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合集下载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上、中、下三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疏通三焦窍门,五克甘遂末用鸡蛋清调匀贴在大椎穴三焦分证是根据湿邪重浊,有从上而下的特性,以及三焦是水湿和气的通路的功能,又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传变的先后次序,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也就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现将其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述如下。

(1)上焦湿热:湿热病在上焦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病变的部位主要在肺和皮毛。

上焦证的特点是:热象多不明显,而重点在于湿,有的甚至可以先出现寒湿的症状,一般在数日后才有热象出现,而症状仍以恶寒为主。

上焦证的主要脉症是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无汗、身重痛,头蒙沉胀而痛,耳聋,神识呆滞,沉默嗜睡,少言笑,不思饮食。

舌苔白腻,脉濡无力。

治宜温散表湿,方用藿香正气散。

若热象已显的,可用宣化湿热法,方用藿朴夏苓汤。

(2) 中焦湿热:中焦湿热是由上焦转来。

它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症状主要在脾胃。

这时的热象一般比上焦明显,特别是午后身热。

身热的特点是:寒热模糊,即“身热不扬”。

由于其病位在脾胃,故脾的运化水谷和胃的受纳水谷的功能特别差。

又因为脾胃和湿的特殊关系(如脾恶湿而又主运化水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受到影响,故全身困乏、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特别明显。

中焦湿热证的主要脉症是:身热不扬,胸脘闷胀,不饥、不食,便溏不爽,尿短而黄,面目淡黄。

神呆,肢冷。

苔灰白带黄,脉濡。

并可见咳嗽痰多、身痛、神识昏糊秘痰热内扰等症。

治以清化湿热为主,方用甘露消毒丹;若因脾湿生痰,证见咳嗽痰多的,治宜清化痰湿,可用三仁汤;若为湿热郁蒸发为身痛,治宜宣化湿热,方用薏苡竹叶散;有湿热酿痰,蒙蔽心窍,发为神识昏迷者,治宜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

(3) 下焦湿热:下焦湿热证是由中焦传来,病位在于大肠和膀胱。

此时中、上焦症状已较轻,突出的反映在大小便上。

其临床表现为:若湿滞膀胱,则证见小便不利、头脑胀痛昏沉、脘腹痞闷、舌苔灰白黄腻、大便不爽、脉濡。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作为外感病的三大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六经理论、三焦理论、卫气营血理论过度到临床诊疗操作的成功实践,三者是根据临床的需要,选择了阐释疾病规律的不同切入点,但均是以人体复杂的经络脏腑气化系统为生理病理基础,这也说明了理论明晰法自圆活的道理。

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是经络脏腑,而脏腑是由经络络属交织成相互连通的系统,且每条经络多上下循环呈纵向走型,而六经病由太阳到阳明最后到厥阴的次第传变在经络上则体现出横向走势;三焦辨证的基础是三焦理论,三焦理论在《内》、《难》及历代医家均有论述,多以三焦功能和三焦部位为阐述焦点,在《瘟疫论》中开始尝试将其用于温病分型,到《温病条辨》才成为系统成熟的三焦辨证方法。

其特点是以膈上心肺为上焦,膈下至脐脾胃为中焦,脐下肝肾为下焦。

由上焦而中焦而下焦具有明显的竖向渐进特点;卫气营血辨证以人体卫气营血生理基础为依据,将卫气营血理论用于辨证见于《瘟疫论》,成型于叶天士《温热论》。

由卫分到气分、营分,最后血分体现了疾病纵向渐进深入的特点。

六经辨证出于《伤寒》,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出于“温病”,寒温邪气性质不同,则病邪之气中伤人体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首发位置和传变规律也不同。

三种辨证方法分别代表了三个不同的角度,恰恰构成了一纵一横一竖的三维立体辨证模式。

(如图)X三种辨证的融合犹如经络脏腑气化系统的坐标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统一性的三维诊疗立体框架。

虽然三种辨证方法各有侧重,但其理论基础即经络脏腑气化系统却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就不可否认三种辨证方法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这种联系不但有助于六经辨证内容的深化,且有助于六经理论系统的挖掘。

由于六经辨证本身具有恒动性、时向性和传变性的线性规律,其对疾病具有宏观的整体把控能力,而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靶向性的聚焦特点,对疾病辨证具有精确制导的作用,因此三种辨证整体上具有以六经辨证为纲,以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为目,由一纲统二目的特点。

