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
唐高祖李渊的生平简介
唐高祖李渊的生平简介李渊登基为帝,定都长安,改国号为唐,是为唐高祖。
李渊在位期间统一天下,勤理朝政,重视农业,发展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乃是一代贤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唐高祖李渊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唐高祖李渊简介公元566年,唐高祖李渊出生在了长安,承袭他的父亲,李渊一出生就是北周陇西成纪(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一个贵族家庭的孩子,这个贵族家庭不是别人,而是西凉开国皇帝(那时候还没有皇帝,应该称作君主)李暠的后代。
公元573年,李渊7岁,因李渊的老爸李昞离开了人世,便宜了李渊,因着嫡长子的缘故,继承了世袭的唐国公称号。
李渊年轻的时候,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曾经就职河南郑州和山西静乐的太远、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等职位。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公元626年,才享受了8年的皇帝生活,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个玄武门之变,成为了李世民眼里的男二号,退位给李世民。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的生活:唐高祖李渊退位后过得应该是闲云野鹤班的生活,美女相伴左右,偶尔在皇家重大节日宫宴的时候露露面,其他也就没什么大事了。
不过李渊对被自己儿子逼退位的事情应该还是耿耿于怀的,毕竟皇帝的权利至高无上,李渊也没有看破权利,对儿子总会有些愤懑。
李渊是如何起兵造反的公元617年,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说服下,决定在晋阳起兵。
隋朝末年,各地频频爆发起义,当时李渊、李世民父子在山西太原一带驻扎。
晋阳县令刘文静和裴寂都是很好的朋友,三人在私下商量起兵之事。
李世民想把这个计划告诉李渊,但是担心李渊不同意,迟迟没有说。
随后,裴寂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在晋阳网罗了几位美女并献给了李渊。
李渊喝醉后,裴寂将起兵之事告诉了李渊,李渊听后十分惊异。
李世民借机向父亲细说了这个计划,并分析了当今局势,起初李渊不同意,随后被李世民和刘文静等人说服,决定在晋阳起兵抗隋。
李渊以刘武周和突厥南下为由,招兵买马扩充军队实力。
偷偷派遣李世民、刘文静等人在各地招募兵马以扩充军队战斗力。
唐朝皇帝顺序简介
唐朝皇帝顺序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朝代,其皇帝也被称为“开封王”。
唐朝共有20位皇帝,他们分别是:1、李渊(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618年统一中国,结束了南朝时代,建立了唐朝。
李渊曾改革军队,建立新的税收制度,并向西部进行了三次征伐,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2、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渊的孙子,他在唐朝的第二代继承人之一。
他对政府的管理有着巨大影响,改革了税收制度,建立了官府,加强了军事力量,并实施了文艺复兴政策。
他还实施了“平天下”政策,把老一辈的统治者统治权力交给了新一代的年轻统治者。
3、武则天(唐武则天):武则天是唐朝的第一位女皇帝,也是唐朝的第一位强权统治者,她对政府的管理有着巨大影响,执行了改革性的政策,维护了唐朝的统治,实施了法律的改革,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并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权利。
4、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的第五位皇帝,他是李世民的侄子。
李隆基在位期间,继续了李世民的政策,按照李世民的思想,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府,建立了官府,实施了法律的改革,加强了唐朝的实力,帮助唐朝走向了鼎盛时期。
5、李亨(唐肃宗):李亨是唐朝的第六位皇帝,他是李隆基的孙子。
李亨继承了李隆基的政策,对政府的管理有着重大影响,他继续实施法律的改革,改善了文化教育,支持商业发展,实施“文武兼施”的政策,把唐朝统治时期的繁荣推向了顶峰。
6、李忱(唐代宗):李忱是唐朝的第七位皇帝,他是李亨的侄子。
李忱在位期间,继续了李亨的政策,改革了官制,加强了政府的管理,实施了开放的政策,把外国文明引入中国,促进了文化发展,使唐朝更加繁荣昌盛。
7、李炎(唐宣宗):李炎是唐朝的第八位皇帝,他是李隆基的孙子。
李炎实施了“义政”政策,重视教育,改革法律,加强政府的管理,促进文化的发展,加强军事力量,并大力发展外交,使唐朝更加繁荣昌盛。
8、李旦(唐顺宗):李旦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李忱的侄子。
李旦在位期间,继续实施“义政”政策,重视国防和教育,支持商业发展,建立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军事力量,并大力发展外交,使唐朝更加繁荣昌盛。
唐高祖李渊传
唐高祖李渊传晋阳起兵唐高祖(566—635)是唐朝的开国君主,姓李,名渊。
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①,其后屡经迁徙,至渊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赐均居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尧)②。
祖父李虎西魏时赐姓大野氏,拜柱国大将军,与宇文泰、独孤信等为著名的“八柱国家”③,北周时追封为唐国公。
父李昺,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唐国公爵。
李渊七岁袭封唐国公,母独孤氏与隋文帝的皇后独孤氏都是独孤信的女儿。
妻子窦氏是隋定州总管神武公窦毅之女,其母为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
因此李渊与隋朝上层统治集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隋初李渊为千牛备身,得到独孤皇后的关爱,累转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大业初,为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征为殿内少监。
九年,迁卫尉少卿,掌管宫廷禁卫事,开始由文官转任武职。
隋炀帝第二次征辽时,派李渊往怀远镇(今辽宁辽中附近)负责督运。
杨玄感起兵反隋,又命李渊往镇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兼知关右诸军事。
大业十一年夏,炀帝巡视太原,看到山西一带农民纷纷起义,便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承制黜陟选补郡县文武官,仍发河东兵讨捕群盗”①。
李渊留家河东,率军至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打败了毋端儿部的起义军。
又代樊子盖进攻绛郡起义军敬盘陀、柴保昌部。
樊子盖在军,焚毁村坞,坑杀降人,“百姓怨愤,益相聚为盗”②。
李渊一反樊子盖所为,软硬兼施,对降人往往“引置左右”,于是降者“前后数万人,余党散入他郡”③。
大业十二年,迁右骁卫将军,这年十二月任太原留守。
这时农民起义的烽火已经燃遍全国,尤其是大河南北和江淮地区的农民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猛烈地冲击着隋朝的统治基础。
与此同时,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杨玄感兵变之后,隋炀帝越来越猜忌文武大臣。
先后杀害了宿将鱼俱罗和董纯,逼死了名将吐万绪。
又以郕国公李浑名应“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杀了他一家三十二人,因此使得人人自危。
唐朝皇帝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
