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

合集下载

三焦的辨证

三焦的辨证
---- 阻塞机窍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 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 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上焦肺

中焦脾胃

上焦心包

下焦肝肾
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床须有机配合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 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 病理变化,它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
三焦辨证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初期)
脏腑定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为主
临床表现: 邪袭肺卫: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三焦”一词,在中医学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的辨证三焦。

此三者,名称虽一,但内涵不同,外延亦别,不能混淆。

但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辨证三焦与六腑三焦的异同。

六腑三焦,是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指出三焦与其他五腑一样,具有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的特点,皆为有形之器。

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二是主持诸气,为元气升降之道路。

三焦与心包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功能与肾、膀胱及肺的功能关系密切。

三焦的功能特点为“以通为用”,若三焦闭塞,则会导致气滞不通,或水行受阻,而致腹胀满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正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的辨证方法。

它不仅代表了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与证侯表现,而且反映了温热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以病证论,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侯;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侯;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侯。

以温热病的发展言,则上焦为温热病初期阶段;中焦为其极期阶段;下焦为其后期阶段。

以疾病的传变言,则始上焦,传中焦,终下焦。

即如《温病条辨。

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由上述可知,六腑三焦与辨证三焦,名称虽一,实质迥然不同:一为人体内在脏器,乃水液运行与气化之道路;一为疾病的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疾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

2.辨证三焦与部位三焦的异同。

早在《内经》、《难经》之中,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即有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之别。

六腑三焦是指内在脏器之一,而部位三焦则是指人体内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不同部位的合称。

三焦辨证析评

三焦辨证析评
其津液。 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中诊 11 三焦辨证-8

中诊 11 三焦辨证-8
阴液耗损,津亦被劫,乙癸同源,脾阳消乏,
肾阳亦惫者”。 •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 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蠕动瘈疭,心中大 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1)
•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 三个不同阶段。 • 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
• 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
• 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 • 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 入中焦,进而传人下焦为顺传; • 如感受病邪偏重,抵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 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2)
• 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
由于脾与胃虽以表里相属,而其特性各有不同。 故可见阳明燥热证与太阳湿热证。 • 临床表现:面目俱赤,呼吸息粗,腹胀便秘,口 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为
阳明燥热。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
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细 或濡数,为太阴湿热。
三、下焦病证
• 温病之邪,久羁中焦,阳明燥热,劫灼下焦,
的传变有两种趋向。一为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 入中焦,而出现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 传,即从肺卫而传人手厥阴心包,而出现邪陷心 包的证候。
•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
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西寸独大;邪入心包, 舌謇肢厥,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 病温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 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抗病力较强的,感受病邪 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温。若顺传中焦, 则多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证。 • 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抗病力较弱者,感受病邪 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 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 • 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从湿化; 传入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辨证(1)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六章 三焦辨证

第六章 三焦辨证

• ★ 三焦辨证的特点: •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心 上焦

脾 中焦

肾、膀胱 下焦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
邪热壅 肺肺失宣 降 大来自实热 传导不畅发热、痰、喘 腹满,便秘
治则:
•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
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身热; 神昏谵语,舌謇肢厥; 腹满便秘; 舌质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为何“汗出”而用麻黄?
麻黄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力猛,配石 膏则为辛凉,主在宣透肺热而不在解 表。
麻黄配石膏:不在发汗解表,而在宣肺平喘。
石膏配麻黄:不在清泄阳明,而在清肺中邪热 。
麻黄∶石膏=1∶10或者1∶6 1∶8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 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 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

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

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

叶天士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

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

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

“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

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

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

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

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使一身一.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渎”,是水沟。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三焦辨证课件(共16张PPT)《中兽医基础》

三焦辨证课件(共16张PPT)《中兽医基础》

三、下焦病
▪ 温邪深入下焦,一般为温病的后期阶段, 多呈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主要病变部位: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