_三焦辩证

_三焦辩证

小结:
1、三者都是用于外感发热性疾病的一种辨 证方法;
2、理论都源自于《内经》,但《伤寒论》 六经辨证是基础,其它两种方法是它的发展和 补充; 3、由于年代、地域的不同,三种辨证方法的 侧重点不同: 六经--- 风寒 卫气营血- 温病 三焦--- 温病 湿温病
4、都认为外感病的发展过程是由轻到重, 由浅入深 5、所采取的分析路线不所不同: 六经、卫气营血--纵(由外到内) 三焦 --横(由上到下)
三焦辩证
宋洁 新密市中医院
三焦辨证
创立者: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 适应范围:温热病 湿温病 理论来源:《内经》《伤寒论》《温热论》 上焦: 心肺 中焦: 下焦: 脾胃 肝肾
(一)上焦病证
(1)温病初起,邪袭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脉浮数 (2)热邪壅肺,肺失宣降: 高热,咳喘气粗,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3)肺卫之邪,逆传心包: 身灼热,神昏 谵语,舌蹇肢厥,舌红绛
6、分类逐渐简化,便于掌握 六经---- 6
卫气营血--
三焦----
4
3
7、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很好发 挥和补充,更符合现代临床实际
(二)中焦病证
(1)阳明燥热,里热炽盛: ①壮热,口渴,汗大出,脉洪大(经热证) ②日晡潮热,腹胀满硬痛,便秘,脉沉实 (腑实证) (2)太阴湿热: ①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薰蒸) ②脘腹痞闷,肢体困重,泛恶欲吐,大便溏泄 (湿阻气机)
(三)下焦病证
(1)肾阴耗损,虚热内扰: 身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背,舌绛,脉 细数,舌燥咽干,耳聋,神倦,脉虚 (2)虚风内

三焦辨证概要

三焦辨证概要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辨证归纳的⼀种⽅法。

三焦辨证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叶天⼠卫⽓营⾎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主要包括⼿太阴肺和⼿厥阴⼼包的病变,其中⼿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阳明⼤肠、⾜阳明胃和⾜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从燥化,则多呈现⾥热燥实证;邪⼊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医学教育整理下焦病证主要包括⾜少阴肾和⾜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辨三焦病证 (⼀)上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太阴肺和⼿厥阴⼼包,以发热汗出、咳嗽⽓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汗出,⼝渴,咳嗽,⾆边尖红,脉浮数或两⼨独⼤;或见但热不寒,咳嗽,⽓喘,⼝渴,苔黄,脉数;甚则⾼热,⼤汗,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謇肢厥,⾆质红绛。

【证候分析】肺主⽓,外合⽪⽑,与卫⽓相通。

上焦病证中,温热之邪初犯⼈体,既可肺卫同时受邪,出现卫表证候与肺的证候;也可局限于肺脏受邪,邪热壅肺⽽卫表症状不甚明显。

温热之邪犯表,卫⽓失和,肺⽓失宣,故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边尖红,脉浮数或两⼨独⼤等症;温邪上扰清窍则头痛,伤津则⼝渴,迫津外泄则汗出;医学教育整理邪热⼊⾥,故⾝热不恶寒;邪热壅肺,肺失肃降⽽上逆,则见咳嗽,⽓喘;⼝渴,苔黄,脉数,均为邪热内盛之征。

若肺经之邪不解,病情严重时,温热之邪可逆传⼼包。

邪陷⼼包,热扰⼼神甚或热闭⼼神,则见谵语神昏,或昏愦不语,⾆謇;⾥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热,⼤汗;阳热内郁,不达四肢,故肢厥;灼伤营阴,则⾆质红绛。

