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设计这堂课。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则是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演示和生僻字的书写动画,以及诗文的复印件,供学生们朗读和书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情景, ask students: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tall building and looked down at the city?" Then I will show them a picture of鹳雀楼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2. 读诗:我会指导学生们正确地朗读诗文,强调停顿和语调的把握,同时也会纠正一些发音错误。
3. 解释诗文: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帮助学生们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并解释一些生僻字。
4. 讲解意境: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5. 朗读与背诵: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以加强他们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6. 书写练习:我会指导学生们书写一些生僻字,并提供书写动画,帮助他们正确书写。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登鹳雀楼》的,并逐句板书诗文,同时在旁边标注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默写《登鹳雀楼》的全诗,并画出他们心中的鹳雀楼景色。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包括两首古诗《村居》和《咏柳》。
《村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诗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咏柳》则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柳树的柔美形象寓意了人生的坚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重点: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古诗文本、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春天的图片和实物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2. 讲解《村居》: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意象,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 讲解《咏柳》: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柳树的形象,寓意人生的坚韧;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两首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5.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两首古诗的和关键诗句,突出意象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3.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古诗的关键。
在讲解《村居》和《咏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同时,我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古诗的审美特点。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想象力量、自学力量、规律思维力量、朗读力量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 4 个字,并且要生疏 6 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肯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教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知名的大诗人,你们快活吗?生:快活。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宠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读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读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比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生疏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生疏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生疏。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
2. 能够阅读和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展示图片,引出“古诗”一词,让学生口述自己对于古诗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10分钟)1. 明确古诗的定义和特点。
2. 辨析古诗、现代诗和民间诗歌。
3. 分析古诗的构成,介绍古诗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三、学唱《小绵羊》(15分钟)1. 教师演示唱歌,在学生根据曲谱学唱时进行指导。
2. 学生跟着教师学唱《小绵羊》。
四、朗读《登鹳雀楼》(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和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登鹳雀楼》。
五、理解和欣赏《小绵羊》和《登鹳雀楼》(30分钟)1. 教师讲解《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和文化价值,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打开投影仪,播放相关影片,辅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3. 学生个体上台表演《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已学内容的总结,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评,评价自己的表演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短文学课,传统的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发现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下一次教学我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进一步巩固对于古诗的学习,同时也体现课程的可持续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望庐山瀑布》。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我们将通过学习这首诗,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韵律美。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庐山瀑布》,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能够正确朗读诗文,背诵并默写。
3.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在于让同学们能够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地展示瀑布的壮观景象。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诗歌朗诵的音频资料,让同学们能够听到专业人士的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同学们观察和描述瀑布的景象,引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兴趣。
2. 朗读与理解:我会带领同学们朗读诗文,指导他们正确停顿和重音,以体会诗歌的韵律。
然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内容,帮助同学们理解诗人的描写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我会引导同学们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意象对比和夸张手法,让同学们感受诗歌的美。
4. 实践与拓展:我会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小诗,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书写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作者李白的名字。
然后,我会将诗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意象用关键词的形式板书出来,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背诵并默写《望庐山瀑布》。
2.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8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依、尽”等11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等9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4.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课题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你知道上面的建筑物叫什么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鹳雀楼的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 揭示课题:(1)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呢?(登/ 鹳雀楼)(2)“登”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登上)3. 课件出示鹳雀楼和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Ⅲ品读释疑,随文识字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尽”“入海流”的意思。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说说如何识记它。
预设: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衣”表示读音,“亻”表示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依傍)(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歌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之间练习说说。
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实景)黄河入海(想象)](5)课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 我们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6.引导学生感悟:若是你站在
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一)品读第一、二句
(一)品读第一、二句。
1.自读古诗,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朗读诗句,抓关键词,结合图片理解“白日、依、尽”的意思。
3.交流黄河的相关资料,看图片。
4.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朗读诗句。
5.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6.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三、四句。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
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2.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师介绍鹳雀楼外观,相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鹳雀楼
及诗人的背景。
1.看图,齐读课题。
2.看课件,交流古诗相关知识背景。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有兴趣探究古诗,通过对古诗相关知识背景的渗透,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
环节五:
书写生字,点评
反馈。
1.通过“一看结构,二看笔画, 三对照”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写字。
2.通过对生字的归类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规律。如:楼、依、炉、烟、挂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要写得舒展一些。“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
3.指导“炉、烟”两个字的书写时,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变笔,左侧“火”的捺应改为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本节课我要教授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一、教学内容:我要教授的是古诗《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教学卡片。
学生需要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解析: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诗中的主要内容,如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瀑布的景色。
答案:庐山瀑布高耸入云,水流湍急,如银河倾泻,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景色的短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文内容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课包括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望庐山瀑布》:(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遥看”、“挂前川”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3. 学习《望洞庭》:(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湖光秋月”、“镜未磨”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4.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进行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诗句的结构和关键词语的解释。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的意思。
