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货膨胀分析:菲利普斯曲线失败的原因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菲利普斯曲线是指资产组合收益率与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
它指出,当风险性水平增
加时,资产组合收益率也会增加。
菲利普斯曲线被广泛应用于金融市场的分析中,包括对
通货膨胀的分析。
通货膨胀是指某一定期内物价上涨,从而影响货币价值的现象。
当定价准则发生变化时,通货膨胀就会发生。
在金融行业中,投资者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帮助分析通货膨胀如何
影响货币价值,并进行准确的投资决策。
通货膨胀会削弱货币价值。
因此,投资者会把投资转移到更加有价值的资产上,从而
缓解货币价值的下降。
然而,若物价上涨持续性的很强的话,投资者可能会因为风险考虑
而将投资流入其他风险较低的市场,以减少投资失利的可能性。
这就是菲利普斯曲线帮助
分析通货膨胀对货币价值影响的原理。
在投资过程中,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准确地判断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根据
风险水平的需求,投资者可以把资产分配到更加有利的组合中,并从中获取最高的收益率。
同时,通过对投资回报比率的准确判断,也可以帮助投资者正确预估通货膨胀的情况。
菲
利普斯曲线的帮助也可以帮助投资者维持长期可持续的投资行为。
总而言之,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帮助投资者在分析通货膨胀时准确、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从而保持资产组合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通过科学准确地分析和处理通货膨胀问题,投
资者可以避免行业内出现的意外情况,从而实现投资目标。
菲利普斯曲线消失的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消失的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可能的原因之一:
1. 主观失去意义: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认为通胀率与失
业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然而,该曲线假设在长期稳定的情况下才成立,但现实中经济条件经常
变动,因此导致人们对该曲线的应用和解释不再具有普遍性。
2. 政策变化: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许多国家采取了非常规经济政策来应对经济危机和通
胀压力,例如量化宽松政策和负利率政策。
这些政策的实施改变了通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使
得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受到质疑。
3. 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加。
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关系在全球范围内变得复杂,而不再适用于国家
内部。
尽管菲利普斯曲线可能不再具有普适性,但它仍然是经济学中有关通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重要
理论基础。
因此,经济学家们仍然在尝试寻找更加精确和实用的模型来描述这种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的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的原因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经济学上用来描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当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时,表示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下面将讨论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的一些原因。
1. 经济衰退:经济衰退是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疲软,企业面临困难时,往往会裁员,导致失业率上升。
同时,需求下降,商品价格相应下降,通货膨胀率也会降低。
2. 劳动力市场问题:菲利普斯曲线右移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问题有关。
例如,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些就业岗位的消失,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失业。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刚性也可能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右移,比如高失业保险福利、高工会权利等可能抑制了就业增长。
3. 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产业结构变化而导致的失业现象。
当某些产业逐渐衰退或转型,需要减少雇佣的劳动力,导致失业率上升。
结构性失业会使得企业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造成就业率下降导致菲利普斯曲线右移。
4. 资源供给变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也可能促使菲利普斯曲线右移。
当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企业成本上升,导致出售产品的价格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
总之,菲利普斯曲线右移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经济衰退、劳动力市场问题、结构性失业以及资源供给变化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深入研究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经济波动以及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从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简述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内容及其失效的原因。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经济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一种经济学模型。
该曲线通常呈现为一个向下倾斜的曲线,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曲线向右倾斜。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在20世纪50年代由经济学家阿尔班·威廉·菲利普斯首次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无法很好地解释当代宏观经济环境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
2. 长期预期作用:在传统菲利普斯曲线中,通常假设人们的预期是静态的,即他们对通货膨胀和失业的预期是固定不变的。
然而,现实中,人们的预期是动态变化的,他们对经济前景和政策的预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决策,进而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
3. 结构性失业: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没有充分考虑到结构性失业的影响。
在当代经济中,结构性失业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技术革新和产业结构变迁的情况下,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充分解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
4.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忽视了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国际市场的变化也会影响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变化,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无法很好地解释这种情况。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当代经济中已经失效,需要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这也需要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和完善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以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在当代经济中已经失效,需要更加符合实际的经济模型来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关系。
这也需要经济学家重新审视和完善相关的经济理论模型,以适应当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经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提出了新的挑战。
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对通货膨胀的分析
成部 分 , 而且菲利普斯 曲线模 型在很 大程度 上影 响着现 代
通货 膨胀 理论 的发展 。 因而研 究一 国的通 货膨 胀绝 不 可 能忽视对 菲利普 斯 曲线 的分 析。通 货膨 胀 与失业 是 影 响
经济 增 长 的 两 大 重 要 因素 。 17 9 9年 以 来 , 国 的 物 价 水 平 我
认 为 通 胀 不仅 取 决 于 失 业 状 况 , 与 通 胀 预 期 密切 相 关 。 还
关键词 : 菲利普斯 曲线 ; 通货膨胀 ; 币供给 ; 货 失业率
中 图 分 类 号 :8 2 5 F 2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7—7 l (0 1 1 0 0 0 10 1 1 2 1 )0— 07— 3 ( ) 界 点 二 临
图 1 短 期 菲 利普 斯 曲 线
收 稿 日期 :00— 7—1 21 0 0 作者简 介 : 王万平 ( 96 ) 男 , 17 一 , 核算 中心主任 , 研究方 向 : 财政 、 经济 。
