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三焦辨证--师大庆
三焦病辨证
三焦病辨证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
《超级中医学》解温病——三焦辨证三焦是八脏理论中胸腺系统的腑,三焦与骨骼构成人体的体基,外面形成人体结构形态,人体诸窍镶嵌在三焦上面,内部形成颅腔、胸腔和腹腔三个腔体,脏腑器官藏于其中。
然而,三焦辨证并不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的,原因是三焦理论出现在先,八脏理论出现在后,是古人对三焦认识错误导致的,并不影响疾病传入体内的规律。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学派的疾病传变理论,三焦辨证的上焦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
疾病的传变规律是上焦→中焦→下焦,这实质是疾病沿着口腔、鼻腔以及阴道、尿道向内传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温热之邪侵袭人体过程分为侵袭肺卫和犯肺三个阶段。
1、侵袭肺卫:就是温热之邪侵袭黏膜的过程,包括鼻腔、口腔黏膜,出现发热;微恶风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气失宣,开合失司,则无汗或少汗;温热之邪伤津则口微渴。
咽为肺之门户,温热之邪侵袭则咽红肿痛;温热之邪侵袭体表,故苔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2、侵袭肺脏系统:病情进一步发展是沿呼吸道下行侵袭气管、肺脏,就是温热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肃则咳嗽,这是上焦病第二阶段;再进一步发展疾病灼伤津液引起消化道疾病则为顺传中焦。
3、逆传心包:头胸腔四个器官脑髓、肺脏、心脏和胸腺,逆传也就是围绕这几个器官展开,脑髓与肺脏同属于金,脑髓为阳肺脏为阴,阴损及阳,出现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肺脏与心脏(丙与辛合)共同调节人体体液循环,肺脏系统有病影响心脏系统功能,出现心神被扰则舌蹇,热盛于内,阳气郁遏,不达四肢则肢厥;热盛波及营分,则舌红或降;肺脏克胸腺,也就是胸腺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发热就是其中影响之一,由于发热人体需要水分就会增加,出现阴液不足。
中医基础理论少阳病辨证——师大庆
加味: 大黄?—少量,攻下里实; 枳实—利气下气; 芍药—柔肝缓急,泻热止痛
小柴胡汤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生姜 大枣
人参 甘草
枳实 大黄? 芍药
和解少阳为主 兼以扶正
和解少阳为主 兼以攻下里实
(四)临床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 十二指肠溃疡等病。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桂枝
姜、枣、草
白芍
(四)临床运用:
1、各类发热性疾病,伴有四肢关节 剧烈疼痛。 2、各类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关节疼 痛。 3、神经系统疾病。 4、调节免疫。
Thank You!
第二组:疏解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利水
半夏
辛散 生姜
疏通气郁 降逆止呕
化痰利水
第三组:扶正祛邪
人参 甘草 大枣 甘温 扶正
治未病
小柴胡汤的功用方解
祛邪、扶正;外透、下泄、和 中——诸法互相配合,故称“和 解法”。
煎服法: 去滓再煎--浓缩久煎
(量小养胃)之意,取其气味醇 和之意。
(四)临床应用:
1、外感发热 2、肝、胆、胰腺、胃肠等消 化系统疾病 3、精神情志疾病 4、妇科疾病
辩证 要点
临床 表现
柴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大 柴 胡 汤
147条:
病因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 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 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 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一)病因病机 邪留少阳,三焦失畅。
(二)临床表现
胸胁满,小便不利,渴而不 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 烦,舌边尖红,脉弦。
足少阳胆经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
温病辨证(二)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吴鞠通继叶氏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而创立的又一种温病辨证纲领,其临床意义与卫气营血基本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
其以三焦为纲,把卫气营血的分证方法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更加完整,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某些不足之处。
(一)三焦辨证产生的理论依据三焦辨证的产生也是源于《内经》的有关论述。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把三焦看作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论述了三焦不同功能。
“上焦如雾”,主要是指心肺的输布气血作用;“中焦如沤”,主要指脾胃的受纳、消化和转输水谷精微等作用;“下焦如渎”,主要指肾与膀胱的排泄作用。
另外,《灵枢·本输》还说:“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把三焦看作是人体最大的腑,水液运行的通道。
基于《内经》的论述和临床的实践,吴氏认识到温病的一切病变都是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故创立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
(二)三焦的证候特点1.上焦证候上焦证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
手太阴肺的病变又有在卫在气之分。
在卫者即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欠润,脉浮数等症,亦即叶氏所说的卫分证。
在气者,即见身热汗出,不恶寒,口渴,喘咳气急,或咯吐黄稠黏痰,苔黄,脉滑数等。
热入上焦心包络者,即病属营分,症见身热灼手,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謇肢厥等。
2.中焦证候中焦证主要是指脾胃的病变。
