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析评
三焦的辨证
3.邪在下焦(温病后期)
脏腑定位:肾、肝为主 临床表现:
1)肾精耗损: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 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 咽燥,舌绛 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2)虚风内动: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 动,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或瘛疭 ,舌干绛而萎,脉虚。
温病的辨证体系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的含义
从地位性质上来讲:三焦是六腑之一 。 从形态上来讲:三焦有名无形,是躯体之内、
脏腑之外,分布于人体胸腹腔的一个大腑。 从总体功能上来讲,三焦是气机的通道、气化
的场所 。 从部位划分来讲:分上、中、下三焦,包含相
关的脏腑器官。
三焦划分不单纯根据部位,还结合三焦及脏腑功能
下焦病转归
1.正气较盛,正能敌邪---外出而愈 2.阴精耗竭,阳气失于依附---阴竭阳脱(死亡)
三、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卫
上焦肺
气
中焦脾胃
营
上焦心包
血
下焦肝肾
2.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各有侧重,临床须有机配合运用
卫气营血辨证客观反映温邪入侵人体后,人体的防卫功 能、脏腑的气机和功能,机体的营养物质所发生的 病理变化,它揭示温病发生和发展规律,把温病变 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基本上符合临床实际情况。 适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浅深和轻重。
三焦辨证的证候与病理
1.邪在上焦(初期)
脏腑定位:手太阴肺及手厥阴心包为主
临床表现: 邪袭肺卫:病机:温邪犯肺,肺气失宣 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三焦辨证的焦膜病辨治
三焦辨证的焦膜病辨治三焦为六腑之一。
关于它的有形、无形以及实质究竟是什么,历来争论颇多,迄今尚未取得统一认识,因而它的具体病变也很少明确指出。
这属于祖国医学有待进一步研究的一大专题,此处无法详细讨论。
现在只就我有限的水平,个人初步认为:三焦应该是一个有形的脏器,它的实质应该是人体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包括胸膜、肋膜、膈膜、腹膜等等)。
所有脏腑都分居在它上、中、下三个地带,受着它的包裹与保卫。
同时心包络与它相为表里,肌腠(腠理)为它的外应。
它的功能主要是行水。
不过,水在它的上、中、下的不同历程当中,可以产生“上焦如雾(如水之蒸)、中焦如沤(如水之泡沫)、下焦如渎(如水之沟渠)”的不同生理现象。
同时它又为肾之火腑,主宣通气、血、津液。
所以它的病理变化,绝大多数为水饮泛滥,形成肿胀,少数为气郁(气分)血瘀(血分)。
但气郁则水不行,血不利则为水,仍与“水分”密切相关。
其发病虽有上、中、下的侧重不同,但每互相牵涉,甚则弥漫三焦。
其致病来源虽往往来自分居当地的脏腑,但于共同症状之中,仍有焦膜病变的特点存在。
现在按上焦、中焦、下焦病变分别简介如下:1 上焦病变病多来自心肺。
初则胸中清阳之气为寒、饮、湿热、痰浊所郁,其后有形之邪水饮、痰浊亦可流布胸、胁。
可参看“肺病辨证”的寒饮、热痰,“心病辩证”的水气凌心、阴寒凝闭等章节。
1.1气郁胸中气塞胸闷,呼吸短促,或兼喘息咳唾者,为湿痰壅阻,上焦焦膜气机被郁致胸痹,进而影响肺气难以肃降而上逆所致,治疗可选用《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或橘皮枳实生姜汤,合苏子降气汤。
药用茯苓、杏仁、甘草、法夏、紫苏子、肉桂、前胡、厚朴、陈皮、当归、生姜。
若胸中气逆甚者,当加枳实。
挟寒则胸背引痛、呼吸咳嗽时比较明显,寸弱、关尺弦,舌淡,苔少白润者,则为寒邪闭胸,上焦焦膜之气痹阻,以致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可选《金匮》栝蒌薤白白酒汤,药用栝蒌实、薤白、白酒。
若无成熟的栝蒌实,可改用栝蒌壳、栝蒌子和枳实。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
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
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
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
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
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
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
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
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
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
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
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
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
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
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
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
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
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自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
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
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