8
3 政 策 含 义 .
重
庆
与 世
界
1. % 、18 、3 2 , P= / 98 3.% 4. % 由 MV Y的交 易 方 程 式 不 难 看
菲 利 普 斯 曲线 。 菲 利 普 斯 曲线 的 函 数 表 达 式 : = 一s “一“ 7 r ( ) 式 中 , 表 示 自然 失 业 率 , 表 示 失 业 率 ,『 表 通 货 膨 胀 u 7代 率 , 数 s衡 量 价 格 对 于 失业 率 的 反 应 程 度 。 参
关 系进行 调节 。
( ) 三 附加 预 期 的 菲 利 普 斯 曲线 附加 预 期 的 菲 利 普 斯 曲 线 即 为 短 期 菲 利 普 斯 曲线 或
国近年来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解析
国近年来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解析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根据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两者是负相关关系,可以用总需求供给解释。
在短期中,物品与劳务的总需求增加引起物价上涨,产量增加。
产量越多,意味着就业越多,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引起通货膨胀。
因此,总需求变动在短期中使通货膨胀和失业反方向变动。
然而,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无关。
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而总供给量只取决于它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以及生产技术。
因此,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帮助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据此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至于近年来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需要从相关数据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获取更多信息。
菲利普斯曲线
2、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在短期内,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是既定的,通 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但在长期,人们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 通货膨胀预期,最终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会和实际 的通货膨胀率相等,这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 的替代关系将消失。
预期的通货膨胀如何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移动
通货膨 胀率
2、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菲利普斯曲线方程:
=e-(u-un)+v
π=通货膨胀率 ε=价格对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u=失业率 u*=自然失业率
通货膨胀率:=e-(uun)+v
从SRAS推导菲利普斯曲线:
总供给曲线:
↑
↑ ↑ ↑
菲利普斯曲线:
奥肯定律
三、 为什么短期有效而长期无效
(a)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2. . . . 但在长期中,预期的 通货膨胀上升,而且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右移动。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B
C
高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1.扩张性政策使经济沿着短期
菲利普斯曲线向上移动……
A
低预期通货膨胀时的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
0
自然失业率
失业率
3、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失
通
长期菲利 普斯曲线
物价 水平
106 102
0
短期总供给
通货膨胀率
(每年百分比)
B
6
A 高总需求
2 低总需求
7,500 8,000
0
(失业7%) (失业4%)
产量
(b) 菲利普斯曲线
B
4
产量是
8000
A
菲利普斯曲线
7
产量是 失业率(百分比) 7500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1. 介绍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中一种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一个负相关关系,即当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会上升;相反,当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会下降。
然而,自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变,人们发现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实践中逐渐失效。
这种失效性表现在实际数据中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的情况。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它更准确地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实证研究。
将介绍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原因以及其对经济政策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探讨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经济稳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建议。
2.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对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和拓展。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高。
然而,在实践中,经济学家们发现,这种关系并不总是成立,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可能出现同时上升或同时下降的情况。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修正。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取决于经济的状况和政府的经济政策。
它展示了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和政策环境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
3. 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来自宏观经济学的供需分析。
根据这一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当供应过剩,即失业率较高时,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闲置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供给充足,劳动力的价格(工资)下降,通货膨胀率下降。
相反,当需求过剩,失业率较低时,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
然而,修正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供需关系并不是唯一决定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因素。
失业与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
17
00:57
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二)附加预期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图形表示
PC: e (u u*)
(%)
重要性质:
实际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相 等时,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反之亦然。
•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一致
• 第二,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预期通货膨胀率
• =e-ε(u-u*)
• 第三,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
• 在短期,通货膨胀与失业具有交替关系
• 在长期,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具有交替关系
• 第四,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 在短期,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的组合
24
00:57
四 短期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结论 • 2)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 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因此不存在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关系 • 在长期,总需求的变化不能改变总产出水平,改变的只是价格水平
25
00:57
五 政策意义总结
• 政策意义
1)
在短期,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通货膨胀
在B点,则以提高失业率
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观察: 1)1961-1969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问题:总体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吗?
