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合集下载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
在锥体束急性严重损害时,瘫痪的肢体开始可表现为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阳性(此时期称为休克期);而数天以后才出现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及病理征阳性等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瘫痪。

(1)神经肌肉传导障碍及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形成减少或分泌障碍,或其受体减少,胆碱酯酶受抑制或运动终板的损害以及肌细胞内外离子分布的异常,都可引起瘫痪。

一般都是暂时性的,可有肌张力及腱反射减低或消失,但无肌肉萎缩及肌束颤动,也没有病理反射及感觉障碍。

肌肉疾病所致的瘫痪,常不按神经分布外围,有肌肉萎缩,无感觉减退或消失,也无病理反射。

(2)面瘫:指面神经麻痹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前者病变位于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后者则位于面神经核以上的皮质延髓束。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1.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区别?2.简述闭锁综合征:又称去传出状态,主要见于基底动脉脑桥分支双侧闭塞。

患者大脑半球和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意识清醒,语言理解无障碍,出现双侧中枢性瘫痪(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只能以眼球上下运动示意(动眼神经与滑车神经功能保留),眼球水平运动障碍,不能讲话,双侧面瘫,构音及吞咽运动均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常被误认为昏迷。

脑电图正常或有轻度慢波有助于和真性意识障碍区别。

3.简述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4.简述基底动脉尖综合征①基底动脉尖分出了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受累时可出现基底动脉尖部综合征。

②表现为:⑴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⑵对侧偏盲或皮质盲;③严重的记忆障碍;④少数患者可有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以视幻觉为主,常白天消失,黄昏或晚上出现)及脑桥幻觉(罕见,主要表现为空间知觉障碍)⑤可有意识障碍5.简述前核间性眼肌麻痹(需解释何为“前”)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动眼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上行纤维。

表现为双眼向对侧注视时,患侧眼球不能内收,对侧眼球可外展,伴单眼眼震。

辐辏反射正常,支配内聚的核上通路位置平面高些而未受损。

由于双侧内侧纵束位置接近,同一病变也可使双侧内侧纵束受损,出现双眼均不能内收。

6.简述后核间性眼肌麻痹(需解释何为“后”)病变位于脑桥侧视中枢与展神经核之间的内侧纵束下行纤维。

表现为两眼向病灶内侧注视视,患者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内收正常;刺激前庭,患侧可出现正常外展动作;辐辏反射正常。

7.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引起脑桥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的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同时受累。

