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_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ba8d4dcb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ac.png)
⽣理学:第⼋章_尿的⽣成和排出第⼋章尿的⽣成和排出⼈体通过呼吸和消化系统,摄⼊代谢和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氧和能源物质被不断地消耗,为各种⽣命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同时产⽣对⼈体⽆⽤甚⾄有害的终产物。
排泄(excretion)……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进⼊体内的异物及过剩不需要的物质经⾎液循环,通过某些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所以,排泄是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最后⼀个环节,是多系统功能互相协调才得以完成的⼀种重要⽣命活动。
⼈体主要的排泄途径:⽪肤:⽔、盐类、少量尿素、乳酸等。
肺:CO2、H2O、挥发性药物等。
消化道:排泄物混合在粪便中。
Ca、Mg、Fe、P 等电解质、胆⾊素、毒物等。
胆⾊素-肝脏排泄在肠中起变化的胆⾊素(尿胆素、粪胆素)。
⽆机盐-经⼤肠粘膜排出的,如钙、镁、铁等。
唾液腺:碘、铅等。
肾脏:最重要,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
所含排泄物的种类最多、数量最⼤;并随机体的不同状态⽽改变尿量和尿中物质的含量。
有:⽔、尿素、尿酸、肌酐、盐类、药物、毒物等。
肾的功能:1) 排泄功能:排出机体的⼤部分代谢终产物及进⼊体内的异物。
2) 调节功能:调节⽔、电解质、渗透压及酸碱平衡--维持稳态。
调节细胞外液量和⾎液渗透压。
保留体液中的重要电解质,如:Na+、K+、Cl-等。
排出过剩 H+维持酸碱平衡。
3) 内分泌功能:产⽣肾素、促红细胞⽣成素等。
尿的⽣成包括肾⼩球的滤过、肾⼩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分泌三个基本过程。
本章主要讨论尿的⽣成过程及其调节机制、肾脏排泄功能的⽣理意义及输尿管和膀胱的排尿活动。
第⼀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单位和集合管:1.肾单位(nephron)是肾的基本单位,与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
⼈两侧肾有170~240万个肾单位。
2.集合管(collecting duct)在胚胎发⽣中起源于尿道嵴,故不属于肾单位,但功能上与远端⼩管密切相关;在尿浓缩过程中起作⽤;每条集合管可收集多条远曲⼩管运来的液体;许多集合管汇⼊乳头管,最后形成尿液经肾盏、肾盂、输尿管⽽进⼊膀胱。
第8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生理学
![第8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19a4a2f7f61fb7360b4c6563.png)
16:53
第5节
尿的排放
16:53
一、排尿反射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16:53
(二)排尿反射的完成
排尿反射是一种正反馈过程。
16:53
二、排尿异常
1、尿频:排尿次数过多者。由膀胱炎 症或机械性刺激引起。 2、尿潴留 :膀胱中尿液充盈过多而不 能排出者。由于腰骶部脊髓损伤使排 尿反射初级中枢活动发生障碍所致。
16:53
二、尿的理化性质
酸碱度: 在5.0~7.0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为
4.5~8.0
颜 色: 呈淡黄色,当被浓缩时颜色变深
比
重:在1.015~1.025之间,最大变动范围为
1.001~1.035
渗透压 :一般高于血浆,最大变动范围为30~ 1400mosm/L。
16:53
尿的成分
水 95~97%
③增加近球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 Na+、Cl-和水。
二、抗利尿激素
• 合成部位: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 元。
16:53
• 释放部位:神经垂体。
• 生理作用: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 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 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
调节血管升压素释放的主要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
• 3、作用
排酸保碱,调节体内酸碱平衡
H+ ﹑NH3 ﹑ K+的分泌 关系示意图
16:53
16:53
(二)NH3的分泌
• 分泌部位
• 分泌方式 • 作用
远曲小管、集合管
单纯扩散 协助排酸保碱
(三)K+的分泌
1、分泌部位
远曲小管Na+- K+交换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
![第九版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泄](https://img.taocdn.com/s3/m/f3e98cbb6bec0975f465e2df.png)
