9、致死性突变型: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个体死亡的突变型。
10、条件致死性突变型:在某种条件下可以正常繁殖并呈现其固有的表型,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是致死的突变型叫条件致死突变型。
11、产量突变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产量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称产量突变型。
遗传育种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遗传育种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遗传育种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基因对其等位基因的相对比例称为基因频率。
2.基因型频率: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间的比率称为基因型频率。
3.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生物群体中,任何一个雄性或雌性的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都相同。
4.选型交配:指配偶的表现型非随机的交配,分为正的选型交配和负的选型交配两种。
5.在一个二倍体的群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H=2pq。
6.适合度: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下一代子女的供给比率称为适合度。
7.迁移:一个群体的个体迁移至另一个群体并与另一个群体的个体随机交配,于是导致基因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迁移。
8.遗传漂变:指在一个有限群体中,特别是在一个小群体中,等位基因频率由于抽样误差引起的随机波动,或称为随即遗传漂变。
9.动物育种所研究的性状有两大类,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
10.倍加作用:每个基因的效应成倍数值增加。
11.三大遗传参数,遗传力、遗传相关、重复力。
12.遗传力:亲代传递其遗传特性的能力称为遗传力。
13.重复力:就是总的表型值方差中遗传方差和一般环境方差所占的比例。
14.主要近交类型所生子女的近交系数:亲子,25%;全同胞,25%;半同胞,12.5%;祖孙,12.5%;叔侄,12.5%。
15.近交衰退:对于数量性状来说,因近交而导致群体均值下降。
16.动物祖先:狗――狼,家鸽――原鸽,猪――野猪,家兔――野兔,鸡――原鸡,家鸭――野鸭,驯化的牛――黄牛、水牛和牦牛,鹅――野雁。
17.原始品种:在农业生产水平较低,饲养管理粗放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的。
18.单系:以一头杰出系组发展起来的品系称为单系。
19.群系:是优秀个体组成的群体进行闭锁繁育所形成的具有突出优点的品系。
20.专门化品系:利用单系、近交系或群系等建系方法育成的品系,专门用于与另一特定品系杂交获取杂种优势,该品系称为专门化品系。
遗传育种基因的名词解释
遗传育种基因的名词解释遗传育种基因是指在农业和养殖等领域中通过遗传学和育种学方法,用来改良植物或动物品种的特定基因。
遗传育种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旨在提高作物或动物的产量、抗病性、适应性和其他有益特征,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类对食物与资源的需求。
一、遗传育种基因的概念遗传育种基因是一种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基因,它通过控制某些性状的表达来影响品种的特征。
这些基因可以修改植物或动物的形态、生理特性,甚至影响它们的生命周期。
采用遗传育种基因的方法,育种者可以选择适合特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基因组合,使作物或动物具有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品质和更强的抗逆能力。
二、遗传育种基因的分类遗传育种基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别: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表现在个体外观上,例如,一个朱红色的玫瑰花可能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决定的。
而隐性基因只有在个体同时携带两个相同的基因时才会表现出来,如果只有一个隐性基因,则不会产生可观察的效果。
遗传育种基因还可以分为实质性基因和调控基因。
实质性基因决定了生物体的结构和生理特性,例如决定了植物的花瓣颜色、果实大小等。
调控基因则控制实质性基因的活动,它们在转录和翻译调节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三、遗传育种基因的应用遗传育种基因在农业和养殖等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而重要。
通过利用遗传育种基因,农业界已经开发了许多改良品种,使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并提供了更好的抗病性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将抗虫基因导入植物,农民可以减少对杀虫剂的需求,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在养殖业中,遗传育种基因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选择具有所需特征的个体进行交配,如选择肉质丰满、生长快速的家禽,育种者可以获得更高产量的禽类。
在奶牛育种中,通过筛选那些乳量高、乳脂肪含量高的个体进行配种,从而提高乳制品的产量和品质。
四、遗传育种基因的影响和争议尽管遗传育种基因带来了许多好处,如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其中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损失。
由于农作物和养殖动物的集中育种,一些原始物种和品种正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复习
一、名词解释1、品种:经济条件下,经自然或人工选择形成的水生动物群体。
具有相对的遗传稳定性和生物学及经济学上的一致性,并可以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恒久性。
