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然性一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一、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的活动。
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调控的客体和对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和结果。
现代市场经济都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弥补市场失灵的一般要求,而且在我国当前市场发育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因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这是客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是社会化生产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客观上要求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由于盲目的无政府状态而带来的损失。
这也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程度越来越大的要求。
第二、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要求。
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但它不是万能的,其弱点和不足表现为“市场失灵”。
这就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
例如,调控涉及总量问题,象就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问题、结构协调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第三、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具体分析,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属于广大劳动人民,它的经济活动应该服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这就靠宏观调控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生产,使经济活动符合人民的利益。
二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走出一条较为自觉的快速发展道路,必须要国家对促进经济发挥作用,发挥社会主义优势。
三是共同富裕的要求。
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立足点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要求更多,这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
二、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应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服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市场为基础和主导,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一种经济体制形态。
近年来,中国不断探索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产权保护、民营经济发展以及外资进入等方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探讨。
一、市场化改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供求关系的形成和价格机制的产生,为各类市场主体的自主选择、竞争和合作提供了基础。
通过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并逐步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
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产权分置、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打造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同时注重提高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保障。
三、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
中国积极构建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各类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司法体系,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平公正,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产权保护的改善,不仅为市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和创新意识。
四、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市场准入壁垒,推动创新创业,实现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外资进入外资进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民主政治论文: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摘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建设也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影响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的经济,它是一切商品生产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征。
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手段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姓“社”姓“资”的制度属性的区别。
由于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与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实现提,因而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条件而独立存在,它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制度之下并同该社会基础制度结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它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要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及发展。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
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这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从根本上解决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对我国经济改革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我们党制定改革方向和目标的基本理论依据.三十多年前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以及后来的实践,是重要的历史性尝试。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制度创新以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试行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此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促进了国内生产力的提升。
其次,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特点是政府逐渐放开了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同时保持了对国民经济中重要行业的宏观调控。
这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最后,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力争实现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可持续性。
二、制度创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先进的制度创新。
首先,中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其次,中国建立了健全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中国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实现了市场经济与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
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发展得益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首先,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通过市场调节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了有效的监管和保障。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服务体系,使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平和公正。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正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它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与创新,推动人民经济迈向新境界市场经济并不是衰退特有的经济形态,它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场所,适用于各种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论辩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经济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保持社会公平和稳定。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而进行的”。
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率。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通过税收政策和社会福利制度,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通过政府的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出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反方观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一些问题,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无法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哈耶克曾指出,“市场是一种抽象的、无意识的、分散的决策机制,只有市场能够有效地协调分散的信息和资源。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和不公平现象。
《中国贫富差距报告》显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问题。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真正保持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曾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矛盾的经济体制,它既有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有计划经济的特征。
”这种矛盾性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法真正保持社会稳定,容易出现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和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贫富差距扩大和社会稳定性不足的问题。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
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货币
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
下面分别从这些方面展开
阐述。
首先是货币政策。
我国相对较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和保持
人民币稳定为主要目标。
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来控制
经济的总量和价格水平,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如利率工具、存
款准备金率等,以维持市场信心和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
其次是财政政策。
我国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相结合的
措施,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来对经济进行调控。
政府采取适
当的财政投资和财政补贴政策来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
业发展,同时控制地方政府债务,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第三是产业政策。
我国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促进产业
转型升级。
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并制定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就业政策。
我国采取以就业优先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稳定用
工和增加就业。
政府实施各种就业培训、创业扶持和就业补贴等政策,
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优化,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基础,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结构优化,最终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增长的目标。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浅析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特点之一。
这一结合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上,还在于我国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和优化利用。
本文将就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进行浅析。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始于197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
这些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
这一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发挥政府在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我国通过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结合。
二、我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
社会主义是我国的根本制度,而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于把握国家大局和整体利益,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于高效的资源配置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我国既保留了计划经济的传统优势,也引入了市场调节机制,实现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
2.国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的并存: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坚持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允许、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3.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推动:我国政府在及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市场共同推动经济发展。
三、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化利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断优化利用。
