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第九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

合集下载

10.-骨代谢紊乱和相关元素的生物化学检验资料

10.-骨代谢紊乱和相关元素的生物化学检验资料
25
ISE 法
1. 测定原理
钙离子选择电极膜与钙离子结合,如果钙 离子在膜内外两面分布不均,将产生一个跨膜 电位,ISE的电位与溶液中的被测离子浓度的对 数成正比
2. 方法评价
➢操作简便、快速、重复性好 ➢准确度和敏感性高,影响因素少
26
临床意义
1、血清钙升高
(1)恶性肿瘤骨转移 (2)部分药物引起肾脏重吸收钙增多 (3)维生素D中毒致肠道对钙吸收增加 (4)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PTH异位 分泌
35
细胞内镁的功能 1、是体内300多种酶的辅因子,广泛参与各 种生命活动。 2、参与酶底物形成 MgATP、 MgGTP 3、是许多酶系统的变构效应激活因子 4、在氧化磷酸化、糖酵解、细胞复制、核 苷酸代谢以及蛋白生物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36
细胞外镁的功能 1、细胞内镁的来源; 2、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 3、Mg2+在突触的神经末梢竞争性抑制Ca2+的 进入,影响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连接点的释放。 4、Mg2+浓度减少会导致神经肌肉应急性增加。
紫红色螯合物
(575nm)
2. 方法评价
➢操作简便、快速、稳定,同时适于手工和自动化分析 ➢反应体系的pH值对结果影响较大
24
离子钙测定
标本: 血清、低浓度肝素抗凝血浆或全血 测定方法:生物学法、透析法、超滤法、
金属指示剂法、ISE法等 参考方法: ISE法 参考区间:1.15-1.35mmol/L
(3)对维生素D和小肠的作用
PTH
激活肾脏1α羟化酶
肠道吸收 钙增加
活性D3 增加
15
2V、it活D3的性合维成生素D的调节
7-脱氢胆固 醇
16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9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9

四、骨质疏松是如何发生的? 溶骨 ≥ 成骨(骨的更新)
溶骨 > 成骨(骨的丢失)
骨质疏松症
▲ 到60-70岁,女性平均丢失全身骨量 的35-40%,男性平均丢失30-36%。
五、那些因素易引起骨质疏松?
1、 过早进入更年期的妇女(在45岁以前) 2、 成年后身量过小、身体单薄的人 3、 有过很小外伤下骨折的人 4、 患有关节炎和相关疾病的人 5、 服用影响骨强度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6、 食用含钙量低的食物 7、 吸烟 8、 每天两种以上酒精饮料 9、 痴呆 10、缺乏规律的锻炼 11、睾酮水平较低的男性
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 , PTH)
降钙素(calcitonin , CT)
2、靶器官:
小肠 肾 骨组织
3、调节机制 (1)活性维生素D(1,25-(OH)2-D3)
对小肠的作用:是促进小肠对钙磷吸收最 有效的物质
对骨的作用: 促进破骨细胞生成并提高 其活性
对肾的作用: 促进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 吸收
2)临床表现 神经肌肉系统:乏力、衰弱感,严重可导致
神经过敏、震颤、肌肉痉挛
心血管的影响:心律不齐、房颤和高血压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一、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
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 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骨折的一种 全身性骨骼疾病。
二、骨质疏松有那些种类?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钙(Calcium)
一、概述
1、钙的生理功能: • 构成骨骼和牙齿 • 参与神经肌肉的应激过程 • 凝血 • 酶活性的调节 • 其他:调节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透性等
2、钙的含量与分布 含量:成人含钙总量约为700-1400g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诊断