病变在胃者,主要是温热之邪所致,表现为阳明无形热盛或有形热结之证,正如吴鞠通所说:“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病变在脾者,主要是湿邪或湿热之邪所致,表现为湿困中焦或中焦湿热证候,临床可见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苔白厚腻或黄腻,脉濡缓或濡数等症。
11第六章 三焦辨证
47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48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 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第六章 三焦辨证
1
概
•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说
2
(一) 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3
•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 《灵枢· 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 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68
阳明病 气分证 中焦病
69
同一层次
㈣ 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临床表现】 • 身热; • 腹满,便秘; • 口干唇裂; • 舌苔焦燥,脉沉而细。
70
【病因病机】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诊断要点】身热,便秘,口干,苔燥,脉细。
【治疗措施】滋阴攻下。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
71
不大便属 阴素虚或前医误伤津液 ——半虚半实之证
伴见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灼热,舌謇肢厥,舌质 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54
★辨析注意要点:
•
• •
探求证候成因 ;
鉴别类证 ; 审识兼证、变证;
•
观察动态变化等。
55
最新第六章-三焦辨证课件PPT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顺传----上焦手太阴肺
中焦足阳明胃。
逆传----上焦手太阴肺
上焦手厥阴心包。
特点:温邪以脏传脏,发病急骤,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顺传涉及上中二焦,而逆传仅位于上焦。
14
三、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 ㈠ 确定病位,阐明病机。
48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
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49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病位
病机
治法
阳明腑实证
潮热,腹满胀痛,便闭,心烦谵语, 舌红台黄燥,脉沉实有力
34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 胸闷,咳嗽,咽痛; 苔白腻,脉濡缓等。
35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 【方剂】三仁汤 。
36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15
上焦温病 中焦温病 下焦温病
心(心包)、肺 脾、胃
肝、肾、膀胱
16
㈡ 区分证候,揭示传变:
《温病条辨》:
“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 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 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 肾也。始上焦,终下焦。”
17
㈢ 制法立方,指导治疗。
•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治疗措施】辛凉疏卫 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 桑菊饮
三焦辨证PPT参考课件
舌红绛
营
15
热陷心包还常夹痰兼瘀,正如何秀山说:“邪 陷心包非痰迷心窍,即瘀塞心孔”。 夹痰者,“平素心虚有痰者,外热一陷,里络 就闭”,即指痰热内闭心包之证,症见神昏,喉 间痰鸣,舌绛苔垢等。 其夹瘀者,多系邪热与瘀血互结,瘀热闭塞心 窍所致,症见神昏谵语或神志如狂,唇黑甲青, 舌质紫晦等。
咳嗽———————肺气失宣
7
(2)肺热壅盛证:
如犯于肺卫的温邪进一步由表入里,肺 热亢盛,可造成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主要症状: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 渴,苔黄,脉数等。
该证候类型又称为邪热壅肺证。
8
温邪自肺卫传入气分——身热,无恶寒 里热壅迫,津液外泄——汗出 液为热耗,津为汗伤——口渴 肺气壅塞,闭郁失宣——咳喘气促 里热壅盛——苔黄脉数
以身热,咳喘,苔黄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9
咳喘并见与单纯咳嗽不同:
咳嗽——肺气失宣
喘促是肺气壅塞的重要征象 与肺气不宣之咳嗽不同
咳喘——肺气壅盛,闭郁失宣
邪袭肺卫与邪热壅肺的异同: 同:病变部位都在肺
异:邪袭肺卫-属表证,故有发热微恶风寒 邪热壅肺-已至气分,无微恶风寒之症,而以发热 汗出、口渴、咳喘气促为主要表现
——四末厥冷不温,一般冷不过肘膝; 心主血属营,邪乘心包,营血受病——舌质红绛。
邪陷心包证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
主要病机:邪陷包络,机窍阻闭
叶天士:“舌绛鲜 泽者,包络受邪也”
14
肺卫
温
直中
邪
卫
气
心包
神昏、谵语、舌蹇 心神内闭主血属营, 营热蒸腾
10
(3)湿热阻肺证:
湿热性质的病邪亦可犯于肺,出现卫受湿遏, 肺气失宣的病机变化。 主要症状: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 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以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 证要点。 主要病机变化:湿郁卫表,肺失宣降
三焦辨证(1)
暑温
暑 风 、 暑厥
发病即可见中焦阳明热盛见证。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精品课件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 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 风证。
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