曲线特征 •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负相关 •曲线与横轴相交
通货膨胀率(%)
10
00:57
失业率
(%)
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观察: 2)1961-1999年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问题:总体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特征吗?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短期与长期
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短期与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种交替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上的⼀个著名的理论,简明易懂。
简单地说就是,失业率和通货膨胀存在⼀种交替关系,呈反⽅向变动,或者叫负相关;当通货膨胀⽐较⾼的时候,失业率就⽐较低;⽽当失业率⽐较⾼的时候,通货膨胀率却⽐较低。
20世纪5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A.W. Philips)(伦敦经济学院教授)根据英国1861—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条⽤以表⽰失业率和货币⼯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结论是,在英国,要是保持5%的失业率,货币⼯资⽔平就会稳定;⽽如果保持2.5%的失业率,货币⼯资增长率就会超过劳动⽣产率的增长率。
从总需求或宏观经济的⾓度来说,这是⽐较好理解的。
最早,凯恩斯从总需求的⾓度曾经论证过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但结论过于绝对化,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
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的原因是实际总需求低于潜在的总需求,⽽通货膨胀产⽣的原因则是实际总需求⾼于潜在的总需求。
也就是说,⼀个经济在实现充分就业之前,只可能出现失业⽽不可能出现通货膨胀;当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则只可能出现通货膨胀⽽不可能出现失业。
萨缪尔森和他在⿇省理⼯学院的同事罗伯特.索洛⼀起发展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根据⼯资与价格的算术逻辑关系:通货膨胀率 = ⼯资增长率 - ⽣产率增长率,认为既然⼯资是成本的主要成分,成本上升会体现为价格上涨,那么通货膨胀也应与失业率呈负相关,即通货膨胀率越⾼,失业率越低;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越⾼。
萨缪尔森说,可以将菲利普斯曲线理解为:当总需求发⽣变动⽽总供给却继续按原有⽐率变动时,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关系。
从美国1933年-1958年的数据来看,萨缪尔森确实发现了这么⼀种平衡交替关系,并且出于对菲利普斯的尊敬,将它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这样⼏个重要的观点:①通货膨胀是由于⼯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它表明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高;在失业率较高的年份,通货膨胀率较低。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对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相互交替关系,经济学家们认为,在失业率较低时,就业较为充分,经济活动比较频繁,从而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因而引起通货膨胀加剧,通货膨胀率增加;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就业不够充分,失业的压力增加,工人增加工资的压力受到限制,从而货币工资增长放慢,甚至下降,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增长下降,通货膨胀率降低。
菲利普斯曲线具有明显的政策含义。
当政府希望降低失业率时,可以运用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现这一政策目标,但需要一定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反之,如果政府试图降低通货膨胀率,则可以通过增加失业率实现这一目标。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线性的,它只是在短期内存在反比关系。
从长期来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没有永久的权衡。
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需要综合考虑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关系。
美国1953—2011年分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美国1953—2011年分阶段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作者:李雨朦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29期【摘要】本文根据美国1953年至2011年间不同的经济情况将该时段合理划分为三段,在粘滞价格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和理性预期混合理论下,采用不同的计量模型对三段时间区间的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估计,通过构建有效拟合不同时期的模型并估计其参数来刻画不同时期通胀的特征和厂商的定价策略,以对未来的通胀进行有效预期。
实证结果表明,失业率和通胀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且各时期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后顾菲利普斯曲线混合菲利普斯曲线供给冲击通货膨胀一、文献综述菲利普斯曲线是描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对于政府调整宏观经济、在短期内进行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取舍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基础和模型构建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由Phillips(1958)提出的。