破骨细胞的功能则是破坏并吸收分解的骨组织。
骨纤维由胶原纤维组成,I型胶原是骨和肌肉中唯一的胶原,是组 成骨纤维的主要成分。 骨基质的干重约50%是无机物即骨矿物质,钙与磷含量最多,约 99%以上的钙和87%以上的磷以羟磷灰石的形式构成骨盐,和胶原 纤维结合在一起使骨组织具特殊的硬度和韧性。
返回节
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
第十二章
骨代谢异常的 生物化学诊断
主要内容
一、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二、钙、磷、镁代谢紊乱
三、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四、骨代谢疾病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与检测
第一节
钙、磷、镁的代谢及调节
一、钙、磷、镁的分布和存在形式 二、钙、磷、镁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2)肾脏: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经肾排泄的磷占总排
磷量的70%,对磷排泄的调节是通过肾小管 的重吸收来完成的。
分 布:
86% 贮存于骨组织、牙齿。
14%
贮存于全身各组织及体液。
血磷: 血浆中磷酸盐以磷酸氢盐和磷酸二氢盐形式存在。
钙磷乘积
[Ca] × [P]=36-40(以mg/dl为单位) [Ca]×[P]>40 钙磷以骨盐形式沉积在骨组织 [Ca]×[P]<36 妨碍骨组织钙化
磷的生理功能 :
细胞内磷
ATP中的高能磷酸盐,作为能源维持着细胞的各种生理功能。 磷酸盐是各种腺嘌呤、鸟嘌呤核苷以及核苷酸辅酶类和其 他含磷酸根的辅酶(如TPP、磷酸吡多醛等)的组成成分。 磷脂在构成生物膜结构、维持膜功能以及代谢调控上均发 挥重要作用。 细胞内的磷酸盐参与许多酶促反应。
2+浓度升高。 2+
复合钙:与柠檬酸、重碳酸根 等形成。
碱中毒 :蛋白结合钙增多, Ca

骨代谢异常的生化诊断

骨代谢异常的生化诊断

激素 肠钙吸收 溶骨作用 成骨作用 肾排钙 肾排磷 血钙 血磷
PTH

↑↑


↑↑↓
CT




↑↓↓
D3
↑↑



↓↑↑
四、性激素
(一)I型骨质疏松症 (二)Ⅱ型骨质疏松症
第三节 血清钙磷镁的测定 一、血清钙的测定 二、血清磷的测定 三、血清镁的测定
第四节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测定
骨形成
正常骨代谢
2.机体对钙的需求
年龄类别 10~12岁 13~15岁 18~中年 孕妇(4~6个月) 孕妇(7~9个月) 乳母
每日需钙量(mg) 1000 1200 800 1000 1500 1500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3.肠内的酸碱度 4.食物中某些成分的影响 5.食物中钙磷比例
Ca:P = 2:1时吸收最佳
影响血钙的因素
1.活性维生素D3水平
1,25(OH)2D3促进十二指肠对钙吸收的机制 ①与受体结合的1,25(OH)2D3直接作用于刷 状缘,改变膜磷脂的结构与组成,增加对钙的 通透性。 ②与受体结合的1,25(OH)2D3进入细胞核, 加快DNA转录mRNA,促进与钙转运有关蛋 白质的生物合成。
影响钙吸收的因素
1、血浆蛋白浓度 2、血液pH值
pH每改变0.1单位, 血清游离钙浓度将改 变0.05mmol/L。
成骨作用
有 机 质 形 成 骨 盐 沉 积
(二)骨的代谢
成骨细胞
蛋白多糖 胶原
胶原纤维骨架
骨细胞
无定形骨盐
骨盐
羟磷灰石结晶
溶骨作用
溶酶体
破骨细胞
蛋白水解酶 骨有机质水解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验(-精品医学课件)

1α-羟化 酶下降
尿磷减少 尿钙增加
活性维生 素D缺乏
血磷增加 血钙减少
佝偻病 症状
4.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VDDR)又称假性维生 素D缺乏症。其特点为:
➢肾小管上皮细胞1-α-羟化酶先天性缺陷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维生素D缺乏症状典型,发病早 ➢大剂量活性维生素D治疗可使疾病缓解
(三)活性维生素D的生理作用
115aa
合成分泌受钙浓度负 反馈调节的单链多肽
甲状旁 腺素原 90aa
PTH
84aa
(二)PTH的生理作用:升高血钙、降低血磷
1. 对骨的作用 动员骨钙入血,使血钙升高 增加骨吸收和骨生成,骨吸收大于骨生成
2. 对肾的作用
钙重吸收 磷重吸收
保钙排磷
3. 对小肠的作用
PTH
激活肾脏1α羟化酶
肠道吸收 钙增加
活性D3 增加
二、降钙素(CT)
(一)降钙素的合成与分泌 ➢甲状腺滤泡旁细胞合成和分泌 ➢单链多肽,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血钙是影响CT分泌的主要因素
(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降低血钙、降低血磷
其主要作用机制为: ➢抑制破骨、促进成骨 ➢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抑制肾维生素D-1α-羟化酶活性 ➢因雌激素减少而减少
糖等细胞间质成分,形成“类骨质”,继后将钙、磷吸收 到纤维的孔隙中进行沉淀结晶的过程
(三)溶骨作用 骨的溶解和消失 ,包括基质的水解和骨盐的
溶解,主要由破骨细胞引起 。 又称:骨吸收 脱钙
激素调节与代 谢性骨病
一、甲状旁腺素 (PTH)
(一)甲状旁腺素合成及分泌
甲状 旁腺 主细 胞
前甲状旁 腺素原
1.5%~2.0%,其中99%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血浆中的钙约占机体总钙的0.1%,称为血钙。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ppt课件