表现为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水平注视时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8.瞳孔对光反射通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上丘→中脑顶盖前区→两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9.角膜反射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出现闭眼反应)10、简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病变: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①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病灶侧软腭、咽喉肌瘫痪,表现为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低垂及咽反射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损害);③病灶侧共济失调(绳状体及脊髓小脑束、部分小脑半球损害)④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害)⑤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痛温觉缺失(三叉神经脊束核损害),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脊髓丘脑束损害)。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鉴别三(定位)
❖核上瘫 —面神经核以
上至大脑皮层
❖核下瘫 —面神经核及
以下
面神经核
鉴别四(病因)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 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
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缺血水肿,格林-巴利综合征 , 后颅窝肿瘤,脑桥内的血管病等,急慢性 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肿瘤可侵犯面神经 。
鉴别二(临床表现)
❖ 中枢性面瘫
❖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 现瘫痪,故闭眼、蹙额、 皱眉均正常。静止位时 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 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 健侧。
❖ (多伴有舌肌瘫痪,同
侧肢体瘫痪等 。)
❖ 周围性面瘫
❖ 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 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 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 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 部表情肌瘫痪上、下面 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 纹消失,不能皱眉,眼 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示齿时 口角歪向健侧。
诊断
中枢性面瘫? OR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
周围性
❖ 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 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面瘫)
❖ 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鉴别一(概念)
❖ 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 何部位受损都可以引 起中枢性面瘫,最常 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 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
பைடு நூலகம்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急诊科 吕洪远
病例
❖ 患者,女性,40岁,“发 现口角歪斜4小时”入院;
❖ 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 ❖ 体检:BP160/95mmHg,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疾病原因
周围性面瘫通常由病毒感染、创伤、寒冷等因素引起。
02
病因及病理机制
中枢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为脑干病变,如脑梗死、脑出 血、脑炎等,也可由外伤所致。
病理机制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下的锥体束, 导致面部肌肉失去上位神经的支 配,从而发生面瘫。
周围性面瘫病因及病理机制
病因
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带状疱疹、膝 状神经节炎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汇报人: 2023-12-11
目录
• 概述 • 病因及病理机制 • 症状及表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及预后 • 预防及日常护理
01
概述
中枢性面瘫定义
病变部位
中枢性面瘫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质、皮质下白质及内 囊等区域。
症状表现
中枢性面瘫患者往往出现病灶对侧下半部表情肌的瘫痪, 伴有病侧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鼓腮和吹口哨时病变侧漏气等表现。
THANKS。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鉴别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表现为病灶对侧下面部肌肉瘫痪,口角向 病灶对侧歪斜,但额纹不消失,仍能皱眉。
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面瘫:如莱姆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病毒感染等 引起的面瘫。
05
治疗及预后
中枢性面瘫治疗及预后
治疗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脑梗塞患者需要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等治疗 ,脑出血患者需要进行脱水、降颅压等治疗。同时可辅以针灸、理疗等康复治疗,以促进面神经功能 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急性起病,一侧面神经麻痹,额纹消失且不能皱眉,眼裂增大且不能闭合,鼻唇沟 变浅,口角下垂且向病灶对侧歪斜。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文章来源:北京二院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面瘫是指面部肌肉的瘫痪,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常被人们称之为“毁容病”。

面瘫带给患者的伤害是常人难以理解的。

根据神经受损部位的不同,面瘫应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那么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看看文章中是怎说的。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惹起的面瘫。

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如桥脑下部、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等。

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

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等,可有听觉改变、舌前2/3味觉减退以及唾液分泌障碍等特点,其中最常见者为面神经炎。

中枢性面瘫是指病损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惹起的面瘫。

有无味觉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以上介绍的就是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有哪些,大家可以当做常识
了解一下。

如果得了面瘫一定要在最佳的时间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尽早的治愈。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

尽管它们都影响到了面部的功能和外貌,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有一些区别。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部神经损伤引起的,最常见的原因是面神经受损。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颅脑损伤、炎症、肿瘤或外伤等原因引起的。

在周围性面瘫中,面部肌肉受损,导致面部表情无法正常控制。

病人可能会出现面部一侧肌肉下垂、口角歪斜、眼睛无法完全闭合、流泪不止等症状。

此外,病人可能还会感觉到面部麻木、耳鸣或听力下降。

尽管周围性面瘫病因多样,但大部分病例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和康复训练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中枢性面瘫是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引起的。

这种损伤通常发生在大脑皮质或脑干中。

常见的原因包括中风、脑炎、脑肿瘤、脑膜炎等。

与周围性面瘫不同,中枢性面瘫通常是面部对称性的瘫痪,因为它涉及到了神经传导途径的损伤。

病人可能会发现双侧面部肌肉无法正常运动,造成表情呆板,眼睛无法完全闭合,说话困难等症状。

此外,中枢性面瘫病人可能会伴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迹象,例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通常需要综合性的康复计划,并且要针对原发病的治疗进行干预。

除了病因和症状上的差异,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

对于周围性面瘫,早期的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面部功能。

常用的药物包括类固醇和抗病毒药物,用于减轻炎症和抑制病毒复制。

物理治疗可以通过面部肌肉锻炼、按摩和康复训练来强化面部肌肉,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于中枢性面瘫,除了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外,治疗重点更加注重功能恢复和康复。

