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分类

合集下载

《中医学课件-三焦》

《中医学课件-三焦》

三焦的分类和位置
分类
位置 ️
上焦主管气机,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排泄渣
三焦分布于人体内腔,上焦在心肺区,中焦位于
滓。
脾胃区,下焦则连接膀胱和肠道。
上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
功能 ️♀️
应用实例
如胸脘胀满、呕吐等上腹
主管呼吸和气机,调节胃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
部症状。
肠功能,是人体精神活动
如尿频、淋病、少腹胀痛、带下等下腹部症
功能 ️♀️
主管排泄渣滓和津液,调节血流、泌尿和生
应用实例
通过针灸、药物等手段调理下焦功能,有效
状。
殖系统。
预防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三焦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关系 ☯️
交流 ️
三焦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协同
通过穴位、络脉等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一个
中医学课件-三焦
探索中医文化,了解三焦的概念、作用、分类、位置,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联
系和未来发展。
三焦的概念和作用
1
概念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体内三个重要腑脏的主要功能
及其代谢活动的总称。
2
作用
三焦是人体内部环境调节的枢纽,与各个脏腑组织相互作用,形成系
统性的调控网络,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料,制作适合患者的食谱,调理气
机和功能。
三焦养生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运动 ♀️
饮食
情志调节 ️♀️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强
根据身体特点,选用适合
保持心情平稳,人际关系
气血运行,促进三焦身体
的食材,可以调理三焦,
和谐,可以提高三焦的免
会谓阳气的上升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鉴别要点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卫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重点:治法方药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气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重点:治法方药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营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重点:治法方药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

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血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重点:治法方药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重点:顺传与逆传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A.邪热壅肺证B.邪扰胸膈证C.风热犯卫证D.热结肠道证E.燥热犯卫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三焦”一词,在中医学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的辨证三焦。

此三者,名称虽一,但内涵不同,外延亦别,不能混淆。

但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辨证三焦与六腑三焦的异同。

六腑三焦,是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指出三焦与其他五腑一样,具有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的特点,皆为有形之器。

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二是主持诸气,为元气升降之道路。

三焦与心包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功能与肾、膀胱及肺的功能关系密切。

三焦的功能特点为“以通为用”,若三焦闭塞,则会导致气滞不通,或水行受阻,而致腹胀满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正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的辨证方法。

它不仅代表了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与证侯表现,而且反映了温热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以病证论,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侯;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侯;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侯。

以温热病的发展言,则上焦为温热病初期阶段;中焦为其极期阶段;下焦为其后期阶段。

以疾病的传变言,则始上焦,传中焦,终下焦。

即如《温病条辨。

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由上述可知,六腑三焦与辨证三焦,名称虽一,实质迥然不同:一为人体内在脏器,乃水液运行与气化之道路;一为疾病的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疾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

2.辨证三焦与部位三焦的异同。

早在《内经》、《难经》之中,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即有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之别。

六腑三焦是指内在脏器之一,而部位三焦则是指人体内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不同部位的合称。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追求病因与病机的阐明,并在临床中注重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

中医典籍中对病症的分类非常重要,它有助于辨证施治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将疾病按病因、证候、部位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病种分类方法。

1. 病因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主要指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袭,如感冒、发热等;内伤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的疾病因素,如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

2. 证候分类:中医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证候,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将证候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

虚证主要指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如体虚乏力、气短等;实证则是指病原侵袭而引起的实质性异常,如发热、咳嗽等。

3. 部位分类:根据病变在人体部位的分布,中医可将疾病分为上、中、下三焦的病。

上焦指头面部位的疾病,如头痛、目赤等;中焦指胸腹部位的疾病,如胃痛、腹泻等;下焦则是指盆腔的疾病,如尿频、带下等。

中医的病种分类方法丰富多样,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通常综合不同分类方法来确定患者的病症类型,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性分类的方法使中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病种分类以病因、证候、部位为主要依据,并不以现代医学的病理学分类为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中医的病种分类与西医学的疾病分类并不完全对应,不能直接互相替代。

中医病种分类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加强对疾病机理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种分类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总结起来,中医病种的分类主要包括病因分类、证候分类和部位分类等。