唐朝皇帝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
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
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
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
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就占领了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
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
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
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
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唐太宗,名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生於开皇十八年在京兆武功出生,是唐高祖李渊与窦皇后的次子。
唐朝历史事件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李渊的父亲李虎是西魏的太尉,死後被追封为唐国公。
李渊七岁时他父亲逝世,他世袭为唐国公。
李渊是隋炀帝的姨表兄弟,他的母亲和隋炀帝的母亲是鲜卑贵族独孤氏的亲姐妹,他曾深受隋炀帝的重用。
615年李渊被调任到太原,太原也是他起家的大本营。
在太原李渊成功地解决了北方突厥的威胁,同时他成功地战败了多支反隋军队,并通过受纳败军而不断地扩大了自己的力量。
617年7月,李渊正式开始起兵反隋。
名义上他并不直接反隋,而只反隋炀帝。
他从太原出发进攻长安并很快(617年11月)就占领了长安。
他拥代王杨侑做皇帝,自封为大丞相和唐王。
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後,李渊命令杨侑将帝位传给他,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後李渊开始著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在他的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後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
最後一个梁师都是在628年被平定的,这时他已经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了。
同时他又利用东突厥和西突厥之间的分裂稳固北部的边界,这是他有力量能够夺取中原的主要条件。
在官僚制度上李渊基本上使用了隋朝的制度。
在农业方面他颁布均田制,将田地平等地分配给农民。
对绢税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
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修订了唐律。
李渊对中国的管理和政策为李世民「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
玄武门之变後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自己退位为太上皇。
李渊死後谥号太武皇帝,葬在献陵。
唐朝历代皇帝简介唐朝皇帝列表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
太宗是他死後的庙号。
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高祖李渊简介
唐高祖李渊简介
பைடு நூலகம்
李渊
● 李渊(566年12月21日 [4]-635年6月25日),字叔德。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月18日-626年9月3 日在位) [121],初唐政治家、军事统帅,唐太祖李虎之孙,唐世祖李昞之子。
● 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垂爱,历任千牛备身、卫尉少卿等,于炀 帝东征时负责督运粮草,平毋端儿起义,并抵御突厥进攻。大业十三年(617年),出任太原留守。同年趁 隋末动乱之时起兵于晋阳,联结突厥,示好李密,乘群雄争斗之机南下,直取长安,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 遥尊炀帝为太上皇,自领大丞相,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得知炀帝遇弑后,逼杨侑禅位于己,建立 唐朝,年号武德。称帝后,李渊命其子李世民等统兵,击败陇西李轨、消灭西秦薛举父子、击退刘武周和宋 金刚、擒获夏王窦建德,迫降洛阳王世充,并平定各地农民起义,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他晚年未能 妥善处理皇位继承问题,致使二子相争,引发玄武门之变。事后李渊册立李世民为太子,很快传位于他,退 称太上皇。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谥号太[大]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后定谥 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朝历代皇帝
唐朝历代皇帝唐朝(618 年—907 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聊聊唐朝的历代皇帝。
唐高祖李渊,出身北周关陇贵族家庭,袭封唐国公。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618 年),李渊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出力颇多。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他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626 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立为太子。
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位期间,李世民虚心纳谏,任用贤能,轻徭薄赋,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唐高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
贞观十七年(643 年),被立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649 年),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
李治在位期间,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 ,史称“永徽之治”。
唐中宗李显,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
李显前后两次当政,共在位五年半。
李显复位后,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
唐睿宗李旦,也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
李旦曾两度登基,三让天下。
第一次让给了母亲武则天,第二次让给了哥哥李显,第三次让给了儿子李隆基。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
她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 。
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 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
上元元年(674 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
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690 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李渊太原起兵的历史事件
李渊太原起兵的历史事件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
