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

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

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

音。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

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

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

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

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

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

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

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

拼音读通课文

指名读

正音,指名读,齐读

指名读诗

三、理解诗

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

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

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

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

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

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

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引读

(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2.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

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

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

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

2.背诵

学生自由练习

指名读

指名试背

齐背

五、指导书

写出示生字:楼、依、尽、黄、层 1.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

2.师生共同分析字形。

3.看笔顺图,记忆“楼、

依、尽、黄、层”的笔顺。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

影、临写生字。

八作业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

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开火车认读

练说

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黄层

“层”是“尸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楼、依:左窄右宽

尽:上下要匀称。

3.学生描红。

认读生字

三、课堂练

习 1.读词抄词。(课后第三题)

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 且一( )

青一( ) 公一( )

3.扩词。

板书: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教案

(教学反思参考1)登鹳雀楼

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体。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