本证以发热汗出、咳嗽⽓喘,或谵语神昏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渴、腹满便秘,或⾝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第四节 其他辨证
一、六经辨证
• 六经辨证概述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 六经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
的关系
(一)太阳病证
• 概念: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正邪抗争 于肌表所表现的证候,称为太阳病证。
• 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苔 白。
• 太阳中风证:发热、恶风,汗出,脉浮 缓。
• 太阳伤寒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痛,脉浮紧。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一)卫分证
• 概念:卫分证是指温热邪气侵犯肌表, 肺卫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一般常见 于温热病的早期。
•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 并伴见头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二)中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侵犯脾胃所表现的证候, 称中焦病证,多属疾病的中期阶段。 • 临床表现 • 胃热炽盛:身热面赤,腹满便秘,口渴 饮冷,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 湿热蕴脾: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 脘痞,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下焦病证
• 概念:温热病邪久羁,深入下焦,损伤 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称下焦病证, 为疾病的后期阶段。 • 临床表现:身热颧红,手足心热,口燥 咽干,甚倦耳聋,脉虚大,或手足蠕动, 或瘈瘲,甚至时时欲脱
(三)营分证
• 概念:营分证是指温热邪气内陷的深重 阶段,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为病理特 点的证候。 • 临床表现:舌质红绛,心烦不寐,或有 神昏。 • 热伤营阴: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斑 疹隐隐,脉细数。 • 热入心包:高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 语
(四)血分证
• 概念: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 阶段,也是卫气营血辨证的最后阶段。血分证 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具有耗血、动血、伤阴、 动风的特点。 • 临床表现: • 血热妄行:各种出血,发热夜甚,心烦少寐, 舌深绛,脉细数。 • 气血两燔:血热妄行兼见全身状热,口渴引饮 • 热盛肝风内动:头痛眩晕,阵阵抽搐,甚者角 弓反张,伴有发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 弦数
(二)阳明病证
• 概念:外邪传入阳明胃肠,化热化燥的 证候,称为阳明病证。 • 临床表现: • 阳明经证: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 洪大。以及面赤、心烦、舌红、苔黄燥 等症。 • 阳明腑证:日晡潮热, 腹部胀满,疼痛 拒按,大便秘结等症。
(三)少阳病证
• 概念:外感疾病过程中,邪气内侵,邪 正分争于表里之间所表现的证候。 • 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 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 眩,脉弦。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

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证辨治概要六经病证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创立,以阴、阳为纲,经、腑为目,用于外感疾病不同阶段的辨证论治。

六经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六经涉及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所属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六经辨证的内涵极为丰富,除六经本证外,尚有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等,如太阳与阳明合病的葛根汤证、太阳与少阳合病的黄芩汤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小青龙汤证、兼内热烦躁的大青龙汤证,肺热壅盛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热迫大肠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阳虚水泛所致的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治疗的痞证,茵陈蒿汤治疗的黄疸证,麻子仁丸治疗的脾约证,白头翁汤治疗的热利下重证,四逆散治疗的阳郁厥逆证等,虽可由外感引发,但内伤杂病更易发生。

仲景《金匮要略》对杂病的辨证论治,巧妙地将脏腑辨证与六经辨证结合起来,无论内伤、外感,病机相同,治疗方法方药即相同。

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卫气营血辨证由清·叶天士所创立,揭示了温热病发生发展的病机演变规律,按病变深浅轻重而划分卫、气、营、血四个阶段。

三焦辨证由清·吴鞠通提出,将外感温热病,尤其是湿温病的病理变化归纳为上、中、下三焦病证。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旨在阐明温病之病变先后、病位深浅、邪正盛衰及传变规律,同时强调了温病的动态发展过程。

卫气营血病证和三焦病证辨治概要见表。

临证备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虽为温病而设,但就其具体内容,均不离气血津液、脏腑阴阳。

卫气营血,细分为四,粗分即二,叶天士《温热论》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他把卫、气作为一个层次,与肺脏关联;把营、血作为一个层次,与心脏关联。

这说明叶氏对温病的辨治,非常重视脏腑气血。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络病的辨治。

吴鞠通发扬叶氏之学,对于血分络病的治疗亦颇有见地。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在继承基础上,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尤其对久病、疑难杂症的辨证治疗意义更为重大。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

全网最全面:八纲、六经,三焦等辨证方法大全!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八纲的内容,《内经》已经奠定了八纲辨证的基础。

张仲景更具体地运用于伤寒与杂病的诊疗。

《景岳全书》中有《阴阳》、《六变辨》等篇,对八纲更有进一步的阐发。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从八纲辨证来看,任何一种病症都可用阴阳确定类别、用寒热阐发性质、用表里反映其病位深浅、用虚实说明邪正盛衰的强弱。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具体的说,各科辨证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

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

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

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

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

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阴阳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

中医的辨证体系是什么?中医理论辩证体系是以八纲辨证为主,结合六经论证,三焦理论综合,辨证施治,有的放矢,是经过详细分析,由外至里,由经络至脏腑,由卫分,营分,气分,血分,由表及里,一整套科学论证而完成。