精品课件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治疗措施】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代表方:银翘散去豆豉加味。
精品课件
23
★
㈤ 湿热阻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身热不扬,无汗或少汗,胸 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犯肺,卫受邪郁,肺失肃降。
【诊断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化湿清热。代表方:三仁汤 。
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神识昏蒙,神志似情似昧,时或谵语。
舌苔黄腻
濡数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
精品课件
27
★ ㈧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临床表现】身热,喘促不宁,痰涎壅滞,潮热腹满便秘, 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病因病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因病机】燥热壅肺,灼伤阴液。
【诊断要点】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气逆而喘,鼻咽干 燥,脉数。
【治疗措施】清肺泄热,养阴润燥。代表方:清燥救肺汤。
精品课件
22
★ ㈣ 肺热发疹
【临床表现】身热,咳嗽胸闷,肤肤红疹,疹点红润,舌质 红,脉数等。 【病因病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 。
【诊断要点】肤肤红疹、发热,咳嗽 。
精品课件
24
★
㈥ 热陷心包
本证可参卫气营血辨证部分营分证中的热入心包证。
三焦辩证
三焦辩证三焦辩证中医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识别病情传变、明确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分析病机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并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的创立,使温病辨证在前人基础上又有了近一步的发展。
三焦分为:上焦、中焦、下焦。
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
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
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
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
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第六章 三焦辨证
• ★ 三焦辨证的特点: •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心 上焦
肺
脾 中焦
胃
肾、膀胱 下焦
肝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
邪热壅 肺肺失宣 降 大来自实热 传导不畅发热、痰、喘 腹满,便秘
治则:
•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
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身热; 神昏谵语,舌謇肢厥; 腹满便秘; 舌质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为何“汗出”而用麻黄?
麻黄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力猛,配石 膏则为辛凉,主在宣透肺热而不在解 表。
麻黄配石膏:不在发汗解表,而在宣肺平喘。
石膏配麻黄:不在清泄阳明,而在清肺中邪热 。
麻黄∶石膏=1∶10或者1∶6 1∶8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 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 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三焦辨证(转载)发表者:赵东奇553人已访问三焦辨证虽然由吴鞠通所倡导,但是应当说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喻嘉言、叶天士等前辈学者的影响。
喻嘉言提出:“上焦如雾,升而逐之,兼以解毒;中焦如沤,疏而逐之,兼以解毒;下焦如渎,决而逐之,兼以解毒。
”喻氏在这里讲的是三焦的治法。
上焦升而逐之,是指用升散的药物向外透邪;中焦疏一而逐之,是指疏通气机,宣气化湿;下焦决而逐之,是指决通水道,使湿邪下驱。
叶天士提出:“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
彼则和解表里之半,此则分消上下之势。
”叶天士在这里强调了治疗湿邪流连三焦用分消走泄法。
喻嘉言与叶天士关于三焦治法的论述,无疑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为湿邪有从上流下的特点,所以对湿热病按上、中、下三焦辨证,比卫气营血辨证更为实用。
当然,吴鞠通的三焦辨证不是单为湿热病而立,对温热病也适用,但是它对湿热病的指导意义更大。
1.三焦的生理概念《黄帝内经》与《难经》中关于三焦的论述,综合起来有四种说法。
(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气道。
“焦”字从火汉字中的“~”,有多种用法,一是从水,如点字,就是水点的意思。
一是从爪,如熊字,就是指动物有四个爪的意思。
再有就是从火,如焦字,就是物遇火则焦的意思。
因为三焦是通行阳气的,阳气是入身的少火,所以用“焦”字命名。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气”,指的是真气,也就是一身之气。
“别使”是指被原气所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原气为什么被称为“三气”呢?因为原气分布到。
匕、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一橐”,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使一身一.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宫,水道出焉”“渎”,是水沟。
中医三焦辩证