他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发现了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负的相关关系。
Lipsey(1960)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给予了菲利普斯曲线微观上的解释。
Samuelson和Solow(1960)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是建设性的,他们将通货膨胀率引入菲利普斯曲线中,使菲利普斯曲线成为了涉及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新菲利普斯模型,又称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该模型属于黏性价格模型。
以此为基础,Gali和Gertler(2000)提出了混合菲利普斯曲线,该模型假设存在异质厂商,将前瞻性和后顾性完美结合。
鉴于美国1952年到2014年这62年间经济波动较大,在不同的时期宏观经济环境差异较大,因此本文拟采用分段形式对美国1953年到2014年的菲利普斯曲线做理论阐述和计量模型的构建。
二、模型构建(一)1953年~1972年模型构建三、模型估计及结果(一)1953年~1972年模型估计本文采用美国1953年~1972年的美国季度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数据对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进行最小二乘法估计。
菲利普斯曲线 案例
菲利普斯曲线案例菲利普斯曲线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
在此文档中,我们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和意义。
案例名称:某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关系分析某国家经济近年来发展迅猛,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但同时伴随着通货膨胀问题。
政府和经济学家面临着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
1. 经济增长的原因: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该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投资和企业发展。
其次,政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了生产力和效率。
同时,该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也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2. 通货膨胀的原因:尽管该国经济增长迅猛,但也面临着严峻的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求拉动效应。
经济增长带动了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的提高,导致商品需求增加,从而推高价格水平。
其次,成本推动效应。
如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等上升,企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价格上涨。
再次,外部冲击。
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货币汇率变动等因素对通货膨胀产生一定影响。
3. 菲利普斯曲线的应用:针对这个国家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和经济学家可以借助菲利普斯曲线来进行分析和决策。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关系。
政府可以通过适度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和市场调控,控制通货膨胀风险,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菲利普斯曲线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应用价值。
政府和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平衡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的目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实践中,菲利普斯曲线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因为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使得其关系不是永久稳定的。
美国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
四、模型
经典线性回归方程 π������ = c + β1 Eπ������ − β2 u������ − ������������ + v������ 其中π������ 指 t 期的通货膨胀率,Eπ������ 为 t-1 期形成的对 t 期的通货膨胀预期,采用适应性预 期,即 Eπ������ = π������−1 ,u������ 是 t 期失业率,������������ 为自然失业率,取为估计样本 u 的均值,v������ 是随机 扰动。用 OLS 估计并不能取得满意结果。C、β1 显著,而β2 不显著,总体拟合度低,且经怀 特检验(White Test)存在异方差性。 参照 E. S. Page(1956)提出的 CUSUM 和平方的 CUSUM 方法对此回归方程进行参数稳 定性检验。检验结果如图:
1 2
经管法班,学号 1212047 Arthur M. Okun, “Efficient Disinflationary Polic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8 (May 1978);348-352