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意想猜测。

实事求是,唯物辨证。

八纲辨证:表与里。

寒与热。

虚与实。

阴与阳。

这里的阴与阳应理解为,慢性与急性症状。

在施治时也不能片面理解为寒证施温药与热症施寒药。

需综合分析。

脏腑与通经论证:心与小肠。

肝与胆。

肺与大肠。

脾与胃。

肾与膀胱。

是各病症与脏腑之间之联串关系。

温热病辨证: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由表及里。

是各病症初发期与恶化期之转变关系。

六经论证是借用十二经络学说,应用于伤寒证病症发展六个阶段之变化,病症论述。

包括:太阳经,阳明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

是各病症之表现症状与深入恶化途径。

三焦辨证:是借三焦之名,上中下,概括温热病发展过程之中,三种症候论述。

是各病症由上而下之病变规律。

也可用于消渴症(糖尿病)之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之转化规律与症候。

八纲,六经辨证应与三焦辨证相结合。

有些较强至病因子,不会按部就班,它们会从卫分直进入营分或血分,这要引起注意。

以上谨作参考。

学习中医诊断理论要灵活应用,不能靠背公式,要掌握其中含义。

究其实质与现解剖学组织结构学,病理学,是同一原理。

有所区分之处是中医理论偏于人性化,生物科学理论,现代医学理论偏于生物解剖科学理论。

温病学三焦辩证

温病学三焦辩证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 嗽
上焦证
症候:身热,汗出,喘咳气促, 口渴,苔黄,脉数 病理: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辩证要点:身热,咳喘,苔黄 肺热壅盛证
邪热犯肺重症
临床表现:喘促鼻扇,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 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
上焦证
症候:恶寒,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 病理: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辩证要点:身热不扬,胸闷, 咳嗽,苔白腻

中焦证
症候:壮热,大汗出,心烦, 面赤,口渴引饮,脉洪大而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明热炽证
病理:胃经热炽津伤 辩证要点:壮热,汗多,渴饮, 苔黄燥,脉洪大
中焦证
症候:日晡潮热,或有谵语,
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
硬满疼痛,舌苔黄黑而燥,脉 沉实有力 病理:肠道热结,传导失司
阳明热结证
辩证要点:潮热,便秘,苔黄
黑而燥,脉沉实有力
热金匮要略刘把三焦作为温热病的分期罗开温热病运用三焦分部进行辩证施治的先河卫生宝鉴创立三焦辩证三焦辩证的临床意义
温病学
三焦辩证理论
1
发展流传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2
三焦的症候与病机变化
write your great title here
目录
3 4
三焦的传变及相互关系
肾精耗损证
下焦证
症候: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 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
瘛瘲,舌干绛而萎,脉虚弱
虚风内动证 病理: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辩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瘲,舌 干绛而萎,脉虚
03
三焦的传变与相互 关系
三焦的传变
即温病初起,病邪始犯手太 阴肺卫,传至中焦阳明胃腑 的过程。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

六经辩证列表六经辨证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的辨证方法,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以下是六经辨证的列表:1.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

•病理机制:邪袭太阳经,卫阳受遏,营卫失和。

•治则方药:辛温发汗,麻黄汤或桂枝汤等。

2.阳明病证治•临床表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

•病理机制:邪入阳明经,里热炽盛,伤津耗液。

•治则方药:清泻阳明,白虎汤或承气汤等。

3.少阳病证治•临床表现: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脉弦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阳经,枢机不利,正邪相争。

•治则方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等。

4.太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脉缓弱等。

•病理机制:邪犯太阴经,脾胃受损,运化失职。

•治则方药:温中散寒,理中汤或四逆汤等。

5.少阴病证治•临床表现:脉微细、但欲寐、身热不恶寒、神疲欲寐、口干咽燥等。

•病理机制:邪入少阴经,心肾受损,阴阳失调。

•治则方药:扶阳救逆,真武汤或附子汤等。

6.厥阴病证治•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脉微欲绝等。

•病理机制:邪入厥阴经,阴阳错杂,气血逆乱。

•治则方药:温阳散寒,乌梅丸等。

请注意,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辨证施治。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六经辩证、三焦辩证、卫气营血辩证医案 2

其他辨证方法一、六经辨证[病案举例]1.浦某,女,10岁。

1978年7月8日入院。

昨起小腹胀拒按,纳退呕吐,大便已3日未解。

经X线检查,诊断为肠梗阻,先予保守治疗,2日后症状未见好转,建议手术,家属又不同意,即用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后下)9g、9元明粉(冲)9g、枳实9g、佛手9g、制香附9g、制川朴6g、霍佩根(各)6g,水煎服。

药后4小时,解稀便3次,腹胀痛消失,余症悉除。

摘自(焦达操、朱清静主编. 大承气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87)2.姜某,女,45岁。