中医三焦辩证浅析三焦辩证一、前言何为三焦辨证,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何为三焦?古人把膈以上划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三焦辨证是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进一步确立治疗原则,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实际在临床上并不一定局限于温病范畴,许多伤寒及内伤疾病也可以通过三焦辨证下方治疗,并且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三焦病变的生理概念(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里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这里的“原气”,指的是一身之真气。
“别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因为原气分布到上、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气”,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指三焦能使一身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渎”,是水沟。
“决”,是疏通。
“决渎”,就是疏通水沟的意思。
“水道出焉”,就是指水道出于三焦。
也就是说,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难经》说三焦是气道,《黄帝内经》说三焦是水道,它到底是气道还是水道?这两种说法矛盾不矛盾呢?并不矛盾。
因为水液的运行要靠阳气推动,阳气含载在水中而推动水液运行,所以气与水是在同一条通道中运行的。
比如水管里运送的是热水,这条管道是热的通道还是水的通道?因为热与水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它是热与水的共同通道。
相同的道理,阳气是在水中推动水液运行,二者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三焦是气道也必然是水道。
(3)三焦是传化之腑中的一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腑。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哆咖医生超能团#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三焦辨证课件(共16张PPT)《中兽医基础》
三、下焦病
▪ 温邪深入下焦,一般为温病的后期阶段, 多呈邪少虚多之候。 下焦主要病变部位: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
肝
下焦
肾、膀胱
1.下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㈠ 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㈡ 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 邪在上焦主要包括前肢太阴肺和 前肢厥阴心包的病变。
1.前肢太阴肺病证
肺失宣肃
三大定位主症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邪热壅肺
微恶寒、苔白、 脉浮数。
高热、苔黄、 脉数。
注意要点:
1. 区别病位、病情: ▪ 邪袭肺卫——偏表,病轻;
▪ 邪热壅肺——偏里,病重。
2.明辨病性:风寒、温邪、燥
邪、湿热。
▪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 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 若不学医也。”
▪ 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 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 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
3
二、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项目十三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任务一 三焦辨证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 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 三、教学难点 ▪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一、三焦辨证的形成
▪ 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
▪ “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 也。”
脾 中焦
胃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展开全文三焦辨证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
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着重地述了三焦所属脏脂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三焦辦证的概念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
就其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牌经的证候;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
鼻通于肺,属手太阴,所以温病开始的时候,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向。
一为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卫而传入手厥阴心包,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谵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主化气,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咳为肺气郁;午后热甚,乃阴受火克,油阴之邪归下,乗火旺之时而作也。
温热之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然此证的肢厥,应与阴寒所致的冷过于肘膝之厥相鉴别。
中焦病证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则现脾胃之证。
脾与胃虽以表里相属,而其特性各有不同。
胃性喜润恶燥,燥则浊气不通而郁网,邪入中焦而从化,则出现阳明的端热证候;脾性喜燥而恶湿,湿则脾气抑遇而运化失常,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出现太阴的湿热证候〔临床表现〕阳明燥热,则面目俱赤,呼息俱粗,便秘,皮满,口干明燥,唇裂否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湿。
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网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泄,舌苔黄,脉细而濡数。