这些分类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准确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三焦辩证-下焦病证

中医诊断:三焦辩证-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三焦理论

三焦理论

方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部的 名称,用来辨别病变部位,并作为诊断, 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对于“三焦学 说”的认识,我们不能单纯以解剖学的 器官组织为基础,而是要从人为一个整 体以整体功能为基础,根据体表所呈现 出来的体征、功能联系起来综合理解。
第十章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少阳经络
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 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经、淋巴、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
上焦的温煦作用,相当于现代生理学所 谓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这与胸腔内器官 组织的功能相符合。腹膜内腔相当于中 焦的范围,中焦上界为横膈,下界为腹 膜,前为腹壁,后为后腹膜;其主要组 织除脾、胃、肝、胆、小肠外,有植物 神经、淋巴、胰腺;从腹膜内腔的脏腑 功能来看,主要是消化,这与中焦主腐 熟水谷,生化血气的说法是一致的。腹 膜外腔相当于下焦的范围,下焦的上界 为腹膜和横膈的后部,下界由提肛肌、 尾骨肌所构成,关为后腹膜和下前腹壁,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简示小指次指端两指间腕骨前臂外两骨间上臂外肘上臂外肘肩交足少阳之后缺盆膻中络心包遍属三焦膻中络心包遍属三焦项耳后耳上角面颊眶下入耳中入耳中出耳前出耳前目外眦胆目外眦胆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1嗌肿喉痹
论“三焦学说”
教学内容
1.概说 2.三焦的实质 3.三焦的生理病理 4.三焦的临床应用 5.近代研究进展 6.小结
4.整体代谢三焦说:
认为三焦是机体“整个代谢过程 的三个阶段”(首先饮食摄入、腐熟为 中焦的功能;然后上焦吸收精微物质化 生精、气、血、津液以利组织利用;最 后下焦排泄浊气、浊液等糟粕),是 “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是“水液 代谢过程”,包括“循环、呼吸、消化、 排泄各器官的功能”。
5.胰腺三焦说: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1■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焦病证A、咽痛B、咳嗽C、口渴D、耳聋E、头痛2■治疗上焦病证中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A、三仁汤B、银翘散C、桑菊饮D、麻杏石甘汤E、菖蒲郁金汤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明热炽证表现的是A、壮热B、大汗C、面赤D、口渴引饮E、脉沉实有力4■手足蠕动,瘛疭,舌绛少苔,脉虚,属A、下焦病证B、营分证C、中焦病证D、少阳病证E、厥阴病证5■下列不属肾解损证表现的是A、手足心热B、消瘦无力C、口燥咽干D、舌绛不鲜E、手指蠕动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耳聋主要是见于下焦病证。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阻肺证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4、【正确答案】A笞案解析:手指蠕动,甚或瘦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下焦病证的辩证要点。

故此题的最佳答案选A。

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

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1、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对温热性病邪侵袭人体,损伤卫、气、营、血所产生的病理过程的辨证方法,叫卫气营血辨证。

2、卫气营血辨证的意义:完善了对外感病的辩证方法,从而形成了对温病辨证的纲领。

通过卫气营血辨证可以确定温病的病程、病位和传变的规律。

3、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

一、卫气营血病证(一) 卫分病证[临床表现] 卫分证同温热病早期,病位在皮毛与肺,故为表证阶段。

主症: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以其症状不同,有邪在皮毛和邪在肺两种类型:邪在皮毛: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或有咳嗽,咽痛,口渴等。