病肝炎5年,平素右胁下满痛,头晕口干,心烦易怒,纳呆,腹胀,时轻时重,经常应用保肝药。

近半月来头晕口苦,胸胁满痛,不欲食,腹胀,便秘,不能坚持工作。

肝功能检查转氨酶增高,特请中医诊治。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

此系肝胆为病,导致脾虚挟湿。

治宜舒肝利胆,健脾除湿,方以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白芍20g、甘草10g、党参15g、陈皮15g、茵陈25g、连翘15g、生姜5g、大枣15g,服药20剂,症状明显改善,上班工作。

摘自(董康、袁德培主编. 小柴胡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62)二、卫气营血辨证[病案举例]1. 张某某,男,2岁,1959年3月10日因发热3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血化验:白细胞总数27,400/mm3,中性76%,淋巴24%,体温39.9℃,听诊两肺水泡音。

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表现:住院后曾用青、链、合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会诊时,仍高烧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诊断与治疗:风温上受,肺气郁闭,宜辛凉轻剂,宣肺透卫,方用桑菊饮加味。

处方:桑叶3g、菊花6g、连翘4.5g、杏仁4.5g、桔梗1.5g、甘草1.5g、牛蒡子4.5g、薄荷2.4g、苇根1.5g、竹叶6g、葱白10cm,2剂,水煎服。

药后得微汗,身热略降,咳嗽有痰,舌质正红,苔薄黄,脉滑数,表闭已开,余热未彻,宜予清疏利痰之剂。

浅谈《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浅谈《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吴 瑭 的 三焦 辨 证 理 论 结 合 病 情 轻 重 、受 邪 深 浅 、病 变 部位等 ,通过综合分析概括 出了三焦 的证 候特征及 治疗方 法 。 2.1 上 焦辨证论治 :上焦病证病 位在肺及 心包 ,属 手太 阴 肺、手厥阴心包经 ,上焦脏腑经 络 的病证 均为上 焦病证 ,其 病性 多为表 热证 、表湿 热证 ,均 为表证 。传变 情况 可 以有 不传变 、顺传 中焦 及逆 传心 包 ,病情 有轻 重不 同。吴 氏在 书中明确指 出,病 在上焦 时虽 多为 温病 初期 ,但 在温病 极
三焦 为六腑之一 ,一般认为 三焦只是人 体一个 生理部 位的通称 。三焦之名 ,始见 于《内经》、《难经》。总结近 20 年对三焦 的认识 ,不 离《内经》和 《难 经》渊 源。《内经》中 三焦所指 有二 :一为 有 名有 形之 脏 腑 ,五 脏 之外 ,躯体 之 内 ,是六腑之一 ,六腑之 中,为它最 大 ,故称 为 “孤府 ”;《内 经》中三焦不 但有名 有形 ,也具 有功能 ,《素问 ·灵兰秘 典 论篇》提出“三 焦者 ,决 渎之 官 ,水 道 出焉 ”。一 为人 体 上 焦、中焦 、下焦 的合称 ,即部 位 三焦 ,是构 成人 体气 化 的通 道 ,谷 、液 (津血 、水 )、气 (命元 、火 )在三焦 中升降运动 并相 互滋生转化… 也就是 气化 的场所 ,因此 《灵 枢经 ·营卫 生 会》篇日 :“上焦如雾 ,中焦 如沤 ,下焦如 渎”。《难 经》提出 了“三焦者 ,水 谷之 道”,“三焦 者 ,元气之别使也 ”。清 代叶 天士在创立卫气营血理论 阐明温病病机 的 同时 ,还提 出了 三焦辨证诊治温病 的观 点 ,在 此基 础上 ,吴 瑭提 出 了著 名 的三焦 辨证 纲领 ,不仅 与 仲景六 经对 看有 一 纵一 横之 妙 ,且与 叶氏卫气营血的辨证 ,有相辅 相成 的作用 ,并大力 倡导养阴保 液之 法。 2 三 焦 辨证 的主 要 内容