始认识到对时间数据分阶段分析的重要性。 当几个不同的时期经济变量受外部影响, 它们的 相互关系会发生结构性变化。 在线性回归模型中, 就体现为不同时期的回归式的截距和变量 系数出现显著性差异。后来 Bai (1997),Bai and Perron (1998, 2003a)对 chow 的突变点检验做 出了改进,使模型可以检验出未知的突变点。检验参数稳定性还有其它方法,比如 CUSUM 检验。刘金全,曲国俊,刘汉(2011)运用此方法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做了线性检验,并 得出结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不具有线性性。 Lucas(1973)和 Sargent(1971)提出的理性预期假说认为人们能根据当期的信息做出 预测, 被预测到的通货膨胀将不会对失业率造成影响, 只有没被预测到的通货膨胀会与失业 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Gordon(1996)提出三角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菲利普斯曲线中添加需求拉动、成 本推动和通胀惯性三种变量。 但这种模型对滞后多期的通货膨胀率有较大的依赖, 需求拉动 和成本冲击两个因素的贡献较低。 90 年代后学者纷纷采用各种计量的手段改进菲利普斯曲线。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菲利 普斯曲线的非线性关系,Gruen 等(1999)的研究发现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呈现非线性 的凸性关系,通货膨胀出现非对称性,即与价格下降相比, 价格更容易上升。Ball 和 Mankiw ( 1995)证明了菜单成本和价格粘性对通货膨胀的变化产生向下的阻力。 这种非对称性会影响 回归的效果,因此有些学者提出了解决方法。Tong ( 1983) 给出的 TAR 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 率过程进行了门限效应检验, 并判断非对称性出现的门限水平。TAR 模型引入了示性变量: π������ = α0 + α1 + β1 I������−1 π������−1 + ε������ 其中,I 是示性变量: I= 0, 1, ������ < τ ������ ≥ ������
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
短期经济波动理论IV通货膨胀、失业与菲利普斯曲线BAS:Y = തY回顾AD: IS + LM MതV=PതYYYYY Y YYYYY暂时假设LM 曲线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IS 1IS 2IS 3LMABC rYD LM 曲线:M/P=L 1Y +L 2(r)右移→AD ↑ →P ↑ , Y ↑ →M/P ↓ and Y L 1Y →M/P<L 1Y +L 2(r)→r ↑ →L 2↓ until M/P L 1Y +L 2(r)again 但是,最终会以L 2=0而告终,于是M/P=L 1Y +(r)就变成M/P=L 1Y考虑LM曲线随着价格变化而变化IS1IS2IS3 LM: M/P=kYLM’: M/P’ =kYA B CE LM曲线:M/P=L1Y+L2(r)PriceY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一种解释:只包括摩擦性失业SUB ADLabor•效率工资☐理论:效率是工资的增函数SUB ADLaboru−u∗u N LR Phillips curveSR Phillips curve :E π= uBAu 14.2 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从AS曲线到菲利普斯曲线•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P= EP +P= EP +) ++π=Eπ-1+1α(Y -തY) + vπ= Eπ-β(u -u n) + v素决定π= Eπ-β(u -u n) + v决定——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π= Eπ-β(u -u n) + v ◆通货膨胀率:π↑→u↓in SRFE A 短期2短期12. 失业率↓1. 通胀率↑u Nu2 3. 失业率↑短期1LR Phillips curveSR Phillips curve (πE =π2)SR Phillips curve (πE =π1)π= Eπ-β(u -u n) + vπ= Eπ-β(u -u n) + vπ= Eπ-β(u -u n) + vπ= Eπ-β(u -u n) + v。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
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现象有一条线,它穿过30年代繁荣的大萧条、 60年代的大危机、 80年代的滞胀。
这条曲线被人们称为“菲利普斯曲线”。
它就是那个曾让美国总统约翰逊也倍感棘手的滞胀问题。
二战后,西方世界为了缓解社会压力,减少失业率和贫困人口,保持社会稳定,在经济学家菲利普斯的倡议下,通过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认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成反比关系,即当失业率上升时,可以用降低通货膨胀率来刺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又会使失业率随之下降。
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通货膨胀率,以及同时减少政府开支和减税等手段,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从而带动就业率的上升。
如果这些手段不能实行,就应该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
菲利普斯提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替换关系成为各国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解释了滞胀现象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曲线在90年代的表现。
先看右边这个, 1997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失业率突破9%,并且长期处于10%以上的高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迫于形势压力,把基准利率从8.5%提高到14.0%,然后再提高到17.5%。
不过仅此还不足以缓解美国经济衰退的趋势,接着联邦储备委员会又继续将利率提高至20%,从而将利率调控到极限。
但是效果不佳,在1998年,美国的GDP仍旧负增长,失业率创下自1968年以来的新高。
1980年的滞胀是由于信贷紧缩引起的。