语言和言语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恢复说话和吞咽能力。

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可用来锻炼面部肌肉和促进神经再生。

总的来说,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虽然都是面部肌肉瘫痪的疾病,但是它们在病因、症状和治疗上存在一些区别。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

临床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诊断及特征性症状面瘫是指支配面部表情肌的上运动神经元(中央前回下部皮质运动中枢及其锥体束)或下运动神经元(脑干的面神经核及其发出的纤维束)病变,所致的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障碍。

根据受累的临床特征,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其定位鉴别诊断包括:2 种定位相关的中枢性面瘫9个定位病变导致的单侧周围性面瘫以及2个定位导致双侧周围性面瘫一、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临床仅表现为一侧下半部面部表情肌(颊肌和口轮匝肌)瘫痪,即鼻唇沟变浅、口角轻度下垂,而上部面部表情肌(额肌和眼轮匝肌)不受累。

其机制:一侧上 1/3 面部表情肌受双侧皮质核束(又称皮质脑干束、皮质延髓束)支配,而下 2/3 面部表情肌受对侧皮质核束支配。

少见的情况包括:在脑卒中发作的数小时内,部分病例出现中枢性面瘫的同时,可以见到同侧上半部表情肌轻度麻痹,但很快可以恢复。

(一)中央前回下部中央前回是运动中枢,呈“倒立的小矮人”,其下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面部的表情和运动(面部运动区的分布不“倒立”),而上部的主要功能是支配下肢的运动(以膝关节以下的足踝部为主)和二便。

1.中枢性面瘫,仅见对侧面部下1/3表情肌瘫痪。

2.常同时伴有咀嚼肌、舌和手指瘫痪;其发病机制与下列情况相关:①面肌与咀嚼肌等中枢位置接近。

②咀嚼肌虽受双侧皮质支配,但主要受对侧支配,故可表现为部分麻痹。

③舌肌只受对侧皮质支配。

3.常伴有伸舌向面瘫侧歪斜,其机制为:和面部下1/3一样,负责伸舌的颏肌同样只受对侧上运动神经支配,此时对侧的颏舌肌不能伸出,而没有受累的颏舌肌可以伸出,故而伸舌偏向面瘫侧。

中央前回下部皮质病变多见于脑血管病,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上皮质支,病变常涉及栓塞或出血。

(二)内囊膝部及后肢前部从内囊膝部到内囊后肢,运动的传导束由前向后依次是头、上肢、躯干、下肢、视束等,因此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内囊病变,多累及内囊膝部和后肢前部。

1.内囊后肢导致的中枢性面瘫与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基本相同。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均指面部肌肉麻痹的病症,但两者在发病机制、病因、症状、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综合比较,详细介绍这两种病症的特点和区别。

一、发病机制和病因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由于大脑皮层对面部肌肉的控制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中风、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障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第七对脑神经)受损而引起的。

这一类型面瘫通常是由于面部运动神经的炎症、感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引起的。

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运动神经的损伤导致面部肌肉的麻痹。

二、症状和表现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包括额肌、眼关闭肌、口角肌等。

患者一侧面部呈现松弛状态,无法展示正常的表情,不能皱眉、闭眼、咧嘴等。

另外,中枢性面瘫还可能伴随声带、味觉等异常表现。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一侧肌肉麻痹,与中枢性面瘫相似。

但与中枢性面瘫不同的是,周围性面瘫的瘫痪程度通常更为严重,患者不能自主控制面部肌肉的运动,丧失了一侧面部的表情功能,在说话、吃东西等方面受到影响。

三、治疗和预后1. 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的治疗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电刺激、药物治疗等综合手段。

预后较为不确定,取决于病因和损伤程度。

部分患者能够通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恢复面部功能,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神经损伤较为严重,无法完全恢复。

2.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并采取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面肌注射、中药等辅助手段。

由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较为多样化,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预后通常较好,大部分患者能够在治疗和康复训练的帮助下恢复面部功能。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14385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14385