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髓袢
(1)髓袢降支细段 对水通透:被动重吸收水,AQP1参与 对溶质通透性差:NaCl浓度逐渐升高 (2)髓袢升支细段 对水不通透,被动重吸收Na+、 Cl-
髓袢降支细段对水和尿素的重吸收机制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后,功能性肾单位每10年大约减少10%
肾单位
肾小体 肾小管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 肾小囊(内层、囊腔、外层)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近端小管 髓袢 远端小管
肾单位示意图
生理学(第9版)
2. 集合管
远曲小管与集合管相连接。集合管不在肾单位内。8~10个皮质集合管→髓质集合管→ 大的集合管→经肾乳头→肾盂
生理学(第9版)
二、肾血流量的特点及其调节
(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 灌注压20~70mmHg时,肾血流量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 灌注压70~180mmHg时,肾血流量相对稳定在一个水平不变 ➢ 灌注压>180mmHg时,肾血流量又随肾动脉压升高而升高 关于肾血流量自身调节的机制,两个学说: (1)肌源学说:肾脏小动脉血管平滑肌的特性决定 (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的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3)髓袢升支粗段 对水不通透,主动重吸收Na+ 、 Cl- 、K+ (25%),Ⅱ型Na+-K+-
2Cl-同向转运体(NKCC2)抑制剂为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强利尿) ① 上皮细胞基侧膜上的泵是维持细胞内低 Na+浓度的动力,有助于 Na+的重吸收 ② 升支粗段中Na+通过上皮细胞的顶端膜上同向转运体NKCC2,同向 转运1个Na+ 、1个K+和2个Cl③ 进入细胞内的Na+ 通过基底侧膜中的钠泵泵至组织间液,Cl-由浓度 梯度经管周膜中的氯通道进入组织间液,而K+则顺浓度梯度经顶端膜 返回小管液中,并使小管液呈正电位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47086ab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76.png)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 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构 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滤过: 指血液流 过肾小球 时,血浆中 水分和小 分子物质 通过滤过 膜进入肾 小囊形成 原尿的过 程。
滤过三要素: 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 抽取液体分析发 现,除蛋白质外, 所含的成分及其 浓度与血浆基本 一致,而且渗透压 和 pH 值 也 与 血 浆 近似。
原尿 = 血 浆的
消 化 道 钙、镁、铁、磷等无机盐, 胆色素,毒物等
唾 液 腺 重金属、狂犬病毒等 ━━━━━━━━━━━━━━━━━━━━━━━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 肾小球 小 体 肾小囊
近端 小管
肾 小 细段 管
近曲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
远端 髓袢升支粗段 小管 远曲小管
两种肾单位比较(P134)
(一)滤过屏障—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1.组成:三层 内层:
水分子 毛细血 阳离子 管内皮
葡萄糖
窗孔
中层:毛细血管基 外层:肾小囊 膜 多角行网孔 脏层上皮细胞
决定不同溶质是否 (足细胞)防 通过的重要屏障 止蛋白质漏出
小分子 阴离子
白蛋蛋白白质
机械屏障:由滤过膜的三层组织各种孔、裂构成。 静电屏障:由各层含有带负电荷的糖蛋白构成。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ffcd4dc8d15abe23482f4d58.png)
• 髓袢升支粗段:Na+:2Cl-:K+同向转运模式继发性 主动重吸收NaCl。
速尿、利尿酸作用机制: 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 的功能,管腔正电位消失, NaCl的重吸收受抑制,干扰尿 的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3.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12%的NaCl
据水盐平衡进行调节:
Na – 醛固酮;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一) (三) (二) 肾小球 –(血浆胶体 + 囊内压) = 有效 → GFR → 尿量 滤过压 Cap.血压 渗透压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如:快速大量输液→血浆胶渗压下降
如:结石、肿瘤致尿路梗阻
边学边想
尿的生成包括哪几个过程? 血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血液流过肾小球后,什么成分 进入到肾小囊? 血液流过肾小球的过程叫作 什么? 进入到肾小囊的部分形成了 什么?