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
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
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在三焦辨证中,邪在主要表现为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病在则表现为脾胃功能障碍的证候。
邪入,主要反映出足厥阴肝和足少阴肾的病变。
上、中二焦病变,多属实证。
下焦病变,多为虚证。
上焦病证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
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
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中焦病证胃经热织症:指胃经火热,弥漫充斥,耗气灼津所表现的症候。
症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气粗,汗出口渴,舌苔黄燥,脉象洪大。
肠道热结证:指火热邪气与肠道积滞相互搏结,以致肠道腑气不通所表现的证候,叫做肠道热结证。
症见发热,日脯尤甚,甚则神昏谵妄,腹胀便秘,小便短赤,苔黄黑焦燥,脉沉而有力。
湿热困脾证:指湿热之邪侵袭,气机郁阻,脾胃功能障碍所致的证候。
症见身热不扬,不为汗解,缠绵难愈,胸闷脘痞,呕恶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三焦”一词,在中医学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的辨证三焦。
此三者,名称虽一,但内涵不同,外延亦别,不能混淆。
但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辨证三焦与六腑三焦的异同。
六腑三焦,是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指出三焦与其他五腑一样,具有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的特点,皆为有形之器。
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二是主持诸气,为元气升降之道路。
三焦与心包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功能与肾、膀胱及肺的功能关系密切。
三焦的功能特点为“以通为用”,若三焦闭塞,则会导致气滞不通,或水行受阻,而致腹胀满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正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的辨证方法。
它不仅代表了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与证侯表现,而且反映了温热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以病证论,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侯;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侯;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侯。
以温热病的发展言,则上焦为温热病初期阶段;中焦为其极期阶段;下焦为其后期阶段。
以疾病的传变言,则始上焦,传中焦,终下焦。
即如《温病条辨。
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由上述可知,六腑三焦与辨证三焦,名称虽一,实质迥然不同:一为人体内在脏器,乃水液运行与气化之道路;一为疾病的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疾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
2.辨证三焦与部位三焦的异同。
早在《内经》、《难经》之中,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即有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之别。
六腑三焦是指内在脏器之一,而部位三焦则是指人体内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不同部位的合称。
第二节三焦辨证
第二节三焦辨证第二节、三焦辨证:一、浊毒在上焦:【主症】胸闷咳喘,身热口渴,头晕,面红目赤,心烦失眠,甚则心悸怔忡。
【兼次症】或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甚或神昏谵语,言语赛涩,或胸痛,咯吐、黄稠、脓痰,心烦肢厥。
【舌象】舌黯红或紫黯,苔黄腻或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滑数。
【证候分析】浊毒盘踞上焦,影响心肺功能则出现胸闷咳喘,咯吐黄稠痰,心悸怔忡之症;浊毒上扰清窍则头晕,蕴于颜面则面红目赤;浊毒影响津液输布则身热口渴,心烦失眠;邪陷心包则神昏语謇,甚或心烦肢厥;浊毒夹湿困阻肌表,肺气不宜,卫外失司恶寒,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湿遏热伏,热不得宣扬,故身虽热而不扬,午后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当其主令之时则正气充盛,抗邪有力,正邪相争,故午后热甚。
舌暗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滑数则为浊毒盘踞上焦之象。
二、浊毒在中焦【主症】胃脘连及胁肋胀满疼痛,胃灼热反酸,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嗳气频数,情志抑郁不舒,大便或溏滞不爽,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小便不利。
【兼次症】或头晕目眩,胁有痞块,恶心腹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口苦口干,身重肢倦,或恶心干呕,入食则吐【舌象】舌质红或黯红,苔黄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数或弦滑【证候分析】浊毒内蕴于肝胃,肝胃不和,浊毒郁阻气机,故胃脘连及胁肋胀痛;胃气壅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吸气;浊毒壅盛,积滞中焦,则胃灼热反酸;浊毒影响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纳杲等症;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情志抑郁;浊毒不去,饮食不化,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头晕目眩,胁有痞块,腹胀,恶心呕吐;浊毒蕴于肌肤则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湿热浊毒下注大肠,则大便溏滞不爽,若热势较重则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气机阻滞,膀胱气化障碍,故小便不利。