思考题二
2、患者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睑不能闭合, 右侧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偏向左侧,可 能是: A.左侧中枢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右侧周围性面瘫 E.双侧周围性面瘫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不能。” “它能滋润你的干渴?” “不能。”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VS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

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

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

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

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何鉴别?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常根据此点与周围性神经麻痹相鉴别。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之鉴别,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

可以依靠以下几方面来鉴别:一靠表情运动,中枢性者哭笑不表现瘫痪,周围性者则瘫痪更加明显,二靠掌颊反射,中枢性瘫痪有或亢进,周围性瘫痪无或减弱,但此法不太可靠;三靠将其他体征联系起来判定,此法最为可靠。

例如,当患者之面神经瘫不易判定其为中枢性或周围性时,如患者合并一侧上下肢轻瘫,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对侧,则其面神经瘫痪必为周围性;如瘫痪之上下肢是在面神经瘫痪之同侧,其面神经瘫痪必为中枢性;和眼肌瘫痪联系起来也与此相类似。

轻度面神经麻痹(中枢性和周围性)的症征有哪些?中枢性或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明显时,诊断并不困难,但有时并非典型,尤其是起病慢、呈潜行性缓渐性者,如不仔细检查,容易贻误诊断。

因而,轻度面神经麻痹症的识别与早期发现是极为重要的,一般常用的检查法有下列诸项:睫毛征嘱患者强力闭眼,正常人在强力闭眼时,睫毛多埋在上下眼睑之中;当面神经麻痹时,则睫毛外露。

特别在轻度麻痹的情况下,用力闭双眼,开始时睫毛不对称现象并不明显,但经过很短时间之后,轻度麻痹侧的睫毛即慢慢显露出来,称为睫毛征阳性。

眼睑震颤现象强力闭双眼,检查者用力扳其闭合的上睑,此时感到一侧上睑有微细的肌肉挛缩性颤动现象,另一侧则没有。

这种现象存在,说明有轻度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多见。

瞬目运动可见,双侧瞬目运动不对称,此种现象意义较大。

如嘱作瞬目运动时,轻度麻痹侧,瞬目运动缓慢且不完全。

斜卵圆口征嘱患者大张口。

轻度面神经麻痹时,患侧口角下垂呈斜的卵圆形口。

此与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的斜卵圆形口之不同点,在于无下颌偏斜。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时,此现象轻。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主要有哪些症状?(1)贝尔征此征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重要体征。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鉴别诊断

周围性⾯瘫与中枢性⾯瘫鉴别诊断
随着天⽓变冷,门诊出现了⼀群愁眉苦脸的患者,细看他们的⾯部很明显歪斜,这究竟是肿么了?
今天早晨,门诊接诊⼀位52岁⼥患者患者头戴帽⼦,⼝罩,墨镜,真真是全副武装来到我的桌前,当时的我正在低头在写前⼀个患者的病例,她急匆匆进来,还没有等我开⼝,患者就急急切切说:“医⽣,我的脸歪了”,我忙劝慰着“您不⽤着急,我来看⼀下。

”患者描述10⼩时前⽆明显诱因出现突发性⾯部感觉⿇⽊伴⼝⾓外斜,味觉减退,右侧⼝⾓流涎,眼睑闭合不全。

经过⼀番诊治该患者确诊为“周围性⾯神经⿇痹”(称周围性⾯瘫)。

⾯瘫是啥?有啥表现?
周围性⾯瘫是⾯部神经丧失功能的⼀种运动神经病,⼀般是单侧发⽣,极少数是双侧。

如出现半边上下肢瘫痪,则考虑中枢性⾯瘫,这是另外⼀个病。

图⽚来源:医学美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的区别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功能障碍,其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均存在明显差异。