-
第10页
血钙
血浆中钙的存在形式
血钙
蛋白结合钙(40%) 结合钙(约50%)
可扩散结合钙(10%)
离子钙(游离钙)(约50%)
非扩散钙 可扩散钙
起直接生理作用
-
第11页
(二)磷的代谢
• 磷(phosphorus, P)占成人体重的0.8%~1.2%,分 布于细胞内外,其含量仅次于钙,骨骼是磷的最大 储备库。
-
第2页
主要内容
骨代谢与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 骨代谢疾病的生物化学诊断
第一节 骨代谢与骨矿物质及微量元素
一 骨矿物质与骨代谢 二 骨矿物质的代谢调节 三 骨矿物质代谢异常 四 微量元素与骨代谢
一 骨矿物质与骨代谢
-
第5页
骨矿物质又称骨盐,是骨组织中构成骨基质的 无机成分,主要由钙、磷、镁等无机盐组成。
甲状 旁腺 主细

-
PTH 84aa
生理作用
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血镁, 酸化血液,促进骨吸收
第23页
甲状旁腺激素
1. 对骨的作用 骨钙动员
2. 对肾的作用 钙重吸收 磷重吸收
促进溶骨,升高血钙 保钙排磷
甲状旁腺激素
3. 对小肠的作用
PTH
激活肾脏1α羟化酶
肠道吸收 钙增加
活性D3 增加
甲状旁腺激素
第九章 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
2013.09
-
第1页
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熟悉` 了解`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种类及特性;钙磷镁代谢 紊乱的机制;骨代谢疾病的生化诊断;钙磷镁 代谢异常与骨代谢疾病的关系。
调节钙、磷、镁及骨代谢的主要激素及作用 机制;骨代谢疾病的病因。

中南大学_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中南大学_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生物化学

返回节
降钙素 对骨的作用 CT主要是增强成骨作用。 对肾的作用 CT直接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离子的 重吸收和肠道对钙、磷的吸收率,使血浆钙、磷水 平下降。 对小肠的作用 通过抑制1,25- (OH)2-D3的生成, 使血钙和血磷降低。 与雌激素的关系 雌激素能使降钙素(CT)的分泌 增加。CT减少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的 一个 重要原因。
返回节
甲状旁腺激素 对骨的作用 骨是最大的钙储备库, PTH总的作用是促进溶骨,升高血钙。
返回节
1,25-二羟维生素D3 的代谢转化
返回节
1,25-二羟维生素D3 对骨的作用 直接作用是促进溶骨。 对肾的作用 促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对钙、 磷的重吸收。 总体作用 使血钙、血磷增高,增高的钙、 磷有利于骨的钙化。 维生素D能维持骨盐的溶解和沉积的对立统一, 有利于骨的更新与生长。
骨质疏松的骨密度
返回节
骨质软化症 病因 几乎总是由维生素D或磷酸盐缺乏引起。 临床表现 佝偻病的临床表现等,成年人,骨痛是最普遍 的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低钙血症多出现在 中等程度以上的维生素D缺乏者,低钙水平可 诱发PTH分泌增多,引起低磷血症。
返回节
Paget’s病又称变形性骨炎 是一种骨的局部性疾病,是以骨吸收后被混乱形式 的骨质所替换为特征。 病因 尚不清楚,倾向于认为是病毒引起。有 遗传易感性。 临床表现 Paget’s病的体征和症状取决于骨 骼受侵袭的部位,颅骨、股骨、骨盆和脊椎是 最常受累部位。 实验室检查 血清ALP、B-ALP增高,尿脱氧吡啶酚、羟脯 氨酸增高。这些指标也用于该病的治疗监测。
返回节
肾性骨营养障碍 发病机制 肾衰时排磷能力减弱,可致高磷血症。低钙和 高PTH血症。并发骨软化症。 铝中毒是一个诱因, β 2-微球蛋白肾排泄受损, 大量沉积于骨,可发生骨淀粉样变。 临床表现 骨痛是最明显的表现,主要发生在承重骨。儿童 可能发生骨骼畸形、关节周区域、动脉中间层可 发生细胞外的骨化,内脏器官的钙化。 实验室检查 除血清尿素、肌酐升高等外,可见高磷血症和低 钙血症,血清PTH水平增高而1,25-(OH)2-D3浓度 降低。血镁浓度升高 ,血清碱性磷酸酶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A.骨组织组成骨主要由骨矿物质(无机质)、有机质和骨组织细胞组成。