水通道
水通道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重吸收的部位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有重吸收的能力,但以近端小 管 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二)重吸收的特点
1.选择性:(比较原尿和终尿的成分可见P本102) 2.有限性: 当小管液中某种物质浓度过高,超过上 皮细胞对其重吸收的极限时,则不能被全部重吸收。
例如: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具有一定限度,当 血糖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 重吸收达到极限,血糖浓度若再升高,葡萄糖不能 被重吸收而随尿液排出,导致糖尿。 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正常值:8.88~9.99mmol/L
100%葡萄糖被重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尤其 是前半段; 继发性主动转运:Na-葡萄糖同向转运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da69126c175f0e7cd1375e.png)
4
D.近端小管重吸收量增加 E.肾小囊内压降低 60.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 A.血浆胶体渗D.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E.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61.急性肾小球肾炎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 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B.囊内压升高 C.滤过膜的通透性降低 D.肾小球滤过总面积减小 E.肾血流量减少 62.正常终尿量占原尿量的: A.1% B.2% C.5% D.10% E.20% 63.关于肾小球滤过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是促进滤过的力量 B.血浆胶体渗透压是阻止滤过的力量 C.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全长均有滤过 D.肾小囊内压升高时滤过减少 E.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小球滤过率维持恒定 64.剧烈运动时,少尿的原因是: A.醛固酮分泌增加 B.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加 C.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E.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65.各段肾小管,重吸收物质量最大的是: A.集合管 B.远曲小管 C.髓袢升支粗段 D.髓袢降支 E.近端小管 66.小管液从近端小管流向髓袢顶点,管腔液中Na+的浓度: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受醛固酮的影响 E.受ADH的影响
生理学IV——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习题+答案
![生理学IV——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8d6087cd184254b353590.png)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单选题1.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A.肾B.肝C.肺D.消化道E.皮肤【答案】A2. 葡萄糖的重吸收与下列哪项有密切联系A.Na+的被动重吸收B.Na+的主动重吸收C.K+的主动重吸收D.Cl-的被动重吸收E.Ca2+的主动重吸收【答案】B3.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原尿生成的直接动力是A.入球小动脉血压B.出球小动脉血压C.肾动脉压D.全身平均动脉压E.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答案】E4.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A.每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B.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C.每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D.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E.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终尿的总量【答案】B5.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的利尿是由于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B.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C.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升高D.肾小管液晶体渗透压降低E.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答案】B6. 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中,重吸收能力最强的部位是A.近球小管B.髓袢C.髓袢升支D.远曲小管E.集合管【答案】A7. 调节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的主要激素是A.醛固酮B.肾素C.皮质醇D.血管升压素E.血管紧张素【答案】D8. 保持肾小球滤过率不变的因素A.肾小球血浆流量的变化B.滤过膜面积的改变C.全身平均动脉压在10.7~24.0kPa之间波动D.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变化E.肾小囊囊内压改变【答案】C9. 肾脏疾病时,出现蛋白尿的原因是A.滤过膜通透性增加B.滤过膜面积增多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管重吸收量减少E.肾小管排泄功能增强【答案】A10.大失血时,引起少尿的主要原因是A.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B.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下降C.滤过膜面积减少D.肾小球血浆流量明显上升E.滤过膜通透性下降【答案】B11.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主要是A.血管升压素分泌减少B.醛固酮分泌减少C.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增高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答案】E12.能分泌肾素的细胞是A.近球细胞B.致密斑C.间质细胞D.肾小球细胞E.肾小管上皮细胞【答案】A13.抗利尿激素促进水重吸收的部位是A.肾小球B.近曲小管C.髓袢D.远曲小管和集合管E.肾小囊【答案】D一、问答题1.大量呕吐、腹泻或大量出汗时,尿量会有什么改变?原因何在?答:若大量出汗、严重呕吐及腹泻时,因水份丢失多,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可使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若大量失血,可使血容量下降,容量感受器抑制。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3f866e87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b.png)
● 速尿、利尿酸等可抑制Na+:2Cl:K+同向转运体得功能,管腔正电位消 失,NaCl得重吸收受抑制从而干扰尿 得浓缩机制,导致利尿。