三焦不通的辩证
三焦不通的辩证三焦的生理特性1、上焦如雾:上焦如雾是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
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若雾露之溉。
故称“上焦如雾”。
因上焦接纳精微而布散,故又称“上焦主纳”。
2、中焦如沤:中焦如沤是指脾胃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
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化生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
因为脾胃有腐熟水谷、运化精微的生理功能,故喻之为“中焦如沤”。
因中焦运化水谷精微,故称“中焦主化”。
3、下焦如渎:下焦如渎是指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
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
这种生理过程具有向下疏通,向外排泄之势,故称“下焦如渎”。
因下焦疏通二便,排泄废物,故又称“下焦主出”。
综上所述,三焦关系到饮食水谷受纳、消化吸收与输布排泄的全部气化过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气,运行水谷的通道,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为“五脏六腑之总司”(《类经附翼.求正录》)。
三焦不通老病缠身三焦理周身之气,是人体五脏六腑的首领,三焦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微循环血管网有密切联系。
三焦不通,是各种慢性病根源。
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机丛杂,虚实互现,多脏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
上焦不通:就会造成经络淤堵,气血凝滞,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等。
中焦不通:就会造成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及老胃肠、便秘等症状。
下焦不通:肝肾功能受阻,就会造成男性肾虚、前列腺疾病,女性气虚血亏引起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
三焦是个复杂系统,仅用单味或几味药物搭配,根本不能适用这个多样的系统。
对老年人患多病、大病、顽固病的治疗,必须融数方为一方,合数法为一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银翘散
宣肺透邪
2 去豆豉
3 加味 甘寒,清营凉血
(三)临床运用:
出疹性疾病
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冬春季多见 6m-5岁 缺乏周期性,流行强度减弱 年龄后移 轻型多,不典型多
临床表现
前驱期
三期
出疹期
恢复期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发疹
病性、病位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波及营分
发热、咳喘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湿热困中
湿热证
耳聋
少阳病
肾精虚
中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手 阳明大肠和足太阴脾等病变。
㈠ 阳明胃肠病证
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 形无形。
阳明经证
里热实证 发热、口渴、苔黄。
阳明腑证
无形邪热亢炽, 蒸腾内外,弥漫全身 。
以 “四大”见症为主要表
邪热与有形实邪 (肠中燥屎)结聚。
兼
热 结 小 肠
阴 虚 腑
实
气 液 二 虚 腑 实
㈡ 足太阴脾病证
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 偏胃。
温病湿热困阻中焦
湿重于热
湿热并重
热重于湿
病变偏于足太阴脾。
病变偏于足阳明胃。
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 湿邪蒙上 转化
湿邪中阻 湿 困太阴 病位---中焦 湿邪流下
中焦温病
下焦温病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治则 方药 病因 病机 临床 表现
辩证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病理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肺
行水
流行病学:
1、流行特征:
地 区 性 : 世 界 各 地 均 有 伤 寒 病 发 生,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多见。 季节性: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最 多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居多
传染源
病人与带菌者
病人:病程中均有传 染性, 2-4 周传染性最 强。
慢性带菌者:伤寒传 播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第六章 三焦辨证
主讲:师大庆
学习要求
掌握三焦辨证的概念及三 焦辨证的本质以及上焦病、 中焦病、下焦病的常见证型。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㈠ 三焦的概念
部位三焦
三焦
脏腑三焦
1、部位三焦 对人体腹腔脏器分部定 位的特定名称。
《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 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 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 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 渗入焉。
现。
既具有里热津伤见症; 又具有燥屎内结肠腑见症。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 湿两类。
温病阳明腑实证
燥热内结
湿热积滞
身热腹满,大便秘结, 苔黄燥,脉沉实等 。
胸腹灼热,大便溏垢 不爽,苔黄垢腻等。
3.再审腑实兼证,慎察复 杂局面。
温病阳明腑实证
易见兼夹证候 兼
痰 热 壅 肺 易见虚实相兼证候
兼
热 闭 心 包
粪口途径 水和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
要原因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少有第二次发病者(仅约2%)。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稽留热)
消化系统症状
表情淡漠(无欲貌) 玫瑰疹 肝脾肿大
图⒈ 稽留热 11.