基础概要B.骨的正常代谢骨矿物质(钙、磷、钠、镁、铁、氟等)和骨盐维持骨密度。

骨的有机物质(蛋白质、I型胶原、脂类和糖蛋白复合体等) 参与了骨小梁和骨基质的形成,促进骨的生长、修复,参与骨骼的新陈代谢。

骨的组织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相关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的作用下,相互协调,共同维护骨的正常代谢,实现骨骼发育、生长。

C.骨代谢性疾病骨代谢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骨组织中钙、磷等矿物质、成骨细胞和/或破骨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的骨基质、骨细胞代谢紊乱。

包括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病、佝偻病等。

第一节一、钙代谢及其异常一、钙代谢红细胞内钙含量较少,绝大多数存在于血浆中,故血钙通常指血浆钙,正常值为2.25~2.75mmol/l,其中用ISE测得的离子钙仅为0.96~1.24mmol/l。

人体中钙的存在状态骨盐体液钙羟磷灰石结晶无定形磷酸钙沉淀不扩散钙:与蛋白质结合可扩散钙游离Ca2+难解离化合物乳酸钙、柠檬酸钙等人体内钙的存在状态8离子钙45%血钙复合钙15%结合钙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钙40%血浆中发挥生理作用的是离子钙,离子钙与非扩散钙可相互转换,但受PH影响。

扩散钙非扩散钙血浆蛋白结合钙血浆蛋白+ Ca2+当[H+]升高时,蛋白结合体向离子钙转移当[H+]降低时,血浆离子钙降低,而血浆总钙量可无变化,此时可出现低钙抽搐现象。

pH每改变0.1单位,血清游离钙浓度改变0.05mmol/lH+HCO3-总钙的异常表现为游离钙的异常总钙和游离钙的异常二、钙代谢异常1.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定义:血钙浓度高于2.75mmol/l常见病因:①钙溢出进入细胞外液②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③肠道对钙吸收增强④骨髓的重吸收增加⑤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PTH过度分泌2.低钙血症(hypocalcemia)定义:血钙浓度低于2.25mmol/l常见病因:①低清蛋白血症:血清总钙降低②慢性肾功能衰竭③甲状旁腺功能减退,PTH分泌不足④维生素D缺乏⑤电解质代谢紊乱磷代谢血中磷通常指血浆中的无机磷,主要以HPO42-的形式存在占80%~85%以上。

正常成人血浆无机磷含量为0.81~1.45mmol/l。

第一节二、磷代谢及其异常141.高磷血症定义: 指血清无机磷浓度高于1.45mmol/l。

常见病因:常因肾脏排泌磷酸盐的能力不足而致,其他引起的因素与增加磷酸盐从组织进入到细胞外液等有关。

①肾排泌磷酸盐能力下降②磷酸盐摄入过多③细胞内磷酸盐大量转运出磷代谢异常2.低磷血症定义:血清无机磷浓度低于0.81mmol/l。

常见病因:①磷向细胞内转移②肾磷酸盐阈值降低③肠道磷酸盐的吸收减少④细胞外磷酸盐丢失镁代谢血液中的镁主要以磷酸镁及碳酸镁的形式存在。

血浆中镁的浓度约为0.75~1.00mmol/l,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55%是游离的、30%与蛋白结合、15%与阴离子形成复合物。