邪在肺:咳嗽少痰,或咯痰不爽,咽痛,微恶风寒,微发热。

[证侯分析] 卫分证是外感温热邪气的表证阶段。

温热为阳邪,故卫分证以伤津液为主,重点症状见有微恶风寒,发热,舌边尖红,脉数。

邪在皮毛病机,温热致病,故以发热为主。

邪在皮毛,卫气受损,故见微恶风寒。

邪在表故脉浮数。

肺合皮毛,故同时见有咳嗽,咽痛等肺系症状。

津伤则口褐。

邪在肺病机,温热伤肺,肺失清肃,故咳嗽咽痛明显。

津伤,故少痰不爽。

邪已重在肺,故发热恶风寒,表证不显。

(二) 气分病证[临床表现]气分证是温热病里证阶段。

主症:不恶寒,但发热,舌红苔黄,脉数。

由于里热病位不同,可分以下五种类型:温热在肺:兼见咳喘,胸病,咯吐黄稠痰。

热郁胸膈:兼见心烦懊憹,坐卧不安。

热入于胃: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心烦,舌苔黄燥。

热郁肝胆:干呕,口苦而渴,心烦少寐,胁痛,苔黄,脉弦数。

热追大肠:兼见胸痞,烦渴,下利,谵语。

[证候分析]气分证是邪已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故见一派里实热证表现。

但发热而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

(三) 营分病证[临床表现]营分证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以营阴受损和心神被扰病变为特点。

主症:舌质红绛,身热夜甚。

临床分以下两种类型:热伤营阴:舌质红绛,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口渴不甚,甚者斑疹隐隐,脉细数。

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病的各种证候,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其中上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初期阶段;中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下焦病证候多表现于温病的末期阶段。

其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人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低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

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如病人体质偏于阴虚而抵抗力较强的,感受病邪又为温热、温毒、风温、温疫、冬瘟,若顺传中焦,则多从燥化而为阳明燥化证;传入下焦,则为肝肾阴虚之证。

如病人体质偏于阳虚而抵抗力较弱者,感受病邪又为寒湿,若顺传中焦,则多从湿化,而为太阴湿化证;传入下焦,则为湿久伤阳之证。

唯暑兼湿热,传入中焦可从燥化,也可以湿化;传人下焦,既可伤阴,也可伤阳,随其所兼而异。

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有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的病犯上焦,经治而愈,并无传变;有的又可自上焦径传下焦,或由中焦再传肝肾的,这又与六经病的循经传、越经传相似。

也有初起即见中焦太阴病症症状的,也有发病即见厥阴症状的。

这又与六经病证中的直中相类似。

此外,还有两焦症状互见和病邪弥漫三焦的,这又与六经的合病、并病相似。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姚荷生;姚梅龄;姚芷龄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9(040)001
【摘要】本篇“三焦辨证”内容,属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教授生前撰写的《脏腑辨证》的一部分,完稿于1970年,尔后在江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杏林医选》上单独正式发表。

由于本篇内容对中医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同时对提高某些内科疑难重证的疗效具有较大应用价值,加之行文过简而又难懂,甚至存在印刷上的重大错误,所以我们对其进行了校对整理和扼要补充,以便于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应用,并冀斧正于同仁。

【总页数】5页(P5-9)
【作者】姚荷生;姚梅龄;姚芷龄
【作者单位】不详;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深圳518067;江西中医学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1.8
【相关文献】
1.运用三焦辨证方法探讨广西地区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辨治 [J], 史伟
2.三焦焦膜病辨治 [J], 姚荷生;姚梅龄;姚芷龄
3.三焦辨治误诊为黄斑水肿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前积液一例 [J], 张雨晴;吴烈;唐雨蕊;李媛媛;张亿
4.岭南医家罗芝园活用三焦辨证辨治鼠疫 [J], 李永宸;赖文
5.王耀献基于“内热致癥”病机从三焦辨治糖尿病肾病 [J], 韩宜臻;陶嘉茵;王珍;王耀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焦辨证课件(共16张PPT)《中兽医基础》

三焦辨证课件(共16张PPT)《中兽医基础》

三、下焦病
▪ 温邪深入下焦,一般为温病的后期阶段, 多呈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主要病变部位: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

下焦
肾、膀胱
1.下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㈠ 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㈡ 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前肢太阴肺和 前肢厥阴心包的病变。
1.前肢太阴肺病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邪热壅肺
微恶寒、苔白、 脉浮数。
高热、苔黄、 脉数。
注意要点:
1. 区别病位、病情: ▪ 邪袭肺卫——偏表,病轻;
▪ 邪热壅肺——偏里,病重。
2.明辨病性:风寒、温邪、燥
邪、湿热。
▪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 若不学医也。”
▪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 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 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3
二、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项目十三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 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 三、教学难点 ▪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一、三焦辨证的形成
▪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 也。”
脾 中焦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什么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什么