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 2、肥达反应: 3、伤寒杆菌培养
治疗
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抗菌治疗
湿热中阻,湿重热轻证: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 心欲吐,口不渴或渴而不欲 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 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
脾
辨证要点
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温运化湿
治则方药: 芳香宣化,燥湿运脾
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藿香叶、佩兰叶、陈皮、半夏、大腹 皮、厚朴、鲜荷叶等)
三、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阳明热炽
津伤
阳明热结 阴液亏损 阳明热结
缺水 燥屎
病因 病机
(一)临床表现: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 唇裂,舌苔焦燥,脉沉而细。
(二)治则方药: 滋阴攻下 增液承气汤 (元参、麦冬、生地、大黄、 芒硝)
(三)临床应用: 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
二、肺热移肠证
肺热移肠 病位
顺传、逆传的概念:
广义
顺传
狭义
顺传----上焦手太阴肺中焦 足阳明胃。
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 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逆传----上焦手太阴肺上焦 手厥阴心包。
温邪以脏传脏,发病急骤, 病情重笃凶险,预后较差。
顺传涉及上中二焦,而逆传 仅位于上焦。
3、定治法:
上焦温病 治上焦如羽 治中焦如衡 治下焦如权
五、上焦温病的辨证规律
上焦病证主要是指位于上焦的 肺和心(包)的病变。因此应 特别注意肺和心(包)的定位 性症状。
(一)手太阴肺病证
咳
肺失宣肃
喘 痰
(二)手厥阴心包病证
心包
神志症状
(三)上焦温病的转归
感邪轻者
感邪重者 更严重者 逆传心包 邪从表解
肺热壅盛
化源欲绝
第三节 中焦病辨证
学习要求: 掌握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证、肺热移肠证、湿热中阻, 湿重热轻证、热重湿轻证、 湿热积滞,郁结肠道证的辨 治。
下法运用原则
1、适时而下
伤寒 温病
寒邪 温邪
伤阳
伤阴
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
2、分清温热、湿热,使用不同 下法。 如湿热积滞,郁结肠道证(155)
【临床表现】
身热,胸腹灼热,呕恶,腹 痛不食,大便溏垢如败酱,便 下不爽,苔黄垢腻,脉濡数。
【病因病机】
湿热积滞,郁结肠道。
【治疗措施】
腹满,便秘
喘 痰
辨证要点 便秘
舌苔
(三)治则: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 仁 瓜蒌皮
宣肺
生大黄
泄下
“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
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
杏仁 竹叶 蔻仁 厚朴 半夏 薏仁 滑石 通草
宣肺 清肺 和中 渗下
上焦
中焦 下焦
(四)鉴别
藿朴夏苓汤
湿热在卫
三仁汤
四、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病 病 位 机
肺热腑实证
治则方药 临床应用
(一)病位
肺腑同病 “腑”--大肠
肺与大肠关系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大肠传导
(二)证候与病机:
邪热壅肺 肺失宣降 大肠实热 传导不畅 发热、痰、喘
③ 不渴
温热
④汗不出 津液大亏
二、阳明热结
邪热犯胃
邪热
糟粕
热 结 肠 腑 证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位居 中土,最善容纳。邪热入胃, 则不复他传。故温热病热结肠 腑,得攻下而解者,十居六七。 --柳宝怡《温热逢源》
下法
祛邪 存阴液 通腑气
攻下 伤寒论 润下
外导
三承气汤
温病用下
下其燥结
下其邪热
中期
脾
中焦
湿 燥
湿温
燥热证 中焦病
同一层次
一、阳明热炽证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 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 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白虎汤 人之阴气,依胃为养,热 邪内灼,胃液干沽,阴气复有 何资?.......急用甘凉之品, 以清热濡津,或有济也。 --《外感温病篇》
心
胸中
肺
脾
中焦
胃
肾、膀胱
下焦
肝
2、脏腑三焦: 通行元气 三焦
水、气运 行道路
运行水液
上焦如雾
心
胸中
血
气
肺
《灵枢· 决气》:
中焦“泌糟粕,蒸津液, 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 而为血。”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灵枢· 营卫生会》∶
“水谷者,尝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 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 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法也。”
(《温病条辨•中焦篇》)
《伤寒论》
下法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中医的未来
《温病学》 《伤寒论》
(五)临床应用:
呼吸系统疾病
伴腑气不通者。
注意加减。
(六)病案举例
李某,女,58岁,以头痛、头晕2天为主诉
收住入院,入院后诊断为高血压,经积极 治疗症状明显缓解。然近日患者自诉间有 咳嗽,初未重视,因其病室门窗紧闭,且 放有亲友探视所赠之花蓝数个,故嘱其开 窗通风。次日病人诉仍有咳嗽,并伴有黄 痰,诊视见其舌苔黄厚,根部稍腻,其女 儿诉近日也未曾大便,于是予宣白承气汤 二剂,尽剂而愈。
1.前驱期(3-4天)
发热 粘膜卡他症状:呼吸道、眼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