中枢性面瘫主要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而导致面神经功能异常。

常见的病因包括脑血管疾病、脑部感染、颅脑外伤等。

病变部位常位于脑干、脑凸面及颞顶叶等。

中枢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失去了对称性收缩能力,患者无法闭眼、皱眉、鼓腮等。

在休息时,面部肌肉松弛,面容表情凹陷,表现为静态性麻痹。

此外,中枢性面瘫还伴随有额头皱纹对称性减少、眼裂宽大、口眼畸形等特征。

和周围性面瘫相比,中枢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范围更广,一侧半面甚至全侧半面都可能受累。

周围性面瘫是指由于面神经本身的病变或损伤导致面部肌肉功能障碍。

最常见的病因是面神经病毒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此外,颅脑外伤、肿瘤、先天性发育异常等也可能导致周围性面瘫。

周围性面瘫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麻痹,患者无法对称性收缩额头、闭眼、皱眉、鼓腮等。

在休息时,面部肌肉松弛,面容表情凹陷,表现为静态性麻痹。

与中枢性面瘫相比,周围性面瘫的面部肌肉麻痹范围仅限于一侧半面。

治疗方法方面,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康复训练。

针对引起中枢性面瘫的具体病因,如脑血管疾病、脑部感染等,需积极进行相应治疗。

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功能训练、面部瑜伽、按摩等手段,促进面部肌肉再次收缩,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面肌重建手术。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训练。

对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常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病毒感染期间,患者需维持面部肌肉的正常张力,避免不适当的面部运动。

康复训练同样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手段,可通过面肌功能训练、肌肉电刺激等方法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严重面肌萎缩,可能需要进行面肌重建手术。

总体而言,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在发病原因、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常见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疾病,但其主要原因和病理机制有所不同。

下面将从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详细比较这两种疾病的区别。

1. 病因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病因是面神经损伤,可以是由于感染、炎症、颅脑外伤、肿瘤或手术等引起的。

中枢性面瘫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可能是中风、颅脑外伤、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导致的。

2. 症状和体征周围性面瘫的典型症状是面部一侧肌肉麻痹或无力,表现为不能闭眼、吹气、皱额、牙齿外露和展露鼻孔等。

中枢性面瘫则具有更为复杂的病征,除面部肌肉麻痹外,还可以出现肢体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与病灶的位置和范围有关。

3. 神经损伤特点周围性面瘫主要是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通常表现为炎症、压迫或牵拉导致的病变,常见的有贝尔氏面瘫。

中枢性面瘫则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涉及脑干、脑白质、皮质等部位,常见的有中风引起的面瘫。

4. 病程和预后周围性面瘫通常以急性发作为主,病程较短,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以恢复正常面部动作。

而中枢性面瘫的病程较长,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预后相对不佳,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康复治疗。

5. 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如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物理治疗等,以促进神经恢复和减少炎症反应。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则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病因,如抗凝治疗、肿瘤切除、康复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和改善功能。

综上所述,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在病因、症状、体征和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对于正确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最后还需强调的是,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

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的区别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都是指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的面部瘫痪症状,但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这两种面瘫进行详细解析。

1. 定义和病因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通常是由于颅面骨折、炎症性病变、病毒感染、中耳手术或其他手术等因素引起。

周围性面瘫通常是单侧的,表现为整个半边面部的肌肉运动受损。

中枢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核或其传出路径损伤引起的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枢性面瘫通常是双侧的,瘫痪程度可以各不相同。

中枢性面瘫的常见病因包括中风、神经系统炎症性疾病、肿瘤、脑损伤等。

2. 症状和表现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特点是病变发生在面神经本身或其周围的组织,通常表现为瘫痪面部相应一侧的肌肉。

病人在笑容、眨眼、闭眼、吹气和吮吸等面部表情和动作方面会出现明显的障碍。

病人可能出现眼睑无法紧闭、口角下垂、额部起纹少等症状。

中枢性面瘫的特点是病变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如脑干、皮质和神经传导路径等。

病人表情和动作受限于整个一侧的脑功能受损,但通常不会完全瘫痪。

病人可能出现口角下垂、闭合眼睛困难、面部表情不自然、舌肌偏斜等症状。

3. 治疗方法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可以采用激素、抗病毒药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神经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热敷、按摩和肌肉放松等手段来减轻面部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康复训练可以通过面部肌肉运动训练、面部表情训练等技术来加强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中枢性面瘫的治疗方法较为复杂,需要考虑病因、病情和病人的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中枢性面瘫的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康复训练和针灸推拿。