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为什么呢?下⾯我们⼀起来看看吧!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
第⼆个⼉⼦李世民那时候刚⼗⼋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
⼈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
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早有了⾃⼰的打算。
晋阳(今⼭西太原)县令刘⽂静,⼗分看重李世民。
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朋友。
刘⽂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
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
刘⽂静受到株连,被⾰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
李世民听到刘⽂静坐了牢,⼗分着急,赶到牢监⾥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静的⼿说:“刘⼤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 刘⽂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思。
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造反。
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
我可以帮您收集⼗万⼈马,您⽗亲⼿下还有⼏万⼈。
如果⽤这⽀⼒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 李世民⾼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去了。
” 李世民回到家⾥,想想刘⽂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但是要说服他⽗亲,倒是个难题。
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的突厥可汗进攻马⾢。
李渊派兵抵抗,连接打败仗。
李渊怕这件事给隋炀帝知道了,要追究他的责任,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李世民抓住这个机会,就找李渊劝他起兵反隋。
李渊⼀听,吓得要命,说:“你怎么说出这种没上没下的话来。
要是我去报官,准会把你抓起来。
” 李世民并不害怕,说:“⽗亲要告就去告吧,⼉才不怕死呢。
” 李渊当然不会真的去告发,只是叮嘱他以后别说这样的话。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高祖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高祖李渊率兵西图关中(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秋七月①,壬戌,霖雨甚,屯营于贾胡堡。
去霍邑五十余里。
此县西北抗汾水,东拒霍太山,守险之冲.,是为襟带。
西京留守代王遣骁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
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将辽东兵及骁果②等数万余人据河东,与老生相影响。
代王乃命临汾以东诸郡,所在军民城守,并随便受老生、屈突通等征发。
帝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
老生乳臭,未知师老之谋。
屈突胆薄,常无曲突之虑。
且屈突尝破玄感③,时人谓其能兵。
老生数胜群盗,自许堪当敌。
无识之徒,因相谄附,谓其必能制我,不遣援兵。
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
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
吾无忧也。
”于时秋霖未止,道路泥深。
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
(节选自《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二》)材料二:秋七月壬子,高祖④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
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
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
隋武牙郎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
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切谏乃止。
(节选自《旧唐书·本纪·卷一》)材料三:秋七月,壬戌,李渊军贾胡堡,去霍邑五十余里。
雨久不止,渊军中粮乏;或传突厥与刘武周⑤乘虚袭晋阳,渊召将佐谋北还。
李世民曰:“本兴大义,奋不顾身以救苍生,当先入咸阳,号令天下。
今遇小敌,遽已班师,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渊不听,促令引发。
世民将复入谏,会日暮,渊已寝;世民不得入,号哭于外,声闻帐中。
渊召问之,世民曰:“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克,退还则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无日,何得不悲!”渊乃悟。
世民请追之,渊笑曰:“吾之成败皆在尔,知复何言,唯尔所为。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八》)【注】①秋七月:三则材料中的“秋七月”都指隋大业十三年(或义宁元年,即公元617年)七月。
李渊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邢台隆尧),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
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
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旧唐书》:“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
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
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
洎讴谣允属,揖让受终,刑名大刬于烦苛,爵位不逾于珝轴。
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人怀汉道之宽平,不责高皇之慢骂。
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寂则曲恩太过。
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
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
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
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
不有圣子,王业殆哉!”赞曰:“高皇创图,势若摧枯。
国运神武,家难圣谟。
言生床笫,祸切肌肤。
《鸱鸮》之咏,无损于吾。
”。
唐代皇帝唐代皇帝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唐代皇帝-唐代皇帝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唐朝皇帝共计22位,唐朝皇帝详细列表及简介如下:一、唐高祖唐高祖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楼烦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职为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官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治全国。