下焦
肾、膀胱
1.下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㈠ 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㈡ 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前肢太阴肺和 前肢厥阴心包的病变。
1.前肢太阴肺病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邪热壅肺
微恶寒、苔白、 脉浮数。
高热、苔黄、 脉数。
注意要点:
1. 区别病位、病情: ▪ 邪袭肺卫——偏表,病轻;
▪ 邪热壅肺——偏里,病重。
2.明辨病性:风寒、温邪、燥
邪、湿热。
▪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 若不学医也。”
▪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 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 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3
二、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项目十三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 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 三、教学难点 ▪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一、三焦辨证的形成
▪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 也。”
脾 中焦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最新版】
目录
1.三焦辨证的概述
2.三焦辨证的书籍分类
3.推荐书籍及作者简介
4.三焦辨证书籍的价值
正文
三焦辨证是中医学中的一种重要辨证方法,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三焦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分别对应人体的上部、中部和下部。

三焦辨证主要通过观察这三个部位的功能状况,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经典著作:这类书籍主要是对《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注释和解读,对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有深入的阐述。

如《黄帝内经太素》、《伤寒杂病论》等。

2.专著:这类书籍专门针对三焦辨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对三焦辨证的理论和实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如《三焦辨证学》、《三焦辨证与临床应用》等。

3.教材:这类书籍主要是用于中医教育的教材,对三焦辨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讲解,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

如《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

这里向大家推荐几本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
1.《三焦辨证学》:该书由著名中医学家张仲景著述,系统地阐述了三焦辨证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2.《三焦辨证与临床应用》:该书由现代中医学家李可染主编,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三焦辨证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和实践。

3.《中医诊断学》:该书由多位中医专家共同编写,全面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中包括三焦辨证的内容。

阅读这些关于三焦辨证的书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辨证方法,还可以提高我们在临床实践中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病性、病位
发疹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发热、咳喘
波及营分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 银翘散 2 去豆豉 3 加味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
2.出疹期(持续3-5天)
时间:发热3-4d 顺序:耳后发际 前额面
颈 躯干 四肢 手掌足底 形态: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3.恢复期(1-2周)
热度降低 症状减轻 皮疹先出先退 色素沉着、脱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LC相对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行水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仁 瓜蒌皮

三焦辨证之我见

三焦辨证之我见

三焦辨证之我见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清代吴塘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在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来的。

吴塘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三焦”为温病的辩证纲领,将卫气营血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概括症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概括。

以三焦辩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

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感受病邪有异,患者素质及其体质反应性也不一样,因而发生温热病各具特点,类型很多。

但就其病变性质来说,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

湿热与温热虽有共通之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温热有关热类病变多与卫气营血辩证重复,故不在此多述。

湿热以湿为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常留连于卫、气之间,不易伤阴而成营血之热,且湿性重浊下流,常沿上、中、下三焦部位相传而自成规律,故湿热病用三焦辨证则更较适宜。

就外感湿热病来讲,三焦分证也可以说是根据湿邪的特性,以及三焦本身是水湿通路这一功能特点而确定的。

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先后顺序,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同时又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

由于湿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故上焦湿热往往兼有脾胃与肌肉之湿的见症。

开始热像不甚明显,重点只在于湿,一般须在数日后,才有较明显的热像出来。

例如感冒初期,浑身重浊不适,关节酸痛无力,不思饮食,一般为湿热之邪侵袭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

胸闷无汗,口粘不渴,脘痞纳呆,或见肠鸣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因感受湿邪,湿郁肌表,内困脾气所致。