舌红苔黄膩,脉弦滑或数为浊毒内蕴中焦之象。
三、浊毒在下焦主症】小腹胀满、痞块硬肿,尿闭便坚、或尿频而急、溺时热痛、淋沥不畅、尿中带血,便泻不畅、或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妇女月经时来时断,带下秽浊【兼次症】身热呕恶,院痞腹胀,头晕而胀,神识昏蒙,或神识如狂,口干不欲饮,男女不育不孕、下肢水肿等证候。
漫谈中医的辨证(19)——三焦辨证
色萎黄,或面目发黄,神呆少言, 甚或神昏不清,尿短而赤,便溏不 爽,或见白痦,苔灰白带黄,脉濡 数等症。治法总以清化湿热为原 则,方如甘鳝消毒丹。若因湿热酿 痰,蒙蔽清窍,神识昏糊者,治宜 豁痰开窍,方如菖蒲郁金汤。发为 白痦者,治宜宣化湿热,方如薏苡 竹叶散。 中焦湿热可以有三种转归: 一是湿热从阳化燥,转为温热病 的气分证,或因邪热伤阴而为营 血之证;一是从阴化寒,而发展为 寒湿证;一是既不化燥,又未化 寒,仍以湿热特点传人下焦,构成 下焦湿热证。 下焦湿热证是指湿热侵及 膀胱或小、大肠,导致水液代谢障 碍,饮食传导功能失常的一类证 候。它以二便不利为主要临床特 点。在此阶段,由于水湿困阻,脾 胃运化失司,中焦症状也可能同 时存在。由于湿热证是湿热互结, 热在湿中,在未化燥之前不会伤 阴,所以下焦湿热,一般不损伤肝 血’肾精,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膀胱 和大、小肠。 下焦湿热证的临床表现,可
本文链接:/Periodical_kjyy-qywy201109029.aspx
漫谈中医的辨证(十九)
口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哈孝贤
清代医家吴鞠通,继叶天上 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义根据 《内经》i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创 立了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它 以三焦为纲,将温热病的证候归 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 证,并将卫气营血的分证贯穿其 中,着重阐述三焦所属脏腑在温 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变 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i焦部位的划分,以胃上门 至胸部为上焦;脐以上的腹部为 中焦;脐以下的腹部则为下焦:上 焦病证主要包括肺和心包的病 变,中焦的病证主要包括脾与胃 的病变,下焦病证则包括肝与肾 的病变。三焦病变的传变规律,一 般是自上而下的,即南上焦开始. 传人中焦,终于下焦,这种情况称 之为“顺传”,标明病情由浅入深, 由轻人重的病理进程:。若病变开 始在上焦肺而直接传人心包的, 便称为“逆传”,表明热邪炽盛,病 情危重。所以说,病在上焦虽然病 位较浅,病情较轻,但上焦病有在
三焦不通的辩证
三焦不通的辩证三焦的生理特性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
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
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
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
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
叶天士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
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
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
“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
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
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
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
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使一身一.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渎”,是水沟。
(中医)三焦辨证
(中医)三焦辨证
一、概念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外感温热病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下焦病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
1.上焦病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证可分为邪袭肺卫、热邪壅肺、邪陷心包3类。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微汗,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苔黄,脉数;甚或高热,大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2.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日晡益甚,呼吸气粗,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3.下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传入下焦,劫耗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耳聋,舌绛苔少,脉虚数;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哆咖医生超能团#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三焦辨证论治
