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清平乐(归何处)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合集下载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鹊踏枝 谁到闲情抛掷久》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鹊踏枝 谁到闲情抛掷久》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鹊踏枝谁到闲情抛掷久》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
艺术手法“河畔青芜堤上柳”七字是承上启下,意兼比兴的,使上、下阕的过渡在若
写的难以抛弃的
冯延巳
冯延巳词的特点,可以用四个字来概
即词风不像花间词那样浓艳雕琢而以清丽多彩和委婉情深为特色,
谁说闲情意致被忘记了太久?每到新春来到,我的惆怅心绪一如故旧。

为了
消除这种闲愁,我天天在花前痛饮,让自己放任大醉,不惜身体消瘦,对着
何年年都会新添忧愁?我独立在小桥的桥头,
1。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清平乐(春归何处)
全套教案模板范文
【比赛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重点难点
1、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2、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清奇的风格。

3、背诵这首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清平乐》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2【讲授】清平乐
1、作者简介:。

清平乐导学案

清平乐导学案

清平乐导学案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一、诵读,整体感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1.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惜春之情。

请你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答案既然“春”已“归”“去”应当是夏初之时,且与“蔷薇”花开的物候相合。

全词中作者处处表现出对“春”的留恋,不愿“春”归去,还想“唤取归来同住”,将主旨凝练为“惜春”二字最为恰当。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一名句妙在何处?答案这两句就空托起,以浪漫的奇想,把对春的依恋之情表露得极为深切。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拨诵读该词,想一想,词人是如何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的?答案春天的来去,是没有踪迹可寻的,因而也就找不到一个能唤回春天的人。

下片再转,拓出新的境界。

既然无人能知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黄鹂了。

这里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追寻的执著。

黄鹂是春夏之际最活跃的鸟,也可以说是最欢快的象征。

也许,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吧。

但是,黄鹂的鸣啭,人是不能理解的。

最后,由于无人理解黄鹂的语意,它只好无可奈何地乘风拂过蔷薇花,远远地飞走了。

词在这里结束,给人留下了美丽而又悠长的韵味。

就这样,词人通过奇妙的、一连串的想像,把惜春之情、寻美之意,表现得微妙曲折而又淋漓尽致。

五、课堂小结,检测拓延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②,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③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④?戏马台南追两谢⑤,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语文】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10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

【语文】2020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10格高韵远的北宋词2

【关键字】语文【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词牌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

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

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②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

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

③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

古诗中的虚与实一、理论讲解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

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

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课件 苏科版

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二语文《清平乐》课件 苏科版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 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 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学.科.网
11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 的特征。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 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象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 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 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 以强烈的感染。
1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 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 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 她同住。这种奇想,表现出 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 求。
13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下片再转。词人从幻想中回 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 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 可能被唤回来。但词人仍存 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 春天的踪迹。这样,词人又 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学.科.网
19
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过蔷薇。
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宛转的啼 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但词人从 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 加重了。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 薇花丛。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 乎是回不来了。
15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 了深重的感情。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 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 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 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 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 都不“说”,翻身飞走。在这番妙趣 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 纸上,呼之欲出。
学.科.网
3
苏 轼 书 法 作 品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八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高品质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八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高品质版

专题导语“格高韵远〞的北宋前期词,在风格和内容方面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精神,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体裁以小令、中调为多。

晏殊、欧阳修工令词,柳永、张先工慢词。

小令、慢词双峰并峙,丰富了北宋前期词坛。

学习本专题,重点内容是:1.初步了解北宋前期词以婉约风格为主流、以闲情和离愁别恨为主旨的艺术风格。

2.能够对词作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3.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学习本专题的词,要反复诵读,体会意境,学习诗词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手法,并积累有关资料,力求对模块所选词作有更为细致而全面的了解。

在学习中应该注意积累一些生动的词语和优美的词句。

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一、词人名片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谥元献。

擅长小令,其词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巳的影响。

晏词造语工巧,音韵和谐,风流蕴藉,温润秀洁。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

二、诗词故事晏殊偶得佳句有一次,晏殊途经扬州,在大明寺稍作休息。

他从寺墙上题满的诗词中发现了一首佳作,赶紧把该词作者——江都尉王琪找来一起吃饭,席间两人谈诗论词,非常投机,饭后在湖边散步,晏殊说出他写的一句妙语“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没能对出下句。