● 髓袢升支粗段对水得通透性很低, 水重吸收量很少,造成小管液低渗, 组织间液高渗,有利于尿液得浓缩和 稀释(后述)。
三、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中得物 质转运
● 可根据机体需要重吸收约12%得NaCl、 不同量得水;分泌不同量得K+ 、H+。
● 正常人尿液得渗透压可变动在501200mOsm之间,椐此可了解肾得浓缩和稀释 能力,这对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恒定有重 要得生理意义。
一、尿液得稀释
●原因:小管液中得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 被重吸收
●部位:主要在髓袢升支粗段,此外,远曲小管 和集合管由于ADH 而对水通透性得下降 也有助于稀释。
二、尿液得浓缩
肾小管和球旁细胞 调节肾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得重吸收和肾素释放。
肾得各种感受器 肾神经 脊
髓
中枢 调节血压和水盐平衡。
●肾至今未发现副交感神经支配。
(五)肾得血液供应
腹主动脉 肾动脉 叶间动脉 弓形动脉 小叶间动脉 入球动脉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出球小动脉 肾周毛细血管网 小叶间静 脉 弓形静脉 叶间静脉 肾静脉
● 严重缺氧等 交感神经 肾血浆流量
GFR
尿量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
得转运功能
● 肾小球滤过生成得滤过液进入肾小 管后称为小管液
● 小管液中99%得水、100%得G及不同 量得钠、尿素等被重吸收;肌酐、尿酸、 钾等被分泌入小管腔。
● 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 血液中。
● 分泌:上皮细胞将本身产生得物质 或血液中得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fb7d036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1.png)
18
二 肾血流量神经-体液调节:
①神经支配: 肾交感神经兴奋→ 肾血管收缩→肾血流↓
②体液因素: NE、E、VP、AⅡ分泌↑→肾血管收缩→RBF↓, 肾组织生成的PG、NO、缓激肽引起肾血管舒张 意义: 运动或异常 如高温、出血缺氧时 :通过神经、体液 调节使血流量减少,保证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
屏障
肾小囊足细胞层:裂孔4-11nm
27
三层滤过膜: Cap内皮细胞层: 唾液酸蛋白 基膜层: 硫酸肝素/蛋白聚糖 肾小囊足细胞层: nephrin
电屏障
两种屏障使滤过膜对血浆中物质通过具有高度选择性, 对原尿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
28
决定物质通过滤过膜的因素: 1.物质分子有效半径大小: 中性物质有效半径小于2nm自由滤过;2-4.2nm 随半径增加,滤过降低;大于4.2nm不能滤过 2.物质所带电荷: 在有效半径相同的条件下,正电荷易通过,负电荷 不易通过,主要限制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通过, 而其他带负电荷的微小物质如Cl- HCO3- HPO42SO42-也可顺利通过,
细胞侧面和基地部称基底侧膜
45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 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①近端小管重吸收: 65% Na+ Cl-、H2O,85% HCO3-以及全部磷酸盐、葡萄 糖、氨基酸及滤过的少量蛋白, ②髓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也 有重吸收功能, 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还有分泌 功能,
46
一 Na+、Cl-、H2O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吸收65-70% 定比吸收,等渗
②<80mmHg,平滑肌舒张达极 限
>180mmHg,平滑肌收缩达极 限
∴ 肾血流量随血压的波动而变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891ba86d76eeaeaad0f330a1.png)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是机体主要的排泄器官。
通过尿的生成(urine formation) 和排出(excretion) ,肾实现排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调节水和电解质平衡,调节体液渗透压,体液量和电解质浓度,以及调节酸碱平衡等功能。
尿生成包括三个基本过程:①血浆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处的滤过,形成超滤液(ultra —filtrate);②超滤液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过程中经过选择性重吸收(selective reabsorp —tion);③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最后形成尿液。
肾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可合成和释放肾素,参与动脉血压的调节;可合成和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索等,调节骨髓红细胞的生成;肾的 1 仅一羟化酶可使25 一羟维生素D,转化为1, 25 一二羟胆骨化醇(1,25 一dihydroxycholecalcifer01) ,从而调节钙的吸收和血钙水平;肾脏还能生成激肽、前列腺素(PGEz,PGI。
),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和机体多种活动的调节。
此外,在长期饥饿时肾还是糖异生的场所之一。
可见,肾具有多种功能。
本章重点讨论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为实质性器官,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皮质位于髓质表层,富有血管,主要由肾小体和肾小管构成。
髓质位于皮质深部,血管较少,由15〜25个肾锥体(renal pyra —mid)构成。
锥体的底朝向皮质髓质交界,而顶部伸向肾窦,终止于肾乳头(renal papil 一1a)。
在肾单位和集合管生成的尿液,经集合管在肾乳头处开口进入肾小盏(minor ca-lyx) ,再进入肾大盏(mador calyx) 和肾孟(pelvis) ,最后经输尿管进入膀胱。
肾盏、肾盂和输尿管壁含有平滑肌,其收缩运动可将尿液驱向膀胱。
在排尿时,膀胱内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一、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的构成人类每个肾约有100万个肾单位(nephron)。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bced0e5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1.png)
输尿管
将肾脏产生的尿液输送至膀胱 的管道。
膀胱
储存尿液的肌性囊状器官,其 平滑肌具有伸缩性。
尿道
将尿液从膀胱排出体外的管道 。
尿的生成过程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01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
小囊腔,形成超滤液。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02
超滤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大部分水和溶质被重吸收回血
02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肾小球滤过膜结构与功能
滤过膜组成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和肾小囊脏层足细胞及其裂孔 膜构成。
滤过膜功能
具有分子大小和电荷选择性,可 阻止血浆蛋白滤出,仅允许小分 子物质如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肾小球滤过率及其影响因素