三焦辨证论治
三焦辨证论治
外感热病中的三焦辨证方法,主要是针对湿热病邪来使用的。
因为湿热初起以湿为主,湿为阴邪,其不同于温热之邪,温热之邪易伤阴液而入营血,而湿热病的部位多限于卫气之间。
因他的热多由湿郁而生,成为湿遏热伏,热居湿中,湿处热外的身热不扬,温温发热的特殊热型。
又因湿为重浊阴邪,它有从上而下的特性。
三焦分证,就是根据湿邪的特点以及三焦为水湿和气的通路来决定的。
通过湿邪伤人的不同脏腑、先后次序,划分上、中、下三个证候群。
成为三焦辨证纲领,对湿热病进行辨证论治。
一、上焦病证,是湿热伤人的初期阶段,其病主要在于肺和皮毛。
但由于脾为湿土,喜燥恶湿又主运化水湿,因而湿热伤人初期也往彺兼挟中焦脾湿盛的见症。
但毕竟邪在上焦,故仍以肺卫见证为主。
二、中焦病证,是湿热病的中期阶段。
其病位主要在脾和胃,以湿阻脾阳运化失常为主。
但仍可见有上焦的一部分肺卫症状。
中焦湿热病证,可以有两个不同的转归。
(1)伤阴化燥,即湿热之邪随着病人的阳热或阴虚的体质而化为温(燥)热。
中间可以经过一段痰热的过程(湿热被阳气蒸熬而成痰),然后化为温热的气分病证;甚则邪热伤阴入血而为温热营血分证。
由于它的性质己经变化,即可按照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进行处理。
(2)伤阳化寒,即湿热之邪随着病人的阴寒或阳虚体质而转化成寒湿,脱离了热病范畴,则可于伤寒三阴病中论治。
三、下焦病证,是湿热病的最后阶段;湿热深入下焦,病位以膀胱与大肠为主,影响气化功能或肠道气机痹阻,出现大、小便不利等证为主。
浅谈三焦辨证
浅谈三焦辨证【关键词】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证》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症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初起的外感风热证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居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吴鞠通所述温病的三焦辨证纲领,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辨病变的部位和脏腑,即在上焦属心肺,在中焦属脾胃,在下焦属肝肾。
二是辨证候性质,在上焦多为表热证,在中焦多为里热证,在下焦多为里虚证。
三是辨病程和病热,温病在上焦为温病初期,病势轻浅,不治可传中焦;温病在中焦为温病中期,即正邪相争的极期,不治可传下焦;温病在下焦为温病晚期,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正气已虚。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谓:“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其对温病的脉、证、治均按三焦详加辨析,要求治上不犯中下,治中不犯下,并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著名治疗原则。
除外感温热病用三焦辨证论治外,吴氏治疗内伤疾病亦按三焦辨证治疗,他在《医医病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中说:“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补上焦以清华空灵为要;补中焦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忤为要;补下焦之阴,以收藏纳缩为要,补下焦之阳,以流动充满为要。
三焦的功能及辨证调理
三焦的功能及辨证调理三焦—上焦心肺如雾。
中焦脾胃如沤,下焦肝、胆、小肠、大肠、肾和膀胱如渎。
(1)通行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源于肾由肾脏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布达五脏六腑,运行于全身,从而激发和推动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故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的能。
(2).运行水液:三焦是一个运行水液的器官。
人体的水液代谢虽由多个脏腑共同协调完成,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以三焦通行元气为动力,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通过三焦的气化作用实现。
若三焦气化功能障碍,当邪犯中焦,常见脘腹胀痛、呕吐、排泻等症。
当邪犯下焦,则出现二便异常、水道不利、尿少、水肿等问题。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流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三焦气治则脉络通而水道利,上、中、下三焦不治则会出现相互传变现象。
五脏是人体的核心,三焦是整个人体气机运转及水液通调的枢钮。
简单的说:人体是由无数条管道组成的,这些管道可以归纳成气道、水道、谷道、血道等,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痛。
三焦不通,杂病丛生”。
万病来自瘀滞,理通三焦使人体的管道通畅是排除身体毒素和防止疾病的捷径。
三焦一通全身轻松。
三焦不通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抑郁、急燥易怒、青筋暴露、胸憋闷、善太息、疑虑、神情呆滞、舌边或舌尖有瘀点或青紫、口齿不清、咽部有异物感,面生黄褐斑、痤疮、皮肤结节、手脚麻木、掌青、筋骨不灵活、纳食少、打嗝或胃脘不适,胸腹和小腹胀满窜痛、大便不畅、肝胃不和、肝脾肿大、肥胖、月经不调、色紫黑有血块、量少、痛经、痉挛、各种囊肿、肌瘤、乳胀痛、窜痛、乳腺增生、各种结石、头痛剧烈、三焦火热症和出血症、心梗、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等。
调理建议:具有以上表现者均可在13时或19服用特11#(陈皮胶囊)2-4粒;严重者加量,手掌青筋暴露、手指关节青紫,舌边或舌尖有瘀点者,是体内有瘀堵的表现,每天两次,瘀点减退减量、无此症状停;生气胸堵即时服特11#(陈皮胶囊)2-4粒,半小时后,如心情还不舒畅则可继续服特11#(陈皮胶囊)2~4粒。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三焦辨证”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转变情况总结出来的。
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