结果,王琪应声而对:“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很快乐,就把王琪留在自己身边。

他把这对千古名句写进了他那首著名的?浣溪沙?词中。

三、文题背景新社,指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

社日是祭社神——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秋两社。

古代上层妇女是不劳动的,但平常也要做些针线活。

每逢社日,就可以放下针线活,从事游玩。

清明在春分后十五日,是古代上坟祭祖的日子,也是妇女们可以出门踏青游玩的日子。

从春社到清明,都是春光最好的时候。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课程背景课程名称: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年级:高中课时数:1课程时长:45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诗人在创作中的用意和表达方法;2.理解《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创作背景和及其意义;3.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领会词牌特色;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鉴赏唐诗宋词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唐代画家韩滉的《春景图》;2.教师让学生想象一个春天的清晨,描述自己眼前的情景。

第二部分:学习诗词(25分钟)1.教师播放明清元曲《清平乐》,让学生感受古曲的氛围;2.教师分析词牌《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来源和特点;3.教师放映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语音视频解读,引出《清平乐(春归何处)》;4.教师精读《清平乐(春归何处)》,分析其意义和用词的特点;5.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

第三部分:课后拓展(15分钟)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唐诗宋词选辑,挑选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进行朗诵或背诵。

教学方法1.听力教学法:播放《清平乐》古曲和唐诗朗读语音视频,让学生感知诗词的情感蕴含;2.阅读指导法: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注重用词、韵脚、意象等方面的注意点;3.讨论交流法:通过课堂组织讨论、文学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听课积极性、阅读反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2.作业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和小组活动,并用书面方式记录学习心得和体会;3.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文学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检验学生对文学鉴赏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料1.《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2.课件:韩滉《春景图》,唐诗朗诵语音视频,宋词选读;3.活动表格:小组文学交流记录表。

总结本节课通过《清平乐(春归何处)》一首词的精读,帮助学生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文学的能力。

同时,本课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交流,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定风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定风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背景链接
嘉佑元年,二十岁的苏轼考中进士。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上书反对,自求外放,调任杭 州通判,后又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发生“乌台诗案”,差点被杀。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又不能容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 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 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著名的“苏堤”。元佑八年,新党再度执政,八年后回京北归途中,卒于常州,谥号文忠。——风雨人生。
表 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 态度
名句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 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人,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且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 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 。 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春风吹拂 。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 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定风波》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标题
艺术手法
1.双关修辞:“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字也是这样的用法。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青玉案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青玉案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青玉案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了解辛弃疾诗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 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 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一、自主学习展开联想与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思。

二、疑难探究1.词人在上片描绘了元夕怎样的热闹景象?哪些语句有具体的描写?2.上片,词人描绘元夕盛况,调动了哪些感官系统?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3.下片,诗人描写了哪两种女子?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怎样的特点?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说说词人在这首词中寄寓了自己怎样的“怀抱”。

三、达标检测1.下列对《青玉案·元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千树”“星如雨”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灯火之盛。

B.“风箫声动”“一夜鱼龙舞”表现了人们彻夜歌舞的热闹场面。

C.“蛾儿雪柳”“笑语盈盈”描绘了“那人”的美丽和可爱。

D.词以“那人”所处地点之冷清,表达了自己甘于寂寞的品格。

2.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青玉案·元夕》赏析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簇簇的礼花飞向天空,然后像星雨一样散落下来。

一开始就把人带进“火树银花”的节日狂欢之中。

“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

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凤箫”是排箫一类的吹奏乐器,这里泛指音乐;“玉壶”指明月;“鱼龙”是灯笼的形状。

这句是说,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一篇: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揣摩词意,理解和把握本词的情感。

2.阅读章质夫的杨花词,比较二者的各自的妙处。

3.总结咏物词的特点。

学习重点:鉴赏诗词内容,把握本词的思想情感。

学习难点:总结咏物词的特点。

一、自主学习1.解词:从:抛家:无情有思:教:傍路:萦损柔肠:恨:遗踪:一池萍碎:2.朗读感悟:这首词题目“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什么意思?参看注释,对比章词,说说二者的各自的妙处。

参考:(1)章质夫,他作有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的这一首是次韵之作。

(2)异同:章词的妙处在于从咏物词角度来说,章词从各方面描写杨花,先写春末扬花飘飞,次写杨花飞至各处——青林、深院、珠帘,粘上春衣、绣床;映衬着蜂蝶、游鱼和在楼头远望的女子,写的极为细致;而苏词的妙处在于并非单纯咏物之作,所以从艺术成就方面说苏词更高于章词,更侧重借物来言情。

二、交流展示1.这首词开头两句是如何写杨花的,研读诗句说说,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耐人寻味,“似花”是说杨花似花但不是花。

说出了杨花的特点。

下一句“也无人惜从教坠”说出杨花不如其他花那样受人亲睐,所以杨花飘飞的季节,人们也不爱惜它,随它而去。

此处用反衬法暗蕴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2.词的下片用两个“恨” 写出了什么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参考:在“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中,作者用两个“恨”,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实际写落红是为了陪衬杨花。