病因治疗可以包括手术、药物和物理治疗等方法。

康复训练主要是通过针灸、推拿、理疗等手段来提高面部肌肉的运动功能。

针灸推拿可以刺激穴位和经络来促进神经的再生和恢复。

总之,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面部肌肉瘫痪疾病,它们的病因和表现有明显的差异。

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可从这两种分类中辨别

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可从这两种分类中辨别

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可从这两种分
类中辨别
关于《面神经麻痹鉴别诊断,可从这两种分类中辨别》,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诊断面神经麻痹的方式,在临床医学上就最受病人的关心。

因而,接下去本就将实际的辨别方法详细介绍给大伙儿。

1.中枢性面瘫
系另一侧皮层-脑桥束损伤引发,因上组面肌末累及,故仅主要表现为变病对侧下组面肌的瘫痪,并常伴随该侧的偏瘫。

2.周围性面瘫
(1)Guillain-Barré综合症(中枢神经型):可出現周围性面瘫,但变病常为两侧,大部分伴随别的中枢神经危害。

脑组织可有蛋白质(提高)体细胞(一切正常或轻微高)分离现象。

(2)脑桥变病:因三叉神经健身运动核坐落于脑桥,其化学纤维绕开展神经核。

故脑桥病损除周围性面瘫外,常伴随脑桥內部相邻构造的危害,好似侧外直肌麻痹、脸部感觉障碍和另一侧身体瘫痪等。

(3)丘脑脑桥角危害:多另外危害同方向第Ⅴ和Ⅷ对中枢神经及其
丘脑和延髓。

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会有同侧边部感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身体共济失调及另一侧身体瘫痪等主要表现。

(4)面神经管畸形相邻位置的变病:如中耳炎、乳突炎、耳内乳突部手术治疗及颅骨骨折等,除周围性面瘫外,可有别的相对的临床症状和病历。

(5)茎乳孔之外的变病:因三叉神经出茎乳孔后越过颌下腺操纵脸部情绪肌,故腮腺炎症、肿瘤、颌颈部及颌下腺区手术治疗均可造成周围性面瘫。

但除面瘫外,经常出现相对病症的病历及异型性临床症状,无听觉过敏及味蕾阻碍等。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

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区别

鉴别诊断(临床表现)
面神经损伤的定位:
核上瘫—对侧睑裂以下 表情肌瘫痪
核下瘫--同侧全部 表情肌瘫痪
相同点
不 同 点
发病部位 额纹 全身症状
相同与不同
周围性 都有面部表情肌瘫痪 核下(局部) 患侧变浅或消失 仅局部病变
中枢性
核上(伴肢体变化) 无变化 病灶对侧肢体瘫痪
健侧.
思考题
此患者是 哪侧面神 经麻痹?
现)
鉴别诊断(临床表
中枢性面瘫
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 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 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 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 均与对侧无异。中枢性面神 经麻痹时,面下部肌肉出现 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 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 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 歪向健侧。
鉴别诊断(病因)
中枢性面瘫
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 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 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 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 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周围性面瘫
骨质内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 面神经,各种原因如受寒着 凉、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 稳定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 血,而毛细血管扩张,面神 经水肿,面神经受到压迫
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 瘫的区别
内二科
中枢神经系统VS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神经系统的 主要部分。包括位于椎管内的脊 髓和位于颅腔内的脑,是反射活 动的中心部位。其位置常在动物 体的中轴,由明显的脑神经节、 神经索或脑和脊髓以及它们之间 的连接成分组成。在中枢神经系 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 有机地构成网络或回路。中枢神 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 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 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 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 基础。人类的意识、心理、思维 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症,主要是人体第七对颅神经,即面神经受损害所致。