2. 请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在班级群里分享一些关于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看图写话《贪玩的小老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情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以及从故事中学习到勤劳和诚实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图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和角色。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包括小老鼠的贪玩行为和后果。
写话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连贯的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图片细节,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用文字表达。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组织成连贯、有趣的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图片《贪玩的小老鼠》白板和彩色粉笔学生笔记本和铅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图片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
4. 写话指导:教授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强调故事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5.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6. 成果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写话作品,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图片《贪玩的小老鼠》故事情节关键词写话技巧提示作业设计家长协助,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一幅与故事相关的图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和写话过程中的表现。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理解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古诗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内容理解: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背诵练习: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涌诗文。
情感目标: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投影、小黑板,词卡。
教学时间:教学过程:2课时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谈话。
我们学习了许多首古诗,谁会背涌?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写的,是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8 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指名拼读“登”(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
教学登字,指名拼读“鹳”。
3. 解题“登”是登上的意思。
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
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1.录音范读课文。
2. 投影出示课文内容。
3.范读。
4.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学生自读课文。
借助拼音读通课文指名读正音,指名读,齐读指名读诗三、理解诗句1.学习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出示课文投影。
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1)指名读一、二两行。
②答问。
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傍晚)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
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投影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靠着连绵不断的群山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依) 指名回答(太阳、青山、黄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诗人还看到滔滔的黄河,奔腾咆哮着的水流向大海。
指名读,说说一、二行的意思。
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学生练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1)谈话。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3)理解。
欲:想要。
穷:穷尽。
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
更:再。
引读(2)指名读三、四两行。
(4)指名说说三、四两行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2.练说全诗的意思。
1.齐读课文2.讨论。
认真看图思考。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1.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教师范读2.背诵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指名试背齐背五、指导书写出示生字:楼、依、尽、黄、层 1.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
2.师生共同分析字形。
3.看笔顺图,记忆“楼、依、尽、黄、层”的笔顺。
4.按笔顺描红。
5.《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
八作业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
3.读抄词语(课后第三题)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开火车认读练说二、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1.教学字形。
引导用熟字记生字。
楼依尽黄层“层”是“尸字头”,不要多加一点。
2.指导写法。
楼、依:左窄右宽尽:上下要匀称。
3.学生描红。
认读生字三、课堂练习 1.读词抄词。
(课后第三题)2.给下面的字加个偏旁或字,再组词。
化一( ) 且一( )青一( ) 公一( )3.扩词。
板书: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案(教学反思参考1)登鹳雀楼古诗《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观看太阳西沉、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能背了。
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
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而且,他们能说出自己喜欢的。
对学生的情况充分了解后,我开始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教学。
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有的读新课文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即先自由读课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互查,让会读的学生帮一帮暂时不会读的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另外,我面向全体。
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
对于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鹳”是三拼音,“楼”的发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
而且,我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
教学“入”字时,与“人”比较。
这是个形近字,先让学生讨论交流,一起说说“入”和“人”的不同之处,再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在教学“欲”字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媒体演示、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让文字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学生脑海里明晰出现,让学生真切感知那种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诗所蕴含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还要不断努力。
教学后,我作了认真的反思,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评价学生时,原先设计好的恰当的评价语言被一些苍白无力的评价语言所替代,使学生未能真正体验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悦感。
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钻研,不断地改进,把发现的不足作为自己对教学探索的动力。
(教学反思参考1)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深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美这条明线和初步感受诗人豪放、夸张、洒脱的诗风这条暗线相结合,让这两条线索贯穿始终。
一节课上完,受益颇多,感慨颇多。
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两点:1.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
”运用多媒体,可以创造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顿时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
在教师启发的情感体验下谈谈: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必将争先发言。
教师趁势激起学生课文的欲望:唐代大诗人李白游了庐山瀑布后诗性大发写下了千古名诗《望庐山瀑布》,同学们想不想学?带领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了学习古诗的最佳状态。
这为整节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这也就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是朗读和领悟诗情。
2.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我先紧扣词句品意境,让学生自由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做得不够的地方有许多:1.把三、四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
本来设计的学生练字也无法进行,总觉得结束得太匆忙。
3.对课堂的生成处理的不够娴熟,对学生的发言没做到中肯的、带鼓励性的评价。
遗憾的地方还很多。
总而言之,我觉得一堂成功、有效的课既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学习处理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关系,是我以后前进的方向。
(教学反思参考2)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背的差不多,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就读不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连长句子都读不好,怎么在课堂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没有底。
但是我这知道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有了新的启发。
1. 交给孩子识字的主动权在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读读《登鹳雀楼》这四个字,我问他们诗人是在什么地方准备做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接着我又问:“他登上鹳雀楼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以此学生意识到了新的学习阶段。
马上我又进入阅读。
2. 从生活情感启发诗的情感。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读。
当学生能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时,我就不失时机地问:“站的高真的能看的远吗?”好多同学说是的,也有的说不是,借此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
最后我们得出了结论。
“站的高才能看的远”此时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节课我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怎样才能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呢?让孩子真正去体会文本,去感受文本中的喜怒哀乐?当课堂上发生预设之外的状况,是不是应该在意外发生之前就应该有所警觉,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呢?归根结底,是不是我对孩子上课注意力的关注还没真正铺开呢?(教学反思参考2)望庐山瀑布庐山瀑布,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诗人李白运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一开始教学古诗,我便设问:知道庐山在哪吗?之后马上放庐山的风景图还配上优美的音乐和自己的解说词,一下便把孩子们带入了景色迷人的庐山。
当播放结束时,孩子们还是那如痴如醉的神态,我心中一阵暗喜:接下来的朗读和领悟诗情不会有问题了。
的确,后面的朗读真的不错。
之后,我们真的看到了摇头晃脑的小诗人抑扬顿挫的诵诗声。
领悟诗情这块,我觉得这首诗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似乎受到了图片的影响,逐字逐句地对诗去进行解释。
我想今后还得想些办法,好好引导孩子们去领悟诗的大意即可。
这节课我做的不够的地方有许多:一、把三四两句诗给分开品析了。
回家潜心再读诗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其实是一个整体,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瀑布从高处落下,流得快、直、美。
而我在学生理解后,没有把两句诗整合起来品析,破坏了瀑布流态的整体之美。
二、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
在“细品诗句,领悟诗情”环节花了太多时间,个别读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