3.赏析结尾“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妙处。

参考:总收上文,余味无穷。

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

高中语文~清平乐_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高中语文~清平乐_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 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 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 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 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 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 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 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 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 功的奥秘。
• 词的赏析: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 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 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 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 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 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 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 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 ,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 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
黄庭坚
• 作者简介: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 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北宋诗人、词人、 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 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 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 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 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扬州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二语文扬州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情感与
主题
这首词写[1]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名句赏析
1.“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作者
《唐诗宋词选读》学习通用表格(编制怀立端)
标题
炼字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厌”字用得好,废池、乔木目击15年前那场浩劫,中。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作者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人民对这战争的极度的痛恨与诅咒。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荡”很有意味。二十四桥从前是繁盛之地,美人吹箫之所,如今桥下只留下一湖冷水泛着月光空自荡漾,渲染出十分清冷、空寂的气氛。
艺术手法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2.“犹厌言兵”,用拟人手法,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3.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了清冷、空寂氛围和悲凉心情。4巧于用典,化实为虚。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20高中语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20高中语文 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20高中语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黄庭坚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全词的含义,把握诗歌主题。

3. 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1. 体会词人的感情。

2. 了解全词的含义,把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分析全词所用的层深手法。

一、自主学习概括本词上下片所写内容。

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二、疑难探究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0-《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10-《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一、词人名片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词人、诗人、书法家。

官至著作佐郎。

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有《山谷集》。

其词风流豪迈,较接近于苏轼。

其最重要的成就是诗。

黄庭坚的词与秦观的词齐名,然而他的词成就逊于秦观,后人称“秦七”、“黄九”。

他的词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诗词故事宋代江西词人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江西籍的词人也群星璀璨,名家辈出。

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晏幾道、俞国宝、陈郁、王安礼、王安国、谢逸、赵长卿、杨泽民、姜夔、刘过、刘辰翁、文天祥等等,一直贯穿宋词的发展。

黄庭坚是宋代著名的江西诗派领袖。

三、文题背景这首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清平乐》原为唐教坊名曲,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是小令的一种。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

提示 这首词为惜春之作。

词人以清新的语言,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发了对美好事物执著追求的感情。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于是希望有人告诉他春在何处,以便唤回同住;词人察觉无人告知,于是再问黄鹂;而黄鹂之语不可解,于是词人陷入怅惘。

这首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诗歌描写与抒情手法赏析导学案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专题复习 诗歌鉴赏诗歌描写与抒情手法赏析导学案学案 苏教版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诗歌描写与抒情手法赏析导学案》学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掌握描写与抒情句手法的赏析。

2、掌握赏析描景与抒情诗句规范答题的方法。

3、培养运用“四字词语”答题的习惯。

二轮诗歌复习做法思路:1、以考点为序,2、强化诗意理解,3、把握形象、手法、情感。

方法: 1、找出弱、漏、缺、浅。

2、高效讲评一、真题体验(2007 江苏)鹧鸪天送人(南宋)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012广东)余杭四月[元]白珽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二、手法归类:常见抒情手法:间接抒情: 1情景交融(借景抒情)2、托物言志3、借古讽今4、用典抒情直接抒情常见描写手法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2、虚实相生(化实为虚、化虚为实)3、时空结合4、声色结合5、对比衬托6、名词叠加7、渲染手法 8、修辞手法三、题型设置描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赏析:①这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分析本诗的某联。

③简析++++字\句\联的妙处|表达特色。

④某联在描写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四、答题步骤1、用的手法--确定描写或抒情诗句的表达手法;2、怎样用的--赏析文本内容,指出诗句特点;3、用的效果--剖析诗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答题模式:诗歌(诗句)用了______(技巧),写了_______(景物、图景) 突出了______特点(结合原诗具体分析),表达(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思想感情)。

六、当堂展示(2010山东)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晋)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扬州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扬州慢学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学习重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习难点: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一、自主学习思考: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并找出小序中能点明这首词感情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小序以洗练的语言,凄婉的音节,为读者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岩老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一句“《黍离》之悲”深刻的概括了这首词的主题,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二、疑难探究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空城”——破败荒凉。

2、“空城” 之“空” 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词眼。

3、下阕中,词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灌南高级中学2014高中语文清平乐(春归何处)导学案苏教版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黄庭坚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全词的含义,把握诗歌主题。

3. 背诵这首词。

学习重点:
1. 体会词人的感情。

2. 了解全词的含义,把握本词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
分析全词所用的层深手法。

一、自主学习
概括本词上下片所写内容。

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二、疑难探究
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
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
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达标检测
1.这首词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春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作用: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了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词中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

四、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2.写作背景:
因新党重新执政,黄庭坚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3.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象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在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在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在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