面神经由脑部的皮层中央前回发生,到达脑部中转站——面神经核,然后再穿过隧道样的面神经管,分布到面部。

面神经核以上的纤维称为面神经中枢部分;面神经核以下的纤维为周围部分。

面神经掌管着人体的面部表情肌肉,形象地反映着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

所以,在面神经的通路上某一部位一旦受损害,即会发生面神经麻痹,出现口眼歪斜等临床症状。

面神经麻痹分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分别因面神经的中枢部分和周围部分受损害所引起。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常见发病诱因,与面部受风寒、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

主要是面神经的周围部分发生炎症病变,表现病灶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一般不伴有肢体瘫痪。

而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常由脑血管病引起,往往伴有偏瘫及其他症状,如腱反射异常、巴氏征阳性等。

由于颜面下半部的肌肉受对侧大脑皮层所支配,面上部肌肉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所支配,所以,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面下部肌肉瘫痪的症状,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

患者常于静止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颜面上部肌肉由于未出现瘫痪,因此,病人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尖高度与眼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由于病侧全部颜面肌肉均瘫痪,也就是说,上下部面肌都发生瘫痪,所以,患者作一些表情运动时,表现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不同,
例如患者闭眼时,由于眼轮匝肌麻痹,故眼睑不能充分闭合。

闭眼时同时眼球上窜,在角膜下缘露出巩膜带,叫做Be11氏征。

患者闭嘴时,颊肌极为松弛,故口角下垂。

抬眉受限,额纹变浅或消失。

眉毛较健侧低,眼裂变大,示齿或笑时,口角向健侧牵引,呈斜卵圆形。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任何部位受损所引起,患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

可能的病因是:颈内动脉系统闭塞,尤以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更为多见,也可因血管瘤或高血压性血管病变所致颅内出血以及颅内肿瘤所致。

中枢性面瘫,于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因之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

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

中枢性面瘫时,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

中枢性面瘫时,颜面不对称并不明显,移行于面肌痉挛者极为罕见。

中枢性面瘫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Babinski氏征等。

中枢性面瘫的一般症状有时并没有周围性面瘫表现明显,也更易被忽视。

面瘫的防治知识介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徐沙贝
什么是面瘫?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由于支配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面部肌肉运动障碍。

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

一般认为是经过面神经管的面神经部分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

病因
目前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明了。

面瘫可能由于某种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感染所引
起。

面瘫常在局部受冷风吹拂或着凉后发生,故可能是因寒冷引起营养面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和毛细血管的损害,而发生水肿;水肿进一步加重神经受压和阻碍淋巴与血液的流通,形成恶性循环而导致面瘫。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面部、耳部遭受风寒(雨淋、吹风、吹空调、受凉等)袭击,络脉空虚,风邪寒邪趁虚入中,气血痹阻而致使局部经络淤滞,筋肌纵缓不收。

妊娠女性发病率较普通女性高,尤其是产前2周至产后2周。

糖尿病患者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5倍。

7%-10%患者有家族史。

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30岁-45岁好发,15岁以前发病者相对少见。

约半数病前有头面部受凉史,约20%病前有过度疲劳,约20%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临床表现
起病急,常无自觉症状,不少病人主述临睡前毫无异常,但晨起梳洗时感觉不能喝水与含漱,或自己并无感觉而被他人首先觉察。

这种不伴其他症状或体征的突发性单侧面瘫,常是面瘫的典型表现。

面瘫多在1-6个月间恢复,70%-85%彻底恢复或恢复比较好,少数病人可能完全不能恢复或者恢复不理想。

恢复不理想者,常见于耳部出现疱疹的病人、以前有过面瘫史的病人、起病时面瘫程度重的病人、未及时诊治的病人、老年人、有糖尿病的病人、高血压病人或是耳后疼痛明显的病人。