中医的三焦功能主治是什么一、胆焦(上焦)胆焦位于体内的上部,是心包经的一个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胆焦主要负责以下功能:1.潜藏反应:胆焦与咽喉、舌根等相连,对外界病毒、细菌等有敏感反应,能够通过喉咙症状表现出来,例如咳嗽、喉咙痛等。

2.胆机调节:胆焦与心、肝有密切的联系,能够调节肝胆气机的协调运行,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

3.主治疾病:胆焦的功能主治包括治疗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失眠、焦虑等心理疾病,还可以对抗外部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二、胃焦(中焦)胃焦位于身体中部,是胃经的一部分。

中医理论认为,胃焦主要承担以下功能:1.统摄脾胃:胃焦是脾胃之气的交会之地,能够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实现水谷精微的吸收和传输。

2.利水化痰:胃焦与肺、脾有联系,能够调节水液代谢,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并化解痰湿。

3.主治疾病:胃焦的功能主治范围广泛,包括消化不良、胃痛、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与脾胃功能障碍相关的疾病。

三、肾焦(下焦)肾焦位于体内的下部,是肾经的一部分。

根据中医理论,肾焦主要担负以下功能:1.藏精:肾焦是人体精气之源,能够储存精液,掌管生殖能力,对男性的生育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2.调配水液:肾焦主管下焦,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保持体内的水液平衡。

3.主治疾病:肾焦的功能主治主要包括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遗精早泄、阳痿不育等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中医的三焦在人体的整体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调节,共同维护人体的健康。

通过中医诊断和调理,可以发现和调整三焦的功能失调,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为了保持三焦的功能正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调护:•饮食调理:合理的饮食结构,充足的水分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饮酒,有助于维持胃焦功能。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助于维持胆焦功能。

•适当锻炼:坚持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维持胃焦功能。

•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包括正常的就寝时间、饮食时间等,有助于维持肾焦功能。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病性、病位
发疹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发热、咳喘
波及营分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 银翘散 2 去豆豉 3 加味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
2.出疹期(持续3-5天)
时间:发热3-4d 顺序:耳后发际 前额面
颈 躯干 四肢 手掌足底 形态: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3.恢复期(1-2周)
热度降低 症状减轻 皮疹先出先退 色素沉着、脱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LC相对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行水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仁 瓜蒌皮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指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中医临床经验和理论,对病证进行诊断和疗效评估的标准。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中医病证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做出了更新和修订,反映了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成果。

本文将分别从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中医疾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标准,包括病因、病机、病证等内容。

根据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名称、病因病机和证候,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012年版的中医疾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因病机的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理论,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和病理机制。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将病因病机的诊断内容分为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倦、痰湿、瘀血等几个方面,详细描述了每种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病证的诊断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是根据病因病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证候是属于何种范畴的过程。

2012年版的中医病证诊断标准主要包括辨病证、辨症候、三焦辨证、针灸辨证、药证等内容,对于各种常见疾病和证候进行了详细分类和描述。

3.诊断标准的应用中医疾病诊断标准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师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结合中医疾病诊断标准进行判断,从而明确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二、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是指对中医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包括病情改善、疗效判定、治愈标准等内容。

2012年版的中医疗效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病情改善的评估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将病情改善的评估分为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具体描述了各种评估指标和评分标准,可以客观地反映疾病治疗的效果。

2.疗效判定的标准中医疗效评估标准将治愈、显效、好转、未愈、无效等疗效判定分为临床疗效和统计学疗效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病情和不同治疗方法都有详细的评定标准,能够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

中医辨证学复习资料

1、症、证、病、辨证、辨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症状和体征统称为症状,简称症。

症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

证: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做的病理概括。

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的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病:在病因作用下,机体正邪交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全部演变过程。

辨证: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所属“证”作出判断,提出证名的思维过程。

辨病:又称诊病,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提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证比症深刻,比病具体,是对疾病本质的反应;“病”和“证”的确定,均是以“症”为主要依据;证是疾病瞬间的症状总和,是信息群,而病是症状和证候的主体,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同一“证”可见于多种“病”,而同一“病”的全过程和不同的邪正斗争形式,又可反应为不同的“证”。