体内镁分为细胞内和细胞外。

第一节三、镁代谢及其异常镁存在于除脂肪以外的所有动物组织及植物性食品中,日摄入量为250mg。

1.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方式:主动转运过程2.排泄消化道排泄肾排泄(主要途径)3.对骨代谢的调节(1)镁能从羟磷灰石中置换出钙,故镁能够影响骨的代谢。

(2)高镁可影响成骨作用,骨镁升高,矿化过程减慢,可能发生骨营养不良。

1. 低镁血症血镁<0.75mmol/l原因:消化道丢失肾脏丢失镁内分泌紊乱主要表现:神经和精神与行动的异常2. 高镁血症血镁>1.10mmol/l①镁摄入过多②排镁过少③内分泌紊乱镁代谢异常第二节骨代谢激素调节及其异常激素调节:主要是甲状旁腺激素、1,25-二羟维生素D3、降钙素221.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1)合成:甲状旁腺主细胞(2)合成调节血钙负反馈调节1.25(OH)2D3的影响降钙素的影响一、甲状旁腺激素(3)调节骨代谢:靶器官为肾脏、骨骼、小肠。

2.甲状旁腺激素功能异常(1)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原发性甲旁亢:腺瘤或增生引起继发性甲旁亢:维生素D缺乏、及慢性肾脏疾病患儿。

表现为:甲状旁腺激素增高,高血钙低血磷,尿结石或肾钙盐沉着症,肾机能常遭受严重损害,骨骼的脱钙畸形。

(2)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继发性甲旁减:最多见甲状腺手术时误将甲状旁腺切除或损伤所致特发性甲旁减:系自身免疫性疾病。

假性甲旁减:表现为:PTH减少,血钙降低,尿磷减少,血磷浓度增高。

手足搐搦,尿钙显著减少,皮肤、毛发、指甲等外胚层组织病变,小儿牙齿发育不全。

1. 代谢天然的维生素D有两种:VitD2(麦角钙化醇)、VitD3(胆钙化醇)。

(1)合成活性D3活性是维生素D3的10~15倍二、维生素D(2)骨代谢调节:靶器官是小肠、骨、肾脏。

2. 维生素D缺乏与代谢性骨病(1)维生素D 摄入不足佝偻病和骨软化症(2)肝性佝偻病和肾性佝偻病(3)维生素D 依赖性佝偻病表现为1,25-二羟维生素D3降低,血清磷降低,血清钙含量低或正常,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增高。

发生佝偻病和骨软化病,同时肌肉松弛、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生长迟缓、免疫力低下等表现。

(1)合成由甲状旁腺滤泡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

(2)合成调节受血浆中的钙离子的影响,CT的分泌随血钙升高而增加,两者呈正相关。

三、降钙素(3)骨代谢调节靶器官主要是骨和肾,对小肠间接影响。

(4)降钙素分泌异常①升高见于:孕妇、儿童、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衰、慢性炎症、甲状腺降钙素分泌细胞癌、白血病、骨髓外骨髓增殖症、肺癌等。

②降低见于:甲状腺先天发育不全、甲状腺全切患者、低血钙、老年性骨质疏松等。

PTH、CT、活性D3与血钙、血磷的恒定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第三节骨转换相关标志物一、骨形成标志物1.骨钙素测定(OC或BGP)(1)概述:骨钙素是人骨中主要的和最多的非胶原蛋白。

骨钙素在1.25-(OH)2-D3刺激下由成骨细胞合成。

主要生理功能是抑制异常的羟基磷灰石结晶的形成,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

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情况。

骨钙素释放入血循环后,被肾迅速地清除,循环中的骨钙素半寿期仅为5分钟左右,故血清骨钙素水平基本上能够反映近期骨细胞合成骨钙素和骨形成的情况。

(2)临床意义:BGP是反映骨形成的指标。

骨钙素升高见于:儿童生长期、肾性骨营养不良、畸形性骨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折、骨转移癌、肾功能不全等。

骨钙素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腺功能减退、肝病、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