我国政府积极探索和创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优势。
1.创新发展模式:我国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注重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升我国产业和经济的创新能力。
2.推动服务业发展:我国积极发展服务业,助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精编]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精编]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适应社会主
义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
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同于苏联模式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项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
的一项重大成果。
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要明确的是它是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而不是放任市场经济。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发展的,它遵循和适应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
没有放弃对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
因此,它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有特定组织和调控的
市场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计划、加强监管,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调控力度,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政府需要
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保持稳定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市场反映的信息,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我们需要看到它既有市场经济的优点,也有政
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和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
的调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更加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它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家园,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基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中国经济采取的制度形式是以国家所有制企业为主体,以市场机制为主要调节手段,兼容多种所有制形式,综合运用政府宏观指导、市场定价、财政贴息等激励措施。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展生产力和保障人民利益为核心。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实施发展战略为先导,从发展生产力角度出发,主动面向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解决好基本国计民生问题。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秩序。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完善市场体系和政府机构,以及实行关税、贸易和税收政策刺激社会资源配置,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视以政府为主导的调节。
中国的政府不仅要求开展精细的市场调控,而且还要采取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投资和补贴,以及新型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
- 1 -。
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试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摘要】在党十九大后,我国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方向,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将其作为核心因素,能为现代化社会上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在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生,需要不断深化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在实践发展中,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积极发展,对其认识也要符合时代的建设需求,保证在理论上加强新认知和新发展,这样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稳定进步和发展。
在党十九大后,我国强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方向,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将其作为核心因素,能为现代化社会上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强大保障。
在实践中,作为一名高中生,需要不断深化和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拓宽自身视野,不再将眼光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重视社会时事的了解,全面提升自身的社会关注度,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优势、计划性等等,更好的参与到相关活动中,为自身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一、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在一些了解中,市场经济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了达到整体的高效率发展,基于其特殊性和一般性,促使市场经济的形成,需要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社会属性。
在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下,需要积累多方面经验,坚持重要改革,在现代化发展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下发挥其优势。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能充分展现出市场经济的社会性,也会满足实践发展需求。
市场经济也是中性的,一般是不具备特殊化的,加强对该问题的准确分析和理解,需要给予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分析。
如:市场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存在,存在的经济现象共有,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中性特点。
如:市场机制需要在社会历史环境下存在,和特殊的社会制度相互结合,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背景下,对市场机制给出不同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看,市场机制不是中性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论辩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辩论辩题正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激发经济活力。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继承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市场经济是调动和激发社会活力的有效途径。
”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激发经济活力。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保障了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能够通过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这一目标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了长期稳定增长,并且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是硬道理。
”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国家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它能够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反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失败经验。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本主义倾向,导致了贫富分化加剧和社会不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发展迅速,而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受限,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正如毛泽东曾经警示过,“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
”这一警示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资本主义倾向,导致了社会不公。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严重问题,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于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确立的,距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篇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制,它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更有自己的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以计划为指导,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坚持党的领导为政治保证的市场经济。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公有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确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经济理论研究也趋于活跃。
在这个时期,经济学界开展了多方面的大讨论,出现了改革国家所有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念主张。
但当时“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观点还占统治地位,经济理论的整体突破还没有完成,代表者有李震中和姚耐的“计划经济说”:还有的学者认为商品经济子虚乌有,代表者有张理智;正因如此,1978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肯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就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最大的禁区,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和基础。
从1992年开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以1992年“南方讲话”为标志,“三个有利于”观点的提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
党的十四大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人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由此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特点或内在要求,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
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试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摘要:竞争与合作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两种基本形式。
竞争与合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促进,辩证统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坚持竞争与台作的辩证统一,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本文在阐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论证了竞争与合作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论证竞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
竞争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创新进取精神 ,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但竞争不是万能的 ,过度竞争会给社会带来很多危害。
竞争固有的局限性需要以合作的形式加以弥补和修正。
因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鼓励竞争 ,更要倡导合作。
关键词:竞争合作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到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竞争与合作并存,是相互依赖的共生状态,不是根本对立的,而是内在相容的。
市场主体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有合作精神。
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的统一。
市场经济越成熟,越要在合作竞争中谋发展。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坚持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正是现代市场经济内在的伦理精神。
一、竞争与合作的含义竞争是生物学关系之一,强调在两者或两者以上发生的行为,是指为了己方的利益而跟人争胜,是个人或者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努力争取其所需求的对象而言。
这种对象有物质或非物质的。
经济学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不断进行的角逐过程。
competition,指在市场上存在大量潜在的供应商和消费者,因此,没有人能控制产品、价格等市场因素。
与垄断相反的经济形式。
竞争法中的竞争是指市场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以其他竞争者为竞争对手的争取交易机会和市场的行为。
合作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二、竞争与合作的内在机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我们在生活实践中已深感竞争的激烈,同时也看到了合作的重要,过去我们重合作而轻竞争,缺乏竞争意识,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今天如果我们重竞争而轻合作.缺乏合作精神.则同样会影响社会发展与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在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势,以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确保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公有制在经济领域的主导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公有制经济在国家战略性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确保国家对重要资源的掌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
同时,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政府的积极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相结合。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方面。
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资源的配置,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还承担着保障公共利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