卫阳被郁,故恶寒重而无汗。

湿热郁蒸,故午后发热。

湿困于上而头重如裹。

湿困肌表则肢体困重,湿阻胸阳,气机不畅故胸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邪郁阻气机——胸脘痞满;
湿热积滞内阻肠道,气机不通——腹痛,便溏不爽
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湿热内盛之象
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
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6)湿阻大肠证:
指在湿热性温病过程中,湿浊闭阻于肠道,
湿浊之气不得下降而蒙上的证候。
本证多因湿热之邪流连气分,阻滞肠道,传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 即吴鞠通所说:“肺病湿则气不得化。”
① 对温病病位的概括:三焦主化气行水,将五脏六腑 划入三焦,以此说明病机演变,能正确辨别病位。 ② 揭示温病传变的规律:三焦辨证虽然具有脏腑辨证 的性质,但与内科的脏腑辨证不尽相同。三焦辨证 反映了温邪的传变,“始上焦,终下焦。” ③ 指导温病的治疗:“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 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理论的产生:
•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历取前贤精妙,考之《内经》,
参以心得” ,仿《伤寒论》六经辨证的体例,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 下三焦进行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一纵一
横,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的病变本质,形成
了较为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
Q:三焦辨证有何意义?
另外,还有因邪热损伤肠络,血溢肠间,而
致肠腑蓄血者,症见身热夜甚,神志如狂,大便
色黑等
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
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 该证病位虽也在肠腑,但属邪热与瘀血相结, 与阳明热结之证邪热与燥屎相结不同。
(3)湿邪困脾证:
•多为气分湿热类温病初起湿重热轻的病变。
虚风内动是在肾精虚损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形成——
有肾精虚损的基本表现;
肝为风木之脏,肾水受劫,肝失涵养,筋失濡润,风
从内生——手指蠕动,甚或瘛疭。
肾水枯竭,不能上济心火,心神不能内舍——心中极
度空虚而悸动不安,即所谓心中憺憺大动。
王夫之 通释:“憺憺,犹言荡荡,动而不宁貌。”
虚风内动病机示意图:
神倦 脉虚 舌绛 手指蠕动 甚或瘛疭 舌萎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5)湿蒙心包证:
湿蒙心包指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心包
络的病理变化,又称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热,神识昏蒙,时清时昧,似清似昧,间
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等。
主要病机:
痰湿蒙蔽心窍,心神困扰——神志昏蒙
比神志昏谵轻
邪留气分,未入营血——舌质不绛
湿热上泛——舌苔垢腻
不伴四肢厥冷
湿蒙心包证以神志昏蒙,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气分湿热酿蒸痰浊,蒙蔽包络
(6)上焦温病的转归
上焦温病一般多见于发病初期。
① 邪从表解。 ② 邪热犯肺,严重者导致化源欲绝而危及生 命。 ③ 邪陷心包,甚至导致内闭外脱而死亡。
里热结聚于肠道,而下午阳热较盛——发热日晡益甚; 胃肠邪热扰乱心神——谵语; 肠道热结津伤,传导失职——大便秘结不通, 或热迫津液从燥结旁流——下利稀水,其气臭秽;
肠道中燥屎热结阻塞,气机不通——腹部硬满疼痛;
腑实津伤——舌苔老黄而干燥,甚则可见黑燥之苔。 脉沉实有力——肠腑热结之征。
阳明热结证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 有力为辨证要点。
3、下焦证: 下焦主要指肝、肾,温邪深入下焦, 是指肝肾的病变,属温病的后期阶段,多 为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证常见的病证有:
(1)肾精耗损证:
肾精耗损证指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精,形
体及脏腑失于滋养的证候,又称真阴耗伤证。
主要症状:
低热,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
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指热入阳明,里热蒸迫而盛于内外的证候,
又称胃热亢盛证、胃经热盛证、阳明经证。
• 主要症状:壮热、大汗出、心烦、面赤、口渴
引饮、脉洪大而数等。
• 邪热入胃,正气奋起抗邪,邪正剧争,里热蒸 迫,外而肌肉,里而脏腑,无不受其熏灼。
里热亢盛,蒸津外出——壮热、大汗出;
邪热扰心——心烦,邪热上蒸——面红赤;
舌苔黄腻或黄浊,为湿热互结的征象。 湿热中阻证以身热,脘痞,呕恶,苔黄腻或黄浊 为辨证要点。
(5)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 指肠腑湿热与糟粕积滞相搏,肠道传导失职 的证候。 主要症状: 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不食,大便溏 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苔黄腻或黄浊,脉 滑数等。