2.骨性碱性磷酸酶(B-ALP)(1)概述:碱性磷酸酶存在于骨、肝肠、肾和胎盘等许多组织。

成骨细胞中ALP活性高,当成骨细胞活跃,可见血清BALP活性增高。

故BALP活性可作为骨更新的指标。

B-ALP在血清中比骨钙素更稳定,血清中的半寿期为1~2天,并且不受昼夜变化的影响,标本不需特殊处理。

因此血清B-ALP在反映成骨细胞活性和骨形成上则有较高特异性,优于骨钙素。

(2)临床意义:B-ALP增高见于:Paget病、修复活跃的骨质疏松、甲状腺毒症、甲状腺功能亢进、骨质软化症、佝偻病、骨营养障碍、骨质溶解转移、指端肥大症以及其他增加骨形成的病症。

3.I型前胶原肽I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 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1)概述:骨胶原的合成是由成骨细胞合成的,占骨基质有机质成分的90%~95%,且绝大多数为I型胶原。

I型胶原是由两个α1链及一个α2链组成,3条链互相左旋卷曲而形成一个三股螺旋构型的纤维状蛋白质。

Ⅰ型胶原是由成骨细胞的前体细胞合成,含N端和C端延伸段(又称I 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I 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

在形成纤维和释放入血时从Ⅰ型胶原上断裂下来,并以等摩尔浓度释入血中,它们均可作为评价骨形成的指标。

现多检测PICP 。

Ⅰ型胶原也是其他组织的主要基质,故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骨钙素和B-ALP。

(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儿童发育期平均为正常成人的2倍。

妊娠最后3个月增高。

骨肿瘤和其他肿瘤的骨转移、酒精性肝炎、肺纤维化等。

降低见于:绝经期后骨质疏松患者经雌激素治疗6个月后PICP可降低30%,降低的机制尚不清楚。

1.吡啶酚(PYD)和脱氧吡啶酚(DPD)(1)概述:骨的有机基质中胶原交联90%为Ⅰ型胶原。

PYD和DPD是Ⅰ型胶原分子之间构成胶原纤维的交联物。

脱氧吡啶酚吡啶酚两个天然的不能被还原的交联骨吸收期间Ⅰ型胶原被水解,羟基吡啶酚交联释放入血并从尿中排除。

故可作为反映骨吸收的指标。

(2)临床意义:吡啶酚水平可用于骨质疏松、Paget´S病、其他代谢性骨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其他伴有骨吸收增加性疾病的诊断或病情评价。

二、骨吸收标志物2. I 型胶原C端肽和N端肽测定(1)概述:Ⅰ型胶原交联区的C端和N端肽也是一种骨吸收的指标,与脱氧吡啶酚和吡啶酚一样具有较好特异性,不受饮食等干扰。

(2)临床意义:与吡啶酚相同,用于骨质疏松、Paget’s病、甲旁亢等伴有骨吸收增加性疾病的诊断或评价。

3.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1)概述:骨吸收期间,破骨细胞产生和分泌一种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进入破骨细胞与骨细胞表面之间的间隙,并能在血清中测得,能反映破骨细胞活性和骨吸收情况。

(2)临床意义:增高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骨转移癌、卵巢切除术后、高转换率的骨质疏松患者。

降低见于:甲状旁腺功能降低。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增高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不显著。

4.尿羟脯氨酸检测(HOP)(1)概述:HOP主要存在于胶原,由脯氨酸羟化而成。

大约10%的羟脯氨酸在胶原分解时被释放从尿排出。

由于受各种疾病或其他因素包括饮食的干扰,并且人体其他组织包括肌肉和皮肤也含有一定比例的胶原,所以尿羟脯氨酸对骨更新或骨吸收不特异。

(2)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各种骨代谢性疾病,如Paget病、骨软化症,骨肿瘤等。

儿童生长期、严重骨折、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亢、骨转移癌、慢性肾功能不全、畸形性骨炎、佝偻病和软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HOP 升高。

降低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侏儒症HOP显著降低。

第四节骨代谢异常的生物化学检测指标(一)血清钙的测定1.血清总钙(TCa2+)的测定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比色法邻甲酚酞络合酮法WHO和我国推荐的常规方法甲基麝香草酚蓝法偶氮胂Ⅲ法火焰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IFCC推荐的参考方法同位素稀释质谱法IFCC推荐的决定性方法一、血清钙、磷、镁检测552.血清游离(离子)钙测定生物学法透析法超滤法金属指示剂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ISE)目前应用最多,此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正确和敏感性高,已成为钙离子测定的参考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