所谓信贷紧缩就是由于金融体系不健全或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的贷款需求减少,导致的贷款量减少,贷款成本增加,从而引起借款企业融资困难,甚至无法融资的现象。
而信贷紧缩正好也是美国陷入滞胀的原因。
1981年后,金融部门的监管职责落在了联邦储备委员会身上,这使得美联储的监管责任大大增加,银行家们很容易操纵信贷,这才导致了1983年的银行危机。
1985年,美联储开始采取措施,将基准利率从13.5%提高到26%,从而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使得银行更容易获得贷款,美国经济在短期内从衰退中恢复过来,并重回繁荣。
菲利普斯曲线
三、存在的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后,自1968年起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
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反而使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失业率也越来越高。
弗里德曼根据1956—1975这20年内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这7个国家系统的统计资料,求出每5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1955一1960,1061一1955,1066 一1970,1971一1975年用复利率计算的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和每5年平均的失业率。
他详细表列了这7国每国的两种平均数,并求出7国总计的未加权平均数。
图1 1956一1975午七国干均通货膨胀率和率的变化图中的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头两个5年内,两条曲线变化的方向相反,此后两者的方向相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
弗里德曼认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现象。
他相信,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率。
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理性预期学派在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带领下相比较货币主义学派更进一步,也更激进,与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处于自由经济与国家干预两个极端"理性预期学派承接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最大化行为中,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都是从参与者最大化行为开始“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持否定态度,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暗含货币政策有效性,但理性预期学派持相反观点”。
四、现在的问题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2006)曾强调,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低通胀趋势显著,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变得很平坦。
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其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而在80年代变成向下倾斜;90年代早期以来,该曲线又变得相当平坦。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1968年,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指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
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
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货膨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货膨胀相应地调整名义工资水平。
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概念。
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货膨胀作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是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根据以上说明,为了显示预期通货膨胀的重要性,将菲利普斯曲线方程*()u u πε=--改写为*()e u u ππε-=--即:*()e u u ππε=-- (1)其中eπ表示预期通货膨胀率。
方程(1)式被称为现代菲利普斯曲线,或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注意,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重要性质,这就是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
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利用(1)式所示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可以将自然失业率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缩写为NAIRU)。
在(1)式中,当e ππ=时,*u u =,这意味着,当经济的通货膨胀既不加速也不减速时的失业率即为自然失业率。
一般地,这一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是西方学者使用最普遍的一个定义。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下图1所示。
图1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美国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图2给出了美国1961-1997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实际数据。