湿热病和三焦辨证

湿热病和三焦辨证
当代温病旳概念应该是外感热病旳总称。 按照老式旳中医命病名法,涉及风温、春 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冬温、温 毒、温疟、温疫等10余种。但若按其病 变性质分类,则不外温热性和湿热性两大 类。风温、春温、冬温、暑温、秋燥、温 毒等,属于温热性质温病,湿温、伏暑多 属湿热性温病,至于温疟、温疫,则既有 属温热性者,也有属湿热性者。
杏仁石膏也。
三仁汤条下注云:…..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 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矣…..
治湿热病首先扼住上焦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湿门记载51案,用 杏仁者11案,暑门记载54案,用杏仁者28 案,然主证大多数没有咳喘痰多症状。吴鞠 通在《温病条辨》中记载用杏仁开肺气旳条 文也诸多,如杏仁滑石汤、杏仁薏苡汤、杏 仁石膏汤、三仁汤等,均为宣气化湿之良方, 可见杏仁开肺气可使气化得行,胃气得降, 水道得通,湿浊得去。
温病大家赵绍琴论湿热病辩证
凡属温热性温病,都是因为温热邪气引起旳, 其临床特点体现为起病急,热变快,易伤 阴;凡属湿热性温病,都是由湿热邪气引 起旳,其特点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缠绵 难愈,多在卫气分,入营血分者少。从临 床角度看,诊治温病最主要旳就是分清是
温热性温病还是湿热性温病,湿热性温病 根据吴鞠通三焦辨证体系进行辨治。这
下焦: 主要体现为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旳症状。小 便不利,渴不多饮,或大便不通,小腹硬满,头 胀昏沉,苔灰白黄腻,脉濡数。
湿热病治法
叶天士外感温热病篇(第7条):再论气病有不 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彼
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随证变 法∶如近时杏、朴、苓等类;或如温胆汤之走泄。
2.1 宣肺疏卫,治疗上焦湿热:上焦湿热,多属 初起,邪在肺卫,治上焦如羽,用药以芳香宣化 为主,轻清宣透,疏通气滞,使邪由肺达卫表而 解。可用藿香、佩兰、大豆卷、炒栀子、前胡、 紫苏叶等以辛香宣透之;若湿重兼表闭者,再酌 加杏仁、半夏、白芷、姜黄之类以辛温开郁;大 忌苦寒,若误用大剂寒凉,必致冰伏其邪,湿热 留恋卫分不解,仍需用宣透肺卫法补救之。邪在 肺卫,一般病轻,但亦有重至昏迷者,此非温邪 逆传心包可比,乃湿热之邪弥漫胸中,肺气闭而 不宣,气机郁闭所致。因邪在肺卫,仍用宣肺疏 卫、芳香化湿法。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试论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
的 认 识 和 治 疗 方 面 的 一 大 发 展 。 沿 袭 使 用 了 十 多
的地 位 . 历 来 指 导 中 医 临 床 治疗 热 病 的 基 本 理 是
法。
所 谓六经 辨 证 . 将 外 感 热病 划 分 为 太 阳、 是 阳
明、 阳、 阴、 步 太 少阴 、 阴厥等 六个病期 . 后根据 各 然 个 病期症状 及病 机 的特 点 . 别列 出 方证 , 行 治 分 进 疗 。它源 出 于 ‘ 寒 论 ) 这一 辨 证方 法 . 从 《 伤 . 是 内
( 内经> 今 夫热病 者 , 云“ 皆伤 寒 之类 也 ” ( 经 - .难 第 五十八 难) “ 称 伤寒 有 五 , 中风 、 伤 寒 、 湿温 、 有 有 有 有热病 、 有温 瘸” 可 以推 想 . ‘ 。 在 内经 ) 代 , 感 时 外 热性 病 , 概 括 在 伤 寒 之 中 , 均 至汉 代 张 仲 景 据 根 内、 立论 , 难 创立 了伤 寒 论 . 同样 将所 有 外感热性 病
解, 也才能正 确地 将它们 运用 于外感 热 病的 临床实
践 中去。
方可 清气 . 营犹可 透热 转气 , 人 人血则 恐耗血动 血 , 直须 凉血散 血” 著名 治 疗 原 则 , 的 以后一 直指 导 着
温 病 的辨证 论治 。
中 医对 外感 热病 的认识是 逐步 地 发展起来 的 。
试论 六经 、 气营 血 和三 焦辨证 之 间 的关 系 卫
刘 传 鼎 江 苏 省 常 熟 市 血 站 ( 1 5 0 2 50 )


从 六经 、 气营血 、 焦辨证的相 同与 不 同. 面讨论 了三者 之 间的 关 系. 卫 三 点方 以便 更好 地指 导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图片六经病证太阳病证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

主要脉症: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中风证: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依据:恶风、汗出、脉浮缓。

太阳伤寒证: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恶寒,无汗,脉浮紧。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其膀胱腑所表现的证候。

太阳蓄水证: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要点: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

太阳蓄血证: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

审证依据: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

阳明病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

审证要点: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

阳明经证:指邪热力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征候。

辨证依据: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明腑证:指邪热内盛阳明之里,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

