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花儿会”的起源

科目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文化

姓名孟利

学号2011210192

专业现当代文学

入学年月2011年9月

“花儿会”的起源

摘要:“花儿会”作为一种少数民族民间歌曲而在青海、甘肃、宁夏被广泛流传,而它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本文主旨在于对于“花儿会”的起源做以初步探索。

关键词:花儿会;民俗;起源;传说

“花儿”又称少年,是青海、甘肃、宁夏等省区民间的一种歌曲。回、土、东乡、撒拉、保安、裕固等族传统歌会。它的特点是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格律严格,歌词优美,曲调时而高亢,时而婉转。

在宁夏,几乎随处都听到“花儿”,但最有民俗特点的是每年农历4、5、6月间的“花儿会”。因演唱“花儿歌”为主要内容而得名。会期五天。相传已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各地会期不一,六月初六莲花山(甘肃)及五峰山(青海)的花儿规模最大。会场上搭有歌台,歌手登台比赛,优胜歌手被披上红绸带作为奖赏。

“花儿会”期间,远近的百姓都登山会歌,多时人数常可上万。届时人们撑着伞,摇着扇,或拦路相对,或席地而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极具生活气息。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拦歌、对歌、游山、敬酒、告别等。

“花儿会”也是青年男女选择对象的极妙场合,他们以歌为媒,向对方表白心迹。此外还有物资交流等活动。

花儿会节期一般为四天,各地时间不一,有的在农历正月十五,有的在四月初八,其中以上六月初六在甘肃莲花和青海五峰寺举行的花儿会规模最大,最为热闹。花儿会多和当地的庙会同时举行,其主要内容便是唱花儿。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拘祀、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因此就跟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主要是做买卖的),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目般的热闹气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

“花儿”最早的记载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著名学者赵宗福先生撰写的《花儿通论》一书中,就引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游宦西北的山西诗人高洪的《古鄯行呤之二》“青柳垂丝夹野塘,农夫村女锄田忙;轻鞭一挥芳径去,漫闻花儿断续长。”的诗句,这个诗句是迄今发现最早描写“花儿”的,它形象地再现了古鄯(今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古鄯乡)的田园风情图。

清朝道光年间叶礼的《甘肃竹枝词》“男捻羊毛女种田,邀同姊妹手相牵;高声歌唱花儿曲,个个新花美少年。”则把当时农夫村女田野锄草漫花儿的情景

表现得很生动。

清朝龚景翰编的《循化志》中“打儿架山上、野花极繁,多不知名,惟牡丹芍药可指数。”中提到的牡丹就是今天青海省同仁县独产的黄牡丹,“打儿架”即临夏西部的达里加山。大诗人解缙也曾用“至今花乡似咸京”的语言描写临夏的花事。

临洮大诗人吴镇的“枹罕花似小洛阳,金城得此讵寻常。但能醇酒千壶醉,安用雕栏八宝装,大帅雄风传北胜,美人国色在西方,竹间水际今又昔,岂独声华重步唐”及”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等诗文,道出了河州牡丹的超然风姿,也表明外乡人对河州牡丹的喜爱。

清朝诗人吴镇更是赞道“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从以上诗词中可以看出,在明朝,农夫或妇女起初从田园独唱“花儿”开始,逐步形成了清朝男女对唱“花儿”,这种在野外单一的“花儿”对唱,自然又成为“花儿会”组合中最初的演唱形式。

青海“花儿会”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每个花儿会。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验证了当地“花儿会”起源的历史渊源。

传说中,瞿昙寺在清朝初年香火鼎盛,那时该寺是禁唱“花儿”的。有一年,一股土匪包围了瞿昙寺,连续围困数天,想让寺内僧俗水断粮绝后不攻自破,情况越来越危急。这时,有一位老汉率领大家唱起了“花儿”,歌声像风一样传向四面八方,在黑夜中越传越远。香客、脚户还有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被惊动了,都用“花儿”应和,纷纷奔向瞿昙寺,歌声从四方涌来,响成一片,土匪贼兵越听越慌张,在遍野传来的“花儿”声中,逃得飞快。第二天是六月十五庙会,寺院住持说:没想到这山歌退了贼兵,唱吧!从这以后,瞿昙寺每年都有“花儿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花儿会”与寺院庙会活动的关系。事实上,在以前,花儿会被称作“朝山会”、“浪山会”。

大通老爷山的悬崖上,有一个“黑虎洞”,不育的妇女到这洞中焚香祈祷,

摸寻小红绣鞋,如摸到,说明会如愿得子,待生产后再做一双绣鞋还愿。此地因为易遭旱灾,常有老百姓到山顶求雨。传说中,每年六月六下的“洗山雨”是西王母的眼泪。这里的朝山会后来逐渐变成了现在的“花儿会”。

在互助县五峰寺旁,有一眼泉水叫“澄花泉”,人们把采折的山花投入泉中,花在水中艳丽不败。这眼泉水能酿好酒、治百病,最为奇特的是,喝了这水嗓子能变得清亮。当地人都爱唱“花儿”,都想有一副好嗓门,所以来喝澄花泉水的人络绎不绝,喝了以后就唱花儿试嗓子,喝水的人越多,好嗓子越多,唱“花儿”的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就唱成了“花儿会”。关于丹麻场花儿会的来源,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本是一片森林。后来,一个土司霸占了这里,弄得民不聊生,连续干旱了三年不下雨,几乎旱死了所有的生物。后来,有一男一女两个人来到这里唱歌,他们不断的歌声唱来了雨,但两人也随即变成了两棵树。以后,大家为纪念这一男一女,每年在一定的时间里,就到这地儿来唱花儿,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花儿会。如今,这两棵由两个生命化成的树仍然枝叶繁茂,成为了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圣物。这一天,男女老少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来到这里。河滩及其附近一片小小的树林子,是唱花儿的主要场所。我们首先加入了围坐在一起的一个小群体。他们中有男有女,是同一个庄子里的,彼此之间也相互认识,但并没有亲戚关系。得知我们从北京来,他们很欢迎我们的加入,其中一男子还按当地的风俗给我们敬了两杯酒。他告诉我们,以前日子过得苦,没有好条件,虽然也唱花儿,但远不如现在热闹。改革开放后,大家富裕了,有吃有穿,心情好了,两口子感情也好,花儿会也越搞越热闹,并且与物资交流贸易结合得更加紧了。

关于七里寺花儿会,也有塔吊它的起源传说。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