肠腑有湿热熏蒸——身热,烦躁;
温煦所致;③阳气不能荣润舌本,舌淡而无华。
• 吴鞠通说:“温病死证在上焦有二:一曰
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
脱者死。”
2、 • 中焦证:
中焦所包括的脏腑主要是胃、脾、肠等.
温邪传入中焦一般属温病的中期或极期,
病变比较严重。
中焦证常见的病证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阳明热炽证:
为气分的主要病变
肝木失养
肾阴耗损
水不济火
心中憺憺大 动
以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痿,脉虚为辨证要点。
下焦温病的转归:
下焦证一般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一般属邪少虚
多。
病情虽已缓解,但因阴精已大衰,所以病情
仍然较重。
若正气渐复,驱除余邪外出则可逐渐向愈。 但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可因阴竭 阳脱而死亡。
(二)三焦证候的关系及其传变
• 化源欲绝:指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 病机变化。
• 肺吸纳天气,并与水谷精气结合,积于胸中,名 曰宗气。宗气上出喉咙以司呼吸,通过心脉而布 散全身。百脉皆朝宗于肺,脏腑、经络、形体均 受其荣养。
• 若肺受邪乘,生气之源告困,清气难入,浊气难 出,脏腑失养,则可危及生命。
• 肺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扇、汗出如涌、 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
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咽干
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吴鞠通说:“温邪久羁中焦,阳明阳土未
有不克少阴癸水者,或已下而阴伤,或未下而
阴竭”。如肾阴耗伤过甚,导致阴竭阳脱,可
危及生命。
肾精耗损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痿,脉虚神倦为辨证要 点。
(2)虚风内动证: 虚风内动是肾精虚损,肝木失养,风从内生 的病理变化,即所谓“水不涵木”,又称为“阴 虚风动证”。是肾阴耗损病变的发展和继续。 主要症状: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 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脉虚弱等。
• 中焦病机总的特点:病邪虽盛,正气亦未大伤,
故邪正斗争剧烈,只要治疗得当,尚可祛邪外出而
解。
• 但若邪热过盛或腑实严重,每可导致津液或正气
大伤,甚则引起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阻塞机
窍,均属危重病证,可以危及生命。
另外,湿热久在中焦,若素体阳气不足
则往往可以从湿而化,进一步损伤阳气而形
成湿胜阳微或寒湿之证。
湿犯太阴 肺
肺失宣化
(4)热陷心包证:
心主神明,而心包代心行令,所以在温病过程
中出现神明失常多责之于心包。
邪陷心包是指邪热内陷,引起心包络机窍阻闭,
心不能主神明的病理变化,又称为邪闭心包证。
主要症状:
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病机分析:
热陷包络,逼乱神明——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甚 或昏愦不语); 心窍为邪热所闭,气血周行郁阻,不能布达四肢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
咳嗽——肺气失宣
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 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脉虚。
• 邪热深入下焦,耗伤肾阴,机体形质及脏腑失于 滋养是其主要病机变化。
①肾精耗损 精不养神——神惫萎顿、乏力、脉虚 形失精养——消瘦 其脏腑、四肢百骸形质失于濡养 耳聋(脱精者耳聋) 阴精亏乏不能上奉清窍 ②阴虚内热 低热持续,入夜较盛 其阴精耗损,不能维系阳气,虚阳上亢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一)三焦的证候与病机
上焦主要包括在胸部的手太阴肺与手厥阴心包;
中焦主要包括腹部的阳明胃、肠及太阴脾;
下焦主要包括下腹部的足少阴肾及足厥阴肝。
1、上焦证: 上焦病证包括了肺及心(心包)的病 变,其中肺,特别是肺卫的病变多见于新
感温病的初期。
上焦证的常见证候类型有以下几种:
(1)邪犯肺卫证:
发生于温病初起,“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肺合皮毛而统卫,其气道与鼻窍相通,
故温邪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使肺卫同 时受邪。
主要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
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
该证候又称为邪袭肺卫证。
该证候类型实属卫分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咳 嗽为辨证要点。 发热,微恶风寒——卫受邪郁的标志 咳嗽———————肺气失宣
主要病机
(2)肺热壅盛证:
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 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