辨证要点: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或焦黄燥裂,脉沉实等。

少阳病证: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

又称少阳半表半里证。

辩证依据: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

太阴病证:由多种原因所致脾阳虚衰,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

辩证要点: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

少阴病证: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现证候的概括。

病位主要在心肾。

主要脉症: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寒化证:少阴阳气虚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

辨证依据: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

少阴热化证: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寐,口燥咽痛,舌红,脉细数。

厥阴病证:为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概括。

三焦辨证之我见

三焦辨证之我见

三焦辨证之我见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清代吴塘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在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来的。

吴塘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三焦”为温病的辩证纲领,将卫气营血贯穿其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以此概括症候类型,作为辨证论治的概括。

以三焦辩温热病的传变,则病始于上焦,次传中焦,终于下焦。

其病证,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候,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候,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候。

温热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热病的总称。

由于四时气候变化不同,感受病邪有异,患者素质及其体质反应性也不一样,因而发生温热病各具特点,类型很多。

但就其病变性质来说,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

湿热与温热虽有共通之点,但也有不同之处,温热有关热类病变多与卫气营血辩证重复,故不在此多述。

湿热以湿为主,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常留连于卫、气之间,不易伤阴而成营血之热,且湿性重浊下流,常沿上、中、下三焦部位相传而自成规律,故湿热病用三焦辨证则更较适宜。

就外感湿热病来讲,三焦分证也可以说是根据湿邪的特性,以及三焦本身是水湿通路这一功能特点而确定的。

通过湿热伤人的重点脏腑部位和先后顺序,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同时又是湿热病的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湿热上焦湿热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其证属表,病位在肺与皮毛。

由于湿与脾胃有密切关系,故上焦湿热往往兼有脾胃与肌肉之湿的见症。

开始热像不甚明显,重点只在于湿,一般须在数日后,才有较明显的热像出来。

例如感冒初期,浑身重浊不适,关节酸痛无力,不思饮食,一般为湿热之邪侵袭所致。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微,或不发热,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

胸闷无汗,口粘不渴,脘痞纳呆,或见肠鸣便溏,苔白腻脉濡缓。

病因病机:多因感受湿邪,湿郁肌表,内困脾气所致。

卫阳被郁,故恶寒重而无汗。

湿热郁蒸,故午后发热。

湿困于上而头重如裹。

湿困肌表则肢体困重,湿阻胸阳,气机不畅故胸闷。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比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而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人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

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

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心包,则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

一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人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心包,即由气传血,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人阳明,症见壮热,多汗,日哺更炽,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于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

若传人太阴,则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皮肤出现斑疹或白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血。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而进一步伤血耗阴。

在肾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下利,小溲短赤。

在肝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

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一对比,不难体会三焦自上而下,是一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走里,是一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方式联在一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一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热病证治(八):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
一、六经辨证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先创用六经辨证,主要用于伤寒,亦即外感热病,但其原则和方药也用于内科杂病。

这种辨证方法汉以后流传甚广,对祖国医学影响很大。

所谓六经,前人认为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但是足经受病,手经也往往会波及,所以实际是从整个经络脏腑病理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

大体说来:风寒客于肌表,营卫失和,为太阳病;外邪由表入里,阳气亢盛,胃腑里实就是阳明病;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则为少阳病。

三阴经病主要见于寒邪入里、正虚阳衰的情况,脾胃虚寒为太阴病;心肾阳衰为少阴病;疾病末期,阳气未复,正邪交争而出现的寒热错杂、厥热胜复证为厥阴病。

总之,三阳病主热、主实,三阴病主寒、主虚。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单独出现,又可同时累及两经、三经。

凡二经三经证候同时出现,不由传变而成的,谓之“合病”;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两经证候交并,由传变而成者,谓之“并病”;由一经转变为另一经病者,谓之“传经”。

合病、并病、传经,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邪气的多少,治疗的当否。

下面,把六经病的主要证治作一简要介绍。

(一)太阳病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感风寒,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颈强、脉浮等证,谓之太阳病。

又分为经证、腑证两类。

1.太阳经证是病邪束于肌表的阶段,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

(1)太阳病“中风”:主证为发热恶风、汗出、头颈强痛、脉浮缓。

即八纲中的表虚证。

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

(2)太阳病“伤寒”:主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

即八纲中的表实证。

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麻黄汤为主方。

2.太阳腑证是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膀胱)所引起。

又分“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

(1)蓄水证:表邪入腑,阻遏膀胱气化,致水热蓄结膀胱。

主证为: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或兼有发热恶风,脉浮数等。

治疗以五苓散为主方。

(2)蓄血证:表邪随经入里,热与血结于下焦少腹部位。

主证为: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沉涩。

治疗以桃仁承气汤或抵当汤为主方。

(二)阳明病
阳明病多是太阳病入里化热所致,亦有因误治致津伤而
引起者。

临床多表现为里实热证。

也可分经、腑证两个类型。

1.阳明经证邪传入里,邪热炽盛,但肠中尚无燥屎阻结。

主证为壮热、大渴、大汗、烦躁、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疗用清里热法,以白虎汤为主方。