2、性状(character ):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也可以是指生物体的总的表现型特征。
3、选择效应:也称选择进展,指受选择性状在一世代中的变化情况。
R :选择效应; :选择亲本子代表型平均值; :选择时原来群体的表型平均值。
4、遗传力:指某一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常以h2表示,评定数量性状的变异的遗传程度。
5、育成杂交:将分属不同品种、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随机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基因组合,再通过定向选择育成集双亲优良性状于一体的新品种。
6、经济杂交:即杂种优势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对杂交亲本的选优提纯,又包括杂交组合的选配和杂交工作的组织。
7、杂种优势(heterosis ):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遗传类型的个体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性能上优于两个亲本平均值现象。
8、多倍体:指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育种(polyploid breeding ):系统的研究水产生物染色体倍性变异的规律,并利用多倍性变异选育新品种或新养殖对象9、QTL (quantitaative trait locus )数量性状位点,指的是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10、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
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 序列或蛋白质;狭义分子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群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的特异性DNA 片段。
11、辅助育种:利用与特定性状相关联的分子标记作为辅助手段进行的育种。
二、大题1、 水产动物育种特点:(1)选育难度大于作物和畜禽。
水产动物生活在水中,容易混杂,不便观察;鱼类等水产动物生殖周期长等。
(2)适合于大型动物的一些常用育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水产动物。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
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资料)作物遗传育种综合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遗传: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似性。
2、变异:指生物亲代与子代的相异性。
3、同源染色体:指体细胞内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5、核型分析:对生物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进行的分析。
6、授粉:雄蕊中成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7、胚乳直感(花粉直感):在3N的胚乳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
8、果实直感:种皮或果皮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9、相对性状:单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叫相对性状。
10、基因型:个体基因的组合。
11、表现型:植株表现出来的性状。
12、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对等位置上的基因,叫等位基因。
13、完全显性:用二个相对性状不同个体杂交,F1完全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14、多因一效:许多基因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表现,这种基因的多因一效性叫多因一效。
15、交换值:在连锁遗传情况下,由杂种产生的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叫交换值。
16、性染色体:直接与性别决定有关的一个或一对染色体。
17、伴性遗传:指连锁在性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遗传,常伴随性别的不同而不同的遗传现象。
18、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
杂种后代中难以求出不同类型比例。
19、超亲遗传:指在杂种子女中出现超出父母双亲性状的现象。
20、遗传率:指遗传方差在总方差中所占的比例。
21、近亲繁殖: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二个个体间的交配。
22、自交:指同一朵花或同一植株所产生的雌雄配子相结合的交配体式格局。
23、回交:指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的再次交配。
24、杂种优势:指二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优于其亲本的现象。
25、芽变:植物的分生组织由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变异。
26、镶嵌现象:指同一个体的一部分组织表现一种性状,另一部分表现另一种性状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型(genotype)
指生物体遗传物质的总和,这些物质具有与特殊环境因素发生特殊反应的能力,使生物体具有发育成性状的潜在能力。
表现型(phynotype)
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发育成具体的性状,称为表现型。
遗传的变异
(1)基因的重组和互作
(2)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
(3)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化
(4)细胞质遗传物质的改变
不遗传的变异
表型模写:环境改变造成的表型变异与基因改变引起的表型变化很相似, 这种现象叫做表型模写.