只有辨证是不够的,辨证的同时应追求辨病,将辨病和辨证结合起来,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前提下,辨证才是比较准确的。

2、常用的辨证方法的特点及关系(1)八纲辨证特点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运用八纲辨证可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

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如辨别表里必须与寒热虚实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联系。

此外还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虚实互变以及寒热真假等。

这样才可以找出疾病的关键,认识疾病的本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2)病因辨证特点病因辨证方法指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主要有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所伤等,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病的各种证候,推求病人之病因所在,从而给治疗提供依据的一种辨证方法。

这一辨证方法即“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

(3)气血津液病辨证特点气血津液病辨证是根据气血津液的相关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判断为某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的形态与功能辨析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的形态与功能辨析

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

三焦为六腑之一,与心包相为表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但由于《内经》中对其内涵及形态表述不清,且《难经》又提出了“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说,致使后世医家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其争论焦点在于三焦有形无形?三焦为何形?三焦的实质为何?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态与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三焦的形态辨析1.1三焦有名而无形说。

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

《难经。

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三十八难》亦云三焦“有名而无形”。

此后诸多医家追随此说,如《中藏经。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也”;《千金要方。

三焦脉论》说:三焦“有名而无形”;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医学发明》亦云:“三焦者有名而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赤水玄珠》曰:“三焦者,非特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结、缓、急等语,为膀胱而言也”;《难经集注》曰:“三焦无内腑,惟有经脉,名手少阳,故曰外腑也”,“心主与三焦脉合,三焦有位而无形,心主有名而无脏,故二经为表里也。

” 1.2三焦有名有形说。

此说源出于《内经》,但《内经》未明确指出三焦的具体形质,故后世医家在《内经》对三焦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形质作了诸多探讨。

其有关内容可归纳如下:①三焦指腔子。

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于肠胃之总司也……其外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

”②三焦为一腔之大腑。

明代张介宾《类经》曰: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也。

”其在《类经附翼》中亦云:“今夫人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腹腔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内一层,形色最赤,象若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③三焦为肾下脂膜如手者。

章潢《图书编。

三焦有形考》曰:“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为三焦也。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三焦辨证——焦膜病辨治
加 注释 , 为 整 理 者 所 加 。 均
三 焦为六 腑 之 一 。关 于 它 的有 形 、 无形 以及 实
膜等 等 ) 所 有脏 腑 都分 居 在 它 上 、 、 三 个 地 带 , ; 中 下 受着 它 的包 裹 与保 卫 。同 时心 包 络 与 它相 为 表 里 , 肌腠 ( 理 ) 它 的 外 应 。 它 的 功 能 主 要 是 行 水 。 腠 为
●翻 三
- 石 、
■ 江 中 熏 囤
. ; 、 写 ; - 、
三 辨证 — 膜病辨治 焦 —焦 ①
原著 : 姚荷 生
整理 : 姚梅 龄 姚 芷龄 ( . 1 深圳 市 蛇 E人 民医 院 1
深圳 5 8 6 ;. 10 7 2 江西 中医学 院
南 昌 30 0 ) 3 0 6

副题为整理者根据姚荷生教授遗留的草稿所加 。

5・
JA XIJ R L OF T DII I NG OU NA RA TONA HI L C NES E MEDI NE CI
化 , 大多数为水饮 泛滥 , 成肿胀 , 绝 形 少数为气郁
( 气 分 ” , 瘀 ( 血 分 ” ①。但 气 郁 则 水 不 行 , “ )血 “ ) “ 血不 利则 为水 ” 仍 与 “ 分 ” ②, 水 ⑧密切 相 关 。其 发 病虽 有上 、 、 的侧 重不 同 , 中 下 但每 互相牵 涉 , 甚则 弥 漫 三焦 。其 致病来 源 虽往 往 来 自分 居 当地 的脏腑 , 但 于共 同症状之 中 , 有焦 膜 病 变 的特 点存 在 。现 仍 在按上焦 、 中焦 、 下焦病变 分别简 介如下 :
布胸 腔 、 腔 的一 大 网膜 ( 括 胸 膜 、 膜 、 腹 包 肋 膈膜 、 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肺气不宣,则见咳嗽。

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

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

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

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

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

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

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

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