图2 美国自1961年以来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数据与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不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索引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 (5)(一)60 年代以来美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与失效 (5)(二)美国就业环境对能源、居住及进口商品价格因素影响有限 (6)(三)金融危机后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主因:贸易结构变化与页岩油 (10)(四)每一轮经济中晚周期菲利普斯曲线会短暂“显效” (10)二、美国宽货币为何并未引发高通胀?产业转移、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 (11)(一)80 年代以来美货币政策整体宽松 (11)(二)美国宽货币未能推升通胀或源于三因素 (12)(三)过去40 年美国宽货币对应的是金融资产通胀,加剧贫富分化 (15)三、未来10 年美国有望迎来再通胀 (15)(一)疫情过后全球进入第四轮产业转移下半场 (15)(二)劳动力人口进入回升期,居民有望加杠杆 (16)(三)社会结构或将在未来10 年迎来逆转 (17)四、风险提示 (18)(一)美国疫情超预期 (18)(二)美国货币政策超预期 (18)(三)美国人口结构变化超预期 (18)(四)美国大选结果超预期 (18)图表索引图1:2001-2008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2:1991-200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5)图3:1981-199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4:1971-1980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5:1961-1969 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 (6)图6:美国原油消费量占全球比重 (7)图7: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 (7)图8:美国10 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 (8)图9:美国成屋去库存时间(单位:月) (8)图10:美国CPI 住房租金分项同比增速 (8)图11:全球GDP 同比、经济总量加权人均GDP 同比、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 (9)图12:全球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与美国人均GDP 同比三年移动平均值 (9)图13:欧盟、中国、日本、加拿大及墨西哥对美出口占美国商品进口比重 (10)图14:美国及OPEC 的原油市场份额 (10)图15:70 年代、80 年代、90 年代经济中晚周期美国失业率与CPI 同比 (11)图16:美国名义GDP 增速、实际GDP 增速与10 年期美债收益率 (12)图17:美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 (12)图18:美国GDP 平减指数与进口物价指数同比 (13)图19:美国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及高收入家庭占比(%) (13)图20:美国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1:美国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与个人消费支出增速 (14)图22:美国人均收入同比增速以及按2008 年人口结构估算的人均收入同比增速 (14)图23: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与核心PCE 同比 (15)图24:上世纪40 年代以来美国CPI 同比均值(%) (16)图25:美国居民杠杆率/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与美国CPI 同比 (16)图26:美国top1%和bottom90%收入水平的群体拥有的财富占比 (17)表1:进口自不同来源地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与美进口物价总指数同比相关性 (10)一、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因何失效菲利普斯曲线所讲的是失业率回落引发通胀走高的故事。
逻辑上,在失业率回落过程中,廉价劳动力逐渐稀缺,时薪增速开始上升,收入走高将推升消费需求进而令通胀攀升。
但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6个十年中,美国失业率与CPI 同比仅在60 年代和金融危机前(2001-2008年)出现了显著的负相关特征,70年代、80年代、 90年代以及金融危机后菲利普斯曲线似乎都失效了。
我们认为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往往是供给冲击的结果,包括技术进步和产业转移两个层面的影响。
金融危机后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失效则是贸易结构变化导致低输入型通胀和页岩油规模化生产压低能源使用成本所致。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轮经济的中晚周期阶段,在美国失业率降至极低水平时,均会出现通胀的阶段性回升。
也就是说,从长期看菲利普斯曲线的意义十分有限,但经济处于晚周期时菲利普斯曲线将重现。
(一)60 年代以来美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与失效我们将上世纪60年代后分为6段: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2001-2008年以及金融危机后(2009-2019年)。
数据显示,美国菲利普斯曲线仅在60年代以及金融危机前的2001-2008年两个阶段有效,其余四个阶段(70年代、 80年代、90年代以及金融危机后)均失效。