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通过价格、供求关系等方式,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改革开放,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体系。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动市场化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和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均衡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追求经济增长,更注重人民的福祉。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促进资源优势互补和人口流动。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注重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扶贫政策,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解中,还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绿色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定义引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通过市场调节的经济组织形式,以适应中国国情、推动经济改革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制度和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了以下基本要求: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保障公平和社会稳定;2.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3.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4.保障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实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弥补和避免各自的缺点。
2.1 市场经济的优势1.市场经济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发挥供需关系和竞争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2.市场经济能够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3.市场经济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提供更多选择和福利。
2.2 计划经济的优势1.计划经济能够统筹规划,确保国家和民生的重点需求得到充分满足;2.计划经济能够调整和引导结构调整,促进均衡发展;3.计划经济能够防范和化解市场失灵的风险。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3.1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和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作用。
3.2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和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通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
同时,注重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结
业
论
文
院系:
班级:
学号:
: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宏观调控的目标及其手段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已经和正在使我国的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的经济形态,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证明,较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在以往短短一两百年间,使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比过去数千、数万年间形成的财富总量增加了许多倍,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经济效益水平和社会总福利水平明显提高。
反复的实践探索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目标。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目标来实现的。
从世界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来看,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经济的适度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也是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容。
我国经济发展能否保持一个较快的速度,不仅
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它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久安。
同志曾说过:“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发展才是硬道理”。
经济增长是社会财富增加和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基础,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各国之间都在为发展本国的经济展开激烈的竞争。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现处于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要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都需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同时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有诸多有利条件。
我们既要紧紧抓住有利时机,迈开加快发展的步子,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同时,还应注意量力而行,综合平衡,防止一哄而起,片面追求产值,乱上项目,乱铺摊子。
由于国际国各种因素以及经济运行自身规律的影响,经济发展中不能完全避免波动,但应当避免和防止大的经济波动起伏。
我国经济几十年发展的经验证明,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
然导致通货膨胀和国民经济关系的破坏;而过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根据国外的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需要,一般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为7%-8%比较适宜。
目前,我国经济的总体规模,特别是工业规模已经不小,许多主要产品的生
产能力已跃居世界前列,因此,应把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由主要靠增加投入、上项目的粗放经营为主,转为以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的集约经营为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尽可能让劳动者充分
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成员都能获
得就业机会,在岗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的工时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充分就业就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配置,劳动效率和工时利用率较同。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失业,而是说能够将失业率保持在一个尽可能低的水平。
当今世界认为,5%以的失业率可视为充分就业。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需就业人口众多,充分就业任务很繁重。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要求社会尽可能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提
供就业机会。
但不适当的高就业率同资源条件和装备能力有矛盾,难以承受。
勉强维持高就业率,必须会造成生产的低效率和隐性失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过低的就业率,又必然闲置生产资源,影响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因此,国家要通过改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广开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选灵活多样的形式,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完善就业培
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使尽可能多的劳动者能够走上工作岗位。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使物价相对稳定
物价稳定是通货稳定、经济增长、比例协调的综合反映。
保持物价稳定一般被认为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因为通货膨胀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危险的敌人。
尽管在一定时期,通过实行通货膨胀可以扩大社会需求,但种政策不可能持久,否则,势必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而难以自拔,结果经济非但不能加速发展,反而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对于宏观调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物价稳定,并不意味着物价不动,把价格默写死,这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一般认为,如果物价指数每年升降的幅度保持在±3%以,就可算做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但在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应当放开价格,使价格随着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
另外,放开价格不等于国家对价格放手不管,听任市场的自发行为,而是要通过计划的、经济的和法律的各种手段制约企业定价行为,保持物价稳定。
同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影响市场主体对经济运行前景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作用。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目标使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是指一国各种国际往来的收入和支出的基本平衡。
其中重要的是外汇收支差额和偿债率要适当。
这就要求将外汇收支差额控制在合理的围。
衡量外债规模是否适度的标志有两个:一是偿债率,是指一定时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同该时期外汇收入总额的比率,国际上一般以15%-20%为安全警戒线;二是负债率,是指一定时期外债余额同
该时期国生产总值的比率,国际上一般以5%、20%为安全警
戒线。
综上所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同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往往是矛盾的。
如果实行扩的经济政策维持经济的高增长和高就业率,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反过来,如果通过紧缩的经济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就会影响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
因此,。
宏观经济调控的艺术,就在于恰当处理这四个方面的关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宏观调控手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国家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国家计划
计划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和经济政策,解决市场机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根本改革计划管理模式:一是从指令性的直接计划管理为主,转向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缩小指令性计划的作用围;二是计划管理的重点,要从定指标、批项目等,转向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社会发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而已规划,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杠杆,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计划管理要从注重实物形态的管理,转向注重价值形态的管理,自觉依据与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四是完善计划的制定、实施、反馈和校正等计划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和准确;五是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
国家计划要以市场为基础,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通过具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实施的。
经济手段是国家或经济组织通过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它是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
政府在确定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后,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通过选择相
应的经济杠杆来具体实施相应的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所运用的经济杠杆,其容主要有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资金等。
3、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或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法律规调控经
济的统称。
其容包括保护和制裁两个方面。
法律手段是指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和实施各种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的经济法规,借以保证各种正确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和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保护市场主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法律制裁手段是指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纠纷案件,维护市场秩序,制止非法竞争和犯罪活动。
4、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依靠行政机构,采取带有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和下达指令性任务等行政方式,来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
其容主要包括行政命令、行政制度、工作措施等。
行政手段是以行政权威的强制力,直接调节和控制经济活动,具有强制性、垂直性和权威性等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行政手段调节经济相应减少。
宏观经济调控的各种手段都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又都有自身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很有必要。
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是一种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其作用是对有关国民经济总量变数和总量关系的调控,这种功能只能是中央政府才具备。
中央政府调控经济的决策、指令,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组织体系贯彻和实施。
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点是:建立计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能够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机制。
为此,必须:加强和完善金融杠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改善和强化财税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强和完善国家指导性计划的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