反应规范:生物体的表现型在基因允许的范围内变化的幅度。
染色质是指细胞分裂的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的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元核小体8个组蛋白分子组成核小体的核心
DNA 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体性细胞中染色体的总数。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它们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
按照生物染色体的数目、大小、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档、编号、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 SC):同源染色体联会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亚显微的非永久性的复合结构。
交换(crossing over):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遗传物质的局部交换。
二价体(bivalents):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 是指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性状character: 是指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行为特征的统称。
(trait) 相对性状contrast character:是指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是指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系亲本杂交时,在F1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而在F1不表现出来的性状则称为隐性性状。
基因:具有功能的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
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
等位基因(Alleles):在同源染色体上占据相同座位的两个不同形式的基因。
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 :杂合状态中能够表现
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杂合状态下不能够表现
纯合子(Homozygote) :等位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等位基因的合子体
杂合子(Heterozygote)
质量性状:性状间差别明显,一般没有中间过渡类型;这种呈现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做质量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间只有数量的不同,没有明显的质的差别,其间有一系列的过渡类型;这种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叫做数量性状。
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
(一)、质量性状的特征:
1.性状表现:不连续性(间断性)变异;
2.遗传基础:受一对或少数几对主效(major)基因控制;
3.环境作用: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互作较简单;
4.研究方法:可对杂交、自交、测交后代群体(分离群体)进行表型类型分组,并对各组个体数比例进行分析研究
(二)、数量性状的特征:
1.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
2.受多基因(polygenes)控制、无明显的主效基因;
3.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并表现较复杂的互作关系;
4.不能对后代进行分析,所以不能完全采用质量性状的研究方法,而要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根据各世代统计量及世代间关系进行研究。
整倍体: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以其基数为单位成倍数性增加或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其基数的整数倍,称为整倍体(euploid)。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目在正常个体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染色体的个体,这样的变异类型称为非整倍体
一倍体(monoploid):体细胞内只具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二倍体(diploid):具有二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三倍体(triploid):具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多倍体(polyploid):体细胞内具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统称为多倍体。
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是指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所有染色体组均来自同一物种。
如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2n=4X=48),可用AAAA表示,只有A一种染色体组。
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多倍体生物体细胞中的所有染色体组来自于不同物种。
如小麦为异源六倍体(2n=6X=42),表示为AABBDD,具有A、B、C三种不同的染色体组。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基因突变亦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
转录(transcription):以DNA为模板,在RNA聚合酶(RNA polymerase)的作用下合成mRNA,将遗传信息从DNA分子上转移到mRNA分子上,这一过程称为转录(transcription)。
启动子启动子是位于结构基因5’端上游的一段特异的DNA序列,通常位于基因转录起点100bp范围内,是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形成转录复合物的部位。
移动基因:指可在DNA分子间进行转移的DNA片段。
也称为转座子,转座元件或转座基
因。
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是指DNA分子上对基因表达有调节活性的特定核苷酸序列。
顺式作用元件多位于基因上游或内含子中,只影响同一DNA分子上的基因。
真核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按其功能可以分为:启动子, 增强子, 静止子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指一些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蛋白质因子。
真核生物反式作用因子通常指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
反式作用因子与顺式作用元件之间的共同作用,才能够达到对特定基因进行调控的目的。
转录因子是转录起始过程中,RNA聚合酶所需的辅助因子。
它们是参与正调控的反式作用因子。
它们在启动子附近有作用位点,有些与位点之结合使RNA聚合酶能起始转录。
花发育:植物的顶端分生组织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过程。
引种:凡是从外地或外国引进栽培植物或由本地、外地或外国引入野生植物,使他们在本地栽培,这项工作就叫引种。
简单引种
驯化引种
驯化:使被引种植物改变遗传性,逐渐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叫做驯化。
选择育种:利用现有种和品种的自然变异群体,通过选择、提纯以及比较鉴定等手段育成新品种的途径叫做选择育种,简称选种。
嵌合体: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型不同的细胞在同一组织或器官中并存的现象
品种登录:根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对新育成的栽培植物品种名称进行认定并在同行业中进行通报的过程。
由国际性权威组织认定品种权的过程。
良种繁育是对通过审定或已授权的花卉品种,按照一定的繁育规程扩大繁殖良种群体,使生产的种苗保持一定的纯度和原有种性的一整套技术。
遗传平衡原则
(哈迪—温伯格遗传平衡定律)
设在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基因突变、选择、迁移和遗传漂变的影响,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从原始群体开始,在世代相传中是恒定不变的;而各种基因型的频率在世代相传中也是恒定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