% 0.006.00 美 5.00 国 C 4.00 PI 3.00 同比 2.00 增速 1.00 (% 0.00)3.004.005.006.007.00 8.00美国失业率(季调,%)图1:2001-2008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6.00 I 3.00 )3.004.005.006.007.008.00美国失业率(季调,%)图2:1991-2000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国)图3:1981-1990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美 国C 10.00 P 8.00 I同 6.00 比 4.00 增速 2.00 (% 0.00)美国失业率(季调,%)图4:1971-1980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美 国 CP 10.00 I 8.00 同 6.00 比增 4.00 速 2.00 (% 0.00)美国失业率(季调,%)图5:1961-1969年失业率与CPI 同比增速美5.50 C 5.00 P 4.50 I 同 3.50 比 3.00 增 2.50 速 2.00 ( 1.50 %3.004.005.006.007.00美国失业率(季调,%)(二)美国就业环境对能源、居住及进口商品价格因素影响有限美国CPI 口径通胀主要受四方面因素:能源分项、居住分项(房租)、进口商品价格及其他因素。
逻辑上,能源因素虽然占比低,但其波动极大;在CPI的二级分项中,居住分项权重最高,占比为33.5%;此外,作为消费国美国通胀数据也会受到进口物价的影响。
仅利用CPI能源分项同比增速(X1)、CPI居住分项同比增速(X2)以及进口物价指数同比增速(领先1个月,X3)拟合美国CPI同比增速(Y),R2=83.5%,并得到公式:Y=0.48*X1+0.05*X2+0.08*X3+0.69。
也即,能源、居住和进口商品价格三因素对美国CPI口径通胀变化的解释力已达到83.5%。
但是美国就业形势对上述价格因素的影响都偏弱,这是菲利普斯曲线不常有效的主因。
首先,美国失业率的波动难以对原油价格同比增速形成趋势性影响。
美国能源CPI分项受原油价格影响,而后者主要受到全球固定资本形成同比增速、运输需求及供给冲击影响。
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原油消费量在全球的占比不断回落,且在2011年页岩油规模化生产之前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也在不断攀升,因此美国内需变化对原油价格的影响权重往往不高。
图6:美国原油消费量占全球比重美国原油消费量占全球比重39.00%34.00%29.00%24.00%19.00%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图7: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67.32%25.3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2015此外,美国地产周期与失业率周期属于长周期与中周期的关系。
美国CPI居住分项(房租)主要受美国房地产周期影响。
我们用成屋去库存周期(领先24个月,00 00 00 00 001993-11 00 1998-11 2003-11 2008-11 2013-11 2018-11X1)和美国10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领先18个月,X2)两个变量刻画美国CPI住房租金同比增速(Y),R2=71.9%,并得到公式:Y=-0.25*X1+0.04*X2+3.94。
由此可见,美国CPI居住分项(房租)变化与美国地产周期趋同。
逻辑上,美国地产周期为库兹涅茨周期,大约16-20年一轮;而美国失业率则与朱格拉周期同步,大约7-10年一轮。
因此美国失业率变化未必与租金变化高度负相关。
图8:美国10 大中城市房价指数同比美国:标准普尔/CS房价指数:10个大中城市:当月同比%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1993-11 1998-11 2003-11 2008-11 2013-11 2018-11图9:美国成屋去库存时间(单位:月)美国:成屋月度供给月14.0012.0010.008.006.004.002.000.001999-01 2002-01 2005-01 2008-01 2011-01 2014-01 2017-01图10:美国CPI 住房租金分项同比增速美国:CPI:住房租金:同比:季调%5.004.3.2.1.0.-1.最后,进口物价主要受原油价格和人力成本影响,对美国失业率并不敏感。
页 岩油规模化生产前,美国原油对外依赖度较高,因此油价对进口物价总体影响较 大。
此外,我们认为全球贸易结构也会对美国乃至各国的进口物价产生影响。
每一轮产业转移都是中低端产业由人力成本高的国家/地区向人力成本低的国家/地区转移,因此每一轮产业转移也都实现了阶段性生产成本的回落。
我们用贸易占比为权重得到的全球人均GDP 比较符合全球产成品的整体人力成本。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该指标同比增速出现过8次增长停滞甚至负增长,分别发生在1974年、1981-1982 年、1993年、1997年、2000年、2009年、2012年以及2015年。
巧合的是,上世 纪60年代以来美国菲利普斯曲线有效的60年代和2001-2008年中并未出现上述年 份,而出现全球贸易加权的人均GDP 增长停滞的年代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均失效了。
此外,如图11所示以经济总量加权得到的人均GDP 同比增速与全球GDP 同比增速高度相关,但以贸易加权得到的全球人均GDP 同比增速与全球GDP 同比增速 则经常背离,我们认为这种背离或与产业转移有关。
并且,在全球贸易加权人均 GDP 增速显著低于美国人均GDP 增速的年份(年代),美国菲利普斯曲线就可能因为进口物价(输入型低通胀)的干扰而失效。
图 11:全球 GDP 同比、经济总量加权人均 GDP 同比、贸易加权人均 GDP 同比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现价:全球:GDP:同比 %现价:全球:人均GDP:同比 %全球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增速 %-5.001961 197119811991 2001 2011-10.00图 12:全球贸易加权人均 GDP 同比与美国人均 GDP 同比三年移动平均值美国:现价:人均GDP:同比(MA3) % 全球贸易加权人均GDP 同比增速(MA3) %15.0010.005.000.00-5.0019611964196719701973197619791982198519881991199419972000200320062009201220152018(三)金融危机后美菲利普斯曲线失效的主因:贸易结构变化与页岩油金融危机后,美国通胀指标受到了两个结构性因素的“供给侧压制”:中国取代加拿大和欧盟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压低了美国输入型通胀;页岩油规模化生产压低了美国乃至全球的能源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