01
02
03
肾小球滤过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 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组 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 静水压和肾小囊内压之间 的差值。
滤过系数
取决于滤过膜的面积和滤 过膜的通透性,与肾脏血 液灌流量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作用在尿生成中的意义
维持水平衡
通过调节肾小球滤过率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排泄代谢产物
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 和毒物随尿排出体外。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 录
•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 肾小球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 •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影响因素 • 尿液浓缩与稀释机制及影响因素 • 排尿反射及影响因素 • 尿的生成和排出异常与疾病关系
01
尿的生成与排出概述
泌尿系统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04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重点知识总结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518808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3d.png)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流液量,正常成人肾小球滤过率为125ml/mi滤过分数(FF):仔小球滤过量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成人均为19%。
有效渡过压(EFP):即肾小球滤过的净动力,有效滤过压等=(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血浆中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滤过阻力逐渐增大,因而有效滤过压的值就逐渐减小当滤过阻力等于滤过动力时,有效滤过压降为零,滤过使停止,达到滤过平衡。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加的现象,临床上用它来检测肾的稀释能力。
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
渗透性利尿: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加大渗透,梯度随之升高,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增多。
肾糖阈: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已达极限,尿液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球一管平衡:正常情况是,无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对钠离子、水的重吸收率也随之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线仔小球滤过率的65%到70%左右的现象。
管球反馈: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上升使到达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上升,致密斑受到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的转运速率上升,并发出信息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1)有效滤过压!■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由于自身调节机制的存在,动脉血压变动于80T60mmHg范围内,仔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因而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②肾小囊内压尿路结石或肿瘤压迫一肾小囊内压升高一有效滤过压降低一仔小球滤过率降低③血浆胶体渗透压全身蛋白浓度降低一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f有效滤过压升高一肾小球滤过率增加①滤过膜的通透性(2)滤过系数肾小球肾炎一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一滤过膜通透性上升f白蛋白滤过量上升~蛋白尿②滤过膜的面积急性肾小球肾炎一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变窄或阻塞T有效滤过面积1.下降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一少尿或无尿(3)肾血浆流量PD肾小球血浆流量上升一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率下_降一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一滤过面积上升一肾小球滤过率上升②严重缺氧、中毒性休克:交感神经兴奋性胃血流量和肾血流量I L肾小球滤过率J。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ppt课件
![生理学 尿的生成和排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94a8f47f1922791688e8b8.png)
ppt课件
二、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42
ppt课件
(一)近端小管的物质转运
+ K 和水
+ 近端小管重吸收 67%Na 、 CI 、
2/3跨细胞转运,近端小管前半段 1/3细胞旁途径,近端小管后半段 近端小管重吸收85%HC03-,及全 部葡萄糖和氨基酸
43
ppt课件
+ Na
Cl 和水的重吸收
滤过率↑(血尿) 滤过率↑(蛋白尿) 滤过率↓(肾炎)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ppt课件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小管液中水和溶质被肾小管和集合
管吸收运回血液的过程,称重吸收 (reabsorption)。 分泌(secretion)小管上皮细胞将 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分泌 到小管液中去的过程
ppt课件
数
量
85%~90% 较小 1: 2 缠绕肾小管周围 短,达外髓层 有 与滤过和重吸收有关
肾小球体积 出/入球小A口径 出球小A 髓 袢 球旁器 功 能
11
球旁器(juxtaglomerular apparatus)
主要分布于皮质肾单位 名 称 位 置 细胞形态 主要作用 球旁细胞 入球小A中膜 肌上皮样 含肾素颗粒
第八章 尿的生成 和排出
1
ppt课件
排泄的概念及途径
机体的排泄途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排泄:
是指机体将体内 物质代谢的终产物、 多余的物质以及进 入机体内环境的异 物,经一定的排泄 途径排出体外的过 程。
2
ppt课件
肾脏的主要功能
(一)泌尿功能 1.排泄:水分、无机盐、有机物和异物等。 2.调节水和渗透压平衡 3.调节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细胞生成素 3.羟化的维生素D3 是机体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也是维持和调节机 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器官。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人体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0b72435d01f69e31433294a7.png)