约10%的病人可能再次复发。

恢复不理想的病人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或后遗症有:面肌瘫痪、痉挛、联带运动、挛缩、鳄鱼泪征、眼睛干燥、听觉改变和味觉改变等。

面肌瘫痪,即额纹减少、闭眼困难、口角歪斜,眨眼、笑时面部不对称更明显。

面肌痉挛,即病人面部肌肉不自主地抽动。

联带运动,即病人在闭眼的时候,嘴巴会跟着抽动,或是在嘴动的时候,眼睛也跟着一块闭。

面肌挛缩,表现为患侧鼻唇沟加深、脸裂缩小、口角反向患侧牵引,使健侧面肌出现假性瘫痪现象。

鳄鱼泪征,表现为病人吃食物时,尤其是吃味道浓的食物时,患侧眼睛会不自主地流泪,甚至只是看到或想到可口的食物时,也会不自主流泪。

预防常识
面神经炎是中青年比较常见的一种“口角歪斜疾病”。

若出现一侧耳周疼痛伴随该侧眼脸闭合不能,口角歪向对侧,应立即到神经专科的医院就诊。

面神经炎患者在起病后3天内接受激素治疗,特别是24小时以内接受激素治疗的,约90%可获得理想的恢复。

患者应当将自己所患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胃十二指溃疡、肺结核、高血压等)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如何治疗面瘫
急性期的面瘫一旦确诊,若无药物禁忌,应尽早使用激素、甲钴铵和对症治疗。

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则容易造成面瘫的各种并发症和后遗症。

针灸治疗面瘫,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可靠的疗效。

患了面瘫应怎样对待?
面瘫从出现症状到治愈,通常有4个病程发展阶段。

第一周为面神经麻痹期;
第二至三周是病情稳定期;第三至四周是面部神经复苏期;第一个月至第六个月是面神经恢复期。

即使发现病情,立即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也会经历这4个发展阶段。

尤其是在第一周至第二周,症状会有加重的表现。

这不是因为治疗的效果不好,而是疾病发展的正常表现。

如果不进行治疗,症状可能会更加严重。

有的人因为看到病症没有好转,反而加重,就放弃了正规治疗,自行胡乱用药。

这是非常错误的。

面瘫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万万不能急于求成。

因为调查显示,心理因素是引发面神经麻痹的重要因素之一。

面神经麻痹发生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存在身体疲劳、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及身体不适等情况。

因此,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良好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

事实上,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并到正规医院就诊,70%~85%的面瘫患者都能够得到理想的恢复。

还有的人治疗比较及时,症状控制比较好,但是没有完全恢复就停止了治疗。

这样也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面瘫能否治愈,首先在于治疗是否及时,其次在于治疗是否彻底。

如何减少面瘫的发生?
增强体质、饮食起居有度可减少面瘫发生。

专家提醒,对该病应做到未病先防。

面瘫的发生常常是由于劳累、紧张或汗出后体虚,身体抵抗力下降,且头面部受风寒所致。

所以,在生活中多注意以下几点,一定可以防患于未然。

●远离风寒吹冷风、受冷水刺激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因此不要图一时之快,
直吹久吹空调、风扇,尤其是在体力活动出大汗之后。

在乘车、户外乘凉、洗浴、饮酒后也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头面部,尤其是年老体弱、病后及患有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疾病的人,尤其应多加注意。

勿用冷水洗脸,每晚睡前用热水泡脚10-20分钟后进行足底按摩。

●注意休息面瘫的预防和治疗期间都应该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少看电
视、电脑、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和过度疲劳,以利疾病的康复。

●心理减压面对来自工作、学习、社交、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时,学会
自我心理调适,如:倾诉、听音乐、旅游、适当运动等。

●适当锻炼在早晨、傍晚较凉爽的时候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宜的体育
项目,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跳舞等,长期坚持下去,会使体质循环得到提高,对风寒的易感性和抗御能力也会大大增强。

●膳食合理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

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
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

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及时就医一旦发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