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①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病有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
②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身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
③下焦:足少阴肾经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心足背、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足厥阴肝经病有热深厥深、手足蠕动、甚则抽搐。
三焦病变各有不同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
初期病在上焦,极期病在中焦或逆传心包,末期病在下焦。
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变,虽然和卫气营血辨证纵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的形态与功能辨析
三焦一词,首见于《内经》。
三焦为六腑之一,与心包相为表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但由于《内经》中对其内涵及形态表述不清,且《难经》又提出了“三焦有名而无形”之说,致使后世医家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其争论焦点在于三焦有形无形?三焦为何形?三焦的实质为何?因此有必要对其形态与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1.三焦的形态辨析1.1三焦有名而无形说。
三焦有名无形之说,始于《难经》。
《难经。
二十五难》曰:“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
”《三十八难》亦云三焦“有名而无形”。
此后诸多医家追随此说,如《中藏经。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其有名而无形也”;《千金要方。
三焦脉论》说:三焦“有名而无形”;滑寿在《难经本义》中说:“盖三焦则外有经而内无形”;《医学发明》亦云:“三焦者有名而无形,主持诸气,以象三才之用”;《赤水玄珠》曰:“三焦者,非特有物如是也,厚、薄、直、结、缓、急等语,为膀胱而言也”;《难经集注》曰:“三焦无内腑,惟有经脉,名手少阳,故曰外腑也”,“心主与三焦脉合,三焦有位而无形,心主有名而无脏,故二经为表里也。
” 1.2三焦有名有形说。
此说源出于《内经》,但《内经》未明确指出三焦的具体形质,故后世医家在《内经》对三焦认识的基础上,对其形质作了诸多探讨。
其有关内容可归纳如下:①三焦指腔子。
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说:“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涵于肠胃之总司也……其外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六脏五腑之外也。
”②三焦为一腔之大腑。
明代张介宾《类经》曰:三焦为“脏腑之外,躯体之内,一腔之大腑也。
”其在《类经附翼》中亦云:“今夫人一身,外自皮毛,内自脏腑,无巨无名,无细无目,其于腹腔周围上下全体,状若大囊者,果何物耶?且其著内一层,形色最赤,象若六合,总护诸阳,是非三焦而何?”③三焦为肾下脂膜如手者。
章潢《图书编。
三焦有形考》曰:“盖三焦有形如膀胱,故可以藏,可以系,若其无形,尚可以藏系哉?……见右肾下有脂膜如手大者,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其中出,夹脊上贯脑,意此即导引家所谓夹脊双关者,而不悟脂膜如手大者为三焦也。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比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而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人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
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
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心包,则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
一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人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心包,即由气传血,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人阳明,症见壮热,多汗,日哺更炽,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于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
若传人太阴,则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皮肤出现斑疹或白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血。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而进一步伤血耗阴。
在肾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下利,小溲短赤。
在肝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
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一对比,不难体会三焦自上而下,是一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走里,是一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方式联在一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一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病证可见于温病极期,或表现为 重症、虚证、寒证,病位也不局限于 心肺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极期重症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一: “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