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贞观九年,李渊病逝。
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
天宝十三载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二、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7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平定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三、唐高宗唐高宗李治,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
【诗人大全】李渊简介_李渊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渊简介_李渊的资料介绍唐代开国皇帝,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生平】唐高祖李渊生于566年十二月初六(1月13日),逝世于635年五月初九(6月25日)。
唐代开国皇帝。
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之后裔。
字叔德。
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叶堡乡)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祖父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
父李?,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故特见亲重。
隋炀帝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
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隋末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政局动乱。
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五月起兵叛乱,并从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召回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
李渊叛乱后,一面遣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始毕可汗派兵马相助,一面召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此时瓦岗军在李密领导下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方酣,李渊乘隙进取关中。
十一月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入长安后,立炀帝孙代王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进封唐王,综理万机。
次年(618)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
不久唐统一了全国。
李渊在位时期,依据隋文帝旧制,重新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制度,又修定律令格式,颁布均田制及租庸调制,重建府兵制,为唐代的职官、刑律、兵制、土地及课役等制度奠定了基础。
武德年间,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
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佐命元从,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为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才略功勋居裴寂之右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
李渊借故杀了刘文静。
唐朝皇帝
李治画像
唐高宗书法
李显(唐中宗大圣大昭孝皇帝)
唐中宗李显(656年-710年),汉族,谥号大和大 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原名李哲,唐高宗李 治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 日、705年—710年在位)。章怀太子李贤被废,立为皇 太子。弘道元年(683)即位,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次 年,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并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 圣历二年(699)被则天召还洛阳,复立为皇太子。神龙 元年(705),宰相张柬之等起兵发动政变,杀死张易之、 张昌宗等,拥中宗复位,废周为唐。即位后,放宫女 3000余人出宫,仍旧重用武三思等人,武三思与韦后勾 结,将反对武氏集团的张柬之等人排挤出朝。朝政被皇 后韦氏把持。景龙元年(707)太子李重俊发兵诛武三思 等人,事败被杀。中宗在位期间,恢复唐朝旧制,免除 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发展与吐蕃的经 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 普,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唐中宗前后两次当政,共 在位五年半,公元710年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害, 终年55岁,葬于定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15里的凤凰 山)。
武则天(中国武周时期女皇)
武曌即武则天(中国武周时期女皇)。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 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 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 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人张鹜, 生活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几句话揭示来因是:“唐永徽后天下唱“武媚娘” 歌,后立武氏为皇后。”由此观之武媚娘并非指武则天,况太宗有多位宠 妃,可未尝给谁赐过名号,而武则天作为从未晋升的才人更不可能),唐 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 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 改名为“曌”。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 (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 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 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公 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 皇后。
李渊简介_李渊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李渊简介 李渊 李渊(566—635),字叔德,祖籍陇西成纪(今⽢肃秦安西北),⼀说狄道(今⽢肃临挑),⼀说赵郡(治今河北赵县),唐朝的建⽴者,史称唐⾼祖,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
李渊7岁时袭封唐国公,历任隋千⽜备⾝,谯、陇、歧州刺史,荣阳、楼烦⼆郡太守,殿内少监,卫尉少卿,弘化留守兼知关右诸军事,有晓卫将军,太原留守等职。
⼤业⼗三年(617年),起兵反隋。
地指挥了攻取霍⾢(今⼭西霍州)之战和长安(今陕西西安)之战。