(五)、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
肾糖阈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一)、H+在近端小管、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分泌 1、近端小管
Na + - H+交换(排H+换Na +) 2、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主动转运
近端小管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3、 H+分泌在体内酸碱平衡中的意义 ①排酸保碱 ②促进氨的分泌
(二)NH3的分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二)、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 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 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2、球管反馈
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致密斑感受到远 曲小管液[Na+][Cl-]↑→致密斑将此信息反馈至 肾小球→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恢复。
一、尿 液
(一)尿量
正常:1000~1500ml/24h 多尿:尿量长期保持在2500ml/24h以上 少尿:100~500ml/24h• 无尿:少于100ml/24h (二)尿的理化性质 1.比重: 正常尿≈1.012~1.025 稀释尿<1.003 浓缩尿>1.025,可高达1.035 等渗尿≈1.007左右
二、肾内自身调节 (一)、小管液中溶质(影响肾小管内溶质
的因素)
渗透性利尿
(二)、球管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二、神经体液调节 (一)肾交感神经的作用
1、兴奋肾脏血管平滑肌的α受体,引起肾 血管收缩而减少肾血流量
2、促进肾素的释放
3、直接刺激近端小管对H2O、Na+的重吸收 (二)血管生压素(VP、抗利尿激素ADH)
外的过程 。 2、排遗: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二)、内分泌功能 1、肾素 2、促红素 3、前列腺素 4、1α -羟化酶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生理学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https://img.taocdn.com/s3/m/ac38229e6f1aff00bed51e6a.png)
机制:单纯扩散
泌NH3的意义: 促进泌H+ 促进HCO3-重吸 收 排酸保碱
谷氨酰胺
集合管分泌NH3示意图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K+大部分在近端小管主动重吸收,尿中的K+ 主要由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 ◆K+分泌伴随Na+的重吸收(Na+-K+交换)。
◆ Na+-K+交换与Na+-H+交换竞争抑制。
及平行逆流特点 物质基础: NaCl和尿素(再循环)
髓质高渗的保持
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
ADH的浓度
二、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
(一)肾髓质高渗梯度
1.髓袢结构与功能 2.利尿剂(速尿)——外髓高渗 3.尿素浓度——内髓高渗 4.直小血管血流
(二)血液ADH的浓度——尿崩症
垂体性尿崩症
肾性尿崩症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FF):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125/660 ×100% =19%
535 660
125
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的改变 (1)通透性的改变 (2)总面积的改变
滤过率↓(大失血) 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 滤过率↓(结石、肿瘤)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
Transport of substances through renal tubules and collecting ducts
重吸收(reabsorption): 物质从小管液中转运到血 液中。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练习题及答案.docx
![生理学-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练习题及答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fd025c87375a417876f8fc9.png)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一、填空题1.机体的排泄途径有①_______ 、②________ 、(3) ______ 和④_________ 。
其中重要的排泄途径是⑤_______ 0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①____ ,此外还具有②功能。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为①_ ,由②和③两部分组成。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小球滤过膜由① ______ 、②和③3层结构组成。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球小体主要分布在①____________ 肾单位,由②_____ 细胞、(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和④__________ 组成。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肾血流量适应泌尿机能主要靠①—调节,适应机体的紧急情况则主要靠② ________________ 调节和③_______ 调节。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身动脉血压变动在①mmHg范围内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这是通过②______ 调节的结果。
8•尿生成的基本过程是① ____ ,生成原尿,②__________ 和③________ ,最后生成终尿。
9•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等于① _____ 、②_________ 和③_______ 的代数和。
10.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有①_______ 、② ________ 和③_______ o11.当入球小动脉明显收缩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①_________ ,肾血浆流量②________ , 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③________ ,以致肾小球滤过率④________ o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尿中大部分溶质重吸收的主要部位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的调节性重吸收部位在② ________ 和③ _______ O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主要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②________ 的调节。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
![生理学 尿的生成与排放](https://img.taocdn.com/s3/m/6a422bf2b90d6c85ed3ac612.png)