转筋者,俗名转筋火,古方书不载。
蜀椒救中汤主之,九痛丸亦可服。语乱者, 先服至宝丹,再与汤药。”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注文: 按此证夏日湿蒸之时最多,故因霍乱而类记
于此。 中阳本虚,内停寒湿,又为蒸腾秽浊之气所
干,由口鼻而直行中道,以致腹中阳气受 逼,所以相争而为绞痛。 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 脾阳困闭,虽欲利而不能。
◇上焦温病阴虚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二: “太阴温病,口渴甚者,雪梨浆沃之; 吐白沫粘滞不快者,五汁饮沃之。”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气阴两虚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六: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
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 汤主之; 脉洪大而芤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 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生脉散主之。”
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 佳。”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注文: 温毒者,秽浊也。 凡地气之秽,未有不因少阳之气而自能上升
者,春夏地气发泄,故多有是证。秋冬地 气,间有不藏之时,亦或有是证。 人身之少阴素虚,不能上济少阳,少阳升腾 莫制,亦多成是证。 小儿纯阳火多,阴未充长,亦多有是证。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病寒证
《温病条辨•上焦篇》四九:
“寒湿伤阳,形寒脉缓,舌淡,或白滑不渴, 经络拘束,桂枝姜附汤主之。”
《温病条辨•下焦篇》四七:
“秋湿内伏,冬寒外加,脉紧无汗,恶寒身 痛,喘咳稀痰,胸满舌白滑,恶水不欲饮, 甚则倚息不得卧,腹中微胀,小青龙汤主 之。……”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一、三焦辨证概述
《温病条辨•中焦篇》一(注文):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
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 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温病以手经为主,未始不关足经也。”
一、三焦辨证概述
临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由于热病病种、感邪轻重、病人体质、治疗
治法总不能出李东垣普济消毒饮之外。 ……去黄芩、黄连者(应该不要去——胡老
师),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 不得先用里药故犯中焦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病在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六: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
主之。” 注文: 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
翘散主之。 其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 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 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
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篇十一条注文: 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
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
三焦辨证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三焦辨证研究
一、三焦辨证概述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三、三焦辨证与其它辨证纲领的关系 四、三焦病证用药法则
一、三焦辨证概述
三焦辨证是《温病条辨》采用的基本辨证模 式。
在继承前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吴瑭成功地 将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温病病证,概括 为上、中、下三焦病证,以此阐发温病不 同阶段的藏腑病位、虚实寒热性质、轻重 缓急病情、以及病变的动态变化规律,指 导温病的辨证论治。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咽痛者,《经》谓“一阴一阳结,谓之喉 痹”。盖少阴少阳之脉,皆循喉咙,少阴 主君火,少阳主相火,相济为灾也。
耳前、耳后、颊前肿者,皆少阳经脉所过之 地,颊车不独为阳明经穴也(胃经)。
面赤者,火色也。甚则耳聋者,两少阳之脉, 皆入耳中,火有余则清窍闭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注文: 温病二、三日,或已汗,或未汗,舌微黄,
邪已不全在肺中矣。 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
邪在上焦膈中也。 在上者因而越之,故涌之以栀子,开之以香
豉。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病在少阳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八:
“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 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 大头温、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 升麻主之(邓中甲去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