义宁⼆年(618年)五⽉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
先后派兵击灭割据陇西的薛仁杲、南犯河东的刘武周、据洛阳称帝的王世充和前来援救王世充的河北起义军⾸领窦建德、据江陵(今属湖北)称梁帝的萧铣、据河北反唐的刘⿊闼和丹阳(今江苏南京)的辅公祏等,从⽽完成了统⼀全国的⼤业。
武德九年(626年)⼋⽉传位于太⼦李世民,为太上皇。
卒于贞观九年,庙号⾼祖。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沈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善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旧史书把⼤唐创业之功多归于李世民,将李渊描写成⼀位庸庸碌碌、⽆所作为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从有关史料看,李渊的军事思想主要有以下⼏点: ⼀、因势借⼒、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 李渊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思想。
《⼤唐创业起居注》说他“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唐创业起居注》卷上),李靖和刘⽂静也早就察觉他有“四⽅之志”(《旧唐书》卷六⼗七《李靖传》、卷五⼗七《刘⽂静传》),他⾃⼰也认为,他们家是“继膺符命”者。
当隋炀帝要将其执送江都时,他曾单独对李世民说:“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末集⽿。
今遭羑⾥之厄,尔昆季须会盟律之师。
”(《⼤唐创业起居注》卷上)他将⾃⼰⽐作周⽂王,要李世民等像周武王会盟诸侯伐殷⼀样推翻隋朝,夺取全国政权。
他认为,刘武周等称帝是“陈涉狐呜,为沛公驱除”(《⼤唐创业起居注》卷上),⼜将⾃⼰⽐作刘邦。
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潜结英俊”、“密招豪友”;以防御突服为名,招募⼠兵;⽤急⽽⽰之不急的策略廉价购买突胶的马匹。
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邢台隆尧)[1],唐朝开国皇帝。
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
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
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
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
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
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
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
陇西成纪[4](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一说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5],祖籍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2]。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6]。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7]。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
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
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
[8]隋朝刺史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
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
”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
唐朝历代帝王简历
唐朝历代帝王简历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农民战争,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是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汉族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
李渊愚佛文言文翻译
唐高祖李渊,字叔德,陇西成纪人也。
天生豪迈,性宽仁,好读书,尤喜佛道之学。
其人智勇双全,才略过人,尝言:“吾虽好文,然亦好武,盖文武之道,相辅相成也。
”李渊生于长安,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尤好佛教经典。
其父唐公李昞,亦信奉佛教,故李渊自幼受佛家思想熏陶,心怀慈悲,敬佛如命。
李渊常言:“吾虽生于富贵之家,然深知富贵如浮云,唯有佛法,能使人心灵得到真正的安宁。
”李渊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李渊并不因此而满足,他深知世间万物皆有因果,故在治理国家之余,仍致力于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他曾言:“吾虽为天子,然吾之心,与百姓同,愿以佛法,为天下苍生祈福。
”一日,李渊梦见一位佛祖,佛祖对他说:“汝心善,有佛性,宜广结善缘,弘扬佛法。
”李渊醒后,深信梦境,遂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大兴佛法,广建寺庙,剃度僧尼,使得佛法日益兴盛。
李渊好佛,亦喜愚佛。
愚佛,又称佛性愚,乃佛家修行之一种境界。
愚佛者,心无挂碍,无知无识,如愚如痴,实则智慧无边。
李渊认为,愚佛之境,乃修行之极境,故常与愚佛相交,以求心灵的净化。
一日,李渊与愚佛相聚,愚佛对他说:“汝虽贵为天子,然勿忘初心,勿失本真。
修行之道,在于破除烦恼,超脱生死,达到无我之境。
”李渊听后,深有感悟,遂将愚佛之言铭记于心。
李渊在位期间,虽忙于国事,然仍不忘修行。
他常于宫中设立佛堂,每日诵经念佛,以求心灵的安宁。
他还下令在全国各地修建佛塔,以示对佛法的敬仰。
李渊愚佛之事,传遍天下。
百姓们皆言:“李天子好佛,心慈仁爱,天下幸甚。
”李渊虽位极人臣,然始终保持着谦逊之心,他深知,佛家修行,重在内心的净化,而非外在的荣耀。
李渊在位九年,病逝于长安。
临终之际,他仍不忘佛法,遗命将他的遗体火化,骨灰撒于江河湖海,以示对自然的尊重。
李渊死后,世人皆称他为“愚佛皇帝”,认为他是真正的佛门弟子,心系天下,慈悲为怀。
李渊愚佛之事,流传千古。
他的一生,既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又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 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 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 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 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 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 唐哀帝李柷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帝国,历经二百八十九年,共二十一位皇帝。
因皇室姓李,故唐朝又称为李唐。
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今西安)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唐太宗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于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极盛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落,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