2.阳明腑证邪热内结,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

主证为:潮热、出汗、腹满而硬,大便秘结、神昏谵语,或循衣摸床、脉沉实。

治疗用通腑泻热法,以大承气汤为主方。

(三)少阳病
少阳病是病邪介于太阳、阳明之间的阶段,习称半表半里证。

本病可以从太阳病发展而来,也可以从本经起病。

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

”治疗用和解表里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四)太阴病
太阴病可由三阳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或外邪直中太阴所致。

临床多表现为脾阳虚而有寒湿之证。

主证为: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泻、口不渴、舌淡苔自、脉缓。

治疗用温中散寒法,以理中汤为主方。

(五)少阴病
少阴病可由他经病变失治误治传来,也可因外邪直中而成。

为心肾虚衰严重阶段。

其主证为:脉微细,但欲寐(似睡非睡、欲睡不得)。

又分为以下二型。

1.虚寒证除主证外,尚有无热恶寒、手足逆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象沉微等证。

治疗用回阳救逆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2.虚热证除主证外,兼见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小便黄、舌红绛、脉沉细数。

治疗用清热、救阴法,以黄连阿胶汤为主方。

(六)厥阴病
为六经病证的后期阶段,病情较为复杂而危重。

临床多呈寒热错杂的证候。

其主证为:四肢厥冷或与发热交错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利不止。

治疗要温清并用,如属蛔厥者,可用乌梅丸之类治疗。

二、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的又一方法,弥补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

它既代表人体上、中、下三部病变的所在,也代表温病的一般发展过程(初、中、末三个阶段)。

(一)上焦证候
包括肺和心包两个部分的病证。

1.肺病发热、微恶寒、咳嗽,气喘,脉浮数(可见于温病卫分证)。

2.心包病高热夜重、躁扰不安或神昏谵语、口不甚渴,舌质渐现红绛(可见于温病逆传营分之证)。

(二)中焦证候
包括胃、大肠、脾病的证候,可分为燥热和湿热两个类型。

1.胃肠燥热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红目赤、腹满硬痛而拒按、便秘、尿短赤,或热结旁流(大便燥结不通,有时泄出黄臭粪水,不见燥屎泄出),下利灼肛。

苔黄干糙,甚
则色黑而起芒刺,脉洪大或沉数有力(可见于气分证)。

2.中焦湿热发热不高,午后较甚,胸脘痞闷、恶心、头重身倦、渴不多饮、便溏、苔黄腻、脉缓或濡数(可见于温病的湿温证)。

(三)下焦证候
包括肝与肾两个部分的证候。

如邪热耗伤肾阴可见手足心热、咽干、心烦不寐等症状。

肾阴亏损导致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可见手足抽动;头晕目眩,甚则突然昏倒等症状(可见于温热病的末期)。

三、小结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外感热性病的三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最早,是各种辨证的先导,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还不够完全,随着医学的发展,这种辨证方法已远远不能满足多种热病辨证的需要,于是又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而补充了六经辨证的不足,这样就形成了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较
为完整的理论。

2.外感热病可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一般说来,六经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风寒之邪所致的病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主要是用于外感温热之邪所致的病证。

3.六经病证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即太阳、少阳、阳明)、三阴病(即太阴、少阴、厥阴)两大类。

三阳病的特点是:发病之始,其病程较短,正邪激烈抗争,症状的表现多呈亢奋性,在八纲辨证中属表实热。

三阴病的特点是:正气已趋于衰微,症状的表现多呈衰退性的,在八纲辨证中属里虚寒。

临床上,六经病证既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它的一般传变规律是:阳经多从太阳经开始,然后传入阳明或少阳;如正气不足,也可传入阴经。

阴经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

这是顺经传。

也有越经而传的,如太阳病可传入太阴病。

4.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虽然都用于温病,但前者主要是由表入里、从“横”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而后者是由上到下、从“纵”的方面来认识疾病的,它补充了前者的不足。

临床上,多以前者为主。

三焦病证的一般传变规律是,温热病首先侵犯上焦,并由上焦传向中焦、下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