(二)尿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正常新鲜尿液为淡黄色透明液体。颜色主 要来自胆色素的代谢产物,大量饮水后,尿液稀释, 颜色变淡,机体缺水,尿量减少等,颜色变深
2、渗透压:尿液渗透压一般高于血浆渗透压 3、酸碱度:尿液通常为酸性,PH介于5.0-7.0之间。
素食者由于植物酸在体内氧化,酸性产物比较少,故 尿液呈碱性
以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为125ml计算,正常成人每天生 成的原尿约有180L,而我们排出的尿液只有1.5L左右, 表明原尿中99%的水分被吸收,其他物质同时伴随吸收
(一)重吸收的部位 吸收以近端小管的重吸收能力最强。 正常情况下,小管夜中的G、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几乎全部在近 端小管重吸收;水、无机盐类大部分也在此吸收 (二)重吸收特点:选择性;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
1.滤过膜的组成: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直径50-100nm。 基膜:4-8nm多角形网孔。 肾小囊的上皮细胞:直径4-14nm的孔。
2.滤过膜的通透性: 机械屏障: —有效半径:2.0nm ~ 4.2nm 随着半径增加,滤过增加。 电学屏障: —各层带负电荷
3.滤过面积:1.5m2 / 两肾。
渗透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下丘脑 神经垂体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血容量回升
水重吸收增多 尿量减少
血浆晶体渗透压恢复
(三) 醛固酮
• 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的一种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 能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有保钠、保水、 排钾的作用,可使血钠增高、血钾降低,尿量减少,血容 量增加。
2.作用 以血管素紧张Ⅱ作用最强
(1)血管紧张素Ⅱ
①全身微A收缩 、
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 外周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半段:被动过程
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管两侧电位差→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 处重吸收
Na+ 重吸收特点:存在泵-漏现象 (即:净Na+重吸收量=主动重吸收量-回漏量)
管腔膜Na+易化扩散入上皮细胞内 管周膜Na+泵将Na+泵出上皮细胞 细胞间隙内[Na+]↑→渗透压↑ H20顺渗透压进入上皮细胞间隙
囊内压↑
滤过率↓(结石、肿瘤)
③肾小球血浆流量↓
滤过率↓(中毒性休克)
复习思考题
1.尿是如何生成的? 2.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
转运功能
概述
重吸收: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分泌: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 运至肾小管腔内
●重吸收和分泌的证据:
①比较下表原尿与终尿中成分的质和量可见: 蛋白质、葡萄糖原尿中有→终尿中无(=重吸收); 肌酐、氨原尿中微量→终尿中大量(=分泌)
●同向转运体模式:
管腔膜上有Na+:2Cl-:K+同向转运体→Na+、Cl-顺电-化学梯 度,K+逆电-化学梯度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进入细胞内的:Na+由管周膜Na+泵泵出,Cl-经管周膜Cl-通 道、K+经管腔膜K+通道顺浓度梯度易化扩散出细胞。
●影响同向转运体转运的因素:
①应用圭巴因选择性阻断Na+泵时,Cl-和Na+的重吸收就明 显减少。说明管周膜Na+泵的活动对管腔膜同向转运体的转运 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将Na+泵的活动称原发主动,而将同向 转运体的转运称继发主动;故Cl-在髓袢升支粗段的重吸收是主 动的。
∵构成决定滤过的因素,也是影响滤过的因素, ∴构成因素中的任一因素发生变化,均会影响GFR
2.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 Cap.血压
血浆胶体 – 渗透压 –
囊内压
=
有效 滤过压→ GFR → 尿量
如:大失血→交感N+、NE↑→ Cap.收缩 高Bp病晚期→肾A入硬化而缩小
如:快速大量输液→稀释胶渗压 肾病综合症
细胞 传递至近球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3.间质细胞: ●位于入球A、出球A和致密斑之间的一群细胞, 成锥形,底部朝向致密斑
● 吞噬和收缩功能
(三)肾脏的神经支配和血管分布
肾交感神经:递质是NE,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
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素释放。未发现肾有副交感神经支配。
肾的血液供应
腹主A→叶间A→弓形 A→小叶间A→入球小A→肾小球Cap网 →出球小A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或直小血管→小叶间V→弓形 V→叶间V →肾V
血浆与原尿比较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度量指标
1.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
成的超滤液量,体表面积为1.73m2的个体,其肾小球滤过率 为125ml/min = 180L/d/1.73m2 测定方法:用测定菊糖的血浆清除率代表GFR(见本章第六节)
2.滤过分数(glomerular filtration fraction,GFF)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近髓肾单位(髓旁肾单位)
(二)球旁器:主要分布在皮质肾单位
1.近球细胞: ●入球小A膜内的肌细胞呈上皮样变,内含分泌颗粒=肾素; ●对牵张刺激敏感≈感受器; ●肾交感N支配 2.致密斑:●髓袢升支粗断的远端,细胞呈高柱样变、斑状突
起 ●对远曲小管中的[Na+]、[Cl-]敏感,并将信息经间质
如:结石、肿瘤
3.肾小球血浆流量
●由图可见:沿着毛细血管 全长,随着水和溶质的滤出, 胶体渗透压渐↑→有效滤过压 渐↓(=0时称滤过平衡)→滤过 平衡的位置决定着毛细血管滤 过的长度。
●由图可见: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 同肾小球血浆流量(RPF)时血浆胶体 渗透压(COP)上升的斜率。 曲线A: RPF↓→ COP↑速快 曲线C: RPF↑→ COP↑速慢 曲线B:≈正常RPF时COP↑速
同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同向转运体结合, 以相同方向通过细胞膜
逆向转运:两种物质与细胞膜上的逆向转运体结合, 以相反方向通过细胞膜。
生电性转运:转运过程中出现电位差
电中性转运:转运过程中无电位变化
二、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一)Na+、CI-和水的重吸收
1.近端小管
重吸收70% Na+、CI-、K+和水,85%的HCO3-,葡萄糖、氨 基酸全部被重吸收;泌H+。 重吸收的动力: Na+泵 Na+的重吸收 ● 前半段:主动过程
复习思考题
1.肾血流量的特点是什么? 2.试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滤过:
指血液流经肾 小球毛细血管 时,除蛋白质分 子外血浆中其 他成分通过滤 过膜进入肾小 囊腔形成原尿 的过程
滤过三要素:屏障、动力、阻力
滤过的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 取液体分析发现, 除蛋白质外,所含 的成分及其浓度与 血浆基本一致,而 且渗透压和pH值 也与血浆近似。
Ⅰ半径 2.0~4.2nm随半径↑→滤过↓ >4.2nm完全不能滤过
Ⅱ分子量<69000单体可通 过
如:Hb的分子量为64000本可通过,但在血浆中与球蛋白结合成复合物 时则不能通过,∴正常无Hb尿;但当大量溶血时,游离的Hb↑→ Hb尿
白蛋白有效半径为3.6nm却很难滤过?
②静电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所带电荷的不同,通透性不同
细胞间隙内静水压↑ 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被撑开 部分Na+和H2O回漏入管腔内
Cl-的重吸收
●机制:被动过程 由于Na+、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已在近曲小管的 前半段主动重吸收→后半段的管内外Cl-的浓度差↑(高 20~40%)→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 径)进入细胞间隙 Cl- 顺 浓 度 差 经 紧 密 连 接 处 重 吸 收 → 管 两 侧 电 位 差 →Na+顺电位差经紧密连接处重吸收
三、影响滤过的因素
1.滤过膜 机械屏障作用↓→血尿
(如:肾炎时因免疫反应蛋白分解酶的释放
⑴通透性 导致滤过膜孔、裂增大)
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如: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正常时肾小球都活动滤过面积=1.5m2
⑵面积 急性肾炎→毛细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滤过面积↓→GFR↓→尿量↓
2.有效滤过压
概念:GFR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百分比 GFF= GFR÷肾血浆流量×100% = 125÷660 × 100%= 19%
说明当血液流入肾脏时,约4/5的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 囊腔生 成原尿
肾小球滤过率大小决定于滤过系数和有效滤过压。 滤过系数:即滤过膜的面积及其通透性的状态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组成机械屏障
①内皮细胞上的小孔(窗孔70-90nm ) 防止血细胞通过。
②基膜:是主要的屏障。微纤维网的网 孔( 2-8nm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③肾小囊的上皮细胞:滤过裂隙膜上有 直径4 -11nm的孔,是滤过的最后一道 屏障。
滤过屏障的通透性特征:
①机械屏障决定了溶质分子的半径不同,通透性不同:
<2.0nm能自由滤过
带正电荷的溶质最易通过;中性溶质此之;负电荷溶质 不能通过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 白尿
二、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 压+肾小囊内压)
滤过平衡:有效滤过压下降到0
特点: ①正常时,毛细血管压和囊内压基本不变,胶 体渗透压易变(胶体物质滤不出) ②正常时,出球段除血浆流量快时外,一般无 滤出,故为滤过的贮备段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第六节 血浆清除率 第七节 尿的排放
概述
*人体的排泄器官及其排泄物
排泄:由排泄器官将体内一些物质经血液循环排出体外的 过程。
━━━━━━━━━━━━━━━━━━━━━━━
两套毛细血管网 1.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高(40-60%ABP),利于滤过。 2.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特点:血压低,利于重吸收。
◆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1.肾的血液循环特征
⑴血供丰富,血液分布不匀:
皮质∶外髓∶内髓 = 94∶5∶1
⑵压力高低不同: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高→利于滤过
肾小管毛细血管网低→利于重吸收
*肾脏的功能
(一)泌尿: (主要) ①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③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尿生成过程:①滤过 ②重吸收 ③分泌
(二)内分泌: ①肾素: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 ②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 ③激肽、前列腺素:参与局部或全身血管活动的调节 ④ 1,25-二羟VitD3:调节钙的吸收和血Ca2+平衡
量↓ ②体液因素 应急时NE、E、VP、AⅡ 、 ET分泌↑→肾血管收缩→ 肾 血流量↓;PGI2、PGE2、NO和缓激肽等→肾血管舒张 → 肾血流量↑; 腺苷→入球小动脉收缩→ 肾血流量↓
在通常情况下通过自身调节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交感神经及E使血液重新分配,肾 血流量↓,脑、心脏血流量↑
第一节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
◆肾的功能解剖
(一)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 集合管共同完成泌尿功能。人的两侧肾 约有170万-240万个肾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